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 親、師都有責任
2023-09-28 02:43 聯合報/ 鄭國成/大學助理教授(花縣壽豐)
友人任職某國中,授課國文已逾十餘春秋。數年前某日段考結束,因一名平時成績不佳學生突然成績優異,不免啟人疑竇,意欲求證是否真才實學?若是則揚善於公堂,若非則規過於私室。故心生一計:將原卷請該生重新作答,結果「試卷一樣,分數兩樣」,學生終於承認偷窺作弊。
該生放學回家隨即向父母哭訴,父母當下理應給予子女機會教育,救歧路於正道。未料友人當晚竟接到家長電話,被訓斥數落:「不該如此讓孩子心理受傷…。」試問:設若司法者縱放犯法者,輿論會群起鳴鼓攻之;然而執教者出乎教育良心規過作弊者,有錯嗎?難道非要教師當睜眼瞎子,無視全班同學成績之公平正義?
家父生前奉獻杏壇四十餘載,他曾經敘述:「某國中老師下課時,從教室返回一樓辦公室。有名男學生在樓上見狀,調皮地模仿訓導主任威嚴口吻,依照老師走路的步伐頻率,當眾大喊:『一、二、一、二』之餘,隨即下令『立正、站好』。老師不堪擺布受窘,怒衝二樓毆打學生。」家父評論:「學生固然製造問題,但老師個性火爆則讓問題更加擴大!」
我向來秉持「大學生應該培養自我管理能力」理念,對於上課慣性遲到、聊天、玩手機者,皆會適時口頭提醒收斂,事不過三,不再饒舌碎唸或當眾打罵,相信學生皆了解我已善盡職責。莫忘至聖先師教誨:「忠告而善道(導)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以及門徒子游高見:「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事奉國君屢屢忠諫,反招罪辱;對待朋友屢屢勸戒,反遭疏遠)」。
社會風氣之良窳,實繫乎一二人之心。韓愈《師說》感慨:「嗟乎!師道之不存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此事古已有之,於今尤烈,譬若學生課後不擦黑板、垃圾留置教室等,缺乏群己觀念。明朝方孝孺《指喻》指出大患源於至微:「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於不可為。」故維護學術善良風氣,師生與家長豈能卸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