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疲勞、腸胃弱竟是血糖高 3穴道1茶飲改善糖尿病
2024/01/17 19:22 自由電子報
中醫師指出,糖尿病不是單純血糖問題,很多個案因為疲勞、腸胃疲弱就診,一查才知是糖尿病惹禍;圖為情境照。(圖取自shutterstock)
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糖尿病是慢性病,雖然致死率不高,但併發症卻很致命。彰化馬光中醫診所醫師羅凱陽指出,糖尿病不是單純血糖問題,很多個案因為疲勞、腸胃疲弱就診,一查才知是糖尿病惹禍,找出原因對症下藥,血糖也跟著下降。改善糖尿病建議從飲食、運動著手,日常保健可搭配健脾消脂茶及按摩魚際穴、內庭穴、承漿穴來改善症狀。
疲勞、腸胃疲弱與糖尿病有關
羅凱陽分享個案,一名里長就診,主訴有疲勞、心臟家族病史,以及心悸、心律不整,仔細詢問才知道還有糖尿病史,因為工作關係常用餐不規律,飯前血糖通常超過150。透過針灸與藥物的調整,還有衛教良好的飲食習慣之後,約一個半月的治療,飯前血糖降到100上下,疲勞感也大為改善。
另一名個案是新冠確診患者,經4週治療症狀痊癒,某次診療發現患者舌象胖大有齒痕、有舌裂、舌苔較多;同時胃腸脈象沉細、腹診有脹氣,經詢問也有容易口渴之症狀。患者說有糖尿病史,飯前血糖一直在120-130之間,過往也曾有多名醫師指其胃腸功能差,但都沒有進一步說明與治療,聽了醫師分析後才了解胃腸差跟糖尿病有關係。
糖尿病患者最常出現的自覺症狀為「三多一少」,包含:吃多、喝多、尿多,以及體重減少;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三多一少」中醫區分及治療
羅凱陽指出,中醫稱糖尿病為「消渴症」,並根據症狀的主次,把本症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三類。糖尿病患者最常出現的自覺症狀為「三多一少」,包含:吃多、喝多、尿多,以及體重減少,這樣的症狀剛好對應中醫的區分。
●喝多–即渴而多飲為「上消」,大多屬於肺燥,也就是肺熱津傷型的消渴症,患者會經常感覺口乾舌燥,飲水增多卻不解渴;治療上,可以使用消渴方加減沙參、麥門冬去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吃多–消穀善飢為「中消」則是屬胃熱熾盛型的消渴症,則以「多食」為主,病友會經常感到飢餓,吃很多食物體重卻沒有隨之上升,同時也容易便秘,此時,可以使用玉女煎加減方,有助於清胃瀉火,養陰生津。
●尿多–小便如亭者為「下消」則是腎陰虧虛型的消渴症,以「多尿」為主,還可能伴隨尿濁、腰膝痠軟、形體瘦弱等,可用六味地黃丸加減方,有助於滋陰固腎。
●體重減少–從中醫的角度上來看,一個人的質量「陰」和能量「氣」,都消耗不見了。
羅凱陽強調,消渴是屬於中醫氣血津液病證,病因主要是由於五臟稟賦脆弱,飲食不節,復加情志失調,簡單來說就是生活上的壞習慣造成的,因此除了在藥物治療上,從生活中來調整飲食及生活習慣才是治本之道。
中醫師分享3穴道1茶飲改善糖尿病。(馬光中醫診所提供)
日常保健改善糖尿病
至於糖尿病患者日常保健,羅凱陽建議從飲食、運動著手,再搭配穴位按摩與中藥茶飲。三餐應定時定量,不要想說吃兩餐醣類攝取較少,餓的時候多吃的零食就是兇手喔!其次要忌酒類、麵食類、麩質、辛辣類、烤炸、各種高醣等食物。同時進食要細嚼慢嚥減少胃腸負擔。
運動每週最少應有3次運動時段,有氧運動為宜,不宜過度激烈,每次運動時間應至少維持30分鐘。研究指出,經常運動和有氧運動,可以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和血糖控制。
穴位保健
●魚際穴
位置:大拇指第二節後面,連接手腕和拇指第二節的骨中點處,手掌和手背交界的地方。
功效:緩解口渴的症狀。
●內庭穴
位置:足背第二三指間,交界處往上凹陷處。
功效:內庭穴屬足陽明胃經的滎穴,按壓此穴可瀉胃熱,減緩胃陰的損耗,並控制食慾,減少飢餓感。
●承漿穴
位置:下唇下方正中凹陷處。
功效:承漿是任脈的穴位,按壓此穴可減緩糖尿病患者煩渴的症狀。
茶飲保健–健脾消脂茶
材料:芡實 3g、山藥 3g、葛根3g、荷葉 1.5g。
作法:芡實、山藥、葛根、荷葉,磨碎後放入茶包,加熱水沖泡開後即可飲用。
功效:改善糖尿病口渴、疲倦,適用於一般糖尿病初期的人。
羅凱陽提醒,糖尿本身無痛沒有明顯外症,但在疾病的進程一旦開始出現相關併發症狀,通常都是比較嚴重的階段,建議在糖尿病前期,中藥就開始介入,在血糖的控制上面都有很好的療效。
彰化馬光中醫診所醫師羅凱陽。(馬光中醫診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