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解碼青春三部曲 焦慮的社群世代

解碼青春三部曲 焦慮的社群世代

封面故事1青少年為何愈「滑」愈不快樂?社群媒體用愈多,愈焦慮;擔心錯過朋友動態,變邊緣人,更怕自己不如人

封面故事2國中輔導老師第一手觀察》「社群」讓孩子的人際關係24小時營業,線上、線下都要經營

封面故事3孩子有社群焦慮,叫他「不要用」就好了?心理師:青少年社群關係比大人想的更複雜,國中生的壓力更甚高中生

封面故事4如何讓青少年遠離「社群焦慮」之苦?美專家提出三點建議

未來Family周刊2022024.11.13解碼青春三部曲 焦慮的社群世代

 

封面故事1

青少年為何愈「滑」愈不快樂?社群媒體用愈多,愈焦慮;擔心錯過朋友動態,變邊緣人,更怕自己不如人

台灣兒少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平均每週35.15小時,相當於一天使用超過5小時,這還不包含使用其他軟體或Youtube等影音平台的時間,十分驚人。

解碼青春三部曲 焦慮的社群世代

文/ 羅梅英(未來Family記者)

今年3月《The Anxious Generation》(焦慮的世代)一出版,就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榜的冠軍,在美國引起熱烈迴響,書中深入剖析社群媒體如何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令家長震驚且惶恐。

無獨有偶,兒福聯盟今年7月針對台灣兒少使用社群媒體的狀況,對國、高中生進行大規模的網路問卷調查,蒐集超過1.2萬份有效問卷。「從整體大數據來看,台灣和國際趨勢十分接近,讓人很難樂觀,」兒福聯盟政策發展處副處長李宏文說。

調查結果顯示,手機加上社群媒體,對青少年造成三大影響,包括:社群沉迷、社群恐慌(FOMOFear of missing out)、社群比較,令人憂心。

 

影響1 社群沉迷

111.3歲創社群媒體帳號,使用3.5個社群

現在孩子多早開始使用手機和社群?調查發現,平均10.8歲就擁有自己專屬的手機,11.3歲自己創立社群媒體帳號,平均使用3.5個社群媒體平台。李宏文指出,和五年前(2019年)調查結果差異不大,約莫小學34年級開始有手機,小學45年級用社群。

最常使用的社群媒體前5名為:IG78.6%)、FB73.4%)、抖音(61.7%)、小紅書(27.6%Threads25.6%)。以年齡段來看,國中生較多使用抖音和FB,高中生較多使用IG

青少女喜歡用小紅書,看美妝、保養分享。Threads一問世就竄升第5名,其演算法讓用戶突破同溫層,只要敢秀、敢講,甚至語不驚人死不休,就能變爆文、被更多人看到;同時,也會被推播更多誇張聳動的內容。

「顯然社群平台很清楚如何做更多的串連,從Threads的成長可以看到,孩子為何會沉迷社群。」李宏文說。

 

2)每週平均使用35.15小時,近1/3為重度使用者

兒少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平均每週35.15小時,相當於一天使用超過5小時,「這還不包含使用其他軟體或Youtube等影音平台的時間。」

李宏文表示,社群媒體不斷推播短影音,讓孩子無意識地一直看下去,成為小學生用來「打發時間」的休閒娛樂。青少年使用社群則轉為追蹤朋友和網紅的動態,關注現在流行什麼,「除了自己的朋友圈,分好幾個大帳、小帳之外,還要追KOL和網紅,難怪花這麼多時間。」

參考界定「網路成癮」的指標之一「每週使用42個小時以上」,此次調查將使用社群媒體達42小時以上者,定義為「社群重度使用者」,有近1/329.8%)青少年屬於重度使用。

 

3)過半數(56.6%)有過負向經驗

李宏文指出,與國際趨勢類似的是,「社群重度使用的孩子,情緒困擾愈多,愈不快樂。」

另外,以影像為主的社群媒體如IG、抖音,在美國、用得愈多的青少年,也愈容易產生負向的情緒,而且自我傷害的比例也較高。「台灣的狀況與國際趨勢很類似,這部分格外令人憂心。」

1 近兩周情緒狀況比較

 

容易心煩或易怒

過度憂慮不同的事情

至少有一項情緒困擾

非社群重度使用者

17.3%

14.6%

24.3%

社群重度使用者

24.1%

19.3%

32.0%

 

4)台灣兒少社群沉迷比國外嚴重

此次調查特別和國外的研究結果做對照。WHO(世界衛生組織)針對兒童及青少年所做的《學齡兒童健康行為調查》(HSBC survey),參與的國家有45個。關於社群沉迷的5個指標中,台灣有4項都高於國外的平均值。

2 社群沉迷與國際比較

 

國外兒少

台灣兒少

社群重度使用兒少

因為想使用社群媒體,經常忽視其他活動

13%

20.5%

28.0%

嘗試減少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但失敗了

18%

25.4%

33.9%

想花更多時間在社群媒體上,而常常感到不滿足

9%

18.1%

24.3%

心心念念能持續用社群媒體,而無法想其他任何事

12%

16.2%

23.4%

常向父母或朋友謊報自己花在社群媒體的時間

14%

9.7%

12.9%

 

影響2 社群恐慌

兒福聯盟在2022年,首次進行「社群恐慌」調查。「社群恐慌」是指,不用社群媒體,就擔心自己錯過朋友的訊息和動態等。結果顯示,有83.1%至少勾選一項,比起202282.5%,呈微幅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5個問題之中只有1題的比例下降,其他皆上升。其中,「有時,我覺得自己太多時間想跟上網路流行的事物」,上升幅度超過一成,超過一半(52.6%)的青少年認同自己花太多時間追流行。

李宏文談到,青少年擔心若沒跟上網路流行,聽不懂迷因梗和笑話,會顯得自己格格不入、變邊緣人。害怕錯過的心情,讓他們愈追愈緊。

3 跨年度的社群恐慌比較

 

2022年兒少

2024年兒少

2024社群重度使用者

聽懂朋友聊的網路梗或笑點,對我來說很重要

52.4%

61.5%

69.6%

有時,我覺得自己太多時間想跟上網路流行的事物

39.7%

52.6%

61.3%

當我有開心的事情,我一定要分享到網路上

33.7%

41.2%

55.9%

當我錯過跟朋友在網路或社群上約好的聚會,我會感到困擾

48.3%

41.1%

49.5%

放假時,我會持續在網路上追蹤朋友在做什麼

50.1%

51.1%

62.8%

 

影響3 社群比較

兒福聯盟今年首度針對「社群比較」做調查。有近一半、47.2%表示「我會在意、比較自己與別人做事的方式」,30.09%「我經常與其他人比較社交方面的表現」,顯示「社群比較」成為青少年驗證自己能力的一種方式,這也造成他們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

「和他人比較,容易影響青少年的自我認同和心理狀態,」李宏文說,像是自我肯定或貶低自我,或是羡慕、嫉妒別人,甚至出現攻擊性的情緒和行為。

青少年除了比較好友數、按讚數等,有些學生甚至經營個人粉絲專頁,追求流量。「所謂的流量密碼,不外乎裸露、秀身材或高顏值,這些都很讓人擔心。」除了敢露,敢說、敢挑戰也相對容易創造流量,這些都助長社群比較的情況。

4 社群比較的情況

 

全體兒少

非社群重度使用者

社群重度使用者

我常把親近的人對我做的事情跟其他人比較

27.7%

24.9%

36.0%

如果我想知道我做多好,我會和別人比較

46.1%

44.8%

49.5%

我會在意、比較自己與別人做事的方式

47.2%

47.3%

48.0%

我經常與其他人比較社交方面的表現

30.9%

27.5%

41.2%

我常將自己生活中得到的成就跟其他人比較

37.1%

36.0%

40.2%

 

呼籲社群平台限制演算法

李宏文指出,社群媒體的演算法,不僅讓孩子沉迷社群,並推送不恰當的內容,致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大受影響。尤其是青少女最常被推播身材、瘦身、美容、化妝等訊息,造成孩子對容貌、外表焦慮,甚至出現憂鬱和飲食障礙。

他呼籲平台業者限制演算法,設置推播及廣告的檢舉機制,下架不合適孩子年齡的廣告;以及落實真實年齡註冊,審核、保護孩子,避免接觸到不適合的內容。

除了業者之外,政府部門在法規面應有更多的介入。比起其他國家,台灣對社群平台業者所要求的責任和義務不高,像抖音曾因違法蒐集兒童的個資,遭到南韓重罰;今年中,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兩項重大的兒童網路安全改革法案,禁止專門針對未成年的廣告、蒐集數據。

在家庭方面,李宏文指出,除了儘量減少使用社群平台的時間,兒福特別推出「網路安全家長工具包」Beat Box,提供家長教導孩子如何安全上網:

B-Be-aware警覺:當孩子出現一些警訊時,家長需特別留意,如:上網時間愈來愈長、熬夜愈來愈晚、要求增加零用錢;原本感興趣的事、變得提不起勁;一看到大人,立刻切換螢幕頁面;常和不知名或無法解釋的人通電話等。

E-Explore探索:探索孩子的網路行為,在網路上做些什麼、和誰聊天等,「孩子會上哪些平台、有哪些帳號,可能大人都不知道。」李宏文表示,和孩子對話的訣竅在於「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孩子才可能和爸媽討論和溝通。

A-Agree約定:制定上網的規則,讓孩子知道你對他上網行為的期待,例如:上網時間、適合的網站和程式、哪些資訊可以和不可以在網路上分享等。

T-Teach教導:與其說大人教導孩子,不如說是「親子共學」。科技和網路發展日新月異,雖然方便但也潛藏許多危險,「親子一起,是確保孩子網路安全很重要的保護因子,」李宏文說。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封面故事2

國中輔導老師第一手觀察》「社群」讓孩子的人際關係24小時營業,線上、線下都要經營

以前,在學校和同學吵架了,放學後大多就各自回家冷靜,情緒有緩衝的空間;如今,任何的人際衝突都可能延燒到網路上。看同學PO文罵人、沒有指名道姓,跑去對號入座,人際衝突愈演愈烈。

解碼青春三部曲 焦慮的社群世代

文/ 羅梅英(未來Family記者)

當代青少年,是有史以來最富足卻也最焦慮的一代。

這個世代的孩子為網路原生代,自出生就活在「網路如同空氣般存在」的環境,手機幾乎貫穿了童年,連吃飯都習慣佐手機或平板,人際交流、互動的機會是少的。長時間地使用社群媒體,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有愈來愈多孩子有社群焦慮和情緒困擾。

 

社群衍生人際問題和負面情緒

諮商心理師蔡宜芳在國中擔任輔導老師,長年專注於青少年的心理諮商輔導,出版《接住墜落的青少年》、《先陪伴,再教養》等書。近幾年她發現,網路帶給孩子們愈來愈多的情緒和人際困擾,嚴重一點的甚至造成關係霸凌等身心傷害。

「老師,有人在靠北XX(學校名)罵我,我好想把這個人找出來教訓一頓。」「老師,我在IG小帳上說有人很白目、討人厭,結果某某某跑來罵我,可是我又不是在罵他。」「老師,我發現某某某他們好幾個人建了一個群組,叫其他同學排擠我、不要跟我玩。」

極端一點的孩子,甚至手腕上有割腕的痕跡。會談時,蔡宜芳問他為什麼要割腕?孩子只是反覆地說自己的心情很差,卻沒辦法說清楚自己的情緒,「孩子無法辨識自己的情緒,是生氣、難過、委屈、嫉妒或其他。」

「大人可能會很驚訝,我的孩子怎麼會變這樣?」但這其實是中學孩子的生活樣貌,學校輔導室處理愈來愈多的關係霸凌、詐騙、性剝削等。

孩子害怕錯過別人的訊息和動態,只要得空就滑手機。拍照時,絕對必備濾鏡、修圖軟圖及特效,動輒拍100200張,才精挑細選出12張最美的PO出。「有些女生化濃妝、穿著低胸和小熱褲的照片,和本人簡直判若兩人。」

最令蔡宜芳憂心的是,青少年看重、比較好友數和追蹤數,甚至經營個人粉專,對於陌生人主動加好友,來者不拒且沾沾自喜,和同學炫耀又有多少人「密」自己。孩子在不設防的情況下,「很容易遇到惡狼,讓自己身陷險境,發生誘拍裸照、性剝削和性暴力。」

網路加社群,讓孩子變得焦慮又憂鬱。蔡宜芳感嘆,這些問題實在很難讓人不擔心。

 

1 線上線下無界限,人際關係24小時營業

以前,在學校和同學吵架了,放學後大多就各自回家冷靜,情緒有緩衝的空間;如今,任何的人際衝突都可能延燒到網路上。看同學PO文罵人、沒有指名道姓,跑去對號入座,「你這篇是在罵我吧?你根本是在排擠我」,人際衝突愈演愈烈。

蔡宜芳說:「現在孩子的人際關係根本24小時營業,線上、線下都要經營。」要注意同學有沒有發「限時動態」、幫好友的PO文按讚和留言;還有自己的社群要經營,有哪些人幫自己按讚?拍的影片有多少人看過?有沒有新增的好友或追蹤?

 

2 尋求外在的肯定和喜愛

很多青少年以為,社群平台上按讚、回留言就算是社交。蔡宜芳指出,線上社交為非同步、一對多(可以幫很多人按讚或留言)的互動,雙方並未有真實的情感聯結。「你無法從PO文中,感受對方真正的情緒和感情,這些非語言的訊息要透過真實的互動,才能充分感受到。」

她提醒,孩子在真實生活的人緣好不好,是重要的觀察指標,「若現實中人緣不錯,網路交友就不太會是讓人擔心的問題。」反之,「若沒什麼朋友,在班級或團體中缺乏歸屬感,就容易向外求、尋求網路上的肯定和喜愛。若再加上課業成績也不太好,相對更容易沉迷於網路社群。」

有個女生在學校的人緣不太好,但社群經營得有聲有色、有幾百個人追蹤她。她也常跟老師和同學炫耀,自己隨便PO個文或影片,就有很高的按讚數,「想在同學面前扳回一城,但其實她的內心還是沒什麼自信。」

 

3 影響孩子自我認同,覺得自己不夠好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Erikson)提出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1218歲青春期最重要的發展任務是「自我認同」。「如果此時青少年長時間看大量失真、過度美化的東西,容易自慚形穢,覺得別人都好正好美,自己長得很醜、不夠好;羡慕別人都過得很好,自己的生活好悲慘。」

國外許多調查也顯示,憂鬱情緒和網路成癮呈現正相關,上網時間愈長,孩子愈憂鬱。近年包括美國和法國等國家,陸續有青少年和父母提告META和抖音,推播青少女許多減肥、厭食、憂鬱甚至美化自我傷害的內容,導致孩子出現自殘等行為。

 

陪孩子畫人際關係的「同心圓」

青少年正是最看重同儕、在乎人際關係的階段,因此,誰把他移除小帳或群組、誰又在匿名板上罵了他,都讓他們很難過、痛苦。此時,若爸媽對孩子說「你不要想這些、不用在意他們,專心念書就好。」對孩子來說,不僅毫無幫助,且親子關係會變得更遠。

當學生來到輔導室、訴說心事,哪個人說了什麼,讓他很難過,或誰誰誰很討人厭時。蔡宜芳教他們畫「同心圓」:最核心的是閨蜜圈、其次為好友圈、最外圍的為點頭之交,陪孩子釐清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真正需要在意的是哪些人,哪些人值得深交?哪些人是點頭之交?壞朋友才會在你背後說壞話,不需要在意這種人所說的。」

孩子很可能一下子提到45個人甚至更多,蔡宜芳習慣一邊聽,一邊畫圖、簡單幾筆的火柴人即可,釐清誰是誰、又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不然到最後很容易聽得一頭霧水。「只要孩子願意講,大人不妨耐著性子好好聽他說話,這些看似沒什麼的小事,卻是困擾孩子的大事。」

她建議,運用「同理心」公式,和孩子對話。同理心公式就是「簡述語意+情感反應」,例如:孩子說XX今天不理自己,你可以回應「XX不理你,你好像有點難過。」同理孩子的同時,也幫孩子學習辨識自己的情緒。「爸媽表達出對孩子的關心,而不是叫孩子不要想、不要難過。」

 

大人也有「我不夠好」的焦慮

蔡宜芳不諱言,不只孩子,大人滑社群也難免會有「自己不夠好」的焦慮。當她看到別人PO美食、出國或露身材,就能獲得很多的讚,反觀自己在個人粉專「蔡宜芳心理師的心靈港灣」,PO辛辛苦苦寫的文章,按讚數卻遠不及這些人,除了感到氣餒,也會焦慮是否自己不夠好。

蔡宜芳說:「我們很容易將自己的不足、投射到網路世界,像我很在意按讚數,是因為希望自己是個有魅力、吸引力的人。」

她後來有意識地減少滑社群的次數和頻率,一段時間下來,的確感受到心情變得比較平穩。僈慢地,她找到一個讓自己舒適的平衡點,像是和朋友約會、見面前,看看他的動態、生活有沒有什麼改變或重要事;另外,「禮尚往來」、關注其他心理師或講師的粉專等。

「相比於大人可能比較有自覺,大部分孩子無法意識到,社群讓自己變得不快樂,更遑論做出一些改變。」

蔡宜芳建議,儘量延遲孩子接觸智慧型手機的時間,愈晚給愈好。若國中以前給的話,最好強調孩子只有「使用權」,「所有權」還是父母的,完成作業、該做的事後,才能使用。

另外,主動了解、關心孩子上網做些什麼。千萬忍住想批評的心,若他看抖音或一些搞笑影片,不要罵他這麼無腦、有什麼好看,問問他為什麼喜歡,甚至請他之後和你分享,爸媽才能掌握孩子的網路行為,進而有機會引導一些正確的觀念。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

 

封面故事3

孩子有社群焦慮,叫他「不要用」就好了?心理師:青少年社群關係比大人想的更複雜,國中生的壓力更甚高中生

青少年正處於發展自我概念的生命階段,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因此更容易出現社群恐慌和焦慮,擔心自己會不會「落單」、被排除在朋友圈之外。和高中生比起來,國中生這部分的壓力更大。

解碼青春三部曲 焦慮的社群世代

文/ 羅梅英(未來Family記者)

某種程度來說,社群媒體類似「潘朵拉的盒子」,一旦打開來,各種不好的事物紛至沓來;從網路交友、關係霸凌、容貌焦慮到網路詐騙、性剝削等,幾乎都因社群而起。

看孩子為社群人際關係備感困擾,家長可能會說:「『不要用』就好了。」長年專注於青少年心理的資深諮商心理師黃心怡指出,「這種說法有點過度簡化青少年社群關係的複雜度,也把拒絕同儕這件事,說得太輕描淡寫。」

現代青少年的喜怒哀樂已離不開手機,究竟社群是如何左右青少年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呢?

 

害怕未即時回訊,自己被排擠

當週遭所有人都使用社群和通訊軟體,「你叫孩子不要用社群、不用理同學,有點不切實際。」

孩子身處團體之中,當然會有人際壓力。「社群恐慌」(FOMOFear of missing out)讓他們擔心漏掉朋友的動態,尤其是限時動態只有24小時,深怕錯過或沒跟上別人;也怕自己未即時回別人訊息,讓別人以為自己故意「塑膠」(無視)他。

「當別人傳訊息給你,你都反應很慢,等你回訊息,大家都不知聊到哪裡去了。」一段時間之後,大家就不太會傳給你笑話或迷因梗圖了。甚至還可能另開群組或小帳,私下批評你。

黃心怡指出,如果孩子本身社交能力不錯、個性較正向陽光的話,來自社群的人際壓力相對沒那麼明顯。但對於個性較內向、I型人的孩子,壓力無疑是大的。

 

國中生「自我認同」不如高中生成熟,壓力更大

青少年正處於發展自我概念的生命階段,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因此更容易出現社群恐慌和焦慮,擔心自己會不會「落單」、被排除在朋友圈之外。

黃心怡指出,和高中生比起來,國中生這部分的壓力更大。「國中孩子才剛離開兒童階段、展開自我探索,對於自己能否得到同儕的認同、在團體中和他人連結,他們是非常焦慮的。」

國中生的認知發展和自我整合,不如高中生成熟,當他們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候,會備感壓力。而高中生自我整合漸臻成熟,因此可以接受「自己和班上幾個同學關係要好,和有些人不是太好」,不會焦慮非要和每個人都很好才行。

 

女生社群焦慮的問題更大

在青春期階段,社群加劇了關係霸凌的情況,尤其是女生更明顯。在匿名板上,可以隱身批評、攻擊別人之外,一個人有好幾個帳號,不只有大帳、還有好幾個小帳,「讓某個人進不來(群組),或是把他移出去(小帳),私底下批評、說別人的壞話。」

而且,現實和虛擬沒有界線,網路的關係霸凌會延伸到學校,孩子在學校感受到不友善的眼神或對待時,精神壓力很大。

比起男生,青少女更在意外貌;好看的女生不僅受異性喜歡,人氣和好感度也比較高。而各個社群媒體,不斷推播大量修圖的照片、強調外貌的影片,不僅影響青少年的審美標準,也讓許多女生產生容貌焦慮,對自己的外表很不自信。

 

社群上「有毒的」內容,戕害孩子的身心

手機和網路,不僅讓孩子的生活樣貌和過往父母的成長經驗大相逕庭,所帶來的無形影響已遠超乎父母的想像,需要特別留意。

黃心怡提醒,如果家庭關係是安全的、親子關係不錯,孩子遇到疑問和困惑,會比較願意和大人討論。比較讓人擔心的是,孩子什麼都偷偷來,大人對於孩子在網路上看到什麼、遇到什麼人、聊些什麼,一無所悉。「除了可能置身於危險之外,這些孩子的壓力和焦慮程度也是更大的。」

 

潛移默化影響價值觀

只要滑手機,不難看到餐廳美食、出國打卡、漂亮自拍等,尤其是許多網紅所吃、所用、所玩無不高檔,甚至是炫富。黃心怡指出,長期耳濡目染,孩子的價值觀很容易受到影響。

而且,孩子免不了會心生「比較」。像是看同學周末總去吃大餐、打卡網紅餐廳,有孩子因此對爸媽心生怨懟、嫌家裡太窮。有一個小女生背了一個近20萬的包包、PO在限動,有個同學見狀也仿效,回家翻出媽媽的名牌包拍照,「孩子之間炫耀、攀比的意味濃厚。」

黃心怡分析,孩子的心態也許是,希望透過這些動態和PO文,引起別人的羡慕,或是營造「人設」,例如:我家經濟條件很好、自己見多識廣等,幫自己加分、贏得別人的好感。

黃心怡認為,爸媽可以找機會和孩子討論、引導他思考的角度。例如:你的PO文,最後有誰會看到,其實你無法完全掌控。比起打卡餐廳,PO文的角度是不是可以放在家人一起的感受、或店內新奇有趣的發現?你所經歷的事,是否一定要全部PO上網?還是可以做一些篩選?當你常PO一些超齡所擁有或經驗的事物時,可能傳達出什麼意義?

她建議,爸媽平時多和孩子聊聊,了解他追蹤哪些網紅的動態、看什麼影片。有些網紅或Youtuber的影片十分奢華、浮誇,久而久之,可能會讓孩子有一種錯覺,「有錢最重要,其他都不重要。」

像是美國YoutuberMrBeast」擁有3億訂閱數,影片以高額獎金、四處灑錢聞名,「很多青少年在追他,不少國際學校的小學生就在看他的影片,」黃心怡說。她擔憂在長期耳濡目染下,比起「腳踏實地」的價值觀,「不勞而獲」可能被更多人認同。

 

容易受暗示,陷入憂鬱

青少年有時會PO「我emo了」,emoemotional(情緒化的)縮寫,代表我不開心、很憂鬱等。黃心怡指出,有些孩子想藉由這種方式,得到別人的關注或友誼。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會PO「討拍文」,建議直接表達出對孩子的關心,讓孩子知道有人愛他、關心他,減少用這種方式「索愛」。

極端一點的例子,有些憂鬱的孩子會PO自己的自殘流血照片,或是說自己吞了多少藥。黃心怡指出,網路社群的演算法和hashtag,會讓有憂鬱症或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人,更容易看到其他相關的內容。「當你談自己有憂鬱症、想要自殘自傷,很快可以連結一群人,說『我也是』,分享自己的經驗。」

黃心怡強調,對青少年來說,看著看著、可能會產生一種「暗示」的效果,接下來自己可能會像其他人說的、出現哪些進程和狀況,因此陷入負面情緒、出不來。她建議,「有憂鬱症的青少年,參考社群內容,避免詳讀所有訊息,才不會過度投射憂鬱情緒,越來越無望。」

 

鼓勵孩子多從事實體活動

黃心怡認為,談孩子使用社群的問題,應該從「家庭關係」角度切入。若孩子從小成長過程中,爸媽有較多的陪伴和家庭生活的安排,如:戶外活動、音樂和藝術的賞析、養成運動的習慣等,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通常對3C的依賴度不會太高。

相反地,若孩子從小都宅在家、休閒娛樂就是3C,可以想像「從小無聊長大的孩子,青春期要和他談3C的管理,難度很高。」

黃心怡建議,鼓勵孩子有更多的實體活動、和人有一些連結,例如:和朋友一起去運動、吃飯,參加社團活動等。許多青少年跟她分享心情,「當你有真實的好朋友的時候,就不會想花那麼多的時間在網路上;和朋友一起不管做什麼,都比一個人一直用手機有趣多了。」「打遊戲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好玩,打到破關或到頂,還要再找新的遊戲來打,也很累。」

她尤其推薦,找到一個孩子願意投入的運動。運動不只能夠活化大腦,還能誘發多巴胺、血清素等,對於調節情緒和壓力很有幫助,很適合課業壓力大的青少年。

另外,也可以建立家庭的儀式感。例如:周末固定一個時間,全家人一邊看電影、一邊吃點東西,「讓孩子知道我們家不是太無聊,還是有共同活動。」如此,親子感情多半不會太差,爸媽也不用擔心孩子會受手機和網路箝制。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

 

封面故事4

如何讓青少年遠離「社群焦慮」之苦?美專家提出三點建議

全世界青少年世代的心理健康,可能或多或少都生病了,而且不只是台灣,連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及北歐等已開發國家,也未能倖免。 手機及4G上網為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資訊流通及便利,卻也帶來不少副作用,包括青少年容易沉迷於手機,以及其帶來的社群焦慮......

解碼青春三部曲 焦慮的社群世代

文/ 未來Family編輯群

全世界青少年世代的心理健康,可能或多或少都生病了,而且不只是台灣,連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及北歐等已開發國家,也未能倖免。 

手機及4G上網為人類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資訊流通及生活便利,卻也帶來不少副作用,包括青少年容易沉迷於手機,以及其帶來的社群焦慮。 

或許一些先進國家的現象及對策,可以給台灣借鏡及參考。 

 

青少年的手機成癮或社群焦慮問題,與人類科技進步息息相關,從以下三個數字就可以看出來。 

蘋果iPhone的全世界銷量,從2007年第一代iPhone問世的139萬支,2010年飆升至近4000萬支,2012年突破1億支,2015年突破2億支,此後除了2019年未達2億,直到2023年每年全球都大賣2億多支。 

從全球4G用戶數來看,2014年前連5億人都不到,2016年已有15億人,2019年更超過30億人。 

從臉書全球用戶數來看,2012年超過10億人,2017年超過20億人,2023年更超過30億人。 

這三大數字呈現的表象,就是我們正享有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資訊便利及高度流通,但反面影響之一,就是使青少年在成長期受到「資訊焦慮」或「社群焦慮」之苦。 
 

美國大西洋月刊今年3月引述了幾個相關統計,例如美國青少年的焦慮或憂鬱程度,在2000~2010年相對穩定,但在2010~2019年大增逾50%,其中10~19歲青少年自殺率躍升49%10~14歲少女的自殺率更飆升131%。 

根據現有相關研究及統計,從北美、澳紐、英國到北歐國家,1996年後出生的Z世代,受到焦慮、憂鬱、自我傷害或其他失調現象的影響程度,都高於前面的幾個世代。 

證據之一就是,如果看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每三年一次的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可以發現從2010年代初期開始,全球各國在閱讀、數學及科學的評分都開始下降。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刊物Yale Medicine今年初報導,根據市調機構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年輕世代廣泛使用社群媒體已經是全世界的現象,在2022年調查中,受訪的13~17歲青少年高達95%有用社群媒體,其中1/3表示「幾乎是持續使用」。 

2023年調查則顯示,13~17歲族群的大多數(九成)最常使用的社群媒體是YouTube,再來是TikTokSnapchatInstagram,反而對臉書的使用率最低。 

耶魯兒童研究中心(YCSC)負責人Linda Mayes醫師表示,「我們現在面對社群媒體的問題,就像以前電視機才問世時的狀況」,因為就像看電視一樣,現在對年輕人是否該接觸社群媒體,社會上也有正反兩面的看法。 

「那我們要怎麼幫助家長,過濾掉(社群媒體)可能有害的部分?」 

 

對此YCSC專家給青少年家長提出三項建議:

1.視年齡訂出子女可以接觸社群媒體的門檻 

YCSC兒童精神科醫師Yann Poncin認為,早在子女進入青少年年齡前,家長就要想好給子女的社群媒體策略,例如小學生用的手機,就不應該能夠隨時上網,或是下載了所有社群媒體App。 

給小學生的電話應該是陽春版的,既沒有電郵、瀏覽器,也沒有智慧手機通常有的功能。 

至於對中學生,如果他們唸書或生活可以自動自發,或許可以開放其接觸時間,但最好是盡量延後可以使用完全接觸社群媒體的手機時間,也就是隨著子女年齡成長而逐漸開放。  

2.別把手機放在臥室 

根據美國衛生部醫務總監(Surgeon GeneralVivek Murthy醫師2023年初提出的「社群媒體與年輕人心理健康」專文,其中提到有研究顯示,年輕人使用社群媒體,與睡眠品質不佳、睡覺時間縮短或入睡困難都有關係,而且對青少年來說,睡眠不佳可能導致情緒不佳,或甚至更高的自殺風險。 

YCSC專家Yann Poncin醫師建議,家長可以嘗試在家中建立規矩,規定到某個時間大家都要關掉手機,而且最好是在上床時間的至少一小時前。  

3.跟子女保持溝通,願意放手讓他們犯錯 

Yann Poncin建議,如果青少年子女跟家長,平常就常溝通、交流生活上的大小事情,讓子女與家長有更多互信,家長就更容易溝通子女接觸社群媒體這件事。 

「我不覺得你要監控子女手機的內容,因為青少年也有隱私。這個年紀的孩子想要搞清楚自己在世界上是誰,所以他們需要探索世界,甚至去犯一些錯誤,而沒有爸媽一直在後面盯著。」 

 

英國國家健康與照護研究院(NIHR)今年8月專文則指出,根據該院2020年及2022年分別針對英國16~18歲與13~16歲青少年,他們使用手機與心理健康之間關係的研究,結果顯示若手機使用的習慣有問題,都與他們的焦慮、憂鬱或失眠有關聯。 

文中提出了比較有效的減少手機使用方式,以及效果不大的方式。 

比較有效的方式,包括了把手機設定為「勿擾模式」、關掉通知功能,以及睡覺時把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 至於效果不大的方式,包括了限制使用特定App,或是把手機螢幕調成灰階等。 

 

照片:shutterstock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202 解碼青春三部曲 焦慮的社群世代

未來Family週刊Vol.201 心理師爸媽的親子溝通術

未來Family週刊Vol.200 愛,是需要練習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oufat 的頭像
    chioufat

    chioufat的部落格

    chiouf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