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教團、學團盼訂定手機統一管理規範 張廖萬堅:依公聽會共識檢討

學生手機成癮 教育部將訂規範_早療通報創新高 專家:兒童太依

教育部政務次長張廖萬堅。(資料照)

2024/10/17 14:56自由電子報

〔記者李文馨/台北報導〕兒少3C成癮成為各界關切議題,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今(17)日舉辦「過曝世代、手機成癮與校園學習」公聽會,許多教師團體表示,希望教育部訂定統一手機管理規範,學生團體也提到,學生不希望收手機,並不等於學生不希望建立手機指引,而是希望各校有相同標準。對此,教育部政務次長張廖萬堅回應,未來會依公聽會共識進行檢討,若立院有意立法,教育部也會配合推動。

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副理事長李雅文指出,學校雖有一些作法管制學生使用手機,但很多學生不會完全遵守,甚至有「AB機」的情況,交出1支手機後,私下還有1支在手。她認為,教育部應提供手機管理原則,建議訂定相關辦法,明定國中、小學生在校禁用手機,或由學校統一管理等搭配政策。

亞洲大學心理系講座教授柯慧貞指出,使用螢幕時間過長,會導致注意力分散,尤其現在3C產品具備多功能的特性,更容易讓學生失去專注力,長遠來說必然會影響認知神經功能,嚴重可能導致情緒、行為與睡眠出現問題。

台大政治系學生、EdYouth一滴優教育協會理事長李瑞霖提到,學生不希望收手機,並不等於學生不希望建立手機指引,他們期待的是各個學校應統一作法,否則這就是一個不平衡的狀況;他也說,學生現在是「數位原住民」,在資訊快速發展的社會下成長,學習型態已改變,單向限制不能使用手機,必然造成學子心裡很大的反感。

民進黨立委范雲表示,去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教育中的科技報告,指出使用手機有促進學習的功用,但同時也常使學生無法專注。她舉例,在歐洲,瑞典即將立法,規範小學生不得在校園內使用手機之外,德國、法國與比利時也在今年9月開學時,試辦課堂期間的手機禁令。

國民黨立委洪孟楷則坦言,他也有手機成癮的傾向,手機放在褲子口袋,有時會以為有在震動,拿出來之後,其實並沒有收到訊息。他強調,手機成癮是全社會面臨的問題,除了教育部、文化部之外,數發部、衛福部也應納入一同參與共思解決之道。

教育部政務次長張廖萬堅回應,教育部過去對行動載具使用的管理,採取「正向使用原則」,不過依照公聽會意見反饋,普遍希望採取強制性規定,未來將依照公聽會共識進行必要檢討;若立法院有意立法規範如何使用手機或者兒少手機禁令,教育部也會配合推動。

學生手機成癮 教育部將訂規範_早療通報創新高 專家:兒童太依

兒少3C成癮成為各界關切議題,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今(17)日舉辦「過曝世代、手機成癮與校園學習」公聽會。(立委范雲辦公室提供)

 

 

學生手機成癮、帶「AB機」 教育部:訂定強度高的規範

2024-10-17 11:47 聯合報/ 記者李芯/台北即時報導教育部

學生手機成癮 教育部將訂規範_早療通報創新高 專家:兒童太依

EdYouth一滴優教育協會理事長李瑞霖說,根據協會在社群媒體的調查,有九成參與投票的學生認為高中階段不該用手機,但學生「不希望收手機」不等於「不希望建立手機指引」。記者李芯/攝影

立法院今日針對學生手機成癮問題舉辦公聽會,教學現場反映缺乏明確、強制的學校手機使用規範,導致教師管理困難,學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是不遵守使用時間、就是帶「AB機」到校。教育部表示會依照公聽會形成的共識,對現行作法做必要的檢討,並訂定管制強度高的規範。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召委范雲今主持「過曝世代、手機成癮與校園學習」公聽會,范雲表示,手機對學生學習有非常多負面影響,像是過多通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太多未經篩選的資訊、社群媒體演算法讓學生認識的世界越來越極端,因此,越來越多國家開始規範學生使用手機。以美國為例,拜登政府就創立兒少網路安全小組,加州州長在上月底通過校園禁用手機法案。

亞洲大學心理系講座教授柯慧貞提醒,螢幕使用時間過長會讓注意力分散。尤其現在多功能的任務會使學生專注力分散,長遠來說會影響認知神經功能是有影響的,並引起情緒行為、睡眠問題。

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副理事長李雅文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多學生不會遵守使用時間和規定,甚至會有「AB機」,交出一支手機、私底下還有一支。如今教師管教權低下,教育部提供的僅是校園行動載具管理「原則」,老師缺乏法律規範管理,應訂定相關辦法,明確規定國中小學生在校禁止使用手機,或由學校統一管理,並有政策支持購置手機的統一管理設備。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指出,教育部應儘速發展相關指引,有效宣導給校長、教師、家長和學生,以形成具體共識,同時勿增加基層教師負擔,避免讓教師承擔行政管理的重擔,確保政策徹底執行。

EdYouth一滴優教育協會理事長李瑞霖說,根據協會在社群媒體的調查,有九成參與投票的學生認為高中階段不該收手機,但學生「不希望收手機」不等於「不希望建立手機指引」,他們一樣期待有全國統一的法規。他也強調,學生是數位原民,突然說不能用當然會有很大的扞格,讓學生學習如何使用手機、了解有哪些危害,才是解決問題關鍵。

教育部政務次長張廖萬堅表示,過去教育部對行動載具的使用採「正向使用」原則,如今觀察公聽會現場,普遍希望採取強制性規定,將會依照公聽會形成的共識做必要的檢討,來訂定管制強度高的規範。

 

學生手機成癮解方公聽會 教育界:很多家長也是手機成癮者

2024-10-17 13:43 聯合報/ 記者李芯/台北即時報導教育部

學生手機成癮 教育部將訂規範_早療通報創新高 專家:兒童太依

教育部資科司長吳穎沺表示,教育部從5年前就開始訂定載具使用的相關原則,但仍須與時俱進進行研議。記者李芯/攝影

學生手機成癮問題愈來愈受到重視,世界各國都在研議解方。有專家學者在公聽會中提到,解決手機成癮問題需要家庭教育配合,嘉科實驗高中校長林怡慧表示,很多家長自己也是手機成癮者,家長對孩子未來手機的使用模式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教育部則表示,現行針對載具使用的相關原則,未來會再研議家庭教育等配套措施。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召委范雲今主持「過曝世代、手機成癮與校園學習」公聽會,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副理事長李雅文表示,現在學校對手機的管理缺乏明確的法律規範支持,當學生違規使用,有些家長不配合就向學校、教育局投訴,更嚴重的就是找里長、民代施壓,但若家長配合度不高,就難以建立一致性規範。

許多專家學者認為,解決學生網路成癮問題也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民進黨立委郭昱晴舉例,歐美國家針對兒童、青少年的螢幕使用訂定規範,其中,瑞典所規定的不只有學生在學校的使用方式,還有規定父母必須規範未成年者使用螢幕的時間。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指出,父母應以身作則,與孩子或學童講話時把手機收起來。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副教授陳建志提醒,家庭教育才是網路成癮真正的關鍵,在數位時代,家長常以數位育兒,孩子從23歲起就習慣網路,如何要求孩子不要網路成癮?因此,未來數位學習的指引應納入網路成癮相關內容,同時向家長宣導,從家長做起是網路成癮議題的關鍵。

林怡慧同樣認為家長是影響孩子的關鍵,很多家長自己也是手機成癮者,家長對孩子未來手機的使用模式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學校可以透過親師溝通、親職教育的機會來影響家長,從自身做起,陪伴孩子、與孩子對話是很重要的。

教育部資科司長吳穎沺表示,教育部從5年前就開始訂定相關原則,但仍須與時俱進進行研議,除了辦法本身,還有家庭教育、學生溝通等相應的配套措施,都需要有系統地思考。另外,有立委提到需做家長的數位教育指引,今年8月底教育部發布的指引中雖有提及,但內容主要是關於數位學習,會後會把公聽會的建議納入修改。

 

學生手機成癮 教育部將訂規範

2024-10-18 02:46 聯合報/ 記者李芯/台北報導教育部

學生手機成癮 教育部將訂規範_早療通報創新高 專家:兒童太依

「手機成癮」已經成為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問題,民團及醫師呼籲,政府應加強預防兒少手機成癮的親職教育。(示意圖) 本報資料照片

學生手機成癮愈來愈嚴重,立法院昨天舉辦公聽會討論因應之道,有老師反映,很多學生不遵守使用時間和規定,甚至還會用「AB機」,學校缺乏明確、強制的手機使用規範,導致教師管理困難。教育部表示,會依照公聽會共識,兩個月後提出管制強度更高的規範。

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副理事長李雅文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多學生不遵守規定,甚至會有「AB機」,交出一支手機、私底下還有一支。如今教師管教權低下,教育部提供的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僅是「原則」,老師缺乏法律規範管理,應訂定相關辦法,明確規定國中小學生在校禁止使用手機,或由學校統一管理。

立委范雲指出,愈來愈多國家開始規範學生使用手機,以美國為例,拜登政府就創立兒少網路安全小組,加州州長在上月底通過校園禁用手機法案。

立委郭昱晴還舉例,瑞典所規定的不只有學生在學校的使用方式,還有規定父母必須規範未成年者使用螢幕的時間。

許多專家學者認為,解決學生網路成癮問題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嘉科實驗高中校長林怡慧指出,家長對孩子未來手機的使用模式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但很多家長自己也是手機成癮者,學校可以透過親師溝通、親職教育的機會來影響家長,讓他們了解陪伴孩子、與孩子對話是很重要的。

EdYouth一滴優教育協會理事長李瑞霖說,根據該協會在社群媒體的調查,有九成參與投票的學生認為高中階段不該收手機,但學生「不希望收手機」不等於「不希望建立手機指引」,他們一樣期待有全國統一的法規。

教育部政務次長張廖萬堅表示,過去教育部對行動載具的使用採「正向使用」原則,與會人士普遍希望採取強制性規定,將會依照公聽會形成的共識做必要的檢討,來訂定管制強度高的規範。教育部進一步指出,會盡速邀集相關部會、家長團體、教師團體及學生代表,一同溝通研議符合教學現場的使用參考指引或準則,於兩個月後提出初步研議規畫。

 

早療通報創新高 專家:兒童太依賴3C

2024-10-18 02:44 聯合報/ 記者廖靜清/台北報導

學生手機成癮 教育部將訂規範_早療通報創新高 專家:兒童太依

國內外研究均已顯示,過度使用三C產品會對兒童的大腦發展、情緒管理造成影響,且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變差。本報資料照片

去年早療通報達三萬四七八一人次,創歷史新高,其中,後天性發展遲緩兒童人數上升,專家分析與過度依賴三C、缺乏面對面互動、疫情期間無法提供高品質托育等因素有關。手機成癮也證實危害兒少大腦及情緒發展。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指出,台灣兒童與青少年太早、太頻繁使用智慧型手機,已嚴重危害兒少大腦與情緒發展。國內外研究均已顯示,過度使用三C產品會對兒童的大腦發展,使其功能萎縮,同時會破壞情緒管理和社交能力、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變差等。

除了心理健康受到影響,長時間低頭滑手機,也會因為長期姿勢不良,導致頸椎提早退化,青少年漸漸成為「小烏龜世代」,長時間緊盯螢幕傷害眼睛,睡前使用手機,受藍光影響,降低大腦分泌褪黑激素,出現失眠、睡眠品質不佳等現象。

民間團體與醫師提出具體建議,希望政府加強預防兒少手機成癮的親職教育,包括規範兒少三C使用時間、學齡前避免使用三C、教育部發展相關指引達到有效宣導、限制老師安排學生使用手機或網路完成作業。

美國Telos機構聯合創辦人兼臨床心理師Anthony Hansen指出,科技成癮與過度使用螢幕,易引發焦慮、抑鬱、注意力缺失和睡眠障礙,特別是對自閉症譜系障礙、專注力不足、過動症的兒童來說,更加顯著。

他建議,應限制兒童、青少年每天使用手機不超過二小時;睡前半小時不使用手機,不僅會改善睡眠,也對心理問題有幫助;父母與師長應以身作則,與孩子或學童講話時要把手機收起來。

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甄瑞興表示,管理兒童三C使用時間,需要家長和學校共同努力,特別是學齡前和小學階段,孩子若每天超時使用螢幕,且缺乏父母陪伴,大腦發育明顯會受影響,不僅降低語言、讀寫和認知能力,也減弱學習及和人際互動表現,政府應重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oufat 的頭像
    chioufat

    chioufat的部落格

    chiouf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