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plus.親子會客室】請給老師適當管教空間
2024/07/11 05:30 自由時報
圖/達志影像
文/吳祖漢
對於低年級的國小老師而言,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小朋友從幼稚園轉換適應小學的生活作息,要習慣有固定的座位、規律的作息,還要習慣沒有點心、不能舒服躺著午睡的日子,這是進入到另一種團體生活的初體驗。
小朋友當然不可能一步到位,這時就會發現孩子之間的差異,有的適應很好,但有的就是照著本性走,對導師而言是一大考驗。
太太是國小低年級老師,對教學工作一向有熱誠,帶班級也很有一套,常受到肯定,多年前卻因為一個管教事件惹上麻煩,身陷多年的訴訟磨難。
她為了幫助一位不願午睡的小孩,多次調整他的座位,最後終於在教室內的小陽台,讓他可以順利睡著,下午上課也不會精神不振。在一次家長日時,告知了家長這件事,沒想到竟掀起了風暴,家長認為將他的小孩換到教室小陽台午睡是對小孩標籤化,於是怒氣沖沖跑來學校興師問罪,闖進教室來斥責太太,更糟糕的是學校不但沒有挺老師,還要求太太親自登門道歉。
太太沒有因此退縮,第一時間面對家長沒來由的指控,雖然有點摸不著頭緒,但冷靜下來之後,想想孩子的適應情況佳,沒有任何異樣,這樣的處理對小孩是好的,何錯之有?
令她心寒的是,事件發生後同事卻悶不吭聲,沒有人出來幫忙說話,甚至還有資深的同事勸她接受申誡,或許事件會就此落幕;學校也是想息事寧人,想藉由記老師申誡懲處來換取家長的收手。不過剛好適得其反,家長不但不肯罷休,自認得了理,變本加厲訴諸媒體、民代、社福團體,欲製造出社會輿論風向來醜化管教行為,還帶著小孩赴十多家醫療院所的精神科檢查,他們「希望」小孩的心理因此受傷,醫生能開診斷證明,以做為訴訟的武器,他們同時也不讓孩子再回到學校,最終將他轉了學。
我們都認為家長如此激烈的行為,只是折騰了孩子,原本沒事也會被搞得壓力重重,反而對這個孩子抱以無奈的同情。
我和太太都沒有遇過訴訟,我做了太太最堅強的後盾,幫忙寫申訴書、訴訟答辯、找律師、跑法院,只是為了要表達一件事,就是這樣的管教根本沒有傷害到小孩。不能因為家長不喜歡就被扭曲解讀,但我們自己心知肚明,社會風向多會偏向家長與孩童,老師是弱勢無助的,是非已很難被客觀理性地討論。
第一線的老師要顧到全班每個學生,但家長只看到自己的孩子,也多半不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老師要費心想出各種辦法解決每個孩子的問題,我們是不是可以不要抹煞老師的苦心與用心,給老師一個管教上的施展空間,不要輕易提出「標籤化小孩」的指控,這樣會嚴重扼殺了老師的專業與教學熱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