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社科系沒「錢」途?高中生提最大疑問 中研院士妙回
2023-09-05 22:13 聯合報/ 記者趙宥寧/台中即時報導中研院
112學年度高中「人社導論和經典閱讀」課程在台中女中舉行,各高中學生聚在一起分享求學經驗。記者黃仲裕/攝影
高中人社營、人社班運作約20年,近年卻因社會風氣「重理工、輕人文」,衝擊人社「錢」景。儘管中研院院士朱敬一等人出手相救,盼能重振人社班學習熱情,但在演講過後,仍有不少在校生提問關心人社「錢」途,當場請教院士「如何讓不懂的人,能明白學習人社的意義?」。
朱敬一對此回應,人社知識能讓大家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雖然通識教育跟賺錢關係比較小,但通識能讓你健康的賺錢。
今年全國共有18所高中人社班、語資班,參與中研院人社基礎人才培育計畫,但在此前,已有多校面臨經營困境而收攤。
本報盤點,高雄女中人社實驗班順應新課綱不再續辦;近二年建國中學、北一女中人社班接連停招;台南一中語資班專為社會組設計,今年送走六位畢業生後停辦,反觀雙語實驗班為自然組設計課程,可達成年年滿招,人文、理工盛行風氣可見一斑。
新課綱四年前上路,增設人文社會選修課,仍挽不回高中人社、語文資優班式微趨勢,大學人文類科學生人數也逐年減少,尤其疫情又讓人社課程大打折扣,近期引發中研院士朱敬一、王汎森關切,集結多名重量級講座教授,共同推出「人社導論+經典閱讀」課程計畫,每個主題兩周、每周三小時,學員包含台中女中、台中一中等四校共102名學生。
首堂課由朱敬一《導論:通識教育與經典閱讀》打頭陣。他表示,當初舉辦人社營、創建人社班,便是希望不再看到「讀完經濟,就對經濟沒興趣;讀完法律,就對法律沒興趣」,盼重新培養大家對人社知識理解,補足通識教育不足。
但人社營、人社班運作約20年,社會氛圍衝擊人社「錢」景,人社班課程也因疫情衝擊大打折扣。朱敬一說,疫情不能實體上課,「講笑話也不會笑」,就很無聊。就他觀察,網路課讓師生缺乏互動,經過三年後就散掉了,這次重新辦活動,希望重新帶起動能,不因疫情有所影響。
學生也在聽講後踴躍提問,卻有多道題目與人社「錢」途有關。還有學生分享,當自己在社群PO文談自己讀「人社」時,曾被同學反問「是哪個社團?」
朱敬一對此回應,人社知識能讓大家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儘管通識教育跟賺錢關係比較小,但通識能讓你健康的賺錢。他以當醫生為例,若通識涵養夠,會讓你職業生涯豐富愉悅許多;又好比對社會很有貢獻的「科學怪人」,或是網路上曾論及10個最受人討厭又有成就的科學家,牛頓就是其一,「因為他會種族歧視」。
中研院社會所所長陳志柔也補充,許多人社畢業生也在產業界、AI界賺大錢,但健康的賺錢更為重要。他強調,人社科系都有這種畢業生,別以為讀人社後出來找不到工作,大家可去網路搜尋。
台中一中學生林柏佑表示,語資學生要讀理組也可以,「不希望變理工怪獸」,因此選讀語資班;台中女中學生莊同學表示,家人反而希望她讀法律走社會組,不用想錢賺多還賺少,選讀人社班也是因為資源較普通班多,儘管學業負擔較重,只要做好時間管理就不擔心。
建國中學二年級學生曾敬堯是最後一屆人社班學生,正著手進行獨立研究,當聽聞院士赴中區開班授課,他受訪時坦言「很羨慕」。他表示,回顧高一課程,上學期由大學教授入校教人社導論,但難度高,好比大學通識課直接搬來高中上,校內人社多元選修也沒想像中樂觀。
朱敬一則說,該課程計畫將在中區試辦一年,每場也會經錄影後製後公開放映;教育部長潘文忠今天也親臨開業式鼓勵在場師生,並坦言全世界被科技、資訊強烈襲擊之下,人社科學始終扮演核心角色,才能更有「人味」。
潘文忠也說,除了人社班,教育部在新課綱鼓勵多元選修課程,學生需要的不只是自己喜愛、專門領域,而是需要跨域理解,將持續跟中研院、大學、高中努力
新世代重理工輕人文 學者:父母受填鴨教育對文史反感
2023-09-06 02:44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許維寧、趙宥寧/台北即時報導
中研院社會所長陳志柔(第二排左起)、教育部長潘文忠、中研院士朱敬一昨出席高中「人社導論和經典閱讀」課程和學生交流。記者黃仲裕/攝影
不只中研院院士,擔憂人社科系遭邊緣化,許多人文學者自行搭建平台,希望用更活潑生動的方式讓下一代接受人文教育。台大歷史系教授吳展良聯合台大天一社創立「天一學社」,邀請年輕教師,針對兒少在課後與寒暑假進行嶄新概念的「經典化國語文暨人文涵養教育」。台師大國文系教授祁立峰則創設「空中古文教室」等臉書平台,以通俗語彙和學生介紹古文經典。
吳展良指出,人社科系遭邊緣化是「全世界的現象」,數年前日本甚至傳出文部科學省提案要國立大學改制人文社會科系,去發展符合社會需要的課程。他認為,這是因為現代社會社會競爭激烈,年輕人「生存壓力大 」,必須在短時間內從事現代的競爭,需要時間醞釀養成的人文教育因此遭到漠視。中研院院士朱敬一表示,「重理工輕人文」是長時間留下來的社會氛圍,「改變需要時間」。
吳展良坦言,「天一學社」經營得非常辛苦,家長反應冷淡、而學生則忙著應付英數理化。天一行銷做過市場調查,發現這一代四十多歲的父母,小時候念人文課程「覺得沒用、甚至感到反感」,這跟台灣的填鴨教育有關。而大陸則因文革時期丟掉傳統,這一代父母反而急著「將傳統撿回來」,國學大為興盛。
因此,如何用活潑有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親近人文,是翻轉人文學科邊緣化的關鍵。吳展良坦言,翻轉方式「還在尋找中」,近日在對岸翻紅、講述唐詩的3D動畫歷史片「長安三萬里」就是他想學習的翻轉方式。
祁立峰指出,教學嘗試以學生熟悉的語彙、場域融入文本,如搭配日前北科大白飯事件,藉由詩文製作歷代詩人白飯量列表,搭配時事教學生讀詩。雖然偶爾被外界解讀為以今律古,但至少能作為學生親近文學的開頭,進而發掘書寫、創作的樂趣。
除了教學外,更多人文學科科系嘗試和傳播或出版等業界結合,一定程度將科系產業化,以此自救。元智大學中文系教授黃智明表示,元智大學近年已將「數位程式」列為大一全校必修,系上則在大二至大四期間陸續安排大數據應用、app製作等課程。輔仁大學中文系教授劉雅芬也表示,系上兩年前開始開設「數位人文專題與實作」選修課程,教學生看懂程式碼、對AI系統下指令,並能確實運用AI協助研究和行政工作。
人社導論開業式 潘文忠:科技+人文才能更有「人味」
2023-09-05 15:36 聯合報/ 記者趙宥寧/台中即時報導
中研院院士朱敬一、王汎森等人集結多名重量級講座、規畫14個人社經典導讀主題,直奔台中女中人社班開課,盼重新帶起人社班的教學與學習熱情。記者黃仲裕/攝影
中研院院士朱敬一、王汎森等人集結多名重量級講座、規畫14個人社經典導讀主題,直奔台中女中人社班開課,盼重新帶起人社班的教學與學習熱情。教育部長潘文忠今天親臨開業式鼓勵在場師生,並坦言全世界被科技、資訊強烈襲擊之下,非常難得有機會讓學生接觸更多人文與社會科學。他認為,「科技+人文」不只要方便、快速,人社科學始終扮演核心角色,才能更有「人味」。
根據中研院「人社導論+經典閱讀」課程計畫,每個主題兩周、每周三小時,前面二小時演講,最後一小時由課堂助教帶領進行分組討論。學員除了台中女中人社班以外,另包含彰化女中人社班,以及台中一中、文華高中語文資優班共102人。
潘文忠致詞時表示,在全世界被科技、資訊強烈襲擊之下,非常難得有機會讓學生接觸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參與學習,他感謝中研院及各大學、高中提供環境。他也說,同學所接觸的,幾乎是國內鼎鼎大名,非常關心人社科學要永續、要有人接棒的學者,如同大家所在的台中女中人社班,成立至今也超過15年。
潘文忠也提到,過去人社班開設導論、經典導讀閱讀,或是跨出校門進行田野研究,人社科學可以主導人類面對重要議題,也能思考人類未來長久發展,不管人文或環境,仍需要有堅實的人文社會基礎。
潘文忠說,除了人社班,教育部在新課綱鼓勵多元選修課程,包含自主學習課程,學生在學習生涯發展,需要的不只是自己喜愛、專門領域,而是需要跨域理解,這對同學們未來發展有更多視野,教育部會持續跟中研院、大學、高中努力。
潘文忠表示,數位、科技、資訊對人類有很大影響,但要應用產生效益,終究還是在於人文應用。他說,「科技+人文」不只要方便、快速,人社科學始終扮演核心角色,才能更有「人味」。
重理工輕人文院士憂…直奔高中推廣人社課 朱敬一打頭陣
2023-09-05 15:35 聯合報/ 記者趙宥寧/台中即時報導
中研院「人社導論 經典重新來敲門」今天開業式,學員除了台中女中人社班以外,另包含彰化女中人社班,以及台中一中、文華高中語文資優班。記者黃仲裕/攝影
人社科系就業出路和薪水普遍被認為不如理工科系,政府又大力推廣資通訊領域,重理工輕人文,不只大學人文科系招生受影響,連帶讓高中語文資優、人文社會資優班報名人數逐年減少。如今疫情已過,中研院院士朱敬一、王汎森等人集結共7名重量級傑出講座、規畫14個人社經典主題,直奔高中開課,並將課程錄影後製後完全對外開放,盼重新帶起人社班的教學與學習熱情。
新課綱增設人文特色課程,由各校教師自行推出多元選修,今年度全國共有18所高中人社班、語資班,參與中研院人社基礎人才培育計畫,受新冠疫情、108新課綱等環境變化影響,近年讓高中人社營、人社班經營備受挑戰,已有多校面臨經營困境,也讓不少院士憂心學生選課偏食。
首堂課由朱敬一《導論:通識教育與經典閱讀》打頭陣。他致詞時表示,人社班有一重點是經典閱讀,人社經典很重要,好比學音樂會知道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學歷史會知道司馬遷《史記》,學文學會知道《紅樓夢》。他說,經典在人社知識中,絕對扮演關鍵角色。
近三年受疫情衝擊,實體課改為網路課。朱敬一說,以前每個高中經典閱讀,都會有大學教授幫忙,過去3年疫情搞得大家都很累,不能實體上課,「講笑話也不會笑」,就很無聊。就他觀察,近三年師生缺乏互動,經過三年後就散掉了,這次重新辦活動,希望重新帶起動能,不因疫情有所影響。
根據中研院「人社導論+經典閱讀」課程計畫,每個主題兩周、每周三小時,前面二小時演講,最後一小時由課堂助教帶領進行分組討論。學員除了台中女中人社班以外,另包含彰化女中人社班,以及台中一中、文華高中語文資優班。
其中,秋季班師資包含台灣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鄭毓瑜、台大音樂所創所所長與特聘教授王櫻芬、中研院歐美所特聘研究員單德興、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王汎森、台大心理系名譽教授考試院長黃榮村、台大法律系特聘教授陳昭如,將分別為學生帶來文學、史學、哲學、法律等領域的經典課程。
教育部國教署高中人社人才培育計畫計畫主持人、中研院社會所所長陳志柔表示,該計畫自民國93年起至今剛好20年,由中研院擔任研究單位,從北到南有不同大學擔任子計畫單位,再輔導不同高中。本次活動屬中區子計畫,由清華大學、東海大學負責中區高中,他也強調今年很特別,「畢竟沒辦法每年都有院士幫我們主持課程」。
陳志柔也提到,朱敬一院士自民國98年就在中女中上過導論課,也曾赴高雄女中、花蓮女中上導論,由他出來號召14個經典主題閱讀課,並由4院士組成這一學年的課程,還找了不同14個研究生擔任助教分組討論,持續培養人社基礎研究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