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將滿30週年 教團:廣設大學功過難論

2024/4/5 15:374/5 19:55 更新)中央社

教改將滿30周年/當年大學窄門如今文憑含金量降 教團:廣設大

民國83年的「410教育改革大遊行」民眾舉布條、標語上街表達訴求。(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5日電)民國83年的「410教育改革大遊行」促成廣設大學等政策,近來卻因少子女化、教育商品化等備受各界批判。然而教育團體提到,教改30年來,也為台灣經濟和社會文化轉型帶來助力。

教團指技職生屢成教改受害者 教部:強化產業合作

410教改提出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訂教育基本法等訴求,對台灣的教育政策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尤其是廣設大學,促使台灣在後續約10年間大學數量暴增。

根據教育部統計,83學年度時全國有23所大學、35所學院、72所專科(共130校);「410教改」後不少專科升格,到最高峰的96學年度,全國有100所大學、49所學院,專科剩下15所(共164校)。

而近10年來大學受到少子女化海嘯衝擊,不少學校面臨生存危機,紛紛轉型退場。到111學年度,全國為126所大學、10所學院、12所專科(共148校)。

高教工會理事長周平接受中央社電訪表示,410教改有其時代背景,30年前台灣的產業從世界分工下處於「半邊陲」狀況,逐步往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發展。另一方面,30年前台灣也正從威權時代轉移到民主化、自由化、國際化發展,社會批判「大學窄門」,並期盼政府減少對大學的控管。種種力量匯集起來,對教育改革賦予很大的期待。

然而,周平指出,410教改希望增加公立大學,但後續的高教擴張卻偏向「撿便宜」政策,讓大量專科升格,如今私立大學仍占67成。且相較於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台灣投入的高教經費仍然偏低,許多學校用最小成本辦學,教學品質堪慮,也讓教改備受批評。

周平認為,教改30年來,從「事後諸葛」來看,少子女化與大學擴張政策確實有牴觸,但今天台灣的經濟、民主、文化和公民素養的提升、高科技產業的榮景,一部分也要歸功於大學培養出大量高素質的人力,「雖然大學生素質可能不比菁英教育時期,但平均水準是有提高的」。

周平也提到,年輕一代經歷大學洗禮,受過論述、思辨的訓練,並學習接受不同的意見,進而形塑出現今最可貴的民主環境,這些也都可歸功於教改。

全國私校工會發言人尤榮輝表示,410教改發生之前,台灣累積了半個世紀對高等教育「窄門」的不滿,政府後續的政策,主要還是順應民意對高等教育的渴求,然而,大學數量一下子膨脹的太快,急就章、便宜行事的政策讓大量五專升格,「質」卻沒有明顯提升,形成當下浮濫的狀況。

尤榮輝表示,從正面來看,教改提供大量高等教育人才,確實對台灣的產業有所助益。但負面的後遺症則是文憑的「含金量」下降,不少學校招生「寧爛勿缺」,導致大學生素質急速下降。

「政府不得不亡羊補牢,解決廣設大學後留下的弊端。」尤榮輝呼籲加強私校退場、轉型,提供誘因改辦為社會迫切需要的長期照顧、社會住宅、其他文教事業。公立學校也要持續整併,並檢討學費調整措施。

尤榮輝表示,執政者應從410教改吸取經驗,制訂政策時應把眼光放的更長遠,考量到人口變化、產業變遷等更多的因素,避免急功近利、討好選民的政策,缺乏長遠和前瞻的發展藍圖。(編輯:陳政偉)1130405

教改將滿30周年/當年大學窄門如今文憑含金量降 教團:廣設大

民國83年至111年大專校院數量變化。(中央社)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04050133.aspx

 

 

教改30年 未找回技職價值與尊嚴

前教長展望未來 AI將成重大挑戰

 

中國時報

林志成

教改將滿30周年/當年大學窄門如今文憑含金量降 教團:廣設大

台灣推動30年教改的成敗為何?3位前教育部長黃榮村、吳清基及吳思華提出看法。圖為過去國教行動聯盟上街陳情的畫面。(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推動30年教改的成敗為何?3位前教育部長黃榮村、吳清基及吳思華提出看法。黃榮村說,台灣教改「大部分是成功的」;吳清基認為「見仁見智」。對於未來,吳清基及吳思華都提到AI(人工智慧)帶來重大挑戰,教育體系要及早因應。

1994410日,台大數學系教授黃武雄等人發起「410教改大遊行」,結合了200多個關心教育的民間團體、近3萬民眾聚集在中正紀念堂為孩子爭取教育權,這是台灣自1987年解嚴後的首次教改運動,持續至今年剛好滿30年。

30年教改是成功或失敗?黃榮村表示,談教改時,應先釐清是談哪一點,就他接觸到的指標與資料,應該大部分都是成功的,如中小學的學習成效與國際比較、大學教育品質與學術表現的提升、以及教育制度與教學現場的彈性多元及現代化,都有明顯提升。

吳清基則說,30年來教改是否成功「見仁見智」,例如家長都很關心孩子升學,以現在高中及大學容量,每個孩子都有書讀,但家長希望小孩子去讀建中、北一女等明星學校,還是會給孩子壓力。

教育部過去「廣設高中大學」,在少子化下,現在一堆私校面臨退場。吳清基表示,當年學生升學壓力大,政府從善如流擴充大學容量,包括讓專科升格為技術學院或科大。

吳清基指出,如果我國技職教育一直停留在專科,台灣產業根本無法在國際上競爭,且台積電等頂尖企業現在都到科大找人。不過他認為,30年教改最大遺憾是沒有找回技職教育的價值及尊嚴,因為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還是認為讀技職沒出路。

對於未來,吳清基提醒,人工智慧(AI)等高科技的發展將為教育帶來挑戰,應啟發學生創新能力及批判思考,並培養他們的人文素養。例如,ChatGPT出現後,國語文教育反而變得更加重要,因為學生有好的語文能力,才能指示AI產出更好的內容。

吳思華也說,AI發展之快,令人震驚,它的功能與威力會有多大,是未來高教發展時的重要課題之一。機器跟人最大不同在於人有靈魂、有視野、是一個主動開創與改變世界的引擎,同時願意成人之美、去幫助別人,這些AI目前做不到,因此如何讓人的特質在校園裡面繼續高度發揚非常關鍵。

 

教改廣設大學 私校學店化加劇
林志成/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教改將滿30周年/當年大學窄門如今文憑含金量降 教團:廣設大

1994年「410教改大遊行」提出「廣設高中大學」主張,無疑是台灣教改30年最具爭議的政策之一。圖為2019年5月國教行動聯盟舉行「護囝仔、救台灣、終結教改之亂」活動。(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教改30年,「廣設高中大學」無疑是最具爭議的政策之一。專家表示,當年政府便宜行事,錯估人口變化,導致大專校院過多,現在又無力善後;科大校長則說,現在抱怨已沒用,高教必須進行分工,情況才不會惡化。

1994年「410教改大遊行」提出「廣設高中大學」主張,他們要求設立多一點公立或國立學校,但教育部卻讓更多新私校產生及專科升格來充數,我國大專校院在1990年約125所,2007年及2009年達到164所最高峰,現在剩148所。

全國私校工會副理事長尤榮輝說,以前大部分人無法讀大學,當初廣設大學的初衷是好的,但教育部「便宜行事」,不是廣設公立學校,而是讓一些五專升格為技術學院或科大,最後大專校院容量供過於求,競爭不過的私校就要退場。

尤榮輝指出,五專升格後,培育基層技術人才的學校減少,影響產業發展;而大專校院太多,也稀釋教育資源。現在一些私立大專校院紛出現「學店化」現象,降低教學品質來省錢,傷害學生受教權。

全國私立科大校院協進會理事長、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說,如果政府當初能正確評估台灣人口變化,就不該做出「廣設大學」的決策。但事情已經發生,抱怨也沒用,他建議高教分工,有的學校培養高端及學術人才、有的培養實務及動手人才、有的培養基層技術人才,不同類型學校均各司其職,這樣才可以活下去。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內壢高中老師高孟琳說,他們支持廣設高中,因為如果高中數量不夠多,12年國教主張的「就近入學」就無法推動,至於一些私立高中職面臨少子化辦不下去,就由市場來淘汰。

 

新聞透視》升學從求有變求好 技職體系崩潰

04:102024/04/05 

中國時報

林志成 、新聞透視

教改將滿30周年/當年大學窄門如今文憑含金量降 教團:廣設大

現在高中職免試入學不是真正免試,仍要看國中會考成績,學生壓力仍大。圖為2022年國中會考新北考場。(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台灣推動教改30年,學校教育產生翻天覆地的轉變。對學生來說,他們升學從「求有」變成「求好」,若父母要他們進名校,他們也是感到「壓力山大」。此外,教改幾乎造成技職教育崩潰,嚴重影響國家產業發展。

「廣設高中大學」後,升學壓力減少了嗎?現在高中職免試入學不是真正免試,仍要看國中會考成績,學生壓力仍大。升大學則要看學習歷程檔案,這檢視高中生三年的學習成果,學生難以鬆懈。現在不管升高中或大學,學生若想進明星高中或頂大,壓力並未減輕。

台灣教改30年,最讓人憂心的轉變是,學生紛紛朝向高中及一般大學,技術型高中(高職)及技專校院的招生遭遇相當大的困境。

40年前我國高職生與高中生人數是73,但現在局面翻轉,從109學年起,高中生人數已超過高職生。另學測成績、統測成績分別是升一般大學、技職校院的重要依據,但這些年來,報考統測人數跌幅驚人,報考學測人數僅略減,可看出學生不想進入技職體系的心態。

據統計,報名統測的考生,90學年有30.7萬人、103學年有15.3萬人、113學年僅剩7.6萬人,20年來少了3/4。此外,90學年有13.2萬人報考學測;105學年出現「黃金交叉」,學測13.5萬名考生首度多於統測13.2萬名考生;113學年學測考生仍有12萬人。

教改30年來,不管是高職或技職校院,他們學生來源減少的比例都遠超過少子化幅度,技職體系被多數學生放棄了。而未來,教育部若放任這種現象持續下去,台灣產業界將愈來愈難找到本國勞工,而必須仰賴外籍勞工,經濟發展也會受限。

 

教育政策變變變 家長孩子怨當白老鼠

04:102024/04/05 

中國時報

林志成

教改將滿30周年/當年大學窄門如今文憑含金量降 教團:廣設大

有家長表示,30年教改並未成功,整個過程讓他們感到痛苦。圖為2014年教育團體號召全國家長站出來,為自己的孩子爭取權益。(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推動教改30年,家長表示,這些年來教育政策變來變去,又無法向社會充分傳達,家長只好不變應萬變,仍送小孩去補習班補好、補滿,以考試成績升學,與政府想要「適性揚才」的目標差很遠。還有家長表示,30年教改並未成功,因為整個過程讓他們感到痛苦。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輔導理事長彭淑燕表示,教改要成功,家長扮演關鍵角色,但這些年來最大問題是,新教育政策下來後,學校推行了,但學生回到家裡,家長不知道怎麼配合,最後就推動得不完全。

彭淑燕說,多數家長不知道教改在改什麼,他們發現,改來改去還是以考試引導教學,最後就是將小孩送到補習班,把成績弄好了,以因應升學。對多數家長來說,常常抱怨政府把他們的小孩當「白老鼠」,成為教改犧牲品。

彭淑燕指出,有些教改政策出發點是好的,例如要學生探索學習或是建立學習歷程檔案,但由於家長不了解,認為多元入學為何這麼複雜,就有一群人主張回到傳統聯考比較簡單。她也認為,教育部推動新教育政策時,要想辦法讓多數家長了解,才會成功。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表示,政府這些年推動教改,新政策不斷出現,家長窮於應付,陷入痛苦中。當看到台大有4成學生不喜歡自己就讀的科系,一些人畢業後在台灣找不到出路而要出國工作,對家長來說,這樣的教改並不成功。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常務監事謝國清說,現在台灣小學生充滿想像力,但到國中階段就沒有了,因為升學壓力限制國中生的發展。教育部應想辦法打通這個關卡,還給國中生想像力。

 

學生、家長意識抬頭 老師壓力山大

04:102024/04/05 

中國時報

林志成

教改將滿30周年/當年大學窄門如今文憑含金量降 教團:廣設大

有校長表示,30年教改造成「學生學習權凌駕教學專業」,老師壓力很大。圖為20236月教改論壇。(本報資料照片)

30年教改為台灣教育帶來什麼轉變?校長表示,最大變化是從「重視老師教學」轉為「關注學生學習」,學生也更常以新科技來挑戰老師教學;老師則說,教改造成「學生學習權凌駕教學專業」,老師壓力很大。

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新北市新莊國小校長張信務從事教育工作已41年,見證了整個教改過程,他說,教改帶領台灣教育漸漸轉向以學生為主體,而且從傳統走向多元,現在學生更關注社會議題及全世界的脈動。

張信務說,現在孩子可以用科技工具來學習,老師要跟AI競爭,因為學生會拿AI給的答案來挑戰老師,老師必須不斷增能來因應。不過因為現在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很擔心教學上動輒得咎,學生用科技工具學得的知識都很片段,不夠深入。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則說,教改30年,「小班小校」目標並未達成,老師教學負擔還是很重。此外,現在學生學習權幾乎已經凌駕教育專業,強調尊重個別差異,但有時候卻無法兼顧多數學生的學習權益。他認為,教改以來,「老師壓力很大」,政府應該改善老師的勞動權益。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林碩杰表示,這些年的教改,教育部不斷推出新政策,然後都要老師去執行,老師工作量倍增,真的是疲於應付,覺得很痛苦。此外,教改造成學生及家長意識抬頭,以往尊師重道的風氣沒有了,老師在社會的地位蕩然無存,因為擔心動輒得咎,最後可能就不敢動,這對我國教育發展不是好事。

 

教改「廣設大學、碩博士滿街跑」害學歷重貶李遠哲:不是我的錯

中天新聞網

教改將滿30周年/當年大學窄門如今文憑含金量降 教團:廣設大

202445日 週五 上午11:06

記者李俊毅/綜合報導

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在最近出版的新書中提到,當年他主持的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主張英文要從小學開始教,而「碩博士滿街跑不是李遠哲的錯,廣設大學跟我們無關」。對於有很多台灣人認為他要為教改亂象負責,李遠哲也做出回應。

教改將滿30周年/當年大學窄門如今文憑含金量降 教團:廣設大

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中天新聞)

 

 

李遠哲具諾貝爾獎得主的光環,時逢1994410日民間團體發起教改大遊行後,同年921日行政院教改會成立,李遠哲擔任召集人,在1994年到1996年運作期間,共提出4期諮議報告書及《總諮議報告書》,作為台灣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據。但他規畫及參與的教改卻造成亂象,近30年引起不計奇數的家長與學生批評。

對此,李遠哲反駁,「2000年政黨輪替後,有人用教改來打擊我,然後把教育搞亂,這是很不幸的事。」2002年,李遠哲擔任行政院首席科技顧問,認為高等教育成效不理想,於是提議增設高教審議委員會,隨後並擔任委員會召集人,將教改重心從中小學轉至高等教育。

由於李遠哲當年還說出「廢高職」的話,引起技職體系反彈。據中國時報報導,李遠哲解釋,在工研院或科技園區多半不會請高職畢業的人,而希望要大學畢業、有一般通識教育水準的人,因此,高中教育應該是比較普通的教育,要與技職體系分開。學生如果知識根基好,面對技術的進步,都可以跟上。

報導也指出,前教育部長黃榮村表示,李遠哲確曾說過「廢高職」,但當時教改會數位委員認為,高職有其時代性與必要性,不宜輕言廢止。因此,「廢高職」沒有寫入《總諮議報告書》,也從未形成政策,現今高職還在。

 

教改將滿30周年/當年大學窄門如今文憑含金量降 教團:廣設大學功過難論

2024-04-05 16:00 中央社/ 台北5日電

教改將滿30周年/當年大學窄門如今文憑含金量降 教團:廣設大

民國83年的「410教育改革大遊行」促成廣設大學等政策,近來卻因少子女化、教育商品化等備受各界批判。示意圖/ingimage

民國83年的「410教育改革大遊行」促成廣設大學等政策,近來卻因少子女化、教育商品化等備受各界批判。然而教育團體提到,教改30年來,也為台灣經濟和社會文化轉型帶來助力。

410教改提出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訂教育基本法等訴求,對台灣的教育政策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尤其是廣設大學,促使台灣在後續約10年間大學數量暴增。

根據教育部統計,83學年度時全國有23所大學、35所學院、72所專科(共130校);「410教改」後不少專科升格,到最高峰的96學年度,全國有100所大學、49所學院,專科剩下15所(共164校)。

而近10年來大學受到少子女化海嘯衝擊,不少學校面臨生存危機,紛紛轉型退場。到111學年度,全國為126所大學、10所學院、12所專科(共148校)。

高教工會理事長周平接受中央社電訪表示,410教改有其時代背景,30年前台灣的產業從世界分工下處於「半邊陲」狀況,逐步往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發展。另一方面,30年前台灣也正從威權時代轉移到民主化、自由化、國際化發展,社會批判「大學窄門」,並期盼政府減少對大學的控管。種種力量匯集起來,對教育改革賦予很大的期待。

然而,周平指出,410教改希望增加公立大學,但後續的高教擴張卻偏向「撿便宜」政策,讓大量專科升格,如今私立大學仍占67成。且相較於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台灣投入的高教經費仍然偏低,許多學校用最小成本辦學,教學品質堪慮,也讓教改備受批評。

周平認為,教改30年來,從「事後諸葛」來看,少子女化與大學擴張政策確實有牴觸,但今天台灣的經濟、民主、文化和公民素養的提升、高科技產業的榮景,一部分也要歸功於大學培養出大量高素質的人力,「雖然大學生素質可能不比菁英教育時期,但平均水準是有提高的。」

周平也提到,年輕一代經歷大學洗禮,受過論述、思辨的訓練,並學習接受不同的意見,進而形塑出現今最可貴的民主環境,這些也都可歸功於教改。

全國私校工會發言人尤榮輝表示,410教改發生之前,台灣累積了半個世紀對高等教育「窄門」的不滿,政府後續的政策,主要還是順應民意對高等教育的渴求,然而,大學數量一下子膨脹的太快,急就章、便宜行事的政策讓大量五專升格,「質」卻沒有明顯提升,形成當下浮濫的狀況。

尤榮輝表示,從正面來看,教改提供大量高等教育人才,確實對台灣的產業有所助益。但負面的後遺症則是文憑的「含金量」下降,不少學校招生「寧爛勿缺」,導致大學生素質急速下降。

「政府不得不亡羊補牢,解決廣設大學後留下的弊端。」尤榮輝呼籲加強私校退場、轉型,提供誘因改辦為社會迫切需要的長期照顧、社會住宅、其他文教事業。公立學校也要持續整併,並檢討學費調整措施。

尤榮輝表示,執政者應從410教改吸取經驗,制訂政策時應把眼光放的更長遠,考量到人口變化、產業變遷等更多的因素,避免急功近利、討好選民的政策,缺乏長遠和前瞻的發展藍圖。

 

 

教改將滿30周年/教團指技職生屢成受害者 教部:強化產業合作

2024-04-05 16:10 中央社/ 台北5日電教育部

教改將滿30周年/當年大學窄門如今文憑含金量降 教團:廣設大

410教改促成政府廣設高中、大學,逐漸形成「先普高後技職」的升學選擇,後續又遇到少子女化,教育團體認為,技職生屢屢成為受害者。示意圖/ingimage

410教改促成政府廣設高中、大學,逐漸形成「先普高後技職」的升學選擇,後續又遇到少子女化,教育團體認為,技職生屢屢成為受害者。教育部表示,將積極強化產業合作,建構優質技職環境。

民國83年的「410教育改革大遊行」,即將滿30週年,政府後續廣設高中、大學,對技職產生深遠影響。根據教育部統計顯示,83學年高中(普高)學生約24萬人,高職(技高)學生約52萬人;103學年高中學生約33萬人,高職生降到42萬;到了108學年,就讀高中的學生30萬人首度超過高職,高職生人數也跌破5成。

私立學校文教協會秘書長藍培青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在民國4050年代,政府在教育資源上力有未逮,因而鼓勵私人興學,當時成立的私校多以技職為主,培育許多基層和中層人力,是國家經濟起飛的重要助力。

410教改遊行的倡議下,政府開始廣設高中和大學。藍培青提到,當時政府為了滿足學生和家長的需求,教改倡議往普通高中和大學傾斜,影響到技職教育發展,形成「先高中後技職」的升學傾向,排擠到高職生存,其中以私校的衝擊最大,導致近年退場的學校以私立高職或技專為主。

觀察教改一路走來,藍培青發現,技職教育已被逐漸地摧毀,變得越來越像普通教育,技職的老師很多來自各大學畢業的博士,卻沒有實務經驗,就連技職的評鑑也和高教越來越像,即使教育部後來想亡羊補牢,但本質未改變的話,技職教育仍會被認為是次等教育或選擇。

「教育不該一元化」,藍培青認為,往公共化的方向走不一定是對的,教育需要更多良性的競爭,如果不讓技職和私校有更多生存空間,最後技職只會成為樣板,難以因應產業需求,而政府資源有限,公立學校之間也會產生排擠效應,最終導致整體素質下滑、高教平庸化。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表示,410教改的方向和目標沒錯,但規劃時卻沒有注意到相關配套,也未適度去修正,才導致技職教育受影響。

「技職教育的品質必須提升」,侯俊良提到,技職學生與職場之間,應該要有更細部的對接,技職培養出的人才,可能對應未來10年、20年的職業發展,因此技職教育不單是教育部的問題,需要和勞動部、國發會共同討論,並邀請業界共同參與,檢討當前的相關政策是否已過時。

侯俊良認為,技職教育要能因應未來的趨勢,唯有創造出良好的就業環境,才有誘因吸引學生願意選擇技職教育,如果無法讓學生和家長意識到或感覺到技職教育未來是有發展的,政府即使補助再多學費也未必有用。

對此,教育部表示,近年已推動多項重大政策,強化技職教育環境,包括優化技職校院實作環境計畫、新南向技職人才計畫、技專校院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建置區域產業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計畫等,共投入總經費約新台幣953億元。

為鼓勵更多學生投入技職,在國中階段推動職涯探索課程,讓學生及早認識技職體系的發展。產學攜手合作計畫2.0也擴大辦理,並從高中職向下銜接到國中端。

為了加強技職學生的就業能力,教育部補助學生職場參觀、校外實習、參與全國技能競賽及國際技能競賽選手所需的訓練材料費,近年也規劃讓獲得全國技能競賽國手資格的學生,未來能以公費生制度進入教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oufat 的頭像
    chioufat

    chioufat的部落格

    chiouf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