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學生制服爭議反映的教育危機

2024-09-26 07:09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制服

【專家之眼】學生制服爭議反映的教育危機_回響/穿制服爭議 北

有人稱,學生制服象徵威權文化,圖為北一女制服。本報資料照

高中生是否該穿制服?是過去校園民主化一系列爭論的議題之一,而在教育部制定相關學校訂定學生服裝儀容規定原則(以下簡稱《原則》)後,爭議似乎畫下休止符,但前日聯合報刊出「制服專題」,相關討論熱烈,看來還有不平之氣,甚至出現對當代台灣困境借題發揮的苗頭,值得深思。

網路上對報導掀起兩派論戰,學生多認為日常上學應以舒適輕便為主,亦有所謂民團稱,制服象徵威權文化,存在意義僅為方便管理者,也是把團體放在個人之前,而穿制服非教育議題,不該把校園當軍隊管理,主管機關則插上一腳表示,依據《原則》,各校應透過民主參與,訂定校內相關服儀規定,以尊重學生意願為原則,積極督導學校尊重學生個別意願;至於匿名校方與網民,則認為團隊中一些紀律服從有必要性、穿制服可防陌生人進入校園,另在求學階段較不會因衣服有貧富落差等。

上述觀點多是老調重彈,似乎暗示制服議題論述與處理方式,仍讓人未盡滿意,更糟糕的是,反映出教育體系內部觀點貧乏與欠缺溝通兩問題。

說觀點貧乏,是因為多以個人自利傾向談問題。學生談的舒適輕便,屬於技術層次,看似最易解決,但那麼久了還提,是否為制服經費沒有得到重視?如是,平常愛說「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教育單位還拿不出辦法處理此事,未免說不過去,只怕從另方面推測,現在雖然氣候極端,連常在大太陽下出操的部隊都有可稱舒適輕便的軍服能穿,而學校均有冷氣,學生對制服卻如此挑剔,是藉口或確實如此?

至於說制服象徵威權、並非教育議題,教育部一紙公文鉅細靡遺申令教育第一線的學校該怎麼做,一有爭議,學生再拿距教育現場遙遠的官僚壓學校,背後的威權成分恐怕更重。說到底,恐怕是民團稱的威權不是他們所親近的威權罷了?而制服議題當然與教育議題有關。相關討論有機會教育學生了解並處理群我關係。

如何處理群我關係的公私益問題,關乎群體生存。西方人對此有深刻思考。就以高中公民對此的基礎介紹,也有自由主義、社群主義,與整合兩者,但還是較偏重前者的理性自利觀點三說。但不管為何,主張者多清楚站定立場、明白衝突下多無絕對地兩利選擇,只能從發展經驗出發,做出取捨。最簡單的例子,是台灣曾被美國稱讚的健保,美國卻不學,就是在個體與群體利益間做出抉擇。

而在台灣,群我關係明明是非常重要的事,但研究者不多,懂深刻內涵的少,能察覺並廣泛討論的更稀有。教育者若非在國高中公民教育裡以考試領導教學,到了大學,即便要談,也多從西方自由主義背後的個人自由切入宣講,鮮少多元而不汙名化的並陳群體主義價值觀,更不用提會納入台灣本土心理學發展出來的關係主義研究。制服議題倒是一個機會教育。

說台灣的群我關係重要,是因為中華民國一直有團結需要,但立基本土的討論很少,多從西方價值出發。例如我國保有軍隊是否符合公益議題,社會雖有共識,但談到自身是否該當兵,則多敬而遠之。這是個人主義的算盤。由不願意者組成不願役,社會自然擔心部隊不能打仗。這麼多人不願為群體付出,除了教育不重視、盲從西方潮流外,當然也包括言教不如身教,上位者先以個體自利出發,為選票討好眾人或明哲保身,上行下效,國事也就不堪聞問了。

在制服議題上,對群我關係的深入討論,應能得知另面不同立場,反映個體未見之處,當事人再依價值觀權衡,多經歷幾個議題,有助於整個社會承受或歡迎這個世代的價值。但看至今學生、特定有發言權的民團,乃至於官方發言,從頭到尾本位考慮,未曾述及參考過合群意識、校園安全與弭平階級價值。特定民團因價值觀組織,堅持偏見理所當然,但也始終沒有另個民團冒出頭平衡觀點,學生看不出受了相關教育啟發,用直覺回答問題,教育當局則只想討好,用威壓學校處理問題。讓學生的主張,看來更像是取巧,只是怎麼讓個體儘量爽而已。

說學生取巧,是因為個體群體便宜都想占:一方面稱該以舒適為主、穿制服可能影響學習,但另方面又提及畢業後,還是會留著制服,因為光榮感。對照平時一般學生無意見,只常聽某群學生抱怨穿制服,進入大學後,又頻辦制服日等情況,他們不在乎穿制服背後的群體理由,卻想在大家差不多考入分數的環境裡,用名校光環彰顯個體。但世界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沒有養成尊重群體價值的適當環境,個體或許有小利益,但喪失利他精神如何再影響個體就無人顧及了。

這就是欠缺溝通反映出的問題。上述各方觀點並無新意,但《原則》是在民國105年制定,換句話說,相關方早該知他方關心什麼,但還是只老調重彈不溝通。

學生雖說是張白紙,但網路世代應可自行搜尋反方意見,彰顯思考深度、為自身感受與上位者怠惰求解;教師可以適當傳達不同價值觀、或者至少教學生用證據說話,增加思考成熟度;學校領導早該解決制服質料問題,或者提醒師生多元教育重要,卻只敢匿名發言;教育主管機關則有大筆資源做研究、發補助,卻空口站在討好立場。相關各方都沒提出新理據解決老問題,只讓社會看到大家自利模樣,結果是制服問題繼續空轉,學生與沒人代表的公益受損,這是現在政府虛辦教育的冰山一角。

 

學校強制要穿制服 民團:當軍隊管

2024-09-22 03:48 聯合報/ 記者洪子凱林麗玉楊正海林佳彣/連線報導制服

【專家之眼】學生制服爭議反映的教育危機_回響/穿制服爭議 北

面對極端天氣高溫化現象,家長、學生對強制穿制服的作法多有微詞,抱怨制服吸汗差、難散熱,民團也指強制穿制服等於把校園當軍隊在管。記者許正宏/攝影

極端天氣下,夏天屢創高溫,家長抱怨學生一到校就全身汗,制服吸汗差、難散熱,但到了冬天,制服也不保暖,學生常要多穿好幾件如包肉粽,「夏熱冬冷」的制服已成上學酷刑。民團也指出,強逼學生穿制服,「根本把校園當軍隊在管」。

教育部訂有「學生服裝儀容管理原則」授權學校決定學生是否穿制服上學,但多數學校仍強制學生穿,以雙北為例,公私立高中以下有制服規定的學校約占九成。

北一女三年級學生黃郁淨說,北一女學生即便上大學、出社會,都還是會留著制服,每個人都發自內心喜歡北一女,以念這所學校為榮,才會將制服穿在身上,就算有一天學校不要求穿制服,她相信這個傳統仍不會變。

但她也說,其實北一女制服材質並不好穿,加上深綠吸熱,一天下來常滿身大汗,學校還規定須穿校服才能進行政處室。

【專家之眼】學生制服爭議反映的教育危機_回響/穿制服爭議 北

學生制服現況 製表/洪子凱、林佳彣

建國中學班聯會主席楊家賢說,他認同制服有存在必要性,但日常上學仍應以舒適為主,加上制服通常沒短褲,面對夏天炎熱天氣,通勤、走路就滿身汗,剛到學校就很不舒服,也可能影響學習。

有國中家長表示,開學前要買好制服、運動服,冬、夏一次買齊要價六、七千元以上,但聚酯纖維為主的材質穿起來不舒服,明明市面賣的涼感、機能衣也不貴,不知為何學校採購的制服總是挑不透氣、悶熱的材質?且一出汗衣服就貼住皮膚,女學生內衣線條原形畢露,會很尷尬。

也有家長說,制服外套有厚、薄兩種,但厚外套在冬天還是不保暖,要再買羽絨衣,一件中度保暖的羽絨衣也要數千元。

另有家長說,教育部明明就規定不能對服儀規定處罰,但許多學校規定除了上體育課外都要穿制服到校,還有變相的罰則,例如當值日生等,女生更被要求只能穿裙子不能穿褲子,若向老師反映,老師會覺得孩子「不服管教」、處處針對,與當今教育理念違背。

有校長說,穿制服能從小培養紀律,未來工作也可能要穿制服,表達團隊的一致認同感,也是種學習過程,學校比較好管理,以防陌生人進入校園,另在求學階段較不會因為衣服有貧富落差。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表示,制服象徵威權文化,存在意義並非服務學生,而是為了管理者管理秩序,透過穿制服讓學生融入團體,把團體放在個人之前;但站在以教育為主體的立場,穿制服非教育議題,不該把校園當軍隊管理,校園文化應有所突破。

 

回響/穿制服爭議 北市:尊重學生訂規範

2024-09-23 02:35 聯合報/ 記者洪子凱鍾維軒/台北報導制服

教育部近年逐年放寬校園制服管理,但雙北多數學校仍有穿制服規定,加上制服材質不吸濕排汗,讓學生苦不堪言,引發論戰。北市教育局表示,學校應以尊重學生為原則來訂立規範。

本報昨刊出「制服專題」,在網路上掀起討論,有網友點出制服布料都很差、價格偏高,有人直言,「時代在進步材質也要進步」。但也有民眾說,穿制服方便管理,且不會讓學生因貧富落差遭排擠,各方看法不同。

北市國小家長聯合總會長吳政鴻表示,國中小因價值觀尚未成熟,易產生比較心態,加上穿便服學校管理較困難,他認為不一定要強硬性統一,只要能讓學校好辨認也是不錯的應變之道。

民進黨議員顏若芳說,制服文化意圖以齊頭式平等提升管理效率,形同把校園當軍隊在管,應漸進式地讓制服文化離開校園,回到以人為本的思考模式。

不過,國民黨議員曾獻瑩認為,學生成長階段仍應有適當的群體性,把紀律、制度作為訓練,學校也能方便管理,「不必把制服當作威權文化,更不贊成把穿制服當作軍隊管理,那和真正的當兵差多了。」

北市教育局表示,依教育部的學校訂定學生服裝儀容規定原則,各校應透過民主參與,廣納學生及家長意見,訂定校內相關服裝儀容規定,以尊重學生意願為原則,不應強制或性別差異,將積極督導學校尊重學生個別意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oufat 的頭像
    chioufat

    chioufat的部落格

    chiouf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