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讓學習力大躍進
2023.11.08 未來Family週刊Vol.149
封面故事1體適能表現前25%,考試成績也較優》師大教授:做對運動,活化孩子大腦記憶、提升學業成績!
封面故事2想讓孩子愛上運動?念體育系的心理師、三寶爸張榮斌:父母以身作則,4招養成孩子的運動好習慣
封面故事3金牌學霸》清大電機郭柏辰全大運奪冠!他用4原則兼顧課業與田徑,嚴苛自律只為追夢
封面故事4在運動場上,教孩子學會面對失敗》聶雲:要怎麼找出適合孩子又好玩的運動,是父母的功課
封面故事1
體適能表現前25%,考試成績也較優》師大教授:做對運動,活化孩子大腦記憶、提升學業成績!
運動,不只能夠鍛鍊身體,更能夠提升大腦的「執行功能」,讓腦力變得更好。根據研究顯示,體適能表現前25%,基測成績亦表現較優;與體適能關係密切的學科,依序為: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關係最小的是語言學科。
台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研究講座教授洪聰敏,為國際知名的運動認知神經科學專家,不僅在學術界赫赫有名,在體育圈也備受敬重;其結合運動心理學的背景,長期擔任亞運及奧運選手的心理訓練及諮商工作,協助選手獲得好成績。
洪聰敏的生涯發展非常特別。10歲開始打桌球,17歲起入選為中華隊桌球國手、連打8年,25歲時從球場退役。而後公費留學、拿到運動心理學哲學博士後,轉而投入學術研究工作。
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大腦的「執行功能」
洪聰敏在運動員生涯和學術生涯中觀察到,很多人明明努力很久,但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為什麼呢?到底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是什麼?洪聰敏長期關注運動對大腦的影響,分析歸納出「其中最重要的關鍵為,大腦的『執行功能』。」
洪聰敏比喻,「前額葉就像我們大腦的CEO(執行長),由前額葉皮層所控制的『執行功能』,協助和主導我們日常的一切運作。」「執行功能」是一個極度複雜的認知過程,小到每天決定吃什麼早餐、穿什麼衣服,大到擬定學習計劃、安排旅遊行程等,每一個選擇與決定,都受到執行功能的影響。
大腦的「執行功能」,主要掌管三大核心能力:
(一)工作記憶:
關於工作記憶,可以想像成我們的大腦裡有一個資訊管理人員,幫助我們處理當下所接收到的訊息,刪掉不要的、抓住需要的資料,產出最有效率的解決方法。
洪聰敏在《原來大腦可以這樣練》一書中提到,「在課業學習的過程中,工作記憶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也同時能預測高層次的認知行為表現。工作記憶較佳的學生,因為大腦可以暫存較多的資訊,除了有助於課業的學習之外,還能強化長期記憶。」
換句話說,「只要能夠提升孩子的工作記憶效能,他就有更好的腦力去吸收和理解新知,更有效率地完成學習目標,」洪聰敏。
(二)抑制控制:
抑制控制能力,是能夠抗拒誘惑、專注於當下任務的能力,優先去做該做的事,而不是只做想做的事,讓一個人能夠在天人交戰中勝出。幫助我們戰勝惰性,維持紀律。
(三)認知彈性:
又被稱為「心理彈性」,幫助我們在不同規則之間做轉換、因應不同需求做出適應調整的能力。
這三種能力看似各自獨立,卻又彼此緊密相連,像是高度的「認知彈性」能力,需要良好的「工作記憶」能力做支撑,才能做出最好的判斷。
透過運動,強化大腦功能
該如何提升大腦的「執行功能」呢?洪聰敏指出,長久以來,科學界不斷尋找方法,至今有許多科學研究證實,運動,有助於提升大腦整體「執行功能」的表現。
洪聰敏解釋,運動可以增進「抑制控制」能力,個人行為管理的基礎就來自良好的意志控制能力,「運動不僅能增進典型發展兒童的學習效能,對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的孩子也很有幫助。」
另外,運動也可以可提升腦中「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BDNF)」的濃度,而BDNF可促進神經細胞生長,進而促進工作記憶的表現。
過去,大家對運動的認識都是帶來身體健康,但其實,運動對我們的大腦和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幫助。洪聰敏近年大力推廣「運動2.0」新觀念:「運動,除了能夠強身,還能健腦、讓腦力變得更好,提升學習效果。」
即使是單次運動,也有助提升學習效果
至今已有許多國外研究顯示,體適能表現和學業成績有關,在台灣也有類似的發現。
洪聰敏在《原來大腦可以這樣練》寫到,「研究數據來自全台國中生三年的體適能成績和基測成績,經大數據分析之後發現:體適能表現前25%,基測成績亦表現較優。而且,與體適能關係密切的學科,依序為: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關係最小的是語言學科。」
洪聰敏強調,「大量的科學證據證實,即使只做一次性運動,20、30分鐘而已,都可以讓你的大腦更靈光,提升學習的效果。」單次運動無論是做的當下,或是結束後的一段時間,對於大腦認知功能的表現均有明顯的助益。「當然,如果可以長期性的運動,所帶來的效益一定是更大的。」
洪聰敏建議,當父母在規劃孩子的日常作息時,不妨安排每天運動20、30分鐘,或是孩子在進行需要高度專注的任務,例如念書、寫功課之前,先運動再去完成任務,「這麼做的好處是,學習會得到更好的效益,做起事來事半功倍。」
做什麼運動的效果最好呢?
若想透過運動來提升大腦的「執行功能」,什麼樣的運動才比較有效呢?
澳洲心理學家J. Sweller在2011年提出「認知負荷」理論。簡單來說,就是在運動時,若能夠增加對大腦的負荷,大腦因為負荷、必須做出適當的反應和適應,如此一來,大腦的執行功能就會變得更好。
洪聰敏指出,「運動與環境的特性愈困難、複雜,認知負荷量就愈大。」開放性的運動,例如:桌球、網球、羽球、籃球等,在場上時刻有變化且難預測,必須不斷調整戰術和節奏,其認知負荷量就較大。而封閉性的運動,如慢跑、游泳、走路等,所在環境是穩定且可預測的,相對單純、沒有什麼變化,認知負荷的程度較低。
也就是說,以運動種類來說,若從事開放性的運動,其認知負荷量較大,比起封閉性的運動,更能夠有效提升腦力。
「研究顯示,運動之後『認知彈性』的表現優於運動前。而打羽球、桌球等開放性運動的效果,比起跑步更為明顯。」
動愈多,腦愈好
除了運動類型之外,在運動強度部份,洪聰敏建議,「不論運動強度,對於大腦執行功能的效果是相似的,只要有運動,都有幫助。」至於運動的頻率,「長期持續每周3至4次的運動,對於整體執行功能的效果優於每周1至2次;每周的運動頻率愈高,對於提升整體執行功能的愈好。」
換句話說,只要運動愈多,大腦就會變得更好。
洪聰敏強調,大腦的「執行功能」與我們的身、心健康密切相關,可說是每個人成功、健康、快樂的重要關鍵。
運動,除了強身又健腦之外,對於心理健康也大有助益。運動會提升血清素和多巴胺等,讓情緒放鬆,可以減低壓力、焦慮、憂鬱,也能增加正向情緒、提升生活品質與幸福感。
「運動還有一個效果是,為你的生命帶來掌控感。」洪聰敏指出,很多人因為對生命缺乏控制感,感到焦慮和壓力,「其實很簡單,你只要少坐車、多走路、多爬樓梯,你就能找回生命的控制感,讓自己不那麼焦慮。」
長期關注運動對大腦認知神經功能的影響,洪聰敏強調,即使是成年人,大腦也能夠長出新的神經元,只要你願意運動,尤其是能刺激認知功能的運動,腦力絕對會變得更好。
「大家都知道,運動能帶來各種好處,但,你不做的話是不會得到好處的。」洪聰敏強調,「行動才是關鍵,如果你能夠堅持下去,絕對可以看到成果。」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
封面故事2
想讓孩子愛上運動?念體育系的心理師、三寶爸張榮斌:父母以身作則,4招養成孩子的運動好習慣
親子一起愛運動,好處多多,這論調由張榮斌口中說出,特別權威,張榮斌是全台唯一一個「念體育系又念心理系」的臨床心理師,本身也是三寶爸,他強調,若希望孩子動起來,最好的方法是父母以身作則,開始「起而行」。
很多人都聽過「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種說法,但其實,科學研究早已發現,人們的身體狀態與腦部功能,是高度相關的,身體愈好的人,心智發展通常也會愈好。
運動可以改善過動、提高專注力、讓情緒更穩定等等,也都已被證實。換言之,動得多,不但能讓孩子學習狀況更好,還有種種好處,堪稱教養特效藥。
儘管如此,在台灣,運動量不足是個長期且普遍的問題,台灣孩子更一直是「亞洲最胖」的,平均身高也輸給日本;若想改善這個窘境,從家庭端著手,是最直接有效的。
「運動帶來的好處非常多,可說是最強處方箋!」臨床心理師張榮斌在工作中,常鼓勵病友多運動,而他本身也熱愛運動,還是三鐵玩家,更在當了三寶爸之後,也帶著孩子一起運動。
張榮斌的背景非常特殊,他在大學時是讀輔仁大學體育系的,雙主修心理系,自輔大臨床心理系碩士班畢業後,從事臨床工作至今。
他常在網路上分享所思所感,吸引數萬粉絲追隨,日前還出版《又是在人間美好的一天》一書,帶領讀者透過心理師的敏銳視角,來看待生命中的各個議題。
中學時迷惘不愛讀書,因緣際會考進體育系
身為全台唯一一個「念體育系又念心理系」的心理師,張榮斌最常被問到的,就是當時為什麼會讀體育系?
他坦言,自己在高中時,常無所事事、到處鬼混,那時正逢「末代聯考」,大學錄取率約七成多,他的成績大約就在錄取邊緣,很可能會考不上大學;後來,有老師看不下去了,跑來找他,問他是否要考慮練田徑、走體育方面的升學管道,可以提高勝率。
起初,張榮斌還有點叛逆,不想理會老師的提議,「但當我真的跟朋友們一起去練球,就發現如果我願意投入的話,『專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感覺還蠻好的!」
以往總是三分鐘熱度的他,第一次很認真做的事,就是練田徑,最後聯考筆試與體育術科加總,也真的考得還不錯;原本,父母希望他填師範學院,未來能當體育老師,不過,張榮斌覺得自己對當老師並沒有太大的興趣,歷經一番家庭抗爭後,選填輔大體育系。
全台唯一「念體育系」的心理師,受病友歡迎
進到大學後,張榮斌還是有點迷惘,但決心要找出人生的方向,於是開始接觸各式課程,選擇雙主修心理系,「念了覺得蠻有趣的,心理學能幫助我們更瞭解人性、人內心的運作機制,而且身心是連動的,運動、生理的健康,有助於心理層面的自尊、自信發展。」
有興趣,就有念書的動力,他後來考上臨床心理系碩士班,當時每年全國錄取總額僅約六、七十名,拿到碩士後,又以全國第四名成績考取臨床心理師執照,「跌破所有老朋友的眼鏡」。
非典型的求學經歷,也成了張榮斌執業後的養分,他在醫院服務時,常鼓勵病友多動一動,有時也會變身運動教練,親自教大家運動;而且,相對多元的背景,也讓他的用字遣詞比其他心理師更「接地氣」、更親民,成了意想不到的優勢。
請育嬰假帶小孩,是貨真價實的神隊友
雖然在職涯上從體育轉心理,但運動已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還玩起了三鐵。當了爸爸之後,張榮斌想多參與孩子的成長,目前正請育嬰假中,在帶還是嫩嬰的老三,可說是貨真價實的神隊友。
當然,他也常帶孩子一起去騎自行車、跑步、爬山等等,希望讓孩子自然而然的養成運動習慣;他強調,運動對現在的孩子更顯重要,因為能有效解決3C成癮的問題,還能讓孩子專注在當下、體驗「心流」。
而且,親子一起運動,還能增加共同的話題,張榮斌舉例,自己跟二女兒都喜歡騎自行車,兩人就會聊裝備、聊路線、聊比賽,「她甚至曾叫我早上五點就帶她出門騎車!天矇矇亮時,就與女兒一起御風而行,是很珍貴的回憶。」
想陪伴孩子養成運動習慣,掌握4原則
儘管有不少父母理解運動的重要性,也想帶著孩子多動一動,但知易行難,要落實在生活中並不簡單,張榮斌分享,若要讓孩子開始運動、愛上運動,不妨試試以下幾招:
1、提出有趣的邀約,讓孩子願意出門,就是好的第一步
張榮斌的大女兒目前小學三年級,二女兒則讀小學二年級,相較之下,大女兒比較沒那麼愛運動,他的方法,就是轉換說法,想辦法「包裝」約大女兒外出運動的說詞。
「比方說,我想約大家週末去爬山,但如果直接說『我們去爬山,好不好?』,她可能會拒絕,所以我會說『我們去山上野餐,好不好?』,增加她參與的意願。」張榮斌強調,只要孩子願意出門,就是很好的第一步。
而「一般活動」能帶來的效益,雖不如運動,但總比「不動」好,張榮斌若有需要外出時,也盡量邀孩子同行,上街買東西、逛逛大賣場都好。
2、過程中適當安排玩樂的橋段,增加續航力
運動會累,在過程中,如何增加孩子的續航力至為關鍵,張榮斌分享,口頭的鼓舞、激勵,是最基本的,也可以適時在中途安排小休息,甚至增加一些玩樂元素,提高孩子繼續下去的意願。
例如,當孩子爬山爬到很喘時,他會說:「前面有一家很好吃的豆花喔!」、「我們等一下到土地公廟時,可以來玩泡泡!」之類的話,讓孩子轉換心情。當然,在出發之前,大人得先做點功課,稍微安排一下行程。
除了「運動穿插玩樂」之外,也可以「玩樂穿插運動」,例如去公園、去露營時,不只玩既有設施,也能自備黏巴球組、樂樂棒球等,親子同樂。
3、興趣比運動表現更重要,不給負評、手足間不比較
現在的父母都很有責任感,難免會希望孩子的運動表現愈來愈好,但張榮斌提醒,孩子的興趣是才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其次。
他建議,關於孩子的運動表現,別給負評,手足之間也切忌比較;若想教孩子技巧,記得心平氣和,大人要保留多一點彈性,視孩子的個性與反應,隨時調整作法。更別忘了,運動有非常多的種類,假若孩子不喜歡這種,那換別種亦無妨。
像他的大女兒,喜歡跑跑跳跳,比較不喜歡有精準規範的運動,二女兒則傾向在單一運動項目好好的表現;他便在週末安排全家出遊、讓大女兒有機會運動到,也在平日帶二女兒去騎車、讓二女兒在自行車方面精進。
4、引導孩子留意「自己的改變」,更深刻感受運動的好處
運動對身心帶來的改變,細微卻真實存在,父母別忘了引導孩子去好好感受,「比方說,我會跟女兒說:『這次來爬山,好像沒有上次那麼喘耶?』、『你有沒有覺得,這次好像比較簡單?』之類的話,讓她明白,投入就會有進步。」
當孩子理解了「運動會讓我們的身體變好、會幫助我們長肌肉」之後,張榮斌還會進一步延伸,對孩子說明,大腦也如肌肉般,會愈練愈好,無論是知識的學習、情緒的控管等等,都是投入就會有進步的。
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自己「起而行」,開始運動,變成孩子的榜樣,讓孩子養成運動的習慣、甚至愛上運動,就是給孩子的最棒的禮物,一生受用。
照片提供:張榮斌
封面故事3
金牌學霸》清大電機郭柏辰全大運奪冠!他用4原則兼顧課業與田徑,嚴苛自律只為追夢
郭柏辰從小就嶄露田徑天份,在鉛球的表現突出,曾經想專攻體育,但因功課也很好,後來下定決心雙軌並行。在學業方面,他讀資優班、考上清大電機,於田徑場上也屢屢奪金;成功兼顧現實與夢想,郭柏辰的致勝關鍵是什麼呢?
前陣子,台灣選手在東京奧運表現亮眼,引發一陣討論體育賽事與關注運動選手的浪潮。在多數人的既有觀點中,「選手」與「學生」的角色重點完全不同,在現實考量下,當要進行生涯規劃時,兩者似乎只能取其一。
曾經,郭柏辰也面臨了這樣的選擇,後來他做了一個勇敢的決定,兩者都選,一邊在體制內讀書、考試、拚升學,一邊進行田徑場上的訓練,也持續比賽。
在過程中,他也曾經遭逢挫敗、曾經找不到平衡點,更得冒著兩頭落空的風險。但後來,他考上了清大電機,在學術專業持續深耕;也在去年的全國大學運動會中摘下一般組男生鉛球與標槍兩面金牌,鉛球項目更創下14.79公尺的佳績,打破大會紀錄。
文武雙全,讓郭柏辰在學霸雲集的清大校園成為風雲人物,曾獲頒校內最高榮譽的「行健獎」,清大校長賀陳弘還曾公開表揚他,向他請教投擲標槍的技巧。
從小好動愛玩,被教練找去比賽一鳴驚人
郭柏辰從小就很好動,愛玩躲避球、籃球、網球。國小五年級時,因為體格好,被體育老師相中,找去參加鉛球比賽,後來又因比賽表現亮眼,被網羅進田徑隊,「當時我對田徑也不太瞭解,只是想到如果去練習,中午就可以不用午休了,好像不錯!」
在訓練的過程中,他漸漸發現,自己在投擲這塊似乎挺有天份,能丟得比別人遠、比別人好,還挺有成就感的,也很喜歡「東西在天上飛很久」的感覺,就愈來愈投入練習。
國小畢業後,功課原本就不錯的他,在家人的期待下,順利考上了新竹實驗中學的資優班,他一邊讀書,也一邊在校內體育老師蔡明憲的協助下,繼續利用中午休息時間練體能,蔡明憲還帶著他到成德高中找教練杜茂生精進投擲技巧。
如此持續努力,讓郭柏辰在國三時拿到了全中運鉛球第四名的好成績,成為台灣田徑界受矚目的新星。
國中讀資優班強者環伺,曾對課業鬆懈
但,課業方面就沒有那麼順利了。郭柏辰回想,剛進新竹實中資優班時,發現每個同學都好優秀,自己再怎麼努力,頂多就是跟大家差不多而已,也考不贏別人,就有點鬆懈了。「那時常常滑手機,打『神魔之塔』,有時手機一玩就是一、兩個小時,高中也沒有考好,考上了建功高中。」
成績不如國小時頂尖,比賽表現卻亮眼,此時的郭柏辰,動了要專心練田徑的念頭,最後卻還是放不下家人的期待。
「國中玩比較兇的那陣子,父母當然會唸一下,但也沒有很天崩地裂的罵我;從小到大,他們其實也沒有明講過什麼,也沒有叫我不要練田徑了,但我能感覺到他們希望我定下來,好好讀書。」在乎家人的他,最後決定在高中階段要努力衝刺學業,也兼顧自身的田徑夢。
選手訓練原則,其實也適用於讀書
靜下心來思考、規劃高中三年的對策之後,郭柏辰發現,在選手訓練的過程中,其實有不少原則也適用於讀書,就開始身體力行,朝著目標邁進。
原則1:先設定明確目標,再思考如何達成
好的運動員都會思考,自己在這個賽季想要達到什麼成績。「以鉛球來說,我平常練習就知道自己能丟到哪裡,那能不能再遠一點點?再進步一點點?有了目標之後,就能去想該如何達成,有相應的訓練計劃,例如重量訓練怎麼加強、投擲技術如何再精進等等。」
郭柏辰為高中三年設定了大的目標:至少要考上清大。然後再訂出小目標,例如要加強數學、英文等等,並根據目標擬定讀書計畫。
原則2:記錄自己做了什麼,滾動式調整
運動選手都有訓練日誌,把每天做了哪些訓練記錄下來,掌握自身狀況。郭柏辰把這一套也用在學業,每天記錄讀書狀況,除了能盤點進度,也有助於讀書計畫的滾動式調整。
量化、視覺化的具體記錄,能讓自己更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郭柏辰說,這有助於他把心定下來,更能專注前進。
原則3:練習自律,對自己嚴苛一點
有目標、有方法之後,執行意志也很關鍵。郭柏辰的每日讀書計畫很細,每科會排一至兩個小時,讀完後休息10至15分鐘,再繼續讀下一科,讀書期間他不會碰手機,只有在休息時間簡單瞄一下,把手機當成蒐集資料的工具。
他也維持每週三、四天,每次大約三小時的田徑練習,加上讀書、補習,時間排滿滿,「其實蠻累的,但我不想輕易放棄田徑,所以就對自己嚴苛一點、自律一點。」
原則4:持續「練心」,讓內心更強大
郭柏辰認為,在努力的過程中,心態是最重要的,一切的經歷都能化為心性的養分。比方說,他在國中資優班的同學都很厲害、考高中時表現不如預期等,這就能讓他磨練如何面對挫折感。
又例如,當田徑練多一點時,功課可能就會掉下來一點,該怎麼抓到平衡頗為挑戰;郭柏辰後來將心態調整為「我課業顧好,時間夠時,用田徑來放鬆、抒發,用興趣當成我努力的動力。」
他強調,無論為了什麼目標而努力,都要一直「練心」,讓自己的內心更強大,要相信自己是做得到的。
為了心中的夢想用盡全力,吃苦當吃補
「這一路走來,我慢慢的抓自己的能力在哪裡,慢慢的進步,慢慢的達成一些小目標,雖然這些目標都看似很小,但累積久了,就會發現它比你想的多很多。」
順利考上清大電機之後,郭柏辰還是延續高中三年的模式,繼續一邊讀書、一邊練田徑,同學在休閒或玩樂時,他總在操場練習,吃苦當吃補。
在教練周宜辰的指導下,郭柏辰也開始練標槍;他大一時就在全大運奪下鉛球冠軍,去年也摘下鉛球、標槍雙金。
電機系課業繁重,很多人都好奇郭柏辰怎麼應付得來,他說,其實練田徑跟讀書這兩件事情是能相輔相成的,「我在訓練中,可以學到專注面對事情、抗壓性等等,課業上的學習則能讓我邏輯好、更瞭解自己的特性等等,這對訓練很有幫助的。」
開學後要升上大四了,郭柏辰還想在田徑路上繼續努力。一般來說,田徑選手的黃金期在25到30歲之間,以此來看,他還是很有機會的;郭柏辰說,今年東奧羽球男雙金牌的選手李洋,大學就是乙組的,卻持續打球,堅持到底,就是一個蠻好的例子。
郭柏辰有位很喜歡的田徑選手,是2016年里約奧運標槍金牌、德國的Thomas Röhler,他在大學時是讀經濟學的、碩士則唸工商管理,邊讀書邊練習,也成了世界級的頂尖選手,「如果我就是很喜歡投擲,那是不是可以效法他,同時做好兩件事情呢?」
「喜歡東西在天上飛很久」的郭柏辰,為了這份喜愛,已經努力了十多年,他還繼續前行,故事未完待續。
郭柏辰在奪金後與老師周宜辰(右)、張祐華(左)合影。(郭柏辰提供)
主圖:《敢動傳媒》林嘉欣/攝影
封面故事4
在運動場上,教孩子學會面對失敗》聶雲:要怎麼找出適合孩子又好玩的運動,是父母的功課
對運動非常在行的聶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帶著他們上山下海,嘗試各類體能活動,甚至還自組籃球社團,親自下海當教練。
週五傍晚時分的校園裡,孩子們早就放學回家,室內籃球場上仍燈火通明,七八位中高年級的學生正在練球,這不是校隊的練習,而是兩位愛好籃球的爸爸組成的社團,每週聚會兩次。
眼前這位身材高挑的爸爸就是聶雲,從知名DJ,到節目主持人,前幾年他更出了育兒書籍,分享他為人父的心情故事。如今,聶雲和妻子Judy育有三名子女,從小就愛運動的他,不但帶著全家一起運動,而且還是孩子們的教練,這也是週末假日全家最大的娛樂。
美式教育重體育,運動習慣從小扎根
聶雲在小學三年級時便移民美國,他觀察,美國很注重體育,孩子很早就扎下運動的根基,不僅玩遍各種球類,從七年級開始健身課就成為必修,這讓孩子養成運動習慣,一生受用不盡。
聶雲從小身材高挑、愛運動,他笑稱自己「所向無敵」,在台灣小學二年級時就跑得比五年級生快了。
移民美國後,外國人體格好,聶雲這才發現「原來還有很多厲害的人」,不過,因為有運動底子,他很快就融入當地生活,繼續運動,後來他的田徑成績,一直都是TOP 10,跨欄項目還曾得過全加州第二名。
觀察美國的運動教育,聶雲說,其實設計的非常完備,在國中時,學生可以選修排球、籃球、足球等各類型運動,了解其遊戲規則、學習基礎的動作,在過程中,慢慢發現自己喜歡的項目,上了高中之後,就能針對有興趣的運動參加校隊,玩得更專精。
特別的是,健身房課程列為初中必修,聶雲說,當時學校中就有健身房,雖然面積不大,但老師會有系統性的教學,告訴你若想鍛鍊身體的哪一個部位、可以運用哪一種健身器材,再進階一點,還會教學生怎麼調配飲食跟健身方案。
上健身房好處多,可惜國內還不普及
「上健身房,並不是要練成健美先生,而是要讓你了解自己的身體,並且知道如何鍛鍊;回台灣後,我發現很多人沒進過健身房,甚至到了健身房也不知道要做什麼,真的很可惜!」聶雲說,他至今每週都還會去健身房三、四次,每次一個半至兩個小時,先跑步、拉筋,再針對想鍛鍊的部位做相關運動,並常常給自己訂定目標。
Judy則跟多數女孩一樣,原本不常運動,跟聶雲交往後,才開始上山下海,如今網球、游泳、滑雪、衝浪跟風浪板都玩得很好,還因為小孩開始愛上籃球等運動,她說,「我不怕晒黑,也喜歡流滿身汗的感覺,有什麼好玩的,我就去嘗試。」
孩子從小就跟著上山下海,游泳、滑雪樣樣來
聶雲與Judy的3個孩子如今都已是青少年,「孩子小時候就跟我們到處跑,老大5個月的時候就去海邊,陪爸爸衝浪了,現在週末我們也都陪他們玩球,哥哥們甚至開始上健身房,全家人行程超滿的!」Judy認為,親子共同運動,是培養感情的最佳機會,而爸爸正是孩子們最好的教練。
孩子還小時,聶雲就帶著他們游泳,不特別調整姿勢,而是讓孩子有自信、開心的游;兩年前全家出國滑雪,也由聶雲充當教練,他笑說:「沒辦法,會說英文的教練太少了,價格還是普通教練的三倍,我們有三個孩子,那豈不是要花九倍價格嗎?不如我自己來教。」
進入學校後,大兒子迷上籃球,聶雲為此,也完成了籃球教練的正式訓練課程,為自己的運動人生再添一筆紀錄;有意思的是,籃球教練的師培教材中,除了技巧面之外,心理面也是重點,例如要教孩子如何團隊合作、如何面對失敗、運動家精神等。
從陪伴運動的過程中傳遞人生哲理
聶雲說,在陪伴孩子運動的過程中,確實能教孩子許多人生道理,比方說,現在孩子大多得失心很重,挫折耐受力較差,在球類運動中,最能學習面對失敗,因為每一次比賽都會有輸有贏,透過親身體會,孩子慢慢會明白「勝敗乃兵家常事」。
最近聶家愛上了爬山,正準備4月要去爬玉山,密集進行體力鍛鍊。聶雲說,他一直很想爬玉山,但沒有機緣,此事就擱著;去年,全家到烏來爬山,雖然只是800多公尺高,卻讓他們感受到台灣的山林之美。
聶雲發現爬山學問多、好處也多,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得一步一步往前走,而非靠蠻力或衝刺,很能培養耐心。
聶雲特別提到,這幾年帶著孩子運動,發現不少好處:除了發育,健康成長管道,同時培養很多正確的觀念,像是如何與隊友合作,配合對方的動作等,「自己學習帶領一個團隊,同時我發現一項很重要的事,面對失敗是現在很多家長的課題,與其花時間解釋這些道理,還不如讓孩子在真正的球場上,去體會面對挫折和問題,同時懂得給別人掌聲。」
「要怎麼找出適合孩子又好玩的運動,是父母的功課。」聶雲與Judy建議所有父母,從今天起,開始跟孩子一起運動吧!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148》 考高分有訣竅 錯題訂正不可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