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鷹架這樣搭

2023.09.06

未來Family Vol.140

學習鷹架這樣搭

學習鷹架這樣搭

封面故事1「要小孩有內在動機、自動自發愛讀書?」清大教授:不可能!家長得花時間陪伴,3重點陪孩子搭好學習鷹架

封面故事2為什麼學習意願低落,比成績不好更可怕?聰明只能一時,但學習態度和習慣卻造福孩子一輩子!

封面故事3心理學家爸爸黃揚名:從小教出3個好習慣,學習路上少煩惱

封面故事4小孩學習好被動?王麗芳:孩子的自主要靠正確認知,「讀書不是本分,而是一種特權」,擁有知識可以幫自己做很多事

封面故事1

「要小孩有內在動機、自動自發愛讀書?」清大教授:不可能!家長得花時間陪伴,3重點陪孩子搭好學習鷹架

想要有成就感,那也得先付出。該怎麼樣讓孩子進入狀況、好好學習呢?劉政宏說,那就是家長要花時間陪伴孩子,建立自律的好習慣,而且最好從小學階段就開始,陪孩子的過程,其實是為了幫孩子搭「學習鷹架」,引導孩子「學習如何學習」,劉政宏自己也長期陪伴孩子讀書,他建議,可以從以下三點開始著手。

學習鷹架這樣搭學習鷹架這樣搭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新學期新希望,想要孩子在新的學期中,能自動自發、認真讀書嗎?研究學習動機的專家直言,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已經有很多研究發現,能夠自動自發學習的孩子,學習表現普遍比較好,不僅學習比較有效率、能夠舉一反三,記憶力也比較好。而且,當孩子學習表現好時,整個人會有成就感、有自信心,就更願意學習,形成良性的循環。

但是,孩子不太可能突然就變得自動自發、熱愛學習。「大家好像都覺得『內在動機』最重要,比『外在動機』還重要,然後,就期待小孩自己進入一種很想要學習的狀態……我說實話,這是不太可能的!」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劉政宏長年研究學習動機,他在接受《未來Family》專訪時這樣說。 

「內在動機」確實存在,但別指望它能驅動學習

劉政宏解釋,確實是有「內在動機」的存在,「但有些家長會期待,孩子的內在動機會被什麼東西點燃、然後它就驅動學習,這是不太可能的。」

孩子可能在看漫畫、玩球等等時候,他們是有內在動機的,但這些活動,本質上就跟學習的活動不一樣,「學習就是得面對不懂的東西,你學的都是不懂的,都會遇到困難,都有競爭,還有時間的壓力,甚至常常要面臨外在好玩事物的誘惑,你在這樣的前提下,要孩子靠內在動機去學習,很難。」

但是,也曾見過,孩子確實會因為對某樣東西、某個領域很有興趣,然後就去學習。對此,劉政宏分析,有很多時候,其實這是孩子對「學習經驗」的解釋,「他們的興趣,常常是來自成就感,例如考試都考得比別人好,或者都學得會,他才特別覺得他有興趣;當然也有孩子會因為很有趣而學,可是這不是多數孩子的狀況,大多還是因為『有成就感』。」

需要家長陪伴,建立自律的讀書好習慣

想要有成就感,那也得先付出。該怎麼樣讓孩子進入狀況、好好學習呢?劉政宏說,那就是家長要花時間陪伴孩子,建立自律的好習慣,而且最好從小學階段就開始,陪孩子的過程,其實是為了幫孩子搭「學習鷹架」,引導孩子「學習如何學習」,劉政宏自己也長期陪伴孩子讀書,他建議,可以從以下三點開始著手。

一、排除干擾因素,坐下來讀就對了:

很多孩子在面對課業時,總是心不甘、情不願,此時家長能做的,就是幫忙排除干擾因素,例如讓孩子有張乾淨的桌子能用、周邊環境別太嘈雜等等,然後告訴孩子:「坐下來寫作業/讀書,就對了!」

劉政宏觀察,現在很多家長態度比較開明,不像過往家長會緊盯課業,但重點並非時時關注孩子的成績,而是要從小養成孩子負責的態度、自己份內該做的事情要做好。

二、把課本讀通、讀熟最重要:

有些大人常會給孩子很多練習卷或補充教材,孩子整天忙著寫評量,反而吸收不良,劉政宏建議,其實,可以試試回到課本,把課本讀通、讀熟,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大家仔細去看近幾年大考的榜首,通常他們在受訪時,都會提到自己『只看課本』,把最根本的骨架顧好了,基本上就沒有大問題了。」

要注意的是,孩子很容易看看課本,就覺得自己讀完了,家長就得協助孩子明白什麼叫讀通、讀熟,確認把課本內容都理解過後,再找出該記憶的點,確實去記。

三、練習「自己考自己」:

另一個劉政宏常用在孩子身上的招式,就是請孩子「自己考自己」,例如這一課國文中有什麼生字、部首是什麼,可以自己回想、寫下,在過程中,就會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也可以請孩子說明課本中的重點給大人聽。

假如孩子的功課是由安親班打點,劉政宏也建議,家長還是要保持關注,了解孩子目前的學習狀況,不能只看成績單上的數字,重點是孩子到底有沒有「學會」。

劉政宏強調,如果有一個孩子在某一個科目上一直都考不好、學不會,怎麼可能會有興趣、覺得學這些知識很好玩呢?「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學習,就對你的自尊造成很大的威脅。所以在教育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自我價值論』,簡單來說,就是在談,有時候我們會喜歡一個學科,是因為它讓我們覺得自己很棒。」而陪伴孩子建立好的學習習慣,比期待孩子突然有學習動機實際多了。

 

Photoshutterstock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封面故事2

為什麼學習意願低落,比成績不好更可怕?聰明只能一時,但學習態度和習慣卻造福孩子一輩子!

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習慣、學習技巧、深層思惟技巧等,建構了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孩子有了目標,給他們方法,就會跑得很快,而且只要孩子學會學習,學科的成績也會變好。

學習鷹架這樣搭學習鷹架這樣搭

文/ 羅梅英(未來Family記者)

培養孩子成為終身學習者:教孩子用對方法學習

想培養孩子成為終身學習者,最重要的兩個面向是:讓孩子擁有學習的動機,也就是喜歡學習;另一個是幫助孩子發展出學習的能力,也就是學會如何學習。

桃園大園高中前教務主任陳逸年表示,只要孩子擁有學習的能力、學得會,學習動機也會隨之提升,「只要他想學,就有方法。」換言之,學習能力和學習動機有正向相關性。

陳逸年表示,人天生有好奇心、學習的欲望,隨著年紀愈大,遇到的問題愈趨困難,如果沒有建立好的學習習慣,也沒有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就會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陳逸年指出,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習慣、學習技巧、深層思惟技巧等(表第一至四項),建構了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有了目標,給他們方法,就會跑得很快,」陳逸年說,而且,「只要孩子學會學習,學科的成績也會變好。」

學習鷹架這樣搭學習鷹架這樣搭

建立學習態度和習慣

在青少年學業輔導的工作之中,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首要工作。有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有好的學習效率和成果。

方法1. 培養「執行意志」,該做就去做

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劉政宏表示,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之一是「執行意志」,這點不僅至為關鍵,也是家長最能著力的部分。所謂的執行意志是指,要求孩子在學習課業時,能夠付諸行動(該做就去做),堅持到底(做完),並且要求品質(做好)。

從大腦神經角度來看,寫作業、複習功課時,大腦的島葉皮質區會有疼痛的反應、但只要願意坐下去,1020分鐘後疼痛感就會消失。「建立自我規範的學習習慣很重要,」劉政宏強調,這和孩子的本能相衝突,家長要去引導、執行規範,「讓孩子做完『該做的』才去做『想做的』。」把想做的如看漫畫、打電動,當成酬賞。

方法2. 學習環境儘量少干擾

劉政宏說:「要坐上書桌都有點痛苦了,至少讀書的環境要準備好。」包括:一張乾淨的桌子、光線充足,學習時盡量減少干擾如電視機、手機等,有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方法3. 用計時器,一次專注25分鐘

很多人都有學習拖延的問題,劉政宏建議,利用計時器,一次計時25分鐘,然後開始專注於你要做的事,25分鐘之後可以放鬆10分鐘當成酬賞。「這個方法不只簡單,而且專注效果最好。」

方法4. 時間管理

自主學習非常需要時間管理,成功高中教學生如何自主學習時,其中一個工具就是,以「緊急」和「重要」為XY軸,教學生分類哪些事情是「重要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不緊急也不重要」。

成功高中教務主任劉晶晶表示,學生常常把時間花在緊急但不重要(如回LINE)、不緊急且不重要的事(如玩GAME、看電視、逛FB),如此一來,就會沒時間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如讀英文雜誌、一個月後的段考、運動等)。

 

學會學習的技巧

很多孩子缺乏學習動機,問題常出在學不會、考不好,學習不得其法。如果孩子能夠學會學習的技巧,有助於達到更好的成果。

桃子腳國中國一生林佳禾念國小時成績中上,數學和自然平均成績只有7080分。她說考不好有些是因為粗心,有些是因為沒真的弄懂觀念、無法融會貫通。升上國一之後,她改掉以前國小的讀書方式,數學平均8090分,生物連兩次段考都100分,數學和生物成了她最喜歡的科目。「考得好,自己變得有信心,就想更深入學習,」林佳禾說。

究竟林佳禾用了哪些方法?

1. 平常練習題目:

林佳禾說,數理學科平常就要練習做題目,不是考前才開始瘋狂做。她會在考前一個月上網查歷屆考古題,做練習。

《學習如何學習》一書提到:「光理解了某個概念,無法產生腦連結,了解與練習要相互搭配,練習的次數愈多,就愈了解你所學的東西。」尤其是數學、科學等抽象科目,不要光看解答就以為自己會了。

2. 用口訣,強化記憶:

林佳禾會用一些方法如口訣、諧音幫助記憶。像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和產物,直接背口訣「水、二(二氧化碳);氧、糖(葡萄糖)、水」就不會忘。

3. 練習積極回想:

《學習如何學習》提到:「積極回想是促進學習最有效的技巧之一」。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回想你學過的東西,進行自我測試到底記住多少;或者找別人考考你,或是把你覺得困難的概念教給爸媽或朋友。

林佳禾和同學葉沐晨,一人擅長數理,一人擅長文科,兩個好朋友平常會互相幫忙對方抓科目的重點。

下課時玩快問快答遊戲,林佳禾會考葉沐晨關於生物的觀念,葉沐晨覺得幫助很大,生物成績進步不少,令她信心大振,「原來我是學得會的。」

 

讓孩子負起學習的責任

爸媽可以從建立學習習慣、教導學習方法,雙管齊下,幫助孩子提升學習成效。

但最重要的是,爸媽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事」,負起學習的責任,爸媽無法代替他念書學習,但可以幫助他,讓學習變得容易一點。

 

愉快的學習氛圍,讓人學得更好

新北市桃子腳國中的數學課,透過結合桌遊,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像是教質因數、公倍數時,讓孩子玩相關桌遊。另外,108學年度起,每週有一節「數學科普閱讀」,教孩子結合生活情境的數學,例如:跟團旅遊團費、車流量的計算、商店打折手法等。「沒想到數學也能這麼貼近生活,很好玩,」國一生葉沐晨說。

國一生林佳禾認為,老師教學有趣、和學生互動,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心的學習氛圍,感覺比較容易吸收;很有壓力的學習氛圍,學不好。」事實上,研究的確顯示,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學習,學習的效率和結果都大大高於嚴肅的氛圍。

 

封面故事3

心理學家爸爸黃揚名:從小教出3個好習慣,學習路上少煩惱

學習不是愈早愈好,也不是愈多愈好,配合大腦發展運作的特性,才會更有效率。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黃揚名認為,培養小孩「主動學習」、「提升注意力」及「加強自我覺察及了解」,是3個最重要的學習習慣。

學習鷹架這樣搭學習鷹架這樣搭

文/ 王惠英(未來Family記者)

學習不是愈早愈好,也不是愈多愈好,」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育有二子的科學奶爸黃揚名談到,配合大腦發展運作的特性,學習才會更有效率。

舉例來說,大腦最早發育的是視覺、聽覺等感官區域,接著是語言的發展,最後才是決策判斷等較高層次的認知能力。在對的時間給予孩子適當的刺激,譬如從小多跟孩子說話、唱歌、講故事,有助於發展語言能力﹔反之,對著僅數個月大的孩子訓練邏輯思維,學習成效一定不彰。

黃揚名指出,學習是透過經驗的累積而造成行為持續性改變,大腦神經元之間的連結,需要靠一次又一次的執行,做的次數愈多,神經元的連結就會愈來愈穩固,「有人快、有人慢,也與是否有具體的目標、強烈的動機有關,因而會有很大的個別差異。」

如果大人能夠讓小孩清楚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同時教導執行的方法,比較容易造成行為的變化,」黃揚名說。

學習其實無所不在,父母應協助孩子從小養成哪些好習慣?黃揚名認為,「主動學習」、「提升注意力」及「加強自我覺察及了解」是3個最重要的學習習慣,分別說明如下:

1. 主動學習

「要能持續主動學習,必須時時保持一顆好奇心,」黃揚名在《讓孩子這樣愛上學習》一書中指出,每個孩子出生時都充滿好奇心,父母要用「開心」(開放的心,不囿於成見,也不期待孩子有同樣想法)與「耐心」(盡可能認真回應孩子的提問)來灌溉,甚至可以主動出擊,多問孩子「為什麼」,提升孩子的好奇心。

學習要主動,有興趣很重要,但大環境無法支持多樣化的學習,就很難提供孩子探索自己的機會。黃揚名不諱言,目前就讀小學五年級的大兒子就有點受到考試制約,雖很擅長用積木組裝各式各樣的陀螺,但因為跟考試無關,就不會去認真看待這樣的能力,而只當作是休閒的活動。

黃揚名說,很多小孩覺得學習無聊,因為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所以需要有更多新的嘗試與體驗。如果小孩學習有困難,也要試著幫他找到樂趣,例如剛開始學認字、寫字時,可以玩文字接龍、句子接龍等,最下策是透過獎賞來制約孩子。

網路資源豐富多元,學習不一定要綁在學校,父母扮演的角色變得相對重要。「撒下學習的種子,不一定會萌芽,但至少讓小孩喜歡且有所得,」黃揚名曾帶兒子利用簡單器材一起錄Podcast、在暑假利用網路下載並預習國語課文、看楊力州的紀錄片《拔一條河》等,就是為了將學習觸角延伸出去。

2. 提升注意力

「注意力和專注力是不同的,」黃揚名在《心理學家爸爸親身實證的注意力教養法》一書中提到,「專注力」指人們把精力聚焦在一個事物上,「注意力」則分為警覺(隨時偵測到資訊)、注意力的轉移(把注意力移到該注意的事物上),以及衝突的排解(環境中有很多資訊在競爭時,選擇該注意什麼,並抑制對其他項目的處理)。

很多爸媽在乎小孩是否能夠遵守規定,因而注意力就變得很重要。一個人能夠專心、深入地探索不同事物之間的關聯,學習效率與品質會比較好。但若小孩的注意力不佳,該怎麼辦?

黃揚名認為,除了想辦法讓小孩對該做的事情有更多的投入,從做的事情中找到樂趣外,同時也要在生活中練習有能力面對外在的干擾。他說,在《小太陽》一書中,林良的女兒抱怨報社的吵雜聲太多,但關鍵在於有沒有靜下心來,「真正的專注,會主動抑制、排除相關的干擾」。

(1) 善用計時設定:長時間的學習容易疲憊、注意力不集中,不如把時間切割成區塊來學習。例如小孩寫作業很慢,沒辦法專心太久,可以採用計時設定,每次做15分鐘就休息5分鐘,會有較好的成效。

(2) 自我肯定鼓勵:如果小孩覺得自己作業寫得好,可以在旁邊畫一顆星星。

(3) 給予額外任務:針對小孩閱讀或作業的內容先做「提問」,讀完或寫完作業後可以答對問題,給予適當的獎勵。

睡眠對注意力也有很大的影響。黃揚名提醒,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注意力的問題,也要想一想:最近孩子是不是都太晚睡覺了?或者睡眠品質不太好?很多研究證明,長期睡眠情況不佳,不僅生理上會感到疲憊,也會對注意力造成長期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學習成績。

睡得好,孩子更健康、大腦的發展會更好、注意力程度也會更好,」黃揚名說,擁有良好的睡眠,對於孩子的認知能力是很有幫助的,所以,千萬不要為了多做一點事情而犧牲睡眠,反而會因小失大。

此外,冥想、做運動也是改善注意力的好方法。黃揚名指出,訓練呼吸就是一種冥想,可以學青蛙用肚子吸氣、吐氣,連續做102030次,有助提升專注力、抑制其他干擾﹔中高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騎自行車、溜直排輪、跳繩、游泳等,也能夠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有更好的學業表現。

3. 加強自我覺察及了解

這個社會容易要每件事都做好,但每個人都有其長短。黃揚名建議,要教導小孩在學習歷程中「對自己的狀態是可以理解的」,也就是看到自己「好」與「不好」的地方。

「有時爸媽太過支持,孩子往往看不清楚自己的缺點,應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優勢,面對不擅長的事物則抱持不放棄的態度,至少做到一個水準,」黃揚名強調,與其把時間與力氣花在短處,千辛萬苦做到80分,不如將長處發揮到淋漓盡致,做到100分。

黃揚名鼓勵爸媽可以定期、客觀記錄孩子的表現,譬如他們唸完一篇300字的文章需要多久、理解程度大概到哪裡,過了一天後,對於內容又有多少程度的理解等﹔也可以與孩子的導師保持聯繫,比較容易判斷孩子的狀況是否偏離均值。

「盡量鼓勵小孩探索,愈早嘗試愈好,倘若發現自己不喜歡也不會是浪費,其實是一個必經的過程,」黃揚名指出,探索方式可以很多元,透過有關人物的繪本故事與影片欣賞,也有助於帶領孩子看到自己,從中獲得一些領悟及成長。

舉例來說,在公視的《台灣特有種》節目中,曾經介紹一位愛鳥成痴的暖男──許宸,小學三年級前對動物完全沒有興趣,直到有一天親眼看見一群老鷹集體向南飛行,內心充滿感動之餘,開始與鳥結下不解之緣。他不但自學攝影,成為拍鳥高手,舉辦攝影展;從小內向又溫和的他,面對知本溼地要被建成光電廠,甚至走上街頭去捍衛鳥類棲地。

一個人可以愈早看見自己的優勢與弱勢,就愈有機會能夠不斷超越自己,」黃揚名說。

圖片來源:Unsplash

數位編輯:王惠英

 

封面故事4

小孩學習好被動?王麗芳:孩子的自主要靠正確認知,「讀書不是本分,而是一種特權」,擁有知識可以幫自己做很多事

台灣孩子面對學習的最大問題是「戴什麼眼鏡在看學習」,很多大人會覺得孩子念書很辛苦、考不好也極力安慰,但「讀書不是本分,而是一種特權」,擁有知識能夠幫助自己做很多事情。

學習鷹架這樣搭 學習鷹架這樣搭

文/ 王惠英(未來Family記者)

很多小孩面對學習,經常顯得被動消極,是因為爸媽不懂得為孩子下標籤,」親子教養作家王麗芳談到,台灣的家長很不喜歡自己的小孩被「貼標籤」,譬如很笨、愛講話等,既然知道標籤的殺傷力很大,為什麼不會想到標籤的助力也會很大?

為孩子「下標籤」,其實是幫他創造正向、成功的經驗,並從中肯定自己的能力與價值。王麗芳分享自身經驗,她的兒子曾被小學老師說「笨」、總覺得國語很難、很害怕考試,於是她想辦法找到給幼兒使用、較低階的評量卷,兒子很快寫完,還考了100分。

 

父母陪伴孩子去找「會」的感覺

藉由這次經驗,王麗芳與兒子展開進一步的對話,幫助孩子了解到「考試不痛苦,痛苦的是『不會』」,並告訴他:「媽媽知道你喜歡『會』的感覺,我以後陪你去找『會』的感覺,好不好?」

王麗芳提醒,大人要聽懂孩子的求救語言,例如當孩子說「我很討厭我們的公民老師」,可能代表公民會考不好……,需要及時陪伴孩子,教導學習策略與方法。

小孩上課不專心、寫作業拖拖拉拉、考試經常粗心大意……,很多讓父母感到頭痛的學習表現,可能是卡在大人和小孩都不知道的地方。王麗芳分析,小孩學習「卡關」的原因,大致可分為「認知問題」、「學習概念」與「施行能力」等三大方面: 

1. 認知問題:讀書不是本分,而是一種特權

你戴什麼眼鏡在看學習?」王麗芳坦言,這是台灣孩子面對學習的最大問題,很多大人會覺得現在的孩子念書很辛苦、考試考不好也極力安慰,但「讀書不是本分,而是一種特權」,因為擁有知識可以幫助自己做很多事情。

王麗芳曾利用暑假帶孩子到菲律賓念語言學校,同時特地請上課老師擔任導遊,實際走訪垃圾山、雛妓街、貧民窟等「非典型」的旅遊景點,發現「他們連一張紙都沒有,更不要說讀書、寫字了」。她也曾帶孩子到柬埔寨看流浪兒的生活(半夜沒人管而四處走動)、到日本大阪入住遊民聚集街(沿路很重的尿味)等,感受不同於自身框架的世界。

學習鷹架這樣搭 學習鷹架這樣搭

即使在熟悉的台灣,這家人有空就會到台北車站發物資(例如茶葉蛋)給街友,也會去龍潭夜市、清水夜市等地玩。在夜市裡,有些爸媽為了做生意,會把年幼的小孩帶在身邊,有時就讓他們一直玩手機,避免吵鬧。

「小孩怎麼看『學習』這件事是一大關鍵,」王麗芳分享,很多孩子認為不懂數學的三角函數也沒關係,在生活中會買東西就好了。她會鼓舞孩子:「媽媽是對你有期待的,如果你以後要研究月亮,用到的數學就會是比去市場買東西用到的數學更高深」,想辦法帶孩子在生活中看見知識。

 

2. 學習概念:找到方向感,強調累積的力量

王麗芳談到,學習概念牽涉甚廣,主要掌握兩個重點:其一是要有方向感,可以陪小孩畫學習樹,了解從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高職、專科)、大學(二技╱科大、四技)、就業等不同階段,思考自己想要學什麼、做什麼;其二是強調累積的力量,每天看似枯燥無趣的學習,是為了達成一個更遠大的目標。

你以為你每天都在鎖螺絲,但把整個圖片放大後,才發現原來是在造飛機,」王麗芳透過生動的譬喻,帶孩子體會「以小成大」、「以少積多」的力量。她的工作室蒐集了完整的小學、中學到大學的上課用書,從剛開始學認字、寫字,到一篇篇文章、一本本書,就像是鎖螺絲的過程,有時會覺得無聊,但日積月累下來可以成就更大的事。

又如整理筆記的重要性,王麗芳也會透過將國中各學科的課本堆疊起來,讓孩子親自體會要念的書本堆得好高、真的很多,仔細想一想,「要不要把重要的學習內容,全部都濃縮整理成為筆記,更能夠從容地迎戰會考?」 

3. 施行能力:看懂孩子的學習卡在什麼地方

王麗芳指出,孩子的學習卡住了,很多時候是施行能力的問題,包括語言能力不足,視覺、聽覺或肌肉等生理障礙,以及學習運作的思考狀況等。

以語言能力為例,常見孩子的擴句能力不夠,無法做進一步延伸,或沒有空間的語言(地理位置思考)、順序的語言(歷史脈絡即是一個流程的概念)、因果的語言(因為所以、由於導致、有鑑於因此)、推論的語言……

沒有語言能力,就很難產生對話、深入思考,文字理解能力也不會好,」王麗芳建議一個簡單的做法,在生活中看到一個圖像時,練習完整、清楚的表達出來,例如「那個長頭髮、穿著紅色衣服、踩著黑色高跟鞋的阿姨正迎面朝我們走來。」或者,練習思考並說出事情發生的原因,例如「為什麼東西放在那裡,爸爸會生氣?」

有的孩子寫作業寫得很慢或考試內容都會卻答錯很多,必須進一步了解問題的所在。有時很容易被歸類為不專心、不認真,卻可能是視覺、聽覺或肌肉功能不佳等因素造成的,需要對症下藥才有用。

 

要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王麗芳分享,很多人會認為她女兒的學習起步很晚,7歲時還沒學過任何的數學與注音,也不認得26個英文字母,甚至因為身邊大人對體制的批判而有點看不起知識;但當女兒慢慢的了解到「知識其實是一種工具與獎賞」後,每天會自己安排學習、自己要求自己,包括讀多少書、練多少字、譜多少曲。

「她想學雕刻橡皮章,會自己找書研究、自己練習;對服裝設計有興趣,也會自己找國外的資料做基礎的學習,」王麗芳幾乎不需要為了尋找女兒的興趣與專長,而幫她報名一堆才藝班,因為孩子學會認字、寫字、找資料等能力後,就能夠用這些能力去做進一步的探索與學習。

面對每天的學習狀況,從上課到考試,也要有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王麗芳回想,女兒剛升國中時,每天有多達18項功課,經常忙到半夜12點,很容易引起一般家長的反彈,但她選擇陪著女兒找出問題的癥結。

學習鷹架這樣搭學習鷹架這樣搭

事實上,一開始只有「每日功課」加上「明天考試」,做功課敷衍、考不好的結果,就會像滾雪球般換來更多要做的功課、訂簽及補考。王麗芳說,先帶孩子找到問題出在哪裡,才能思考解決方法,以及訂定學習計畫。

王麗芳強調,孩子的自主是靠正確的認知,也就是「知道做這件事是可以幫助自己的」,沒有一個人要當壞孩子,而是沒有人教他怎麼做個好孩子,尤其當孩子陷入谷底的時候,更需要有人拋給他可以爬上來的繩索。

 

 

 

內文圖片來源:王麗芳提供,內容為她帶孩子到菲律賓進行一趟「非典型」的旅行

數位編輯:王惠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oufat 的頭像
    chioufat

    chioufat的部落格

    chiouf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