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別再超限利用教育
2024-01-17 04:23 聯合報/ 王延煌/高中校長(彰化市)
國三生割頸命案引發社會關注。示意圖/ingimage
選前國三生在校園遭曝險少年攻擊身亡事件,引發少年事件處理、學生輔導管教等法制面的討論,甚至上綱到廢死議題,成為選舉攻防焦點。選舉雖然結束,社會(校園)安全網的問題不應被忘記。
其實,教育現場的輔導管教系統早已失靈、失序甚至失能,背後原因並非來自單一法規命令或函釋,而是整體的法律規範脫離了教育與社會現實,以及學校教育被超限利用所導致。
首先,學校不是百寶箱。這幾年教育部力推行政減量,希望挽救行政大逃亡,結果卻更惡化。原因乃是相關部會急功近利,為求政策立竿見影,只要遇到難題,都要找教育單位幫忙解決。於是學校成為政績提款機,行政負荷不減反增。
例如,文化部制定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要求教育部將國家語言納入必修課程,讓甫上路的一○八課綱大亂;教育部修正推動戶外教育實施原則,用以助攻交通部國民旅遊業績;農漁產品滯銷,教育部得配合農業部納入學校午餐降低損失等。其他諸如衛福部的防疫工作(新冠肺炎、登革熱、流感等)、限期兩年內完成班班有冷氣的裝設、雙語政策下的各項教育實驗班級與課程,以及數不清的跨部會協辦及上級交辦工作,每項都來得又急又猛,使教師及行政人員疲於奔命、心力交瘁。許多本不屬於教育核心任務的工作都要學校來承擔,長久下來,教師哪能專心教學與輔導管教?校園安全網哪可能不破?
其次,教師不是超(聖)人。當代教師被賦予的角色功能,有史以來最多元。除了課程與教學外,也要成為計畫寫手,為學校爭取競爭型計畫補助;偏鄉資源人力不足,弱勢家庭日增,得身兼心理師、社工師、照護工作者甚或慈善家;少子女化嚴重,為避免裁併校,還須權充司機接送學生;資訊科技突飛猛進,要學會章魚策略,善用平板與各種APP,成為智慧教學者;加入各種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期許成為跨領域專家,拓展斜槓人生等。
此外,教師除了要成為時間管理大師的超人外,更要成為擁有絕佳情緒管理能力的「聖人」。遇到行為偏差學生與恐龍家長,須具備波瀾不驚的心理素質,更要有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修養。用「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教訓宰予的孔子,如果處於當今社會,恐早已淪為不適任教師了!
最後,輔導不是萬靈丹。四一○教改運動後,教育法規開始鬆綁,校園民主化成為教育管理哲學的主流,採取「弱化管理訓導,強化教育輔導」的策略。於是原本是後備部隊的輔導人員,一躍成為友善校園的先鋒。一○八年少年事件處理法大幅修正,觸法兒童回教育與社政體系、以「曝險少年」取代「虞犯少年」來去除身分標籤印記、「輔導先行,司法後盾」等重大變革,大大增加輔導人員的工作量,人力卻遠遠無法補足。輔導教師培訓不足、社工師流失率高、心理師投入學生諮商意願低,縱然學生輔導法在一○三年頒布施行,也補不了社會(校園)安全網的破口。
總統與立委大選已經落幕,期待新執政團隊別再超限利用教育,讓教師回歸校園、講台,專注成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良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