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大成績通膨嚴重 台大A以上學生近6成
2025-01-06 01:22 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李芯/台北報導
高教成績通膨嚴重,台大擬調整A+分數區間和人數比率,計畫於一一四學年實施。記者許正宏/攝影
台大大學部學生「A及A+」占比高達五成九,台灣師大A以上占比六成四,「高教成績通膨」嚴重,影響學術聲譽,求職與申請國外研究所也會被質疑。台大擬調整A+分數區間和人數比率,其他頂大也在考慮是否加入。
台大稱 拿高分不一定代表優秀
台大教務長王泓仁表示,台大實施成績等第制十三年來,A+及A的總和比率從四成六增加至五成九,主要源自於A+的增幅。國外大學通常規定A及A+的比率總和約三成。
台大分析成績通膨影響,包括失去鑑別度、不利追求卓越、影響修課規畫和降低信賴度等。王泓仁解釋,對雇主或國外學校而言,台大學生的高分數不一定就代表優秀表現。
台大教務處建議調整方案包括:調整對照百分制分數,例如,以往九十分以上就是A+,有可能調整成九十五分以上才是A+;訂定A+人數比率(例如百分之十至十五),小班有例外彈性。台大正在尋求共識,計畫於一一四學年實施。
王泓仁說,上述調整計畫目前尚未定案,仍在向各學院溝通說明並徵詢意見,希望未來學生在決定選修什麼課時,能回歸專業需求考量,減少分數考量。台大學生會日前已展開「A+分數區間調整政策看法調查」,目前在問卷回收尾聲。
清華大學也曾出現「成績通膨」,推動「T分數」與「等級制」並用。學生修「太甜」或「太涼」的課程即使拿到高分,T分數反而偏低,反之若修的課很難,即使分數低,但T分數反而會偏高。
清大憂 難以鑑別學生實力差異
清大教務長巫勇賢說,如果學生認為容易取得較高分數,可能降低學習的積極性,影響學習的深度和品質。過於寬鬆的評分標準可能導致課程挑戰性下降,學生更傾向於選擇容易得高分的課程,而不是以興趣為導向選擇修習科目,不利於跨領域學習推動。
巫勇賢指出,GPA學科成績的平均績點過高,導致優秀學生與普通學生的成績差距縮小,難以鑑別學生的實力。尤其對於研究所招生、求職等場合,GPA可能失去原有的參考價值。
陽明交大建議 各大學聯合行動
陽明交大教務長陳永昇說,各大學或至少頂大應該聯合推動,比較有機會成功,否則學生抱怨,其他學校成績打比較高,不利於本校學生出去跟他校學生評比,這樣的怨言會形成強大阻力。台灣科大教務長陳素芬也認為,成績通膨不是單一大學可以改善,成績是學生攻讀研究所重要的依據,公平對學生很重要。
成大表示,就一○八到一一二學年度學生修課成績等第分析,成大A+與A的占比平均為百分之三十五,占比與國外大學評分相近,唯文學院及電資學院的「A+與A」占比略高於其它學院,總體來看成大並無分數膨脹的問題。
據了解,台大、台師大、台科大與陽明交大等校教務長約定,將於本月針對成績通膨開會討論。
台大、台師大成績通膨 製表/生活文教中心
成績通膨/私校師嘆卑微「千方百計不當掉學生」
2025-01-06 01:28 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
近年高等教育面臨學生評量的挑戰,許多私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敢嚴格要求學生,擔心遭學生在評量中報復而影響職涯發展。 (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以前我們念書深怕被當掉,現在老師要千方百計找理由不要當掉學生。」私立大學教師感嘆,每到期末還要請學生補繳作業,不少人更曾因當掉過多人而被關切或約談,淪落到現在「只要學生出席便心存感激」。
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招名威說,每到期末,他會傳Line給還沒交期末報告的學生,提醒學生如果沒有上傳,期末成績就會是零分。他額外給了補交時間,但等了一個晚上,學生只傳來「期中」報告,也只能當掉。
招名威感嘆,現在當老師實在很卑微,私校如果被二一的學生太多,學費會少收,也因此現在很多私校都把二一廢除,造成學生程度愈來愈糟。
中原大學教務長皮世明說,中原對老師評分不會有任何干涉,老師只要在課綱上明確訂定各項考核標準,校方都會尊重老師的評分準則。所以,當掉學生不需要解釋,只需要依據課綱所訂的評分標準即可。
一名在南部某私立科技大學任教的教師表示,近年高等教育面臨學生評量的挑戰,許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敢嚴格要求學生,擔心遭學生在評量中報復而影響職涯發展。過去曾經因為班級當掉學生過多,而被關切或約談,導致現在許多教師「只要學生出席,便心存感激」。
這名私立科大教師表示,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教師難以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對於真正有心學習的學生,教師或許會更用心指導,但對於只求混得文憑的學生,通常選擇放寬標準,這種情況下,高等教育品質如何得到保障?
全國私校工會理事長吳忠春指出,以前學生人數超過卅萬人,私校還可以收到程度不錯的學生,但是,'現在一年考生不到二十萬人,私校已經收到最底層的學生,很多學生都缺乏學習動機,學生學習成績落差很大,老師打成績就要有智慧。
吳忠春表示,目前許多私校老師評量成績都使用多元考量,不單只是筆試,還會評量平日出席、學習態度、互動、筆記等成績,所以期中考跟期末考考試成績不佳的同學,其實如果用多元評量,仍然可讓大多數的同學及格,也許教出來的學生數理程度不像以前那麼好,但還是可以讓學生擁有健康的身心投入社會,整體還是可以發揮高等教育的功效。
新聞眼/給分甜、把關鬆 高教競爭力下降
2025-01-06 01:31 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
分數給得甜不甜,成為大學生選課的重要依據之一,面對學生分分計較,教授各有不同作法。記者曾學仁/攝影
分數通膨、低淘汰率已成台灣高教主流,部分公私立大學為留住學生,取消雙二一退學制度。幾乎多數學生成績都是A,毫無鑑別力,文憑貶值,整體大學競爭力快速降低。
分數通膨已是全世界高教的現象。在美國,高教日趨顧客導向,也發生一段時日。常春藤名校耶魯大學的大學部學生A級分二○一○年到二○一一年比率只有百分之六十七,二○二一年至二○二二年百分之八十二拿到A級分。
哈佛大學部的學生十年間,拿A級分的比率也成長近二成。
追蹤分數通膨的杜克大學退休教授羅斯塔澤(Stuart Rojstaczer)認為,耶魯、哈佛會這樣做是為了給學生競爭優勢。然而,哈佛大學教授則擔心「分數通膨」可能會損害學生心理健康,學生覺得有必要在課堂以外脫穎而出,因為他們在成績分數方面基本上沒有甚麼分別,且分數通膨有可能讓他們的學位貶值,或者被雇主懷疑能力。
回到台灣來看,台大大學部學生「A及A+」占比總和五成九,台灣師大A以上占比六成四。頂大學生在意分數,因為差一個等第差很多,對於申請獎學金或國外名校研究所至關重要,甚至有學生無法容忍自己沒拿到A+。
反觀私大教師,學校不准老師「當」太多學生,以免影響招生,且教學評量是學生為老師打成績,老師給分也會有所忌憚。成績考核已經失去把關的目的,大學畢業生素質自然日趨下降。
師道的本質轉變為顧客導向的知識消費關係。少子化導致高教辦學嚴峻,相對弱勢的學校也不得不「以客為尊」,努力的爭取更多學生。
然而,大學教授給學生如此「好看」的分數,是在幫學生還是害學生?如果大學是學生入社會前的專業教育,那就應該更符合社會期待的教育,有健全考核淘汰機制。
但是務實來看,除非一所大學的經費來源,完全與學生所繳的學費無關,否則很難完全擺脫「顧客導向」所衍生的問題。
分數給得甜不甜,已經成為大學生選課的重要依據之一。不諱言,台灣的大學生,普遍學業壓力小於世界頂尖大學。在美國,不論是名校的「嚴進嚴出」,還是普通院校的「寬進嚴出」,最終都把守著「嚴出」這一關。美國大學平均有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的退學率。反觀台灣的大學生淘汰率低,以台大為例,大約不到百分之五。
若這次台大等頂大要聯手將A+門檻從九十分變九十五分,並訂定A+人數比率為百分之十到十五,除了能讓學生選課時回歸內容與專業需求,同時增加學習強度,研究嚴謹度,長期下來對台灣大學的世界排名應會有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