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會考衝刺全攻略
未來Family周刊Vol.223
2025.04.09
封面故事1114會考衝刺》國文科:提高會考等級的關鍵,掌握三大類題的基本分;作文掌握「運思法」,避開低分三「不」曲
封面故事2114會考衝刺》英語科:閱讀想拿高分,不能只依賴語感,還要做這1件事;聽力務必「主動出擊」
封面故事3114會考衝刺》數學科:七下最多素養題,九下CP值最高;能否考到A、代數決定,A到哪裡,幾何決定
封面故事4114會考衝刺》社會科:掌握各科重要考點及複習策略;圖表題是決勝關鍵,圖文轉譯能力這樣練
封面故事5114會考衝刺》自然科:字數長、圖表多、高度生活化,看似複雜其實不難拿分,考前複習掌握3重點
封面故事1
114會考衝刺》國文科:提高會考等級的關鍵,掌握三大類題的基本分;作文掌握「運思法」,避開低分三「不」曲
如何提高國文會考的等級?陳秉貞老師強調,「語文知識、表達以及閱讀理解的詮釋能力,為語文的基本能力,務必把握基本分數,千萬不要失分。」她也建議,透過三種方法打好語文基礎。
近年來,會考國文科試題的字數平均超過 9000 字,且命題趨向素養導向,取材廣泛,涵蓋古今中外各類議題,不再侷限於死記硬背的知識點,而是更加強調閱讀理解與綜合思辨能力。隨著會考進入倒數階段,面對出題範圍廣泛且無法預測的情況,該如何有效準備呢?
台北市金華國中國文老師陳秉貞分析,近幾年會考試題文言文比例約占30%,十分穩定。在題型部分,會考評量的目標主要有兩大類:考「語文應用」能力的比例大約30%,「閱讀理解」類題目約占70%。
國文會考試題認知能力層次分析
語文應用 |
閱讀理解 |
||||
知識 |
表達 |
詮釋 |
摘要 |
推論 |
分析 |
▸字音字形 |
▸標點 |
▸詞語涵義 |
▸分項重點 |
▸判斷情境 |
▸修辭技巧 |
針對「語文表達」考題的解題策略
「表面上來看語文應用類的考題並不多,但它是閱讀理解能力很重要的基礎能力。」陳秉貞說。
她強調,「語文知識」一定要會的內容有:字音、字形;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字體(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詞性、句型、書信、柬帖、題辭、對聯、韻文格律。
「語文表達」部分,必須掌握的內容則有:標點符號、語病與冗言贅字的判斷、詞語與文句的運用、段落重組等。
針對「標點符號」如何正確使用的題目,解題策略為:了解各種標點符號的作用、根據文意判斷出最適合的。考「語病」的題,解題策略為:掌握詞語的正確含意、確保文意邏輯通順。
至於「運用文句」類型的題,解題策略則為:①找出段落中的連詞,如「所以」「此外」,透過連詞、辨識句子間的關係,以判斷空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② 閱讀其餘部分,畫出關鍵句,以更清楚地理解文章。
務必把握基本分數,提高會考等級
「閱讀理解」類題目,考學生「詮釋、摘要、推論、分析」等四個層次的閱讀理解能力。其中,詮釋考的是詞語和句子涵義,如:「之乎者也」等虛詞運用的語感和能力。
很多人問陳秉貞,如何提高國文會考等級?她強調,「語文知識、表達以及閱讀理解的詮釋能力,為語文的基本能力,務必把握基本分數,千萬不要失分。」她也建議,透過以下三種方法打好基礎:
1 平時閱讀時就養成追根究柢的習慣,可以問老師、查詢網路,確實明白每個語詞、成語、諺語、典故的意思。「查詢資料,其實也是練習閱讀理解能力,甚至訓練批判思考的能力。」這個能力不只是為應付會考而已,而是幫助你向外連結、開展世界的能力。
2養成做筆記的習慣,建立自己的資料庫,如:形音義、名言錦句、詩詞賞析等。如此,不僅方便複習,也有助考試倒數前安定心情。
3 要具備「藉著前後文,推測文意發展」的能力。
圖表題考摘要的能力
近年國文科考題已不限文學性文本,統計表格、圖像資訊等都入考題,考擷取訊息、摘要的能力。
以三模第19題為例,評量學生是否能夠正確解讀、從圖表中擷取文字訊息。陳秉貞指出,遇到圖表題,第一步先理解圖的座標軸各是什麼以及代表的意思,之後再一一判讀各選項答案。另外,圖表題也可能反過來考,請學生將題幹的文字訊息轉成圖表(答案選項為圖表)。
文言文的解題策略
以113會考來說,單題24題中有8題文言文;題組共18題、需閱讀8篇文章,其中有2篇文言文。
學生一看到從未看過的題目和陌生文本,尤其是文言文時,很容易慌張。陳秉貞指出,閱讀文言文的解題策略為:
1斷開句子:
利用句號(句號是終結語意)將一段話分成句子、一篇文章先分段,「化繁為簡」有助於判斷。
2 以句型為基礎,找出句子的「關鍵」:
①找主語,補省略(文言文常省略主語),判斷代詞。②敘事句找述語(動詞的詞性):找不到主語的時候,先找動詞,較易判斷這件事是誰做的。常用於記敘文。③表態句找表語(形容詞):可以知道其狀態,常用於記敘文、抒情文。④判斷句找斷語(名詞):常用於論說文。
最後倒數的複習規劃
進入倒數階段,陳秉貞建議,透過練習會考考古題,加強文言文、廣泛接觸各類文本,掌握閱讀策略和閱讀正確度。考前最後兩周,再次複習、熟練語文知識,如:六書、題辭,「把記憶喚回,並加強閱讀速度。」
可以先挑同類型、同文類的題目練習,如:文言說明文、現代詩等,克服自己弱項;偏後段時間要練的是,整份試題寫完的能力。
最後,每天定量閱讀與書寫,「如果只是看,容易誤以為自己都會了,要寫時才發現腦袋一片空白。」
寫作測驗命題趨勢的變化
石牌國中柯方渝老師指出,自106年起,寫作測驗呈現5種命題趨勢的變化:
①形式:寫作題目→寫作任務;不是只給一個題目,而是給幾個問題,請你作答。
②議題:個人→時代、社會;議題從個人走向時代和社會,不像以前只問你個人的學思歷程,漸趨關心時代和社會。
③時間軸:觀察過去(例如106 在這樣的傳統習俗哩,我看見..)→沉思現在(107 我們這個世代)→想像未來(103 面對未來,我應該具備的能力,109 我想開設一家這樣的店)。
④寫作風格:感懷→正反思辦(如108 青銀共居)→多元思辦(111多做多得)。
⑤寫作手法:事件描述→事件描述+場景描繪,文字有畫面感。
在主題方面,可大致分為:議題探究、經驗題、想像題等。
類型 |
會考作文題 |
|
議題探究 |
價值判斷 |
111多做多得 |
時事題 |
108青銀共居 |
|
經驗題 |
102從那件事,我發現了不一樣的自己 105從陌生到熟悉 |
|
想像題 |
109我想開設一家這樣的店 109(補考)為這些人規劃一個網路節目 |
|
議題探究+經驗 |
112近年來喜愛影劇類型圖表分析 113文案標題分析 |
|
想像+經驗 |
110未成功的物品展覽會 |
掌握3I 3W法,避開低分三不曲
柯方渝老師指出,簡單來說,會考作文想測驗學生的能力是,「能夠結合經驗、說出感受、歸納想法,只要掌握住這三個基本盤,分數通常不會太差。」若分數不到4級分,通常是犯了「低分『三不曲』」問題:寫不出來、寫不完整、寫不深刻。
她研發出一套「運思3I 3W法」,3個I分別是:I See、I Feel、I Think;3個W則是:What、Why、How。只要確實審題、所寫的內容合乎命題,掌握3I和3W,大致應該可得4級分,剩下的是寫作技巧的問題。
一般來說,文章結構組織不外乎起、承、轉、合。柯方渝提出一個實用的「轉折」句型,「以前我認為(),經過(),我才知道()」。例如:以前我認為(功名利祿很重要),經過(新冠疫情後),我才知道(健康平安就是幸福)。
另外,寫作文時切忌不斷寫「然後」,可以用其他字詞替換,例如:接著、隨後、接下來、之後、最後等。若想拉長句子,除了摹寫之外,可以用譬喻,好用的喻詞有:彷彿、好像、貌似、猶如、恍如、宛如;好用的動詞有:看見、瀏覽、涉獵、一窺。
準備「通用」的150字生活經驗
柯方渝提醒,不要以為寫作文是現場從零開始,考試時間有限,你可以回想曾經寫過哪些題目,哪些例子可以拿來運用在眼前的作文考題?這樣子才能寫得快。
像是102「從那件事,我發現了不一樣的自己」和105「從陌生到熟悉」,這兩題的本質其實很接近。因此,她建議考前,除了練造句、拉長句型和審題,最好整理自己的生活經驗150字,字句寫得漂亮、精練一些,適時沿用。
最後,她也建議,考前多看別人的佳作是怎麼寫的,儘管沒有時間寫作文,至少要練習動腦,思考若是遇到這個作文題該如何下筆。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達志
封面故事2
114會考衝刺》英語科:閱讀想拿高分,不能只依賴語感,還要做這1件事;聽力務必「主動出擊」
對於從小就開始學英語的人來說,會考英語科並不算太難,但如果成績想要攻頂,就得把錯題數壓到最低,資深教師分享,在閱讀方面,不能只依賴語感,至於聽力則務必要主動出擊,在音檔播放之前就掌握方向。
新課綱強調學語言的實用性,會考英語科呼應此精神,命題時導入許多真實且自然的語言使用情境,取材包羅萬象,「考的不只是英語」的特色愈來愈明顯,若想得高分,得從英語能力、多元閱讀、答題策略等多管齊下。
台北市國教輔導團英文輔導小組副召集人、建成國中校長潘姿伶分析,會考英語科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閱讀測驗,以113年為例,第1題到第21題是單題,第22題到第43題為題組題,作答時間共60分鐘。
第二部分是聽力測驗,共有21題,第1題到第3題為辨識語意,第4題到第11題是基本問題,第12題到第21題則考言談理解,作答時間共25分鐘。
回歸基本面,國中常用2000個單字必掌握
想要拿到好分數,潘姿伶說,首先要回歸基本面,把單字背好,尤其是國中的1200單與常用字2000單,然後靈活應用與統整,從題目中推敲出答案。
而長篇閱讀強調篇章概念的理解,包含邏輯思考與推論、發生事件排序等等,題目也常有真實情境、跨領域知識、圖文互轉等等,非常的活。
值得注意的是,英語是在第二天的最後兩節考,閱讀的考試時間是10點30分到11點30分,聽力則是12點05分到12點30分,「正是大家最浮躁、最餓的時候,所以我常說,英語考的是耐心,考前要願意付出時間背誦、理解,考試時要耐著性子、聚精會神的答題,直到最後都不能放棄!」潘姿伶強調。
答題後,要說服自己「其他選項為什麼錯」
關於閱讀試題,永吉國中英文老師、台北市國教輔導團成員邱瓊玉分析,單題主要在考語言基本能力,如字彙、語意、文法等等,題組則重在篇章理解與語境應用能力,如對話、圖文整合、短文與克漏字等。
依照過往經驗,單題如果能掌握住,對基本單字跟文法有概念,成績應該就能脫離C的區塊。若是想要攻頂,到A以上,重點答題時「不能完全依賴語感」,而是要打安全牌,在選了正確選項後,還要說服自己「其他三個選項為什麼錯」,畢竟如果要拿A++,錯一題都覺得痛。
應試策略方面,考題的難易程度是從簡單鋪排到難,一般建議順著寫的掌控度會比較高,把容易拿的分數先拿到,而在讀題時,題本上的關鍵字要順手圈起來,最後回頭檢查時,速度會比較快,邱瓊玉提醒,最後至少要留個五分鐘看看自己有沒有漏題。
字彙留意一字多義,文法答題重邏輯思考
會考的字彙語意,頗常考一字多義,例如run的意思是「跑」,有時則代表「經營」,又比方說,spring是「春天」,也是「泉水」或「彈簧」;作答時,先把不可能的答案刪掉,再看上下文,並且排除干擾選項,還要留意字彙在生活情境中的運用。
至於文法句構,重點有時態、連接詞、代名詞,特殊動詞如使役動詞、感官動詞、連綴動詞等等,也很常考,被動語態與子句亦需留意。
邱瓊玉分享一些答題重點,比方說,如果考的動詞單字是一樣的,那可能是考時態,要判斷出正確時態;主詞跟動詞的單複數,別忘了要一致;可依據文句的邏輯,如因果關係、前後順序等,判斷連接詞正確性;至於考子句時,重點在句子是否完整,要有主詞跟動詞。
閱讀題掌握四種文章類型、六種題目類型
會考試題後半部的題組題,就是閱讀測驗,因為篇幅通常不短,邱瓊玉建議先看一下題目,掌握住要問什麼後,再回頭來看文章。
就文章類型來看,邱瓊玉歸納,常考類型有四種:
1、敘述文:主要記敘事件、生活經驗。
2、說明文:主要介紹人物、地點、物品、現象。
3、應用文:例如公告、廣告、簡訊、地圖、表格等。
4、議題或社會現象:具備觀點與說明。
題型則可拆解成六種常見的類別:
1、主旨大意類:問段落中心、寫作目的。
2、推論判斷題:需從上下文推斷人物情緒、事件結果等。
3、細節理解題:找出文中具體資訊,如人、事、時、地、物。
4、順序安排題:排列文章中事件或重點順序。
5、詞義推測題:根據上下文判斷單字或片語意義。
6、圖文整合題:結合文字與圖表,整合理解。
英文是不斷加深加廣的科目,邱瓊玉說,平常練習時,可善用酷課雲跟Cool English,而臺灣測驗中心的網頁中,也有會考、學測、全民英檢等各大考的歷屆試題,可以多加運用。
英語聽力要主動出擊,播音檔前就掃描題目
至於英語聽力,三民國中英文老師趙少榆指出,想要拿高分,有兩大祕訣,第一,要主動出擊,第二,要冷靜。
所謂主動出擊,是考試時間一開始時,就要立刻進入最佳狀態,在真正開始唸考題時,就快速瀏覽圖片跟選項,然後像「大家來找碴」一樣找出差異,並且在題本上圈畫重點,藉此預判題目走向,從選項猜測題目是要問什麼。
趙少榆強調,視覺對人的輔助很強大,如果先看過紙本選項,掌握住方向,再認真聽音檔,效果一定會比單純聽好很多,播放音檔前千萬別放空。
在聽音檔時,也要迅速筆記,尤其內容牽涉到時間、數字等關鍵字時,要馬上記下來,不要太依賴自己的記憶力,第一次聽了不確定的資訊,也可以在第二次聽時予以確認。跟其他科目一樣,英聽的考題難度也是逐步遞增,前面的題目必得好好把握。
日常對話、各式廣播、氣象預報都可能入題
英聽第1題到第3題考辨識句意,測驗內容通常是聽單句、選圖表,趙少榆歸納,常考主題有圖片中人物的動作、比較圖片中的特徵、物品的位置及狀態等等,價格、行事曆、天氣等等也常考。
第4題到第10題則考基本問答,以簡易對話為主,聆聽時除了要留意關鍵字,還可以注意「最開頭的疑問詞」,例如以5W1H為首的疑問句,由助動詞或be動詞為首的是非問句也頗常見。另外,慣用語或簡單俚語有時也會入題,例如「You can say that again!」的意思,不是「再說一次」,而是「說得很好」。
第11題到第21題考言談理解,常出日常生活對話,要能聽出主旨與細節,甚至推論、猜字;有時也會考獨白,例如各式廣播、得獎感言、氣象預報等;趙少榆提醒,要特別注意的是,107年跟112年的考題中,還有「文轉圖」的題型,資訊量很大,得格外留神。
整體而言,英聽想進步,趙少榆建議,第一,要充實字彙量,熟悉常用片語跟文法;第二,要掌握情境,如日常對話、生活用語、廣播新聞等;第三,要運用策略,包含視覺輔助、預測內容跟掌握主旨,多管齊下。
照片來源:取自會考試題
封面故事3
114會考衝刺》數學科:七下最多素養題,九下CP值最高;能否考到A、代數決定,A到哪裡,幾何決定
數學向來是很多同學害怕的魔王科,但北投國中數學老師林柏嘉強調,會考試題中,其實有不少題目是很好拿分的,尤其「題目長、字數多」的素養題,解題所需的數學知識常很簡單,有時甚至用國小數學就能算出答案,千萬別輕言放棄。
不少同學最害怕的科目,就是數學,尤其是新課綱上路後,素養題當道,連數學題目也常落落長,更加增添答題時的煩躁程度。
不過,北投國中數學老師林柏嘉表示,會考試題中,其實有不少題目是很好拿分的,尤其那些「題目長、字數多」的題目,背後的數學知識常很簡單,有時甚至用國小數學就能解題,建議大家千萬別輕言放棄。
林柏嘉本身也是國教輔導團成員,擔任會考解題老師多年,他分析,全國有三成左右的考生,會考數學拿C,大多是連基礎代數都不會解;如果對配方法算是熟悉,成績大多落在B跟A之間;要再更高分,則要能搞定幾何,因為會考的難題大多在幾何。
「簡單來說,能不能考到A,由代數決定,那A到哪裡呢,則由幾何決定。」他建議,如果對數學的把握度不高,現在可以先複習第1、2、4、6這四冊,把好拿的分數拿到,第3跟5冊擺在後面;若是目標訂在A++,第5冊的掌握度是關鍵。
考前衝刺,一定要「把錯題連回課本」
會考倒數一個多月,林柏嘉針對數學科的衝刺給予三大建議。
首先,要善用歷屆試題,熟悉題型、找出弱點,至少要把103年至今的考古題都刷過一遍。
第二,要弄懂錯題,建立諮詢對象,有效訂正。有諮詢對象如學校老師能詢問,能讓錯題解決更有效率,而有效訂正不在於形式,重點是在真正理解後,記錄下重點,人難免會重複犯錯,記錄是最有效的回顧。
第三,課本是根基,所以錯題都要連結回課本。林柏嘉說,會考出題一定取材自課本,訂正時也要能連結回課本,找出觀念是出自課本的哪一冊、哪個章節,並再趁機重新複習一次。
建議從第一題開始寫,連兩題不會就跳非選題
過往會考數學科大約共考25至30題,新課綱上路後,通常是25題選擇題、2題非選題,林柏嘉說,主因素養題若要把情境交代完整,需以文字鋪陳,但整份考卷的文字量也不能過多,所以題數變少。
在80分鐘的考試時間中,他建議,拿到考卷後,就先快速瀏覽一遍,看一下非選題問什麼項目,然後務必回到最前面,從第一題開始寫,因為會考考題的設計是從簡單到難,前面較好拿分的題目,一定要把握,等碰到連續兩題都寫不太出來了,再去寫非選。
「比方說,你到第17題寫不出來、第18題也寫不出來了,那後面可能都覺得難了,趕快先去寫非選跟題組題,因為非選有寫有希望,然後題組題不是按照難易度排列的,還是有機會。」至於時間分配,林柏嘉建議,1分鐘想不出來的題目,就先換下一題。
七下超多素養題,有時靠直觀計算就能有解
若以各冊出題數來看,六冊題數比例差不多。以七上來說,重點內容包括數與量,如整數、分數的四則運算,以及代數,如一元一次方程式。林柏嘉說,四則運算、解方程式的程序問題,較容易掌握,題目計算量大多算合理,不會特別繁雜和刁難;要特別留心「負數」跟「去括號」。
七下的內容,在代數方面有二元一次方程式、不等式與比例,解析幾何重點則在方程式的圖形。值得注意的是,七下堪稱「素養題火藥庫」,相關內容很適合結合生活情境來設計問題,考題通常能用代數方法來答題,有時也可直接用算術來解決。
林柏嘉強調,國中數學前三冊都在學代數,但到了八上因為內容變難了,通常不會設計成素養題,而直接以代數題型呈現,會考常考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式,要記得可以使用十字交乘法、配方法、公式解,因式分解也是另一個考點。八上還會帶到一些幾何,重點在畢氏定理。
八上「等差數列」常考,九下「統計機率」好拿分
八下的重點內容有等差數列、級數、一次函數,其中,等差數列是熱門考點,有時會直接考,有時則會設計成素養題;幾何方面,重點內容有尺規作圖、三角形與全等、四邊形,準備方向包括解複合圖形的幾何量,與探討幾何物件的關係。
九上的內容頗難,林柏嘉直言,對於成績目標訂在A++的同學來說,九上是關鍵決勝點,因為會考的難題大部分來自幾何,重點包含三角形的心、圓、證明、相似形。
九下是CP值最高的一冊,重點內容如統計與機率,運用到的數學知識不多,但很常被設計成素養題,統計考點在各種圖表跟數字的轉換,機率則需掌握樹狀圖;九下另一重點是二次函數,新課綱後內容變簡單,又是九年級生正在教的部分,務必把握。
素養題首重讀懂題目,掌握3讀題重點
在素養題方面,林柏嘉觀察,如果是「內建閱讀理解能力」的人,通常能很快看懂題目、沒什麼問題,但如果閱讀能力較弱,就得要有策略的讀題,建議備妥螢光筆或有顏色的筆,在讀題時,一邊在題本上畫出重點,掌握住「數字」(含單位)、「關係」(關鍵字)與「問題」(求什麼)。
以113年會考的第14題為例,數字有「800公斤」、「20公里」,還有「每移動1公里的碳排放量」等等;關係與問題,則是小玲交通方式的選擇與碳排放量的改變。
明白題目要問什麼了,可以用不等式來解,也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式來解,還也可以用一般的算術方法算出答案,解法很多元,計算內容也不繁複。
非選題有寫有機會,重點在寫出題目沒有的資訊
很多同學對數學的非選題感到頭痛,林柏嘉說,非選題一定會經由兩位評閱委員批閱後才給分,「表達」很重要,建議從比較簡單的那題開始寫,通常是代數題較簡單、幾何題較難,但也有可能出代數夾雜幾何的混搭題。
如果看到問題後,完全理解題目,也判斷自己算得出來,就當成一般計算題來寫,不用畫蛇添足。
如果不太懂、判斷自己無法做完題目求出解,那答題目標就改為「至少得到1至2分」,林柏嘉說,此時關鍵在於透過表達,展示處理問題的策略,寫出題目沒有的資訊。
以代數題來說,即便算不出結果,只要列式就有機會得分,要盡可能的嘗試設未知數並列式,就可能拿1分了。
至於幾何題,要試著把附圖畫上答案卡,用圖來說明,並且把幾何量記錄在圖上。林柏嘉分享,會考試卷是在闈場內印的,但答案卡是委外、在外面的印刷廠印的,所以答案卡上一定不會有圖,碰到幾何題,畫圖、觀察關係,然後用文字敘述或圖形記號兩種方式表達,多少都有機會拿分。
林柏嘉強調,依照過往經驗,大家的會考成績通常會比模擬考成績再高一些,掌握重點、堅持到底,就有機會拿到自己最好的成績。
照片來源:取自會考試題
封面故事4
114會考衝刺》社會科:掌握各科重要考點及複習策略;圖表題是決勝關鍵,圖文轉譯能力這樣練
資深社會科老師建議,善用空白地圖做筆記、重點複習各科的重要考點,以及掌握考試的應試策略,將有助於在會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績。
隨著會考時間倒數,許多同學可能會覺得社會科內容龐雜、需要大量記憶,在考前的最後衝刺階段,不知從何複習起?資深老師建議,善用空白地圖做筆記、重點複習各科的重要考點,以及掌握考試的應試策略,將有助於在會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績。
想要拿A(精熟)只能錯6題
台北市仁愛國中公民老師劉東衡指出,社會科考題共54題,歷史、地理、公民三科各出18題。而各科的18題中,大約只有2題難題,要區辨出「精熟」(A)者;另外約有8題屬於基礎(B)題,剩下8題則是屬於區辨出「待加強」(C)的題目。
劉東衡指出,113年會考達到A等級要答對48題,平均每科只能錯2題難題。他建議,考試時最後幾分鐘優先檢查「待加強」的題目,確實拿到前24題的基本分數,就有機會增加1、2分。
歷史科:掌握4複習方法,強化考點
所有考生都在問會考到底考什麼?台北市萬華國中歷史老師陳盈如表示,不如換個角度思考,「出題者怎麼想?」素養題特色之一為考領域、跨學科、跨冊、跨單元,像是「大航海時代」,不僅可以結合地圖,且台灣史(荷蘭、西班牙人來台)、中國史(明朝鄭和下西洋)、世界史第五冊(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美洲被殖民)這就是容易命題的跨單元主題。
|
考試主題內容 |
考點 |
台灣史 第一、二冊
|
早期台灣 |
史前時代與原住民、大航海、鄭氏政權、海禁 |
清帝國時期的台灣 |
清末戰爭、行政區劃、開發(商業發展、開港通商)、社會與文化(械鬥、科舉) |
|
日本帝國時期的台灣 |
政治、經濟、社會、文化 |
|
當代台灣 |
戒嚴解嚴 |
|
東亞史 第三、四冊
|
從古典到傳統時代 |
封建、郡縣、戶籍、選才、文化、交流 |
從傳統到現代 |
大航海、清末戰爭 |
|
現代國家的興起 |
民國內憂、外患(日本) |
|
當代東亞的局勢 |
大躍進、文革、改革開放、韓戰、越戰 |
|
世界史 第五、六冊
|
古代文化的遺產 |
跨三洲帝國、宗教 |
近代世界的變革 |
大航海時代至工業革命 |
|
現代世界的發展 |
一戰、二戰、冷戰 |
陳盈如建議,複習歷史科時掌握幾個學習方法:①做歷屆試題時,每個答案選項都要看過:確認自己真的會,不要省略。②「輸出效果大於輸入」:歷史很多知識都和地理有關,可以結合地理科的世界地圖,自己畫地圖、整理成歷史的主題地圖。③心中要有地圖: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鄂圖曼帝國等,每張圖都要找出一個記憶點,可能是首都或形狀、特殊性。④整理統整的表格:將相近類似的事件整理在同一個表格上,例如清末7場戰爭(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牡丹社、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日俄戰爭),自己整理出來、記憶更深刻。
另外,在答題時也有些技巧可循:步驟1:找問題,判斷問題是什麼。步驟2:圈關鍵、讀圖表,圖的橫軸和縱軸、表格的標頭都要讀。步驟3:刪選項,這是幫助你檢查作答的好方法。
地理科:圖表題是關鍵,要練就圖文的轉譯能力
北市建成國中教務主任戴言儒指出,113年通過率低於0.5(超過一半學生答錯)的題目:公民3題、地理3題、歷史0題。6道難題中,除36題為純文字題之外,其他題目皆為圖表題。也就是說,「圖表題是社會科決勝負的重要關鍵。」
地理科即使較簡單、減C的題目,還是要做圖表判讀。以113年第3題為例,解題技巧為找到圖片提供的線索,①看地圖:先找出「方向標」並圈出來。②文轉圖:圈出文字中有用的資訊。
B基礎型的題大致有3類:①對於各國重要地理區的地理特色,有一定程度的認知;②能理解地理現象的因果關係;③能自圖表中適切地擷取資訊。
綜觀幾年地理科命題下來,戴言儒指出,地理科必考的3個概念包括:①經緯度的判讀:如111年18題考歐亞大陸西部海岸的經緯度。以前會考常考台灣的絕對位置和行政區的關係,一定要記住,台灣最西邊120˚E,最東邊三貂角122˚E,最南邊恆春半島22˚N,最北邊25˚N。還有,北迴歸線通過哪些行政區,會考也考過。
②世界氣候類型:南北半球的季節相反以及全世界氣候類型分布的比較,其中,最常考的氣候類型為溫帶地中海型氣候、夏雨型暖濕氣候。③人口概念:此為地理和地球科學的差別,地理會強調自然環境和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人口最常考的是台灣現在人口的問題,如無酬勞動、社會增加、規劃等,或世界人口分布,哪一洲的人口分布較多、較少,這是公民科不會提到的。
這幾年會考的難題有幾個特徵:跨單元比較題型(例如人口,考台灣的人口、世界的人口;把不同氣候放一起做比較)、圖表判讀題、區域位置題、跨科題。
他建議,考前做全球氣候統整表。這幾年考世界氣候有一個特色,問某地的特色,全球還有哪裡有類似特色?113年考台灣和澳州氣候的比較,112年考美國和台灣氣候的比較,要了解氣候的分布特徵及成因。並結合地圖、建立空間感。例如:熱帶雨林都分布在赤道附近、熱帶沙漠都在迴歸線附近、地中海氣候都在大陸的西南岸、夏雨型暖濕氣候一定都在大陸的東南岸。
複習時,善用空白地圖做筆記。上「翻轉地理教室」粉專,下載空白地圖,先把赤道、本初經線、國際換日線畫出來,了解七大洲、三大洋的相對位置和絕對位置在哪裡。另外,採「視覺化」的複習策略,組織課文空間資訊,將課文內地名標示圖上,做圖文對照,還可利用不同顏色來區分不同屬性名詞。
公民科:考點有三大類,建議從第五冊開始複習
仁愛國中公民老師劉東衡分析,公民科的考點大致可分為三類:①當前重要議題:像是人口議題,少子化、人口老化、高齡化等必考,以及家庭暴力防治。另外,若某個議題反覆出現,如五院職權當中,立法院和司法院、行政院的互動,今年有可能會入題,考覆議案、五權之間的分界。②未來常見情境:糾紛處理有和解、調解、訴訟等管道,其中調解最被鼓勵;會考新課綱考了3年,有2年只要出現調解,答案就是它。③公民核心概念: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必考。要特別注意的是,「公平的原理原則」,會考新課綱之後至今還未考過這個,只剩它還未入題。
考前複習順序,建議先從第五冊開始,第五冊(概念少且考題多)>第三、四冊(通常考題會多一點)>第一、二、六冊(概念較簡單)。以下考點表中,紅字部分為平均每兩年會考一次。
重要知識點(113年會考題號)(+號表示1題裡考2至4個概念)
第一冊 |
人性尊嚴與人權(45題) 公民的原理原則 性別平權(23題)/家務勞動(36+) 親屬關係(25+)/家庭型態/家暴防治 少子化/人口老化(36+) 學生權利/班會 部落 |
第二冊 |
多元文化/文化位階(44+) 志願結社 社會規範(44+) 社會福利 公民德性 |
第三冊 |
國家與政府 權力分立/分權制衡(47) 中央政府職權與人事(51) 地方政府(25+) 選舉(34)與投票原則 公共意見(35) |
第四冊 |
憲法/基本權利(54)/法律位階(12) 民事契約與行為能力(13) 刑罰、罪刑法定 犯罪訴訟/刑事訴訟角色 行政法/行政管制(48+) 訴訟外糾紛解決(調解)(40) 法律責任(48+) 兒少權利與法規(10) |
第五冊 |
資源分配 廠商競爭方式(39+) 機會成本(46) 影響消費的因(14) 匯率與貨幣(24+) 信用卡與儲值卡(11) 誘因(46+) |
第六冊 |
勞動參與(36+) 全球化(39+) 兩岸關係 科技影響(24+) 智慧財產權 |
考前衝刺,他建議考生先寫題目,再看總複習講義的內容。練題時不太確定答案的話,就把題目圈起來;儘管答對但還是要看一下、確認印象;若答錯,就複習不會的概念,對自己的盲點更深刻。若是先讀講義的話,會把時間平均分配在每個知識點,練題時答錯了又要回來重新複習知識點,有點浪費時間。
另外,他也分享幾個應試的策略:①首尾縫合法:取題幹開頭與結尾,省略中間的事件細節,拼湊出完整概念。如公民科111年第9題,「某宮廟因違法擴建道路及廟宇建築…於是相關單位開罰六萬元,並將負責人移送法辦」,問上述最可能是關於哪兩者之間的衝突?答案就是B「法律規範與宗教信仰」。
②全部選項皆看完:不管答案有多簡單,還是要看完所有選項,避免選錯。③檢查時逆向閱讀:原先答題時從 A到D,檢查時最好從D到A,換個思維角度驗證答案。④答案選項核對:利用答案選項逐一排除,確保正確性。⑤句號切斷法:拆解長句,以理解其邏輯關係。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達志
封面故事5
114會考衝刺》自然科:字數長、圖表多、高度生活化,看似複雜其實不難拿分,考前複習掌握3重點
新課綱上路後,會考自然科的考題愈發靈活,什麼都考、什麼都不奇怪,題目敘述也落落長,考題總字數常超過8000多字,要在70分鐘內答完,很吃閱讀理解能力,亦須融會貫通學科知識。
會考自然科涵蓋了理化、生物、地球科學這三個學科,由於章節多、範圍廣,很多同學在複習時,不知從何著手;近年來,命題又強調素養導向,靈活多元,考題文字還爆量,更讓人容易焦慮。
台北市北安國中教務主任陳柏亨擔任理化老師多年,目前也是台北市國教輔導團自然領域輔導員,他建議,準備自然科時,宜「返璞歸真」,掌握最基本的重點之後,就能「無招勝有招」。
比方說,理化科重要觀念如化學反應速率、質量守恆定律等,複習時要回到本質、思考定義,而不是陷入題目框架中。當然,刷題還是挺有幫助的,只要刷題量大,就會發現題目重複了,畢竟自然科的基本觀念就是那些。
陳柏亨也分享,這幾年自然科出題愈來愈生活化,當書讀不下去時,不妨看看新聞、掌握一下社會脈動,思考看看有哪些可能會變時事題,例如日前台中百貨氣爆,瓦斯氣爆成因就蠻有可能入題的。
掌握重要概念、留心時事、練習讀題讀圖表
台北市弘道國中地科老師洪仁傑則提醒,新課綱上路後,自然科考題從過往平均的54題,減少到平均50題,雖然題數變少,題目總字數卻變多,從舊課綱時代的7000多字,增加到8000字以上;在此情況下,想要拿分,平常刷題時就可練習圈關鍵字,有利於分析題幹,抓住核心概念。
此外,自然科考題常搭配圖表,尤其地科題目,這兩年全都是圖表題,建議要習慣閱讀圖表,洪仁傑說,最好用的複習素材就是課本,課本內容都是圖文並茂,圖跟圖說都別放過,還能幫助記憶,例如板塊邊界的圖看清楚,會比單純記文字有效率。
台北市明湖國中生物老師郭怡君補充,看到圖表題時,別急著做答,而是要先看標題、再看橫軸與縱軸的單位,然後找出特殊之處,通常那就是圖表的重點,掌握了「單位」、「趨勢」與「轉折處」,圖表解析就不難。
題目鋪排由簡單變困難,理化題數最多、地科CP值最高
113年會考自然科總計有50題,單題共41題,其餘為題組題。陳柏亨說,若依科目來看,理化的總範圍共18章、出了26題,生物共10章、出了14題,地科共5章、出了11題。也就是說,理化占比最多,地科則是CP值最高。
觀察108年至113年會考自然科的全國通過率,洪仁傑說,前13題的答對率都在60%以上,後來才慢慢變難,但到了42題開始、進入題組題以後,又變簡單了;題組題文字內容多,但不難,如果心態崩了而沒好好應對,就很可惜。
值得注意的是,加上自然科大約只要對19題就能拿到B的成績,陳柏亨強調,不論程度在哪兒,都別放棄自然科。
郭怡君總結,模擬考跟小考常會偏重記憶、考很多細節,會考則較重視理解、統整與生活應用,若想衝刺一波拉抬成績,建議掌握三個重點:
1、錯題要確實訂正,每個錯題都要盡量找出關鍵字、名詞定義、做比較等等,千萬別考卷發下來也不訂正。
2、統整重要觀念,可善用課本各章節後的重點整理,掌握關鍵考點。
3、釐清自身盲點,若有不清楚的地方,不妨和同學討論,如果還是無法釐清,趕快去找老師解惑。
理化科:確實掌握基礎概念,課內實驗動手實作
關於理化科,113年試題較112年略難,平均通過率為56%,其中有8題的通過率低於50%。
陳柏亨建議,在準備理化科時,需確實掌握基礎概念,課內實驗也要動手實作,複習重點不在多或廣、而是要精熟重要概念與原理,例如密度、波的性質、反射與折射與色散、比熱、力與壓力等等。
複習時,建議先把教科書內容讀熟後,再做歷屆試題。會考計算題型不多,但仍需熟記基本公式,例如M=VD、F=ma、P=IV等等。
素養題的題材五花八門,但若仔細分析,其實要考的點並沒有想像中的難。
例如,去年著名的考題「游泳池中有多少尿?」陳柏亨說,從題目描述中,可以知道安賽密的濃度與游泳池的水量,因此可以計算出游泳池中安賽密的質量;若要進一步計算出游泳池所含的尿液量,則可以參考尿液中所含的安賽密平均濃度。
其實,這題考的觀念不難,甚至不用計算,卻只有39%的人答對,陳柏亨提醒,碰到這種乍看之下很難的題目,若能冷靜拆解,就有機會拿分。
生物科:熱門章節有科學方法、運輸、恆定等等
郭怡君觀察,從110年以來,會考自然科中,每年約出14題生物,每個章節至少會出1題。
其中,出最多題的章節,就是七年級上學期第一章的「科學方法」,不過,雖然題目敘述大多很長,內容卻算簡單,不難拿分;其餘的熱門章節,包含七上第四章的「運輸」、第六章的「恆定」、七下第三章的「分類」、第四章的「生態」,考生在複習時,如果不知道從何下手,可以先複習這些章節。
若以出題形式來看,14題生物中,約有8題是圖表題,郭怡君叮嚀,平常就要練習解讀圖表;此外,在生物科解題時,有時也可善用文轉圖,把一大串的文字畫成圖,還可搭配「角色扮演」,想像自己是工作細胞,更好理解。
實驗題也是複習重點,例如112年的第31題考血流,乍看複雜,其實解題的關鍵是瞭解複式顯微鏡所見為上下顛倒、左右相反,意外的簡單。
地科:近八成題目答對率60%以上,務必把握
地科向來被視為CP值最高的一科,除了範圍較少,題目通過率也較高,洪仁傑表示,以去年來說,有近八成的題目通過率在60%以上。
題目分布方面,去年的11題地科中,第五冊的地質、天文各占3題,第六冊的大氣3題、地球環境1題,另有1題跨科題。洪仁傑強調,第五冊一定要讀熟,因為出題比重比較重。
結合生活情境,是近年來考題一大特色,例如去年自然科的第31題,以教室場景中陽光光線的變化,來考季節為何。
依照學科知識,太陽直射點最北會到北回歸線,時間落在夏至,最南則會南回歸線、在冬至時,春分與秋分則直射赤道,這樣來回移動是一年。
題目中的圖片顯示,教室中的光線看似也是愈來愈往北走,所以很多學生答題時,覺得太陽也是往北邊走、再折回來,答案可能是在夏至前後。
不過,洪仁傑提醒,教室是有屋頂的、並非露天的,在教室內太陽無法直射,而是斜射而入,所以陽光往北走時,太陽反而是往南邊的走,正確答案應是冬至前後。因為這個思考盲點,這題是去年答對率最低的題目,通過率才31%。
整體而言,雖然考的觀念都不難,但在考場上如何仔細讀題拆解、確認題目到底在問什麼,幫助自己腦袋不打結,進而冷靜答題,有賴於平常勤加練習。
照片來源:取自會考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