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感恩擁有的 不羨慕沒有的
2024-03-14 02:43 聯合報/ 洪蘭媳婦
洪蘭
朋友十萬火急找我,說她擔心她的媳婦得了產後憂鬱症。原來媳婦在生產時血崩,差一點死去,幸好現在醫術發達救了回來。但是不知是不是這個緣故,媳婦對孩子不親,原先計畫親自哺乳,現改為喝配方奶。她聽說母親要在第一時間跟孩子肌膚接觸,才會產生親子聯結,她擔心媳婦以後會不愛這個孩子。
我說不會的,親子聯結沒有坊間傳的那麼嚴重,有些孩子出生時有黃膽,需在醫院照日光燈,不能馬上抱回家;早產兒也需要在保溫箱中住上幾天父母才能抱在手,只要對孩子的生理和情緒需求有反應,母子自然連心,完全不必擔心短暫的分離。
倒是創傷後壓力徵候群(PTSD)會和產後憂鬱症連在一起,只是常被忽略。產婦的PTSD有一點像車禍後,很多人看到汽車就怕,不敢開車,甚至不敢坐別人的車,有些難產的產婦會不想看到嬰兒,因為嬰兒就像車禍的汽車,會勾起她創傷的回憶。這現象在三千年前的《左傳》中就有記載。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遂惡之」。武姜生鄭莊公時難產,差點送命,所以討厭莊公,喜歡小兒子段,要立段為國君,但鄭武公弗許,母親便幫助弟弟篡位(這就是「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出處)。
心理學上有個「框架效應」,即同一件事,因表達的方式不同,效果不同。例如一個新藥如果說它的藥效是九十%,很多醫生會用它,但如果說對十%的人無效,醫生就不會用它。同一個事件,看法決定它的成敗,情境決定它的對錯,禍福是相倚的。
我所知道最離奇的一個生產過程是美國麻省總醫院的一個神經科的醫生,她在卅六歲時懷孕,懷到卅七周時,胎兒沒有長大,醫生懷疑是死胎,要她引產,她不肯,拖到卅九周時,胎兒還是沒長大,無奈何,只好去做引產,但是催生針打下去,她陣痛一下又不痛了,生不下來只好開刀,想不到胎兒取出來是健康的,她高興極了,但醫生馬上告訴她,她卵巢上有個很大的腫瘤,懷疑是卵巢癌,問她要不要順便切除。她想好不容易孩子活了,自己又要走了,為了想看孩子長大,便決定馬上切除。醫生在動刀時,發現原來只是個包在卵巢外面的纖維瘤不是癌症。經過幾番折騰,她終於可以抱孩子回家了,但回家沒二周,她又因肺血栓去住院。
一般人碰到這種接二連三的倒楣事可能就要得憂鬱症了,但她沒有。她說:沒有失去,就沒有重獲的喜悅;我以為失去這個孩子了,想不到竟是個健康的寶寶;我以為得了癌症,活不了了,想不到是良性的瘤;血栓會致命,但我活了過來,這麼多的好事發生在我身上,我為什麼要憂鬱呢?
失而復得的喜悅超過最初獲得時,因為人在失去後,才會珍惜。很多人因害怕失望而不敢期望,那是錯的,期望會增加喜悅的強度。對已經發生的事要學會放下罣礙,人要感恩擁有的,不去羨慕沒有的,才是生活的正道。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