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高分有訣竅 錯題訂正不可少
2023.11.01
未來Family周刊Vol.148
封面故事1陪孩子訂正,好煩好抓狂?洪蘭:從錯誤中學習,最有效!掌握3原則,讓「有效訂正」成為學習助力
封面故事2高效訂正術》資深名師親授8招,攻克國、英、數三主科,對症下藥讓孩子「訂正後100分」
封面故事33招自製錯題本》北一女數資班學姐、IG學習帳主人乙烯:平常犯的錯,都是讓大考更好的養分
封面故事4不排斥練習,也不需要過度「填鴨」;資深教師告訴你:為什麼好好訂正比寫一堆考卷更重要?
封面故事1
陪孩子訂正,好煩好抓狂?洪蘭:從錯誤中學習,最有效!掌握3原則,讓「有效訂正」成為學習助力
愛因斯坦說:「一個沒有犯過錯的人,也沒有嘗試過新的東西。」如何從錯誤中學習,是孩子成長之路的關鍵能力。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訂正」是不可忽視的環節,卻也最令人煩心,每當看到孩子考卷上或習題中、被紅字揪出的錯誤時,不少父母都會有情緒,覺得孩子不夠細心與用心。
看到孩子犯錯,大人心生波瀾,雖是人之常情,但專家提醒,從錯誤中學習,向來是最深刻、最有效的,父母若能陪孩子養成有效訂正的習慣,對未來的學習很有幫助。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所講座教授洪蘭分享,就腦科學的觀點來看,訂正無比重要,法國的神經學家狄漢(Stanislas Dehaene)曾發現,當一個人作答錯誤時,他的大腦會馬上活化起來。
這個時候,大腦想的是「我為什麼錯了?」、「我錯在哪裡呢?」活化之程度,遠比答對時還多;因此,狄漢主張,當錯誤時,就要立即回饋、修正,避免錯誤的神經迴路形成緊密的連接後,改不過來。
腦科學發現,犯錯能強化大腦神經迴路
洪蘭指出,影響大腦神經迴路連接的強弱,有兩個因素,第一,是出現的頻率,第二,是活化的強度,好好訂正過的答案,出現頻率與活化強度都高,孩子自然記得牢,未來若需要再使用到這些知識時,腦中也會有更多提取的線索。
她強調,有錯就改、從錯中學,是很好的學習方式,不過父母在陪著孩子訂正時,要特別留意,別流露出要「懲罰」孩子的意圖,免得孩子心生恐懼,不敢再多嘗試,反而扼殺了學習。
正如愛因斯坦所言:「一個沒有犯過錯的人,也沒有嘗試過新的東西。」洪蘭提醒,不管哪個孩子,都能從錯誤中學習的。
而要陪伴孩子好好訂正,是有具體方法可以參考的,《未來family》採訪了多位專家,彙整如下:
訂正前➔大人態度要正向,切忌「究責」,面對問題就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新竹縣東興國小教師黃健庭,也是《健人就是教勤-宋重機的教學日記》臉書粉專主人,他指出,在真正陪孩子訂正前,大人可以先想想看:訂正的「目的」是什麼呢?
「無論是作業或考試,訂正的重點,無非是希望孩子明白『錯在哪裡』,然後修正,確保這階段的學習是有效的,並且在下次碰到同樣的題目時,得以正確應答。」黃健庭說,想清楚了訂正的目的之後,就能比較正向的看待此事了。
他直言,現在還是有家長因恨鐵不成鋼,看到孩子寫錯時,會無法壓抑怒氣,容易口出惡言,說出「這種題目,你怎麼不會?」、「連這個也寫錯?你好笨!」之類的話,甚至出手體罰。
孩子一旦怕了,以後可能會想辦法掩飾錯誤,嚴重一點的,還可能會作弊,對學習來說,都不是好事,反而成了阻力。
黃健庭提醒,在真正開始訂正前,大人要先以正向眼光看待此事,即使孩子需要訂正的地方很多,也別發怒或不耐煩,「換個角度想,他都錯很多了,還願意讓你知道,代表你們的親子關係是好的,誠實揭露與面對問題,就是解決問題最好的第一步。」
訂正時➔預留充足時間,陪孩子重新檢視錯誤,啟動「後設認知」跟「理解監控」
在進入訂正階段時,黃健庭指出,第一個大前提就是「不要急」。他觀察,多數家庭在週間的行程都非常緊湊,有些人的習慣是「功課愈快完成愈好」,訂正也包含在內,大人總希望孩子在晚餐前或洗澡前就全數搞定,然後能把書包收好、關起來。
但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比較難做到「高品質的訂正」,黃健庭建議,當日若有需訂正的習題或考卷,大人不妨特別撥出時間來陪孩子做這件事,例如,他班上就有學生,親子間約定好了,每天晚上有半個小時的「訂正專屬時段」。
原則1:注意「what」,搞清楚「錯了什麼」
訂正的第一個關鍵,便是確認「到底哪裡寫錯」,此時若還不清楚正確答案,大人別急著告訴孩子,而是讓孩子試著去想、去翻課本查找答案,也讓孩子學著承擔學習責任;萬一真的需要協助,大人再出手。
倘若是字音字形、單字拼寫等題目,黃健庭建議,可以擦掉原本的答案,再寫上正確答案,也要記得多練習幾次,確保寫入腦中的答案是正確的。
至於是非題、選擇題、計算題等等,可以不擦掉原本答案,直接用藍筆訂正,而且除了正確答案外,最好能把答題原因或思考過程也寫下來,有助於釐清思緒、加深印象。但黃健庭強調,每個老師的習慣不一樣,仍以任課老師的作法為主。
原則2:釐清「why」,確認「為什麼會錯」
接著,要掌握出錯的原因,是粗心、還是真的不懂?粗心又分為筆誤、眼花、算式寫太亂導致算錯等等,有各種可能;至於「不懂」,則大致分為不熟悉題型、看不懂題目的敘述,或是還沒徹底弄懂考題牽涉到的知識點。
比方說,數學的應用題錯了,可能是粗心、算錯,也可能是「中文轉數字」的理解不OK,或不熟悉題型,或沒弄懂相關數學原理…黃健庭強調,一定要聽孩子說說作答時是怎麼想的,確認出錯原因後,大人才能對症下藥來教孩子。
原則3:找出「how」,思考「怎麼做會更好」
訂正不只要學會正確答案跟解題方法,還要進一步思考「怎麼做會更好」,大人可以跟孩子聊聊「以後碰到類似的題目,該怎麼做才不容易出錯?」、「現在你學會了新的解法了,跟舊的解法有什麼差別?」等等。
黃健庭說,這麼做,能激發孩子的「後設認知」跟「理解監控」。所謂「後設認知」,是有意識的去檢視自己的認知過程;至於「理解監控」,則是對自己的理解狀況做出評估。這也能幫助孩子發展出自己的學習策略,對後續的學習極有益處。
訂正後➔親子良性互動,引導孩子「自己跟自己比」,培養「成長型心態」
訂正完畢後,大人能做的,是保持追蹤,觀察孩子後來是否又遇到類似的題目、答題狀況如何,看看是否已真正學會;也可留心孩子容易寫錯的題目類型,或常見的出錯原因等等,陪孩子覺察自身的學習盲點。
黃健庭強調,老師要面對的學生很多,比較難針對每個人去後續追蹤,但家長就很適合做這一塊,而親子間保持良性互動,也會讓孩子更樂於學習。
諮商心理師、《陪伴孩子高效學習》一書作者陳志恆分享,史丹佛大學教授杜維克(Carol Dweck)曾提出「成長心態」與「定型心態」,前者是相信自己透過努力及學習,能愈來愈好、改變結局;後者則是相信才華天生、智力固定,不論怎麼努力也沒有用,在面對困難與挑戰時,容易選擇放棄。
若想讓孩子養成「成長心態」,就得把焦點放在孩子的付出與努力。
陳志恆舉例,在孩子犯錯時,大人可以跟孩子說「只要我們想辦法弄懂,下一次就會更好囉!」當孩子進步時,則可以說「你進步了,因為你很努力把不清楚的題目搞懂,下一次會更好!」
大人也要試著放下對分數、排名的焦慮,引導孩子「自己與自己比較」,慢慢建立「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多學一點、多會一點,就會愈來愈進步、愈來愈好」的觀念。
陳志恆直言,很多父母都會不小心把孩子的「成績」,當成自己的「業績」,似乎只要孩子考不好,自己就很失敗,他提醒大家,在面對孩子的學習議題時,要更有覺知、更有意識,才能真正給出支持的力量。
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封面故事2
高效訂正術》資深名師親授8招,攻克國、英、數三主科,對症下藥讓孩子「訂正後100分」
「訂正後100分」,意思是指在發下考卷後,將錯誤好好訂正,確認都已經學會了;只要努力做到「訂正後100分」,學習成效必定愈來愈好。
有效的訂正,是提高學習成效的關鍵助力,近期愈來愈流行的新觀念:「訂正後100分」,就是在強調訂正的重要性,意思是指在發下考卷後,將錯誤好好訂正,確認都已經學會了。
而若想陪著孩子朝這個方向努力,資深教師分享,不同的科目,在訂正時該掌握的訣竅也不同,不妨試著依據學科特性,來「特意練習」訂正方法。
國文科➔字音字形靠練習,理解題要「再想過」
台灣孩子的語文程度愈來愈M型化,尤其現在的國文已經不是「背科」了,愈來愈靈活的考題,不但需要基礎能力,也很考驗語感,難倒不少孩子。
新竹縣東興國小教師黃健庭歸納,關於國文科的訂正,有以下重點:
1、字音字形需反覆練習,搭配口說
一般來說,國文考卷的第一大題都是國字注音,黃健庭說,字音字形就是需要多練習,才記得住,通常他會請孩子直接擦掉錯的答案,寫上正確答案,並且再多寫幾次。
至於練習的次數,因人而異,三、五次乃至於十次,都有可能,大人可以陪著孩子試一試,研究看看自己要練習幾次才記得住。
練習時,也不只寫錯的部分,比方說,「陰霾」的「霾」,不但字難寫,若考注音,孩子還常錯答為「ㄇㄢˊ」,假若是注音錯了,黃健庭還是建議,把整個詞都再練寫幾次,並搭配口說、講給家長聽,更能幫助記憶。
他也分享,應用這樣的原則,他教的班級每逢期中、期末考時,國文的第一大題幾乎是人人都全對,不難看出有效訂正的威力
2、選擇、是非題,重新思考,建立解題脈絡
至於選擇或是非題在訂正時,可以直接用藍筆寫上新答案,黃健庭通常還會請孩子寫出作答原因,確保孩子再度想過,真的懂了。
比方說,修辭題,要判斷是否運用「擬人法」,除了作答之外,還要用藍筆寫出作答原因。又例如,閱讀測驗中常有「提取訊息」的題目,可請孩子回到內文,去找答案,用螢光筆畫出來。
也可以思考,自己為何會選了錯誤選項,是不夠理解文章、還是被敘述誤導、誘答了,慢慢了解自身的盲點,好好審視自己跟標準答案的差異,久而久之,就會掌握到解題的脈絡。
英文科➔拼寫與唸讀雙管齊下,邊訂正邊打基本功
新竹市大庄國小教師曹雅雯指出,英文科的學習關鍵,包含聽力、拼字、閱讀測驗,訂正時也各有重點。
1、聽力需重複播放,找出錯誤原因
在聽力方面,一定要再重複播放給孩子聽,搭配原題目,再次確認「為什麼當初會錯」,比方說,是聽錯?還是單字聽不懂?找出真正的原因。
比方說,音檔播「Where are you going?」、「I'm going to the bank.」,然後問孩子主角要去哪裡,結果,孩子答案選了「park」,那訂正時,就要再聽過音檔,確認究竟是聽錯,搞混了park和bank的發音,還是根本不知道bank這個字彙。
若是前者,得更細心,並且多練習,最好請學生自己開口多念讀幾次,反覆推敲兩個容易搞混的單字,差異性為何,並提高考場反應能力;若是後者,就得看看檢視是否自己該背的單字沒背好,才犯這樣的錯誤。
2、拼字邊寫、邊搭配唸讀,加深印象
拼字(spelling)雖說是學英文的基本功,但也是現在的孩子最容易忽略的部分,曹雅雯強調,字母名(letter name)和字母音(letter sound)的基礎要打好,才能進入拼字的部分,有許多學生只是死背字母的排列順序,並非真正的唸讀單字。
只要是有錯的單字,一定要一邊拼寫、一邊唸讀,才能確實背記憶單字起來,而且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才能加深單字的印象,也才能在真實語境(context)中活用單字。
拼字常見的問題,是拼得很像,但還是有錯,比方說,要拼「supermarket」超市,卻變成「supermonkey」或「supermake」;曹雅雯分析,通常會犯這種錯,是發音不標準正確所導致的,當「supermarket」的捲舌音/r/不見了,氣音的/t/也不見了,當然容易拼錯。
對孩子來說,母音是最複雜難纏的,因為母音發音變化多端,除了既定的發音規則,無規則的部分,只能多接觸、多閱讀、多朗誦;而一般來說,台灣人比較容易發不好的音,包含「捲舌音」/r/、「送氣音」/t/、/k/、/f/,還有「雙唇音」/m/,不妨特別留意。
3、閱讀測驗與句型,多練習、培養語感
至於閱讀測驗,在訂正時,不能只是擦掉錯的答案、再把正確答案填上去,而要針對題目,重新再回去讀文章,針對上下文去理解;比較棘手的是,有時孩子閱讀測驗看不懂,是因為字彙量不夠,此時只能回頭打好基本功。
在句型方面,以國小的課程內容來說,由於中文裡並沒有「助動詞」和「be動詞」,所以對孩子來說,這類英文句型概念頗為抽象,大人只能透過複誦、情境講解、遊戲方式,讓孩子多熟悉,並鼓勵孩子多開口說,培養語感。
通常,孩子只要能記得在唸讀或寫句子時,加上助動詞和be動詞,情況就會好很多了;而到了國、高中,則以時態(tense)等文法最難,可多留心。
數學科➔從「錯的算式」中,再度釐清觀念
數學科是很多孩子的罩門,而且也有不少大人「聞數學色變」,不過,在現今的升學系統中,數學還是關鍵主科,如何透過有效訂正來幫助學習,很值得探討。
新竹市光武國中數學教師、在YouTube經營「三師爸Sense Bar」教學頻道的宋睿偉分享,數學科的訂正,是有方法的,有三個重點可以依循:
1、「課本內容」很重要
宋睿偉本身也是爸爸,三個兒子都在讀國小,他觀察,目前多數學生都不常帶數學課本回家,通常只會帶習作或考卷回家,導致課本很容易被大人忽略。
數學課本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裡面完整解釋了「原理」與「概念」,而老師在教學時,通常也是先講解基本觀念,再教應用計算。不過,常見情況是,孩子前面並沒有真正聽懂,就直接開始練解題、背解法。
所以,在陪孩子訂正數學時,宋睿偉很建議大家先翻翻課本,看看孩子是否真的看懂了。參考書雖然也會列出章節重點,但主要篇幅都是例題,原理跟概念常用兩、三句話帶過去,不像課本那麼完整。倘若手邊沒有課本時,也可上網查找是否有線上版或電子書。
2、「寫錯的算式」很重要
宋睿偉形容,數學跟騎腳踏車一樣,會了就是會了,一般來說,孩子若寫對,通常就是會了,至於寫錯的地方,反而得「珍視」,因為有助於大人知道孩子的迷思在哪裡。
一般建議,寫錯的題目,要保留計算過程,才能從算式中去釐清為何出錯,例如是粗心、算錯,或是概念根本沒弄懂。
比方說,除法題出錯,可以先請孩子邊看原本的算式,邊說自己當時是怎麼想的,看是粗心算錯、進退位沒寫好導致算錯,或是沒有真正弄懂位數的原理;又例如,在考時間時,12小時制跟24小時制的換算出錯,可能就是算錯,也可能是不懂兩種時制的概念。
若是發現孩子有迷思概念,宋睿偉強調,請一定要回歸課本,重新學過,因為,數學課程的設計環環相扣,例如,除法的觀念在小二就出現,先教分裝、等分,到了小三又出現,並進展到計算,每一步都紮穩,數學才學得好。
3、 「精熟練習」很重要
宋睿偉坦言,數學想考好,精熟練習很重要,大人可以陪著孩子,針對常錯的題型來額外練習;至於原本就已經會的部分,還是得練習,但若花太多時間練,效率就比較不好。
若更有心,還可以課前預習,增加對原理概念的掌握度,而練習後除了訂正,也很建議自行製作錯題本,印象會更深刻,也是考前複習時的最佳幫手。
圖片提供:黃健庭老師
封面故事3
3招自製錯題本》北一女數資班學姐、IG學習帳主人乙烯:平常犯的錯,都是讓大考更好的養分
乙烯在小學四、五年級時,就開始練習做筆記,至於「錯題本」的製作,則是在國三下展開的,後來也如願考上北一女、進了數資班。她強調,平常犯的錯,倘若好好訂正,不但能避免未來再錯,還能幫助自己融會貫通,更從容的迎向大考。
乙烯畢業自北一女數資班,曾代表台灣參加國際科展,目前在政治大學讀心理系、輔修教育系,在Instagram上,她是知名的「學習帳」主人,常分享學習心法、讀書秘訣,吸引五萬多名粉絲追隨。
她回想,自己從國中開始玩IG,「當時不知道要發什麼,就想著,不然來PO筆記吧!沒想到,愈來愈多人來追蹤,還有人私訊,問我要不要開個學習帳,於是我就開了。」
之所以用「乙烯」這個暱稱,她笑稱,是媽媽叮嚀她別用本名,而她一直很喜歡乙烯的化學式,覺得C2H4的化學式寫起來形狀像隻螃蟹,很可愛,就用到現在;她的粉絲們,則自稱是「乙醚」。
她觀察,現在的教育體系中,大多還是在傳授「知識」,教學重點常著重在學習的內容,很少會教到學習的方法、甚至學習的策略,但其實,方法論也很重要。
不只經營IG,無償分享自己的讀書方法,乙烯還常受邀演講、撰寫專欄,在上了大學後,還投入了教育部的「數位學伴」計畫,在線上陪伴偏鄉的孩子學習,近日更獲獎,被選為全國傑出學伴,「我很幸運,擁有成為光的能力,雖然不能照亮全世界,但至少能做一盞燈。」
從小愛閱讀,小四開始練習做筆記
乙烯從小就愛閱讀,小二便開始看張曼娟等作家的書,「我還記得,以前會陪媽媽去美容院,然後一直在看書,媽媽頭髮都燙好了,我還想繼續看。」
大約在小四、小五時,有次,她借了表哥的國中課本來看,發現跟國小課本完全不同,裡面的資訊量非常大,如果只是「用看的」,很難好好掌握,於是她就開始試著做筆記。
起初,乙烯只是把自己覺得重要的內容抄進筆記本中,後來,媽媽買了一本關於筆記方法的書給她看,她才開始摸索、研究適合自己的筆記方法。
為準備會考、拚北一女,自製錯題本
升上國中後,乙烯除了繼續精研筆記術之外,也發現,自己在考試中,有時會一錯再錯,又剛好國中老師對大家說:「如果你寫題目卻不訂正,不如就別寫了;既然寫了題目,就要訂正才有意義。」讓她興起了做錯題本的念頭,並發展出自己的方法。
一般做錯題本的方法,是把錯的題目剪貼下來,訂正過後,集結成冊,確保有確實訂正,也方便日後拿出來再複習。
乙烯的作法,則非單純的剪貼錯題與訂正,而是更進一步,把錯題牽涉到的相關知識彙總、統整起來,再度複習,確保自己融會貫通。她也分享具體的製作步驟:
第一,分析錯題,找出錯誤的原因。
在檢視錯題時,要先回到課本,看看考題是出自哪個章節,如果是跨科目的題型,那就把牽涉到的章節都標出來,並趁機重新複習一次。
然後,要靜下心思考,自己為什麼會錯呢?是粗心大意,或是有點不懂,或是完全不會,還是在作答時,少考慮了某個條件?
也要想想,以前有沒有寫過類似的題目?為什麼又錯呢?乙烯強調,這是很關鍵的環節,一定要想過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第二,訂正錯題,針對盲點再思考。
接著,在訂正時,別只是照抄詳解,而是要仔細針對自己的盲點訂正。乙烯提醒,除了要知道「這題怎麼解」之外,還可以試著想想「這題『為什麼』要這樣解」,並用自己的話寫下來。
更深的思考過後,就能把相關知識都內化進來,對未來的大考很有幫助,乙烯也建議,如果有不會的、或覺得很難的地方,一定要想辦法問人,問老師、問同學等等都可以,千萬不能就放著不管。
第三,嘗試適合自己的方法,善用活頁本。
錯題本的製作,則不必過於拘泥形式,以自己習慣、順手為主,也要考量可運用的時間有多少。
乙烯分享,她偏好使用活頁本,方便抽換紙張、調整順序,比較有彈性。而在題目方面,有時用剪貼的,有時用手抄,也不一定要整題抄錄,可以只記下關鍵部分;解題過程則要完整,若是一題多解,那各種解法都要帶到。
而最多網友會學乙烯的,就是錯題本中的統整與補充,「如果有時間,我會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同類的題型等等,都整理下來,也就是說,不只訂正這題,而是把同章節、相似觀念等等也都一併複習。」
統整相關概念,同步再深入複習
比方說,在國中社會科中,考台灣歷代行政機關時,答錯了,那乙烯就會撥點時間,把荷治、鄭氏、清領、日治乃至於民國的行政首長名稱、首府所在等等,全都整理出來,還歸納出「逐漸北移」的趨勢。
又例如,高中物理的四大基本力,還弄不清楚,就趁訂正時,把這四大基本力如重力、弱核力、電磁力、強核力列出,並記下強度、作用範圍、特質等等;在整理筆記時,也要有邏輯,例如依照強度來排列,善用表格、圖表,更一目瞭然。
而最多人問乙烯的問題是,什麼樣的題目要收錄到錯題本中呢?她說,通常以模擬考題、歷屆試題為主,因為比較有代表性,範圍也比較大,訂正起來比較有難度,需多花心思。至於段考或平常考,假若是真的太常錯的題目,她也會特別深入訂正。
也有不少人好奇,中學時代,時間常常不夠用,做錯題本是否很浪費時間?乙烯認為,時間就是要用在刀口上,訂正是最好的複習,倘若覺得實在沒空,也可以參考她自己在國中跟高中後期的方法,只針對概念做統整,能省下抄題、剪貼的時間。
學霸們都有的3個好心態
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等「技術」層面的事情固然重要,「心態」更是關鍵。乙烯觀察,她身邊學習表現優異的同學們,大多有這三個心態或習慣:
首先,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乙烯說,這並不一定是說,以後要讀的校系、未來要做的工作都先想清楚了,而是知道自己「現階段」想要什麼,比方說,在北一女時,有些同學狂玩社團、有些人衝奧林匹亞等專業競賽,她則投入專題研究…。換言之,就是不虛度時光,好好的安排自己的生活。
其次,是知道自己的狀態,例如自己的強項與弱項是什麼、擅長哪些科目、適合用什麼方式學習等等。
乙烯觀察,學霸們通常不是用均等的力氣在讀每個科目,而是更有效率的分配時間,也很重視精力管理。
最後,是全方位的自律,不只讀書自律,其他面向也是。乙烯舉例,在北一女有很多人會規律運動,以維持自己的體能;多數人也會特別留意壓力的紓解,有意識的調配讀書的節奏;還有不少人固定會讀課外書,盼能拓展自身的視野。
很多人以為自律源於熱情,但她直言,習慣才是關鍵。
乙烯強調,其實校系或成績,都不能代表一個人,分數高低也無法定義成敗,「重點是,你想要追求的是什麼,願意為了什麼而拚搏,然後給自己勇氣,讓自己相信,努力是有意義的。」
照片提供:乙烯
封面故事4
不排斥練習,也不需要過度「填鴨」;資深教師告訴你:為什麼好好訂正比寫一堆考卷更重要?
「好好訂正」抓出還不清楚的部分,比一直狂寫狂練更重要。不需要讓孩子在心裡堆積很多不清楚的陰影,卻用大量的練習厚植他猜題的能力。
這幾天在網路上看到有家長在抱怨孩子的訂正太多,以致於不能下課,整個下課都在訂正訂正訂正....。
這讓我回想起以前的導師生活,「抓」小孩來把他所不會的、不熟悉的、錯誤的,好好的訂正,那可是一個一線老師的日常。
為什麼老師都這麼喜歡小孩訂正呢?透過下一場練習再瞭解、修正錯誤,不是也可以嗎?
除了矯枉過正的「處罰式」訂正我覺得不適合,例如一個錯字寫30遍的那種、或一個計算粗心但卻同樣的算式抄上個N遍那種之外,我認為在「國小階段」的訂正,能整理、思考、重新演練一遍自己的錯誤,是有意義的。
如果「訂正」為了理解,這真有必要。但重點是弄懂當時為什麼錯,以及是否可以在此基礎上能應付不同的變化。
寫錯字,來重新認識一下字的源由、變化、字的六書意義(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若有需要,再寫個3遍留下印象。
不會造句,需要的不是死記標準答案抄個十遍,而是讓孩子能理解詞句的意思,自己造個三句。
對課文意思不懂,考卷題目背熟也沒用,而是拿出課本,把課本脈絡再跟孩子理解耙梳一遍。
數學題目看不懂,要破解的是敘述文句、線索、埋下的陷阱、想讓孩子回答的重點...大人也要有能力,在同樣的題型下,稍加變化給孩子去思考。或者,請孩子稍加變化題型考考自己。
社會/自然搞不清楚,亂猜一通。若訂正只在抄寫題目跟答案本身,那最多也只有保證下次遇到「一模一樣」的題目會寫,如果換了個敘述呢?重點不應該是重回課本,弄懂那個章節到底在講什麼嗎?
但是,一個老師面對班上這麼多學生,真的不能期待老師客製化處理每個孩子不同的學習弱點。一個盡責的老師,他的基本盤就是顧好「粗心式」或「認知式」的錯誤,讓孩子下次面對「相似度很高」的題目,可以不要再錯。
再更用心一點的老師,他得優先照顧落後比較多的孩子,先把「更大的洞」補起來,不見得再有時間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的需求。
所以,訂正這件事,跟它背後象徵的孩子這個階段的小迷失,家長肩負起來,效果會更快。學校老師,就讓他去盯整體式的錯誤吧。
不排斥練習,也不需要過度「填鴨」
訂正之所以重要,不是眼前的「那一題」,而是從錯誤去檢視孩子在這個段落,偏弱或不理解的地方是什麼?
我很重視孩子的訂正,但我會先觀察是錯什麼?以數學而論,明顯是粗心的話,瞪個兩眼,她自己會抓抓頭不好意思的笑笑。看起來不是粗心而是概念不清的話,我會請孩子說給我聽,這一聽就大概知道她是否具有正確的觀念。
社會與自然,我會要求她先複習過那章節,才能開始寫練習卷。孩子老是想著趕快把該寫的寫完交差,模模糊糊的作答也沒關係。
不建議這樣,因為模糊的作答,猜對猜錯那根本都是僥倖。
我會要求她先把該讀的讀完,該整理的表格整理完,再去做後面的練習。練習,只是在讀懂後加以測驗一下。真正重要的,是前面的吸收。
我不會排斥練習,但也不需要過度「填鴨」,適量就可以了。
但因為適量,所以「好好訂正」抓出還不清楚的部分,比一直狂寫狂練更重要。不需要讓孩子在心裡堆積很多不清楚的陰影,卻用大量的練習厚植他猜題的能力。
我給孩子的觀念是:「練習不需要應付跟交差,練習的意義是從中找出還沒讀到,或不清楚的部分。」
這張圖片是水果姐在寫她的錯誤筆記,現在她的錯誤筆記我已經不太看了,她有她紀錄的方式。(我只有開玩笑跟她說:不要哪一天媽媽心血來潮翻一下,妳的字亂到讓我嚇到後退三步。)
孩子能紀錄她的學習錯誤,寫下的時候確定自己是清楚的,考前再給自己回憶一下,她為自己負責,不需要應付媽媽,因為學習不是媽媽的。
但並不是「別人的孩子永遠不讓人失望」,這一路也是鼓勵、提醒、半要求起來的。但真正成為動力的,是孩子看到「訂正」:「這樣做有效,不但我比較安心,而且真的會進步。」
要讓孩子成為他自己的動力,就讓他看到努力的效果。
從訂正到進步的這一段路,看似鄰近實際迢迢,但能呵護孩子的內在動力,除了可遇不可求的命中注定好老師外,就真的只有父母/家長可以依靠了。
圖片提供:顏安秀
數位編輯:黃晨宇
未來Family週刊Vol.148》 考高分有訣竅 錯題訂正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