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學測考題完整解析
2025.01.22未來Family周刊Vol.212
封面故事1.114學測國文》課內選文近4年最高,難度中偏難,MBTI性格測驗也入題;高中老師建議,平日強化訓練這些能力
封面故事2.114學測英文》考題非常「素養」,著重長篇閱讀理解;想考高分,須掌握3個得分條件
封面故事3.114學測數學》數A難、多創新題型,數B友善、分數應可提升;高中師:想拿高分,掌握1關鍵
封面故事4.114學測社會》青蚵嫂、AI變局、敘利亞政局都入題,什麼都能考,「想拿分別忘養成這能力」
封面故事5.114學測自然》整體難易適中,比特幣、無線充電、啤酒苦味入題,實驗考題融合探究情境,強調活用知識解決問題
封面故事1
114學測國文》課內選文近4年最高,難度中偏難,MBTI性格測驗也入題;高中老師建議,平日強化訓練這些能力
解題教師團隊建議,「形音義以經典古文為命題核心,一定要精熟把握。」另外,思辨題、填空題增多,「論理、論據、論述能力與整合統整能力,需要強化訓練。」
114學測國文科考題,約20%的題目為基本題,評量考生的基本核心能力,約80%的題目考的是閱讀理解能力。台北市高中國文科教師群認為,考題結合生活情境與學術探究情境,強調思辨能力,串聯整份考題;多題圖表判讀,鑑別度高,難度屬於中偏難。
6-8題為「生活情境」題,取材〈山笑〉,探究廣告書箋用詞原典轉化,並結合籤詩占卜遊戲APP應用,貼近學生日常生活。15至19題為「學術探究情境」題,探究杜牧〈赤壁〉和蘇軾〈赤壁賦〉中的赤壁書寫;28題,探究文字與圖繪中的「桃花源」。
台北市高中國文科教師指出,除去第8題的祝福卡片,幾乎沒有國學常識、應用文。建議考生,「形音義以經典古文為命題核心,一定要精熟把握。」另外,思辨題、填空題增多,因此,「論理、論據、論述能力與整合統整能力,需要強化訓練。」
選用重點課文,做深度探究
綜合解題教師團隊的評析,114學測國文科命題有以下三大特色:
1 課內選文試題增加
大考中心解題教師團隊指出,課內選文比重為近4年最高,約占30分左右。且選用重點課文做深度探究,15-19題組蘇軾〈赤壁賦〉入題、28題陶潛〈桃花源記〉、30-31題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解題教師團隊盛讚,「將考生熟知的選文入題,呈現兼具深度廣度以及嶄新觀點,」令人眼睛一亮。
2 現代文學各式文類入題
除文言文以外,囊括現代文學各式文類,如:小說(第3題出自聶華苓〈月光•枯井•三腳貓〉)、新詩(第10題引自余光中現代詩〈埔里甘蔗〉)、散文(第6-8題林文月〈山笑〉、洪愛珠〈蘆洲老區涼水兩味〉)。大考中心解題團認為,「展現文化力,文學與文化的交互作用、不同領域的對話及影響。」
3 素材多樣化、題目跨域
第4題跨詩經和數學,取材改寫自丘成桐〈數學和中國文學的比較〉;6-8題出自林文月〈山笑〉,考日本岩波書店廣辭苑的書箋廣告,並在生活中應用於祝福卡片;13-14題結合MBTI性格類型;22-23題跨中醫,取材自《小兒藥證直訣》。
混合題32-36題,模擬學生用社群軟體LINE討論報告的形式,對話中以「概念框架」的角度切入,融合〈虯髯客傳〉、《西遊記》,符合探究與實作的精神「讓學生自行設計探究問題的途徑,以獲得結果」,老師們認為此命題方式十分創新。
國寫「知性題」提出例證支持,「情意題」發揮空間大
國寫第一大題「知性題」,與歷年相近、貼近生活經驗和社會脈動。群眾透過社群媒體追隨政治人物、網紅、明星等,觀察粉絲與偶像之間的情感連結、心理支持或期待寄託,說明所謂「擬社會互動」的影響。
大考中心解題團隊指出,今年與之前最大的不同是,不再問考生贊成與否或選擇立場,而是就文中提出的概念,寫400字的短文,闡述分析正、負面影響,「考生要設法提出個人觀察到的例證,支持論點,使正、負面陳述平衡。」
第二大題「情意題」取材「52赫茲鯨魚」,讓考生抒發想像,說一個屬於自己獨特的生命故事,評量考生敘事與抒情的能力。解題老師認為,學生的發揮空間大,「可以從自我生命記憶、生活成長的角度切入,或是旁觀察者的角度,訴說所見之例。只要能轉折有致,讓人感同身受,引發共鳴,即是切題。」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
封面故事2
114學測英文》考題非常「素養」,著重長篇閱讀理解;想考高分,須掌握3個得分條件
大考中心的解題教師團隊分析,114學測英文科考題,難易適中、極具鑑別度,且命題十分「素養」,評量考生閱讀理解和讀寫綜合等應用能力。
素養題的重要特色之一是,測驗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大考中心的解題教師團隊分析,114學測英文科考題,難易適中、極具鑑別度,且命題十分「素養」,評量考生閱讀理解和讀寫綜合等應用能力。
解題教師團隊指出,今年學測英文科考題有三大特色:
①取材來源廣泛
:題材大多來自網路文章或新聞報導,涵蓋健康、歷史文化與時事、科技變革、心理面向、動保議題等。
②選文兼具生活人文與科技發展:
生活人文面有:世界咖啡館的源起、暈動症(motion sickness)的原因、俄羅斯人愛喝伏特加酒的真相等。科技發展面有:膠囊旅館的起始和發展、交通號誌的起源和變革等。
③涵蓋生活情境與時事:
去年12月重新開放的巴黎聖母院大教堂也入題,英文作文則以去年接連因颱風而停班課為題。
考驗不同層次的閱讀理解能力
從題型來看,選擇題部分的文意選填、篇章結構、閱讀測驗等,考驗學生的閱讀技巧和策略,以及對於文本的理解、分析、判斷與整合能力。
混合題組47-50題,探討動物園存在的爭議,測評學生不同層次的閱讀理解能力:評量考生能否「摘要」內容主旨,以及整合、比較分析、歸納推論正反意見的能力;簡答題部分則是評量學生的表達能力。
想考出高分,解題老師建議,須掌握以下3個得分條件:
1 掌握閱讀技巧
從各大題的評量目標來看,可見熟悉各種閱讀技巧的重要性,考生必須能夠「能閱讀不同題裁、不同主題的文章」、「能利用字詞結構、上下文意、句型結構,推測字詞意義或句子內容」、「能熟悉各種閱讀技巧(如擷取訊息、推敲文意)進行快速閱讀並有效運用於廣泛閱讀中」、「能從圖畫、圖示或上下文,猜測字義或推測文意」,以及「能分析及判斷文章內容,了解敘述者的觀點、態度與寫作目的」。
2 應用篇章功能的概念
篇章功能的概念應用,是本次學測考試的重要評量目標。以篇章結構題型為例, 33題考點位於第三段中,評量考生能否掌握該句在段落中承上啟下的篇章功能。評量全文組織架構的試題如:閱讀測驗 38 題,考生須閱讀題幹所提供的一個句子,判斷可作為哪一段的總結,考生如能掌握段落大意,即可正確作答。
3 發揮邏輯思考與創意
英文作文今年仍是圖片引導寫作,學生須依據兩張颱風假的情境圖,第一段描述兩種颱風假時會出現的不同場景,第二段則說明自己對颱風假的看法與經驗。
主題貼近考生的生活經驗,但能否寫出符合主題、文意連貫且組織完的段落或說明,並提供對比情景的細節描述與個人經驗和看法,不但考驗考生文字駕馭能力,也考驗其是否有足夠的邏輯思考能力與創意。
照片提供/新北市教育局
封面故事3
114學測數學》數A難、多創新題型,數B友善、分數應可提升;高中師:想拿高分,掌握1關鍵
今年學測的數A試題,著重觀念的定義與活用,繪圖題目多,解題老師直言,考生恐哀鴻遍野;至於數B的考題則相對「友善」,生活化題型增加,頗有鼓勵數B考生重拾數學信心的意味。
新課綱上路後,學測數學又分為數A與數B,「高數學需求」的學系多採計數A,「低數學需求」學系則採計數B,大致可視為傳統的自然組與社會組。
專家直言,數A跨考數B較簡單,數B跨考數A則不容易,加上台大、政大等校的商管學院都已決定採計數A,為了增加填志願時的選擇籌碼,近年來,愈來愈多學生數A跟數B都報考,「以數學為尊」、「數學愈好愈吃香」的氛圍濃厚。
數A:整體較難,分數可能較去年下降
對於今年的學測試題,全教總數A評論團隊召集人、台北市松山高中數學老師簡廷豐說,與去年相比,今年數A考題明顯較難,整份試卷幾乎沒有基本題,學生需牢記與活用數學定義,才能拿分。
換個角度來看,出題老師極具巧思,端出許多考古題與模擬考都沒出現過的題型,比方說,第9題的題目文字利用國中數學包裝,乍看之下並不難,但其實需要有很好的邏輯思考,才能解出來;至於題組第18至20題的旋轉矩陣問題,這種線性變換是學測很少出現的題目。
新課綱強調跨領域,「跨科別」的題目也是學測重點,簡廷豐說,例如第12題提到了金屬比例與合金的波長,就是結合物理科的題目。也有取材自生活情境的題型,例如第3題就考音樂會的曲目排列。
數B:考題友善,生活化題型增加
至於數B方面,大考中心的團隊教師評析,取材很貼合真實情境,營造生活中的數學氛圍感,例如第4題的抽獎活動、第10題的羽球比賽數據分析、賽事資料表、第13題的日常停車狀況、第15題的人員分派問題等等。
文字量並不多,出題語意明確,計算量也適當,多數題目在清晰觀念下,利用一到三個步驟就能得到答案,而第1、第5、第13與第18題,都能用一個概念列式就求出正解。
值得注意的是,數B特有的單元也有特別呈現,例如第5題的圓錐曲線截痕、第7題的單點透視、第11題的球體座標等等。
其中,第11題的主題是以地球表面上不同點的經緯度座標情境,判斷最短路徑,而「認識球面上的經線與緯線」以及「結合地理科的學習需求,認識球面上的大圓與小圓」正是取材自數B獨有內容,不難看出命題團隊特意強調數B的獨特性。
評論教師群強調,無論數A或數B,都融入許多真實場景,不斷強調要能在日常中善用數學,學生能否運用數學眼光來看待各種生活情境,也成了數學拿分關鍵。
114學測「數A」試題
114學測「數A」解答
114學測「數B」試題
114學測「數B」解答
主圖照片提供:中山大學
試題照片:取自大考中心
封面故事4
114學測社會》青蚵嫂、AI變局、敘利亞政局都入題,什麼都能考,「想拿分別忘養成這能力」
社會科過往常被視為「背科」,但隨著考題愈來愈多元,現在如果只死背、卻不理解,很容易在素養題失分,不過,倘若只靠理解、卻沒記熟,也很難拿下基本題。
新課綱強調要能「活用所學」,素養題的一大特色,就是要測驗學生是否將學科知識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今年度學測社會科的考題,延續此一重點,強調跨領域、跨學科的「合科題」仍是主流。
歷史跨學科題多、地理老派、公民多角度
全教總歷史科評論團隊召集人、桃園市壽山高中歷史老師蘇健倫分析,今年度歷史科整體較難,答題仍以閱讀理解推論為主,另外,有高達17題是以歷史出發、跨考地理與公民知識,顯見跨領域考題的重要性。
至於地理科,全教總地理科評論團隊召集人、台北市松山高中地理老師江裕民說,與去年相比,整體較為簡單,而且圖表判讀題銳減,若能掌握課本知識就能輕易取分;此外,如第28題提到敘利亞政府垮台,雖以2024年新聞為題幹,但答題無需具備時事新知。值得注意的是,第63題是「連鎖題」,若前面答錯,會造成後面無法取分。
公民方面,全教總公民科召集人、台北市立大同高中公民老師劉子豪表示,第43到46題以AI入題,強調科技與法律衍生的問題及影響,結合社會脈動。大考中心評論教師則點出,第35題、36題則以青蚵嫂歌詞為素材,藉學者訪談之口,說明傳統女性雖多將命運寄託於婚姻,但也有肯定自身價值的空間。
強調知識的縱橫連結,「跨科能力」是關鍵
過往學測題目的專業知識界線較為分明,但其實同樣的事件,常可以用不同的學科角度來解釋,大考中心解題團隊分析,重點在於綜合運用各科的專業知識。
以第59題為例,藉由1901年刊登的雜誌漫畫,講述美國農畜產品外銷的背景,評量考生能否藉有題目敘述與漫畫內容來掌握重點,並延伸討論當時企業經營的獲利方式,考生須同時瞭解美國推行自由貿易的歷史背景、企業經營的方式與國際貿易的改變等等,才能釐清整體脈絡。
如果用題型變化來看,在「單題合科」方面,以第27題為例,討論殖民地間的制度落差、環境差異、人口密度與歷史背景等,考生須同時使用歷史、地理及公民的知識來判斷選項;至於「題組合科」,以第32題為例,藉由歷史情境討論開通運河後,地圖上的航線變化,考生須以地理空間上的最短距離為考量,才能選出正解。
多數老師都預期,未來幾年社會科仍會延續這樣的出題趨勢,跨領域整合能力將成考場決勝負的關鍵。
照片提供:中山大學
試題照片:取自大考中心
封面故事5
114學測自然》整體難易適中,比特幣、無線充電、啤酒苦味入題,實驗考題融合探究情境,強調活用知識解決問題
28-29題以啤酒苦味為素材,題材靈活創新,考生必須進行推論與概念整合。顯示,考生在日常學習之中,需多加思考實驗技術的應用層面,不拘泥於課本上的例子。
114學測自然科命題,取材多元、貼近時事和生活,像是環保與能源、奈米科技,以及比特幣、無線充電、2024諾貝爾物理學獎等皆入題。整體而言,試題著重基本概念理解,學生能夠整合運用於平日生活情境,以及圖表判斷與數據分析的能力。
解題老師指出,28-29題以啤酒苦味為素材,題材靈活創新,考生必須進行推論與概念整合。顯示,考生在日常學習之中,需多加思考實驗技術的應用層面,不拘泥於課本上的例子。
素養題特色之一為「跨學科」,考學生能否融會貫通、善用不同領域或學科所學,處理一個主題中的相關問題。今年自然科的「合科題」有:40-43題,關注海洋生態和氣候變遷,結合生物、地球科學、化學等學科概念。50-54題,從材料科技與能源議題出發,結合物理、化學概念。
在試題難易度部分,大考中心解題老師指出,物理試題大部分屬「知識」與「理解」兩層次,難度應為中等偏易,與前兩年相比,今年物理科較113學年度稍難,較112年容易。
化學科和地球科學科,整體鑑別度適當,對各種不同程度的考生具有鑑別效果;生物科整體難易度適中,其中,非選擇題需連結題組內不同圖形數據結果,鑑別度高。
物理:物理和化學合科題,考探究實作以及表達能力
解題老師們分析,物理命題特色主要有三:
①取材貼近時事、關注科技發展議題:20-21題,計算比特幣運作時耗費的大量能源,呼籲注意科技發展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危害;47-49題,以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相關主題,連結物理相關概念內容與科技發展趨勢,「可說是今年探究與實作試題的亮點。」
②著重跨學科的統整:50-54題合科題,測驗二氧化鈦光觸媒的形成與摻雜金屬離子後的能隙變化,強調將學科知識應用於解決生活周遭實際面對的問題。其中,51題學生須預測變化,再提出解釋,考驗學生表達分享的能力。
③兼具評量基礎知識與科學素養:25題考基礎知識,學生知道電子雙狹縫實驗的實驗結果,不需計算即可回答;49題考科學素養的圖表判讀,讓學生從圖表找出物理意義,學生除了需先將公式轉換成圖表的物理量,再找尋圖表中的斜率與截距與物理量的對應關係。「是知識結合探究與實作能力的典範。」
化學:強調生活應用和科技應用的核心價值
命題設計特色:
①議題取材多元:啤酒苦味(28-29題)、環保與能源-氧化亞銅懸浮液(35-36題)及奈米科技-二氧化鈦光觸(50-54題)②開放作答方式:丙烷的莫耳燃燒熱(56題)③課綱實驗相關試題:物質的純化與分離(30題)、溶解度的測定(34題)④基本知識與概念:酯化與酸鹼中和反應(31題)、化合物元素分析(32題)
有兩題組與半導體材料應用有關,35-36題組以及55-57題組,取材將能源議題與材料科技應用相結合,落實素養精神,課堂所學知識可以用來理解、並探究生活周遭實際發生的問題。
生物:強調探究實作融入考題
課程中的探究與實作活動入題,幫助落實高中教學正常化。37-39題組,以虱目魚的養殖與抗寒研究為素材,評量學生探究與實作不同面向的能力,包含:對資料數據進行解釋和推理的能力;將整理後的數據製作圖表的能力;檢核不同圖表資料之間異同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夠有條理的陳述解釋所引用證據的表達說明能力。
地球科學:強化地科知識與生活的連結
地科的命題特色包括:
①試題內容加入真實資料及紀錄,與科學研究更加貼近(44-46題)。
②有許多與時事新聞、科普影視的相關試題,顯示地球科學與生活的連結。
③取材包含天文、大氣、地質、海洋、天然災害及環境變遷,完整呈現地球科學多元面向。
照片提供/新北市教育局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212》 114學測考題完整解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