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助孩子戰勝拖延症

助孩子戰勝拖延症_未來Family周刊Vol.215

2025.02.12未來Family周刊Vol.215

封面故事1小孩沒有時間觀念,爸媽每天催「快一點」?2歲到小學階段的時間管理這樣教!

封面故事2孩子為何愛拖延?王意中心理師:愈是時時刻刻的提醒他,他愈學不會時間管理和自律,請把責任交還給孩子

封面故事3每一個拖延的孩子背後,總有一個替他們將所有事都打理好的家長!期待孩子自律,父母要先學會這件事

封面故事4小孩是在慢,還是在拖?改善拖延習慣,別想著要完成終極大任務,就先從設置一個「微小的目標」開始

封面故事1

小孩沒有時間觀念,爸媽每天催「快一點」?2歲到小學階段的時間管理這樣教!

很多爸媽的口頭禪是「快一點」,孩子動作慢吞吞,從起床、上學、寫功課到洗澡、上床,爸媽無一不催。該如何教孩子時間管理?爸媽必須掌握「適齡」原則,2歲至小學高年級,不同階段各有應學會的時間觀念。

助孩子戰勝拖延症_未來Family周刊Vol.215

文/ 羅梅英(未來Family記者)

「快點出門,要遲到了」、「快去寫功課」、「趕快去洗澡(睡覺)」,許多爸媽每天催小孩「快一點!」.......氣惱為什麼孩子如此沒有時間觀念?到底要怎麼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呢?

不同年齡層孩子的身心發展不同,因此,要求孩子懂得時間管理,必須「適齡」,掌握不同年齡該學會的觀念:

2歲:

兒童職能治療師吳宜燁表示,2歲以前孩子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很重要,讓孩子知道白天和晚上的分野,對時間有感覺。

34歲(小班):

吳宜燁指出,孩子進入幼兒園後,生活開始有規矩和規範,需學習等待。透過團體生活的經驗,例如:「大家都穿好鞋,你要快一點,我們準備出去囉」,孩子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練習調整自己的速度,所做的活動被打斷或被催促,這些都是必要的經驗和規範。

45歲(中班):

大人用對話和預告,像是「先」,讓孩子知道一件事情的先後順序,建立孩子的時間概念。吳宜燁舉例,「吃完飯等一下去刷牙,2分鐘後刷完,」或是「現在1點,等下去睡午覺,睡到2點起來。」孩子會對時間的長度有概念。

56歲(大班):

吳宜燁指出,學齡前孩子專注的時間長度大約為,年齡乘以35倍,如6歲孩子可專心時間約1830分鐘。因此要他們專心30分鐘做一件事,難度很高,大人可以幫忙孩子拆解任務,一次做15分鐘,然後休息一下,「幫孩子建立起『專心做』和『休息』的概念。」

臨床心理師林希陶表示,5歲的孩子可以教他當時鐘長針走到幾,我們要離開或是停下手邊的事。時間快要到的510分鐘前,再提醒他,讓他知道所剩的時間不多,學習倒數時間的概念。

2歲至小學階段要學的時間觀念

年齡

重點觀念

2

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知道白天和晚上的分野。

34

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被催促「快一點」時,能調整自己的速度、跟上大家。

45

知道生活中事情的先後順序,對時間的長度有概念。

56

教孩子看時鐘、倒數510分鐘的概念,以及區分專心工作和休息的時間。

小學低年級

寫作業分拆成幾段,並設定計時器,在時間內完成工作,可以休息。

小學中年級

自行分配、規劃寫作業或工作時間,安排順序。

小學高年級

有時間規劃能力,進入前青春期,喜自己安排活動。

 

助孩子戰勝拖延症_未來Family周刊Vol.215

 

進入小學階段,讓孩子練習時間規劃

低年級:

林希陶指出,小一、小二的注意力短,沒辦法一次1小時把全部作業寫完,最好陪孩子討論有哪些功課、安排寫作業的順序和時間,並運用計時器,發揮提醒作用,時間內把工作做完就可以先休息一會,再接著下一個工作。

林希陶也建議,當孩子做完該做的事後,可以享受自由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提高他們完成工作的動機。

吳宜燁指出,小孩的耐受性、自我調控力不像大人,大人會先把正事做完,再放鬆休閒,但小孩不一樣,如果你把他不喜歡的事,像大人排工作進度一樣,一次安排完的話,孩子可能會出現拖延的情況。

吳宜燁強調,低年級孩子的工作和休息時間要區分開來,讓他建立專心工作和休息的概念。安排孩子的時間表時,休息、吃飯、和大人聊天等,都可以安排在計畫表裡。

 中年級:

進入中年級的孩子,可以練習自己分配、拆解寫作業,要花多少時間寫哪些功課或其他活動。大人只需要給一個大目標,例如9點媽媽要簽聯絡簿,在這之前功課要寫完;或是寫完功課,才可以看電視或想做的事。

林希陶指出,中年級以前的孩子不太可能發展出自律的能力,這牽涉到大腦的發展;一般來說,高年級、10歲以後才開始發展後設認知能力,能夠自己管理自己。「中低年級,能夠按照爸媽建立的家庭運作規則,時間到可以轉換該做的事,已是不錯的表現。」

高年級:

林希陶指出,高年級以後孩子已發展出時間規劃的能力,他們已進入前青春期,不喜歡家長安排和規劃,對時間的安排有自己的主見,例如周末想去打球、和同學相約出門等。透過實際演練,孩子對時間的掌握上可累積不少經驗值。

 

狀況題1 孩子每天早上都起不來,動作慢吞吞,總是搞到最後一秒才出門,爸媽擔心小孩上學遲到、大人上班遲到,精神壓力好大。

解方:

吳宜燁表示,首先,先確認小孩睡眠是否足夠?如果確定有睡飽,叫孩子起床時不妨運用一些技巧,加入環境的提醒,例如:打開窗簾、放些音樂,眼睛接收到光線、耳朵聽到聲音、鼻子聞到味道,讓孩子慢慢醒來。如果直接「打包」小孩出門的話,小孩只會繼續睡。

林希陶有一對念小二的雙胞胎女兒,他的方法是改善並優化出門流程,一早將上學要帶的東西先整理好、放在推車上,加快出門速度。他建議每個家庭建立一套出門的最佳流程,如此,也可以降低親子之間的衝突。

 

狀況題2 孩子寫作業愛寫不寫,一個小時才寫了5個字,有時還拖過上床睡覺的時間,爸媽可以怎麼幫他?

解方:

吳宜燁指出,孩子功課寫不完,家長需判斷孩子是時間控制能力差,或是他的能力真的做不到?如果是能力上做不到,建議先以「時間內完成作業」為首要目標,不要一下子要求孩子樣樣都做得很好,字寫得漂亮、造句又用心。若嫌孩子字寫得醜,建議等功課全部寫完後,挑出3個最醜的字擦掉。不然孩子一定抱怨,「你叫我快寫功課,又一直擦掉我寫的字。」

如果孩子做得到,只是因為不專心、常恍神,吳宜燁建議,爸媽採「正向支持」的方式,先專注在孩子做得到的部份,例如:孩子在時間內把國語作業寫完,肯定他變專心、有進步,但數學作業沒寫完,再討論那我們要怎麼樣做比較好。

吳宜燁指出,人的天性會逃避困難的事,如果孩子做了他不喜歡的事且有些成果,若爸媽肯定他的努力,他就會願意繼續做。「對孩子來說,他努力的動力來自於爸媽的肯定或是環境的回饋,當他覺得努力都得不到肯定,就乾脆不做或是耍賴、讓別人幫忙。」

吳宜燁建議,爸媽陪低年級孩子做功課時,和他一起面對困難、先寫不想寫的作業,以免愈寫愈痛苦。若是功課寫到很晚,吳宜燁指出,在睡前30分鐘陪孩子一起面對,告訴他還有30分可以做完該做的事,想辦法儘量在期限內把功課做完。

 

狀況題3 孩子玩3C欲罷不能,每次都要爸媽罵人,才不甘願的關掉電視或手機,時間都浪費掉了。

解方:

對學齡前孩子來說,大人把注意力投注在哪裡,對孩子來說正是吸引力之所在。吳宜燁強調,爸媽本身不要過度使用3C,這會讓孩子覺得這是好的東西。

現代孩子一出生就是螢幕世代,「爸媽可以幫孩子篩選所看的內容,是否有學習性兼具娛樂性,或是益智性?」例如:學寫字時,可以看一些教筆順的內容。另外,可將看影片作為孩子做完事情的獎賞,如果時間到、孩子還想再看,就當做是隔天完成任務的獎賞。重點是,爸媽陪孩子一起看,「3C是為了讓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更直接,若因此缺乏真實互動,就本末倒置。」吳宜燁說。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封面故事2

孩子為何愛拖延?王意中心理師:愈是時時刻刻的提醒他,他愈學不會時間管理和自律,請把責任交還給孩子

很多爸媽會不時提醒孩子該做的事,「把孩子當成像鬧鐘一樣,不會響就大力地拍兩下。」但是大人愈是提醒,孩子愈學不會時間管理和自我管理,「與其不時的拍他,不如教他如何用手機或計時器設定時間,提醒自己。」

助孩子戰勝拖延症_未來Family周刊Vol.215

文/ 羅梅英(未來Family記者)

許多親子衝突的引爆點在於,孩子拖拖拉拉,如早上賴床、上學快遲到、寫作業寫到三更半夜或是缺交作業,常惹得爸媽爆氣。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拖延,心理學認知行為學派將拖延定義為「經驗性迴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因為討厭該做的事或是為避免厭惡的經驗或事件,而採取拖延。

拖延就像「蛀蟲」,一點一滴蠶食掉我們的時間,如果經常性地拖延,生活將陷入一團糟。重點是,孩子為何拖延?臨床心理師王意中指出,拖延背後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面對後果,覺得無所謂:如功課沒寫完,去學校補寫就好;生活排太滿:既補習又安親,加上學多項才藝,待辦事項太多;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例如寫作文時字斟句酌,時間到交不出來;不會拒絕別人的要求:時間花在別人身上,結果沒空寫作業。

前敦化國中輔導組長林佳慧觀察,國中生孩子拖拉的常見原因包括:沒有動機;缺乏責任感;認為任務太困難,自覺做不好或做不到;雜事太多,正經事忘記做:國中生把許多心力放在人際上,關注別人的情緒,林佳慧形容:「地鼠太多隻,不知道先打哪一隻好。」

針對孩子經常性拖延,王意中建議爸媽對症下藥,讓孩子負起自己的責任。

 

解方1 營造專注的環境

關於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的問題,若撇除生理因素問題如握力差、精細動作有問題,如果是孩子比較容易分心,建議爸媽降低環境的干擾,幫助他養成專心的習慣。

 

解方2 把時間管理的責任交還給孩子

王意中比喻,「爸媽和老師很容易把孩子當成像鬧鐘一樣,不會響就大力地拍兩下,就響了。」但你愈是時時刻刻的提醒他,他愈學不會時間管理和自我管理,「與其不時的拍他,不如教他如何用手機或計時器設定時間,提醒自己。」

 

解方3 找出孩子在乎的「點」

很多時候孩子拖延,是因為「行為沒有後果,或是他不在乎後果,」王意中說。例如早上賴床、吃早餐慢吞吞,孩子根本不怕會遲到,反正爸媽擔心上班遲到,一定會把我準時送到學校。

當孩子不用為自己的拖延行為,付出代價時,他自然不在乎、不想做出改變。王意中建議,家長要找出孩子在乎、在意的「點」;如果孩子在乎的是自己的權利被剝奪,像是作業沒寫完不能玩手機;爸媽要貫徹到底,規定不能玩手機之外,也不可以去看電視或玩別的,「否則權利剝奪的效果會被抵銷,」要讓他去做不那麼喜歡的事,效果才不會被抵銷。

王意中表示,讓孩子面對後果有個大原則,「不傷身、傷心,不要打也不要罵得一無是處。」

 

解方4 和孩子討論什麼是重要必做的事

王意中有三個孩子,從小他就教孩子,每個人在不同時間、不同狀態,適合做不同的事情,並且常跟孩子分享,自己是如何找出最適合自己做事的時間和方法。

良好的時間管理力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知道哪些事情是重要且緊急。王意中指出,通常大人認為重要緊急的事,和孩子的認知不太一樣,例如:孩子可能認為晚上上網很重要,王意中會要求孩子說服爸爸「這件事情重要在哪裡?現在做這件事對你的實際幫助是什麼?」如果孩子無法說服爸爸,換爸爸來說服他為什麼現在要做這件事。

王意中認為,這樣的能力需要不斷地練習。他也建議,家長心平氣和、好好地和孩子討論,「重點不在於,否決小孩的看法,而是讓他真的想過,就知道自己的時間到底要不要花在這件事上。」

 

解方5 腦海中預演未來一周的行事曆

王意中分享,讓孩子掌握時間感的一個方法是,讓孩子看看第二天以及未來一周的行事曆,不僅可以讓孩子思考自己隔天或當周該做哪些事情,在腦海中「先預演」,有助於掌握時間和做事的節奏。

王意中常和三個孩子分享自己的工作行程,以及如何安排交通動線和時間,親子一起出門時適時做機會教育,預留行程的「安全時間」,不要把時間壓到最後一刻,這樣子很容易緊張焦慮。

在王意中家,親子之間做約定前,一切可以討論,但「一旦約定好在某個時間點前把事情做好,就不可以找藉口拖延;在我們家,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王意中說。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封面故事3

每一個拖延的孩子背後,總有一個替他們將所有事都打理好的家長!期待孩子自律,父母要先學會這件事

父母習慣性替孩子打理好一切,孩子也就會習慣性依賴父母,什麼事都想丟給父母去做。久而久之,孩子在做事情時就會出現拖延的現象,因為他們知道,反正有人幫我收拾這些「爛攤子」。

助孩子戰勝拖延症_未來Family周刊Vol.215

文/ 王敏

大人包辦

 

「孩子做事慢,父母習慣幫孩子做。」

小芸6歲了,由於父母工作忙,她從小就由奶奶帶。奶奶特別寵小芸,孩子吃飯吃得慢,奶奶就追著餵;衣服穿得慢,奶奶就幫她穿;甚至上廁所,也一直由奶奶在一旁陪著。這導致小芸幼兒園都快畢業了,吃飯穿衣還是不能完全自理。

而媽媽因為疏於照顧,加上心存愧疚,對奶奶溺愛孩子的行為也就睜隻眼閉隻眼。

上小學後,更多的問題開始暴露開來。每次寫作業,一旦遇到難寫的地方,小芸就哭鬧:「媽媽,我不會寫。」叫媽媽或奶奶來幫忙寫,而她自己卻在一旁玩玩具。

媽媽開始擔心了,於是,在小芸又遇到困難不會寫的時候,媽媽想讓小芸自己先思考,沒想到小芸卻直接把書本推到一旁,大聲嚷嚷道:「我想不出來,妳不幫我,我就不寫了! 」小芸的媽媽氣得頭都痛了。

有一次,我去接兒子放學,遇到一位媽媽接一個89歲的小女生放學。只見小女生從學校出來,媽媽立馬迎上去,一邊快速接過孩子的書包背上,一邊轉開瓶蓋讓孩子喝水。

這時,小女生向媽媽要了手機,邊走邊看手機,媽媽提醒小女生注意看腳下的路。就在媽媽拿出紙巾想給小女生擦汗的時候,小女生沒注意,摔在台階上。媽媽馬上扶她起來,小女生卻憤怒地甩開媽媽的手,對媽媽大發脾氣:「都是妳不好,怎麼不告訴我這裡有台階? 」

一個89歲的孩子,背書包、擦汗、喝水、走路注意腳下,這些本該自己做的事,卻由媽媽代勞了,而在孩子眼中這些卻是理所當然的。

 

導致孩子拖延的因素:大人包辦

會背誦唐詩但不會收拾房間,會畫畫但早上起床要讓父母叫,會背九九乘法但不會綁鞋帶,會彈鋼琴但書包不會自己背。讀書讓老師催、寫作業讓父母陪⋯⋯孩子的這些行為,在生活中屢見不鮮。

很多父母總是抱怨孩子依賴性太強了,其實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父母自己潛意識裡離不開孩子,習慣性幫忙孩子做很多事情。在嬰兒期,孩子需要父母代勞或幫忙,但隨著孩子成長,父母需要改變以往的行為模式,適時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

每一個拖延的孩子背後,總有一個替他們將所有事情都打理好的家長。很多父母嫌孩子做得慢或擔心孩子做得不好,就一切攬在自己身上,給孩子「全方位」的服務,讓孩子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白天接送、晚上陪讀。這也是很多父母非常能幹,但孩子卻出現「拖延症」的原因。

父母習慣性替孩子打理好一切,孩子也就會習慣性依賴父母,什麼事都想丟給父母去做。久而久之,孩子在做事情時就會出現拖延的現象,因為他們知道,反正有人幫我收拾這些「爛攤子」。
 

那麼,父母包辦會對孩子產生哪些影響?

1.剝奪孩子學習獨立處事的機會,孩子缺乏獨立性

做任何事都會經歷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如果我們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孩子從哪裡來的「巧」呢? 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也意味著剝奪了孩子自信的機會。孩子的成長需要自己親自體驗、實踐、反覆鍛鍊。「站在岸邊永遠學不會游泳」,只有在鍛鍊中孩子才能積累屬於自己的人生經驗。如果父母總是代勞,反而會導致孩子喪失各項基本能力。

大量科學研究顯示,父母事事包辦的做法,對孩子成長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被掌控著長大的孩子會因為害怕出錯而缺乏決策能力,會因為得不到指示而表現失常,自己思考時會感覺吃力。這樣的孩子往往缺少獨立性,未來也無法獨立應對社會的各種挑戰。

2.容易讓孩子養成懶惰懈怠的性格

有的父母想讓孩子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孩子生活方面的事情,父母總想事事代勞,這就讓孩子像個小皇帝或小公主一樣,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態度,變得做事被動、懶惰懈怠、自私自利、任性蠻橫,沒有自主能力,以及缺乏與人合作的能力。這樣的孩子往往是「索取型人格」和「支配統治型」人格的結合體,長大後也很可能成為一個離開父母就無法生存的「巨嬰」。

3.孩子無法體諒父母的辛苦

習慣替孩子代勞,屬於溺愛式教養方式。這種溺愛會阻礙孩子應對挑戰、提升能力。長久下來,孩子就會在這種「寄生蟲」式的生活中變得消極、被動、自私、冷漠,就像前文中的小女生一樣,明明是自己錯了,反而責怪媽媽。如果孩子無法體會父母的辛苦,無法對父母表現體貼,那長大後很可能會成為「啃老族」而不自知。

 

請你想想,你經常有下面這些行為表現嗎?

經常幫孩子穿衣、洗澡等。

• 看到孩子在洗東西,擔心他洗不乾淨,就自己來洗。

• 看到孩子自己拿杯子倒牛奶喝,擔心他灑出來,就幫孩子倒。

• 看到孩子自己綁鞋帶,擔心他綁不好就幫他綁。

• 出門玩時,習慣幫孩子在出發前整理、帶好出門物品。

• 孩子自己做事時,總嫌他太慢或做得不夠好,頻繁打斷,為他代勞。

看到孩子書桌比較亂,習慣性幫孩子整理書桌。

每天幫孩子整理書包,準備第二天上學的衣服等。

捨不得讓孩子做家事。

常有這樣的心態:「孩子只用專心學習就好了,其他的小事不用他操心。」

 

對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不能總是牽著孩子的手走,還是要讓他獨立行走,讓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改善孩子拖延的問題,可以從培養孩子獨立性開始。

1.做「懶父母」,改變替孩子包辦的習慣

孩子只要一拖延或者做不好,父母就急著去代勞,甚至為了讓孩子快點寫作業,把其他事情,比如:換衣服、收拾書桌、削鉛筆等都代勞了。這種能鍛鍊孩子適應環境能力的事情,應盡量交給孩子自己做,不代勞。

父母要學會「偷懶」,嘗試適當退出孩子的生活,提醒自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既然不能陪孩子走完他們的一生,與其事事躬親,把孩子照顧得不能自理,不如早日放手,教會孩子如何照顧好自己。即使孩子做得再慢、再不好,建議多給孩子一些耐心,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

面對孩子一次次的磨蹭,如果父母每次都忍不住幫忙,那麼孩子很可能會更拖延,因為他知道總會有人來幫自己「解決」。一旦被逼著做事,他們會拿拖延作為「逃避勞動」的手段。 

2.生活上,從日常小事做起,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愛做家事與不愛做家事的孩子相比,成年之後就業率為 151,犯罪率為 110。愛做家事的孩子,擁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指數和家庭幸福指數。愛做家事的孩子在學業上,往往表現得更加優異。」

打理好自己的生活是孩子成長的「剛需」,可以教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讓孩子獨立完成日常生活中自己必須要面對的事情,而不是想盡辦法地尋求他人的協助。比如自己設定鬧鐘起床,自己洗漱、洗澡、整理自己的書桌、收拾打掃自己的房間等。在此基礎上,逐漸承擔適量的家事。

3.學習上,多引導鼓勵,而不是代替孩子應對困難、解決問題

很多父母會監督、催促孩子好好學習,這導致很多孩子以為學習是父母和老師壓在自己身上的「重擔」。對於這種情況,首先我們要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為了自己,必須得自己負責;在行為上,父母要想讓孩子學會獨立,就得學會放手,給孩子自理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去應對、解決各種學習問題,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並且不斷成長。

比如孩子遇到問題時,告訴孩子:「你可以向父母或老師求助,但需要自己先思考,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有些父母由於忙或懶得解釋,會選擇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或讓孩子自己去看答案。這讓孩子形成遇到問題不先思考,而是依賴他人給答案的習慣。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不要怕麻煩,要鼓勵孩子勇敢應對,引導他們逐步去思考,減少依賴心理,進而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4.幫孩子學會獨立選擇

同樣是1小時的時間,騎腳踏車,兩腳使勁踩只能跑1公里左右;開汽車,一腳輕踏油門能夠跑100公里左右;坐高鐵,閉上眼睛就能到達300公里之外;搭飛機,吃著美食可以跑1,000公里。

人還是那個人,選擇的工具不一樣,結果卻有天壤之別。人這一生,有時選擇往往大於努力、智商。

對於孩子來說,選擇會影響他未來的生活、學習、人際關係,並成為其個性的一部分。父母應該多給孩子選擇的機會,讓孩子在思想上逐漸獨立,學會為自己的行為做選擇,做決定。

 

 

摘自 王敏《讓孩子從拖延變自律的教養法:透過13種教養方式,戒掉孩子的拖延壞習慣》/ 橙實文化

 

圖:shutterstock
數位編輯:陳宣雯

 

封面故事4

小孩是在慢,還是在拖?改善拖延習慣,別想著要完成終極大任務,就先從設置一個「微小的目標」開始

一項令人厭煩的事物,最棘手的部分往往在於最開始的幾分鐘,恰恰是這幾分鐘造成了行動障礙。其實,那件被我們推遲的事項,一旦開始做了,並沒有那麼難,它只是在最開始的階段顯得很難...

助孩子戰勝拖延症_未來Family周刊Vol.215

文/ 舒婭

你有沒有發現:一項令人厭煩的事物,最棘手的部分往往在於最開始的幾分鐘,恰恰是這幾分鐘造成了行動障礙。其實,那件被我們推遲的事項,一旦開始做了,並沒有那麼難,它只是在最開始的階段顯得很難。

儘管我們已經把大目標進行了分解,每天要完成的只是很小的目標,可對於大象來說,從-10的距離依舊是很遙遠的,它很容易心灰意冷。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安撫大象,設置一個極短的目標,讓改變的幅度看起來很小,促使大象邁開腳步。

假設你正在看一檔娛樂節目,放鬆愜意得很,但你忽然想起來,還有一份產品說明書沒有寫完。趨樂避苦的大象,當然不願意直接從沙發上站起來,到書房去撰寫產品說明書。畢竟從關掉電視到投入工作,這兩個動作需要很大的心理跨度,完成這個任務,得調動強大的意志力,耗費太多的能量,太難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辦呢?注意!這個時候,給大象設置一個極其短小的目標,確保調動極少的資源就可以完成的第一步關掉電視!不要去想接下來做什麼,也別去想「我要去工作了,關掉電視吧」,更不要有「馬上就要去做痛苦的事情」的念頭。

為什麼呢?因為當你的思維被這種消極的念頭占據時,你就再也無法動彈了。別忘了,大象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只把你的思維放到「關掉電視」這個動作上,拋開其他的想法,完成這個簡單到難以失敗的任務,你就從舒適、快樂的狀態中邁出了第一步。只有先離開沙發,把自己置於一個中立的位置,你才能夠去做接下來要做的事。

六歲的女兒剛開始練硬筆書法時,對於每天完成四行字的任務,也是拖延得厲害。等把其他事情都做完了,不得不面對這份任務時,要麼望著練習本嘆氣,要麼分散注意力去玩文具,似乎怎麼都進入不了狀態。

對六歲的孩子來說,四行字(每行十個字)的任務並不輕鬆,因為要一筆一畫地練習,不能敷衍了事。可想而知,大象肯定是不想動的,多麼痛苦啊!為了削弱這種畏難的情緒,我建議女兒說:「妳先試試寫三個字,我看著妳寫。」等她寫完了,我會即時鼓勵一句:「寫得很好啊,也挺快的。」然後,她會繼續寫,很快就完成了一行。這個時候,她的抵觸情緒已經減輕了一半,開始逐漸進入狀態了。

這裡多說一句,有時我會建議她豎著寫,把四個字各寫一遍。這種變換順序的方式,可以讓既定任務變得不那麼枯燥。前面我們也講過,把任務設計成遊戲,目的就是吸引大象的興趣。慢慢地,女兒也掌握了類似的技巧,有一天她對我說:「每一行有十個字,相當於有十個小怪獸,每寫完一個,我就打敗了一個怪獸。」

總而言之,設置微小的目標,不用想著一下子完成整個任務,也不用希冀立刻就看到結果,先從安逸的現狀中邁出一小步,脫離舒適的圈子,就能給大象帶來動力和希望。

 


摘自 舒婭《為什麼事情做不完,你還在滑手機?:心理諮商師教你,改善拖延,先從照顧情緒開始》/ 時報出版

 

圖片來源:Gustavo Fring
數位編輯:艾瑞卡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215 助孩子戰勝拖延症

未來Family週刊Vol.214 理財教育從小教

未來Family週刊Vol.213 異鄉團圓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oufat 的頭像
    chioufat

    chioufat的部落格

    chiouf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