【家庭plus.親子會客室】生活學習 處處是教材
2024/10/29 05:30自由時報
圖/達志影像
文/海笑
這幾年來,常可以聽到「生活素養」的語彙,顧名思義,就是希望孩子可以在生活中,培養感知力,與學習做有效連結。
生活中,的確處處都是學習的素材,無論是語文領域、數學領域、社會領域、自然領域,甚至連常見的議題,包括多元文化、環境教育、海洋教育、品格教育,都在生活中無形地影響著孩子的學習。因此,如果家長可以帶點這種生活意識,帶著孩子一起覺察,一定可以感受更豐富的。
假設看到某個招牌上面,出現了「品」這個「三疊字」,便能讓孩子想想看曾經學過哪些三疊字?例如「晶、轟、森」等等,這樣就把生活與國語文連結在一起了。再想想看,招牌的設計應該有很多種顏色、大小、型式,不妨也讓孩子透過藝術與美感的思維,想設計怎樣的招牌,為什麼?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提及有一些鄉鎮的路牌,是用書法字呈現,這就是一種生活藝術。不僅是路名的文字書寫,我甚至讓孩子將校園中的廊道一一命名,孩子會發現,命名是需要考量歷史、人文、自然、場域的。例如,廚房前的面的路,叫「香餐路」,因為經過時,總會聞到香香的午餐味道;圖書館旁邊的路,叫「博學路」,因為常常到圖書館,就會變得很博學;又如學校的「林仔邊池」,就是在地的歷史地名。生活中有很多的命名,都是有依據的。
再想想看,當你走過一個商家,上面張貼著廣告單、菜單等,從這些現象都可以看出商家的營業細節與廣告手法,若能帶著孩子以閱讀的角度來看這些,也是頗具趣味性的。例如某某餐廳的廣告,打出的價格戰,真的比較便宜嗎?數字的背後有沒有哪些玄機?這道料理的名字是怎麼來的、有歷史典故嗎?主餐旁邊還寫上了熱量、蛋白質,是否符合我和孩子的需求?廣告單旁邊附加了一個掃碼並加入會員享有優惠,我們可不可以從媒體素養與資訊安全的角度來看……
一張廣告單,就有這麼多學習領域可以帶入,生活中處處都是學習的素材。
再想想看,走在路上,有時候累了,如果想搭公車、搭捷運、騎公共自行車,那麼,孩子看得懂路線圖嗎?孩子要買票卡時,他看得懂購買的流程,以及各種注意事項嗎?當孩子要搭公車時,他有辦法在候車亭的地圖、手機上的地圖、實際上的地點中,做出正確的判斷,決定搭乘哪一條路線嗎?曾經,在台北與新北服務過的我,我認為那是容易的,而且等車幾乎不用費多少心力與時間。然而,當我到高雄的市郊服務時,才發現,因為大眾運輸交通不比北部,所以孩子自然而然覺得「搭乘」是一件困難的事。當然,就算學會看了各種地圖、學會使用公車的app ,孩子還是感受到「學習整合」上的困擾。
走在路上,確實有太多的素材,是我們可以轉化運用的。下次,帶著孩子走在路上時,在安全許可的情況下,不妨多留意生活周遭,相信一定可以誘發孩子的學習動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