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壓力最大》 大學生憂鬱傾向 較疫情前成長
2023/12/19 05:30 自由時報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昨天公布今年大專學生壓力調查結果。(記者林惠琴攝)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如同感冒會去診所就醫一樣,若內心承受巨大壓力時要求助;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新冠疫後大學生真「鬱卒」!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公布今年大專學生壓力調查結果,共計1635份有效問卷,發現可能有憂鬱傾向占25.5%,較疫情前的16.3%成長,大三學生壓力最大,壓力來源以「同一時段中要完成很多事,時間不夠用」、「課業壓力重」、「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為主。
時間不夠用 課業、工作抉擇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陳柏霖表示,疫情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以「大眾型」的「中幸福中憂鬱」占24.5%居首,其次是「巔峰型」的「高幸福低憂鬱」21.4%、「滿足型」的「中幸福低憂鬱」13.2%;疫情後仍是「大眾型」占20.3%為大宗,但2、3名變成「錯亂型」的「低幸福高憂鬱」18.6%、「愁善型」的「低幸福中憂鬱」15.8%。
在調查中,大三學生壓力量表總分最高,主要壓力為「同一時段中要完成很多事,時間不夠用」、「課業壓力重」、「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努力讀書,卻無法得到自己滿意、認為應得成績」、「畢業後對於就業或升學抉擇的擔心」。
大一正值疫情 多遠距上課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說明,現在大三學生,一上大學時正值新冠疫情,以遠距教學為主,課程因為環境受限而影響成效,老師難以完整掌握學習狀況,甚至連學生有沒有買課本都無法得知,後來恢復實體課,很多人認得聲音不認得人,笑稱「老師、同學都是網友」,這是很不同的經驗,需更關注這些學生的心理健康。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科長王芃宣表示,衛福部已於今年8月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截至11月底服務1.4萬人,其中3成評估為高風險已轉介到醫療院所,期盼觀念與文化改變,如同感冒會去診所一樣,內心承受巨大壓力時要求助。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吳佳儀指出,不少大學生預約校園心理諮商等待超過3個月,建議學校應補足人力,並讓老師了解如何協助憂鬱學生,家庭也要給予支持。
大三生壓力最大!疫後大專學生更憂鬱 專家揭可能原因
2023-12-18 20:22 聯合報/ 記者李芯/台北即時報導
新冠疫情後,大專學生有憂鬱傾向的比例達25.5%,相較疫情前增加約9個百分點。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今日公布「112年大專學生壓力調查研究報告」,結果發現大專學生有憂鬱傾向的比例相較疫情前增加約9個百分點。對此,專家認為可能的原因包含技能被AI取代,因此對未來感到困惑,以及疫情期間學生缺乏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互動,導致人際關係上的問題。
112年大專學生壓力調查研究報告針對全國北、中、南、東大專學生總共1635人進行壓力調查,發現新冠疫情後,大專學生有憂鬱傾向的比例達25.5%,相較疫情前增加約9個百分點。其中,壓力前三大族群分別為大三、大四及大一學生,而造成學生憂鬱的壓力來源包括未來規畫、家庭、經濟、課業及人際關係等等。
對此,文化大學學生諮商中心主任林玉琪指出,現場確實有發現大三學生壓力比較大的狀況,這個階段是大學的下半場,學生開始要考慮到未來的工作,且近年AI蔚為風潮,有些學生發現自己努力學的技能開始能被AI取代,也就會對未來的去向感到困惑。
從事心理諮商工作30多年的台師大心田諮商所諮商師樊雪春也說,現在的大學生不像20年前,能確定畢業後就有工作,所以大三、大四學生的焦慮值非常高。且大學文憑的「含金量」正逐漸下降,就讀大學的大筆花費可能助長學生面臨經濟現實的壓力,更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
除此之外,疫情期間學生因線上課程幾乎都沒有到學校,缺乏與朋友之間的聯繫,學生回到校園後,林玉琪也在諮商中心處理到一些人際關係的問題。樊雪春表示,疫情的隔離降低學生之間的真實互動,缺乏人與人面對面帶來的親密感,會助長學生的焦慮和壓力。
對於面臨壓力的學生,林玉琪表示,台灣學生普遍自我要求很高,覺得自己都做不到,要不就是很努力、要不就是放棄自己。她建議學生好好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狀態與優缺點,學習用相對持平的眼光自我檢視。
樊雪春建議大學教師不要用全面採用線上課程,增加學生能線下互動交流的機會,尤其線下課程特別的地方,「是學生下課後可以一起去吃飯」。另外,她也希望大專校院增加學生工作實習的機會,以免學生投資了4年卻發現學非所用。
針對本次調查結果,教育部表示,考量學生問題日益多元且複雜,專科以上學校的學生輔導需求增加,除了調整輔導人員的編制外,也透過補助課程教學及活動參與等方式,協助學生覺察自身狀態,例如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強化校園心理健康活動、自殺防治守門人培訓、提升專業知能活動以及精神科醫師駐校諮詢鐘點費等等。
新冠疫後大專學生憂鬱傾向加劇 壓力來源是這三件事情
2023-12-18 13:30 聯合報/ 記者沈能元/台北即時報導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今公布最新「112年大專學生壓力調查研究報告」,研究發現,新冠疫情後,今年大專學生憂鬱傾上升。記者沈能元/攝影
各種生活壓力對健康影響深遠,近期陸續傳出大學生墜樓事件,引發各界關注。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今公布「112年大專學生壓力調查研究報告」,發現新冠疫情後,大專學生有憂鬱傾向達25.5%,相較疫情前16.3%增加,顯示疫情前大專學生幸福感高,但疫情後憂鬱傾向大幅提高,值得重視。
台北教育大學心理及諮商學系教授陳柏霖說,這次針對全國北、中、南、東大專學生進行壓力調查,總共1635人,發現造成大一至博士班學生憂鬱的壓力來源,包括未來規畫、家庭、經濟、課業及人際關係等,壓力前三大族群分別為大三、大四及大一學生。大學生當前生活壓力事件前三名,第一是同一時段要完成很多事情,時間不夠用,第二,課業壓力重,第三、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
過往調查發現,大專學生疫情前的心理健康狀態,屬於中幸福中憂鬱的大眾型最高,達24.5%;其次是高幸福低憂鬱的巔峰型占21.4%;第三是中幸福低憂鬱的滿足型占13.2%,大專學生普遍仍充滿幸福感。
但新冠疫情後,今年調查發現,屬於中幸福中憂鬱的大眾型仍是最高,但降至20.3%;其次是低幸福高憂鬱的錯亂型占18.6%;第三是低幸福中憂鬱的愁善型占15.8%。調查發現大專學生憂鬱傾向增加。
陳柏霖指出,大三學生從入學開始,即受到疫情影響,課程採線上教學,與老師、同學關係疏離,在生活上出現很大的變動。今年恢復實體上課後,不論在上課方式及同學間的人際關係都要重新適應,且面臨畢業後要直接升學或就業等抉擇,造成心理壓力增加。呼籲教育部、衛福部應持續關心、監測大專學生的心理壓力,適時提供協助。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說,疫情期間在大學任教多採用線上課程,「學生最熟悉的是老師的聲音」,還有學生上課視訊畫面是穿著睡衣,躺在床上,不得不請她關掉鏡頭。因此,線上教學不僅是老師對於學生學習的狀況,不易掌握,許多自制力不好、自我管理較差的學生,學習效果也不佳,這都會造成學生課業壓力。
衛福部心健司科長王芃宣說,心健今年8月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鼓勵年輕人善用心理健康資源,並外出求助,加強高風險個案轉介。截至11月底統計,該方案已服務1.4萬人,總共3萬多人次,其中約3成是自我傷害的高風險族群,目前都已轉介。
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吳佳儀說,憂鬱可能增加自殺傾向,據統計,去年約有5000大學生有自殺行為,相比高中生約3000多人明顯上升,且這已是5年的趨勢。其實,從國小就應該開始針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自殺防治教育,並多增加心理師人力,以降低大專學生的自殺傾向。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