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教養升級策略

2024.07.31 未來Family週刊Vol.187

AI時代的教養升級策略_未來Family週刊Vol.187

封面故事1_嚴控3C、讓女兒每天手寫作文…AI創業家、史丹佛學霸程世嘉:父母的任務,是陪伴孩子轉動「自學」的輪子

封面故事2_AI時代,你該做這3件事》美國創新教育家Amanda BickerstaffAI素養將成為新基礎技能,現在就開始學!

封面故事3_做獨一無二的自己!台大資工系副教授陳縕儂:這3大能力,AI時代必備,愈早開始培養愈好

封面故事4_學校教育如何因應AI所帶來的衝擊?台大機械系教授詹魁元:國際工程教育4大趨勢,都指出同一個方向

封面故事1

嚴控3C、讓女兒每天手寫作文…AI創業家、史丹佛學霸程世嘉:父母的任務,是陪伴孩子轉動「自學」的輪子

AI來了,到底該如何是好?程世嘉直言,父母與其焦慮,不如多陪伴孩子,除了得養成基本能力、探索天賦,最重要的是陪著孩子學會「自學」,一旦孩子有能力轉動自學的輪子,未來想去到哪兒,都不是難事。

AI時代的教養升級策略_未來Family週刊Vol.187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這兩年,常有人找我『問事』,最常問的有兩題,第一題是『AI會取代我嗎?』第二是『我要不要去學寫程式?』」程世嘉笑說。

程世嘉是台大、史丹佛的高材生,取得電腦科學碩士後,進了Google當工程師,不但是台灣Google的第三號員工,還是台灣第一位登上Google I/O開發者大會的講者;後來,他跳脫舒適圈,創辦了iKala公司,提供AI相關應用服務。

除了是AI專家,程世嘉也是個爸爸,女兒快十歲、讀公立國小,對教育教養親力親為的他,最常被問的第三題是「AI來了,該教孩子些什麼?」

如果說AI像大浪,一波又一波的席捲而來,程世嘉就是衝浪的人,他想告訴所有觀浪者,別怕,AI必會為人類社會帶來劇變,但同時,也有些並未改變的事物,「這些『不變』,是更有價值、更核心的,也是我們該掌握住的。」

比方說,當AI成為標配後,每個人的獨特性都會更重要;又例如,比起硬技能,軟實力反而更關鍵;如何打破慣性,培養成長型心態,永遠是重中之重近日,程世嘉出版了《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一書,正是在談這些。

 

無論世界怎麼變,父母的陪伴無可取代

父母的陪伴,亦是種「不變」。為了早點回家陪太太和女兒,程世嘉每天都盡量5點下班,他分享,自己會跟女兒一起玩、一起看動畫,也會一起做功課、寫評量,至於大家最好奇的「AI因應之道」,大致有以下這幾個方向: 

1、練思考、表達與專注,從學寫作文開始

在世界有了AI後,思考與表達更顯重要,而要怎麼培養這能力呢?程世嘉的對策頗「古典」,就是讓孩子學寫作文。要寫出一篇好作文,得有點子、有素材,再有條理的表達出來,這當中需要觀察力、記憶力,還得要會整理想法、架構資訊。

從女兒小學一年級開始,程世嘉或太太就會每天陪著寫作文,從50字的小日記開始,當然,大人得給些引導,請孩子回想一下今天有發生什麼事情,好玩、特別的、印象深刻的都可以。

「起初,我女兒可能就只寫『今天去動物園玩,吃了冰淇淋,很開心。』大人看了會有點傻眼,只得陪她回想:在動物園看到了什麼?冰淇淋的口味?最開心的點是?每天堅持,慢慢的,她愈來愈能表達想法,句子愈寫愈長,從100字、200字,到現在可以寫到1000字以上了。」

而且,程世嘉讓女兒用手寫,而非語音輸入或打字,無形之中,也能練習專注力。他強調,短影音等各式網路資訊,正不斷的占用我們的認知資源,讓專注力更顯重要,有能力專心,才能把事情學好、做深。 

2、親子共學AI,但也嚴控3C使用、避免成癮

很多人會怕AI,擔心被取代,對此,程世嘉總建議:別把AI當成珍奇異獸,而是視作水電來用。在此脈絡下,「親子共學AI」是父母緩解焦慮的最佳解方。

程世嘉透露,自己目前還沒讓女兒直接問AI問題,盡量避免讓她直接從AI那邊得到答案,「在Google出現後,我們雖然不必記憶一大堆知識了,但還是得去整理、消化、組織、彙整Google到的資訊,倘若連這都外包給AI了,要怎麼練習相關能力呢?」

他讓女兒用AI、學AI的方法,是專案式的切入,例如他太太已經跟女兒用AI工具自製兩本繪本了,母女倆先創作出文字後,再用Midjourney生成圖片來搭配,做得很有成就感;程世嘉認為,可以看孩子的興趣在哪兒、想做什麼事,然後用AI來幫忙。

雖會和女兒共學AI,程世嘉卻很留意控管3C,他坦言,自己小時候很愛打電動、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正因如此,他知道3C成癮的嚴重性,尤其是現在的遊戲多是連線的,比單機遊戲還多了社交性質,讓孩子更難跳脫。

他管控3C的原則有三,第一是避免成癮,儘管他也會跟女兒一起看動畫,但會拿捏好、不沉迷;第二是注意視力,眼睛別弄壞;第三是讓女兒把3C當作工具來用,有正確的觀念。 

3、終身學習三階段:自信自我管理自學

AI時代,終身學習愈來愈重要,程世嘉認為,要學會「自學」,首先要學會「自信」與「自我管理」。

自信是一切的根源,也連動到成長型心態,只有「相信自己學得會」,才能帶著好奇心繼續向下探索。要建立孩子的自信,關鍵還是在父母的態度,「如果他犯錯、你就生氣,他考不好、你就責備,久而久之,孩子當然就不願意嘗試、不願意學習了。」

至於自我管理,除了自律之外,「做出選擇」也很重要。程世嘉觀察,有些孩子在年紀還小時,對很多事都充滿興趣,學習的範圍也發散,大人的任務,便在於陪著孩子探索天賦,慢慢收斂、聚焦。

他以女兒為例,看到什麼都想試,陸續學了跳繩、畫畫、擊劍、書法、民族舞、佛朗明哥舞等,還學樂器、學英文,樂於嘗試固然是好事,但一天只有24小時,他跟太太就得要陪著女兒去思考自己最想學的是什麼,妥善分配時間。

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同,有些人是三分鐘熱度,也有些人較被動、不願嘗試新事物,父母得多觀察、引導。程世嘉強調,當有自信後、孩子便有動力去學習,能自我管理、就有能力學得好,這是環環相扣的;只要「自學的輪子」轉動了起來,孩子想去哪兒都不成問題。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適應真實世界

如同尋常台灣父母,程世嘉也會讓女兒寫評量,「有時看到她得背一些很瑣碎的東西,確實有點小無奈,不過,教育體制的改變原本就很慢,我們之所以讀一般公校,除了希望女兒學習與人相處,還期盼她能理解世界真實的樣貌,應付學校考試,也算是種練習適應。」

面對學校課業,亦是學負責的好機會,他認為,父母把孩子生下來,就要負責任,但慢慢的,孩子得開始學習為自己負責,這是漸進式的過程。

整體而言,程世嘉對女兒的教育採取「雙軌制」,一方面要好好完成體制內的課業要求,另一方面則自行加強其他關鍵能力。

這其中,「好奇心」仍是關鍵,程世嘉認為,每個人來到世界後,本就不斷探索外在環境,所以小小孩看到什麼都想摸、會說話後就一直問「為什麼」,但為什麼我們到後來都不問了呢?這表示在成長過程中,一定有些問題,大人要盡力呵護孩子的好奇心,也要找回自己的好奇心。

 

當爸爸比創業難,放手讓孩子長成自己的樣子

多數人對AI時代的主要疑惑,程世嘉都有解,「我可以很確定的說,AI不會取代『整份工作』,而是取代『某些任務』,與其怕被淘汰,不如現在就學用AI;至於想學『程式語言』,當然是好事,但如今『自然語言』也很重要,不僅能與他人溝通,也能用來指揮AI,學好表達可說是一魚兩吃。」

但若問他,如何做個好爸爸,可就沒確切答案了,他笑稱,創業超級難,沒想到做父母竟更難,比起公司,孩子的不可預期性更高,父母只能隨機應變、適當引導。

「你想要的孩子,可能是某種樣子,但孩子可能長成無限種樣子,他長成你要的樣子的機率,真的太低了,別硬把孩子修剪成你要的樣子,這樣可能會把他的樹枝剪斷了。」程世嘉分享,他總提醒自己,父母只是提供成長的養分,孩子自會長成自己的樣子。

他唯一的期待,是希望女兒不論面對任何處境,都能自在的過活,「世界有80億人耶,就她和我成了父女,這是很深的緣分,好好珍惜我們共處的每個當下,就夠了。」日日在科技最前沿拚搏的AI創業家,談起父愛,如此老派,簡單經典。

 

照片提供:程世嘉

 

封面故事2

AI時代,你該做這3件事》美國創新教育家Amanda BickerstaffAI素養將成為新基礎技能,現在就開始學!

Amanda Bickerstaff強調,在未來,每個人都應該知道什麼是AI,以及如何負責任的使用AI,「我們需要重新思考、重新定義的事很多,但也會有更多很酷、很令人興奮的事情會發生!」

AI時代的教養升級策略_未來Family週刊Vol.187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你用過AI了嗎?
你害怕AI帶來的改變嗎?
你讓孩子用AI嗎?
你擔心孩子用AI來寫作業、考試嗎?

「這些是很多人心中都有的疑問,畢竟AI的進展真的超快。」來自美國的創新教育家、AI for Education 創辦人Amanda Bickerstaff說,AI帶來了許多改變,但同時,現在也是我們重新想像教育的樣貌,為後AI世界做準備的最佳時機

Amanda Bickerstaff原本是老師,在教育現場多年,ChatGPT問世後,創辦了AI for Education,致力於協助教育工作者運用AI,提供各式免費資源,其線上教學課程已經有100多個國家的老師參加,包含來自台灣的老師。

日前,AI for Education還舉辦了美國第一個AI素養日,在全國60個地方舉辦活動,包含矽谷、華盛頓等。在2024未來教育國際論壇中,Amanda Bickerstaff受邀分享AI對教育帶來的機會與挑戰。

 

AI一日千里,帶來的改變劇烈又真實

「如果你是有在關注AI發展的人,最近可能很衝擊,因為變動太快了,總讓人感到措手不及,」Amanda Bickerstaff坦言,她自己也是。

畢竟,人工智慧從1950年代就開始發展,像語音、手寫辨識等功能,都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成熟,但當技術原理從「機器學習」推進到「深度學習」後,AI的閱讀理解、語言理解、常識的完備等都進展迅速,改變劇烈又真實,這也是我們最近一直聽到AI、討論AI的原因。

與其不安或焦慮,不如現在就開始做以下這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學習」Amanda Bickerstaff認為,AI素養將成為新基礎技能,未來每個人都該知道什麼是AI,以及如何負責任的用AI;不過,並非人人都得成為AI專家,而是要有基本技能,「你就當你自己領域的專家,然後運用AI來擴展、增加自己的專業。」

 

現在就開始「學習」、「實驗」與「創新」

第二件事是「實驗」,要保持好奇心去試用新的AI工具,願意嘗試,並能面對失敗。

Amanda Bickerstaff說,在生成式AI問世後,很多事情都成為可能,例如你可以說一句話、下一個指令,就讓做出個網站,可能起初的成果並不完美,但至少開始了,而且,技術進步得很快,現在的天馬行空,不久後或許就能成真。

第三件事是「創新」,各領域都是如此,以教育圈來說,要試著重新想像,在「後人工智慧世界」(the post-AI world)中,教育實踐會有哪些新面貌,包含老師的教學、備課,評估學生、與同事互動的方式等,都需改變,這是教育工作者有所作為的大好機會。

 

為時還不晚,三分之二的美國教師還沒用AI

而且,現在開始還不算晚。近期有份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二的美國教師還沒有使用過AI工具,正在使用者約有兩成,大量使用者只有2%,其他地方如歐盟、澳洲的情況也類似。

學生反而跑更快,一份美國調查表示,有超過五成的孩子用過AI45%的人用於個人用途,23%用於學校學習;調查還指出,身心障礙或有特教需求的孩子,更常使用AI。英國也有份針對線上人口的調查發現,有八成的孩子使用過AI工具,而且還有人從學齡前就開始用了。

在此情況下,大人確實得思考AI對孩子的影響,就像社交媒體一樣,ChatGPT要求使用者年滿13歲,並經過家長同意。

 

擔心孩子用AI作弊?研究顯示,作弊者沒變多

很多大人擔心學生用AI作弊,對此,Amanda Bickerstaff分享,美國有項已持續15年的研究計畫,主題正是高中生的作弊行為,近期,史丹佛團隊將AI因素納入該研究,結果發現,AI盛行後,作弊行為並沒有增加,但作弊方式確實改變了。

她直言,與其擔心,不如重新思考如何讓作業或考試更具「抗AI性」,與時俱進。比方說,以前大家認為要精通某個學科,就是得熟記某些知識,但如今需要的是應用,特別是能應用在現實世界的情境中;又例如,過往評估學習成效,只看最後成果,如今也看構思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雖有AI檢測器等工具,但可別依賴它判斷孩子是否用AI作弊,畢竟這類工具多少都會誤判,若因此誤會孩子作弊,可就不好了。

 

AI能幫老師提高效率,還能作為「思想夥伴」

AI的快速發展,對「教」與「學」都帶來了挑戰與機會。Amanda Bickerstaff歸納,對教育工作者來說,AI提供了以下三個機會點:

第一,AI有助於自動化管理,據統計,美國的老師每週大約要花十多個小時在寫課程計畫、回覆郵件、評分等工作,若能善用AI,必能節省很多時間,讓老師把時間花在更重要的事上。

第二,AI可作為「思想夥伴」AI實際上不是在思考,而是在計算,但其生成的內容,確實有助於激發創意。Amanda Bickerstaff曾碰過一位藝術老師,教書三年期間,研發出40個畫畫教案,「當我們教她善用AI後,她在兩分鐘內就激盪出500個教案點子。」

 

老師能發揮創意,「客製化教學」將成為可能

當然,這500個點子跟那40個教案的質量是不同的,但讓這位藝術老師發現,若能善用AI,她能提升效率、更有創造力,根據個別學生的興趣專案教學,而這正是她一直想做的事。

第三,訂製AI工具的門檻降低,例如洛杉磯最近就推出聊天機器人,讓母語非英語的家庭們,可以用不同語言與機器人聊天,取得學區內的資源;紐約也有類似案例。

目前AI還很昂貴,但隨著技術的發展,成本會開始下降,Amanda Bickerstaff笑稱,以後老師們也可能在自己的課堂上有專用的聊天機器人,這非常酷!

 

AI也能當家教,用各種方式說明學科知識

對學生來說,AI也有四大機會點:

第一,是個人化學習,在AI輔助下,未來老師更能根據學生的興趣給予回饋、或設計相關活動,符合學生需求,也可提升學習效益。

第二,智能輔導、一對一教學將成為可能,如今AI技術還沒完全跟上,因為教學不只教知識,老師還得觀察學生的學習方式,隨之調整,這是很複雜的能力;目前AI能做的,比較像指導作業。

第三,AI也能作為學生的「思想夥伴」Amanda Bickerstaff說,學生的點子很多,「我曾看過學生搞不清楚某個數學概念,便要ChatGPT向他解釋,而且要如同他是猴子般,ChatGPT就用香蕉向他說明,突然,他就明白了!」未來若想製作遊戲、網站等,不會寫程式也無妨,有很多AI工具能幫忙。

第四,AI讓教育更具可及性更能支持身心障礙學生,比方說,曾有位腦麻學生,在藝術課上從沒完成過作業,但透過AI,該學生用文字生成了圖像,第一次完成了作業,類似的案例將愈來愈多。

 

AI的限制:知識界限、既有偏見

有統計指出,暑假時ChatGPT的使用量大降,顯示有很多使用者是老師或學生,這也不難看出AI對教育圈的影響。

儘管AI帶來許多機會點,但AI也有一些限制,比方說,生成式AI其實存在知識界限,它的知識庫是有限的,但它通常不會說「我不知道」,有時它編造的訊息是錯誤的,我們得有所警覺、留心驗證。

又例如,AI給出的資訊,裡面有很多既有偏見,「如果你叫AI畫一個CEO,它很有可能會畫白人男性;如果要求它畫一個非典型的CEO,可能還是白人男性、但穿著彩色褲子。」Amanda Bickerstaff說,我們得讓孩子知道這些事。

 

美國發布指南,強調AI素養的重要

Amanda Bickerstaff也分享,美國已有八個州發布AI指南:

1AI應該平等且可及,避免因貧富而有數位落差。

2、要重視專業發展需求,例如加強教育工作者的相關知識跟能力。

3AI素養很重要,大家得瞭解AI的能力、限制,以及如何實際應用。

4、要意識到偏見和不實資訊的存在,例如,美國即將大選,已有人用深度偽造技術散播錯誤資訊。

5AI使用時的透明度和責任,比方說,如果將AI用於工作,要坦誠說明,如果AI說錯了,那其實是我們的錯,就如同引述錯誤一般。

6、重視孩子的意見,孩子會的、想的,總比我們以為的更多更好。

她強調,在未來,每個人都該知道什麼是AI、如何負責任的使用AI,「我們需要重新思考、重新定義的事很多,但也會有更多很酷、令人興奮的事會發生!」

 

照片取自:未來教育國際論壇

 

封面故事3

做獨一無二的自己!台大資工系副教授陳縕儂:這3大能力,AI時代必備,愈早開始培養愈好

台灣學生常有的問題,是不愛思考、想直接得到答案,陳縕儂強調,大人得鼓勵孩子多練習獨立思考,在AI時代,只要有好的思考能力,到各個領域都能有好發展。

AI時代的教養升級策略_未來Family週刊Vol.187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AI浪潮席捲而來,已對人類社會造成實質影響,台大資工系副教授陳縕儂表示,若想大步邁向新時代,首先得有正向的觀念,思考如何利用AI來「賦能」(Empower)人類,讓大家有更多的能力去做到更好的事情。

她強調,AI不會取代人類,但「會用AI的人」將取代「不用AI的人」,因為會用AI的人,工作可能會做得更好、更快,「你與其焦慮,不如去想該怎麼在專業領域跟AI合作,讓自己變得比過往更厲害。」

北一女、台大資工畢業的陳縕儂,到卡內基美隆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原在美國微軟任職,後來卻放棄千萬年薪,接受母校延攬回台任教,成為台大資工系上最年輕的老師;她總鼓勵學生做獨一無二的自己,別受框架限制,走自己喜歡的路。

大學就開始研究AI,陳縕儂參與並見證了AI發展的大躍進,日前,她受邀參與2024未來教育國際論壇,分享AI對教育帶來的影響及因應之道。

 

集體焦慮,連醫學系、資工系學生也怕AI

她觀察,如今不只職場工作者擔憂AI帶來的衝擊,連大學生也會怕,「有醫學系的學生說,AI可能比他還會判斷腫瘤、知道疾病與對應病兆;資工系學生也覺得,AI好像比自己還會寫程式,而且寫得又快又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得先想辦法讓學生知道,AI用來輔助我們的。」

在望向未來時,不妨先回看技術發展的歷程。搜尋引擎如Google剛出現時,大家也曾受衝擊,曾討論運用Google在工作、學術上,是否算抄襲,後來還是摸索出使用這個工具的方法,好好的引用。

如今我們已很熟悉的搜尋引擎,其實也是AI的一種,其原理是模擬圖書館員,用快速方法找到資訊,然後妥善排序,陳縕儂說明,這是「抽取式」(Extractive-based)的概念,「就像是某個資訊存在,我幫你找到、抽出來,但如果你想問的東西,並沒有既有資訊,那就無能為力了。」

 

搜尋引擎曾引發熱議,如今已稀鬆平常

比方說,ChatGPT剛問世時,很多人來找陳縕儂開課,希望談談因應之道,但當時她搜尋資料,總一無所獲,因為此類的相關訊息仍非常少。

「生成式」(Generative-based)的概念就不同了,假若是問ChatGPT,請它規劃AI相關的課程大綱,它真的會給,給出的內容可能是胡謅的、也可能具參考性,此時我們要有能力去評估、驗證AI給的答案,不能傻傻地全盤相信,還得要有能力進一步追問。

陳縕儂比喻,抽取式AI就像剛進公司的菜鳥,手上有一份老闆給的手冊,每當碰到事情了,菜鳥便打開手冊,看看裡頭有沒有提到這類事,若有、就照著SOP走,若沒提到、就算了;這樣的做法,好處是正確率100%,壞處是只能處理手冊上有提到的事。

 

科系邊界會變模糊,跨界合作將成常態

至於生成式AI,就像老鳥,倘若遇上沒碰過的問題,也可以根據經驗去處理,但有可能會出錯,正確率較低,而且比較難控制。我們已經學會運用抽取式AI、大量使用搜尋引擎,未來也必將習慣有生成式AI的新生活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AI時代來臨,讓很多人有「文理組焦慮」,認為只有讀理工相關科系才有前途,陳縕儂並不這麼認為。

「未來是『有AI技術的人』跟『懂特定領域的人』合作,每個領域的人都可能跟會coding的人合作,會coding的人也要跟各領域的人合作,科系中間的邊界會變模糊,每個人都得身兼多職。」

 

未來挑戰更複雜多元,學習面貌也不同

若要探討生成式AI對教育的影響,可以從學習的本質來切入。

美國教育心理學大師布魯姆(Bloom's Taxonomy)提出的認知學習理論中,將認知的層次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估和創造,如金字塔般堆疊而上;陳縕儂直言,過往台灣的基礎教育著重在下層的能力如記憶、理解,較少強調金字塔上層的部分。

但出社會後,要面臨的挑戰是很多元、複雜的,加上人類社會中各式各樣的科技工具推陳出新,「當一切都是open book時,你很會『把東西背起來』的優勢就不復存在了。」

如今學生得培養的能力,是金字塔上層的分析、評估與創造,這也是能否好好運用AI的關鍵。

 

三個重要的認知能力:分析、評估、創造

所謂「分析」,是碰到問題後能夠拆解因應,例如想利用AI來輔助解決某事,那該如何把大問題拆分成小問題、如何精準提問等等;陳縕儂直言,台灣學生向來不愛問問題,其實,要會問問題,首先得要有好的分析思考能力,「如果腦袋空空,也問不出好問題、得不到好答案。」

「評估」的重點則在於獨立思考的能力,像是AI給了回答後,能否評估其正確性,又該如何繼續追問等等。

至於「創造」,生成式AI看似很有創意,「但如果你全靠AI,例如請AI寫篇小說來看看,那成品也不會有創意到哪裡;還是要靠你跟AI互動,達成的結果才會好,我們可以把AI當成激發創意的partner,但不會所有創意都來自AI。」

 

訓練自身的思考力,不能連大腦都外包

陳縕儂強調,要讓學生知道,雖然現在AI工具很多元,但還是要訓練自己的思考力,要去想AI給的東西好不好、是否符合自身需求,不能把事情全丟給工具,連大腦都外包了。

分析、評估與創造等高階能力,以往都到了大學以上才訓練,她建議可以早點開始,從小培養孩子的軟技能與獨立思考力;不過,重視金字塔上層的能力,並不代表下層的能力就不重要了,畢竟能力是堆疊而上的,如果下面不穩固,上面也沒辦法好。

如何在現行的教育模式中培養這些能力,也是一大難題,陳縕儂說,教育改革要一步步的來,就她觀察,如今第一線的教育現場確實已有一些改變,以台大為例,在ChatGPT剛問世時,就有開會討論過因應措施,並發出了教學指引。

 

重拾好奇心,找回求知的初衷與樂趣

也有愈來愈多老師有意識的調整教學方法,像陳縕儂就曾出過作業,請學生叫AI寫程式,先設定目標,再一步步引導AI,讓AI最後能寫出正確程式,「我要看的,不是程式本身,而是看學生的思考邏輯,看他如何提問、如何追問、如何得到想要的結果,這整個過程是比結果還重要的。」

教育客製化的案例也逐步增加,最常見的模式,是讓生成式AI當學生的個人化家教,更有效、更低成本的輔助學習,已有研究顯示,客製化的教學確實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表現。

陳縕儂強調,AI對教育的幫助,不只著重在客觀知識上,「有標準答案」的問題,AI固然能答,「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AI也可以提供更多元想法,讓學生知道有人這樣想、有人那樣想,更有機會有深入思考;過往,要在小班制的課堂上,才有辦法做這種討論,但如今有了AI,可行性便提高了許多。

「多數人在小時候,都有各種天馬行空的問題,好奇心旺盛,可惜大人也沒空或沒辦法回答你,長大後,大家漸漸也不問問題了。如今,你想問什麼,AI都能答,雖然它說的不一定對,但這是個好機會,能激發想法,重拾你的好奇心,繼續學習吧!」

 

照片提供:未來親子學習平台

 

封面故事4

學校教育如何因應AI所帶來的衝擊?台大機械系教授詹魁元:國際工程教育4大趨勢,都指出同一個方向

「台灣大學2023年公布校內AI指引,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擁抱它、不要抗拒它。」台大鼓勵教師正面看待與善加利用,將AI視為精進教學的契機,更著重課程知識的實踐,而非單純的內容轉述。

AI時代的教養升級策略_未來Family週刊Vol.187

文/ 羅梅英(未來Family記者)

AI浪潮下,全世界都在問「學校教育如何塑造孩子的未來?我們該教孩子什麼?」「孩子又要怎麼學、學什麼呢?」

「台灣大學2023年公布校內AI指引,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擁抱它、不要抗拒它,」台大機械工程系教授詹魁元說。他曾擔任台大教學發展中心主任、副教務長,長期關注教學現場的趨勢及改變。

AI為教學現場帶來變化,已是「現在進行式」。以台大來說,非常鼓勵教師正面看待與善加利用,將AI視為精進教學的契機;「更著重課程知識的實踐,而非單純的內容轉述,並藉此提高學習的層次,由知識的學習提升到知識的創造。」


 

科技改變了,但學習不會變

未來親子學習平台所舉辦的「2024未來教育國際論壇」,特別邀請他分享AI賦能下的教與學將如何改變。

詹魁元指出,AI對教學所帶來的衝擊,全世界都在同一個起跑點、共同面臨這個問題。他明白,為人師者內心無不感到焦慮,擔心該如何因應趨勢的變化。

事實上,從歷史發展來看,「科技改變了環境,但改變不了學習。」例如:Google出現,2015年前後、所有輿論一面倒,「How Google is revolutionizing education」,憂慮Google對教育的衝擊、取代教師的存在,事後來看一切都多慮了。

再者,線上數位課程崛起,如Coursera,厲害的講師和課程在網路上通通找得到,也引起現場老師的存在焦慮感。客觀上來看,線上數位課程提供更多的資源,帶來很多的好處。

也就是說,「科技改變了環境,但不會改變我們學習的實際樣貌。」詹魁元說。

 

設計出「符合學習目標」的課程

教學現場該如何因應AI趨勢呢?詹魁元指出,可以從「設計課程」著手:訂定學習目標identify desired results擬定評估方案determine acceptable evidence規劃學習體驗plan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instruction),設計出更能反映學習目標和學習評量的課程內容。

課程設計應以「終」為「始」。老師設計課程,最困難且最重要的莫過於,訂定學習目標,希望教會孩子什麼。以數學為例,不是要教完三角函數的章節,而是讓孩子能夠理解三角函數、善用指數。

老師的教學經驗豐富,身懷許多教學方法。詹魁元認為,對老師來說,最大的挑戰在於,換個角度思考、適時調整教學的方法。

AI什麼問題都能回答時,老師如果還用原本的方式、教述理論和知識,很容易被取代。「不管是科技業或教育界,都是不停往前走,不可能停留在原處的。」原本的教學方法行不通,就換另外一種。最重要的是,「轉換不同方法的過程中,你一定會有收穫。」

 

強化知識和實務的結合

詹魁元舉高一物理的「虎克定律」為例,「AI完全可以解釋什麼是虎克定律,你甚至不用訓練AI。」

他強調,AI浪潮下「如何學」至關重要。台大機械系大一課程「機械工程概論」,讓學生實作關於「虎克定律」(F=K△l)的實驗:學生們想辦法架桌子和支架,掛起彈簧、量彈簧係數;而後在水中放進超音波感測器,量出波形、水的阻尼係數。

學生一樣是學「虎克定律」,但實作的過程,讓他對知識及其應用深刻有感。詹魁元強調,「老師現在要做的是,強化知識的落地、結合理論和實務,就比較不容易被AI取代。」

這也是全世界的趨勢,透過專案實作、實踐知識。現今國際工程教育有4大趨勢:大量的專案以實踐學科知識;充足的實作環境,鼓勵學生動手思考; 結合課程與研究/實務,讓真實問題進入課程; 跨課程合作,共同培育學生。

 

AI是自主學習最好的導師

AI勢不可擋,我們要懂得善加利用。他談到AI是自主學習最好的導師,」帶著「問題意識」,經歷4步驟:提問、理解、深入、實證,AI可說是最好且不會拋棄你的夥伴。

詹魁元樂觀看待AI所帶來的影響,「反正我們就是必須改變。」他送給老師一句話,「If we teach today as we taught yesterday, we rob our children of tomorrowJohn Dewey,1916」,「如果我們今天的教學方式與昨天的教學方式相同,我們就會剝奪孩子的明天。」

沒有人確切知道什是未來的教法,老師們能做的就是,親身實地、大量地嘗試看看,「你就是世界的先驅,沒有人走在你們的前面!」

 

照片提供/未來親子學習平台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189 讓孩子贏在挫折後

未來Family週刊Vol.188 爸爸的愛 無可取代

未來Family週刊Vol.187》 AI時代的教養升級策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oufat 的頭像
    chioufat

    chioufat的部落格

    chiouf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