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就像電力,將全面改變人類生活》Google大腦之父吳恩達:每個孩子都要學AI,讓AI「為我所用」
AI大神吳恩達本身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他認為,現在的孩子已是「AI原住民」,每個人都得學習AI相關的知識,才能更好的運用、掌控AI;大人也是,要敞開心胸來學習,別害怕,「AI就像電力一樣,會全面、普遍的改變人類生活,如果能善用,未來的世界會更便利美好。」
未來Family周刊202期2024.11.13解碼青春三部曲 焦慮的社群世代
採訪:張德齡、黃啟菱
2022年11月30日,OpenAI發佈了ChatGPT,掀起AI浪潮,這兩年來,多數人都已經意識到AI的存在,接下來,AI會為人類社會帶來哪些改變?眾人又該如何因應?
「這個問題,我常被問到,我總是用『電』來比喻,人工智慧就像電力,會全面的改變我們的生活。」吳恩達說。而要好好的運用AI,是需要經過學習的,他很建議大家都認識AI的相關知識,甚至學著寫程式,讓AI變成自己的好夥伴,幫助自己提高生產力、解決各式問題。
在AI圈子中,吳恩達是神般的存在,他在史丹佛任教期間,曾領導AI專案,後來到Google開啟「Google Brain」計畫,因而被稱為「Google大腦之父」;他也曾是百度的首席科學家,負責「百度大腦」計畫。
吳恩達還曾多次創業,在十多年前,他就跟史丹佛同事共同創辦了開放式課程平台Coursera,近年來則創辦了提供線上課程的DeepLearning.AI、提供AI解決方案的Landing AI,同時他還是AI Fund的合夥人。
是AI大神,也是「台灣女婿」和雙寶爸
他的另一個身分是「台灣女婿」,岳父岳母都是台灣人,與妻子育有兩個小孩,分別是三歲、五歲。
近日,吳恩達來到台灣參與2024第22屆《遠見》高峰會,以AI為題發表演說,他比喻,AI其實就像電力,人類剛開始用電時,也很多人恐懼,有人怕觸電、有人怕火災,如今,電力的本質依舊一樣,但已經很少人因為害怕觸電而不使用電器了。
電力全面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AI也將是。吳恩達說,無論在企業經營或個人生活層面,AI都可以加快事情處理的速度、降低取得知識的成本,讓大家更樂於嘗試、更不怕失敗,這就像每個人都擁有私人助理,「重點是,你要叫AI做什麼呢?如何用AI做『有意義的生產力提升』?」
更長遠來看,AI能幫助人類社會變得更好,例如改善氣候變遷、促進教育平權、優化醫療技術等等,吳恩達強調,AI不是「問題」,而是「解方」。當然,AI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但為了讓下一代有更好的未來,我們這一代的責任就是負責任的善用AI。
受父親影響啟蒙,6歲就開始學寫程式
吳恩達之所以走上AI之路,跟他的成長歷程有關。他在1976年出生於英國倫敦,在香港中產階級家庭中成長,母親何嘉坤(Tisa Ho)曾擔任香港藝術節行政總監多年,父親吳拉諾(音譯,Ronald Paul Ng)則是醫師;1984年時,他們搬到新加坡定居,父親依舊行醫,母親則到新加坡藝術中心工作。
有意思的是,吳拉諾雖然是個醫生,興趣卻很廣泛,熱衷學習各領域知識與技能,不但很會拉小提琴、曾是管弦樂團成員,還喜歡寫程式,希望能運用資料輔助診斷病患,1980年時就寫過相關論文,探討如何用機器學習來診斷肝臟疾病,在當時是非常新穎領先的概念。
這樣的家庭環境,讓吳恩達理性與感性兼具,即便日後走上了科技研究之路,心中也始終有著人文關懷;父親的言傳身教,更直接影響吳恩達,讓他從小就非常好學,6歲時便開始接觸程式。
超級學霸,大學一次學3專業,又進MIT
中學時代,吳恩達就讀新加坡最頂尖的萊佛士書院(Raffles Institution),該校的學生都是全國成績前5%者,畢業校友包含三任總理、陸海空將領等等,學校的教學風格在當時就很非典型,注重的是如何應用知識、將所學運用在真實情境中。
吳恩達一直是個「主動的學習者」,16歲時,他曾到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實習,親身參與了人工智慧專案,在過程中,他發現自己很喜歡「用有智慧的機器來取代人類例行工作」的概念,也從此確立了未來的路。
從萊佛士書院畢業後,吳恩達赴美求學,他先進了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一次拿到電腦科學、數學、統計學三個學士學位,後來又到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取到碩士學位。
於此同時,IBM開發的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打敗了當時的西洋棋世界冠軍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讓普羅大眾第一次見識到AI的威力。
史丹佛任教期間,掀起AI與線上學習熱潮
2002年,自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取得博士學位後,吳恩達進入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在電腦科學系任教,開啟了學術生涯。
除了熱衷研究,領導史丹佛人工智慧機器人專案(Stanfor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之外,吳恩達對教學也興致勃勃。
他教書沒多久,就開始試著把自己的課程錄製下來,放在史丹佛的內網中讓學生自由觀看,2008年還發起「史丹佛SEE計畫」(Stanford Engineering Everywhere),把課程放上網路,引領了開放式線上課程的風潮。
吳恩達曾笑稱,自己第一年教書時,課堂上只有35位學生,後來雖然慢慢增加了,不過,都還是比不上網路的力量,他走在路上時,很常碰到看過他教學影片的人,這讓他意識到網路學習的能量之大,也促使他後來自行創業,在2012年與史丹佛同事共同創辦了線上教學平台Coursera。
重視教育推廣,希望每個人都能學AI
Coursera與全球名校合作,提供各領域的免費課程,上線後才四個月,用戶就突破100萬人,成長速度比當年的臉書或推特都還快,也讓吳恩達在2013年獲得《時代雜誌》百大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後來,他又創辦了提供線上課程的DeepLearning.AI。
之所以如此重視教育推廣,是因為吳恩達希望每個人都能有良好的學習資源,持續學習,他認為,學習的關鍵,在於養成習慣,「就像當你已經習慣刷牙了,你就不會覺得刷牙很麻煩。」
而且無論什麼年紀,都能享受學習的樂趣,像他的父親已經快80歲了,還在Coursera上修了上百門課程,內容涵蓋心理學、天文學、數據科學等等。
吳恩達尤其希望人人都能學AI,他直言,想運用AI是需要經過學習的,而且AI的技術又不斷更新迭代,需要持續學習才能妥善掌握;像他自己,就非常頻繁的學習、使用AI,把AI當思考夥伴,也用於解決問題,幫助自己做生活中的各種決定。
現在的孩子都是「AI原住民」,必學AI
他特別提醒父母,現在的孩子都是「AI原住民」,終其一生都得與AI打交道,一定要讓孩子學習AI相關知識,才能讓AI「為我所用」,他很建議大家都試著學Python等程式語言,在Coursera等平台上就有很多相關的免費課程。
至於外語的學習,仍有其必要,雖然AI讓翻譯技術愈來愈好,「但那跟你真正掌握一個語言、能運用那個語言來交流,還是有差,像我自己只會講簡單的中文,就希望自己中文更好。」
很多人會擔心被AI取代,吳恩達強調,一份「工作」有很多「任務」,AI或許能執行某些任務,但不太能做一整份工作,而且倘若不斷學習、能掌控AI,反而能增加自己的生產力。
他分享,在AI浪潮中,他很看好台灣的未來,而且不是說說而已,疫情後他花更多時間在台灣,每年來三、四次,除了工作,也希望透過演講等各種方式讓更多人知道,學習AI、善用AI,AI是能幫人類完成夢想的。
照片提供:遠見雜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