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者:生成式AI恐被過度神化 學科應先固本

2024-12-20 22:51 聯合報/ 記者許維寧/台北即時報導

學者:生成式AI恐被過度神化 學科應先固本

學界形容,生成式AI浪潮在大專校院被過度神話,但絕非某些瀕危科系的續命丹。記者林澔一/攝影

AI浪潮崛起,私立大專校院要求自114學年起,不分學科將生成式AI融入所有教學課程。但學界形容,生成式AI浪潮在大專校院被過度神話,但絕非某些瀕危科系的續命丹;再者,AI太快讓學生得到以為可應用的答案,反而成為逃避「實打實學」的藉口。

據立法院一一四年度國立大學校務基金和年度業務計畫,公立大學多將培養學生科技素養列為計畫之一,暨南大學就表示將繼續實施新制通識教育,其中一項即是AI文創協作;成功大學也表示,將協助教師善用AI技術作為教學輔助工具。

北教大語創系楊宗翰副教授表示,近年都是自願將課程納入生成式AI,如鼓勵學生借AI產製圖片、彙整資訊,以利學習雜誌編輯時利用。但大學不是工廠、知識也非模具,如講授文學史課程就不鼓勵學生向AI求助,倘若學生接受混雜部分錯誤的資訊,文學史的理解、觀點可能偏差,日子一久,則神仙難救。

楊宗翰也直言,生成式AI浪潮在大專校院被過度神話,反映的是近年少子化警報下的扭曲心態,但AI絕非某些瀕危科系的續命丹,全台一年生源有限,AI終究無法幫院系所生小孩,且學科若連固本都做不到,則遑論談AI應用。

高教工會副理事長翟敬宜也表示,生成式AI對研究生撰寫論文、讀資料助益很大,但近年也觀察到,成為部分學生逃避實打實學的藉口。學習的歷程在於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過程需有邏輯、有步驟的訓練,但AI讓學生太快得到以為可以應用的答案,進而失去思考能力。

翟敬宜談到,無論領域,學生的重點是「學習如何學習」,學會找問題,學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策略、方法,如現在大學教師也常用AI找靈感,但書寫論述還是得靠自己完成。

 

 

 

 

 

國內首例 淡江大學114學年課程全面融入生成式AI 

2024-12-20 22:50 聯合報/ 記者許維寧/台北即時報導

學者:生成式AI恐被過度神化 學科應先固本

淡江大學近日發信給校內教師,要求114學年起,務必將生成式AI融入所有教學課程。記者林澔一/攝影

本報掌握,淡江大學近日發信給校內教師,要求114學年起,務必將生成式AI融入所有教學課程。但校內教師反彈,指教育圈跟風AI,現場卻往往流於片面浮濫。學界則指出,大學要求全面落實生成式AI應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但教師對大型語言模型(LLM)應有基本認識,引領學生對不同模型下指令,再判斷結果的對錯良窳,學生才不會變笨。

淡江大學教師反應,學校未說明融入標準,直言「用AI寫課程綱要算不算融入?」再者,近年私校多要求不分學院均融入AI,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少教師只要求學生用AI生成圖片當作業,流於浮濫。

對此,淡江大學回應,雖敘明務必,但還是鼓勵教師盡量做、更普及。八月已召集各院院長舉行AI賦能暨課程改革會議,請院召集系討論如何結合AI賦能專業規劃課程改革,下學期起小幅開課,114學年盼全面落實AI賦能。

中研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李育杰分析,高教界近期常問如何教AI,端看以何種角色為目標。工程師需具備參數等知識;研究人員要更深的數學、統計、演算法知能;若是大學想全面性推廣,應是站在使用者角度盼能更普及。

李育杰指出,ChatGPT等生成式AI因其簡單口語化,很快被市場接受,但若使用者想得到更好協作經驗,需給予品質更好的指令(prompt),師生能從「思考鍊」的角度切入,給予更多範例和AI做引導式問答;再者,應了解同樣問題向不同LLM提問可能得到不同答案,也要有能力判斷結果的對錯良窳,學生才不會變笨。

李育杰也說,深度應用會需Python等技能,學生有興趣能嘗試自學;簡易應用則易取得,愈早讓學生了解並在大學階段成為工具,也能維持競爭力。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楊啟正談到,「心理學還蠻適合。」心理學理論時常多而複雜、看法不一,AI可有效協助整理。且這個時代的學習不光是記憶特定知識,而是多方面整合式學習;從資訊海中找方向,非學習固有的知識內容。

國立中央大學資工系教授蔡宗翰則建議,教授對LLM需有一定理解和使用經驗,加上不同語言模型擅長功能不一,用錯模型可能產生錯誤結果,學校推動建議需有教師增能配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oufat 的頭像
    chioufat

    chioufat的部落格

    chiouf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