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是資優生嗎﹖」資優班與資優鑑定問題常見十大迷思
「老師,我的小孩該去考資優班嗎?該怎麼準備?」國小導師常會遇到家長詢問考資優班的事情,如果老師能對資優班的議題有基本的認識和正確的了解,才能提供專業的諮詢與貼切的建議,引導家長與孩子建立對資優教育的正確心態和認知。
shutterstock
2023-11-13 14:12 更新:2023-11-22 14:29翻轉教育
本文重點摘要
「老師!我的孩子一直是班上前三名,也拿了很多領域獎狀,我想讓他二年級的時候去考資優班,老師你覺得要不要先去補習呢?現在應該做什麼準備呢﹖」
許多國小低年級的導師,常會遇到家長詢問考資優班的事情,有些家長甚至在孩子就讀一年級時就跟老師詢問要如何準備,有時突然之間會讓老師不知如何應對⋯⋯面對家長的詢問與擔憂,老師應該要對資優班的議題有基本的認識與正確的了解,才能提供專業的諮詢與貼切的建議,引導家長和孩子建立對資優教育的正確心態與認知。
很多家長不知道到底該不該讓孩子參加資優鑑定﹖既嚮往「資優」一詞的光環亮麗,又擔心「鑑定」帶來的波折壓力!其實如果孩子本身具有資賦優異的潛質,對資優鑑定也不排斥,家長可以鼓勵其嘗試,但事前要讓孩子理解資優鑑定的目的,以及鑑定過程的可能結果與影響,包含鑑定通過後會如何安置(學校課程會如何安排),以及鑑定未通過的自我心理調適(親師生如何共同面對並協助孩子從中獲得啟發)。
孩子有資優特質嗎?學習特質觀察
特殊教育法第4條明示:「…資賦優異,指下列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經專業評估及鑑定具學習特殊需求,須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措施協助之情形:
一、一般智能資賦優異。
二、學術性向資賦優異。
三、藝術才能資賦優異。
四、創造能力資賦優異。
五、領導能力資賦優異。
六、其他特殊才能資賦優異。」
由上述法規資料可知,資賦優異至少有六大類,而常見的資賦優異潛在特質,可從以下四大層面探討,當家長提出「考資優班」的相關問題時,老師不妨跟家長共同來為孩子做評估與分析,看看孩子符合哪些「資優」特質﹖
一般能力優異
1-1學習、記憶能力強,聽過或看過的訊息能持久不忘。
1-2做感興趣的事物專注、持久,常常打破砂鍋問到底。
1-3觀察力敏銳,可以從各種經驗中得到許多訊息。
1-4理解能力優異,能夠快速掌握主要概念。
1-5類推能力良好,能夠舉一反三。
1-6能夠主動涉獵感興趣的題材,好奇心十足。
邏輯數理能力優異
2-1喜歡思考、閱讀、或談論與數理相關的問題。
2-2計算能力優異,數字概念良好。
2-3符號運用的能力優異,抽象思考能力強。
2-4歸納能力強,統合能力良好。
2-5願意嘗試超乎其年齡水準的數理題目。
2-6喜歡動手作實驗,具有獨立研究的能力。
語文能力優異
3-1詞彙豐富,能夠正確運用超乎年齡水準的字詞。
3-2喜歡閱讀超乎年齡水準的書籍,閱讀理解能力佳。
3-3說話及寫作能夠把握重點,具有高度組織能力。
3-4喜好文學創作,能用文字抒發情感。
3-5具有多種語言的能力。
3-6語文聯想能力豐富,對於文字的敏感度高。
藝術能力優異(以音樂為例)
4-1主動欣賞音樂,接觸音樂、注意音樂活動的訊息。
4-2經常唱歌、吹口哨、哼曲子及打拍子等。
4-3聽覺記憶超強,聽過的曲子能說出曲名或作曲者。
4-4具音感、節奏、視譜能力,很快便學會新曲子。
4-5能夠自己編曲或者改編一首歌。
4-6擅長某種樂器的演奏。
國民小學一般智能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及安置學習特質觀察推薦表參考:
能力 |
表現特質 |
認知〈思考〉 |
詞彙發展超過同齡學童,語言的運用流暢而精確。 理解能力優異,了解訊息、觀念與問題的速度快。 分析能力優秀,有條理的邏輯思考並能提出疑問。 推理能力優異,對於事物的線索有很精準的看法。 喜愛並主動閱讀,讀物的難度與水準超過同齡學童讀物。 |
動機〈情意〉 |
對感興趣的事物專注執著,能持之以恆的完成。 要求完美,對於不完美的表現,會產生負面的自我評價。 獨立性強,喜歡獨自工作,不太喜歡別人干預。 是非分明,要求公平正義,並常對人、事、物進行批判。 即使是感興趣的領域,對於重複與機械性作業容易厭煩。 |
創造〈好奇〉 |
對於許多事物富有好奇心,比同齡學童有更高的熱忱。 對於問題常能提出各種想法,並有獨特新奇的點子。 勇於發表意見或提出異議,並常堅持自己的看法。 樂於接受新事物,有嘗試、實驗或面對批判的勇氣。 善用直覺去思維,能夠聯想出不同種類且新穎的意象。 |
社會〈領導〉 |
與人相處有自信,自我概念積極,為自己設定高標準。 負責盡職,對承諾的事能做好,與人和諧相處。 在團體中,喜歡扮演領導者的角色,有支配他人的傾向。 善於表達自己的意見,知道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觀察力敏銳,對周遭環境觀察入微,適應環境的能力強。 |
國小資優鑑定報名方式、資格與流程
國小階段資優鑑定的方式,依據「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第2條第2款規定:「資賦優異學生之鑑定,應以標準化評量工具,採多元及多階段評量,除一般智能及學術性向資賦優異學生之鑑定外,其他各類資賦優異學生之鑑定,均不得施以學科(領域)成就測驗。」彙整全國各縣市國小一般智能資優鑑定簡章,分析其主要內容如下:
公告、報名與鑑定時間
(1)資優鑑定的期程每年並沒有確切日期,各縣市最早在第一學期9月、最晚在第二學期2月會進行鑑定簡章的公告與發布,有意報考的學生家長請多注意此時段。
(2)初選報名簡章待各縣市教育局/處核定後,會請承辦學校及設有資優班的學校立即公布並宣傳。
參加鑑定之資格或條件
國小二、四年級學生且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即符合報名資格:
(1)智力測驗(CPM 或 SPM 測驗)成績達百分等級85以上。
(2)具優良學習特質與表現,國語文、數學及自然科學定期評量成績總分在同年級或該班前百分之20。
(3)具資賦優異潛能,由家長、導師推薦(由導師推薦名額不得逾全班人數1/3為原則)。
由就讀學校及各受理轉介鑑定學校審查報名資料,通過者始得參加初選。
鑑定及安置作業流程
一般分初選評量及複選評量二階段辦理,兩階段評量中間大約間隔4~7週時間。
(1)初選評量實施方式為團體智力測驗、國語文及數學測驗,團體智力測驗須達平均數正1.5個標準差以上或百分等級93以上、國語文及數學測驗得分均須達百分等級90以上,且其中一科達平均數正1.5個標準差以上或百分等級93以上,即為通過初選,取得複選評量資格。
(2)複選評量實施方式為個別智力測驗,個別智力測驗評量結果在平均數正2個標準差或百分等級97以上即為通過鑑定。
(3)經核定具一般智能資賦優異者,就讀設有一般智能資優資源班之國民小學得於原學校就讀資優資源班;就讀未設一般智能資優資源班之公立國民小學,得於指定時間內以轉學籍不轉戶籍方式,轉學至指定之設班學校接受資優資源班服務。
國民小學一般智能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及安置作業流程:
圖表來源:黃慧瑜(小魚老師) 提供
資優班常見10大問答與迷思
每年帶班都會有家長提出「考資優班」的疑惑,綜觀多年來家長對資優班的疑慮問題,整理資優班與資優鑑定常見的十大問答(Q&A)如下:
Q1:資優教育是菁英教育嗎?
A1:不是!這是錯誤的迷思喔!
很多人誤解了資優教育,總認為資優教育就是菁英教育的一種,但「資優」這兩字並非代表學業上的「績優」或是社會上「成功」的象徵,資優(gifted)的語源是禮物(gift),由此可知它的本意是上天所給予的天賦,亦即生下來時神經系統就已具有的特徵,是指先天性的、異於平常的智能。這種趨勢並非一般所謂外在的成功,而是指內在的「掌握學習方法的天分」和「與生俱來擁有的學習能力」。
資優班所提供「資優教育」就是依照老師的專業判斷,去發掘學生的潛能,並訂定適合他們的個別輔導計畫(IGP),引導其潛能獲得開發,以達到適性教育的目的。
Q2:參加國小一般智能資優鑑定,事前需要準備或補習嗎?該如何準備?
A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第4條第1款說明:「一般智能資賦優異,指在記憶、理解、分析、綜合、推理及評鑑等方面,較同年齡者具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者。」所以資優鑑定評量的是孩子的潛在能力或平常的學習表現,事前並不需要特別準備,家長和孩子只要抱持平常心參加即可。
Q3:如何選擇資優班?
A3:如果原就讀的國小設有資優班,通過資優鑑定只能原校就讀,採抽堂上課。如果原就讀的國小沒有設立資優班,可轉學到設有資優班的國小,不用遷戶籍。如果不考慮轉學,還有兩種方案可二擇一,一是在原校參加校本資優方案,也就是由原校個別安排資優課程;二是區域衛星資優方案,也就是自行在課後或假日到指定學校,參與該校的資優課程。
Q4:資優班的上課時間?
A4:分散式資源班學生學籍在普通班,大部分時間均於普通班級上課,只有資優課程的時間至資優資源班上資賦優異相關的課程。排課方式主要分為兩種:抽離式及外加式。抽離式為利用一般課堂時間將資優班學生從原班抽離、集中上課;外加式為利用晨光時間或午休時段另外上課,也會配合學生個別狀況(例如:校隊、社團等)做課程調整,但許多原班級沒上到的課程,必須要自己跟上進度。
Q5:資優班就是進度超前班?
A5:不是喔!資優班的課程跟同年級普通班的課程並無直接相關、並非將普通班的學科學習進度超前,也並不是外加很多作業、考試或參加比賽等過度練習,來讓孩子獲得學科上的成就。
Q6:資優班課程內容是什麼﹖
A6:資優班課程除了普通班課程的加深加廣外(如應用數理、語文創作等),更重要的是資優生特殊需求領域課程(如獨立研究、主題探究、情意輔導、創思技巧、國際議題、溝通領導等),資優課程是要透過多元且適性的不同課程,取代以學科及成績為導向,幫助孩子發掘優勢,讓孩子在學習中找到樂趣、主動面對挑戰、發揮潛能。
Q7:資優班的上課方式﹖
A7:資優班上課方式採抽堂上課,會依據課程需要及學生需求做彈性分組,例如:情意輔導(全年級與小組)、創造力課程(小組)、溝通領導(小組)、獨立研究(個人或小組)、數理及語文選修課程(個人或小組);另外寒暑假或配合課程需要,會安排獨立研究競賽及科展等競賽發表、校外教學及參訪活動等。
Q8:資優生就是什麼都很厲害嗎?
A8:資優生並非全才,多數是偏才,即使是數理資優生,他們的數理成績也不一定很好;資優生可能思考、反應能力很好,可是並不一定「很會考試」或是「學業成績一定很好」。學科考試考的是精熟程度,但是偏偏有些學生擅長的是實作與研究,有時資優生因為學得快,且只偏好特定學科領域或學習方式,整體八大領域的學習過程可能反而不夠踏實或偏廢,在學習表現有可能不符合一般人對資優生的期待。
Q9:國小已通過資優鑑定為資優生,升上國中還需要重新鑑定嗎?
A9:因為學習階段不同且資優類別也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升上國中仍需重新鑑定,以確認其特殊教育身份。
Q10:國小資優鑑定未通過,是不是表示孩子並不資優?
A10:不是喔!每一個孩子的個體內在優弱勢能力、發展成長速度都不同,若未通過某一次的資優鑑定,並不代表孩子不聰明,而是能力尚未同步成熟或未達均衡發展,故不建議再增加額外的資優課程,建議先配合普通班的課程教學為宜,讓孩子於普通班自由自在的學習,將有利於其學習遷移及未來獲得學習成就感。
研究指出,智力可藉由後天的學習與生活經驗,隨著閱歷增加而成長。觀察及檢視孩子的優弱勢能力,適性培養資優的行為特質、積極的學習態度、健全的人格發展、正向的價值觀及服務的人生觀,對孩子的成長更形重要。
「資優」並非「績優」 在適性多元學習中發揮潛能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無不期待自己的孩子成為資優班的一份子,但「資優」並非「績優」,資優教育為特殊教育的一環,資優班發展的方向是幫助學生,除適應普通班級的課程教學之外,輔以多元試探的資優課程,促使學生真正找到學習的興趣與亮點,發揮其潛能。
能通過資優鑑定的孩子,或許比同年齡的孩子聰明,但不代表他們都是天才兒童;與其為了成為資優生而不斷提前學習,倒不如給孩子適齡多元的快樂學習,不要讓考資優班成了孩子童年經驗的另一種壓力來源。期許家長正向參與孩子的學習歷程,與學校老師同一陣線,理性且正確的看待孩子的學習曲線與潛質,聚焦於孩子的個別教育需求,才能發展孩子的無限可能。
*歡迎按下方作者欄「♡ 追蹤」,不錯過未來的文章、教學資源與活動。(翻轉教育訂戶專屬功能)
延伸閱讀
高雄市勝利國小老師
超過25年資歷,樂於分享班級經營經驗,認為「班級經營不是很厲害才開始,而是開始了才會很厲害,班級經營也是學習效果的關鍵」,著有「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Dr.顏與小魚兒的對話」,另經營粉絲頁:小魚老師的斜槓教室。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8781?rec=i2i&from_id=008757&from_index=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