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達陣!素養題應考策略
2024.01.10 未來Family週刊 Vol.158
封面故事1素養題Q&A》考題總是落落長、陷阱多?到底該怎麼準備?新課綱專家來解惑
封面故事2「如果把素養題比喻成游泳,文字就是水!」名師林晉如:怕水怎游泳?3招陪孩子戰勝「文字海」
封面故事3看懂考題,就贏一半了!把握打底關鍵期,4大名師親授6招,教孩子拆解素養題
封面故事4學霸筆記》碰上考試就失憶?榜首校長謝龍卿:掌握3原則,自製私房筆記,戰勝素養題
封面故事1
素養題Q&A》考題總是落落長、陷阱多?到底該怎麼準備?新課綱專家來解惑
新課綱上路至今,各級學校的考試題型普遍都已轉變,「素養題」成為了主流。到底什麼是素養題呢?又為什麼素養題總是題目落落長,一份考卷動輒寫了好幾千字、印滿好幾大頁?
108新課綱上路至今,很多人還搞不清楚新課綱有什麼變革,但,如果是家有小學生、中學生的父母,一定會發現,這兩年來,孩子的考卷愈來愈厚了,題目總是落落長,不管考哪一科,考卷字數常常驚人的多。
「到底是考『素養』,還是考『速讀』?」被網友暱稱為「小熊媽」的親職作家張美蘭,曾在看到兒子帶回的考卷後,在臉書上有感而發,引發眾多網友附和。
每逢段考前後,網路論壇上也有許多父母熱烈討論孩子的考題,「怎麼跟我們以前差那麼多?」、「題目那麼長,看起來就好難!」等發言不斷湧現。「素養題」儼然已是全城熱議的關鍵字。
到底素養題是什麼呢?為什麼題目會愈來愈長?素養題上路之後,愈來愈多孩子考卷寫到一半、就放棄答題,又該怎麼辦?《未來family》採訪多位素養題專家,針對這些常見疑問提出具體解答:
Q1:素養題是什麼?
新課綱希望能培養孩子的「素養」(素養包含知識、態度、能力),新課綱上路後,考試內容也開始跟著「素養導向」,這就是「素養題」成為主流的原因。
台中市大明國小教師張崴耑任教逾20年,也是教育部中央輔導團的社會領域輔導員,常在教師研習中,為一線教師主講素養題如何命題。
他分享,「素養題」的定義,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面向:
首先,「題幹」(也就是選擇題的題目陳述跟說明)與「選項」(可供選擇的項目,通常包含「正確答案」與「誘答」兩部分),要符合我們在真實世界中會碰到的情境與問題。
第二,要符合學科重點,也就是符合課綱。簡單來說,素養題考的知識本身其實並沒有變難,而是經過包裝後,看起來變難了。
第三,要跨領域或跨學科。這主要是因為,在真實世界中,等著我們去解決的問題是不分科的,常常需要綜合的能力。
Q2:為什麼素養題常常題目很長、文字很多?
張崴耑說明,素養題為了陳述真實生活中的「情境」,所以試題的文字量會變長,雖然有時候出題老師會用圖表或其他方式替代,以減少文字負擔,但整體而言,素養題的題目確實文字量較大。
同樣任教已20年的澎湖縣石泉國小教師洪進益,也參與了教科書的編撰、素養題的研發。他舉例,過往在考數學時,可能會直接考數學知識與計算能力,但如今都盡量與生活情境相關。
比方說,過往若是直接考加減乘除,如今題目則可能是「去便利商店買東西時,兩件八折或第二件半價,哪一個比較划算?」,光是把題目陳述清楚,就得用不少文字。
其他生活情境例如「一家老小要去遊樂園玩,買票時,有老年票、一般票、兒童票等等,該怎麼算錢呢?」、「如果用700ml的水壺裝水,每天要喝幾瓶水才會達到建議攝取量呢?」等,也都可能出現在考卷上。
洪進益說,108新課綱的重要精神之一,是讓孩子覺得「學習真的是有用的」,為了達成這個目標,考題也變得更生活化,考卷自然得用比較多文字敘寫。
(洪進益老師提供,摘自南一教科書)
Q3:新課綱上路後,素養題引發哪些常見問題?
因為題目的文字量大,張崴耑觀察,閱讀能力不夠好、或耐性不夠的孩子,很容易感到吃力,常常還沒進到答題階段,在讀題時,注意力就已經渙散了,這是最常見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傳統的考題,常常是考記憶力,直接問某一個知識;素養題則是設計一個情境,讓孩子去回答問題,運用學到知識。因此,答題時,孩子的思考需要「轉個彎」,而且還可能不只轉一次,可能要轉好幾次,張崴耑說,每多轉一個彎,就會有些孩子卡關。
第三,由於文字量多,出題時會為了CP值而設計成「題組」,在一段很長的題幹之下,有好幾個題目,每題環環相扣;以前,放棄作答的孩子,可能就只掉了一題的分數,現在則是整個大題的分數一起沒了。
(張崴耑老師提供)
Q4:到底該如何面對素養題的考驗呢?
張崴耑指出,現在孩子的困擾,除了來自於文字閱讀能力不足,或不習慣閱讀文字、因而耐性不足;也因為孩子很習慣「問題-答案」的強記學習模式,缺乏觀察、理解、歸納的能力。
如果想解決,從根本著手去「調整學習模式」,當然是最好的,這也是素養題之所以存在的目的。
張崴耑建議,大人要陪伴、引導孩子養成大量閱讀的習慣,並且練習把教科書學的內容,對應到自己的生活中。
比方說,國小社會科中,教到「聚落形成的原因」,那就從自己居住的地方去尋找對應的驗證,例如菜市場、廟宇附近,是否較熱鬧、道路也總較狹窄;又例如,教科書中提到「環境權」,就從生活中、新聞上,實際去觀察這樣的例子。
洪進益也以數學科為例,生活中有很多要用到數學的情境,例如買東西時、分PIZZA時、算熱量時,都可以抓住機會跟孩子聊聊該怎麼解,啟動孩子的思考。他分享,大人用「我不知道錢帶得夠不夠」的說法,請孩子幫忙概算,是不錯的方法。
張崴耑強調,引導孩子多閱讀、多觀察、多思考,絕對是基本功,基本功紮實了,也就不怕面對素養題的考驗了。
主圖照片:曹雅雯老師提供
封面故事2
「如果把素養題比喻成游泳,文字就是水!」名師林晉如:怕水怎游泳?3招陪孩子戰勝「文字海」
關心教育教養議題的人,都知道閱讀很重要,但資深教師林晉如提醒,在素養題成為主流之後,閱讀力已經是一種「生存能力」了,她比喻說,素養題如果是游泳,那麼文字就是水,怕水的孩子,怎麼可能會游得好、游得快?
「以前月考考卷,兩張就是盡頭了、很多了,但新課綱從知識導向轉成素養導向,素養題開始登場之後,題目的文字變很長,敘述性內容很多,考卷常常是三、四張,甚至更多。」高雄市岡山國小教師林晉如說。
她觀察,現在孩子拿到考卷,常為之嘩然,哀嘆「字好多喔!」,然後覺得自己一定會寫不完;家長也常常質疑,擔心孩子寫不完,不知為何考卷要變成這樣。
但其實,現在的國中教育會考,五個科目的考題總字數,就已經有三萬多字,「我常告訴大家,這就是未來要面對的考驗!在國小階段,孩子或許還能用聰明才智去應付考試,但國中課業更繁重,如果不趁國小好好培養面對素養題的能力,國中就更沒時間了。」
如果父母們想在國小階段,陪著孩子練好閱讀力、養成面對素養題的能耐,可以試著這樣做:
1、盡力培養孩子的閱讀耐力,小學中年級之前最關鍵
林晉如強調,閱讀能力已經是種生存能力了,不僅在升學考試中必備,「就連上網看新聞、追八卦,也都很需要閱讀力;有很多孩子想當YouTuber,那當你想買一盞網美燈時,要上網查買哪一牌的比較好吧?要想拍片主題也要找資料做功課吧?這都需要閱讀力。」
現在有不少父母知道該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但卻不一定做得到,而且,從親子共讀到孩子獨立閱讀,也是一大關卡。
林晉如觀察,有不少孩子在剛上小學時,還願意看繪本,但後來就不閱讀了,因為隨著年紀長大,接觸到的書本的文字量愈來愈多、圖片愈來愈少,孩子就失去耐心。
她建議,最慢在孩子上中年級之前,要教會孩子閱讀的能力,尤其是閱讀耐力,中年級之後、課業開始比較難時,孩子才能運用自身的閱讀能力去學習新的知識;前面的打底工作最重要,「只要孩子習慣徜徉在文字中,即便素養題如同一片文字海,那也不怕了。」
假若孩子已經高年級了,也別嫌晚,還是要盡力養成閱讀習慣。林晉如強調,教科書因為有篇幅的限制,用字通常很精簡,如果孩子平常除了教科書之外,沒閱讀別的東西,當面對素養題的考驗時,很容易直接放棄。
2、確認孩子寫錯的題目,是看不懂題目的包裝、或真的不會考到的知識點
除了平日打好閱讀基本功,在孩子考完試之後,也可以陪著孩子一起檢視這次寫錯的地方「為什麼會錯」。
澎湖縣石泉國小教師洪進益說,很多孩子寫錯,並不是真的不會,而是看到題目「長成以前我沒看過的樣子」,就被嚇到了;當考卷中有題組、表格、圖表時,最常有這種情況,此時,可以引導孩子多接觸一些多元的題型。
台中市大明國小教師張崴耑分享,國家教育研究院架設了《全國中小學題庫網》,裡面有很多一線教師上傳的考題,能依照年級、科目等條件來檢索,可以當成參考資料來源。
要確認孩子是看不懂題目的包裝、還是真的不會考到的知識,洪進益說,以數學科為例,有些孩子計算題都算得對,應用題卻卡關,連算式都列錯,這就是「題目理解」的問題;有些人即便有算式了,也還寫錯,那就是真的不會。
洪進益指出,大人可以幫助孩子的方法是,先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自己在題目中看到了什麼」,確認孩子讀到題目後的理解狀況後,再從中做引導,別急著告訴孩子正確答案,而是慢慢跟孩子討論。
以上面這題為例,新竹市大庄國小教師曹雅雯分享,答題的這位孩子之所以答錯,是看不懂第2小題中「往下爬3階」的敘述,孩子腦中想的是「『爬』是往上啊?『往下爬』是什麼意思?」。
這時就很需要大人引導,讓孩子明白,考卷中這句話就是「往下走」的意思,考試的關鍵時刻,要靈活變通。曹雅雯強調,這種題組要真正看懂題目敘述,否則無法理解要考什麼;也跟孩子的經驗很有關,如果曾做過這類題目,就比較能掌握題目意涵了。
3、多跟孩子聊天,將學習內容與生活連結,培養孩子批判思考的能力
素養題強調要「活用知識」,解題時很仰賴孩子的生活經驗,偏偏現在孩子生活大多只在家中、學校與安親班,也因為被照顧的很好,相對缺乏生活能力與常識。
林晉如指出,要拓展生命經驗,「海量閱讀」是很好的方法;孩子除了經驗自己的人生,很難瞭解別人的生活,但透過書本,可以看到很多人的生活,更明白世間萬物。
也可以跟孩子多對話,創造機會將學習內容跟生活連結。洪進益舉例,例如,拿到商店的促銷折扣廣告,可以就給孩子看看,討論看看怎麼購物比較划算;到遊樂園玩,坐接駁車時,可以請孩子去看時刻表跟時鐘,推估看看還要等多久、能不能利用等待時間再多玩一個設施等等。
洪進益強調,生活中多一點思考,把握每一個跟數學相關的情境,就能培養數感跟量感,其他科目也一樣。
親子對話還肩負另一個重大責任,就是培養孩子批判思考跟解決問題的高階能力。林晉如直言,現在的父母很忙,為了追求效率,生活大小事大多會給孩子明確指令,父母所言就是「聖旨」,長期下來,孩子碰到問題、想不出解決方法,需要選擇時、也做不出好決定,因為父母作主太久了。
她建議,父母多採用「開放式」的對話。例如,與其告訴孩子「現在不能玩平板」,不如跟孩子討論3C使用的規範,問問孩子覺得有什麼好方法,透過雙向溝通,讓孩子願意思考、願意表達,才可能學會批判思考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封面故事3
看懂考題,就贏一半了!把握打底關鍵期,4大名師親授6招,教孩子拆解素養題
素養題已成學測、會考等考題的主流題型,即便是沒有升學大考的國小階段,為了向上銜接,考題也都已經開始「素養化」。資深教師分享,素養題雖然看似複雜,但只要「拆掉考題的包裝」後,通常不會太難,而且,「拆包裝」也是有方法可以練習的。
看到素養題,就覺得好恐慌?其實,在國小階段,多數素養題是用「生活情境」來包裝要考的「知識點」,只要耐著性子,好好讀完、讀懂題目,就能確認出題老師要考的知識是什麼、要如何運用所學來解題。
大致來說,新課綱中涵蓋的學科知識,並沒有比舊課綱時代還難,有些反而還變簡單了。
高雄市岡山國小教師林晉如觀察,孩子在考素養題時,最容易卡關的就是讀題,不少人看到題目落落長,便直接投降放棄了;換言之,只要搞定讀題的孩子,就已經贏別人一大截了。
要在考試的時間壓力下讀完、讀懂題目,當然很吃閱讀能力,而除了多閱讀之外,資深教師們也有一些「拆解素養題」的方法,能運用在考場上:
1、記得看標題,留意「分號」與「句號」,也可先往後看題目
台中市大明國小教師張崴耑說,孩子閱讀時,常會忽略標題,但標題通常就揭示了全文重點,建議一定要先看清楚標題,如果有小標題,也別忽略了。
很多孩子看到一大堆文字就昏頭,這時可以留意「分號」跟「句號」,把每個段落先抓出來、再切開來,幫助自己掌握文章的脈絡。
還可以先往後,去看看考題的「選項」,先確認題目到底要問什麼,再回來看「題幹」的敘述,會更容易掌握重點。
但,林晉如直言,先到後面看題目選項,檢核重點後,才回到前面的題幹,這個作法其實很吃閱讀能力,即便是高年級的孩子,也不一定都能做到,要慢慢練習。
她還提醒,無論是題幹或是選項,有時都會有一些「干擾」,或是不太相關的內容、或是誘答的訊息,增加答題的困難程度;孩子能否快速判斷、排除干擾,很仰賴平日的閱讀訓練。
2、邊讀題邊圈出關鍵字,注意「數字」、「量詞」或「人事時地物」
要在有限時間內解讀題目,澎湖縣石泉國小教師洪進益建議,要先抓住關鍵字,以數學科而言,可以先觀察題目中的「數字」,瞭解每個數字代表什麼意思,通常數字應該就是解題會用得到的,可以從中發現線索、掌握事實。
除了數字之外,「量詞」也很重要,例如「櫥櫃中原本有4枝筷子,媽媽又放進2雙筷子,現在共有幾枝筷子?」就得看清楚數字與量詞,才能解題。
在國語跟社會科中,比較常見的關鍵字是「人、事、時、地、物」,可以邊讀題邊圈起來,答題時若需回來查找會比較快。
有不少孩子讀大段文字時,容易跳行,可以拿尺輔助,一行一行看,避免眼睛花掉。
3、確實讀完題目,別仰賴不精確的解題秘技
雖然要掌握住試題的重點,但也要避免太仰賴坊間流傳的「解題秘技」。洪進益舉例,在數學科中,有些人會誤以為「題目中有『相差』和『比誰少』,就用減法」,雖然有些題目確實能用這個方法來解,但也有些題目並非如此。
例如,如果看到了「姐姐和妹妹各買了一杯果汁,妹妹花20元,妹妹花的錢比姐姐少5元,姐姐買果汁花了多少錢?」,便直接用「20-5=15」計算,那就錯了。
洪進益強調,過度仰賴這種「解題秘技」,不但容易錯,也可能讓孩子養成不仔細讀題的壞習慣。
也有些孩子,心裡頭想著「最近老師都在教乘法」,所以看到題目中的數字,就趕快全部乘起來。新竹市大庄國小教師曹雅雯舉例,「媽媽給茹茹、弟弟和妹妹,每人每天35元的零用錢,5月份媽媽共要拿出多少元的零用錢?」
只看數字的孩子,可能就答「35×5=175」或「35×3×5=525」;但正確算式其實是「35×3×31=3255」。曹雅雯說,由此就能看出讀完、讀懂題目的重要性。
4、圖表、表格也要耐著性子讀,題組通常看懂就能得分
很多素養題會有插圖、圖表、表格等等,洪進益提醒,這其中也會有重要的解題資訊,得要耐著性子讀。
以下面的題目為例,如果沒有仔細看圖,沒留意到「小恩跟小佳是面對面的」,第三小題就會算錯;「小恩跟小佳之間的距離是5公尺又50公分」這個解題所需的資訊,也是畫在圖片中。
(洪進益老師提供,摘自南一教科書)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題組看起來很難,但題組中常常會有「看懂題幹就能答對」的小題,運用的是閱讀理解中的「提取訊息」能力,千萬要鼓勵孩子「只要還有時間,就別放棄作答」。
(張崴耑老師提供)
以上面這題為例,只要仔細讀完題幹,多數人都能答出第一題跟第三題,重點就在於要細心看完這些題目內容。
5、「文本題」或「故事題」,記得要「換位思考」
很多孩子在讀題時,就放空的讀,林晉如建議,可以提醒孩子帶著兩個問題意識讀題,會更快掌握住重點;這兩個問題意識分別是「這篇文章要解決什麼問題?」與「這篇文章提供了哪些資訊?」。
這兩點要先掌握住之後,再確認「出題老師究竟是要問『故事中,文本中角色的事情』還是要問『我的經驗,或我的想法』」。用教學術語來說,就是要確認題目是「文本題」(「故事題」)或「經驗題」。
假如是文本題,答題時,除了掌握住故事情節之外,還要有換位思考的能力。
林晉如舉例,題幹如果是一個關於校園霸凌的故事,第一個題目可能會問「主角遇到霸凌,有什麼反應呢?」,題幹中通常有具體線索,孩子找到線索就能答題。
第二個題目可能是問「霸凌者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題幹中可能沒有明確指出原因,但寫了「主角很漂亮、主角成績很好」等蛛絲馬跡,此時就需要孩子換位思考,推測霸凌者是因為忌妒。
6、「經驗題」要陳述「個人經驗」或說明「個人觀點」
文本題與經驗題常常是綜合交錯的。以上述的校園霸凌故事為例,第三題可能會問「如果是你遇上霸凌,你會怎麼辦?」,林晉如說,這就是在考孩子的經驗。
經驗題在素養導向的評量中很常見,因為要看孩子如何運用所學、解決自身問題,林晉如建議,在答題時,除了陳述個人經驗之外,也要盡量說明自身的看法或觀點,都有助於拿分。
在陳述經驗方面,其實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並不多,此時閱讀就非常關鍵,林晉如說,透過平日的課外閱讀所得知的他人經驗,也都能適時運用。
至於想法與觀點,愈多元愈好,這很需要批判思考能力,大人平日可以多與孩子互動、聊天,引導孩子多面向的看待周遭萬物;養成了思考的習慣,上場答題時也才不會腦袋一片空白。
(張崴耑老師提供)
主圖照片:讀者提供
封面故事4
學霸筆記》碰上考試就失憶?榜首校長謝龍卿:掌握3原則,自製私房筆記,戰勝素養題
在30多年的教學經驗中,謝龍卿發現,優秀的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習慣做筆記,甚至很高比例的人筆記都寫得不錯,顯然,做筆記確實有助於讓讀書更省時省力,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筆記方法,至為關鍵。
在教育圈內,謝龍卿是著名的「學霸校長」,考試經歷戰無不勝。高雄中學畢業的他,擁有清大化學與物理雙碩士,也是師大的教育碩士,還到彰師大拿了教育博士學位。
而他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在2003年時,以榜首之姿考上國中校長,當時他才36歲,是台灣教育史上最年輕的初任國中校長,紀錄保持至今。
曾在台中市立人國中、崇德國中等校擔任校長的他,目前在霧峰國中任職;與其他校長不同的是,他除了統籌校務、行政管理之外,也親自參與輔導學生的學習,而且特別著重「學習策略」的優化,甚至還以此為主題出過好幾本書,就是希望讓更多孩子明白「學習是有方法的」。
全台最年輕初任校長紀錄保持人,強調「學習有方法」
在教學現場30多年來,謝龍卿發現,令旁人稱羨的學霸學生們,大多有個共通點,就是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讀書和考試方法,並且從中獲得成就感,其中,能否找到自己專屬的「筆記術」,非常關鍵。
「做筆記的重點,在於把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好好的消化、吸收,再整理出來,這牽涉到學習者是否真正理解、內化;在化繁為簡的過程中,不僅能抓住整個單元的重點、掌握『考點』,還能幫助記憶。」他強調,好好做筆記的效益,絕對比想像中的深遠。
謝龍卿回想,自己出身高雄偏鄉,從小並沒有特別的教育資源,卻因為當年碰到的老師們上課都講很快,倘若課堂上聽不懂,再重複問很容易被罵,這讓他從國小階段就開始做筆記,速記下老師講的重點,然後下課後再整理過一次。
做筆記的習慣,不僅讓他更專心、記憶更牢固,也讓他更有意識的檢視自己的學習方法,一路從雄中到清大、師大,還讓他從考博班到考校長都奪下第一名。
謝龍卿觀察,現在的孩子在做筆記時,常些迷思或NG行為,最常見的是以下這兩點:
NG1:希望筆記美美的,或把知識全部照抄進筆記中
正解1:別拘泥於形式,自己看得懂才重要,「內化」的過程是關鍵
很多孩子做筆記的原因,是因為看到別人做的筆記很漂亮,也想做出美美的筆記;尤其是現在社群媒體發達,很流行把自己做的漂亮筆記po上網,同儕之間難免會模仿、比較,重視排版或美化,甚至連筆記本、貼紙或紙膠帶、筆的顏色等等,都很講究。
「目標如果放在『做出漂亮的筆記』,其實得花很多時間,對學習又不一定有幫助,」謝龍卿直言,別為了做筆記而做筆記。
也有些孩子的筆記,是把所有的知識概念都原封不動的抄下來,謝龍卿說,這同樣很花時間,也不見得能幫助記憶,與其要全部照抄,不如直接拍照。
比較正確的觀念,是別拘泥於筆記的形式,自己看得懂就好,謝龍卿說,做筆記的重點,是在於化繁為簡,把自己消化、吸收知識的成果記下來,考前才能更有效率的複習,也有助於強化記憶。
NG2:反客為主,為了抄筆記上課分心
正解2:以「省時好記」為目標,善用鉛筆與速寫符號
在課堂上想做好筆記,卻反客為主,分心抄寫而誤了聽講,也是常見的狀況。謝龍卿說,還是要以專注在當下為重,先專心聽懂老師在教什麼。
在聽講為重的大前提下,筆記要以「省時好記」為目標,有些具體作法可以參考:
①掌握關鍵字,從被動聽講轉為主動擷取。
②先用鉛筆速記,課後要整理時再改用原子筆來寫。
③筆記本的單元與單元間要留白,預留整理或補充空間。
④善用便利貼,有零碎訊息或想法要記錄時可運用。
⑤運用速寫符號或縮寫。例如「∵」代表「因為」、「∴」則是所以,常用的詞彙也可以自創縮寫符號。
謝龍卿強調,在課堂上是五感全開的,要聽老師講述、看黑板或老師、腦中快速整理與組織,有時還會「心有所感」;沒有這些先行必備的要件,筆記是做不好的。
準備升學考,手寫筆記仍是王道,掌握3原則
現在的孩子手機、平板用得比大人還順手,也有很多筆記APP,但謝龍卿直言,目前多數的升學考試,還以筆試為主,也就是說,練習手寫的速度、熟悉手寫的感覺,在考試中還是很重要。
而且,研究也已證實,手寫有助於記憶,還是很建議在準備升學的過程中善用手寫筆記。
謝龍卿分享,要做好筆記,不妨先思考筆記的類型屬於哪一種,再依據不同的類型、掌握不同的重點。
原則1:「重點筆記」與「複習筆記」,重在理解、幫助記憶
在課堂上製作的筆記,及課後整理的筆記,可視為「重點筆記」,關鍵在於理解跟轉化,可以多運用畫圖、表格或條列大綱等方法。
尤其是畫圖,在理科中非常好用,有助於簡化抽象的文字敘述,例如磁場作用力與電動機轉動方向的關聯,畫個圖就一目了然,謝龍卿說,大腦對圖形的理解比文字快20倍。
至於考前複習時,可再度歸納,把過去常考的、或自己容易忘的知識點再拉出來,做成「複習筆記」,心智圖、樹狀圖或流程圖等等,都很適合在此時運用。大腦記憶的關鍵,在於神經連結的多寡,透過筆記的整理,運用關鍵字調出大腦中的知識或經驗,就是幫助神經元的連結。
原則2:「錯題筆記」幫助自己找出盲點,深化思考
把考試時寫錯的題目,手寫或剪下來,加上正解或檢討的內容,就是所謂的「錯題筆記」或「錯題本」。謝龍卿說,寫這類筆記,能幫助自己找出盲點,無論考試當下是粗心、緊張或真的不懂,都靜下心來好好面對,再次思考,而且錯過的印象會更深刻。
上述各種筆記,最好都是同一個單元的內容做在一起,謝龍卿建議的方法是,一開始在做重點筆記時,就預留後續做複習筆記、錯題筆記等內容的空間版面,在大考前要複習總覽時,能更省時有效率。
原則3:「跨領域筆記」關注新聞與生活,建構個人的知識體系,備戰素養題
新課綱上路後,素養題當道,強調跨領域的知識統整、生活化的知識運用,很多人對大考的解讀是「更沒有範圍了」,謝龍卿強調,在這種情況下,透過自己專屬的筆記,建構出個人的知識體系,更顯重要。
他建議,平常在看新聞或逛網路時,可以更有意識的去擷取訊息,還可以用「主題、適用科目、可能考點」等架構來做筆記。
比方說,蝴蝶的翅膀很鮮豔,是因為裡面很多奈米分子,看到這個資訊,就可以聯想到奈米與化學相關;蝴蝶的詩詞,在國文科中也談到很多;蝴蝶出現的地點、季節,又跟環境議題有關,諸如此類,以此類推。
「書讀不好,未必是因為不夠努力,很可能是沒找到好方法,」謝龍卿強調,想要找到讀書的方法與節奏,不妨就從建立筆記方法、好好做一本屬於自己的筆記出發,讓做筆記成為啟動學習的關鍵儀式。
照片提供:謝龍卿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158》 高分達陣!素養題應考策略
未來Family週刊Vol.157》 學會原子習慣 建立進步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