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班群分享紅包金額,同學竟回:「誰燒這麼多紙錢給你?」校長媽媽:從小就要教會孩子好好說話
日常生活話語的不得體,爸媽要懂得把線拉緊。以為「孩子大了就會把話說好」那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他在他的過去經驗裡,沒有把話說好,也不會怎樣。
2024-02-21未來Family週刊164期熱門精選
讓孩子好好說話
初二晚間,水果姊問我她可看看從除夕以來所收的紅包袋嗎?(兩個孩子的習慣是一收到就交給爸媽,所以不是很知道從長輩們這邊得到多少)
我說可以呀,想看就去看一下沒關係。
她看完後跟我說她收到的總數是多少,我原本只以為她是好奇,結果她跟我說,班群裡大家在討論自己收到多少壓歲錢。
這時我才從書上抬起頭:「你們班群在討論這個?那妳會想加入這個話題嗎?」
水果姊:「我覺得還好,不會想特別聊。」
我問她:「那妳覺得妳的數字怎麼樣?」
她說:「沒有特別低,但比我高的也蠻多的。」
我跟她說:「媽媽覺得不需要去跟同學討論壓歲錢多少,因為每個家都不一樣,妳過的好不好妳自己知道,這不是紅包多或少可以比的。」她點點頭
不需要向誰證明你幸不幸福
本來以為這件事就這樣過了,結果隔天初三早上,她的手機訊息聲一直不停。水果起床後我請她去看一下,如果是廣告就把通知聲關掉。
手機看了一下後,水果說:「媽媽,我們班在班群內吵架。」
「吵什麼?昨晚討論壓歲錢的事嗎?」當二十幾年老師我的敏感度還是有的。
「好像是。」水果把手機遞給我看。
最起先是A男在除夕那晚開了話題:「大家領了多少紅包呢?」
底下就陸陸續續有同學回應,從幾千開始....到好幾萬,參與話題包括後來引爆爭吵的B男。
到了初三早上,C女同學回答:「不好意思,我59000。」
B男一句:「誰燒這麼多紙錢給你?」
C女也回了嘴,再來一個D男加入戰局:「紙錢是三小?」,班群內開始吵成一團。
我跟水果姐說,「這就是媽媽希望妳在外不討論壓歲錢多少的原因之一,因為除了不需要拿領多少錢來證明我們過得幸不幸福之外,最麻煩的是妳不知道妳報出來的那個數字,會不會讓某些人不舒服,或者對方的反應讓妳不舒服。」
她點點頭。
「以及我覺得很糟糕的是,就算是平常也不應該說什麼燒紙錢,更何況現在過年期間。說這樣的話,除了代表自己眼紅別人領的多,用自以為厲害的話語去攻擊對方外,還能證明什麼呢?」
孩子的情商很重要
慢慢長大的孩子,大腦的「詞彙量」開始增加,但「情商」卻未必跟著提高。
在這個例子裡,B男知道正規意義下的「燒紙錢」是什麼意思;想必也知道在這個語境下,譏諷對方「燒紙錢」是什麼意思。
這種譏諷的話,透過文字,很難感受到「只是開玩笑」的戲謔,而是帶著惡意的話語。但這話怎麼學來,大概就是模仿大人,或者電視裡那些嗆來嗆去的話語吧!
這樣的「語言模式」,絕對是平常就累積的習慣。用看起來嗆辣的話語,去維護自己的自卑,或去攻擊他人,無法好好說話讓自己跟別人都舒服。
我想起了有次我到國中演講,會場上家長們對自家的國中小孩擔憂前兩名,第一就是玩手機太多,第二就是無法好好說話,一點點事情就炸開。
日常生活話語的不得體,爸媽要懂得把線拉緊。
以為「孩子大了就會把話說好」那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他在他的過去經驗裡,沒有把話說好,也不會怎樣。
最令人擔憂的可能是,不知道怎樣才叫「把話說好」,因為很少被大人糾正。
以及,不要太過期待學校老師身負教育重任,說話也是老師該教,以及孩子亂說話都是「they」的錯。
老師當然該糾正的會糾正,但老師也會看,當根源於家庭,或看著家長這樣溝通長大的孩子,學校能盡的力,有限。
我們已經戴著口罩兩三年,都快要口罩解封了。當戴著口罩也語出惡臭的孩子,如何期待他脫下口罩後的話語,讓人如沐春風呢?
Photo:shutterstock/達志
數位編輯:黃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