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閱讀力,讓孩子的未來更給力

2025.02.19 未來Family周刊Vol.216

閱讀力,讓孩子的未來更給力_未來Family周刊Vol.21

封面故事1孩子不專心、沒耐心讀書?兒科醫師爸爸、腦神經博士翁仕明:把握黃金期,做這1件事

封面故事2閱讀能力不足,學習相對弱勢》高中國文教師楊子霈用4方法,打造雙胞胎女兒的閱讀素養

封面故事3上網聽、看故事可以嗎?洪蘭:實驗顯示,親子共讀的「這關鍵」,有益於孩子的大腦發展,再厲害的科技產品都做不到

封面故事4張忠謀:我的閱讀習慣是從小就養成的,一生都保持著

封面故事1

孩子不專心、沒耐心讀書?兒科醫師爸爸、腦神經博士翁仕明:把握黃金期,做這1件事

閱讀很重要,大家都知道,但愈來愈多孩子坐不住、看不進「字多」的書,該怎麼辦?兒童腦神經學博士翁仕明點出,希望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關鍵仍在家庭教育,只要父母願意幫一把,讓孩子學會閱讀、愛上閱讀並非夢事。

閱讀力,讓孩子的未來更給力_未來Family周刊Vol.21

素養題當道,考卷字超多,愈來愈多父母意識到閱讀理解的重要,然而,閱讀力的培養本非一蹴可幾,如今又有手遊、短影音等各種3C誘惑,要孩子平心靜氣的好好閱讀,變得愈發困難。

不過,再難也不能放棄,閱讀如同學習的鑰匙,能打開知識之門,如今還成了素養題的決勝點,陪伴孩子養成閱讀習慣,至為關鍵。

兒童腦神經學博士、小兒神經科主治醫生翁仕明是台灣少數專研「學習困難」的專家,門診總一號難求,目前也在大學任教,「我帶的實驗室,主要的研究議題就是『學習障礙』跟『親子共讀』,前者是我的專業,後者是我最想推廣的!」

他分享,親子共讀不僅與閱讀力和學習力連動,更與腦部發展、身心健康等都有關,說是兒童發展的「最佳處方箋」也不為過。

翁仕明本身也是位爸爸,有個10歲的兒子,他從孩子還小時,就每天唸繪本、說故事,每年都買超過50本書,「前陣子去國際書展,我兒子才大補貨,我雖然荷包大失血,但心裡卻很開心。」

 

紙本書的感官體驗豐富,學習效果佳

「人非生而知之者,學習,可說是我們與地表其他物種間最明顯的差異。」翁仕明說,感官刺激會形成經驗,也是學習的訊息來源;一般的學習,大多仰賴視覺與聽覺,透過視覺得到的、有意義的資訊,稱之為「視知覺」,至於透過聽覺獲得的則叫「聽知覺」。

這兩種知覺能互通有無,讓我們得到的資訊在腦中呈現,彷彿「回放影像」,而若是畫質愈佳、音效愈好,印象就愈深刻,學習也就事半功倍。

以此來看,不難理解閱讀及親子共讀的重要性,而讀紙本書的效果又更好,因為除了視覺跟聽覺,還有翻頁時的手感觸覺、紙本的氣味嗅覺等等,「但坦白說,現在願意看書的人愈來愈少了,這是不好的現象。」翁仕明嘆道。

 

學齡前:親子共讀不拘形式,重點在互動

想啟動學習,首先要有興趣。翁仕明說明,學習是很消耗能量的,而人腦常處於「節能減碳」模式,平常只想用最少的能量完成生活瑣事,要先有興趣、才會打開感官收錄訊息,轉化為知覺,並形成記憶。

要讓孩子翻開書本、開始閱讀,也是類似的道理,首先得有興趣,「不是說你把書丟給孩子後,他就自然會看、會學,這是不可能的,父母得花心思,用些小技巧帶動、陪伴。」

至於具體方法,得看孩子的年紀,若是學齡前的小小孩,親子共讀「做就對了」,無論是講故事、玩布書、看繪本都行,就算孩子坐不住、聽不懂,都無妨,此階段的重點是透過親子互動,讓孩子對書本有好感。

翁仕明以自己為例,兒子出生後,他每天一定會讀繪本給孩子聽,「有時太忙了,就在睡前講講我編的故事,天馬行空也沒關係。」他也買了兒子專屬的書櫃,就擺玩具區旁邊,希望讓書本隨手可得。

 

學齡階段:感受自主閱讀的樂趣與成就感

一般來說,如果03歲父母很積極共讀,46歲時孩子就會開始自己拿書來看了,不見得會頁頁細讀、也不一定看懂,但至少會翻;小學後,認字了,慢慢就能獨立閱讀,從中找到樂趣與成就感。

翁仕明補充,發展心理學大師皮亞傑曾將兒童認知發展分為幾個階段,02歲為「感知動作期」,應對周遭事物的方式大多很直覺,類似本能反應;27歲則進入「前運思期」,開始注意到語言與符號的神奇魔力,並嘗試運用;7歲到11歲處於「具體運思期」,能根據具體經驗思考並解決問題,也熟悉了語言與思考等工具。

大致來說,從親子共讀進展到獨立閱讀的階段,也呼應了認知發展的歷程,起初是回應互動、模仿大人,後來慢慢自主閱讀。

 

身教最關鍵,用行動示範閱讀的樂趣

如果孩子已經國小以上、看似錯過黃金期,也別放棄,翁仕明說,此時關鍵在父母身教,「我的診間中,很多家長會問,為何孩子只要打開書就一副死魚樣,我總建議,大人不妨試著在孩子讀書時,自己也看書、也學習,這樣孩子至少不會覺得自己在孤軍奮戰。」

翁仕明還記得,自己愛看書就是受到父親影響,他小時候,父親愛看《水滸傳》、《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等等,雖都是舊書攤買的破書,仍看得很開心,這讓他跟弟弟也都很自然的愛閱讀。

但他也叮嚀,陪伴並不等「緊盯」,父母若介入太多會適得其反,陪在孩子身旁,用自身行動來示範閱讀的樂趣,勝過千言萬語。

 

善用「正向回饋」,助孩子養成閱讀習慣

妥善運用「正向回饋」也是關鍵,有正確行為時、就給獎勵,腦內的多巴胺傳導路徑會產生回饋機轉。

翁仕明說,獎勵不一定要是物質的,他自己會投孩子所好,例如他兒子喜歡火車,他常運用的獎勵,就是帶兒子去沒去過的火車站參觀、拍照,還會把照片洗出來貼在牆上,讓效益最大化。

當然,也不能太依賴「打賞」,父母要時時引導,讓孩子慢慢體認到,目標達成才是最好的回饋,逐步讓孩子養成習慣、自我制約,自然的趨向目標。

 

親子共讀有助於改善過動與學習障礙

若是先天就有學習障礙或過動傾向,翁仕明說,更需重視閱讀,國外研究早已證實,早期就開始親子共讀的孩子,學障發生率跟不專注的表現都偏低,「這並非體質改變了,而是透過『練習』,較早掌握住讀書、學習的感覺。」

翁仕明在新作《爸媽別急,孩子只是慢慢學》一書中,也針對各類別學障給予閱讀建議,比方說,閱讀障礙者常常不擅認字,此時不妨陪孩子從最基礎的「符號」開始學起,重新認識中文的部首、部件,蒐集並學習相同部首的生字、加強敏銳度,慢慢認字、改善閱讀困難。

又例如,有視知覺困擾者,閱讀容易跳字、跳行,此時不妨用尺或白紙先遮住文本中還沒要讀的部分,強迫自己一字不漏、一行一行的讀,也可用聽覺來輔助,用有聲書或先唸一遍給孩子聽,理解後再來閱讀。

若是不容易專心,則不必強求一次要讀很多、讀很久,可以善用「切斷式學習」,每讀十到十五分鐘就休息兩、三分鐘,讓孩子有機會「滿血回歸」。翁仕明強調,這類的孩子確實會較辛苦,但只要找到適合的策略,也能有屬於自己的學習步調跟成功道路。

 

研究證實,3C會讓腦容量減少,必得管控

現代父母最大的挑戰,莫過於3C,翁仕明直言,已有研究指出,過度使用3C,不利於孩子的發展,會讓腦容量減少,對閱讀理解、數學表現都有影響,甚至會增加過動、情緒障礙等。

也因此,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18個月以下的孩子不要使用3C25歲使用時間在一小時內;翁仕明則說,他兒子每天用於「娛樂」的3C時間僅限十分鐘,若是其他用途則可放寬,例如查資料或看知識性、資訊性的影片。

若有心正視3C問題,不愁沒方法,「但現在的問題,是父母自己也成癮,我常在外面看到親子各滑手機,這畫面很令人感傷。」翁仕明強調,孩子的「賞味期」其實很短,在父母身邊的時間沒想像中的長,多陪伴孩子、多真實互動,是絕不會錯的解方。

 

照片提供:三采文化、翁仕明醫師

 

封面故事2

閱讀能力不足,學習相對弱勢》高中國文教師楊子霈用4方法,打造雙胞胎女兒的閱讀素養

閱讀,是最容易見到「時間複利」的好習慣之一。從小養成閱讀習慣,持續幾年下來,無論是閱讀的速度或是知識的廣度、思考的深度,都遠超過沒有閱讀習慣的人。

閱讀力,讓孩子的未來更給力_未來Family周刊Vol.21

閱讀,是最容易見到「時間複利」的好習慣之一。時間複利效果強大的關鍵在於,及早開始的累積性;從小養成閱讀習慣,持續幾年下來,無論是閱讀的速度或是知識的廣度、思考的深度,都遠超過沒有閱讀習慣的人。

閱讀素養需要長時間的累積,高中國文老師楊子霈對此很有感,「升上高中以後,學生的閱讀素養的落差非常大。」

從小有閱讀習慣的孩子,面對素養導向的命題趨勢,明顯比較遊刃有餘。之前帶班時班上成績最好的女生,從小爸媽陪她大量閱讀和看電影,累積豐富的人文知識,比起看短影音,覺得看書更有趣、深刻,最後考上台大醫科。

在當今的教育環境中,考試題型多變、取材多元且字數多,閱讀理解能力對於學習至關重要;楊子霈不諱言,閱讀素養不好的話,升學路上相對會辛苦一點。

 

常見的四種閱讀素養不足

楊子霈指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大多是複合式的,很難用單一領域知識就能解決問題,須具備整合跨領域知識的能力,將所學的知識活用出來。也因此,素養題十分靈活,記憶背誦的比例降低,著重的是擷取訊息、比較分析、統整等閱讀理解能力。

長期在高中教學現場,她觀察,學生面對素養題,常見以下四種問題:

缺乏耐性:

現今孩子為影音世代,喜歡看短影音,缺乏閱讀的耐性和習慣,也因此,閱讀速度不夠快、讀得太慢,導致考試答題時間不夠。

抓不到重點:

每篇文章都有主題句。抓到主題句,就能掌握哪些是文章要表達的重點、哪些是它的舉例,有助於拆解文章。很多學生無法辨識主題句、抓不到文章的主旨,或是抓錯重點。

缺乏自信:

從小沒有閱讀習慣的孩子,缺乏讀文字量大的經驗,一看到長篇文章容易沒自信,甚至心生恐懼,抗拒閱讀。

知識背景不足:

許多學生的生活常識和經驗較少,對歷史、地理等常識掌握不夠,有時會影響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靠著閱讀,學會陪伴自己

楊子霈熱愛文學和創作,著有《母親進行式》一書,同時育有一對雙胞胎女兒。楊子霈和先生在兩個女兒1歲多起,每天念2本繪本給她們聽,上小學前已閱讀超過3,000本書。至今兩個女兒念小學六年級,仍喜歡閱讀,勤跑圖書館借書、享受閱讀的樂趣。

看著兩個女兒擁有閱讀的習慣,楊子霈感到「放心」。她解釋,「當孩子漸長,大人無法陪伴他的時候,他可以靠著閱讀陪伴自己。」尤其是進入青少年時期,面臨許多人際壓力和情緒困擾,閱讀可以成為一種情緒調節的方式。

很重要的是,「讓孩子具備陪伴自己的能力。」日後,當他遇到人際相處的挫折,或是成績不好時,不會把同儕的肯定或是好成績、當成唯一衡量自己的價值,擁有較豐富的精神世界。

 

讓孩子喜歡閱讀的四種方法

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無法一蹴可及,更重要的是,需要方法養成。爸媽可以怎麼做,培養孩子的閱讀素養呢?楊子霈特別分享她和先生的經驗和方法:

 

1 從小陪伴閱讀,創造互動

雙胞胎女兒1歲多起,楊子霈每天為她們念繪本、說故事。太小的幼兒坐不住、會撕書,如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楊子霈「選書」有方法,「孩子愈小,書本的字要愈少、圖要愈多。」另外,可以挑選布書、材質較厚的書,或是做一些挖洞、觸摸的設計,儘量挑選跟孩子可以有互動的書本。

楊子霈念繪本時,會配合內容情節、創造互動,例如:故事提到扮鬼臉,她就會對女兒擠眉弄臉,豐富的聲音加上表情,逗得女兒們大笑不已。「陪孩子念書的重點在於,讓他們覺得閱讀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閱讀、說故事,成為孩子每晚睡前的「儀式」,念完書就上床睡覺。楊子霈談到這樣做的好處是,還能為孩子帶來穩定性和秩序感,在穩定的生活中建立對閱讀的喜愛度。

 

循序漸進,讀「適齡」的書

想要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很重要的一點是,提供「適齡」的書籍。楊子霈指出,學齡前的書,以圖畫多、文字少的繪本為主;慢慢地,孩子開始識字之後,就進階到文字較多的橋梁書和圖文書。

「從繪本過渡到橋梁書,會為孩子帶來成就感以及自信心,原來自己有能力可以看完一本『厚書』。」楊子霈說。

有些家長不希望孩子看漫畫或圖文書,對此,她並不反對,孩子喜歡看漫畫或圖文書,沒關係,就讓他看。之後,再逐漸調整圖文的比例,挑選圖較少、文字較多的書。

大致來說,孩子的讀物先是繪本,再來為圖文書、橋樑書、兒少文學,而後進階到經典的文學。楊子霈強調,「看經典,必須循序漸進,不要太早要求孩子看經典,不然他會倒胃口,為什麼要逼我看完,甚至還要考試?」

「讀經典文學,如紅樓夢、三國等,需要有一定的閱讀耐力。」小學高年級以後,可以嘗試先從簡單版本的經典故事入手,例如:有聲書、圖文漫畫等;而後,高年級或國中可以讀完整的經典文學。

 

營造閱讀的環境和氛圍

楊子霈談到,布置閱讀的環境也很重要,在他們家裡,書是隨手可得,走到哪都可以看書。

雙胞胎女兒從幼幼班起,夫妻倆會帶她們去圖書館借書,讓她們挑選自己喜歡的書。家裡離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很近,平均每兩周去一次圖書館,家庭借書證一次借3040本,是周末固定的家庭活動。

除了借書,他們也買書,像是圖書館的熱門預約書、台灣好的原創繪本、快絕版的繪本等,都是他們入手的標的。

至今,他們家晚上仍會一起看書;大人也閱讀,以身作則,營造閱讀的氛圍。楊子霈提到,隨著孩子漸大,使用3C的時間也成為親子議題;他們家的做法是,適度開放一、兩段時間使用3C,希望孩子把時間用來閱讀、做其他的事情。

 

從興趣出發,引導閱讀

「想要讓孩子愛閱讀,最重要的是引起他的興趣或好奇,」楊子霈說。利用孩子的興趣,去引導閱讀,是很有效的方法。例如:雙胞胎女兒看了《哈利波特》電影很喜歡,於是她順勢推薦小說,兩人一讀之後就欲罷不能。

孩子有興趣的話,就有動機去閱讀。因此,無需排斥孩子看漫畫或圖文書,不妨換個角度思考,或可視為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起點。 

 

不躁進,不功利

有些家長求好心切、過於心急,當孩子讀完一本書後,問他書的內容在說什麼;如果孩子回答不出來,就忍不住碎念,甚至生氣。

楊子霈提醒,閱讀其實是很好的投資,但它無法立即看到成績和效果,大人要把眼光放遠。「不要期望孩子看了某本書之後,國文或歷史就要考得很好,這樣太功利導向了,應該讓閱讀成為一種自然的樂趣。」

她建議爸媽放輕鬆,「父母的角色不是老師,」不要認為孩子看完書,非要立刻吸收或學會什麼,或是要求他寫閱讀心得,這樣子只會破壞孩子的學習胃口。爸媽要做的很簡單,挑選一些有趣的書給他們,閱讀的過程中,親子間有互動交流、討論,讓他感受到被陪伴,閱讀有樂趣就好。

另外,所謂的閱讀並不侷限於讀紙本書。楊子霈說:「世界就是一本大書,不用侷限於書籍、文本,」和孩子討論新聞時事、電影、旅行中的人文風景和見聞等,這些都是廣義的閱讀,重點在於陪伴的過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

 

封面故事3

上網聽、看故事可以嗎?洪蘭:實驗顯示,親子共讀的「這關鍵」,有益於孩子的大腦發展,再厲害的科技產品都做不到

看電視或平板電腦閱讀是單向的訊息溝通,而親子共讀則是雙向的互動,人跟人彼此眼神的接觸和手勢的比劃會強化大腦的警覺(alert)系統, 使正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從而強化學習的效果。

閱讀力,讓孩子的未來更給力_未來Family周刊Vol.21

我每次去學校親子座談時,都會鼓勵家長盡量讀書給孩子聽,加強孩子的語言能力,但是每次都有家長問:為什麼不可以用平板電腦的有聲繪本童話書來替代?一樣是閱讀啊!

是的,一樣是閱讀,但是從實驗結果來看,效果不一樣。

這個實驗是把三十個四至六歲的幼兒園孩子分成兩組,螢幕組是老師唸螢幕上的繪本童話給孩子聽;故事組是同一個老師唸同一本書給孩子聽。在實驗前,有先確定兩組在注意力、語言和空間的認知能力上都一樣。經過六週,每週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共十八次後,以腦波儀測量孩子在休息時(resting state)的腦波狀態。

結果發現,螢幕組孩子的腦波型態跟注意力缺失孩子的很相似,都是θ波比較多,而故事組則是清醒時的13-30Hzβ波比較多。θ波是我們在看電視時,大腦出現的4-8 Hz 腦波,這是進入睡眠時的腦波(所以看電視容易睡著)。

 

看電視或平板電腦閱讀是單向的訊息溝通,而親子共讀則是雙向的互動,人跟人彼此眼神的接觸和手勢的比劃會強化大腦的警覺(alert)系統, 使正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從而強化學習的效果。

 

雖然兩組的視覺(故事書上的圖片)和聽覺(同個老師唸)刺激都一樣,但在大腦中,兩組的腦波不同,螢幕組注意力活化的程度不及故事組多。

實驗已經證實,親子共讀不但對幼兒的認知功能、語言能力和讀寫能力都有好處,還對幼兒的情緒發展、執行功能、自律能力有好處。因此,平板電腦不能取代親子共讀。

其實,再好的科技產品都無法取代親子的互動與陪伴。

 

全文摘自 洪蘭《幸福的智慧:讓素養與知識豐盈人生》/ 天下文化

 

文章首圖:Shutterstock

 

封面故事4

張忠謀:我的閱讀習慣是從小就養成的,一生都保持著

張忠謀表示自己從小就愛閱讀,古文與白話文學書都讀過不少;去哈佛念大學後,為快速讓英文上手並融入美國文化,他靠著廣泛的閱讀來養成。他在成長過程中,讀了哪些書?以下為《張忠謀自傳(上冊)》一書的摘文:

閱讀力,讓孩子的未來更給力_未來Family周刊Vol.21

我對中國文字的愛好起因於童年不善運動、獨自在家讀「兒童文庫」的時期;而開花在南開中學時期,那時國文教師指導我課外閱讀文言及白話文學,同時我也大量寫作。除了在《健報》發表外,也投稿校園內別的學生刊物。


 

高中時期讀魯迅、胡適

在上海讀高中時期,我對中文的愛好已相當成熟,一方面似懂非懂地看老子、韓非子、荀子、《詩經》《史記》等古文(《論語》《孟子》已在小學讀過),一方面讀現代作家的小說、劇本、散文。魯迅、胡適、徐志摩、茅盾、巴金、冰心、曹禺與徐訏等都是我喜愛的作者。

我尤喜徐訏小說「輕輕的憂鬱、淡淡的哀愁」的情調。 記得當時他的《風蕭蕭》問世不久,我至少讀了三次。徐訏先生去世已久,他死後聲名漸漸衰落,現在恐已很少人還記得他的作品。幾年前我在台中偶逛書店,竟見到他的《風蕭蕭》,立刻就買了一本回旅舍翻閱,重溫少年時讀此書的滋味。至今,我仍認為他應該是更受重視的現代作者。 

我在香港念小學時就讀英文,以後也一直沒停過,我的英文程度應該說是在國內中學畢業生的平均水準之上,但是一直到十八歲,只有在學校上英文課才用到英文。到美國時,英文會話只能勉強應付;寫作方面,雖然懂得的文法比一般美國人多,但實際寫信或作文,絕對沒有美國中學畢業生那麼流暢,所以我開始上英文課時,抱有相當的畏懼感。 

後來的發展卻相當意外。我們的教材主要擷取於近代文學(美國文豪海明威的著作尤為講師所喜好,我後來也成為一個海明威迷),也常讀具文學價值的政治文獻,例如林肯、羅斯福總統、邱吉爾首相的演說等。

我從小就感受中國文字的魅力,在哈佛短短的一年中,竟對英文也產生了同樣的喜愛,只短短幾個月,對英文課的態度就從開始的不安,轉變成喜好。非但把講師指定的閱讀資料都讀了,而且一有時間就看一般推崇的近代英文文學、哲學、政治、經濟著作。 

哈佛一年中,我的閱讀之多與廣是後來一直不及的。我讀了海明威、費茲傑羅、高爾斯夫思、辛克來路易斯、珍奧斯汀、莎士比亞、蕭伯納的作品、邱吉爾的二次大戰回憶錄、近代美國總統的著名演說、美國歷史、威爾斯的世界史,以及好幾本關於中國的英文著作,還涉獵幾部古典巨著,如吉朋的《羅馬之衰落與滅亡》,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甚至馬克思的《資本論》。

除了這些巨著外,我訂了兩份報紙:《紐約時報》和在波士頓出版的《基督教論壇報》,還有《時代》雜誌。 

 

栽入英文熱,讀荷馬、莎翁、蕭伯納 

刺激我一頭栽進英文熱的另一個因素,是開學時外國學生導師不經意地替我選的人文學課。開課前我只從課程目錄知道這是一門介紹西洋文化演變的功課,但開課第一天就得到了一個大震撼,原來它以介紹古典名著、進而瞭解時代背景的方式介紹西洋文化演進。

上課第一天,教授說明全學年的教材:以西元前800年希臘詩人荷馬的《伊利亞得》始,接著讀羅馬詩人路克利沙、17世紀英國詩人密爾頓的《失樂園》。第二學期以莎士比亞劇本開始,然後讀17世紀愛爾蘭作家史越夫的《格列佛遊記》,最後是蕭伯納的劇本。「如果還有時間,也許可以看看近代的著作。」在下課前,他很輕鬆地交代:「下堂課前(兩天後),你們可把《伊利亞得》的前五章看一遍。」 

當然我立刻就去買了一本《伊利亞得》,立刻開始讀,但是,天哪!以我那時的英文程度讀希臘古詩的滋味,我想大概和一個僅通日常中文的外國人讀《詩經》一樣。那天下午和晚上,我花了好幾小時,查了字典不少次,總算讀完了《伊利亞得》第一章。

更令人氣餒的是,這班同學大部分都是文科專長,對《伊利亞得》並不陌生,許多人從前多多少少看過此書。柏曼是這班同學,他就讀過全部《伊利亞得》,與他們競爭,我顯然處於很大的弱勢。此後幾個月,人文課雖只是我五門功課之一課,但我投入的時間與用功的程度至少相當於別的兩門功課。 

這樣持續了幾個月苦功,漸漸地,我對英文古文不再感到那麼生澀,而且竟然感覺有趣了。第二學期開始時,我已把讀莎翁的劇本視為一個樂趣,後來讀蕭伯納的劇本更覺趣味盎然。

即使開始時視為畏途的《伊利亞得》,後來重讀也覺得裡面的希臘神話富饒意味,有些神話故事至今還在腦海裡。最近有一次與一位美國人做商業交涉,我引用希臘女神卡姍德拉的話,他會後問我怎麼會熟悉希臘神話?我說這是幾十年前讀荷馬的結果。他大為驚奇說,現在連美國人都很少讀荷馬,想不到讓中國人領先了。 

 

英文成為思考母語

哈佛這一年,我的數、理、化只能說是「循序漸進」,但英文學習,卻有突破性的進步。以閱讀而言,英文課使我接觸了近代著作的領域,人文學課又同時把我引入了古典著作的堂奧。課外閱讀則包括許多重要書報雜誌。

以寫作而言,英文課每星期要寫一篇短文,每學期要寫一篇長文,人文課也不斷地要寫報告與論文。以會話而言,這一年中除了週末去三叔家時說的是中國話,平常說的、聽的都是英文。這一年中,視、聽、言、作各種外在表達無一不是英文的世界,英文也漸漸代替中文,成為我內在思想的語言。

 

 

轉載自《遠見雜誌》:原標題〈張忠謀自傳:他愛閱讀,從小學、中學至大學讀哪些書?〉

原文刊載於此: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7425

 

首圖:陳宗怡 攝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214 理財教育從小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oufat 的頭像
    chioufat

    chioufat的部落格

    chiouf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