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學/別再只討論《廉恥》了! 顧炎武的數學筆記(上)
2023-12-30 09:00 聯合新聞網/賴以威(數感實驗室)
顧炎武的《廉恥》從108課綱裡的「提供編選參考」列表當中消失,引起了一陣討論,圖為示意圖,非新聞當事文章。記者陳柏亨/攝影
顧炎武的《廉恥》從108課綱裡的「提供編選參考」列表當中消失,引起了一陣討論。大家都再分享自己學習古文的心得,以及到底古文有沒有用。在我們的角度來看,古文是語言,是乘載一種知識的工具,其實不只能乘載品格、文學藝術,也能乘載數學知識。
顧炎武顯然也認同我們的看法,在顧炎武的《日知錄》裡,他曾寫下他對於計時方法的困惑,並試圖理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為這段文字下了一個小標,名為《百刻》:
「一日十二時,計刻則以百刻為日。今歷家每時有十刻,則一百二十刻矣。何以謂之百刻乎?曰:歷家有大刻,有小刻,初一、初二、初三、初四、正一、正二、正三、正四,謂之大刻。合一日計之,得九十六刻,其不盡者,置一初初於初一之上,置一正初於正一之上,謂小刻,每刻止當大刻六分之一。合一日計之,為初初者十二,為正初者十二,又得四大刻,合前為百刻。」
在古代中國,1天原本被分為100刻,不過似乎是從漢朝開始,漸漸流行起另一種劃分方式,將1天分為12時。可是,100又不能被12整除,我們要怎麼把100刻平均分配給12時呢?
在漫長的歷史中,每個年代的「歷家」(計算曆法的專家),都曾經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法,我們這裡就專注在顧炎武的年代——明末清初——常用的計時方法。
當年的歷家定義「每時有十刻」,讓顧炎武非常困惑。如果1時有10刻,那麼一整天下來,12時應該要有120刻才對,顯然跟「1天有100刻」這種劃分方式不相容。
經過一番研究,他終於搞懂了:原來歷家所說的「每時有十刻」,其實還分為「大刻」跟「小刻」。其中「大刻」就是1/100天。
(未完待續)
閱讀數學/不願寫八股文放棄科舉的學者 顧炎武的數學筆記(下)
2024-01-06 09:00 聯合新聞網/賴以威(數感實驗室)
示意圖/Ingimage
上週,我們聊到顧炎武的《日知錄》裡,討論要怎麼把100刻平均分配給12時。最後他發現,而且每小時還要10刻?基本算術怎麼樣都對不起來。一番研究後,他發現原來所謂的「每時有十刻」,其實還分為「大刻」跟「小刻」,其中「大刻」就是1/100天。
在1時當中,總共有8個大刻,它們的名字依序是初一、初二、初三、初四、正一、正二、正三與正四。小心,這裡的「初一」是時刻的名字,不是農曆月的第一天喔!
1時有8個大刻,而1天有12時,所以1天就有8 × 12 = 96個大刻。剩下4個大刻的時間,為了平均分配給12時,所以每1時在8個大刻之外,還可以得到4 ÷ 12 = 1/3大刻。歷家再將1/3切成兩半,得到2個1/6大刻,並且定義1/6大刻是1小刻。這樣一來,1時之中有8個大刻、2個小刻,加起來就是「每時有十刻」了!
這2個小刻的名字叫作「初初」與「正初」,分別被安排在「初一」與「正一」的前面。將它們按照順序排列的話,就會是:
初初(小)、初一(大)、初二(大)、初三(大)、初四(大)、
正初(小)、正一(大)、正二(大)、正三(大)、正四(大)。
顧炎武還不忘驗算:1天有12個初初、12個正初,合計12 × 1/6 + 12 × 1/6 = 2 + 2 = 4大刻,再加上另外96大刻,1天確實還是100大刻沒錯!
▍顧炎武的學思筆記《日知錄》
生於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長大之後成為有名的學者,卻因為不願意「跟風」寫作八股文,所以總是沒辦法通過科舉。於是他決定不考了!讀書是為了自己,才沒有在那邊跟你五四三的。
罷考之後的顧炎武更加努力博覽群書,也積極地觀察與批判時事,並寫下隨筆。後來,他將自己的筆記集結成《日知錄》,其中就包含了《廉恥》與《百刻》。也許你現在就可以動動手指,試著算算看顧炎武當年的「1大刻」與「1小刻」分別是現在的幾分鐘喔!
本篇與數感實驗室余孟珂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