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的關鍵心態
2024.08.28未來Family週刊Vol.191》 學霸的關鍵心態
封面故事1分科榜首學霸,親授滿級分3心法》台大資工王培軒:保持自信才能迎向挑戰
封面故事2擁中山醫和陽交大中醫系「雙重學籍」,余子瑄:不想念書時,讀書計畫愈細愈好,最困難的事優先做
封面故事3從北一女自然組轉社會組,考上台大法律》郭沛昕:內心很想放棄數學,但理智知道不行,很感謝自己當時的努力
封面故事4北一女未秧的體悟:想要在考場上贏得高分,有八成要靠心態,只有兩成才靠技巧
封面故事1
分科榜首學霸,親授滿級分3心法》台大資工王培軒:保持自信才能迎向挑戰
學測失利後,王培軒看到建中同學們紛紛考上理想校系,決心要力拚分科測驗,便每天讀書12小時,閉關衝刺三個月,最終拿下滿級分、成了榜首;他強調,心態致勝,一旦訂定了目標,就要有自信的勇往直前,化壓力為動力。
在現行的考試招生制度中,透過每年一月舉行的學科能力測驗上大學的人,佔比逾七成,而經由每年七月的分科測驗進大學者,佔比不到三成。
一般來說,除了部分早就立志考分科的人,其餘考生或是學測失利、或是不願將就,「想再給自己一個機會」的意味濃厚,也因為備考期更長、更艱困,分科測驗的考生常被稱為「分科戰士」。
去年在分科測驗中考出滿級分、拿下榜首榮耀的王培軒,目前在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就讀,他分享,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找出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固然關鍵,更重要的是心態的調適,要對自己有信心,才能勇往直前。
從小就是「圖書館大戶」,連學英文也靠閱讀
王培軒回想,自己的成長過程還算歡樂,雖然在國小時念的是資優班,不過課程內容頗多元有趣,也沒什麼課業壓力,他還學鋼琴、參加籃球隊,生活挺充實。
比較特別的是,從王培軒還小時,父母就有意識的在培養他的閱讀習慣,「那時我們很常跑圖書館,會一次借很多書扛回家,雖然不一定都會全部看完啦!但加減也會看一些。」
大量閱讀讓他的理解力、專注度都優於同齡者,甚至連學英文,父母也陪著王培軒找了一家強調閱讀的補習班,靠著大量讀英文小說、看英文電影等等,從真實語料中自然而然的養成語感。
小學每天只能玩手機半小時,國中後靠自律
很多人都有3C成癮的症頭,王培軒卻還OK,「在小時候,我媽是不讓我玩手機的,稍微大一點後,一天頂多也只讓我玩個半小時,不過大概國中以後,她就沒管過我了,大概是因為我也學會自律了。」
王培軒說,他當然也不是完全不玩手機,有時心情不好時,他也會狂打電動、徹底放飛,當成一種情緒的抒發;比較幸運的是,父母在此時雖然會有點擔心,卻都不會過度干涉,而是會給王培軒時間和空間,靜待他抒發完畢。
他認為,關於3C的使用,關鍵仍在自身的心態,只要把生活中的輕重緩急釐清、想透了,就不會被3C所困,而能將其視為工具,好好運用。
父母放手支持,把「主動權」還給孩子自身
值得一提的是,當王培軒狂打電動時,父母之所以能忍住不介入,「也是因為他們知道,我認真起來讀書時,真的是超級認真的,他們就比較不擔心。」
放手與信任,不只表現在3C使用上,王培軒舉例,大概從國中以後,事情的「主動權」大致都在他這邊了,父母則是扮演支持的角色,比方說,他想補習、父母就幫忙付錢,他想閉關衝刺、父母就幫忙準備三餐。
就連科系的選擇,父母也不大干涉,只提供一些客觀的建議,還強調「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很棒」,讓早早就想走資訊路的王培軒頗為自在,不若其他學霸同學們有被迫從醫的壓力。
建中科學班三年很充實,學測卻失常考差
在建中科學班的三年,他玩社團、加入了熱音社,也參與許多資訊相關的比賽,生活頗為多采多姿,唯獨對課業並未特別上心,「我總覺得,應該也還OK吧?沒想到學測就考爆了。」
在去年四月左右、確定要拚分科測驗後,王培軒開始「996式衝刺」,每天早上九點就到圖書館,一路讀到晚上九點,每週這樣讀六天,有時就連禮拜天圖書館閉館,他也會另尋地點繼續讀。
王培軒的策略,是挑選適合的講義後,地毯式的讀過一遍,然後再刷題,「要怎麼讀,其實要看自己的狀況,像我是高中三年沒有特別認真,班排總在20名以後,尤其是化學,我常考三、四十分,最後靠老師大發慈悲的讓我過,所以我當然選擇先精讀;如果是已經熟讀的人,或許就可以直接大量刷題,著重在錯題訂正。」
心態致勝,王培軒的3個正向思維
學測失利後力拚分科測驗,最後獲得滿分的好成果,王培軒認為,在這過程中,正向的心態最為關鍵,而這又包含以下幾個面向:
1、勇敢訂定目標
王培軒分享,在國中時,自己在校成績一直都蠻好的,考取建中應非難事,於是他便興起了考科學班的念頭,還報名了專門的補習班,後來真的如願考上;進到建中後,他還試著報名各式資訊競賽,甚至挑戰奧林匹亞大賽;而在考大學時,他也是一直以台大資工為目標。
「如果觀察科學班的同學,你就會發現,大家都很有企圖心,會設定一個比較高的目標,然後試著去達成,像跟我同一屆的化學奧林匹亞金牌得主馬靖超,就是最好案例,他一直很認真的在追尋夢想,如今也真的進到麻省理工學院了。」
勇敢訂定目標,是一切的起始點。如今,王培軒也已立下新的目標,希望能在大學時多學一點、希望以後能出國讀書,為此,他已申請到財經系的雙主修、也很努力顧在校成績,今年暑假還因入選少年圖靈計畫到加州參訪,以終為始,不斷前行。
2、保持自信,別懷疑自己
在追尋目標的過程中,難免會自我懷疑。王培軒坦言,他考完學測後,原本還抱著一絲希望,想說能否僥倖擠進台大資工的第一階段,結果沒有,看到身邊同學紛紛錄取第一志願,心情當然會受影響。
他在學習路途上的挫折,也不只如此,比方說,在參加資訊相關比賽時,他總對成績不太滿意,例如奧林匹亞就並未進到全國賽;又例如,進到建中科學班後,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絕頂聰明的人比你所能想像的還聰明。
不過,王培軒向來不會花太多時間懷疑自己,而是選擇繼續迎向挑戰,「我從小時候就蠻有自信的,有人問過我,自信心從何而來?這其實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當我努力準備、得到好結果後,就會有成就感、有自信心,然後又願意再投入、再努力,算是種正向循環吧!」
王培軒強調,即便現在的狀況、不是自己喜歡的,還是要相信自己,終就會走到想去的地方。
3、化壓力為動力
很多高中生不想考分科,因為多數同學都在學測後就申請到大學了,整體氛圍頗不利於讀書衝刺,讓備考更有壓力。
王培軒說,此時更要調適心態,化壓力為動力。他分享,自己在衝刺期間,常告訴自己:「我會考上台大資工,只是考試要考的這些書,我還沒讀完而已,我會讀完的。」
除了把該做的事情做好,王培軒也如同多數人一樣,會去拜拜,希望自己運氣也不錯,他直言,考試屬於隨機事件,有其不確定性,還是需要一些運氣的。準備分科測驗的過程,也意外讓他發現,自己竟然能如此長時間的讀書,又更有信心來面對大學的學習任務。
心態如同「濾鏡」,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外在世界、設定了我們的生命基調,也是改變行為的最大原動力。
照片提供:王培軒
封面故事2
擁中山醫和陽交大中醫系「雙重學籍」,余子瑄:不想念書時,讀書計畫愈細愈好,最困難的事優先做
余子瑄認為,最好的學習方法是,「想過、弄懂之後,說出來。」念北一女時,她會假裝有人問自己問題,對著空氣或自己的鉛筆盒,把自己原本想不通的問題點,講解一遍。
大部分人一生只考1次學測,若是重考,至多2次。93年次、就讀中山醫大醫學系大二的余子瑄很特別,至今考了3次學測,十分「享受」考學測的過程,「明年我還會再考。」 她說。
2年前、北一女應屆畢業,成績可上國防醫學院牙醫或醫學系,劍指台大的她決定重考;隔年,考上中山醫;今年再戰學測,考上陽明交大中醫系,計劃申請雙重學籍、修讀兩個科系。
「敢贏、敢問」的學習心態
余子瑄從小念書相對輕鬆,除了學齡前就開始學英文之外,在沒有補其他科的情況下,就讀北市金華國中時,幾乎都是班排第1名。
余子瑄自認,念書的確有一點天分,但也不到「頂」的程度,如國際奧林匹亞競賽的選手那般;「可能比別人輕鬆一些,但絕對沒有不努力!」
考高中時,以北一女為目標,「要考就想考最好的。」她認為,自己比起其他人更「敢贏、敢問」。
所謂的敢贏是,「不害怕跟別人競爭,在正當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去爭取資源和機會,若得到,那就是你的了。」
有些人會害怕問問題、怕被別人笑笨,或是不敢跟老師討論自己想要的東西。余子瑄說:「只要有不懂的,我絕對問清楚。所有的問題都必須被回答或解決,才算是獲得完整的知識。」她和班上幾個後來考上建中的同學,都特別敢問問題。
余子瑄綜合求學的經驗,歸納出以下6個學習方法:
1 自己想過,才算真的懂
除了在課堂上聽懂老師說的,余子瑄認為,必須自己想過、思考過一遍,才算真的懂了。尤其是理科,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十分重要。
老師大多會寫板書,但她認為「老師真正的思路,藏在他所說的話裡。」除了專心聽講、抓重點之外,她同時思考、消化習得的知識,推論知識之間的關連。
她形容,「知識點之間的連結、關連,就像一座座橋樑;找到橋樑,才能把知識連在一起。」「我上課的時候,就要找到這些橋樑。」
「唯有掌握知識的來源、用處,以及為什麼有這個、目的是什麼,這樣才算真的學會。」例如:牛頓運動定律,為什麼有這個理論?要用在什麼地方?「我需要知道整個故事,對我來說這些很重要。」余子瑄說。
余子瑄分享自己念物理、化學的經驗,「一定要自己想過、弄懂」;生物科是她唯一會做完整筆記的一科,消化知識後,重新整理所習得的知識。「生物科有比較多需要記憶的知識,需要統整,像是人體器官的形狀、位置,血液的流向等;把重點畫出來,對於記憶很有幫助。」
2「除錯」是重新翻出知識來看
余子瑄沒有特別做「除錯本」的習慣,她除錯的方式是,把弄錯的重點條列下來,「關鍵是,當你看到條列的內容,要想到為什麼自己要寫下這個。」
一次國中模擬考,考「以下何者為化合物?」她答 O₃(臭氧的化學式),結果答錯。回頭翻書出來看才發現,「化合物為2種以上的元素組成」,像O₃、O₂(氧)都是元素。於是,在筆記本上寫下這個觀念,但不會把整個題目抄下來。
只要發現有學習的漏洞,余子瑄就會想辦法補起來。寫模擬考題時,只要她覺得這個觀念有一點不熟,或是寫題目時有一點點慢,她會在題目旁註記、要補念哪個章節。再重新把那個章節全部念一遍,而且念得很深入,甚至為此章節做一個筆記。
「我很清楚,考試時一定有我不會的東西,但我必須在進考場之前,把我已經知道自己不會的東西,全部弄會。」余子瑄說。
3 數學的筆記是對自己的「提醒」
她沒有特別做數學筆記,通常是寫「對自己的提醒」,例如:在上課的講義或是習題空白處,寫下需要注意的地方或是陷阱,像是這種數字要注意什麼、因為什麼原因等。
或是,幫數學「翻譯」。例如題目考方程式的求根問題,問「誰是誰的根?」她會把特定的文字框出來,原來這個說法的意思是在問什麼?
比起大量地刷題,余子瑄認為,把觀念弄懂更重要;若觀念完全掌握,不一定需要大量地刷題,但該做的題還是不能少,而且要非常熟。因為考試有時間限制,你還是必須要夠熟、作答才不會太慢。
有些人刷題是刷「成就感」。余子瑄的做法是,「不會刷大量的題,而是會重複做題目,即使是已經會的題目。」面對已經做過的題目,她會重新想過一遍、用不一樣的思路和步驟來解題。
4 將學到的知識「說出來」
余子瑄大學課餘兼家教,教高中數學和物理、化學,尤其喜歡教高三生。教高中生數理,對她來說,是一種訓練思考能力的方式。
余子瑄很喜歡學習和思考,儘管醫學系課業繁重,仍自學寫程式。這也是她想念陽交大中醫系的原因之一,陽交大中醫系開設的特色學群課程包括:中醫師科學家學群、中醫師工程師學群等;修中醫師工程師學群的課,可修交大電機系的課,十分吸引她。
她認為最好的學習方法是,「你想過、弄懂後,說出來。」高中時,她會假裝有人問自己問題,對著空氣或自己的鉛筆盒,把自己原本想不通的問題點,重頭講解一遍。
「你講過一遍,就表示你想過一遍;又想、又講,意謂你真的學會。」她提到,今年考學測,幾乎沒有什麼時間念書,還能考上中醫系,主要就是透過「輸出」的方式,教學生知識觀念的同時,也等於再複習。
5 問自己「為什麼」
余子瑄提到,「問問題」是很好的學習方法,不一定是問別人,可以不時問自己「為什麼」。
像她在教學生時,很常問學生「為什麼」,確認學生是否真的學會。「『為什麼』其實是一個很強大的問句,你要把為什麼解釋得很清楚,其實不太容易。」
「問問題,等於是讓你『回想』所學的內容,答案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有這個?」透過回想,看看自己是否有什麼地方疏忽或弄錯了,若有漏洞、疏失,就想辧法補起來。
6 最困難的事優先做
余子瑄擬「讀書計畫」有一個大原則,「當狀況不好、沒有什麼動力念書時,讀書計畫做得愈細愈好。」細到今天要寫多少頁的數學、花多久時間背英文或是看古文?如此一來,不用再費心神,只要按著讀書計畫念書即可。
「不想念書,就把自己切成2種角色,規範者和實踐者。」此外,不只是規範而已,若完成讀書計畫,最好給自己一些「獎賞」,讓自己放鬆一下。
余子瑄擬讀書計畫,會將最困難的事、排第一個做;起初是「強迫」自己這樣做,時間一久便養成習慣。
數理是余子瑄的強項,但數學的「排列組合」是她的罩門;為此,她每天念書第一件事就是,算排列組合。「讀書計畫若列了5件事,很可能最後只完成前3項;當你把最困難、最重要的事情擺在第一個,就能確保你一定會做到。」
把成功當習慣,把失敗當養分
剛進重考班時,余子瑄的心態有點驕矜,覺得自己是第一志願的,且學測考得還不錯。後來她發現,比自己更厲害的學姐,學習更認真、抄的筆記也更詳細,果然後來成功考上台大醫學系。
「不夠謙虛,會讓自己錯失很多,」余子瑄說。「你要把自己當成一個空杯,才可能進步。」當她意識到,必須謙虛後,後面的進步幅度也變大了。
心態除了要謙虛,還必須誠實。她觀察,很多人會幫自己找藉口,像是有家教學生說「因為還沒讀完,所以不敢寫歷屆試題」,明明都已經逼近大考,卻還在逃避做該做的事。
余子瑄刻意鍛鍊心態,「把成功當習慣,把失敗當養分」,強化自己。
她解釋,「當你習慣成功,自然而然,想讓自己變得更好。」「若失敗,也沒關係;欣賞別人一定更努力、有值得自己學習之處,或是自己有哪裡做得不夠好,做為下次的養分,繼續努力。」
照片提供/中山醫學系余子瑄同學
封面故事3
從北一女自然組轉社會組,考上台大法律》郭沛昕:內心很想放棄數學,但理智知道不行,很感謝自己當時的努力
郭沛昕高2念三類組,愈念愈沒信心,明明花很多時間念數理,努力程度卻沒反映在成績上。當她糾結到底要不要轉組時,爸爸的一番話提醒了她,「妳為什麼要拿自己的短處,去跟別人的長處比呢?」
台灣「文組無用論」甚囂塵上,深深影響高中生選組、大學生選科系的決定;只要孩子成績好、會讀書,就應該選理組、念醫學系或理工科系,才有前途。
94年次的郭沛昕,為台大法律系二年級學生。從小成績優異,國中念私立靜心中學、拿市長獎畢業,高中念北一女。在16歲之前,她對人生藍圖的規劃一直都是:念醫學系、當醫生。
高二下從「理」轉「文」,念社會組
郭沛昕有一個姐姐大她8歲,一路念北一女、醫學系;十分崇拜姐姐的她,從小就憧憬像姐姐一樣,穿上綠衣制服、念醫學系。
高二選三類組、一學期過後,郭沛昕愈念愈沒信心,明明花很多時間念數理,努力程度卻沒反映在成績上。
當她糾結到底要不要轉組時,爸爸的一番話提醒了她,「妳為什麼要拿自己的短處,去跟別人的長處比呢?」郭沛昕說,雖然爸媽原本也期待她當醫生,但他們相信女兒不管走哪個專業,一定會發光發熱,支持她朝有興趣的方向走。
郭沛昕的文科非常好,國中會考作文「我想開設一家這樣的店」甚至被選為6級分「範文」,可見其文字能力之優異。
郭沛昕很慶幸自己決定從「理」轉「文」,轉組後過得比較快樂,「念自己有興趣、也擅長的科目,比較得心應手,而且變得有自信。」
設定目標,不是念「醫」就是「法」
轉念社會組時,郭沛昕就鎖定念法律系。她對自己的要求很高,「不是念醫,就是念法。」
她自我要求的程度更甚爸媽的期望,國中時拚到爸媽對她說「夠了」。她的好勝心強,要求自己維持第1名;社會科有歷史、地理、公民3科,每一科她都寫3本評量,寫完了還會要求媽媽買新的評量。
1 做筆記,增強記憶
很多人覺得做筆記很麻煩,但郭沛昕認為,做筆記有助於記住所學內容,尤其是社會、國文等科目。以社會科來說,整理筆記有助於記憶,進而增加理解、整合分析的能力。
①歷史科
108課綱後高中歷史課本編排為主題性、而非朝代,因此,郭沛昕特別整理出朝代的時間軸,以及各時期的歷史事件,以掌握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結果和影響。如此,讀課本時才不致於時空錯亂、混淆觀念。
②地理科
她習慣動手「畫」地圖,而不只是用「看」的。針對重要的「考點」、考試分數占比重的國家,她會用描圖紙、描繪地圖,一邊畫,一邊背位置、地形分布、氣候類型等。事後,她會「回想」並默寫測驗,看自己是否能夠憑記憶、畫出同樣一張圖,標出位置、地形等重要內容。
③公民科
郭沛昕念公民科的訣竅是,第一步搞懂「專有名詞」及其定義,並且熟背。其次,分門別類整理、比較相似的「專有名詞」及「關鍵字」筆記,如:社會學、經濟學等有哪些關鍵字,並熟記定義。
到高三後期,她熟到隨便手指任一關鍵字,不僅能夠背出定義,甚至不用看問題的選項,光看題目題幹敘述,就知道關鍵字出自於哪裡。
2 回想、反覆測驗,確定記住
郭沛昕認為,「回想、反覆測驗,是很好的記憶策略。」她解釋,知識內容光是用看的,沒多久可能就忘記,「念過的內容,一定要回想、反覆測驗,那個東西才會是你的。」
她談到,像是學國文的字音、字形和英文單字,沒有什麼訣竅,就是「反覆測驗」,確認自己是否真的記住。
她會把自己不會的生詞,逐課、逐字寫在筆記本上;針對較難、容易忘的字音字形,還會再另外整理出來,反覆地看,她要求自己熟到看到字詞、句子,就要知道出自哪一課。
文言文中,同一個字例如「矣」可能有很多不同意思,她會將課文句子、注釋意思抄在筆記本。之後若看到同字、不同意思的句子,也抄下來。「讀到最後,只要看到這個字,腦海裡就會浮現出它的所有意思。」
背英文單字的方式是,把閱讀測驗不會的單字,抄在紙上的左半邊,單字的意思抄右半邊。背完後,把右半邊全部遮起來,再自我測驗一次,看看哪些單字記不起來,再做重點標記。
3 做讀書計畫,善用零碎時間
郭沛昕就讀北一女時,發現很多人善於利用零碎時間。像是一早到校就開始算數學、直至第一節上課;排隊打新冠疫苗時,人手一本書;在操場集合、防震演習時,也早早計劃好要帶什麼書頂在頭上。「大家都預先想過、計劃好,什麼時間要做什麼事。」
國中時,她的讀書計畫細到每小時要念什麼;高中以後調整為以週來看,排出每天的讀書計畫,按表操課。
她強調,讀書計畫可以視情況做調整。以前她會因為沒有達成讀書計畫而不開心,懊悔自己怎麼沒做好。後來發現,陷入負面情緒無濟於事,於是慢慢練習、增加自己的彈性,沒完成沒關係,盡最大努力、把進度補回來就好。
「做計畫,是一生受用的好習慣。」郭沛昕說。上了大學以後,她仍維持做讀書計畫的習慣,例如在行事曆上列出今天要念〈刑法〉到哪一頁。
4 創造「共學」環境
郭沛昕和交情好的幾個同學,組了一個「解題小組」;只要遇到不會的題目,就丟到LINE群組,大家互相幫忙解題。
在非讀書的時間和地點,例如:和同學走操場時,彼此互相出題、考對方,是否能夠「回想」,說出正確答案。如果對方不會的話,還可以練習將答案、解釋給對方聽,也等於自己再複習一遍。
5 抄佳句,打底作文力
很多人問郭沛昕如何培養作文能力?她認為,就是儘量多讀多看、養成閱讀習慣。
除了看經典文學如金庸之外,她也看網路小說,帶著學習的意識,「看作者如何鋪陳劇情?什麼樣的轉折才生動吸引人?怎麼寫漂亮的句子?」無論是課文或小說,只要看到驚艷、很厲害的句子,就把它抄下來。
所謂的閱讀並不侷限於讀紙本,閒暇時她也喜歡看動漫,看到厲害的台詞或對白,她會按暫停、把句子抄下來,或是看第2遍時,回頭把句子挑出來、寫在筆記本上。並分門別類、整理這些佳言金句,如:熱血勵志、戀愛感情、悲傷難過等。
之前寫作文,她引用〈鬼滅之刃〉主角所說激勵人心的一段話,「能夠將喜愛的動漫和作文結合,不僅寫得開心,也會讓你更有熱忱、嘗試寫作。」郭沛昕指出,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觀看動漫、電影或影集等,除了可引用台詞之外,也可以借用劇情、當成自己的生活經驗。「廣義來說,不管看什麼,對於寫作能力都是有助益的。」
感謝自己不放棄弱科
比起文科,數理科目是她的弱科,沒什麼學習興趣、甚至有點討厭。國高中時期,儘管心裡很想放棄數理,但理智上她知道自己不能放棄,硬逼自己去補數學和自然,維持數理成績。
郭沛昕說:「雖然當下會感到崩潰和痛苦,但事後來看,我真的很感謝自己的努力。」國中不知有多少個夜晚、挑燈夜戰數學,有一次半夜3點還在算數學,根本算不出來,實在很想放棄、直接抄後面的答案,但內心又知道不能抄,當下崩潰到淚崩。
她提到,訂定目標、可以激勵你努力往前;既然考北一女、考台大法律的目標非常明確,那就絕對不能放棄數學。除了學數B(社會組)、也補數A(自然組),最後學測數B考出「頂標」的好成績。
郭沛昕談到,「原本是你的弱科,最後你把它救起來,這當中的喜悅和成就感無以言喻。」「如果你不僅救起來,甚至把它變成強項,這幾乎是勵志故事了!」
照片提供/台大法律系郭沛昕同學
封面故事4
北一女未秧的體悟:想要在考場上贏得高分,有八成要靠心態,只有兩成才靠技巧
不是「成功」才能證明你很好,只要你有進步、有在努力,就應該多給自己一點掌聲與信心。自信不是來自於成功與掌聲,而是你的進步與超越!
自信不是來自於成功與掌聲,而是你的進步與超越。
也許在很多成年人看來,決定大學的大考只是學生時代相對重要的轉捩點,畢竟人生還很長,總有很多機會可以把握或翻身,但我相信對絕大多數的高三生來說,大考,就彷彿是生命中的一切。無論是現在的會考、學測,或者是以前的聯考、基測、指考,每個孩子努力三年又三年,就是為了換取那個分數──那個或許會記得一輩子,不是讓人感到自傲就是失落的數字。
高三那年,我很焦慮。我並不是一個天賦異稟的小孩,既不比別人聰明,也並非成長在書香世家,我是如此平凡。升高三的那年暑假,班導告訴我們開學後的第一場模擬考很重要,雖說考試範圍小、距離最後大考時間還早,但許多學生們的學習心態,不是從這場考試開始建立自信,就是從此一步一步崩塌墜落。
我選擇第三類組(自然組),高二的成績大概在班上第十名左右,不是頂尖,但也不算很差,若按照我們學校每年申請上各所大學的人數比例估算,大概能掌握自己會落在哪所大學、哪些系所。所以雖然緊張,但我並不是太擔心,整整兩個月的暑假,我只是按部就班、日復一日的複習、寫題本、寫模考題目;早上六點起床、七點跑步、八點到校,傍晚四點回家、晚上十二點睡覺。那時候的我沒有想太多,書一頁一頁的翻、夢想一夜一夜的近。
但九月第一次考完模擬考後,在成績公佈之前,我卻已經開始徬徨,等到數字真實的出現在我手中的成績單,我的心怦的一聲,滾到了遠方。緊接著第二次模擬考、第三次模擬考,一次又一次讓我越來越慌、越來越擔心,我的成績不但沒有起色,還越來越糟,我開始懷疑自己不夠聰明、再怎麼努力也比不上一目十行的人。我很焦慮,甚至曾焦慮到把手部皮膚抓到破皮流血,偶爾還會在學校毫無原因的大哭,或坐在教室裡突然就感覺呼吸不到空氣,老師急忙找紙袋讓我喘息換氣。
最後的結果,學測考得仍不如我所預期,但我發現班上除了那些成績好到原本就註定會上醫科的同學,還有很多同學成為黑馬,她們考出超乎平常的好表現。我觀察到,也許她們的平時成績並不特別突出,但都是心最平靜、心態最穩,不會輕易的被旁人一句話所動搖、不會因為任何一次考試而崩潰、不會被周遭的任何人事物所影響的人。
她們讓我了解,原來,要打贏一場戰爭,有八成要靠心態,只有兩成才靠技巧。她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知道不需要向世界證明自己在做什麼,簡簡單單、平平常常的,一步一步穩穩的走、一關一關慢慢的過。我們在休息聊天的時候,她們會加入;我們放學後要去哪裡吃甜點,她們也會去,最大的差別在於這些同學少了胡思亂想的時間,她們秉持克服挫敗的自信、擁有不斷往前看的正向。
樂觀與自信是兩件不同的事,但同等重要,也應該相輔相成。樂觀是對於生活、人生、未來的一種態度和想法,無論面對好事還是壞事,無論是對自身的事或對外物的看法,積極進取、抱持期待、勇敢去正眼面對,相信事情會往正向發展,是一種較全面性的心態(好比說你對未來的經濟前景感到樂觀)。
而自信,則是相信自己對某件事、在某種情況或環境下皆游刃有餘、能完整發揮。跌倒受挫的當下,有自信就可以爬起來;受傷的日子,有自信就可以為自己療傷。一般人通常不會對每一件事情都感到自信(就好比說你自知有幾個科目特別拿手,也有幾個科目比較弱),但只要有一點自信,就會成為你在逆境下支撐自己的力量,是推進自己最可靠,也最強而有力的燃料。
自信,操之在己
真正的自信不會因為他人的一句稱讚就膨脹,也不該因他人的一句評論就萎縮。但自信的建立並不容易,就像剛剛升起的火苗,很微小、很脆弱,只要一陣風、一點雨,便會熄滅,我們必須有耐心的添柴火,慢慢的放、輕輕的搧,讓火勢逐步燒烈,穩定之後,那把火,便會是你心中的永恆不滅之光。 當火勢越大一點,就距離熄滅越遠一些,毋須等到變成熊熊烈火才感到快樂。
火苗一點一點的茁壯,我們無時無刻不綻放笑容。我們固然可以為自己設立很遙遠偉大的目標,但切記也要為這個目標設立幾個「中繼站」,當自己進步了、抵達某個中繼站,就感謝一路以來奮不顧身的自己,儘管還沒有抵達目的地、就算路途還很遙遠,但回首,你已經走了好長路,你已經,很棒很棒了。
後來每當我遇到挫敗,在房間、在浴室痛哭流涕的時候,總會這樣安慰自己──想像自己正在翻山越嶺,眼前是一座又一座的高山,而我需要一路通過這些高山才能抵達終點,現在的我只是剛剛好走到谷地而已,但接下來就要踏上上坡的道路。曾經身在低谷,才有往上爬的機會,過不久, 撥雲見日、雨過天青,一切都會好起來,因為我已經挺過了最糟糕的日子。 如我所說,自信是燃料,而這台車就是你本身,要讓自信由己掌控,先準備好車子與燃料,接下來才能學習怎麼駕駛。
未秧的Tips
1. 小成就的中繼站:
自信不是0跟1的區別,你要讓0到1之間有無限可能,在踏往夢想的這條路上設幾個中繼站,不是「成功」才能證明你很好,只要你有進步、有在努力,就應該多給自己一點掌聲與信心。
2. 維持自信區間:
自信建立在你做一件事情有發自內心的理由與喜歡,不論是讀書或工作,盡可能先了解它對於你的意義。不需要也不應該因為他人的一句話改變,也不要因為一次的摔跤就推翻對自己的肯定,常告訴自己,你的信心可以維持在一個穩定的區間。
3. 練習客觀評估:
最後,客觀且理性的分析自己的優勢與短處,就不會因為現實落差而喪志。並不是付出越多時間就代表你越厲害越專業,不是多念兩個小時書就保證一定會考一百分;對於優勢,設下適當但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對於短處,立下足以進步、但不過於苛求的努力方向。
摘自 未秧、湛樺《從讀書到考試,你可以更好!找回動力、高效學習,提高成就感的學霸5大科致勝筆記》/ 寫樂文化
照片:未秧 提供
數位編輯:陳宣雯、黃晨宇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190》 讓孩子人生升級的整理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