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孩子不來 老師走了 偏鄉小校 淪「華麗的空城」

2023-09-21  00:32 聯合報/ 記者趙宥寧馮靖惠梁玉芳許俊偉/專題報導孩子不來 老師走了 偏鄉小校 淪「華麗的空城」

宜蘭縣大同國小樂水分校是所小學校,學生認真聆聽課程。記者蔡宗儒/攝影

各級學校陸續開學,許多偏鄉小校卻還「等嘸人」:沒有學生、也沒有老師。澎湖的虎井國小在校友支持下,大手筆向台灣本島反向招生:三餐免費、一年提供五趟返台或家長探視機票。結果,報到新生零人。新北市平溪國中找特教代理老師,開學前連續三十多招,每天一招,當天報名、當天筆試和試教,終於在第卅七招時達陣。

「沒人」:既無師也無生,是偏鄉教育愈解愈無解的根源。台灣偏鄉教育困境,正是一頁「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滄桑史。

偏鄉教育沉痾 8年前本報促關注

早在二一五年,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連續推出數次「偏鄉教育」跨國系列報導,剖析學生學力低落、師資不穩、教師行政過量等沉痾,引發朝野關注。教育部回應偏鄉對策四支箭:「穩定師資、行政業務減量、修繕宿舍、建置資源媒合平台」。怎奈時任教長吳思華只在任一年多,比許多代理教師任期還短。

監察院於二一六年調查,直指會考成績反映嚴重的城鄉落差、大量的代理教師撐起偏鄉教育人力;民間也自嘲「代理(老師)救台灣」。二一七年底「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以下簡稱偏教條例)終於在立院三讀,開創「專聘教師」及「區域教育資源中心」等新制度。

專法通過6年 校長愁招生愁師資

專法通過迄今近六年,聯合報與兩年前公共化的願景工程基金會合作,進行台灣首次「偏鄉教改大調查」,抽樣調查偏鄉校長、老師及家長對專法實施滿意度,這是全台首次系統性針對偏鄉教育現場大規模民調。記者以民調為基底,走訪山巔水涯小校,聆聽現場心聲。

調查發現:多數偏鄉校長認為專法帶來更多經費(五十六%)和數位載具(六十七%);小校硬體大躍進,有了嶄新宿舍、教室、電子白板。七成二校長認為「招生」是偏鄉辦學最大挑戰,五成九認專法對招聘老師無助益。「孩子不來、老師走了」,資源變多的學校變成一座「華麗的空城」。

在家長最重視的學生的學力表現上,教育部對偏鄉學生的國英數推動「科技化學習扶助評量」,並指稱通過扶助測驗的人數「逐年提升」;但不願具名的專家說,代表學力的國中會考成績,偏鄉學生得「C」成績(代表學力有待加強)人數卻沒減少,又該如何解釋?

儘管專法為老師提出行政減量措施,調查發現,僅二成三偏鄉教師有感,三成感覺負擔更重了。調查也發現,行政工作是教師不願留任偏鄉的重要因素;高達八成一反映行政工作對教學造成負擔。

由經費看,教育部從二一九年到二二一年,投注在偏鄉的預算成長三倍,最新統計達一年四十四億餘元,其中四分之一用在「合理配置教師、行政人員、輔導及社工」。

小校如何結盟 偏鄉共學絕地求生

法有了、錢給了,人為什麼不來?

知名管理學者、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李吉仁說,這是「在錯誤的結構下,用有限資源努力」,再怎麼用力,還是衝不出偏教困境的牢籠。

今起四天,「偏鄉教改難」將依序檢視偏教條例的成效、「專聘教師」等法令如何形成具文;偏鄉小校如何結盟、共學,絕地求生。

近年,在歷經實驗教育三法通過、疫情「停課不停學」數位教學考驗,以及前瞻教育「生生有平板」的挹注等,偏鄉教育改革是否再度看見曙光?

孩子不來 老師走了 偏鄉小校 淪「華麗的空城」

偏鄉及非山非市地區校長的最大挑戰 圖/聯合報提供

 

偏鄉小校/師生雙無 體檢偏教條例6

2023-09-21 00:36 聯合報/ 記者劉十賢周妤靜趙宥寧馮靖惠/專題報導

孩子不來 老師走了 偏鄉小校 淪「華麗的空城」

偏教條例未落實條文 圖/聯合報提供

當都會的明星學校為搶入學的超額小一新生進行「優先入學資格審查」時,屬「特偏學校」的花蓮縣舞鶴國小早在開學半年前就超前部署「搶學生」。教導主任余晨慧跟著校長下班後在村子逡巡,手上拿著戶口資料,敲著「家有學童初長成」人家的大門。

第一家,沒人,把學校簡章塞進信箱,祈禱有好消息;第二家,阿嬤說孩子已跟著爸媽到外地生活。余晨慧看得很開:「孩子有父母帶著,是好事。」半年後開學,舞鶴新生數:一位,啊,幸好沒掛零。

空有尚方寶劍 卻未曾出鞘

找不到老師是偏鄉老問題;少子化海嘯下,「學生比老師更少」涉及學校存廢,偏鄉廢校潮更驚動監委調查。師生雙無,偏鄉教育怎麼走下去?為搶救偏教而訂出的「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以下稱偏教條例)有效果嗎?聯合報與願景工程團隊爬梳法令、走訪偏鄉現場,並訪問專家發現,為偏教困境打造的法令,至少有六個法條束諸高閣、形同虛設,中央與地方政府空有法令尚方寶劍、卻未曾出鞘,這已是行政怠惰。

為了解決偏鄉師資問題,條例中特別設計「專聘教師」制度,提供比一般代理教師更優渥的待遇,希望把老師留在偏鄉;但是如今台灣的專聘老師數是零。

「代理救偏鄉」苦澀黑笑話

台灣偏鄉每年大約五千位代理教師,撐起教育現場。「代理救偏鄉」是個苦澀的黑笑話,偏鄉需要代理教師,卻無法給予合理的勞動條件。偏教條例第七、八條明訂,由「主管機關」招考的偏鄉代理教師,若表現優良得一再續聘、獲補助進修師培課程。看來美好,卻卡在「主管機關」四字。

曾辦過代理教師甄選的「主管機關」(即縣市政府)屈指可數,多數都是「由學校自行招考」,結果就卡在不是「主管機關」招考,代理教師只能一年一聘;若要進修、考試成正式,沒有補助、也沒有公假,完全得自力救濟。

為台灣而教(TFT)永續長杜灜指出,小校要教的科目、要處理的行政跟大校一樣多;偏教條例想留住老師,「仍是以班級數來換算老師員額,不是考量教學科目數和行政工作量」。民調也指出,八成偏鄉教師認為,學校行政工作對教學造成負擔。

校長沒權限 地方沒資源

偏教條例第十一條開放偏鄉學校根據實際需要增聘師資,但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教授王慧蘭指出:「偏鄉教育無法只在教育系統內解決,它牽涉到家庭和社區問題。」條例不給校長彈性人事權,「帶隊的人沒有整隊的權限。」校長聘不了有社工或地方創生專長的人。

根據偏教條例,教育部每年可提供地方政府六百萬元經費成立「區域教育資源中心」,團結偏鄉小校,讓老師跨校互助、學生跨校共學,然而,去年監察院調查報告指出,條例通過六年來,全國只有新北市、嘉義縣七縣市申請經費成立區域教育資源中心;偏鄉學校數最多的雲林縣、南投縣、屏東縣竟然都沒有成立。

雲林縣教育處學務科科長徐敏容說,雲林縣將「區域教育資源中心」的六百萬元補助款用於普及平板載具、發展數位學習;雖然政府推動「生生用平板」,但中央並非全額埋單,還需要地方政府自籌款。

調查與會議 多年無下文

偏教條例上路六個年頭,但法令也有與現實扞格之處。條例規定須有偏鄉學校教育狀況調查、研究作政策調整參考,多年來沒有下落;每三年該召開的全國偏遠地區教育會議也因疫情,條例上路五年後才舉辦。

 

偏鄉小校/一人成班 不缺設備缺後援

2023-09-21 00:38 聯合報/ 記者周妤靜/專題報導教育部

孩子不來 老師走了 偏鄉小校 淪「華麗的空城」

陳志鴻受訪時還是仁和國小的校長,現在也已轉調平地學校,為了就近照顧高齡母親,結束兩年「跑山」通勤的生活。記者蔡宗儒/攝影

孩子不來 老師走了 偏鄉小校 淪「華麗的空城」

嘉義縣仁和國小除了電子白板,今年各班黑板還搭配液晶螢幕,科技化程度與校外山林成對比。記者蔡宗儒/攝影

位於嘉義縣梅山鄉的仁和國小,地點極度偏遠,學校卻絕不破敗。二一七年「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通過後,教育部挹注大筆經費到偏鄉學校,每三年補助兩百萬元,仁和國小於是改建了廁所、在每間教室擺出電子白板。

山中學校的硬體追上都市,甚至更高級。仁和國小持續升級設備,各班黑板都換新、搭配觸控式液晶螢幕,科技化程度與校外原始山林形成強烈對比。

但前校長陳志鴻說,煩惱並沒有解除。偏鄉小校最缺的,不是硬體而是人沒有學生。

陳志鴻說,今年送走三位畢業生、迎接一位新生,全校只剩五個學生,「學生人數掉到個位數,其實滿挫折的。」仁和國小所在的太和村,是個產茶為主的漢人村落,已經許久沒有聽過嬰兒的哭鬧聲,每年入學新生都不超過五人。

許多偏鄉小校努力面對「一人成班」的挑戰。陳志鴻說,師生「獨守空閨」,難達到舉一反三、教學相長;當學生少到無法呈現全班學習能力的「常態分布」時,「老師教出PR3的學生,該怎麼講?」學力落後看似直接反映老師教學不力,讓偏鄉老師備感挫折。

為替偏鄉老師增能,陳志鴻向教育部國教署申請「教學訪問教師計畫」,邀請教學優良的教師到偏鄉學校,花一學年協助偏鄉教師開發課程、增進教學專業。但極需協助的仁和國小遭到拒絕,理由是「學生數太少」。

陳志鴻無奈,訪問教師人數有限,分配給三十人以上的偏鄉學校,「是更有效益啦。」教學訪問教師計畫八年來平均每年只有廿七所學校配對成功,全台灣偏鄉中小學高達一千多所,訪問教師的專業量能無法雨露均霑。

有許多民間團體投入偏鄉課後輔導,仁和國小也未得民間資源青睞。原因同樣是學生數太少、地點太偏遠。

陳志鴻擔任仁和國小校長的這兩年,除了尋覓資源,也力求發揮小校特色,設計「山林冒險」體驗教育,帶學生走訪石壁山和大尖山步道。在陳志鴻調校前,仁和國小整併了同學區的太和國小,精簡行政體系、積極面對偏鄉缺人問題,一面等待後援。但時間不等人,母親高齡,他也只能請調至平地,結束「山道校長」為偏鄉教育奮戰的日子。

 

 

偏鄉小校/混齡教學 老師經驗值是零

2023-09-21 00:36 聯合報/ 記者劉十賢趙宥寧梁玉芳/專題報導偏鄉

孩子不來 老師走了 偏鄉小校 淪「華麗的空城」

新北市雙溪區上林國小的「混齡」數學課,打通一、二年級教室,方便混齡教學。記者黃義書/攝影

偏鄉小校若有幸招到新生,上課常是「一人成班」。一對一的教學看來像是「家教班」,但不是「精緻化教學」的保證。曾任宜蘭縣教育處課程督學的吳明柱說,理論上「家教班」學習效果比大班級好,「但不是每個老師都有很好的家教功力」。

國教署派出協助各校的「商借教師」蘇淑菁六年來走過十四個縣市的偏鄉現場,她觀察:「只有一個學生的教室,師生反而並不親。」因不少偏鄉孩子從小缺乏家長陪伴,人際互動能力弱,「給老師的回應很冷淡」。

缺乏同儕刺激,是另一個難題。

在中部某偏鄉國小分校任教的柯秀茵(化名)為了留住班上唯一的學生,得「每天早上打電話叫學生起床」,開車接她上學、再送上早餐。但是該生「學習動機很低落」。

一個人獨享的教室,有一個人的落寞。孩子渴望同儕。「問她功課做了沒,但她就像一道牆,完全不理我。」柯秀茵找輔導老師也沒用。後來,柯秀茵帶學生到本校和同年級一起上課。有了同學,孩子學得很開心、主動參與;但一回分校又變回原樣。柯秀茵問孩子,有機會想不想轉去本校?「老師,我可以現在就轉嗎?」

打破年級、班別限制的「混齡教學」,是教育界倡議多年的解方,也寫入偏教條例中。

「咔啦」一聲,原本隔開一、二年級教室的大鐵櫃,在兩名老師合作推動下,往兩邊滑開。兩間教室打開成一班;兩個年級,十名學生。這是新北市雙溪區上林國小的混齡數學課,這天由一年級的詹老師負責教學,二年級的簡老師在台下確認學生進度。

混齡教材是兩位老師腦力激盪的成果:拆解兩個年級課本章節,相關單元放一起,課程任務設計要考慮不同年級程度各想一套。兩位老師說:「備課量是雙倍。」混齡教學考驗老師能力、合作及默契。也有學校因為老師不和,無法混齡教學。

嘉義縣偏鄉教師許可欣(化名)說,傳統「師資培育」課程學的分組或評量方式,都是針對十人以上;「混齡共學」的教學方法,老師的經驗值是零。

「混齡」要怎麼教,偏鄉老師且戰且走。教育部專門委員陳添丁說,師培出身的老師沒學過、新老師連一般教學都還在摸索,再加上師資流動率高,「學校每年都在做新兵訓練」。偏教條例鼓勵的混齡教學,師培體系還沒跟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oufat 的頭像
    chioufat

    chioufat的部落格

    chiouf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