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人生升級的整理好習慣
2024.08.21 未來Family周刊Vol.190
封面故事1學會整理,孩子的人生會更有條理!收納教主廖心筠:掌握5心法,教孩子學會收納
封面故事2書桌齊整的孩子,成績都比較優異!4招教孩子學會整理,提升學習力
封面故事3你還在為孩子不收拾而煩惱嗎?優秀的孩子這樣培養……
封面故事4學會收納整理東西以後,就能養成孩子面對未來的「五種生存能力」
封面故事1
學會整理,孩子的人生會更有條理!收納教主廖心筠:掌握5心法,教孩子學會收納
打造一個舒適、零雜物的家,不只是家長的責任,收納師給家長五大法則,讓孩子跟父母共同享受收納整理的樂趣與好處。
常有人說,有了孩子後,別期待家裡能有多整齊。廖心筠是全台首位到府整理師、9年來協助指導近千個家庭,她認為,只要家長能試著理解尊重孩子的想法,天下絕對沒有不會整理的孩子!
廖心筠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非常理解家長的需求,不過她也強調,在教導孩子收納前,家長也必須以身作則,建立良好的居家環境,如果讓孩子從小生活在雜物堆中,他們無法理解收納的重要。歸納過去收納整理的實際經驗,她特別分享教導孩子的五大法則:
第一、給予孩子明確的指令
「孩子不收納的原因,往往是家長沒教他們怎麼收。」廖心筠說,家長常會要求孩子「去把東西收一收」,卻未給予指導,孩子當然摸不著頭緒、不知從何收起。
她建議,家長請孩子收拾整理時,應給予明確的指令。例如「鉛筆要放在桌上筆筒裡」、「娃娃放入籃子裡」、「小汽車收進這個透明盒子裡」,才能讓孩子聽得懂並做得到。還有,指導的口吻盡量要保持平靜,不要帶著情緒邊罵邊教,否則孩子會備感壓力,更抗拒收納整理。
第二、停止碎碎念!讓孩子用自己的邏輯收納
若要防止孩子教過秒忘,最好是讓孩子建立自己專屬的收納模式。廖心筠說明,大人的思考邏輯通常比較複雜,孩子不見得能理解與遵循。建議家長把收納主導權還給孩子,讓他們用自己的邏輯分類物品。想以物品的形狀、顏色或功能做區分皆可,重點是孩子覺得好懂、方便記憶就行。
做完分類後,要為每個收納盒貼上視覺標籤,之後拿取、放回物品時會更有效率。廖心筠提醒,在製作視覺標籤時,家長別急著代勞,要讓孩子親手寫上文字或畫圖畫,自行獨立完成標籤,印象才會深刻。
第三、收都收不完,就是斷捨離的時候
物品怎麼收都收不完?就表示家中的物品過多,是該「斷捨離」了。
較無痛的方法,是把既有物品先各分一半。廖心筠會請年幼的兩個女兒,把「目前不想玩」的玩具收進一個透明的收納袋(盒)裡,接著再幫忙放到連大人也不易拿取的櫃體上方。目的讓孩子知道:爸媽沒有丟,只是玩不到先收起來。孩子總是喜新厭舊,買再多玩具都會玩膩,不如讓玩具輪流休息,過段時間再把收起來的玩具與現有玩具交換,孩子會以為自己又有好多新玩具。
若希望孩子捨棄些物品,要避免用「丟掉」兩個字。廖心筠解釋:「『丟』代表再也見不到,連大人都會心痛。但換成是選出最喜歡的前幾名,大多數人都選得出來。」通常,當孩子選出最珍愛的前十名後,再回頭看其他未入選物品,會感覺可有可無,就可以說再見了。
廖心筠分享,每當女兒完成美勞作品時,她還會幫女兒與作品合照,或是讓她們介紹作品並錄影留存。好處是,孩子往後看到影像,可想起當時創作的回憶,也能幫助孩子理解,「重要的是留下當時最美好的回憶,而非保留物品本身」,對物品的執念也不會那麼深。
若覺得某些物品很珍貴,有保留價值,可以讓孩子存放在一個寶物盒內。當寶物盒滿了,也不可新增第二個或換個更大尺寸的寶盒,不然會再度陷入囤物風暴裡。應該重新檢視寶物盒裡的珍藏,看看哪些可以拍照留念就好,才能汰舊換新,騰出空間放新珍藏品。
第四、尊重孩子對物品的去留選擇
廖心筠到客戶家中協助收納時,常看到孩子想保留某樣物品,卻會被家長嫌:「那個很像資源回收,可以丟了!」孩子想丟某個玩具時,家長又有意見:「那是國外進口的,一組要兩千多元別亂丟。」讓孩子無所適從。
她認為,大人才會有價錢等於價值的概念,對孩子而言,即便玩具再貴,不想玩了就等於沒價值,家長應尊重孩子對物品的去留選擇。尤其已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格外敏感,家長若對其選擇有所質疑,會被放大解讀為「爸媽否定我、覺得我很差勁」,不但打擊自信,也加深親子間隔閡。
她補充,青少年重視隱私,父母應多尊重少干涉,不要任意闖入房間幫忙整理物品。只要孩子都找得到東西,沒來向爸媽求救,就別管太多。青少年在意同儕與異性的想法,若真的想要孩子整理房間,可找些相關文章與孩子分享,例如「女生最討厭的十種男生類型」一文,可能會提到最討厭男生房間凌亂、衣服皺巴巴等,孩子最怕自己不受歡迎,也許就默默回房間收拾了。
第五、囤物症會遺傳,別讓孩子習慣住在雜物堆中
最後,很重要的是,想要孩子學會收納,家長必須先以身作則,建立良好的環境。 「囤物症會遺傳,當孩子已習慣住在雜物堆中,長大很容易複製同樣的生活。」廖心筠強調,若不希望養出孩子的囤物病,爸媽必須以身作則,不再「失心瘋」買一大堆用不著的物品,也要有整理的決心,要能享受整理的樂趣與好處,孩子才會跟著爸媽樂在其中,齊心打造一個舒適、零雜物的家。
照片:廖心筠提供
封面故事2
書桌齊整的孩子,成績都比較優異!4招教孩子學會整理,提升學習力
哈佛商學院曾做過一項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書桌收拾齊整的孩子,往往都成績優異、樂觀開朗。因為整理使得他們學會了規劃,也更具耐心。
不愛整理、 條理性差
「孩子書包、書桌和臥室總是亂糟糟的,磨磨蹭蹭不肯收拾。」
大華讀五年級,期末考試成績很不理想,國語、數學和英文的錯誤增多,成績明顯下滑。在家長會上,英文老師評價大華:「大華的桌面經常擺得亂七八糟,上英文課時,課桌上還擺著數學課本。」
國語老師說:「大華交作業時,總要花很長時間翻書包來找,我提醒他可以把第二天要交的作業專門放在一個袋子裡,他也不聽。有次他翻書包時,我看到他書包裡竟然還有上學期的考卷,真是夠亂的。」
數學老師說:「這孩子學習時缺少條理性,數學課要求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錯題本,進行錯題登記、認真改錯。雖然不用批改,但我抽查時發現大華的錯題記錄得一團糟,看不清題目,也看不清楚訂正的正確答案。每次複習時,其他學生可以很快複習完,大華總是拖拖拉拉,要多花很長時間,估計他自己都看不清自己寫的是什麼。」
從老師的評價中可以看出,大華在老師心目中的表現就是:亂、拖延、沒有條理、整理能力差。
大華在家裡也不愛收拾,有時父母幫他收拾好,他還不滿意,會故意弄得更亂。如果媽媽出差幾天沒幫他整理,他的床上、書桌上、窗臺上都堆得滿滿的,用的、玩的、吃的隨意亂放,喝了一半的牛奶也放在書桌上,有時不小心灑出來弄得滿書桌溼漉漉。他每天光找東西都要花很長的時間。
凌亂、不愛收拾、沒條理的生活習慣已經影響到了他的學習,也影響了他在老師心目中的形象。
導致孩子拖延的因素:條理性差
「整理和收納」不僅是父母要做的事,更是孩子從小就應培養的能力。在收拾、整理物品的過程中,孩子需要動腦筋去思考,要認真專注,這種專注的態度和尋找解決問題辦法的習慣會延續到其他的事情上,包括學習。經常保持書桌上面乾淨整潔,會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執行力和學習效率。哈佛商學院曾做過一項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書桌收拾齊整的孩子,往往都成績優異、樂觀開朗。因為整理使得他們學會了規劃,也更具耐心。
孩子為什麼不愛整理? 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長輩的代勞
我問過許多父母:「為什麼你家孩子不愛收拾,不愛整潔? 」得到的回答竟然非常一致,不是自己慣出來的,就是爺爺奶奶慣出來的。總之,問題出在家長身上。
「孩子白天上課,晚上寫作業,週末還要上才藝班,學習都忙不過來了,哪有時間讓他做這些小事? 所以就由我們大人來做了。」
「我們家每天早上跟打仗一樣,我都起不來了,怎麼可能指望孩子早早起床,把各種準備工作有條不紊地做好呢? 」
「他媽媽都不愛收拾,家裡總是亂糟糟的,大人都不整理,孩子會整理嗎? 難怪孩子每次都找不到東西。」
2.家裡凌亂
凌亂的家庭環境及家長的懶散行為,會嚴重影響到孩子。哈佛大學也有研究表明:房間凌亂的家庭,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家裡的髒亂會帶來思想上的混亂,會讓我們遇事缺乏冷靜。孩子在這個環境裡學習,成績自然好不了,因為這個環境讓他很煩悶。
3.教育原則不強
「我也想讓孩子保持整潔,可是他不聽話啊,說多了孩子還不高興。」
「如果不幫他收拾,他的房間亂得像豬窩,實在看不下去,只好幫他收拾。」
父母要求孩子整潔、有條理,如果只是督促他或者忍不住幫助他收拾幾次,並沒有持續性地跟進,就沒辦法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又或者間歇性要求孩子,想起來就說幾句,想不起來時則放任不管,如此反反覆覆,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下面這些行為,是孩子條理性差的常見表現:
• 早上起床後經常找不到衣服、襪子或鞋子。
• 書桌上經常堆滿了各種書、玩具和零食。
• 生活邋遢,經常丟三落四。
• 書包裡有很多用不到的課本、考卷,甚至還有玩具和過期
的食物。
•上課經常找不到課本和文具。
• 臥室裡堆滿了各類玩具、書和衣服,亂糟糟的。
對策一:提升孩子整理能力的原則
1.對自己,要「嚴於律己」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這是不現實的。做為父母,我們應以身作則,做到將家裡打理得整潔有序,替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2.對孩子,要「沉住氣,敢放手」
和孩子好好談一談保持整潔的重要性,並教會他整理的方法。徵得孩子同意後,我們必須得沉住氣,不斷告誡自己「我是孩子人生大樓搭建的『鷹架』,應該告訴他怎麼做,不能代替他做『大樓』的『施工者』。」如果一看到孩子的書桌被堆得滿滿的,就心急地幫他收拾,那麼孩子就會想當然地認為「媽媽並不喜歡我動手,她喜歡自己來」,或者「只要我再拖一拖,媽媽就會幫我收拾」。
這一步往往是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如果希望孩子變得有條理性、不拖延,我們就必須停止幫他們收拾。孩子只有學會管理自己的各項事務,才能開始學會對自己負責。
3.對物品,要「斷捨離」
房間太亂往往是因為東西太多。幫助孩子「斷捨離」,不僅可以提升孩子整理的能力,改變拖延的行為,還可以培養孩子「斷捨離」的思維方式。不僅是物品,人生旅途中需要不斷捨掉一些東西,卸掉心上的負累,輕裝上陣,才能不負當下,擁抱未來。
放寒假時,兒子的寒假社會科目中有一項活動,要求他利用假期去賣回收品,並將義賣所得的錢在開學典禮上捐出去。活動要求所捐的錢,必須是賣回收品的錢。
為了完成這次活動,我幫兒子在陽臺上準備了一個大紙箱。他開始整理自己的物品,把不用的紙張、作業本、牛奶箱、礦泉水瓶、圖書等物品從房間裡清理出來,放在紙箱裡。開學前,我帶他去回收站賣,共賣了 43 元。
兒子很驚訝:「媽媽,原來我這些不用的東西可以賣錢啊? 」拿到那 43 元的一刻,他才真正意識到回收再利用的意義。開學當天,他捐出去,學校也給他頒發了一張小獎狀。兒子很高興,回到家就跟我說:「媽媽,妳可以幫我再準備一個紙箱嗎? 我要繼續清理用不到的東西,拿去賣掉。」
從那之後,每收集到一箱回收品,我就帶兒子去賣掉,有時20 元,有時 80 元,他把這些錢都存起來,準備以後再去捐款。
這項活動,成功地把兒子不愛整理的壞習慣給改掉了,他開始有意識地「斷捨離」,並有了節約資源的意識,感受到募捐幫助他人的快樂。
對策二:培養孩子整理能力的操作方法
整理書桌
經過與孩子長達 1 年多時間整理書桌的「鬥智鬥勇」,我總結了四個簡單有效的方式。
第一個,幫每樣物品找「地盤(家)」。
和孩子一起幫書桌上每個區域做好「地盤」功能劃分,安排好每個地盤的「主人(各類學習用品或書本等)」。
我替孩子買的書桌,上方帶兩層書架,下方帶兩層抽屜,右側下方帶三個掛勾。書架的第一層,右邊是筆筒的「地盤」,中間是檯燈的「地盤」,左邊是鬧鐘和計時器的「地盤」。第二層,左邊是各類文具的「地盤」,分別放著自動削鉛筆機、桌面清潔小掃把等,中間是課本、練習冊和字典、詞典的「地盤」,右邊是幾個文件夾,專門存放考卷、畫作等。
桌面是孩子寫作業的「地盤」,不允許牛奶、水果等食物和飲料到學習區裡搶「地盤」。右側下方有三個掛勾:第一個用來掛書包,第二個用來掛英語專門書包,第三個掛兒子的籃球包。
下方的兩層抽屜,也都詳細劃分了「地盤」。第一層抽屜比較淺,只能放些小東西,因此每個格子裡放鉛筆、原子筆、備用尺、備用橡皮擦等。第二層放較大些的物品,分別放著備用的水彩筆、作業本等。
第二個,列一個書桌物品整理檢查清單。
列書桌物品整理清單的目的,是確保每件物品在使用後都能回到自己的「地盤」裡,確保桌面的乾淨整潔。
清單的制定一定要和孩子進行充分溝通,一起討論制定。列檢查清單時,可以採取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逐一列出來,使孩子在整理時更加順手,同時對孩子後期執行清單也非常有幫助,不易遺漏。
每次完成作業後,書桌整理檢查清單如下:
• 筆、尺、橡皮擦是否歸位到筆筒?
• 鬧鐘、計時器是否歸位?
• 自動削鉛筆機、小掃把是否歸位?
• 課本、練習本、字典、辭典等是否歸位?
• 是否有新的試卷、畫作需要歸納到資料夾,資料夾是否歸位?
• 寫完作業後桌面是否乾淨?
如果可以的話,最好是用圖畫表示,這樣孩子看起來更加直接、形象化。
第三個,保持桌面乾淨整潔。
每次孩子寫完作業後,家長除了督促他們整理書包,還要督促其養成收拾桌面、按清單整理書桌的好習慣。
第四個,定期檢查是否按清單整理。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檢查,讓孩子把每一件收好的物品大聲說出來,這種做法會加深孩子對這個行為的印象。或者坐在孩子旁邊,在他說出每件物品的時候認真傾聽,看他是否把每件物品都歸位了。等孩子養成習慣,父母不必守在一旁,讓他自己檢查就可以了。
以上方法僅僅提供了不同的參考,重要的是要結合孩子的習慣和特點,找到適合孩子年齡的簡單、易操作的整理流程和方法。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方法後,再幫助他們持之以恆地反覆練習,把這些動作內化,最終成為固定的行為習慣。
摘自 王敏《讓孩子從拖延變自律的教養法:透過13種教養方式,戒掉孩子的拖延壞習慣》/ 橙實文化
圖:shutterstock
數位編輯:陳宣雯
封面故事3
你還在為孩子不收拾而煩惱嗎?優秀的孩子這樣培養……
唸了好幾次,孩子還是不動手嗎?
用書包當作實踐練習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在《修辭學》(Rhetoric)中,提到說服的三大原則,若想驅使他人行動所必須具備的三個要素。
1. 邏輯(logic)依理論說明:放學回家後立刻檢查書包,就不會忘記今天的作業。如果將脫下來的衣服直接放進洗衣機,就更好了!
2. 情感(passion)秉持熱情,熱切說明:媽媽和爸爸也必須整理自己的東西。好,那我們來比賽,收拾完之後就一起在乾淨的房間打牌吧!
3. 信賴(trust)獲得對方信賴,並互相產生共鳴:在乾淨的餐桌上,一邊喝茶一邊和你聊天的時光,對我來說很珍貴。你想在這個家過怎樣的生活呢?
那麼,在指導孩子整理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哪一個?答案是全部。湊齊說服的三大原則時,效果會明顯提升。
以下讓我們一起回顧各位教導孩子收納的過程吧。
X「夠了,差不多該收拾了!」
→像這樣只有斥責,就會成為命令,完全不具備邏輯、情感、信賴。
X「下週有客人要來,你先把房間整理乾淨。」
→從自己的立場來看,這或許符合了邏輯,但是,若站在對方的立場,會因為毫無優點而顯得不情不願。
△「家裡到處都是不需要的雜物會很難打掃,一起努力減量讓家裡變得清爽一點吧。」
→這句話符合了邏輯,說話方式也無損情感。不過,內容無法讓小孩主動產生幹勁,自然很難產生信賴感,進而想和家人一起打造舒適空間。
事實上,說服的三大原則中,最困難的是信賴。為人父母如果想要贏得孩子的信任,就必須聆聽他們的話語。
「你想在這個家度過什麼樣的生活?」、「家裡整理好之後,你想在這裡做些什麼?」試著提出詢問,並以認同孩子答案的同理心去傾聽。接著,也請老實告知小孩自己想和他們在這個家做些什麼。
安排與子女促膝長談、理解他們心情的時間,親子間的信賴關係自然會萌芽。
接下來要做的不是收納,而是整理練習的實踐。試著以鉛筆盒或書包等孩子身邊的物品為教材,帶著他們一起收拾。
先把書包裡的東西全部拿出來後擺在書架上,或將體育服裝拿到洗衣籃……就算只是認真釐清內容,也能自然養成整理習慣。
這個做法不僅對小孩子有效,也可望協助成年人養成良好習慣,請務必嘗試。
用整理專用箱學收納
日本心理學會的論文中,有篇饒富興味的紀錄,對象是一名具有過動傾向的小學二年級女童。
對女童來說,一口氣看到筆、剪刀與膠水等多項物品時會感到混亂,因此專家為她準備了整理專用箱,讓她可以把所有散亂物品收進去,藉此養成收納習慣。
那箱子的一大關鍵是,採用符合當事人美感意識的設計。
我們可以加以應用,請不喜歡收拾的孩子,親自選擇繪有喜歡角色的整理專用箱。只要先引導小孩將物品收進箱子,之後再訓練他們物歸原位,就能在不強迫的情況下養成好習慣。
摘自 米田瑪麗娜《我這麼生氣,全是因為他把家弄亂》/ 大是文化
Photo:Shutterstock
封面故事4
學會收納整理東西以後,就能養成孩子面對未來的「五種生存能力」
對孩子而言,當他會收納整理東西以後,能夠學到什麼事?我認為會學到五種跟生存有關的能力。而其中,「抉擇力」和「判斷力」特別連結到「思考力」,彼此密切相關。
對孩子而言,當他會收納整理東西以後,能夠學到什麼事?我認為會學到五種跟生存有關的能力。而其中,「抉擇力」和「判斷力」特別連結到「思考力」,彼此密切相關。
1.抉擇力
收納整理就是持續不斷選擇「對我來說,到底什麼是重要的東西?」,以及「這真的是我需要的東西嗎?」的過程。反覆不斷地重複進行收納整理,就能夠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在日常中,就能夠挑出適合自己價值觀的選項了。
2.判斷力
當擁有的東西不一樣了,收納的做法也會跟著改變。對自己來說,適合的收納整理做法是什麼?別人雖然說該這麼做,但對我來說最方便合適的,又是哪一種呢?在收納整理的過程中,有非常多需判斷「什麼時候?是誰的?哪一個?要如何做?」的狀況。
3.持續力
收納整理是持續一輩子的事情。在這麼細微的重複當中,只要「持之以恆」,也能培養出可觀的能力。想要達成目標,就需要堅持下去的持續力才行。
4.同理心
收拾整理好後會小心使用、維護物品或空間,為下一位使用者設想,這類體貼別人和考慮物品使用的方便性等,也是透過收納整理可培養的能力。
5.責任感
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用過的東西,就由使用者放回原位。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只要抱持著貫徹執行所有累積小事的意識,就能培養出責任感來。
摘自 中村佳子《男孩一個人也可以獨力完成的「收納整理術」:2~12歲分齡收納提案,培養孩子時間×資訊×金錢管理能力》/大好書屋
Photo:photoAC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190》 讓孩子人生升級的整理好習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