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陷入「體感貧窮」 三大困境迫切待解

2023-09-04 04:18 聯合報/ 記者洪欣慈林奐成鍾張涵/專題報導

台灣陷入「體感貧窮」 三大困境迫切待解

教育與工作無法幫助脫貧,台灣陷入「一代窮代代窮」的困境。記者曾原信/攝影

衛福部統計,台灣低收入戶人數連續十年下降,二二二年僅占總人口百分之一點二五。數據上看起來,台灣貧窮人口逐年減少,但專家直言,台灣正陷入「體感貧窮」,經濟成長果實只有科技業有感,低薪和高物價造成更多近貧黑數,兒少貧窮、工作窮忙、高齡貧窮更是台灣迫切待解的三大困境,「國家富了,民眾仍苦哈哈」。

疫情加劇貧窮世襲

本報採訪團隊走訪各縣市,看見貧窮成因一環扣一環,並非「不夠努力」可說清楚。「貧窮世襲」是兒少難題,家扶基金會統計,二二二年近百分之十二的扶助家庭,上一代也是低收入等貧戶背景,代代複製貧窮。

家扶基金會社工處處長陳乘斌說,台灣存在嚴重的機會不均,兒少家庭和教育資源落差持續拉大,孩子從小生理到學習都掉隊。疫情後更加劇不平等,脆弱家庭無存款、從事的勞力密集工作疫情間最受衝擊,也無能力協助孩子線上學習、購買教育商品。

只靠工作難以脫貧

工作也不再是脫貧解方,台灣許多年輕、中壯年族群正面臨窮忙困局。動部統計,二二二年大學畢業生第一份工作均薪僅三萬一千元,百分之廿四點九的大學畢業生首月薪水為基本工資。房租、物價卻持續飆漲,今年一至七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平均較去年同期漲百分之二點二六。

台灣無貧困推進協會研究專員謝宏偉指出,蔡政府連續六度調整基本薪資,但是,台灣人的法定時薪或是最低薪資依然比不上日韓兩國,人均GDP成長和一般民眾所得不成正比,加上通膨趨勢、支出節節攀升,是台灣人陷入「體感貧窮」主因。

台灣陷入「體感貧窮」 三大困境迫切待解

貧富差距6.15 10年新高 製表/洪欣慈

高齡貧窮人數增加

工作窮忙若未在青壯年時解決,低薪、無殼、無存款等多重困境交織,老年時恐陷入「高齡貧窮」。衛福部統計顯示,低收入戶人數雖然逐年下降,但其中高齡者占比與人數卻持續攀升,占全體低收入戶人數比率從二一一年的百分之八增加到二二二年的百分之十五點八,衍生照顧悲歌、高齡犯罪等問題。

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呂朝賢表示,過去長輩依賴家庭支持,但少子化下家庭能提供的支援將愈來愈薄弱,「老年貧窮會更嚴峻,再也沒有養兒防老這件事」,健全年金保障、改善工作貧窮將是防範關鍵。

呂朝賢也說,許多國家近年都發現,若僅以可支配所得劃定貧窮線,難反映民眾生活實況。

例如歐盟開始關注「主觀貧窮」,訪查民眾實際開支,詢問民眾每月需多少錢才能活得像一般人。面向涵蓋居住、教育、工作、社會連結等,並考量地區差異,以提供政策支持,趨勢值得台灣關注。

聯合報今起一連三天推出「貧窮台灣」系列專題,深入剖析台灣貧窮困境,為在角落辛苦生存的弱勢者尋找解方。

 

貧窮世襲…阿嬤顧孫 三代窮忙

2023-09-04 04:20 聯合報/ 記者洪欣慈林奐成/專題報導

台灣陷入「體感貧窮」 三大困境迫切待解

呂姓阿嬤照顧兩個孫子和中風丈夫,靠綁蚵串和微薄年金度日,不識字的她無法幫孫子看作業。記者劉學聖/攝影

「我不識字,要怎麼陪孩子讀書、幫他們看作業?」嘉義縣六腳鄉的呂姓阿嬤看著書桌前的孫子,無奈地說。家扶基金會統計,貧窮世襲比率正逐年增加,二二二年有近百分之十二的扶助家庭,上一代也是低收入、中低收入戶等貧戶背景,較二一七年增加二點七個百分點。第一線社工時不時會看到「案母」變成「案祖母」,祖孫三代都是受扶助對象,走不出貧困深淵。

呂阿嬤的兒子很早就離婚,長年在北部工作,去年兒子罹患鼻咽癌第三期,無法繼續工作,雖具備中低收入戶資格,但每月微薄補助僅能負擔醫藥費,「我跟我兒子說,你錢不要給我,把自己顧好就好」,平日全靠呂阿嬤獨自照顧兩個孫子,靠補助和綁蚵串度日。

阿嬤串蚵養家 日綁10串賺取350

串蚵作業不易,呂阿嬤年事已高,每日只能綁約十串、賺取微薄的三百五十元,加上與先生兩人共六千多的國民年金、三千元的家扶助學金,就是全家一個月收入。兩個孫子中,五年級的哥哥曾需當童工洗碗補貼家用,同時得幫忙照顧中風阿公;三年級的弟弟則被診斷出學習障礙,跟不上學校課業。

嘉義家扶中心社工督導盧芯寬說,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再次掉入貧窮,很大因素是教育。經濟弱勢家庭每日忙於生計,有時連健康都搞垮,難有多餘心力顧及孩子課業和未來。孩子沒有專業技能,長大只能繼續從事工地打零工、洗碗等低收入工作,早婚機率也較高,自身還未脫貧就需養育下一代,形成惡性循環。

貧困家庭負債 平均每戶逾百萬元

貧困家庭兒少還得面對債務問題。據衛福部二一八年低收入與中低收入戶生活調查報告,百分之四十二家庭有負債,平均每戶債務一二萬元,可說債留子孫。

台東縣海端鄉霧鹿國小校長郭惠珍在台東任教卅年,霧鹿國小屬極度偏遠學校,與利稻分校相加僅五十九位學生。學生人數雖少,但郭惠珍說,她來霧鹿國小五年,處理過的高風險個案通報量比過去廿五年還多,伴隨貧窮而來的家暴、性侵、疏忽照顧等問題層出不窮。

長期缺乏關注 孩子失去追夢渴望

郭惠珍表示,弱勢孩子現在面臨「看不到未來的貧窮」。貧窮不只來自經濟條件不佳,更大問題是孩子在失能家庭中,缺乏關注、正向成人資源與自我認同。家長長期被生活打擊和遭遇挫折,難引導孩子想像未來,孩子會覺得:「自己以後也就這樣了」,失去追夢渴望,長大再成為不穩定的父母。

台東家扶中心社工督導林嘉梅說,就算孩子離家、展開新生活,也很常因原生家庭照顧、經濟、負債等拉力,被迫放棄夢想或學業,再次回到貧窮循環。

郭惠珍以自己為例,她小時候家裡也窮,但早年環境單純,仍相信努力能改變未來。

她說,現在社會充斥比較、貧富差距拉大,孩子容易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有時只需要一套乾淨、像樣的運動服,孩子就能產生正能量,不會一直覺得自己處於弱勢」。

 

終結世代貧窮 必須整合安全網

2023-09-04 04:20 聯合報/ 記者洪欣慈林奐成/專題報導

台灣陷入「體感貧窮」 三大困境迫切待解

貧窮循環比率升高 製表/洪欣慈

國外俗諺說,養大一個孩子需全村力量,解決兒少貧窮,仰賴各部會共同打造支持系統。第一線社工認為,兒少問題背後是各種家庭困境,如就業、醫療、藥酒癮等問題,需跨部門網絡合作,建立完整支持系統,才能為孩子構築安心成長的環境。

台東家扶中心社工督導林嘉梅表示,貧窮家庭多面臨複雜且多重困境,例如家長疲於打工,無力顧及孩子的教育,需學校體系協助;孩子下課回到家,無人陪伴,易衍生犯罪,便需社福體系打造安全社區據點。家中若有需照顧的長輩,要避免孩子變成「年輕照顧者」,牽涉醫療與長照資源。

「有三個體系可優先強化,學校、社區和醫院」。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呂朝賢說,學校與兒少相處時間長,可增設社工師,了解兒少家庭狀況;村里長熟悉社區,可協助媒合資源;醫院社工或護士遇到家中有狀況的新生兒,可從出生及早追蹤、導入資源協助。

 

疫情+通膨 失能家庭擔子更重

2023-09-04 04:22 聯合報/ 記者林奐成洪欣慈/專題報導

台灣陷入「體感貧窮」 三大困境迫切待解

雲林縣麥寮鄉單親媽媽小君疫情期間被辭退,長達半年都沒工作,養育三個子女的壓力極大。記者黃仲裕/攝影

疫情時被辭退,整整半年沒工作,後來又確診隔離,真的很辛苦。」雲林縣麥寮鄉單親媽媽小君,談到離婚後獨力扶養三年幼子女,扛起經濟與教育重擔,不禁流下眼淚。小君的家庭只是冰山一角,據家扶基金會統計,二二一年及二二二年都有超過一千個家庭申請急難救助金,顯示疫情與通膨海嘯加劇弱勢家庭困境。

單親媽疫情失業 靠救濟養孩

疫情前,小君從事餐廳正職工作,但去年疫情爆發時遭解雇,靠領取低收入戶補助與家扶急難救助金,勉強度過難關。疫情期間,家中子女都要線上學習,她變成家庭導師,使用僅有的一支手機連線,讓孩子輪流上課。今年初,全家染疫關在家裡,她無法工作而入不敷出,所幸學校為他們申請物資,「我們就吃那個物資度日」。

疫情風暴之後,小君現在飲料店上早班,下午則在家接外快包檳榔,現在每月收入約一萬七千元,要支付房租、生活費和貸款。雖然生活困頓,但小君仍重視教育,下午忙完兼職後,便趕緊去學校接小孩,晚上陪寫功課也不喊累。

貧戶經濟壓力大 陷惡性循環

過去三年來,疫情衝擊庶民經濟,加上通膨來襲,低收入家庭雪上加霜。據主計總處統計,在二二二年,所得最低百分之廿家庭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到百分之三點一,遠高於所得最高百分之廿家庭的百分之二點八,主因為食物類漲幅高。顯示貧窮家庭面對更大通膨壓力,形成惡性循環。

家扶基金會社工處處長陳乘斌指出,近三年急難救助金的申請呈倍數增加,二年僅三二一戶、總額三七七萬元,二二一年劇增至一六一九戶、二二九一萬元,申請戶數增加四倍,至二二二年仍有一七六戶申請,「個案有七成是單親家庭,孩子在家上課、生病的話,家長就得請假或暫停工作」。

疫情時產生的教育問題,其他縣市也面臨挑戰。台東縣霧鹿國小校長郭惠珍指出,「實體比較好掌握到孩子,線上很難掌握,大部分老師覺得很無力。家庭失能,教養觀念似是而非,疫情時孩童離開老師陪伴,家長也不管,學習成效愈來愈慘」。

扶助兒就學中斷 比率達一成

據家扶統計,近三年全國家扶中心,扶助童結案是因「就學中斷」的比率達到百分之十。在家戶所得較低的台東,情況更嚴重:疫情期間,因就學中斷結案的扶助童比率,從百分之十八增加到百分之廿五。

台東家扶中心社工督導林嘉梅指出,弱勢兒少中斷學業投入就業市場很常見,他們必須以工作收入緩解家庭經濟壓力,一旦做低薪工作或很早結婚生子,全家再陷入困境。

她遺憾地說:「孩子去念大學會遇到各種困難,高三或大四就休學了,很替孩子惋惜或心疼,差一點點就可以完成。我們孩子在台東生活,經濟條件、課業壓力比較重,沒有其他支持會放棄;他們打工有自主性和收入,比較難去看到學歷能帶來的機會。」

 

低收戶入不敷出 愈來愈嚴重

2023-09-04 04:22 聯合報/ 記者洪欣慈/專題報導

台灣陷入「體感貧窮」 三大困境迫切待解

高、低所得家庭消費物價指數年增率 製表/洪欣慈

疫情衝擊經濟,通膨對低收入家庭衝擊尤其劇烈。政大勞工所教授成之約表示,對低所得家庭而言,「賺的每一分錢都得用在生活上」,下一階段更需關注能源價格對低所得家庭的衝擊。各國實踐淨零碳排過程中,都發現能源價格上升會反映在店家經營成本,繼而轉嫁給消費者,政府須持續關注,適時提供弱勢家庭補貼,避免窮者愈窮。

據主計總處統計,二二二年所得最低百分之廿家庭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明顯高於所得前百分之廿的家庭。今年上半年差距雖縮小,但是,低所得家庭仍然承受較高的CPI年增率,低收入族群入不敷出問題,愈來愈嚴峻。

成之約表示,低所得家庭不像中高所得家庭,有餘錢可做儲蓄或投資,賺的每一分錢幾乎都用於食衣住行等日常開支,當實質薪資不進則退、物價又持續上揚,對低收入家庭維繫日常生活影響很大。

此外,他也提到,政府長期目標是淨零碳排,能源價格勢必愈來愈昂貴,除可能直接衝擊電價,也會影響各行各業商家經營成本。國外在追求淨零碳排過程中,對低收入家庭或低薪族都會有特別補助,政府應留意物價對弱勢族群帶來的衝擊,提升所得是根本解方,但若無法立即提升薪資,就應規畫用電等生活面向補貼,避免弱勢家庭落入絕境。

 

陳彥翰:疫情看見孩子需求

2023-09-04 04:28 聯合報/ 記者洪欣慈/專題報導

台灣陷入「體感貧窮」 三大困境迫切待解

孩子的書屋執行長陳彥翰說,孩子的需求永遠不變,他們需要陪伴與被「看見」。記者季相儒/攝影

孩子的書屋在台東大知本地區陪伴孩童已廿四年,與兩百多位孩子一起走過三年艱困疫情。孩子的書屋執行長陳彥翰說,疫情帶來收入減少、家暴等問題,過程辛苦,但也讓書屋更堅信,「孩子的需求永遠不變,他們需要陪伴與被『看見』」。

疫情期間,書屋是孩子重要庇護所。陳彥翰說,書屋家長多從事房務、農工等臨時或兼職工作,疫情讓許多人失業,長期待在家不只經濟出問題,也衍生高壓管教風險,「書屋老師需偷偷把有需要的小孩接來,或廿四小時開視訊陪伴」。陳彥翰說,書屋陪伴孩子同時,也要想辦法創造工作機會給家長,減少家庭摩擦。他也觀察到,因為疫情「父母終於能親眼看到孩子長大」,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陪伴。

陳彥翰二一九年在書屋創辦人「陳爸」陳俊朗猝逝後,一肩扛起書屋。他心中有一個五十年計畫躍躍欲試,「我想將整個大知本地區打造成一間『大書屋』」。他認為,書屋總有一天會消失,消失那天,代表知本已實現書屋精神,一間檳榔攤都能是「書屋」,讓孩子都能在尊重、和善、沒有太多爭奪的環境長大,「勇敢作夢、笑得開心,感受到自己有價值」。

聯合報二二一年推出「聯合七十許願未來」系列專題,邀請七十位實踐家許下心願,透過共同倡議,集結社會能量讓台灣更好。陳彥翰是許願人之一,他希望台東孩子有平等立足點,不再為外漂而恐懼。聯合報今年邁入七十二周年,持續追蹤許願人關注的社會議題,邀請讀者與許願人攜手關懷兒少,一起為下一代努力。

 

王嘉納:留住這代 陪伴下代

2023-09-04 04:36 聯合報/ 記者洪欣慈/專題報導

台灣陷入「體感貧窮」 三大困境迫切待解

花蓮縣玉東國中退休教師王嘉納(前排左二),以退休金在部落打造木工產業,用工作機會留住這一代,讓下一代能在父母陪伴下成長。記者季相儒/攝影

「現在的孩子就是未來的家長,他們能留下,才能改變下一代。」花蓮縣玉東國中退休教師王嘉納,任教廿多年來看到太多父母在外地辛苦工作、賺取微薄收入,卻依舊改變不了子女學習低落的命運。意識到在學校能做的有限,他毅然決然退休,以退休金在部落打造木工產業,用工作機會留住這一代,讓下一代能在父母陪伴下成長。

王嘉納在玉東國中推動「玉東卡本特」木工專班,多年來帶學生到外地舉辦展覽,讓主流教育中沒有成就感的孩子找回自我價值。二二一年創立台灣木想傢人才培育協會,木工廠內現有四名廿二歲的正職員工,都是他認識多年的學生。

四位正職員工來自不同部落,但都是部落裡唯一一個能留鄉、有穩定收入的年輕人。

王嘉納表示,玉東國中的學生單親、隔代教養比率高,父母多數在外地工作,他看過太多學習挫敗的孩子,不是不聰明,但因為沒有健全家庭和父母陪伴,一開始就落後在起跑點。

王嘉納表示,學習成就低落等各種問題多半從小就發生,學校能夠做補救教學,但補救只是道義上的人工呼吸,難以取代家庭功能,如果沒有家庭協助與學校建立連結,最終仍會斷鏈,「四個正職孩子,代表未來有四個家庭有機會留在這」。

王嘉納現正努力擴大協會規模和工廠訂單量,日前作品剛在東京設計展展出,十月底也將在台北舉辦展覽,希望做出產品口碑。

除了玉里,協會想再前進花蓮更南端的富里鄉,逐步增加工作機會,讓更多學業不一定頂尖,但技術優秀的年輕人,不用再被大城市的高物價和低薪剝削,翻轉下一代貧窮命運。

聯合報二二一年推出「聯合七十許願未來」系列專題,邀請七十位在台灣社會角落耕耘的實踐家許下心願,希望透過共同倡議,集結社會能量讓台灣更好。王嘉納是許願人之一,希望透過工作留住兒少,聯合報今年邁入七十二周年,持續追蹤許願人關注的社會議題,邀請讀者與許願人攜手關懷兒少,一起為下一代努力。

 

弱勢家庭孩子被迫要長大 放學先顧中風阿嬤

2023-09-04 04:44 聯合報/ 記者林奐成洪欣慈/專題報導

台灣陷入「體感貧窮」 三大困境迫切待解

記者走訪家戶所得較低的數個縣市,發現家長失能、藥酒癮或虐兒的脆弱家庭,經過這場百年大疫情況更惡化,孩子難專注學業、被迫長大。圖非新聞當事人。記者季相儒/攝影

弱勢家庭為何難脫貧?記者走訪家戶所得較低的數個縣市,發現家長失能、藥酒癮或虐兒的脆弱家庭,經過這場百年大疫情況更惡化,有孩童需長時間照顧家中長者,無法專注學業,成為「被迫長大的一群」,恐影響往後發展,更難擺脫貧窮夢魘。

在收入較低的花東,兒少受虐比率高於其他縣市,疫情期間更為嚴峻。據衛福部「兒童及少年保護案件受虐者人數」統計,二二一年台東縣平均每一萬名兒少中,有八十七點六人是保護案件受虐者,全台最高;花蓮縣為五十八點七人,全台次高。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部醫師朱紹盈觀察,弱勢家庭多為單親、隔代或隔隔代教養,從事低收入工作,疫情經濟不穩定,更衍生中年酗酒及家暴。現今離婚率高,夫妻帶著各自的小孩組成重組家庭,更可能出現家內性侵等高風險問題。

至於西部的嘉義縣,二二一年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七十九點二萬元,全台倒數第三。嘉義家扶中心社工督導黃碧玉服務的一個隔代家庭,祖母扶養就讀國中的孫子,但去年祖母中風臥床,少年變成照顧者,「他一天的開始是準備早餐,放學回家先幫阿嬤換尿布」,社工網絡提供協助,才能度過難關。

鄰近的雲林縣也面臨人口外流與老化。雲林家扶中心社工督導歐厚成說,約百分之五扶助家庭,孩子必須照顧生病臥床的祖父母,「他們學習表現都不好,因為家裡有太多事情要處理,讓人覺得不捨」。

家扶基金會社工處處長陳乘斌指出,家扶調查發現,疫情間許多孩子心理健康出狀況,因需負起家庭照顧責任,政府「社會安全網」得投入更多資源,幫助脆弱家庭。

 

貧富兩極化 難靠教育翻轉階級

2023-09-04 04:46 聯合報/ 記者林奐成洪欣慈/專題報導

台灣陷入「體感貧窮」 三大困境迫切待解

教育是否仍是脫貧解方?部分社工及教育者認為,貧富兩極化、資源落差大,孩子從小教育資本落差大,教育可讓孩子找到工作,但恐難以達成階級流動。圖非新聞當事人。記者季相儒/攝影

行政院明年將實施高中職免學費及補貼私立大專學雜費,此舉是否有助弱勢孩童升學並脫貧?部分社工及教育者持悲觀想法,指出當今貧富兩極化,偏鄉與都市資源落差大,教育雖可讓孩子找到工作,卻難達到階級流動。

雲林縣古坑鄉華山國小教導主任郭淑娟以「孩子的一天」舉例,都會區孩童享受安親班、才藝班等豐富資源,父母即使忙碌仍可將孩子送到教育機構,而偏鄉孩子僅能接受學校幫助,「學校是最大避風港,回到家父母沒空,整天下來就出現學習落差」。

即便努力念到大學,也未必能脫離貧窮泥淖。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中低收入戶高中(職)以上者達百分之七十八點八,與全國家庭的百分之七十五點八相近。

另教育部一一學年度統計,大專校院就學貸款總金額達一八五億元,超過廿二萬名學生申貸,不少學生學貸屆期後仍無力償還。截至二二一年八月,「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代償學貸餘額超過四十九億元。

花蓮五味屋長年陪伴弱勢兒少,五味屋創辦人、東華大學教授顧瑜君觀察,很多兒少只是被體制推進大學,但高教膨脹下文憑無用,還背了學貸,依舊是「打工人口」,求學期間也容易因受挫而中輟。

五味屋近年鼓勵孩子申請教育部與勞動部的「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方案」,讓孩子高中職畢業後能先學習職場技能,五味屋本身有商店可提供實作,也積極和花蓮市區店家合作,「經過沉澱之後,孩子可以思考到底要不要念大學,就算真的去念,碗也會比較深,不會那麼淺碟」。

 

輸在起跑點 弱勢兒健康問題多

2023-09-04 04:48 聯合報/ 記者林奐成洪欣慈/專題報導

台灣陷入「體感貧窮」 三大困境迫切待解

嘉義縣11歲女童小珍(化名)家境清寒,上小學時就被判定體重過輕,溫飽成為奢求。記者劉學聖/攝影

家境清寒的嘉義縣十一歲女童小珍(化名),年幼無法獲得溫飽,上小學時判定為體重過輕,後來雖獲得足夠營養但仍比同學瘦弱許多。家扶基金會統計也發現,二二二年全台扶助家庭當中,未滿七歲兒童發展遲緩比率達百分之一點五,政府需積極伸出援手,避免孩子的生理發展輸在起跑點。

小珍的父母離異,父親長年在外,靠阿嬤打零工維生。之前小珍確診在家隔離,阿嬤請假而收入變少,阿公便開始酗酒,她受訪時用膽怯聲音說:「阿公脾氣變得更差,常發酒瘋跟阿嬤吵架,我很害怕」。國小為協助弱勢家庭,提供學費全額補助,讓她晚上留校吃飯及讀書,安心學習。

嘉義縣有不少單親或隔代教養家庭,該縣家扶中心主任沈明彥說,弱勢孩童發展遲緩多因刺激太少。他曾扶助過一個家庭,發現阿嬤整天將兩個孫子關在房間,結果上幼稚園還不會踢球,身體機能落後同齡孩童。

台東家扶中心發現,扶助個案中有百分之十八孩子有身心障礙或疾病,百分之六發展遲緩,與營養不良、未及早發現、無法帶孩子做早療等因素有關。

「孩子本身會展現給你看,他們身處的環境」。花蓮慈濟醫院小兒部醫師朱紹盈指出,弱勢孩童不是常挨餓,就是容易攝取空熱量食物造成肥胖,例如某小學九名孩童,血液蛋白以及膽固醇都不足,她和校長資助孩子的午晚餐,花整個暑假將孩子「養大」。

朱紹盈表示,民眾普遍認為親權最重要,但有些貧窮家庭父母能力不足,社會須調整觀念,「孩子是國家的,國家要照顧」,否則未來會付出更高社會成本。

阿嬤嘉義小學家扶中心隔代教養肥胖隔離幼稚園弱勢家庭家扶基金會

 

 

缺專業技能 產業轉型弱勢更弱

2023-09-04 05:00 聯合報/ 記者洪欣慈/專題報導

台灣陷入「體感貧窮」 三大困境迫切待解

政府資源除投資高科技產業,也應思考製造業升級,藉此增加工作機會和達到在地就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疫情衝擊弱勢家庭,就業雖已漸回穩,但第一線社工觀察,各產業型態因疫情漸轉型為數位作業,過往單純仰賴勞力的工作職能、人力需求都改變,例如餐廳改採線上點餐等。弱勢家庭若技能未升級,賴以為生的工作恐受衝擊,疫後需政府持續關注。

家扶基金會社工處處長陳乘斌說,扶助家庭中,父母學歷高中職以下逾八成,缺乏專業技能,多在勞力密集的服務業擔任房務、清潔等基層工作,或到工地打零工、在路上當舉牌員,非典型就業比率高。

陳乘斌說,社會容易將貧窮歸因於個人不夠努力,但貧窮常是結構性發生,例如過去產業西移到中國大陸時,台灣就出現過一批因失業產生的貧窮人口、自殺率飆高,數位轉型可能是下一波移轉,後續效應不容忽視。

主計總處統計發現,台灣近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增加,但若細究分配,「受雇人員報酬」占比卻下降,二二一年僅占四成三,反觀企業營業盈餘占比上升,經濟成長果實勞工恐無感。另一四人力銀行七月發布「民生消費產業人才白皮書」,餐飲等產業薪資仍居後段班,陷入低薪缺工惡性循環。

陳乘斌建議,勞動部應思考如何透過職業訓練,協助弱勢勞工建構未來所需能力;家庭更需因地制宜的培力,例如南投是農業大縣,可開設農產品行銷職訓課程,讓貧困家庭有更多就業機會、增加收入。

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呂朝賢表示,從社會福利角度,政府資源除投資高科技產業,也應思考製造業升級,藉此增加工作機會和達到在地就業。如日本和德國,至今仍重視高附加價值的製造業,「解決貧窮還是要靠就業,否則國家富了,民眾還是苦哈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oufat 的頭像
    chioufat

    chioufat的部落格

    chiouf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