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減壓術
2024.12.18未來Family周刊Vol.207
封面故事1父母壓力大,孩子都知道》精神科醫師、阿德勒專家陳偉任:學這2招有效減壓,要有改變自己的勇氣
封面故事2給父母的3個減壓練習》資深輔導老師宋奇晉:把照顧孩子的心思,分一點來照顧自己,一切都會很不同
封面故事3美國兒少精神科醫師:如果父母不照顧自己,孩子會學到「長大=壓力大、不快樂」;請每天撥出5分鐘,做這件事…
封面故事4家長的壓力過大已危害公共健康!美國公共衛生局調查顯示,33%的家長壓力爆表 專家建議:育兒時間應等同工作
封面故事1
父母壓力大,孩子都知道》精神科醫師、阿德勒專家陳偉任:學這2招有效減壓,要有改變自己的勇氣
研究已證實,當父母覺得有壓力時,孩子也會感受到,而且即使父母刻意掩飾,壓力反應還是會傳遞給孩子。專家提醒,「減壓」已成現代人的重要課題,若要孩子發光,父母得先點亮自己。
美國公共衛生局長莫西(Vivek Murthy)最近發布了一份建議書,指出當代父母正承受著巨大壓力,已成「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呼籲社會大眾正視父母們的親職負荷。
父母為何壓力大?報告中直指,現在的父母比起1985年的父母,不但上班時間拉長,每個人必須付出的育兒時間也更多,媽媽平均多付出40%、爸爸則多了154%,完全沒有時間放鬆;各種「完美的教養標準」,也是一大壓力源。
還有其他各種原因,「只能說,現代爸媽要面對的,真的更複雜,多數人都是工作家庭兩頭燒。在職場上,一下子有AI威脅、一下子又是通膨來襲;在家裡,要管3C、要顧功課,家庭型態又變了,不少人都沒後援,有事只能自己扛…」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主任陳偉任說。
陳偉任不只是精神科醫師,還是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博士,專精腦科學與心理學,也是阿德勒專家,出版過教養書,常舉辦親職講座與工作坊。
本身也是二寶爸的他分享,養兒育女的過程中,一定會有許多挑戰,而無論是想紓緩壓力或優化教養,首先都得要有「改變自己的勇氣」,從自我覺察開始,一點一滴的學習與實踐。
父母必修招式1:阿德勒心理學的「課題分離」
在華人的傳統觀念中,很多父母將孩子視為心頭肉,願意犧牲奉獻、只盼孩子好,但同時,也常將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陳偉任說,這對親子來說,都可能造成極大的壓力。
他建議,父母們不妨多認識阿德勒心理學中「課題分離」的概念,並試著練習運用。
所謂「課題分離」,就是當碰到問題時,先釐清「這是誰的事」,再思考因應之道、拿捏介入程度。該如何釐清呢?陳偉任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想想看「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將由誰來承受。」
比方說,天氣轉涼,孩子不想穿外套,父母擔心孩子冷,要求孩子穿外套,常常就此引發親子衝突;孩子不穿外套的後果,可能是感冒,承擔這個後果的,是孩子本人,那父母或許可以考慮放手,讓孩子自己負責。
但如果孩子想騎摩托車,就不能任由孩子了,因為未成年騎車違法、也危險,引發的後果如車禍等等,並非孩子能承擔的。
也有些事情不好判斷,例如,讀書看似是孩子的事,但如果因為成績太差、孩子就此失去信心放棄學習,後果就不一定是孩子能承受的。
「該如何拿捏,很考驗父母的智慧,就像棒球的好球帶一樣,如果訂太窄,怎樣投都是壞球,但如果放太寬,球也可能砸到人,總之得全面衡量,重點是,讓孩子從體驗中學到為自己負責。」
父母必修招式2:情緒來時,記得「停、看、聽、走」
父母在管教孩子時,十之八九都帶著情緒,在這種緊急時刻,人通常會慌,最好是能有一套步驟化的方式,來提醒自己該如何應對,陳偉任分享「停、看、聽、走」四字訣。
所謂「停」,是指停止自己失控的情緒,而非停止孩子的情緒,陳偉任強調,人的理智腦、也就是前額葉,要到25歲後才會成熟,與其期待孩子控制情緒,不如父母自己先做到。
他建議,在快要失控時,可以試著深呼吸,或是把舌頭輕輕上抬、抵住上顎,還可以看看孩子小時候的照片,都有助於快速降低憤怒指數。
「看」則是檢視目前碰到的問題,看看究竟是「我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
例如,父母擔心孩子成績不好,問題根源不見得是在孩子身上,「像我自己,生在貧苦家庭,非得拚命讀書才能翻身,但我的孩子並非出身寒微,如今也不是『唯有讀書高』的年代,如果我一直帶著舊觀念看孩子的成績,那問題的根源,是不是在我這邊呢?」
陳偉任說,在釐清問題時,就可運用阿德勒的「課題分離」原則來幫助思考。
至於「聽」,是傾聽,理解孩子的行為目的,親子間充分溝通後,再「走」,找出管教的新選擇。
陳偉任提醒,有時孩子的表達方式很激烈,其實是因為跟父母難以溝通,只能「提高等級」,希望自己的聲音被聽見,「父母唯有聽懂了孩子的心聲,親子關係才能『走』出新局面。」
日常減壓3原則
除了上述兩大重點外,陳偉任也分享了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運用的減壓原則:
原則1:放下完美主義,區辨「可控制的」跟「不可控制的」
想要有效減壓,陳偉任認為,第一步是要放下「完美媽媽」或「完美爸爸」的標準,減少內耗與自我批評。
「像我是精神科醫生,還是心理學博士,專業知識應該夠多了吧?但切換回爸爸角色時,還是常常有做不到、做不好的地方,此時該如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就很重要。」
同時,也要冷靜下來,區辨眼前的事情哪些是可控制的、哪些是不可控制的,哪些是孩子的問題、哪些又是我們的問題。
有一段知名的禱文內容是:「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請賜我智慧,以分辨二者的不同。」陳偉任分享,也很適用於此。
原則2:留時間獨處,讓自己有餘裕去覺察、反思
父母們的壓力源很多,要能看清楚現況、辨識出壓力源,進而思考該如何應對,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得要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來自我覺察與反思;若不如此,就只會不斷合理化、自動化自身的行為,很難做出改變。
麻煩的是,父母通常很忙,陳偉任說,尤其在有智慧型手機後,很多人閒暇時就是聊天、追劇、逛網路,生活整個被填滿,完全沒有餘裕回頭看自己。
他很建議,大家要刻意安排獨處時間,創造自我對話的機會;假若不知道該怎麼做,又一直覺得壓力很大,不妨找專業心理師或醫療人員,讓其運用專業方法與特殊情境,幫助自己做反思。
原則3:刻意的「照顧自己」,盡力維持身心健康
身心狀況好時,碰到壓力源也較不容易引爆,陳偉任提醒,父母們平常就要多照顧自己。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運動,許多研究都已證實,運動能產生多巴胺、血清素等等,讓大腦更抗壓;其他常見的減壓方法,例如腹式呼吸、正念冥想、觀呼吸等等,也都可以嘗試。
人際支持網絡也是關鍵,陳偉任說,當父母的這一路上,難免會碰到問題,除了可以跟家人、朋友互動,還可加入支持性團體或參與親職講座等等,降低自己的孤單感。
「為人父母真的很不容易,現代人愈來愈不想生小孩,其實也可以理解,但當父母,真的是無法取代、非常難得的人生體驗。」陳偉任說,像他兩個孩子都大了,如今每週末父子仍會固定去打球,偶爾還會抱著一起睡覺,正是這些時刻,讓人心甘情願。
照片提供:陳偉任
封面故事2
給父母的3個減壓練習》資深輔導老師宋奇晉:把照顧孩子的心思,分一點來照顧自己,一切都會很不同
為人父母,總有些時刻會覺得「人生好難」,快爆炸時,該怎麼辦呢?心輔專家分享,壓力與焦慮本是生活的一部分,難以根除,但仍有方法能夠紓緩,不妨從陪伴、照顧自己開始。
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壓力」列為21世紀最大的健康危害,我們正過著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壓力生活,「尤其是父母們,被家庭、工作雙重夾擊,該怎麼『減壓』,已經變成一件得刻意學習、練習的事情。」宋奇晉說。
宋奇晉是桃園市中壢國小專任輔導老師,還是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的講師,常受邀到各處開講或在網路上撰文,分享教育教養新知。
她同時也是個二寶媽,兩個兒子都已經讀國小,「即便我做親職推廣工作,有相關專業,日常生活中,也還是會覺得壓力大;我甚至曾碰過,兒子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說:『妳那麼兇,算什麼輔導老師?我要去跟大家揭發妳!』諸如此類的時刻,沒有少過…」
不過,當父母這件事,原本就是時而挫折、時而感動,有時無奈氣憤,有時又暖心甜蜜,該如何調整配速,讓自己得以繼續前行,才是關鍵。
現代父母為何壓力山大?3主要原因
現代父母的壓力為什麼那麼大呢?宋奇晉歸納,有三大主要原因。
首先,時代快速變遷,教養觀也推陳出新,父母們「自己沒得到的,卻要給出去」。
時代變很快,現代人的生存壓力原本就很大,父母則更慘,宋奇晉觀察,現在30多歲到50多歲的父母們,是最苦的,因為會接收到各式教養新知,「不學、不做,好像你就不是好父母,但這群人大多是被傳統方式養大的,自己也沒得到過的東西,卻被要求給出去。」
而且,有時教養資訊本身就可能成為壓力源,像「正向教養」四個字,因為中文翻譯的緣故,常會讓人誤以為是「不能生氣」,有些人一聽就有壓力。
第二,網路資訊多,讓人無所適所,相互比較也徒增焦慮。
網路固然方便,但也成為現代父母最大的焦慮源,宋奇晉舉例,當有教養問題時,若上網查資料或求助,會得到超多資訊,但一大堆理論、方法、經驗,反而讓人無所適從。
愈來愈多人習慣把生活PO在網路上,也難免引發相互比較的心態,比考試成績、比學什麼才藝、比寒暑假行程等,都容易引發壓力。
第三,家庭型態多元,家庭成員教養觀念也不見得一致。
現在家庭型態很多元,如單親、異國婚姻、隔代教養、重組家庭等,加上少子化,每個孩子可能都有好幾個大人關注,倘若教養觀念不一致,主要照顧者壓力就會很大,例如,媽媽一邊在教養孩子時,可能一邊還要面對長輩的期待或指導。
「而且,父母有了壓力,無形中也給老師壓力,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宋奇晉坦言,在教育現場工作的人,多少都會感受到現代父母的壓力爆表。
紓緩壓力的3大練習、7個TIPS
若想紓緩壓力,宋奇晉分享,可以試著掌握一些原則與方法,從日常生活中開始做出小改變。
減壓練習1:教養莫忘初衷,愛孩子原本的樣子
Tip1⭢別執著於完美,做足夠好的父母就好
現代很多父母,都對親職有很高的期許,希望自己能夠面面俱到,想要減壓,首先得「放過自己」,好好的在「我想做的」跟「我做到的」之中取得平衡。
「比方說,你可能想要天天開伙,也想要親自盯孩子的功課,但所有事都兼顧真的很難,這時不妨告訴自己,想做的是100分,實際上能做到70、80分就很厲害了;例如,一週有七天,煮三、四天就要幫自己拍拍手了。」宋奇晉說。
Tip2:過濾資訊來源,挑做得來的嘗試
宋奇晉常受邀主講親職講座,每次她總會對參與者強調,聽完了後,也不必百分百採用,挑一件自己認同、又做得來的事下手就好,否則挫敗感會很深,而且大人也是得先有成功經驗後,才願意繼續做。
她直言,現在教養資訊極多,要試著學會過濾與判斷,也要提醒自己,多數人在社群媒體上所呈現的,常常是經過美化過後的一面,不見得要照單全收。
Tip3:練習轉念、彈性思考,多做正向聚焦
台灣的價值觀較為單一,不少父母缺乏安全感,希望孩子成績好才有前途,很多親子衝突由此而生,大家對於「我該養出什麼樣的孩子,才算是好父母」也有既定的、固著的想法,缺乏想像力。
宋奇晉提醒,別忘了做父母的初衷,也別忘了愛著孩子原本的樣貌。每當有執念時,可以試著練習轉念、彈性思考;對孩子、對自己也都多做正向聚焦,多多肯定孩子與自己。
減壓練習2:日常生活流程再優化,家務適度放手
Tip4:提高效率,更有條理的完成生活任務
通常焦慮感會爆發,大多有特定事件引發,例如出門時間很緊迫、待辦事項堆積如山等等,宋奇晉說,要有效減壓,不但要轉念,還要付諸行動,更有效率的安排好這些生活任務。
比方說,她會用智慧音箱設鬧鐘、叫兩個兒子起床,每天早上就省掉了三、五分鐘;兒子們的餐碗固定要自己洗、自己收;工作上或生活中大小事,也都立刻記在備忘錄或行事曆中,免得忘記…每一件小事都好好處理,就不易累積成大事。
Tip5:家務適度放手,別全攬在身上
不少父母或疼孩子、或懶得教,家務常自己全包,「但家事真的做不完,都攬身上會很累,如果做了又抱怨,也容易造成家中氣氛緊張,長遠來看,最好還是教孩子做。」
宋奇晉以自身為例,兩個兒子會負責洗烘衣服、把自己的衣服摺好,週末打掃也會吸地板等等;她也分享,在教孩子做時,要給具體的任務並且步驟化,例如洗脫烘如何操作、衣服摺完要拿回衣櫃放等等,別嫌麻煩,慢慢教,孩子能學會的。當然,也可視情況添購洗碗機、掃拖機、洗脫烘等等,讓生活更便利輕鬆。
減壓練習3:有意識的自我照護,真正愛自己
Tip6:找出自己喜歡的方式,保持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一切的根本,也是一生的課題,宋奇晉建議,再忙也要撥出時間來運動,對排解壓力、抵抗沮喪極有幫助,例如最近很流行的超慢跑,可以一邊追劇、一邊跑,就是很不錯的入門選擇。
自我療癒的方式也很多,包含吃美食、做SPA、小旅行等等,也可以培養工作之外的興趣,或是多創造一些me time,宋奇晉分享,她每天都會比家人早起一小時,做運動、看漫畫或滑手機都好,自在放空,充飽電的開啟一天。
Tip7:尋找同溫層,建立情緒支持系統
有能「取暖」的同溫層,能互吐苦水、尋求建議等,也很重要,宋奇晉說,平常就要有情緒支持系統,以免壓力來襲時陷入「情緒黑洞」。
不過,尋覓同溫層時,要小心網路社群,因為就現況來說,若在社群上PO文發問或抒發心情,雖然可能得到解答或安慰,但也可能招來誤會或批評,反而讓自己更焦慮;現實生活中就認識的朋友
「我真的很鼓勵大家,把照顧孩子的心思,分出一些來,好好的照顧自己,只要願意做,一定可以感覺到改變。」
照片提供:宋奇晉
封面故事3
美國兒少精神科醫師:如果父母不照顧自己,孩子會學到「長大=壓力大、不快樂」;請每天撥出5分鐘,做這件事…
如果平時沒有照顧到自己的需求,很容易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發生情緒崩潰的情形。
編按:美國頂尖的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哈羅德.科普萊維奇提出「鷹架教養」概念,將孩子成長譬喻為「蓋建築」。鷹架的作用是支持和架構,不是限制孩子往特定的方向成長。而家長需將「穩固的父母」放在首位,唯有父母先為自己搭建穩定的鷹架,才有餘裕成為孩子成長的鷹架。
在我數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我看著教養壓力越來越大,過去的父母沒有今日的父母這麼緊張,今日的父母在各方面(如財務、技術、個人和後援)都感受到壓力。你筋疲力竭、心煩意亂,都不是你的錯。但身為父母,你有責任化解自己的壓力。如果你的父母鷹架不太牢固,一場強風就會把它吹垮,你將無法提供孩子所需的架構、支持和鼓勵,讓他們從你身上學習基本的應對技能,例如情緒控制和抗壓性。
你可能會哀號,該做的事已經做不完了,還得要「照顧自己」。坦白說,我現在主要是在對母親們說話,而不是父親們。今日的父親比他們自己的父親、祖父做得更多,但在照顧孩子上,他們仍舊做得比伴侶少。另外,職場媽媽還有一個額外的壓力,那就是她們相信自己應該要能處理好這個狀況。當然,她們很累,壓力很大!但是,當她們「應該」花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時,卻「自私」追求事業的滿足感,這令她們感到內疚。內疚只會讓養育孩子更加困難。
照顧自己就是照顧孩子
「照顧好自己很重要」,如果沒能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你無法好好養育孩子,不過這一點卻被忽略到難以置信的地步。」兒童心智研究所自我照顧專家艾曼紐(Jill Emanuele)說:「這就像搭飛機聽到的廣播一樣,先戴好自己的氧氣罩,再去幫你的孩子戴上。如果你跑來跑去,做了很多事,已經筋疲力盡、招架不住,你將無法再關心孩子。壓力會隨著時間積累,等你爆發崩潰時,你會感覺非常懊悔。」
在忙碌單調的日常生活中,你可能沒有精力追蹤孩子的情緒起伏,但毫無疑問,孩子絕對在追蹤你的情緒起伏,尤其是吃、喝、拉、撒都仰賴你的學齡前兒童。他們在看、在聽、在接收你發出的每一個訊號,甚至是你沒有意識到的訊號。當孩子用整整一個小時,告訴醫師他多麼擔心爸媽因為工作忙到焦頭爛額,這整個療程中孩子都不是在解決自己的問題,治療方面也沒有進展。他不敢告訴你一項重要的學校作業,或是吐露自己的問題,因為他害怕惹你心煩,或是增加你的負擔,孩子將會得不到支持,需要獨自承受著他的擔憂。
要支持孩子的情緒反應,我們得承認自己也有情緒需求,練習加強自我照顧。經由觀察你,孩子會學到情緒修復的寶貴價值。我們都希望孩子懂得如何放鬆,不是嗎?從來沒有父母對孩子的深切期盼是,長成一個竭盡全力卻愁雲慘霧、生活一團糟,對待自己、周圍的人都不好的大人。
如何給自己搭建鷹架?
給孩子搭建鷹架,你需要提供架構、支持和鼓勵。給自己搭建鷹架,你也要有同樣的堅持。
可行的架構
你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一切,過著充實的生活。但假如你們的生活變成無止境的趕場、老是快遲到,常常面臨著時間安排出狀況就要毀全家的威脅,這就是一個無法維持的生活模式。即便你心裡還有疑慮,仍舊要減少行程,安排可行的時間表——其中要有陪伴孩子的親密時間,也有自己的休息時間。
顧好自己的健康
要衡量你是否支持自己、顧好自己,可以問問自己:「我會這樣對待我的孩子嗎?」你替孩子報名運動健身課程,但你自己有沒有抽時間運動呢?你要求孩子每天吃5種蔬菜,睡眠務必充足,為什麼不對自己有同樣的要求呢?如果你看到孩子為了作業緊張,你會建議他休息一下,不會逼他到筋疲力盡;如果孩子在學業上、身體健康上或情感上有了困難,你會求助於專家;那當你生病或陷入困難時呢?你能否不顧一切鞭策自己呢?
當你忽視自己的感受時,就是在向孩子示範你「不重要」。孩子會記在心裡,到他們長大時可能做同樣的事。照顧自己,包括自尊、自重、自我同情和自我肯定;需要時向人求助、吃好、睡飽、規律運動,就是在支持自己。
鼓勵自己的努力
即使你的生活和你的孩子都不是「完美的」,你也要向自己保證,身為母親或父親,你做得很不錯了。很多父母覺得自己做得很糟,我敢說,如果你對孩子發怒,或者為了孩子心煩,十之八九是因為你覺得自己是不夠好的家長。
「感覺自己很失敗」,這個情緒一點都不健康,更不能讓人放鬆。為了你好,也為了孩子好,最好不要把它帶入家庭環境中。你難免有時在教養方面犯了錯誤,恭喜你!你是凡人。誰都有不順心的時候,承認這一點,接受它!你就能平靜下來,鼓勵自己下次試著做得更好。
自我照顧簡答表(搭建堅牢穩固的鷹架所需材料包含):
○ 運動
○ 睡眠
○ 營養食物
○ 感情
○ 漫步大自然
○ 帶孩子跟朋友的孩子一起玩
○ 獨處時間
○ 創作時間
○ 浪漫時光
○ 歡笑
○ 音樂
○ 嗜好
○ 志工服務
○ 冥想
讓自己休息一下吧!
我們的社會對父母很無情,即使父母已經竭盡全力。在網路上時常可見羞辱其他母親的情形,霸凌、批評他人的育兒選擇,從母乳餵養(或不餵母乳)、讓孩子吃糖、到重返職場或全職育兒的決定,統統都要管。
這種風氣造成許多不必要的不安全感和沮喪,讓父母開始擔心,如果他們哪件事和其他父母做得不一樣,他們的孩子就落後了。
由於擔心外界的批評,你剛學走路的孩子可能比你還要忙。光是猶豫要不要報名嬰兒瑜伽班,你可能就注意到親子社群的其他媽媽揚起了眉毛。
就如某個壓力很大的媽媽跟我說的,「莫莉如果在上幼兒園前沒有開始學華語,那就太晚了。」這位媽媽有一份要求很高的全職工作,她的2個孩子也是任務繁重,而她自己已經多年沒有進行健康檢查。她說:「為孩子盡所我能,那是我的首要任務,如果我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或者稍微放下我的責任,那我就是糟糕的父母。」
每次聽到父母說:「孩子的事優先。」我就想問:「這是什麼意思?」這句話根本是陳腔濫調,是早就過時的觀念。
我們必須停止盲從著過生活,仔細想想自己的家庭此時真正的需要,如果你都沒錢吃飯了,找工作才是第一要務,如果「房子都著火了」,上空手道這件事並不急。
幾年前,一對年輕夫妻帶著自閉症幼兒,淚眼汪汪坐在我的辦公室,他們非常懷念2人單獨出門約會的夜晚,但這個念頭讓他們深感內疚。我鼓勵他們拜託家人每週照顧兒子一個晚上,或聘請一個專業保母來照顧有特殊需求的孩子。
這位母親說:「保母很貴,我們請不起。」我說:「你們不請的代價更大!」
讓每週能有一晚,把婚姻擺在第一位。如果這對夫婦沒有共處時間,養育自閉症兒子的壓力,最終可能讓夫妻關係承受不住,落得分居或離婚、變成2個家庭,育兒費用也會增加。如果他們分手,情感和經濟生活會更加困難,為了兒子好,他們真的不能不照顧好2人的關係。
如果你覺得累了,最要緊的是休息一下,重新充電。在繁重職責的限制下,調整作息,加入你的「休息時間」。
我們都生活在全天24小時無休的工作文化中,這種文化讓我們以為休息時間不存在,當你只樹立「忙碌不堪」的榜樣時,孩子會學到:成年和「成功」、壓力大和不快樂畫上等號。
應該要讓他們知道,成功代表每天可以冥想5到15分鐘、可以靜心閱讀、坐在後院放空、外出散步,或刻意離開手機,遠離現代生活的轟炸。務必讓孩子明白,放下電子產品對精神健康很重要,每個人都應該保有與世界斷開連繫、和自己重新連結的時刻。
與自己重新連結並不難,只要反思一下你的這一天,你的感受和想法,仔細看看你的腦子裡在想什麼,什麼讓你高興,什麼令你困擾。在理想情況下,你的孩子會看到你反思、表達你的想法,並試圖做出調整。透過觀察你,他會學到自己該怎麼做。
每天5分鐘,就能讓父母和孩子更親密、思慮更清晰
坐下來思考是面對世界的有用方法。如果每個父母和孩子每天都能坐在一起,盯著牆看5分鐘,他們會感到更親密、頭腦更清醒。
你必須接受「有權休息」的想法。如果你偶爾「收工下班」,把自己放在第一位,這麼做真的沒關係。
第一步:決定你需要什麼樣的休息。15分鐘的獨處?去散步或跑步1小時?要一整天還是整個週末的時間?
第二步:無論你的決定是什麼,安排好相關的人事物。你的教養鷹架不是監獄,它是用來提供支持的,你也可以支持自己。
然而,自由不是免費的,你的休息時間將取決於可用的資源。對雙親家庭而言,安排休息時間比較容易。如果你們負擔得起保母費或夏令營,或家附近有人能讓孩子寄宿一晚,那就太好了。說服家人、鄰居、朋友,提出你的需求,然後找機會回報。
孩子未滿12歲時父母的自我鷹架支持
讓身體休息一下:年幼的孩子非常需要你的時間和注意力。「我不過是朝另一個方向看了1分鐘」,這句話是父母們的惡夢,難怪你覺得自己無法休息,甚至無法轉移視線。但是嬰兒和幼兒的父母也有權偶爾休息一下,這只是一個後援安排的問題,你去哪找來5分鐘的時間,坐著什麼也不做呢?
當孩子午睡或在嬰兒床裡靜靜玩耍時,抵抗「處理幾件事」的衝動,把時間用來照顧自己。很簡單,躺在床上、坐在椅子上,深呼吸5分鐘。這5分鐘的獨處時間,就足以讓你充飽下個小時所需的電。
不管你的孩子多大,告訴你的孩子,你需要休息一下。透過樹立自我覺察和重視恢復、放鬆的榜樣,你在教導孩子辨識自己不堪重負的感覺,也在告訴他如何面對與解決這些感覺。
孩子超過12歲時,父母的自我鷹架支持
讓情緒休息一下:青少年的生理需求不高,但是他們可能會讓父母在情緒上感到疲憊。如果你的大孩子在學業或社交問題上掙扎,你也會經常感到痛苦。如果你有一個不快樂的孩子,你不會比他更快樂。
該怎麼做,才能從煩惱青少年問題的精神折磨抽身而出呢?
艾曼紐醫師說:「我會引導父母問自己:『此刻正在發生什麼?現在一切都好嗎?』你的孩子也許沒有那麼快樂,但在這一刻,他很安全,受到照顧、吃得好、並未受苦。這一刻,你可以打破先前的觀點。」
焦慮是因恐懼著、擔心著尚未發生的事,好比「我兒子會不會一直沒有朋友,一直這麼可憐?」嘗試讓自己立足於當下,對自己說:「現在沒有什麼問題,世界不會在接下來的5分鐘內毀滅。」如此便能在那段時間裡,降低情緒的衝擊。
摘自 哈羅德.科普萊維奇《鷹架教養:養成堅韌、耐挫、獨立與安全感,守護孩子長成自己的建築》/ 天下文化
文章首圖:Shutterstock
封面故事4
家長的壓力過大已危害公共健康!美國公共衛生局調查顯示,33%的家長壓力爆表 專家建議:育兒時間應等同工作
美國公共衛生局長莫西(Vivek Murthy)最近發布了一份建議書,指出現代父母正承受著巨大壓力,而這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他強調,當父母壓力過大時,心理和情感健康會受到衝擊,也影響孩子的成長
美國公共衛生局長莫西(Vivek Murthy)最近發布了一份建議書,指出現代父母正承受著巨大壓力,而這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他強調,當父母壓力過大時,心理和情感健康會受到衝擊,也影響孩子的成長。
「比較文化」讓父母壓力山大
根據2023年美國心理學會的調查,有33%的父母感到壓力『爆表』,遠高於整體數字的20%(只有20%的其他成年人有類似感受)。這篇名為《有壓力的父母》(Parents under presure)的報告,旨在強調父母壓力和心理健康對美國社會的影響。
報告顯示, 母親每週花在主要兒童照護上的時間從1985年的8.4小時增加到2022年的11.8小時,增長了40%;父親從1985年的每週2.6小時增加到2022年的6.6小時,增長了154%。
現代父母工作時間相對更長,同時得花許多時間育兒,不僅需要應付工作,還得兼顧家庭責任,夫妻之間的相處時間、睡眠、甚至基本的休閒時間都被壓縮,對於雙薪家庭來說,這種生活節讓人崩潰。如果還需要照顧年邁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壓力只會更加沉重。
再者,社群媒體充斥著各種「完美」育兒的標準,讓父母不知不覺陷入了「比較文化」。墨菲指出,這種無形的「比較文化」讓父母感到疲憊和倦怠,甚至時常覺得自己永遠達不到社會的期望,容易感到焦慮和孤立。
帶薪家庭假和醫療假至關重要
報告中末莫西提到:『基於以上這些因素,難怪這麼多父母苦苦掙扎。我在與美國各地的父母談話時發現,內疚和自責已經無處不在,這些壓力使他們更習慣隱瞞自己的情緒,形成惡性循環,即壓力導致內疚,內疚又導致更多壓力。』
儘管一些父母可以獲得幫手的支持,例如配偶、大家庭和或是朋友支持,但許多父母仍在很大程度上,獨自應對這些挑戰。就算是擁有人協助,很多父母仍然感到孤獨。
為了幫助父母減輕壓力,他也呼籲社會應該重新審視育兒的價值。他建議應該把育兒時間和工作時間同等看待,因為父母不僅需要社會的支持,更需要政策上的保障。比如,美國需要推行全國性的帶薪家庭假和醫療假,這樣才能有效幫助父母減輕負擔。
其實在台灣,類似的政策也應該推動,尤其是在育兒補助、普及學前教育,以及彈性工作安排方面,雇主應該多提供支持。行政院「0-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2024新制擴大補助對象,但已經取消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也有弱勢兒童生活類補助不得同時領取的規定。部分縣市另有額外加碼,比如雲林縣有祖孫托育補助,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直轄市多以生育獎勵金、生育津貼鼓勵生育。
除了政策上的支持,社區、學校和醫療機構也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為父母提供心理健康篩查和支持服務,特別是那些壓力較大的家庭。這樣的支持可以讓父母們感受到更多的關懷和理解。
圖片來源:pexels.com 攝影師:Yan Krukau
數位編輯:艾瑞卡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205》 搞懂幼兒叛逆的終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