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際關係從小開始

2025.01.15未來Family周刊Vol.211

人際關係從小開始_未來Family周刊Vol.211

封面故事1孩子能不能交到朋友,從來不是靠運氣!專家分享5個對策,提升孩子的社交力

封面故事2從小積極創造孩子與同儕互相學習與交流的機會,就是最好的保護!幼兒園如何成為孩子的社交起點,幼教老師有妙招

封面故事3「都沒有人要跟我玩」孩子人際出了問題?兒童發展專家爸爸:這時「鼓勵」加入團體反而會讓孩子感到壓力...

封面故事4澳洲〉學齡前社交情緒能力 影響日後學業成績

封面故事1

孩子能不能交到朋友,從來不是靠運氣!專家分享5個對策,提升孩子的社交力

「社交技巧」是人一輩子從小到大都要學習的能力,若能在學齡前就具備良好社交能力,未來應對挫折及解決衝突會更得心應手。然而,孩子從自我意識到發展合作能力,每一步都需要父母適時的引導與陪伴。《未來Family》採訪教養專家,給予父母實用教養建議,協助孩子在人際互動中茁壯成長。

人際關係從小開始_未來Family周刊Vol.211

文/ 周品攸(未來Family記者)

公園裡,一個三歲的小男孩緊握著自己心愛的玩具車,對想借來玩的同伴說:「不可以,這是我的!」 

另一邊,四歲的小女孩看到同伴摔倒,立刻跑過去遞上衛生紙,安慰道:「不要哭。」 

這些看似日常的小互動,其實正反映了不同年齡段幼兒社交發展的里程碑。 

 

「社交技巧」是人一輩子從小到大都要學習的能力,若能在學齡前就具備良好社交能力,未來應對挫折及解決衝突會更得心應手。然而,孩子從自我意識到發展合作能力,每一步都需要父母適時的引導與陪伴。《未來Family》採訪教養專家,給予父母實用教養建議,協助孩子在人際互動中茁壯成長。 

 

父母的5個引導策略 

1.教孩子學會情緒辨識 

社團法人國際兒童能力促進協會職能治療師陳慧馨長期與幼兒園合作,觀察到現今許多孩子在情緒辨識、表達及共情能力上較為薄弱,很多孩子都是用「大哭大鬧」表達需求,自然影響了社交發展。 

情緒對社交有多重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專任講師周姍姍指出,「情緒是社交能力的基石,孩子需要學會辨識與理解自己與他人的情緒,才能進一步同理他人,增進社交互動能力。」她提供兩個實用的方法給父母參考: 

.準備情緒小卡 

周姍姍在女兒12歲時,就準備「情緒提示卡」隨身攜帶,「因為孩子在生活中任何時間、地點都有可能情緒爆發,」每一張卡片上都有圖案搭配文字,比如紅色的怪獸代表生氣、藍色的則代表傷心,把情緒具象化,可以很快地讓孩子辨識現在的情緒是快樂、興奮、生氣還是悲傷? 

運用方式,比如在女兒很生氣的時候,就拿出情緒小卡帶著他看,並說:「我覺得你現在好像是這一隻生氣的紅色怪獸,需要媽媽抱一下嗎?」引導孩子去察覺「原來自己是生氣了」,一起找出紓解情緒的方式,慢慢跟孩子建立默契。情緒力起來了,社交能力就比較可以應對。 

.幫孩子說出來 

幫助孩子說出他的情緒狀態與原因:「你可能感到沮喪,因為時間到了要收拾玩具」,幫助孩子連結情緒與行為。也建議平時家長可以多多口語闡述自己正在做的事、自己的感受,讓孩子從觀察中學習。 

 

2.具體讚美、即時回饋 

周姍姍提醒家長,要多多具體稱讚孩子「做的好」的部分,比如:「媽媽看到你剛剛有分享玩具給那個小妹妹,好棒喔!」或是抱抱他、謝謝孩子願意分享,給予即時的回饋。目的是強調他們在社交技巧上的進步。 

 

3.同理心、換位思考 

培養社交技巧的過程中,引導孩子懂得換位思考、同理他人情緒亦是重要的一環。針對小小孩的引導,除了可以透過繪本故事以外,也可運用日常場景,譬如妹妹哭泣時,可提醒哥哥:「妹妹哭了,可能是不舒服,你覺得怎麼做能安慰她、讓她不要哭?」從中理解他人情緒,並學習安撫他人。 

 

4.使用禮貌用語 

另一方面,陳慧馨提到,23歲的孩子都還處於自我中心階段,常認為東西都是自己的,到公共空間就很容易去搶別人手中的玩具,因此平時在家跟孩子互動時,可以多引導孩子使用「請」、「謝謝」及「我要怎麼跟你交換玩具?」等禮貌用語。 

父母可以說:「我知道你很想要,但是這個其實是OO的」,也可提供方法給孩子:「我們可以跟他說:『那你再玩一下下,可不可以借我玩?』或者,你拿一個你的玩具去跟他交換,問他『我們交換玩好嗎?』」 藉此引導他們理解物品所有權,並教他們以交換、請求等方式解決問題。但是,「孩子提出要求還是可能被拒絕,這時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提供情緒支持,陪孩子度過這次的挫折。」陳慧馨提醒。(相關閱讀:別再一味苛責孩子「怎麼那麼沒禮貌!」孩子是從「被尊重」中學會「禮貌」的) 

 

5.輪流概念 

教孩子輪流需要練習與創造機會,例如玩玩具時,用照片標示現在輪到誰,幫助孩子具體理解輪流概念。去公園時,若玩鞦韆、蹺蹺板時遇到排隊,需引導孩子理解「大家都想玩」的情況,即使他不願意,照顧者也要堅持,可先同理孩子的情緒,再說明:「我知道你玩得很開心,但現在要換別人」。若孩子因此崩潰,先安撫,待情緒穩定後再討論感受,強調鞦韆是公用的,大家需輪流。 

萬一是孩子碰到別人不讓呢?周姍姍表示,「在團體生活中,本來就不可能每件事都符合你期望的方式,可以和孩子聊聊他的感受,並避免自己去成為那樣的人。」   

 

干涉太多、完全放生都不行!培養社交力的六大雷點 

地雷1.孩子有衝突時,馬上出手干涉 

「父母過早插手可能會剝奪孩子探索社交技巧的機會,要相信孩子們有可以討論出一個解決方案的能力,」但這不是要大人袖手旁觀,而是先讓子彈飛一會兒。周姍姍以孩子爭搶玩具為例,如果觀察到雙方沒有強烈的情緒反應,且確認是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自主學習解決衝突,他們通常會自行摸索出一套規則;但若已經出現抓人或其他攻擊行為,則必須立即介入。 

地雷2.強迫孩子分享 

願意分享的人,的確在群體中會比較受歡迎,但陳慧馨強調,「分享應該是自主選擇,而非被迫行為,應避免使用「小氣」等貶義詞。」當孩子不願分享時,可以引導他用清楚的語言表達:「這是我很喜歡的東西,我現在不想分享,等我玩完再借你。」或提供其他物品代替分享,同時,尊重孩子的決定。 

若真的希望孩子擁有分享的美德,可進一步引導孩子理解,拒絕分享可能會讓對方感到傷心,譬如:「上次別人不借你時,你也覺得難過吧?」透過尊重和同理的引導,孩子更容易心甘情願地分享,並在互動中學習尊重他人意願。 

地雷3.只想著「我一定要矯正孩子」 

周姍姍提醒,「孩子的行為背後一定有原因,別光是聚焦在『我要矯正孩子』,而是站在幫助孩子學習的角度,並關注孩子的正向表現,」比如說,因為孩子搶了一次玩具而責罵他,而忽略他前面分享了很多次玩具給同伴。 

地雷4.原則不一致 

「有時候可以、有時候不行,或是爸爸同意、但媽媽不同意,這種情況容易讓孩子反覆測試大人底線,」陳慧馨提醒,父母應討論好規則,並共同遵守。周姍姍也認為,大人怎麼跟別人相處,孩子都在看,舉凡語氣、溝通方式等,都是孩子觀摩的對象。 

地雷5.直接放生

每到假日,遊戲場、公園、親子餐廳等都是孩子放電的好去處,但聚集了那麼多的孩子,歡樂的場地也可能畫風一變,成了搶玩具、搶設施的修羅場。周姍姍提醒,帶孩子出門,不能只是純「放風」,父母仍需投入心力,特別是在孩子學習社交的重要階段,「當你有關注到孩子與他人的互動方式,並在後續與孩子討論,這一次次的討論,都是幫助他提升社交能力的好時機。」 

地雷6.逼孩子快速融入群體 

有些孩子天生容易害羞、緊張,因此在陌生的環境都需要觀察一段時間,此時一句「你趕快進去玩,大家都很開心啊!」都可能讓孩子更加焦慮。周姍姍的女兒就是相當內向的類型,「原先我不知道她的個性,總是催促她快去玩,結果越說越不玩、寧願待在我旁邊。後來我每到一個新的遊樂場,都牽著她走一圈,去認識每一項設施,再問她『那你覺得你想要從哪裡開始玩?』她才開心去探索了,其實她就只是要一份安全感罷了。」 (相關閱讀:孩子怕生不愛打招呼?專家提供六大方法、四個NG

父母應該試著了解自己孩子的氣質與需求,滾動式調整溝通與陪伴方式,讓教養更有效。 

 

學齡前幼兒社交發展里程碑 

年齡

發展特徵&行為

12

・喜歡待在同伴旁邊,但多為平行遊戲,各玩各的。 

・處在自我中心階段,認為所有東西都是自己的,常出現搶玩具的行為。

23歲 

・會觀察別人遊戲,可能模仿對方,但仍以平行遊戲為主。 

・有初步的分享行為,比如借玩具。 

・能短暫接受輪流,但等待能力有限。 

34歲 

・喜歡與同伴互動、一起玩,但還缺乏分工合作的概念。 
・發展初步同理心,能辨識他人情緒,主動安慰同伴(如:拿衛生紙給對方擦眼淚)。 
・能遵守簡單的遊戲規則。 

・簡單的衝突,可以用口語表達。 

・比較願意分享玩具。 

45

・能進行合作性遊戲,如:角色扮演,還會根據劇情分配角色。 

・能理解並遵守遊戲規則,如:桌遊、大地遊戲等。 

・發展固定的玩伴關係,會說「某某是我的好朋友」,但朋友經常換。 

・更懂得分享、輪流,也開始能跟人家協商。 

56

・會主動邀請同伴一起玩更複雜的合作性遊戲,如:「我們一起來蓋什麼房子」或「我們一起來玩鬼抓人」。 

・能理解他人觀點與想法與自己不同,協商能力逐漸提升。 

 

圖片來源:photo AC

 

封面故事2

從小積極創造孩子與同儕互相學習與交流的機會,就是最好的保護!幼兒園如何成為孩子的社交起點,幼教老師有妙招

「我們現在身處在AI世代,與人相處更要刻意經營!千萬不要讓孩子以為走進網路世界,就等於經營社交。」牧村親子共學教室創辦人何翩翩如是說,「孩子通常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就會開始使用社群,但如果缺乏真實的相處經驗,就很容易誤判,因此在學齡前積極為孩子創造與同儕互相學習與交流的環境,就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與預防。」

人際關係從小開始_未來Family周刊Vol.211

文/ 周品攸(未來Family記者)

在少子化與數位科技的雙重影響下,幼兒的社會性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現代孩子往往缺乏與同儕真實互動的機會,甚至在語言與情緒發展上出現延遲現象。 

我們現在身處在AI世代,與人相處更要刻意經營!千萬不要讓孩子以為走進網路世界,就等於經營社交。」牧村親子共學教室創辦人何翩翩如是說,「孩子通常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就會開始使用社群,但如果缺乏真實的相處經驗,就很容易誤判,因此在學齡前積極為孩子創造與同儕互相學習與交流的環境,就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與預防。」 

華德福教育中心副主任薛曉華與新竹市華德福非營利幼兒園園長陳怡茜皆指出,幼兒園如同孩子踏入社交的第一扇門,扮演著大家庭的角色。透過感官活動和真實世界的接觸,孩子能夠在和諧的環境中發展身體協調力、情緒管理及社交技巧。 

 

幼教師都如何引導? 

一、幫助孩子擁有「理解他人」的能力 

何翩翩認為,擁有「理解他人」的能力對幼兒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社交技巧,包括理解「非語言訊息」與「語言訊息」兩個部分。她舉例,非語言訊息的學習可以幫助孩子從情境中判斷行動方向,例如看到同學收拾書包時,意識到自己也該停止玩耍;或是當老師的語氣變得急促時,明白需要加快動作。 

而在語言理解上,孩子需能準確聽取並執行指令。例如,當老師指示「現在大家請收拾玩具,然後去上廁所、洗手,接著再回來走白線(指蒙特梭利教育的走線練習)」時,部分孩子可能因無法處理多重指令而跳過步驟,直接去走白線,這反映了能夠聽從與執行語言指令的重要性。 

此外,理解同儕間的語言也至關重要,許多衝突往往因誤解而起,例如:無意間的碰觸被認為是攻擊,這些都需透過實踐來加強理解力。何翩翩強調,兩、三歲的小小孩更仰賴真實的生活練習,她以蒙特梭利親子課為例,透過找圖卡的團體活動,引導孩子學習判斷情境、解決衝突問題。例如,當兩人爭奪同一張卡時,協助他們暫停,先思考解決的方式,再做選擇。 

 

二、自由遊戲時間,是培養輪流、等待的好時機 

在幼兒教育中,自由遊戲時間不僅提供了孩子放鬆探索的機會,也是觀察與培養社交能力的最佳場域。何翩翩指出,孩子在自由玩耍中,會學到等待、輪流、合作等社交技巧,例如,製作杯子蛋糕是很熱門的活動,老師就會設置了登記的小黑板,限量一天三個名額。孩子若未登記成功,就學會下次要提早登記,這樣的機制讓孩子了解規範,並鍛鍊耐心與規劃能力。或者是銀行遊戲中,一個孩子扮演銀行員,其他孩子則模擬買賣的過程,透過角色互換來學習合作與交流。 

薛曉華補充,角落學習區如:積木區、扮演區和木工區,孩子們能自主選擇活動,「像中、大班的孩子,就會自行加入有興趣的遊戲,譬如:一起搭建馬路、商店,甚至打造一座公園。透過這樣的互動,孩子自然就培養了分享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陳怡茜則談到,中班的孩子,喜歡模仿日常生活,如「去看醫生」或「買東西」的情境扮演;而大班的孩子則會搭建更複雜的積木,並主動邀請年幼的孩子參與。她強調,這些自然的遊戲互動中,就是孩子練習人際關係與解決問題的最佳舞台。 

 

三、圍圈唱歌,營造「我們是一起」的安心感 

華德福幼兒園在每天早晨,老師帶領孩子圍圈唱歌,以真實的人聲代替錄音,傳遞溫暖與情感。陳怡茜說,「歌曲會結合季節或節慶,例如秋天的農夫收割歌,孩子們輪流扮演角色,邀請彼此一起加入行列,從中學習等待與團隊精神。 

同時,他們感謝大自然的賜予,與環境建立深刻連結。薛曉華指出,這種圍圈歌唱與律動活動,不僅讓孩子感受和諧的氛圍,也強化了「我們在一起」的歸屬感,是社交啟蒙的重要一步。 

 

四、沉浸式生活教育,培養社交美德 

透過故事劇場或生活體驗,可以讓孩子自然內化品格。陳怡茜提到,華德福的老師會以偶劇演繹故事,帶孩子投入角色,生動的體會主角經歷的挑戰與迎接圓滿結局,讓孩子在故事中學習分享與合作。例如,角色在分享中收穫友誼與禮物,孩子便能自然而然地理解分享的意義。 

幼兒園也常會因應節慶而有些特別的活動,例如端午節包粽子、冬至搓湯圓,孩子在等候分配材料、傳遞物品的過程中,培養了耐心與合作精神。這種貼近生活的教育,讓孩子從細微處滋養心靈,建立深厚的社交美德基礎。 (相關閱讀:幼兒園的情緒管理這樣教:不要求孩子「不要生氣」、「不要難過」,而是讓孩子知道「你可以有情緒」

 

孩子的社交挑戰!3個常見情境這樣化解 

幼教師帶領一群孩子,在處理孩子的人際關係相處上,都有著豐富的經驗與祕訣,一同來看看他們如何化解以下三個常見情境。 

1.孩子太內向、害羞,別的孩子玩得很開心,他卻只在旁邊看 

在教室裡中,偶爾會看到有些孩子總是佇立在角落,想玩卻又不敢前進,這在新學期很常見,如何引導氣質偏內向、害羞的孩子,總是需要多一點耐心。何翩翩建議,幫助這類孩子建立自信是關鍵。透過指派簡單的任務,例如幫忙排椅子或澆花,讓孩子在完成任務中感受到成就感,逐步與班級建立連結。此外,邀請他擔任小幫手,或安排溫和的哥哥姐姐陪伴,也能有效幫助孩子更快適應環境。 

薛曉華則觀察到近年許多孩子,在需要運用到肢體的動態活動上普遍較沒自信,或者是生活中缺乏體驗,所以在接觸新事物、新挑戰時,會因為沒有安全感或害怕被人看到失敗的模樣,而表現退卻,這樣的孩子反而要收起對他的過度關注,老師可以透過不聚焦個體的律動活動,給足孩子放鬆、安心的時間,當孩子猶豫時,老師在旁陪伴與示範,都是幫助他們克服恐懼的重要方法。 

 

2.孩子太過「人來瘋」,動作總是特別大、常常影響到別人 

何翩翩指出,衝動性高、有點「人來瘋」特質的孩子,他也許沒有惡意,但卻常常因為動作過大、搶著講話,甚至無法遵守規矩,而不小心冒犯到別人。「通常會設置一個暫停區或是老師帶在身邊幫他踩煞車,讓他們冷靜後再重新加入活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專任講師周姍姍,過去也曾在幼兒園任教。「衝動氣質高的孩子,還是得先了解其行為背後的原因,」比如可能是語言表達不足,導致以肢體行動取代語言,針對這類情況,可引導孩子說:「你可以跟同學說:『可以借我玩一下嗎?』」,若孩子已經出現攻擊行為,應立刻暫停、冷靜,可協助孩子練習深呼吸或數到十,幫助他控制情緒並尊重他人的想法與空間。如此,孩子才能逐漸學習平衡自己的需求與他人的感受,提升社交能力。 

 

3.遊戲中發生互搶玩具、推擠等衝突 

「這是我的!」、「你走開,我先來的!」孩子們玩在一起,大概不用幾分鐘就可能會有這些聲音出現,而如何引導他們處理這些衝突,既是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培養情緒管理和社會化能力的契機。何翩翩指出,「以蒙特梭利來說,會設立一個『和平桌』,當孩子發生衝突時,我們會請孩子們先暫停、冷靜,接著雙方坐下來,輪流陳述自己的看法、觀點與感受,且不能互相插嘴。」她強調,老師不會仲裁,而只是扮演協調者,引導孩子共同尋找解決方案,經過多次練習之後,孩子就能逐漸找到溝通的訣竅。 

陳怡茜表示,「幼兒園的孩子都來自各個不同的家庭,加上特質、發展階段也不同,因此每個孩子的教養文化的形成與狀態都會不太一樣,因此帶領孩子去認識、接納這些不同。」比方說,在華德福的混齡教室裡,會引導比較大的哥哥姊姊去理解,23歲的弟弟妹妹的發展,還沒辦法表達「我想要玩某個玩具」,所以常會直接出手拿,並不是故意在搞破壞;但同時也會口語示範給比較幼小的弟弟妹妹看,如:「這個可以借我玩嗎?」、「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嗎?」 

薛曉華則提到,有些孩子情緒特別強烈,像是容易生氣或愛哭的孩子,就會先轉移陣地,邀請他們一起做些別的活動,如:玩泥土、捏黏土或畫畫,甚至是找個安靜的樹下乘涼,協助他們放鬆心情,等他們冷靜後再一起討論或面對問題。 (相關閱讀:父母不要做仲裁者,而是聆聽者!前主播帶著好奇與提問 正向教養化解手足爭吵

 

總的來說,維持一個原則,在引導過程中,父母與教師需靈活調整介入的深度,從初期的示範到後期的放手,幫助孩子在衝突中學會理解他人、管理情緒,並最終發展出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圖片來源:photo AC

 

封面故事 3

「都沒有人要跟我玩」孩子人際出了問題?兒童發展專家爸爸:這時「鼓勵」加入團體反而會讓孩子感到壓力...

當孩子說:「我沒有朋友,同學都不跟我玩!」你是否會因為孩子這樣說而感到焦慮,擔心孩子無法融入團體,變得孤單或甚至淪為被排擠的對象?

人際關係從小開始_未來Family周刊Vol.211

文/ 廖笙光(光光老師)

沒有人要跟我玩!兒童的人際困擾

【案例】

小惠這幾天在洗澡的時候無意間說,「媽媽,都沒有人要跟我玩。」雖然,小惠說的時候一派輕鬆,但媽媽卻聽得膽顫心驚感到非常焦慮。只是因為時間已經不早了,也不方便打給幼兒園老師。隔天一大早,媽媽立刻打電話詢問老師,沒想到老師聽了卻只是溫和的回答說,「不會啊!小惠都有跟別人玩,而且還滿開心的。」但是,媽媽還是很擔心,決定下午請假去幼兒園觀看,順便提早接小惠回家。媽咪到了幼兒園時小惠剛吃完點心,正跟一群小朋友在玩扮家家酒,也笑得很開心,媽媽這才安心。究竟小惠為什麼會覺得「都沒有人要跟他玩呢?」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孩子對於環境適應的能力有限,特別是在不熟悉的情況時,孩子就會顯得較為退縮。當孩子孤零零的躲在一旁自己做事情時,常會讓家長很擔心,孩子是不是在人際互動上出現問題?以後會不會變得很孤僻?都沒有朋友怎麼辦?實際上,除了孩子天生的氣質因素之外,孩子在人際互動的發展上,大多遵循著一定的發展里程,爸媽不需要過度擔心,以免將緊張的情緒傳染給孩子,讓孩子更加的抗拒。

 

喜歡自己玩?

在觀察統計上,兩歲之前的孩子常常是自己玩自己的,雖然老師在前面上課,但孩子經常是自顧自的玩,偶爾會想要參與活動,但是不會太持久。到了三歲時,孩子開始對於同伴一起玩越來越有興趣,但常是在玩同一種玩具,兩個人卻有如平行線沒有太多的交集,只是自己做著自己的事情。直到四歲之後,孩子才會在遊戲中開始有大量的對話與互動,就像是聊天一般的開心玩。因此,過早要求孩子加入團體,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反而讓孩子更加抗拒。

 

不是我的可以拿嗎?

在家中熟悉的方式,在團體中突然變得不管用了。對孩子而言,家裡所有的玩具都是他的,但團體中卻不是如此,那究竟可以玩還是不可以玩?這樣突然改變的衝突,會讓孩子感到困惑而變得猶豫不決,也因為對規則的不確定性,會讓孩子變得容易緊張。當鼓起勇氣去拿想要的玩具、書籍,但卻遭受拒絕的時候,孩子就會退縮而不敢再次嘗試。

 

越鼓勵越膽小?

「鼓勵」孩子加入團體一起玩,會讓孩子感到壓力,常常越鼓勵越膽小。孩子對於語句的理解尚未成熟,偶爾會出現暫時性的「錯誤連結」,將爸媽的「鼓勵」連結上「可怕」的情況,因為每次爸媽說「加油」後就會出現一些困難的活動。所以,當孩子比較膽小時,爸媽也應盡量放輕鬆,減少鼓勵、假裝沒事,反而會讓孩子表現得比較好。

 

不知道如何開口

孩子明明就和同學玩得很開心,但卻還是會說,「都沒有人要跟我玩。」孩子是否在說謊,故意要引起爸媽的注意?不是的!孩子想表達的是,「我想要同學玩我想要玩的遊戲。」當孩子四歲開始,就會想要控制環境,要求別人配合他的需求,但是有時成功、有時失敗,但也是透過這樣反覆的練習,孩子才會漸漸地學習如何請求別人配合。這時,孩子卡到的問題是「不知道如何開口」邀請別人一起玩,所以只好等別人來邀請他一起玩,但玩的活動並非是他想玩的,所以會在中間出現「衝突」的感受。

 

妹妹都不聽我的

過度要求孩子要「讓」弟弟、妹妹,結果每次和弟弟、妹妹相處時,都要配合弟弟、妹妹;但是,想要帶著弟弟、妹妹做自己想玩的遊戲時,弟弟、妹妹都不願意配合。由於在生活中累積過多被拒絕的挫折經驗,而讓孩子失去信心去要求別人配合;所以,在團體中就顯得被動,而不會主動要求別人,只是一味配合別人。這時,父母適時調整對待孩子的方式,暫時減少要求「禮讓」,讓孩子在生活中先獲得正向經驗,才會願意在學校嘗試。


專家爸爸這樣教

當兩歲以後,人際關係不好的孩子,不一定是有人際問題,通常只是技巧不夠成熟,所以不要過度緊張,拚命帶著孩子參加各種不同的「團體課程」,期望讓孩子有更多的人際互動經驗。如此易導致孩子認識的陌生人越來越多,熟人的比例卻越來越少,使得孩子更膽小。害羞的孩子通常比較敏感,對於一點點的變化都會過於焦慮,這時,增加孩子的「熟人數目」與「成功經驗」,才是讓孩子變大膽的關鍵。

基本上,孩子在四歲以前,往往還無法百分之百做到與別人合作,需要在大人或哥哥姊姊的協助之下才能完成,所以不要過度苛責孩子。到四歲之後,如果依然在人多時會出現抗拒的情況,才需要爸媽與老師的協助,這時我們可以使用一些簡單的方式來引導孩子。


第一階段 減少大人的引導

在幼兒園裡大多是年紀相仿的幼兒,故通常都是由大人來負責指派遊戲,不過,實際上卻是「異齡團體」較為符合真實的生活情境,就像一個大家族的孩子,常常同時有年齡不同的孩子;當玩在一起,就會由年紀大的「孩子王」來引導大家如何一起玩,經過哥哥、姊姊的示範,孩子才會漸漸瞭解「設計遊戲」、「指派活動」的技巧。而透過模仿的過程,孩子很快地就會運用在自己的生活當中,像是,如何在同伴之中安排與教導其他人。幫孩子找到有禮貌的哥哥、姊姊,帶著孩子在遊戲中學習,效果會比父母大量的鼓勵更有效果。

 

第二階段 讓孩子練習「示範」

安排孩子百分百可以成功或是十分熟練的活動,讓孩子練習當老師的「小幫手」示範給其他的孩子看。透過適當的安排,讓孩子練習當「示範組」,一來可以增加孩子的表達意願、二來可以讓孩子得到成就感,孩子自然就會願意「教導」別人;在過程中須特別注意,若是新活動則不需要刻意請孩子示範,以免孩子因為不熟悉出現抗拒的情況;或者也可以請老師通知在學校可能會有的新活動,與孩子在家裡事前先「排演」,讓孩子有「預習」的機會。

 

第三階段 「邀請」同學來玩

每當生日或節慶時即是絕佳的時機點,讓孩子有機會練習「邀請」好朋友到家裡玩。為了增加動機,爸媽需要預先做一些小小的準備來幫助孩子,使第一次「邀約」就可以成功。例如,帶著孩子一起做「邀請卡」,讓孩子有期待,以及若「邀請」時說的不流暢,就可以用邀請卡來邀約,只要將卡片發給小朋友,就算大功告成了。讓孩子了解透過有禮貌的「邀請」,而不是「命令」別人配合,也可達到相同的目的,很自然孩子就會知道互動的技巧。

 

情緒先修班
當孩子不願意進入活動時……

記得提醒自己,孩子需要一點時間來適應,請給孩子「十分鐘」。這時千萬不要說,「如果你不玩,我們就回家」、「你就是這樣子,下次不帶你來」,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焦慮,更不敢離開你身邊。爸媽只需冷靜的陪伴孩子在一旁看,引導孩子觀察別人,了解別人在玩什麼?很快的孩子就會想要去一起玩了。

當孩子準備要離開爸媽身邊但卻又顯得猶豫時,請記得柔聲的說,「媽媽會在這裡等。」這樣短短的一句話,對孩子而言比任何的鼓勵都還來得有用呢!

 

摘自 廖笙光 《光光老師正向情緒教養學》/ 新手父母


圖片:photoAC
數位編輯:艾瑞卡

 

封面故事4

澳洲〉學齡前社交情緒能力 影響日後學業成績

除了趕在進小學前學會注音符號、寫自己的名字,學齡前兒童該為升上小一做哪些準備?澳洲《教育心理學期刊》最新研究發現,學齡前學到的社交、情感控制能力和學科知識同等重要,甚至會影響孩子日後的學業成績。

人際關係從小開始_未來Family周刊Vol.211

文/ 朱乙真

除了趕在進小學前學會注音符號、寫自己的名字,學齡前兒童該為升上小一做哪些準備?澳洲《教育心理學期刊》最新研究發現,學齡前學到的社交、情感控制能力和學科知識同等重要,甚至會影響孩子日後的學業成績。

這項研究分析了新南威爾斯超過5萬名中、小學生,將他們依社交能力和情感特徵分為親社會、焦慮、攻擊性、脆弱(自卑)四類,追蹤社會教育特點和早期成績,以及三年級、五年級時的NAPLAN成績。NAPLAN是澳洲針對全國三、五、九年級中、小學生進行的讀、寫、算術測驗。

研究發現,幼兒園時社交能力較佳、情感控制能力較好的學生,進入小學後展現積極樂觀、願意合作、高社會責任感、較願意幫助人等「親社會」人格特質的比例非常高,NAPLAN算術和寫作成績比「社交情感控制不適應」的對照組學生高出2426分,閱讀高出18分。在5萬多名學生中,有2∕3的孩子被列入「親社會」特質。

另外,處於「焦慮」狀態的孩子占了13%NAPLAN的成績比「親社會」組稍低;「攻擊性」學生則有14%,成績比「親社會」組低1320分;佔5%的「脆弱」特徵學生成績最差,比「親社會」組低1626分。

研究分析,和老師、同儕互動良好,便可充分參與課堂活動,較有自信,成績表現自然提高。學生早期的社交與情感行為,會影響到小學、中學的畢業率,以及成年後心理、生理和經濟狀況。

主導研究的教育心理學系資深講師柯俐(Rebecca Collie)認為,在課堂上教孩子建立社交能力和控制情緒,比教他們知識還要重要,「而且愈小開始愈好。」孩子成績不好也許不是不聰明,而是在幼兒園時期沒有接受足夠的社交及情感控制教育(EQ)。她呼籲在幼兒園導入更多相關教育,不但可以減輕日後中、小學教師管理教室秩序的負擔,降低社會問題,「長遠來看絕對值得投資!」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211 人際關係從小開始

未來Family週刊Vol.210 教孩子輸得起

未來Family週刊Vol.209 新年希望,我們這樣計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oufat 的頭像
    chioufat

    chioufat的部落格

    chiouf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