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贏在挫折後

2024.08.12未來Family週刊Vol.189讓孩子贏在挫折後

讓孩子贏在挫折後_未來Family週刊Vol.189

封面故事1不是孩子哭鬧就是經不起挫折!專家的5個SOP,教你養出挫折容忍力高的孩子!

封面故事2孩子會被挫折擊垮,往往不是挫折太大,而是缺乏支持! 4情境化解,讓你成為孩子的最佳後盾

封面故事3現代孩子是玻璃心世代?只要父母願意放手,你會發現孩子沒有想像中脆弱

封面故事4「老師,我是不是該逼孩子繼續練習?」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讓孩子體驗挫折,但不是折磨孩子

 

封面故事1

不是孩子哭鬧就是經不起挫折!專家的5SOP,教你養出挫折容忍力高的孩子!

諮商心理師陳志恆指出,高挫折容忍力往往與成長型思維相伴。「這些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能夠忍受暫時的失敗,並相信透過努力,終究能達成目標。這種思維模式有助於培養自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孩子贏在挫折後_未來Family週刊Vol.189

文/ 周品攸(未來Family記者)

4歲的小光努力用積木搭建了一座城堡,好不容易快要完成時,一個不小心,城堡倒塌了...小光皺起眉頭,眼眶泛紅,但他深吸一口氣,重新開始。

這一幕看似平常,卻蘊含著孩子成長中最寶貴的能力之一,那就是「挫折容忍力」。 

 

挫折容忍力的學習雖然會貫穿整個成長過程,但6歲前是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期。像小光這樣具備良好挫折容忍力的孩子不易放棄,面對挫折時能夠堅持不懈,再接再厲。這種態度在未來的學習、人際關係和各種挑戰中都會發揮重要作用。 

諮商心理師陳志恆指出,高挫折容忍力往往與成長型思維相伴。「這些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能夠忍受暫時的失敗,並相信透過努力,終究能達成目標。這種思維模式有助於培養自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陪就對了~0-6歲有效陪伴法》作者、治療師雙寶阿木吳怡璇亦表示,許多研究都載明,兒童時期克服挫折的經驗,能夠幫助個人在成年後更好地應對難以控制的情況和挑戰。 

 

不是孩子哭鬧,就是缺乏挫折容忍力 

陳志恆心理師指出,許多家長有個常見的迷思:在孩子遊戲輸了,或事情做不好就大哭大鬧,就認為孩子太脆弱、缺乏挫折容忍力。「但必須說,孩子因挫折而展現的情緒反應,如:哭泣或發脾氣,並不能直接反映其挫折容忍能力。評估孩子的挫折容忍力,關鍵在於觀察他們面對挫折後的行為。」 

他認為,真正具備高挫折容忍力的孩子,即使感到難過或憤怒,仍會願意再次嘗試;相反地,遇到困難就輕易放棄的孩子,才可能是挫折容忍力較低的表現。舉例來說,一個寫字時不斷擦掉重寫的孩子,雖然可能表現出沮喪,但其堅持的態度恰恰顯示了較高的挫折容忍力。因此,家長應該關注孩子面對挫折時的整體反應和行為,而不僅僅是情緒表現。 

 

五個教養SOP,提高孩子的挫折容忍力 

1.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氣質 

因為挫折而有情緒,是正常的,就連大人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做的是,引導孩子學會忍受挫折帶來的負面情緒,並與它共處,才有辦法處理、消化這個情緒,並轉化成解決的能力。」治療師阿木如是說。 

該如何引導?陳志恆提醒,作為父母,首要任務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反應。當孩子因為輸了比賽而大哭時,不要急著說「哭什麼哭,有什麼好哭的」,而是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比賽輸了,你覺得很難過。」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他們才會更願意面對挫折,也更容易接受、信任父母的建議。 

 

2.找出挫折背後的原因 

治療師阿木指出,幫助6歲前的孩子克服挫折,首先要了解挫折的原因。常見的原因有三種:語言表達不足、動作認知能力不足、解決問題能力不足,其中語言表達不足是3歲前的孩子更容易感到挫敗的原因。因此父母平時可以問孩子:「是不是因為積木倒了,所以你很生氣?」、「你需要我的幫忙,是不是因為你這個動作做不好?」、「你需要媽媽的幫忙,是因為你不知道三角形是哪一個嗎?」除了幫他把情緒說出來,也協助他釐清原因,父母才能更針對性的提供協助。 

 

3.提供最小程度的協助,鼓勵嘗試 

在孩子面對挫折時,不要急著幫他們解決所有問題。相反,要提供最小程度的協助,鼓勵孩子自己嘗試。陳志恆舉例,女兒想自己綁鞋帶,卻做不好,可以先鼓勵她:「你願意嘗試很棒喔!那爸爸教你怎麼綁好不好?」示範後孩子因為手部靈活度不夠,仍然綁不好,就可以提供最小協助,比如說:「沒關係,我知道你很想要學會,爸爸下次準備粗一點的繩子,讓你可以試著綁綁看」或者「我們一起來,你負責拉這邊的鞋帶,爸爸負責另一邊。」透過這種方式,先讓孩子感成功的經驗,再慢慢練得更純熟。 

 

4.引導孩子思考解決方法,並分段練習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引導他們思考可能的解決方法。治療師阿木建議,可以使用啟發式提問,如:「你覺得我們可以怎麼辦?」或提供選擇「你想先試試這個方法,還是那個方法?」對於年紀稍大的孩子,可以共同列出多種解決方案,討論每種方案可能導致的後果及優缺點。比如5歲的孩子因為積木塔一直倒塌而沮喪時,可以問:「要不要我們一起想想,怎樣才能讓積木塔更穩固?」如此一來,孩子會聚焦在解決當前的問題,而不是一直陷入負面情緒中。 

 

5.肯定進步,培養成長心態 

陳志恆指出,在孩子面對挫折的過程中,重要的不只是最終結果,更是過程中的努力和進步,應該給予具體描述的鼓勵。如:「你有發現你做到了嗎?」、「妳做到了!很棒喔!爸爸有看到你做了哪些努力」這可以讓孩子感覺到「有人見證到我的進步。」 這樣的肯定能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心態,他會慢慢從失敗中長出自信。 

 

06歲孩子這樣教 

既然06歲是孩子學習面對挫折的黃金時期,那該如何針對各個階段的孩子給予引導呢?專家解析如下: 

2歲前:滿足需求與安全感為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專任講師周姍姍指出,研究表明,母子依附關係的安全感越高,孩子的挫折感就越少。而這個階段的寶寶,最常遇到的挫折就是餓了、累了、尿布濕了卻沒人理,因此提醒爸媽要及時滿足寶寶的基本需求,用溫暖的擁抱和輕柔的話語安撫寶寶,讓他感受到安全感,幫助孩子日後面對更大的挫折打下基礎。 

此外,這階段的孩子也會透過探索來試探自己能力的極限,比如說跑、跳,爸媽難免會擔心安全問題而限制他們,這時孩子可能會覺得挫折。因此陳志恆建議,在安全的環境中,讓孩子盡情探索;必須限制時,耐心解釋原因,並提供替代方案,或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在馬路上跑很危險,我們到公園時再玩追逐遊戲好不好?看誰先摸到那棵大樹!」 

 

2-4歲:重視孩子的「我要自己做」 

周姍姍指出,這年紀的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常常會說「我要自己做」。但有時孩子的能力發展程度不一定符合孩子想做的事,可能會因為無法達到目標而感到挫折,如:拼不好拼圖、穿不好衣服等。 

這種時候,爸媽別急著幫忙,而是要鼓勵孩子多嘗試。像是學穿衣服,可以把動作拆解成幾個小步驟:「先把手伸進袖子裡,對,做得好!」、「再來把頭從領口鑽出來,你可以的!」過程中,遇到孩子因卡關而情緒爆發時,別忘了先同理他的感受:「衣服卡住了,好生氣喔!」,然後再引導他繼續嘗試:「媽媽知道這有點難,沒關係,我們換個方式試試看!」記得,過程中要適時給予一點小協助,讓孩子能完成任務,當孩有了信心後,再漸進式地慢慢提高難度。 

 

4-6歲:進入人際互動的小世界 

這階段的孩子,大多都已經進入幼兒園,孩子會開始面臨更多社交和學習上的挫折。可能會遇到同學不想跟自己玩,或是學習新技能困難。這時候,爸媽的角色就是當個好聽眾和引導者。 

當孩子說「OO都不跟我玩」時,別急著下定論或指責。周姍姍建議,可以試著引導孩子說出當時的情況:「發生什麼事了?你們當時在玩什麼?」先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再陪著他分析原因、換為思考:「你覺得為什麼OO不想跟你玩?」接著鼓勵孩子思考解決方法:「要不要試試看問問OO想玩什麼?」 

社交的問題,這年紀的孩子可能今天吵架,隔天就和好了;但也可能努力了,還是沒辦法解決,「但重要的是,父母願意陪伴孩子度過這個過程,孩子會知道不管怎麼樣,都會有一個安全堡壘存在,至少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他傾訴,而且爸爸媽媽理解我的情緒與困境,無形之中,也培養了孩子的心理韌性。」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封面故事2

孩子會被挫折擊垮,往往不是挫折太大,而是缺乏支持! 4情境化解,讓你成為孩子的最佳後盾

挫折,本身就是一個讓孩子感到不舒服的一件事,但孩子還不懂得和這個「不舒服」共處,若沒有經過大人好好地引導,協助他克服,孩子的挫折容忍力就會越來越低下。

讓孩子贏在挫折後_未來Family週刊Vol.189

文/ 周品攸(未來Family記者)

「哼!我不要玩了!這局不算!」一家四口飯後玩跳棋,5歲的藍藍輸了之後,用力把桌上的棋子通通推到地上,耍賴的模樣,打壞了大家原本的好心情。 

面對輸棋的挫折,藍藍採用的方式讓爸爸氣得對他破口大罵,結果反而讓藍藍情緒更加激動,哭鬧不已... 

 

挫折,本身就是一個讓孩子感到不舒服的一件事,但孩子還不懂得和這個「不舒服」共處,若沒有經過大人好好地引導,協助他克服,孩子的挫折容忍力就會越來越低下。 

 

挫折容忍力低下,到青春期時人際、學習亦困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專任講師周姍姍根據一項縱向研究指出,3歲孩子因挫折感出現的行為問題,沒有好好引導時,有48%到了9歲時,其衝動、攻擊性的行為會變得更嚴重,甚至青春期時,社交及學業都會遇到困難。 

《孩子,陪就對了~0-6歲有效陪伴法》作者、治療師雙寶阿木吳怡璇表示,挫折容忍力低下的孩子,通常有幾點特質,包括:遇到事情容易緊張跟怯場、遇到挫折特別容易有負面情緒(如:哭泣、退縮);同時不喜歡挑戰新事情,就算挑戰了,對事情的耐心也較缺乏,失敗之後就很容易放棄,還會遷怒、責怪他人。 

因此,這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難以獨力完成基本的自理任務,過度依賴成人照顧,「我能感」會顯得較不足,也就難以建立自信;在人際社交方面,常因容易情緒化、缺乏處理衝突及失敗的能力,進而影響與同儕的關係;在學習過程中,面對困難時缺乏克服障礙的毅力,往往以「我沒有興趣,不是我不會」為藉口逃避挑戰,阻礙了知識和技能的習得。此外,這些孩子在適應新環境時常遇到困難,需要較長時間來調整。 

 

面對挫折容忍度低的孩子,不該犯的NG教養 

當孩子因挫折而有強烈情緒反應時,父母常感到束手無策,既想保護孩子,又希望他能獨立成長。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家長可能不經意間犯了一些教養錯誤,以下是4個常見的NG教養方式,值得我們深思並避免。 

1.過度保護 

治療師阿木指出,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應該有個快樂的童年,所以當孩子說不喜歡、不會時,就不給予太多的任務跟學習,甚至一有情緒就立即滿足、安撫,這樣反而會使孩子的基礎能力偏弱,更容易遇到挫折。 

20多年資歷的資深華德福講師徐明佑則表示,從嬰兒期開始,孩子就在不斷面對挫折,如:拿東西、打開物品、穿脫衣物等看似簡單的動作,對他們來說都是艱難的挑戰,但大人往往覺得理所當然,而常常只用口語的方式告訴孩子怎麼做。 

「孩子成長,是需要有模仿對象的,他模仿的對象在陪伴他的時候,是否帶著喜悅在完成某一個任務,對孩子是很重要的。」建議家長「一邊說、一邊帶著孩子做」,有意識地提供重複操作的機會和環境。 

 

2.忽略挫折感受、缺乏情感支持 

有些家長會在孩子犯錯或失敗時,用責罵、批評、嘲笑的語氣,對孩子落井下石;另一種是採完全放生、不聞不問的態度,認為孩子可以自行消化。諮商心理師陳志恆說:「通常孩子會被挫折擊垮,常常不是因為挫折太大,而是缺乏支持、讓孩子感到孤單。」 

舉例來說,當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回家訴苦時,對孩子說「沒事啦,明天就好了」、「這有什麼大不了」或「哪有那麼嚴重」等話語,只會讓他覺得自己的感受不被重視,反而加深挫折感,父母應該耐心聆聽孩子的感受,認真對待孩子的情緒,幫助他們找到適當的表達方式。 

 

3.過度給磨練 

雖然要先讓孩子體驗到挫折,他才有辦法長出挫折容忍力。但陳志恆指出,有些父母誤以為不斷給孩子挑戰、磨練,就能讓孩子成長,但沒有適當的支持,反而會讓孩子崩潰、無助。 

治療師阿木補充,挫折忍受度是需要漸進式培養的,應考慮到孩子的天生氣質和當前能力。那麽,給予挑戰的尺度該怎麼拿捏?「比我們可以接受的底線再多一點,讓孩子再嘗試久一點,我們再去幫忙。」 

 

四種常見狀況題,教養有策略 

情境ㄧ、孩子玩遊戲輸了,就大哭大鬧 

多數的孩子都不喜歡「輸」的感覺,但在意程度不同,有些孩子就算不開心,也一下子就過了,但高敏感特質的孩子,挫折感就會很強烈。針對當下情緒激動的孩子,徐明又建議,父母可以先給予大力擁抱、親親臉頰等,這樣的觸覺可以幫助孩子釋放情緒,等他冷靜下來,鼓勵他再試一次。 

治療師阿木提醒,可用正向語言鼓勵孩子,例如:「我有看到你堅持到最後一刻,真的很棒哦!」然後,找方法幫助孩子突破困境,最後再玩一次。因為要讓遊戲有重玩的機會,所以建議選擇時間較短的遊戲。若是大人與孩子玩,可以適度讓孩子有輸有贏,爸媽輸了時,也可以跟孩子說:「我輸了好難過,我也想要再玩一次」,示範給他看。反覆這樣的情境,讓他知道有輸有贏是正常的,培養健康的競爭心態。 

 

情境二、事情做不好或覺得自己做不到,就要放棄 

治療師阿木建議,首先要幫助孩子察覺做不好的原因。可以問:「是不是覺得這個動作太難了?」讓孩子明白困難有原因,不是因為自己不好。接著,陪孩子一起想解決方法,並提供適度協助,比如說,將活動分段練習,媽媽做前面、孩子做後面,讓孩子有完成的成就感。 

若是屬於因為要求完美而擔心做不好的孩子,則可以在過程中給予即時的正面回饋,不要等到最後才評價。 

徐明佑則表示,這類孩子的改變可能比較慢,但會很穩定,所以父母要有耐心等待。建議在適度引導後,就要給孩子一些個人空間、自己嘗試,不要過度關注,以免造成壓力。 

 

情境三、組好的積木不小心弄倒了,氣得崩潰大哭 

治療師阿木提醒,完成品被弄壞,生氣是情由可原,首先要安撫孩子的情緒,讓他感受到父母跟他是「一起」的,可以說:「我知道你疊得很辛苦,媽媽陪你一起再疊一次。」 

徐明佑建議,有時也可以幽默應對,如孩子是屬於較樂觀的,可以說:「剛剛發生地震了嗎?積木倒了啊?那我們一起來重建吧!」對易怒的孩子,可先肯定成就再鼓勵:「哇!你剛剛疊的好高,是我目前看到最高的大樓,我們再一起重建一個比原本更高的吧!」 

 

情境四、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鬧脾氣 

治療師阿木建議,對3歲以下的孩子,可以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年齡稍大的孩子,則可以開始訓練延遲滿足的能力。他強調,除了同理孩子的情緒,同時要堅持原則,並給予選擇權,如:「不能吃糖果,但可以選餅乾」。 

徐明佑分享了在幼兒園的經驗,玩蜜蠟時,孩子一定會有想要的顏色,「但給他們自己選,一定會吵架,所以我用布把顏料蓋住,讓孩子『盲抽』,並說『你抽到的顏色,就是小天使給你今天的幸運色喔~』透過想像力的引導,通常孩子都能開心接受。」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封面故事3

現代孩子是玻璃心世代?只要父母願意放手,你會發現孩子沒有想像中脆弱

「要為孩子做好上路準備,而非準備好路給孩子。」 因為「安全至上」主義的興起,現代父母對孩子變得緊迫盯人或過度保護,上下學都要接送、擔心孩子過敏、害怕受傷禁止孩子接觸許多「看似」危險的活動...但要成為獨立又有韌性的大人,孩子需要自己服用危險的機會。

讓孩子贏在挫折後_未來Family週刊Vol.189

文/ 強納森海德特,葛瑞格路加諾夫

讓孩子更有智慧

美國青少年出了嚴重問題,我們在統計裡看到憂鬱症、焦慮症和自殺率越來越高。很多大學校園也出了嚴重問題,我們看到嗆聲文化發酵,看到學生投入更多心力罷邀講者或鬧場,也看到言論規範漸漸改變,例如近來傾向以「安全」或「危險」的框架來評價演講。安全至上新文化和報復式的防衛心態對學生有害,對大學也有害。若想改變這種風氣,我們該怎麼做呢?

我們得從童年階段談起。家長現在變得更緊迫盯人和過度保護(中產階級和較富裕的家庭尤然)。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變化,部分是因為對誘拐不切實際的恐懼,部分是因為對申請名校(稍微)合乎現實的擔心。我們講過:自由玩樂減少可能是孩子越來越脆弱的部分原因。在這一章裡,我們會以前面各章為基礎,提出讓孩子更有智慧、更堅強又反脆弱的養育建議。如果孩子在大學裡和畢業後能更獨立,他們會更有成就。


我們有注意到童年經歷隨民族、世代、社會階級和其他因素而異,此處提出的建議是為採用「協力栽培」教養的美國家長量身訂做。社會學家安妮特.拉蘿發現:人無分種族,所有中產階級的家長都選擇「協力栽培」。政治學家羅伯特.普特南也指出:進入一九九年代以後,這種教養方式在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蔚為風潮。這種策略需要投入大筆時間和大量勞力,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規劃和過度教養,希望能讓他們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裡取得先機──但這個社會已經忘卻遊戲的重要和不受看管的經驗的可貴。

儘管以下建議源於我們對美國當前潮流的分析,我們還是認為其中很多能供別的國家的家長和教育者參考。舉例來說,南韓家長是全世界最擔心孩子大學考試的一群,也最願意拿孩子幾乎全部的自由遊戲時間換昂貴而累人的升學課程。再舉一個例子:英國學校重視安全勝於常識的地步絕不遜於美國人。在我們快寫完這本書的時候,東倫敦一位小學校長規定學生不准摸剛降下的雪,因為摸雪可能演變成打雪仗。他的解釋是:「問題在於:只要有一個學生,一把雪,一顆摻進石頭的雪球,打傷一隻眼睛,就能改變一個人的視力。」這是安全至上主義的縮影:只要能保護一個孩子不受傷,就該剝奪全體孩子玩稍有風險的遊戲的機會。
 

為孩子做好上路準備,而非準備好路給孩子
這永遠是好建議,而隨著網路出現,一部分的「路」變成虛擬的之後,這項建議甚至更加有益。在網路出現之前,認為自己能為孩子安排好路已屬不智,而現在,這種想法甚至成了痴人說夢。不妨再想想花生過敏的例子:孩子們需要發展的是免疫反應,不是過敏反應。不只對花生如此,對日常生活中的不快和爭執也該如此,而當然,網路生活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雖然你無法直接教反脆弱,但你可以送你孩子另一份禮物「經驗」。要成為獨立又有韌性的大人,孩子們需要成千上萬的經驗。這份禮物起於你願意承認孩子需要一些沒人安排、沒人看管的時間,以學習如何自行判斷風險,練習處理挫折、沉悶、人際衝突等等。他們對空閒時間最重要的運用方式是遊戲,尤其是自由遊戲,到戶外跟其他孩子一起玩。某些情況或許需要大人待在旁邊,幫忙留意孩子們的人身安全,但大人不應介入一般爭執和吵架。

 

以下是一些給家長、老師和所有關心孩子的人的建議:

A.每個月問問孩子認為自己能面對什麼困難或挑戰,

例如走到幾條街外的商店買東西、自己做早餐,或是開始幫忙遛狗賺點零用錢。在他們遇上困難或可能做錯的時候,請按捺插手幫忙的衝動。從錯誤中學習雖然不如直接指導快,但往往效果更好。

B.讓孩子嘗試更多小冒險,讓他們在跌跌撞撞中學習

如彼得.格雷所說,孩子需要「自己服用」危險的機會。喬的孩子很喜歡紐約市總督島(Governors Island)的「垃圾遊樂場」(junkyard playground)。那裡讓孩子玩建築材料,廢木料、槌子和釘子都可以玩(但家長要先簽一份長長的免責聲明)。第一次帶孩子來時,喬隔著圍欄在外面看。他家兩個十歲大的男生忙著把釘子釘進木頭,玩得不亦樂乎。其中一個不小心用槌子打到手指,他皺皺眉,甩甩手,接著繼續釘。他打到手兩次,但興致一點不減,那天也學會怎麼釘釘子。

C.試著放養小孩。

查詢蘭諾.史坎納茲的「放養小孩」運動資訊,將她的課程融入家庭生活。請回想一九七九年一年級學生的入學準備清單,想想你六歲大的孩子能否「自己一個人去附近(四到八個街區)的商店、學校、遊樂場或朋友家」?從讓孩子自己出門開始,只要你認為他們具備這種能力,就讓他們去外面走走或玩玩。讓他們跟兄弟姊妹或朋友一起外出,告訴他們跟陌生人講話、問路或請求幫忙是沒關係的,只要不跟陌生人走就可以了。請記得:犯罪率現在已經降到一九六年代早期的水準。

D.印製一張「讓我成長證書」,讓孩子試著到附近走走。

讓你的孩子從童年開始培養韌性。我們最簡單可行的想法之一是:先印一張像底下這樣的「讓我成長證書」給孩子,再讓他們去附近走走。這樣一來,就不必太擔心有好事之徒扣住他們報警。你可以先了解一下相關的法律要求。

我是兒童,我要成長!

您好:

我叫__________ 。我沒有迷路,也不是沒人照顧。大人有教過我怎麼過馬路。我知道絕不可以跟陌生人走……但可以跟他們說話(包括您在內!)本州容許家長決定孩子幾歲時可以獨立做一些事。我家家長認為:在住家附近探索一下,對我來說安全、健康又有趣。如果您不相信我說的話,請撥以下電話或傳簡訊跟他們確認。如果您認為讓我自己一個人出門不妥或違反法律,麻煩您:

  1. 讀《頑童歷險記》

(2)想想您的童年!您小時候隨時都有大人看著嗎?現在的犯罪率已經降回一九六三年的水準,所以,現在在外面玩比您在我這個年紀時更安全。

造訪網站:LetGrow.org

家長姓名:______________
家長簽章:______________
家長電話:______________
備用電話:______________

 

E.鼓勵你的孩子走路或騎腳踏車上下學:

衡量距離、交通、治安等當地環境後盡早開始。請學校提供讓孩子簽到和簽退的辦法,如此一來,家長就能掌握自行上下學的孩子的行蹤,不必給他們智慧型手機直接追蹤。

F.協助孩子熟識附近的孩子:

應該找得到和你一樣決心避免過度保護的鄰居,讓這些家庭的孩子一起去附近公園或誰家院子玩。你必須和其他家長一起訂出界線和指引,確保孩子們的人身安全,讓他們沒有受重傷的危險,懂得團結互助,也知道有人受傷時該怎麼處理。跟有人看管的遊戲時間和大人安排的活動比較起來,孩子在這種團體裡更容易發展成熟,養成韌性。

G.送孩子去要過夜的森林夏令營:

不帶電子設備過幾個星期。「在讓孩子發展自身興趣上,我們認為老派的通才營隊影響最大。」愛瑞卡.克里斯塔吉斯說:「孩子們在那裡可以自己選擇要做什麼、不做什麼。」YMCA的過夜夏令營大多符合這項條件,但即使是較為專門、興趣導向的夏令營,有些也符合這項條件──而且很多都有提供獎學金。克里斯塔吉斯認為,重點是讓孩子不受大人「指導」,把大人培養技能的考量擺在一邊。讓他們為興趣而玩或從事某些活動。

H.鼓勵孩子多多參與「有產值的爭執」

誠如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所說,最有創意的人往往是在吵吵鬧鬧的家庭長大的。可是,現在不但少有家長會教孩子怎麼吵得有產值,「我們還阻止兄弟姊妹拌嘴,自己也關起門來吵」。學習如何提出和接受批評而不感到受傷,其實是非常重要的生活技能。重要的思想家只跟自己尊敬的人進行深度爭論。

 

摘自 強納森海德特, 葛瑞格路加諾夫《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本世紀最大規模心理危機,看美國高等教育的「安全文化」如何讓下一代變得脆弱、反智、反民主》/ 麥田


圖片:photoAC
數位編輯:艾瑞卡

 

封面故事4

「老師,我是不是該逼孩子繼續練習?」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讓孩子體驗挫折,但不是折磨孩子

前一陣子去演講,談到有些高敏感氣質的孩子,特別在意他人評價,也很容易因為一些挫敗而感到沮喪。這樣的孩子很需要大人予以溫暖支持,並提供他們更多成功的經驗。

讓孩子贏在挫折後_未來Family週刊Vol.189

文/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微小且正向經驗的累積,會提升一個人的效能感,更相信自己的做得到,而願意繼續投入艱難的挑戰中。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有家長問到:「但是,都沒讓孩子經歷挫折,如何提升孩子的挫折容忍力?」他說:「一直給孩子成功經驗,就好像養在溫室裡的花朵,未來可能不堪一擊呀!」

另一位家長也問到:「對呀!像我的孩子,最近學騎腳踏車,拆掉輔助輪後,他一直學不會,嘗試幾次就想放棄了。我們鼓勵他再試試看,他便生氣大叫,弄得我也很火!」

「老師,他是不是挫折容忍力不夠呀?我是不是應該繼續逼他練習呢?」

我想起,我的女兒學習騎腳踏車,在有輔助輪的狀況下,很容易上手,騎得飛快。當把輔助輪拆掉,要她試著騎騎看時,她就做不到了。

一開始,我也是很有耐心地扶著她,幫助她體驗平衡,但她仍無法上手,挫折之下便大發脾氣。我再有耐心也被快磨光,便說:「不想練習,就先別騎了!」

我知道,這是氣話——氣她對我發脾氣,也氣她這麼容易放棄。我也想著,哪個孩子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跌倒,傷痕累累地學會騎腳踏車的呢?小時候,我也曾經跌進家裡附近的水溝,在水溝中大哭呀!

「孩子發脾氣,我就讓他別騎了,會不會是過度保護呢?」我心想。

然而,我因為心情不平靜,孩子也還不開心,就先結束這一回合。

 

雖然做不到很生氣,但卻沒有放棄

過幾天,我陪女兒去公園去玩耍。女兒看到一些孩子在騎腳踏車,目不轉睛地盯著他們。

「那個姊姊讀國小了嗎?」女兒指著其中一位女孩,腳踏車騎得又穩又快。

「我不知道,有可能喔!」我說。

女兒注視那女孩許久,我說:「你想不想學會騎腳踏車呢?」

「嗯!」女兒點點頭。

「那我們再來嘗試好嗎?」女兒說好,我們便回家牽腳踏車來練習。這一次,她還是抓不著訣竅,一直騎不上去,又要我別放手,最後又生氣尖叫。

在我的耐心用完前,我告訴他:「沒關係,我們下次再練習吧!」

「不要!我想要騎!」我很訝異,女兒雖然生氣,卻沒有放棄。我連忙給予肯定:「我看到你一直騎不好,但又堅持要學會,雖然很生氣,但還是沒放棄,你很棒喔!」

我再多擠出一些耐心,繼續陪著她練習,雖然,還是沒成功,但我相信,有一天她終究會學會。因為,我看到她眼裡那份想要駕馭腳踏車的渴望。

然而,如果我不斷要求她反覆練習,逼她立刻就得學會,失敗了就責罵或嘲笑她,或者,當她生氣或洩氣時,根本不願意關注或安撫她。這看起來像是磨練,但卻很可能讓她對騎腳踏車這件事,與負向情感連結在一起。

未來,就算她學會了騎腳踏車,大概也不太喜歡騎;或者,對學習任何新的交通工具,都會心生畏懼。

 

對孩子的要求,需考量孩子的身心狀況

不少大人認為,在過度保護的環境下,孩子無法容忍挫折或面對失敗。因此,會刻意讓孩子經歷失敗,甚至,對孩子祭出嚴格的要求,以磨練孩子的心智,藉此提升挫折容忍力。

說真的,大人要提供孩子多少程度的保護或磨練,必須視孩子的狀況而定。我們需要提供孩子嘗試挑戰的機會,讓孩子有機會體驗成功,但也不輕易剝奪孩子面對挫敗的機會。

同時,我們還須注意挑戰的難度,是否與孩子的發展階段及能力水準相吻合;以及,若有可能經歷挫敗,挫敗的後果是否是孩子能承受的?如果超出孩子身心能負荷的範圍,讓孩子處在長久、艱困且難以跳脫的困難處境中,對孩子而言就是毒性壓力,可能就此打垮孩子。

我確實也認為孩子需要適度體驗挫折,但卻不需要刻意拿過度艱難的挑戰來折磨孩子。像是,超齡的學習進度、過多的作業量、不符合比例原則的懲罰性抄寫、沒有任何協助就要求孩子承擔的任務等,很容易讓孩子在一再挫敗之下,萌生放棄的念頭。

 

我挺過了來了,但我也放棄了

剛上小學時,我看到班長站在台上威風凜凜地維持秩序,也很希望有一天能當上班長。小四時,我終於有機會被老師選派為班長。然而,當我站在台上,事情卻和我想得一點都不一樣:教室亂轟轟、同學不服管教,甚至,被本來玩在一起的好朋友討厭。

我才知道,當班長一點都不神氣。我回家向母親訴苦,母親心疼我,便打電話向導師反應,看看能不能讓我不要當班長了。

導師告訴我母親:「擔任班級幹部是一個磨練孩子心智的機會。」我母親也同意。第二天,導師找我談話,傾聽我的困難,並告訴我,可以怎麼做會更好。同時說:「遇到麻煩,就來告訴我,老師會挺你!」我的內心感到很溫暖。

上了國中,我又有機會被推選擔任班長,同樣的麻煩再度發生。除了要額外花心思處理班務外,事情沒做好,會被老師責罵,班上的秩序不佳,老師第一個責怪的對象也是我。

我感到既委屈又沮喪,便鼓起勇氣向老師訴說我的困境。沒想到,老師劈頭就是一陣怒罵:「讓你當班長,是給你機會磨練自己,結果你卻遇到一點困難就哭哭啼啼的,像話嗎?」

我知道,老師是為我好,想給我磨練的機會,但卻沒能給我任何支持與協助,只要我硬著頭皮接受挑戰。我確實將任期給做完了,但我也暗自發誓,以後這類工作能閃則閃。

有時候,大人以為的磨練,對孩子而言可能是折磨。如果又缺乏適當的關心、支持或陪伴,孩子不僅沒有發展出該有的韌性,反而就此逃避退縮。大人看到孩子脆弱不振,又反過來給孩子更多的要求與壓力,讓孩子永遠處在毫無成就感可言的痛苦之中。

挫折確實是一種磨練,但也別磨練過了頭。

 

 

全文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授權刊登

 

PhotoShutterstock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189 讓孩子贏在挫折後

未來Family週刊Vol.188 爸爸的愛 無可取代

未來Family週刊Vol.187》 AI時代的教養升級策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oufat 的頭像
    chioufat

    chioufat的部落格

    chiouf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