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plus.親子會客室】拐彎說教 不如直接溝通
2024/07/16 05:30 自由時報
圖/達志影像
文/雷蕾
吹狗哨效應(Dog-whistle effect)這個詞來自社會心理學和政治學,指的是一種信息傳遞方式。
這種方式看起來是無害的話語,但實際上包含了只有特定受眾能懂的隱含信息。這種技巧在政治宣傳中很常見,但在家庭教育和親子互動中也有類似的現象。
讓我們用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這個效應。假設有一位父母希望孩子在學校裡更加努力學習,但又不想直接說孩子懶惰或不夠努力,這時候,父母可能會說一些看似普通的話,比如在晚餐時對另一個孩子說:「你看看哥哥,他每天放學回來都會先做完作業才玩,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表面上,這句話是對另一個孩子的表揚,但實際上是在暗示自己的孩子應該更加努力學習。
這種情況下,父母的話就像吹狗哨,只有特定的對象──被暗指的孩子能聽出其中的批評。這個孩子可能會感到壓力和責備,而其他人可能根本聽不出這話有什麼特別之處。這種間接的溝通方式可以避免直接的衝突,但也可能讓被批評的孩子感到焦慮和不滿。
在親子互動中,有時父母會用這種策略來引導孩子行為,避免正面衝突,但這種方式也有不好的影響。孩子可能覺得自己不被理解或信任,這種間接的批評會削弱親子之間的信任和親密感。孩子可能開始過度解讀父母的每一句話,試圖找出隱藏的批評或期望,這會增加他們的焦慮感和自我懷疑。長此以往,孩子可能會對父母的話產生抵觸心理,甚至對父母失去信任。
舉另一種吹狗哨的例子:孩子在服裝店對父母情緒崩潰大哭大鬧,父母視若無睹表現得冷靜、毫無動搖。在旁人的眼中,孩子看起來像在無理取鬧,亦可能對其指指點點,認為孩子不講理,但很可能真相其實是父母不履行自己要買衣服給孩子的約定。
父母可能因為孩子未能改變行為,而進一步加強這種隱晦的批評方式,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因此,在親子互動中,與其用吹狗哨效應來傳遞信息,父母更應該選擇開誠布公的溝通方式,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期望。
吹狗哨效應最可怕的是在旁人眼中,受害者變成加害者,真正的加害者就可以站在道德高處去使對方服從。
總的來說,吹狗哨效應在親子互動中的使用,雖然可能有短期效果,但從長遠來看,開放、直接的溝通方式更有助於建立健康、信任的家庭關係。父母應該努力了解孩子的感受,以尊重和理解的態度與孩子交流,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家庭的和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