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關鍵教養
2023.08.09
未來Family Vol.136
封面故事1大學教授問學生:「你最受不了爸媽什麼?你會希望他們做什麼改變?」學生們不約而同指出這3件事
封面故事2資深名師:想要孩子過「機智中學生活」,先懂這座「金字塔」;青春期爸媽必知4招,成為孩子的神隊友
封面故事3神老師》兒子最叛逆的時候,每一句話都直接往我的心上戳;我只默默用愛承接他的徬徨和不安
封面故事4張牙舞爪?情緒失控?我的孩子變壞了?冷靜面對孩子青春期的風暴
封面故事1
大學教授問學生:「你最受不了爸媽什麼?你會希望他們做什麼改變?」學生們不約而同指出這3件事
青少年父母常感嘆不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什麼,成天像個刺蝟一樣。根據台師大社教系教授蔡怡怡所做的問卷調查,青少年最受不了爸媽的教養,前3名分別是:控制、不被父母尊重和理解、嘮叨。
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常有一種心情,怎麼孩子進入青春期就像變了個人,成天擺臭臉、對爸媽愛理不理,不知道孩子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台師大社會教育學系助理教授蔡怡怡在前年和今年,針對任教的班級、進行問卷調查,「青春期最受不了家長的哪個部份?你會希望他們做什麼改變?」調查這群剛過青春期孩子的真實心聲,青少年到底是怎麼看待爸媽的教養呢?
大學生分享,青春期教養切忌這3點
蔡怡怡指出,從2次調查結果來看,青少年最受不了爸媽的教養,分別是:
第1名「控制、管很多」。
如:「最受不了他們總是說:『你應該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了』,卻還是不斷要求我生活中的大小事都要順著他們的意」「希望孩子完全按照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成長」「需要知道我在哪裡,開定位、拍照給他們」「管很多,限制手機使用,有時候連出去都會限制」。
第2名「想法不被理解,父母不尊重或不關心孩子」。
如:「一直幫我做決定」「不聽人說話,習慣把自己的價值觀與生活態度原封不動套在我身上」「他們都無法理解我的想法和情緒」「進我房間不敲門」。
第3名「嘮叨,一直念」。
像是「太操心我,所以有點囉嗦」「很常碎碎念」「沒有自己的生活且不敢嘗試,太把重心跟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擔憂太多」。
另外,前年第1次調查結果,不少人反映「爸媽雙重標準」很讓人受不了。例如:大人要孩子好好說話,自己卻常常無法冷靜溝通,或是自己一直滑手機卻不准小孩用。第2次調查則未上榜。
青少年希望爸媽能夠尊重他們
大學生提出「希望爸媽改變的部分」,絕大部分都是希望父母能傾聽他們的想法,尊重自己、減少控制。如:「安靜聽我說話就好」「希望當時爸媽能用更多溝通的方式,更理解我,也讓我理解他們的考量,而不是用強硬或情緒勒索的方式禁止」。
蔡怡怡分析,父母無法做到尊重孩子,背後有幾種可能的原因:
1 子女的獨立引發父母的不安和焦慮
隨著身心發展,青少年開始尋求更多的自主權和自由,學習如何成為負責任的大人。這種變化可能會讓一些父母感到不安,或是期待親子關係像小時候般親密。當爸媽感覺孩子愈來愈有主見、不聽話,可能會讓他們對孩子做更多的控制。
2 擔心和保護心態
有些父母擔心孩子不夠成熟、能力不足,因此過度介入孩子的事,甚至直接幫他做決定。
3 傳統的親子關係觀念
傳統文化認為父母的權威不容質疑,可能導致爸媽和孩子相處時,過於強勢而忘了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4 高度的期望和壓力
有些父母對孩子有高度的期望,如:獲得好成績、念名校、取得好工作,因此不自覺地過度控制孩子。
你以為的「提醒」,其實是「嘮叨」
「大人控制、管很多,通常會伴隨著嘮叨、碎念。」若孩子不想被管或不予理會,爸媽就會陷入嘮叨;嘮叨的問題出在,「父母的方法沒有用,或是父母也沒有其他的管教方法。」
大人常常以為「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你覺得自己是在提醒,問題是孩子覺得你在嘮叨。」
平心而論,現代父母多半能夠理解應該要尊重孩子,也知道建立好的親子溝通方式,陪伴孩子度過青春期非常重要,但從「知道」到「做到」,父母還在努力學習中。「親子關係並非一成不變,因此爸媽要像變色龍,順著孩子的身心變化及需求,持續成長才行。」
蔡怡怡認為,有時做出改變,需要的是一個契機或觸媒,「有時候親子發生衝突,父母才會開始覺察,這樣管孩子對嗎?」有位爸爸成天罵兒子,從生活習慣到成績、態度無一不罵,兒子終於受不了說:「你高中時很會念書嗎?你一直叫我念書,就好像班上最後一名的來教我怎麼讀書,我會聽嗎?」爸爸這才意識到需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
掌握教養5原則,有助親子相互理解
蔡怡怡指出,青少年進入中學時期,身心都處於複雜且關鍵的發展,同時也面臨學校課業、社交和同儕等許多新挑戰。身為家長,如何和青少年溝通、理解他們?蔡怡怡提出以下5個建議:
1 想清楚自己和孩子溝通想要達到什麼目標
你和孩子溝通,到底要達到什麼目標?這個目標合不合理?例如:要求孩子考試考100分、不可以打電動或手遊,對中學生來說實在太難了,尤其是男生,禁止打電動,可能造成他交友、人際相處困難。
此外,問問自己,用嘮叨或批評的方法真的有效嗎?蔡怡怡提醒,父母要覺察到自己正在嘮叨,並思考自己為何嘮叨?背後是否有過多的期待,或是擔心、焦慮。「教養不是一時半刻可以改變的,當你想清楚究竟想要達成什麼目標,再跟孩子溝通,效果會比較好。」
2 調整自己的情緒
在青少年期,大腦的前額葉(控制規劃、決策和衝動控制)正在發展,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出現衝動、情緒化的行為。蔡怡怡建議爸媽,先接納自己跟孩子都有情緒,等彼此情緒緩和後,再跟孩子溝通。
她分享「氣順心緩」方法。當你快失去理智、發脾氣時,可以先離開現場,深呼吸、去喝口水、運動、出門散步或買個東西等,讓情緒緩和。另外,可以試試「數數現場有幾種顏色」,例如:白色牆壁、黑色指針、黃色書封、紫色上衣等,讓理智戰勝情緒。
3 不當「老闆」,當「顧問」
很多青少年認為,爸媽總是用上對下、威權的方式,要求自己「言聽計從」、想要控制自己。
蔡怡怡說:「跟青少年相處,爸媽可以不要當老闆,而是當顧問。」跟孩子溝通時,用「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孩子思考,讓孩子有機會述說觀點,孩子除感受被尊重之外,也能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力量。
「孩子經過引導,所做的選擇和決定,才會是他要的,並願意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蔡怡怡說,「顧問式」的溝通方式,不僅有助於親子相互理解,也能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4 表達理解,避免批評和評價
面對青少年,以他們「感興趣、能回應的話題」,或「重複孩子最後一句話的句尾」切入,達到緩和與積極聆聽的效果,孩子會更願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和孩子對話時,盡量避免用「你為什麼…」句子,「『為什麼』聽起來很像質疑,孩子會感覺爸媽接下來就是想批評、指責自己。」容易引發青少年的不滿。
改用「陪伴與核對」的句型,例如「你還好嗎? 發生什麼事了?怎麼了?你感覺傷心,還有其他感受嗎? 我理解你的感受,我好奇這件事……,可以跟我分享嗎?」用比較柔軟的方式跟青少年對話。
5 「3好1感謝」表達對孩子的讚賞
青少年進入叛逆期,情緒暴走、渾身是刺,常讓父母很難受。蔡怡怡建議,爸媽不妨試著找出你欣賞孩子的3個特質,並舉具體例子,例如:你個性很陽光,同學都很喜歡跟你聊天等;並對孩子表達近期的1個感謝,如「上週媽媽常加班,你得準備自己跟弟弟的晚餐,謝謝你的幫忙」。
「3好1感謝」看似簡單,但對中學生父母來說,其實很不容易,需要好好練習。「父母常要孩子『好還要更好』、精益求精,卻用否定、貶抑的方式讓孩子更挫折,」例如:孩子考了80分,爸媽可能會覺得他可以考得更好;卻忽略了孩子從不會到會的過程中,非常努力地學習、完成作業,也付出很多。
一旦爸媽願意開始看孩子表現好的地方,就會發現孩子其實有很多的優點。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欣賞,他的心會變得較柔軟,也比較願意跟爸媽聊天溝通,親子關係不致於太僵。
面對瞬息萬變的科技浪潮,「未來沒有制式的標準答案,孩子的人生也是。」蔡怡怡認為,當父母著眼於協助孩子發展多元的天賦、以開放心態允許孩子嘗試多元探索,就不會執著在孩子非得按照自己說的做。「比起擔心和嘮叨孩子,父母更應該努力提升自己、學習溝通和吸收新知,讓自己和孩子有話聊。」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
封面故事2
資深名師:想要孩子過「機智中學生活」,先懂這座「金字塔」;青春期爸媽必知4招,成為孩子的神隊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國中三年首度面臨升學壓力、加上青春期風暴,可說是最容易出現「亂流」的階段,對父母來說也是一大考驗,若想陪伴孩子安度這段時光,父母本身也得升級再進化。
暑假已過了一半,孩子也即將升上新學年,每個學習階段都有不同的考驗,其中,又以國中三年最具挑戰性,無論對孩子本身,或對父母、老師來說,都是「魔王關」。
在北部公立明星國中任教多年的洛洛老師分析,對孩子來說,從小學升上國中,校園生活有很大的變化,不但課業繁忙許多、開始面臨升學壓力,還要學著應對更複雜的同儕關係。
對父母來說,孩子進入了青春期,愈來愈叛逆、難溝通,原有的親子相處模式已不適用,偏偏各種焦慮不斷襲來,既擔心孩子考差、又害怕孩子走偏,最後不是親子發生衝突,就是父母自己吞忍、默默內傷。
「孩子每天到底在學校做什麼?有沒有認真念書?一直玩手機怎麼辦?會不會被霸凌?是不是偷交男女朋友了?以後要讀高中還是高職?」洛洛老師直言,多數父母心中都是小劇場轉啊轉,但只有父母自身先安定下來,才能成為穩定的力量,陪孩子安度這關鍵三年。
她近日出版了《國中三年最強父母求生指南》一書,希望以中學老師的角度,提供父母與孩子相處的實用祕笈。
八年級是「風暴期」,人際、課業都容易有亂流
洛洛老師觀察,對孩子來說,升國中後最容易感到煩心的,就是課業與人際關心兩大議題;而在國中這三年中,八年級又是最容易碰到「亂流」的。
就人際關係來說,七年級時才剛升上國中,大家通常還在觀察情況,會比較乖,「等到都摸熟了之後,就可能開始有爭執,畢竟你要先『交心』,才會『走心』。」而到了九年級,大多數人都有明確的目標,要拚會考,情況才會又穩定下來。
孩子的「粉紅泡泡」,也通常是八年級開始冒出來,陸續出現班對、情侶。
至於課業方面,八年級也是「魔王關」,洛洛老師說,現在在升國中前補先修班的情況很普遍,孩子進了七年級後,因為已經補過習了,加上七上的課業本來就比較簡單,例如英文課本還在教ABC,就大致上還OK。
但八年級不僅開始學理化,其他各科的難度也都會加深,很多孩子都覺得課業「有感的變難」。
想過「機智國中生活」,先懂這座「金字塔」
如果希望孩子在國中三年中更游刃有餘,洛洛老師直言,還是有具體的方法可以依循的,她用「金字塔」的概念來比喻,提示以下重點:
金字塔最下層是「能量管理」,重點包含精力與時間的規劃、身心穩定等等。
金字塔中層是「策略目標」,例如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的優化。
金字塔最上面是「情緒的穩定」,在很多時候,情緒的穩定與孩子的表現,是互為因果的。
父母在理解這座「金字塔」的概念後,還可以掌握以下這幾個面向來思考,試著做些調整與嘗試。
父母必修課1:當孩子的「顧問」,給孩子支持與方向
「國中生剛好處於半大不小的狀態,他不像高中生那麼有想法,也不像小學生事事都聽大人的。你如果太放任,有些事他也不知道該怎麼辦,甚至可能覺得你遺棄他了;但你太介入,又怕讓他錯過了思考、長大的機會,失去獨立性…」
洛洛老師說,國中正是孩子自主意識萌芽、茁壯的階段,但又還沒完全長好、成形,有些父母會不知道要管還是不管、管多還是管少,也有父母尚未意識到自身該改變,仍用對小學生的方式來管孩子。
她建議,爸媽可以把自己定位為「顧問」,基本態度是「我就在這裡支持著你,你有問題時,我可以給你建議跟方向,但最後的決定權在你身上,因為你長大了。」
例如要不要補習、手機的使用、時間的管理等常見問題,父母可以給建議、教方法,並適時給一些正確觀念,例如「學習是為了奠定在社會的基礎,並拓展更多選擇機會」、「學習習慣要特意養成,並不會自動隨著時間而升級」等等。
但到最後,還是得試著讓孩子自己練習做決定,洛洛老師強調,父母要跳脫自己的焦慮,練習信任孩子,孩子才有機會學會為自己負責。
父母必修課2:對孩子的期待要合理,練習用「加法思維」看孩子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人之常情,許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表現亮眼,特別是上了國中之後,即將面臨考高中這個關卡,父母大多會比較看重成績。
但洛洛老師觀察,有些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會無限上綱,希望孩子考第一名、拚第一志願,當父母總是用過高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時,孩子很容易會覺得自己不夠好,甚至會很挫敗。
「其實,都已經國小畢業了,父母大概都知道孩子的狀況,重點是能不能放下執著,體認到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個體,如果總是『要求魚去爬樹』,那大家都痛苦。」
她強調,父母不是不能要求成績,而是對孩子的期待要合理,比較建議的方法是,平心靜氣的跟孩子一起檢視現況,訂出階段性目標,然後陪孩子找方法,在一步步的前進中,慢慢累積信心,而不是就直接掛一個第一志願的高標在孩子面前。
洛洛老師建議,父母要常用「加法思維」來看孩子,正向聚焦在孩子做好的、進步的地方,練習看到孩子的付出跟努力;這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的社會文化已經很習慣「設定100分的標準,有錯就扣分」,但「加法思維」還是很值得練的。
她也分享自身的觀察,學霸的爸媽,通常有兩個共通點,「第一,是喜歡學習,知道時代變很快,會盡量精進自我;第二,是正向教養,常常用正向語言、鼓勵的方式與孩子相處。」
父母必修課3:溝通模式再升級,避免孩子愈來愈「省話」
親子溝通是最讓國中生父母頭痛的事,洛洛老師觀察,孩子會愈來愈「省話」,有一個主因是父母跟孩子講話時,總是聊課業或分數,「孩子被問這些,就像我們被老闆關注自己的工作或業績一樣,難免會有壓力。」
很多父母叮嚀的事情,孩子其實都明白,但常常缺乏具體的方法或實踐的決心,所以只想趕快結束話題;加上父母無形中流露出的批評與質疑,也容易引發孩子的情緒,在態度、氣氛不好的情況下,親子間就很難順暢地對話。
洛洛老師建議,父母在言談之間,要避免只提到孩子的「該盡的責任」,卻沒有關心孩子「現在的狀況」;平常可以多鼓勵孩子分享,特別是孩子願意聊到自己喜歡的網紅、動畫人物或偶像明星時,也要耐著性子聆聽,藉機多瞭解孩子。
當對孩子有要求時,也要試著客觀具體的陳述,避免情緒化,例如孩子晚歸,與其說「你為什麼那麼晚回來?」,不如說「現在時間很晚了,我會擔心,下次如果比較晚回來,可以先跟我說嗎?」
父母必修課4:陪孩子探索興趣,引導但不控制孩子的生涯選擇
國中階段的孩子,面臨生涯第一個分岔點,要讀高中還是高職,讓很多人很頭痛。洛洛老師指出,雖然學校也都會給予孩子適性發展的建議,但畢竟父母更瞭解孩子,不妨多花點心思陪伴孩子,找出未來想走的路。
釐清孩子自身的特質與興趣、參照客觀的成績分數、瞭解各個學校的辦學特色等等,是做升學選擇時的重要功課。
其中,「興趣」是最關鍵卻也最難掌握的要素,洛洛老師提醒,現在許多父母會讓孩子學很多東西,但興趣不完全等於才藝,重點是要觀察孩子的熱情所在。
而且,同樣的興趣,也會衍生出不同的道路,例如喜愛籃球,並不代表就只能當選手,還有教練、營養師、球隊公關、球隊經營者、賽事報導者等選擇,父母的任務,是陪孩子更細緻的看到自己的特質、更寬廣的想像各種可能性。
有個大前提是,父母可以給引導、給建議,但最好別替孩子做決定,「當父母沒有『非要孩子成為誰不可』,孩子才可能發展出自己的樣貌。」洛洛老師強調。
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封面故事3
神老師》兒子最叛逆的時候,每一句話都直接往我的心上戳;我只默默用愛承接他的徬徨和不安
在他最低潮的那兩年,我沒有跟他硬碰硬,幾乎沒有跟他正面起衝突,他說那些殘忍的話時我不接話也不反駁,靜靜聽他抱怨,他大概需要一個出口去發洩從學校帶回來的怒氣。
兒子高中最叛逆的時候,說出來的話每一句都直接往我的心裡刺,才說他兩句,三字經就飆出來了。很怕他在學校跟老師起衝突、動手打老師,很怕接學校的電話,擔心會上報。很不喜歡跟他一起看新聞,看到新聞裡的意外沒有任何同理心,根本只能用殘忍來形容,那時只有一個念頭,他會好嗎?我怎麼把孩子教成這樣?
我不是沒有教呀!到底哪裡出了錯?
從小教育他要心懷善念,帶著他去做善事,送食物衣服去孤兒院,送鞋子外套去安置機構、送鍋碗食物去孤苦的阿嬤家,他陪著我做的最多,我一直以身作則想帶著他們一起照顧弱勢的孩子。
但是他非但沒有跟我一起,還對這個社會有這麼大的敵意,我該怎麼辦才好?他會好嗎?
用溫柔和耐性承接他的徬徨和不安
在他最低潮的那兩年,我沒有跟他硬碰硬,幾乎沒有跟他正面起衝突,他說那些殘忍的話時我不接話也不反駁,靜靜聽他抱怨,他大概需要一個出口去發洩從學校帶回來的怒氣。有時候我覺得他是故意挑釁,希望我被惹怒後他可以發飆,但是我沒有,在那個當下跟他講任何道理他應該聽不進去,我也打不過他,當拳頭打在棉花上的時候也使不上力吧?
等他平靜時跟他聊聊我的感受:「你這樣說話讓我很傷心哪!!」輕描淡寫的說說我在做的事,那個孩子的媽媽過世了,我們和網友一起捐了錢讓孩子處理媽媽的後事;那個家裡只剩下阿嬤和孩子,我們載米過去給他們;這次業配有X萬元,我們捐給那個學校的資源班增添設備....
跟他談談以後想要做的工作和未來,給他豐厚的獎學金獎勵他進步,替他訂購他想看的課外書、他需要用的學用品...
不管他多冷漠尖銳,他到新學校後的高中三年,每天早上一定幫他準備好早餐,5:40送他上學,叮嚀他天氣冷、外面下雨,叮嚀他在教室吹冷氣記得帶薄外套,用溫柔和耐性承接他的徬徨和不安,不打不罵,安然度過他的青春狂暴期。
當他看見父母的愛
之前提到他的狀況,有人說怎麼可以寵壞孩子?讀書是他的本分,怎麼能用錢來鼓勵他?他玩手機玩到那麼晚應該要把他的手機收起來....這些意見我都有看到,但我知道什麼方法最適合這個孩子,這個孩子吃軟不吃硬,硬碰硬只會讓他戰鬥力更強盛。
不斷的調整再調整,找到我們相處的最佳模式。對他的方式也無法完全複製在弟弟和妹妹身上,每個人提供的意見都很好,但是不一定適合他。
那天他跟我說,走出社區去吃午餐時好熱,看到外哨的警衛坐在警衛亭裡值勤一定更熱吧?所以他走回來時帶了一瓶冰綠茶給警衛...才剛送他去高鐵坐車,他一下高鐵就打電話來報平安了,跟我約定2個禮拜以後再回來看我;他告訴我跟學長聊天時,問了學長考研究所要準備什麼....
我想,他的心裡平靜了,父母的愛他就看見了,埋在深處的同理心就冒出來了,時間到了就開始關心自己的未來了吧?
我不辛苦,只是半白了頭髮。
我不是個懂教育的媽媽,對孩子的青春期我手足無措,只是在他徬徨的時候不添亂,在他憤怒的時候不添火,在他遇到人生的轉折時陪在他身邊,在他難過的時候讓他安心的留在家裡。
Photo:shutterstock/達志
數位編輯:黃晨宇
封面故事4
張牙舞爪?情緒失控?我的孩子變壞了?冷靜面對孩子青春期的風暴
當孩子突然進入情緒的風暴,就當是孩子發燒了,他的身體會自行產生抗體,讓他自行消化情緒,避開正面衝突的可能性。
雖然,我的原生家庭有六個兄弟姐妹,但因為兄弟都跟我相差超過五歲,而姐妹也相差三歲,所以,沒看見過兄弟姐妹因為青春期跟父母產生齟齬,自己也不曾對父母在言語上不恭敬。
當長子在五年級,第一次跟我發生言語上嚴重的衝突時,那威力,不但讓人招架不住,甚至讓我對長子感到陌生。原先那個可愛體貼,溫和有禮,笑容可掬的兒子,真的是眼前這個張牙舞爪?青面獠牙?甚至對我言語霸凌的男孩嗎?
經過幾次較量,讓人明白孩子是進入青春期的狀態了。大量閱讀青春期孩子的書,知道他們身心靈正在經歷劇烈的變化。他們急著想要長大,卻還依戀著父母的照顧,他們急著表示自己的成熟,卻不知把自己變成了渾身帶著刺的刺蝟。他們說的話,常常前後不通還自相矛盾,有時不但無理取鬧更是沒有禮貌!
讓人不得不懷疑,那變得沒有教養的孩子,到底是被施了咒語?還是迷了心智?怎麼會完全變成了妳不認識的樣子?
遇上這樣讓人錯愕又混亂的打擊,曾經讓我否定自己做為一位母親的價值。覺得先前的努力,也不過是白忙一場,孩子說變就變了。但是,好像又不是這樣,孩子正常時,還是會跟妳說說笑笑,撒嬌打鬧,他當天使的時刻,還是多於變成魔鬼。
面對這樣不規則的轉變,要如何讓自己在一波又一波的風暴中,平順的渡過呢?我這樣鼓勵自己:
一、肯定孩子,肯定自己
肯定孩子進入青春期是值得喜悅的事。告訴他,他的身心靈正經歷劇烈變化是既辛苦又有趣的事。他可以反抗與爭取,他自己可以負責任的事。但是,他還未成年,還不夠成熟,界線由我們訂定,因為,他們還需要父母的保護和提醒。
同時,肯定自己長久以來在教養上的用心與努力。孩子青春期的種種風暴,一定都可以透過愛與智慧,帶給自己不同的成長與收穫。要有信心,可以控制與掌握住一切。一切的經歷,都會成為彼此成長與成熟的養分。記得,在這段時期要對自己更好、更溫柔。
二、面對風暴就當是孩子在發燒
當孩子突然進入情緒的風暴,就當是孩子發燒了,他的身體會自行產生抗體,讓他自行消化情緒,避開正面衝突的可能性。孩子們在發燒時期,說的任何囈語與胡話,都不需要往心裡放,就讓清風吹走所有的胡言亂語,不留痕跡。因為,情緒垃圾,就是垃圾,只有丟棄不須留存,更不可以拿來回味咀嚼,那些孩子在情緒失控時說的瘋話,一定都要忘記。
三、逆向操作情境
當無法避開正面交鋒時,逆向操作情境。孩子說話的分貝愈高,我們的音調就要愈溫和,孩子說話的語氣愈急躁,我們說話的節奏就要愈緩慢,情緒不要被牽著走,要努力的把孩子的情緒引導回來,達到可以理性溝通的狀態。
真不能理性溝通時,情願暫時沈默,來讓彼此沉澱與沈靜。因為,如果瘋狂的互吼,只會傷了彼此的感情,而對事情又沒有任何幫助,這種兩敗俱傷的戲,不需要上場。
四、與其說理,不如說故事
每個人都喜歡聽故事,卻不喜歡聽大道理。跟孩子說故事,特別是自身成長經驗的故事,孩子其實都很喜歡聽,或是說他們小時候成長的故事。分享以前在一起的甜蜜回憶,用愛,喚醒孩子快樂的記憶,他的銳不可當就會化為繞指柔。因為, 他會在過往回憶的故事中,感受到自己被深深的愛著。
不管在人生的任何時期,都需要被愛的感覺。而青春期,對愛的需求與肯定,更是特別在乎。但青春期的孩子,卻會用什麼都不在乎來偽裝,千萬不要被假象混淆。
五、不管風暴多猛烈,用愛和解
當親子雙方發生衝突時,不管中間的過程多麼猛烈,最後一定要用愛來和解。我們是成熟的大人,這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可以讓雙方冷靜,但是不可以冷戰,因為,冷戰是破壞和諧關係最具殺傷力的武器,那威力,有如核爆彈,除了當下的傷害,還會在未來出現不可預期的傷害,不可不慎。
六、在孩子情緒穩定時多溝通
當孩子情緒穩定時,多陪孩子說話和溝通。可以告訴孩子,他亂罵人會讓自己很受傷,很難過,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感同身受的能力,也多聽孩子說話。每天都詢問看看,在學校的生活,有什麼特別的事要分享或抱怨,開心的或難過的,只要孩子肯說,都要認真的傾聽與回應。明確的告訴孩子,要跟他們一起幸福快樂的成長與生活,是一家人共同追求的目標與價值,希望彼此可以一起努力與珍惜。
七、記錄引爆孩子情緒的引信與地雷區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記錄與觀察孩子情緒引爆點的引信與地雷區,避免誤觸。 就當是避免過敏一樣,每次過敏被誘發,就回想一下可能是什麼因素引起的,是誤食還是誤觸。同樣的,當孩子情緒風暴出現,想一想是怎麼引起的,以後盡量避免。因為,每個孩子的雷區都不同,也可能隨時會有變化,就多觀察與記錄,這是讓自己避免受風暴所傷,很有效的方法。
現在長子已經國一,會跟我說以前五六年級時他很不成熟。他現在可以進行很理性的溝通與分享,讓我們的感情更緊密而融洽。讀小五的幼子,在青春期初期,也經歷一些言語上的風暴,現在也比較好溝通。青春期,是孩子在進入跳躍性成長的關卡,不管是身體還是心智,給他們一些時間和空間,耐心的等待,用著父母的耐心和愛,溫和卻堅定的引導,雖然挑戰很大,但收穫卻更豐富。
「為人親方知父母恩」這句話,確實在成為父母後,愈來愈有感觸與體會。但因為成為母親,才發現自己還有很多的成長空間與可能性,這讓自己可以更勇敢的迎向生命裡的課題與考驗,陪著孩子成長,也促使自己更成熟。所以,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雖然讓人戒慎恐懼,但還是很感謝孩子們,因為他們的存在,讓自我的生命更豐富與完整。
嗨!大家好!我是尚瑞君,在臉書上經營《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專頁。歡迎來談談心、聊聊生活、感受生命中的自在與舒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