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視品德教育 校園衝突引線
2025-03-26 03:06 聯合報/ 劉明德/中國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台北市)
大學教育逐漸淪為買方市場。在市場化壓力下,為了吸引學生(買方),大學往往更加注重招生、學習環境、IT設施、學習成就及就業競爭力等顯性優勢。然而,品德教育這一較隱性的重要問題卻日益嚴重,且未獲得政府與學校足夠重視與關注。這也導致近期教師遭遇暴力事件與品德教育問題交織,呈現令人憂心的局面。
大學為招收更多學生,往往會過度放寬對學生的要求,忽視了守紀守則的重要。此外,學校在生源的競爭壓力下,容易對學生的不當行為妥協。這樣的妥協讓學生覺得犯錯無所謂,過度包容學生的錯誤,不僅未能通過教育來引導學生,認識到違規行為的後果,更嚴重的是對正確行為產生的認知偏差。
目前,教育市場的需求多偏向專業技能與就業導向,某種程度上也符合教育發展趨勢。然而,為了迎合市場需求,教育部、主管機關、學校、家長和學生過度偏重就業競爭力與專業培養,資源多集中於專業與就業相關輔導上,品德教育則因其難以量化及效果不易具體顯示,而被過度輕視。這實非社會之福。
買方市場中,學生可能因將自己視為消費者,認為付了學費就應獲得相對應服務,而忽略了自身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這讓學生對師長缺乏尊重,甚至僅將老師視為服務提供者,而不是教育工作者。此外,許多學生不易察覺品德教育與個人發展關係,甚至覺得這是說教或浪費時間。導致他們在課堂上對老師的指導或規範缺乏尊重,很容易引發衝突。
大學宜重新定位品德教育的價值,應將品德教育視為核心競爭力之一,並向學生和家長傳遞品德教育對職場發展、人際關係的長期影響,讓學生了解品德在職場中的實際價值。學校應系統性的讓學生高度參與品德素養相關的課程與活動,將品德教育融入其中,避免流於口號。例如,課程納入網路禮節、直播主的行為規範、社會服務體驗或企業品德實習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品德的重要性,另外也可以制定能夠量化的品德評估標準,例如課堂出席率、作業按時完成率、課堂討論參與率、禮貌與尊重自我評量以及社會服務參與等。
此外,成績評量不僅關乎學習成效、學校聲譽,也直接影響社會對高等教育成果的信任。嚴謹的成績評量能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的嚴肅性,並有效培養其責任感與自律性。它也是對大學教育品質的檢驗。因此,萬萬不可因應市場化的壓力而一味去討好學生,給予虛假高分。這不僅欺騙學生,還可能導致各方對大學評量體系的信任流失,最終使各方得不償失。
學生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類消費者,不僅有權利享受各項資源,主管單位與學校更有必要肩負起培養他們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的責任。唯有如此,才能營造一個尊重與和諧的教育環境,從而有效避免類似暴力事件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