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設體育班,然後呢?一名「逃兵」的血淚談:我們讀的是「變相資優班」

Crossing Campus

2024/08/06

廣設體育班,然後呢?一名「逃兵」的血淚談:我們讀的是「變相資

圖片僅供示意。

Photo CreditVladimir Mulder@Shutterstock

身為一名國中曾就讀 3 年體育班的體育界「逃兵」,我想分享我過去短暫的體育生涯與觀察,討論臺灣的基層體育制度有哪些困境,又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放棄體育夢。

撰文:廖宥甯 Jocelyn Liao

7 月底開始,關於 2024 巴黎奧運的各類體育新聞便席捲全球媒體版面,大家一起替選手加油,不僅為獲勝的選手喝采,也鼓勵落敗的運動員。儘管在社群平台上短暫掀起幾番風波,但多數臺灣網友對自家國手的態度都十分正向溫暖。

本屆奧運臺灣共派出 60 名選手,參與射箭、柔道、拳擊、桌球、羽球等 16 種項目,此時有不少網友提出疑問:為何和臺灣人口相近的澳洲,奧運代表團卻能多達 240 多人?同為東亞地區的日本和韓國,為什麼能奪下更多的獎牌?我們的體育教育和環境,又有什麼待改進之處呢?

其實,臺灣自 1968 年起,便於臺中一中和臺中女中實施「體育實驗班」,根據《運動視界》報導,截至 2021 年全臺從國小到高中共有 671 間學校設有體育班,平均每年約有兩萬多名體育生畢業或肄業。從這些數據來看,臺灣應該要是個「體育大國」才對,但實際上的職業選手仍在少數。

這不免讓人感到好奇,這每年兩萬多名的體育生去哪裡了?留在體育界發展的有多少人?

身為一名國中曾就讀 3 年體育班的體育界「逃兵」,我想分享我過去短暫的體育生涯與觀察,討論臺灣的基層體育制度有哪些困境,又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放棄體育夢。

廣設體育班,然後呢?一名「逃兵」的血淚談:我們讀的是「變相資

我從小到大拿到的運動賽事獎牌。圖/廖宥甯 提供

體育班=變相資優班?那些被迫留在教室的體育生們

根據《聯合報》2021 年的報導,我的故鄉彰化縣共有 30 所縣立學校設有體育班,招生項目包含田徑、桌球、籃球、游泳等等,也有學校擁有巧固球、曲棍球等相對「冷門」的運動種類。以我的母校為例,校方提供桌球、籃球和曲棍球 3 種項目,我在國中期間選擇了曲棍球作為自己的專長。

國小畢業生進入公立國中體育班的考試程序,簡言之可以分為兩階段:先通過縣政府舉辦的體適能測驗,再到各學校報考專長考核。前者的測驗項目就是我們常見的仰臥起坐、立定跳、坐姿體前彎和 800 公尺,後者則視各學校、各專長而定,以我的例子就是檢核基礎的曲棍球盤帶球和射門能力。

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彰化縣的體育班已經多到近乎有點「氾濫」的情況(在 43 所公立國中當中,有 27 間都能見到體育班的存在),某些冷門學校或項目甚至可以說是「報名就上」,在我國小時就有不少師長聲稱,各個國中包含體育班、美術班或音樂班等「特殊班」的師資較好,因此這些特殊班變相成了「資優班」,不光是彰化縣,其他縣市也有類似情形。

進入體育班後,我們每週會有 6 7 小時的專長訓練課(以下簡稱「專訓課」),以及多於兩小時的一般體育課,有些項目的教練會要求在早自修時間和假日增加訓練,所以一週通常會有超過 10 小時的時間花在體育訓練上。

廣設體育班,然後呢?一名「逃兵」的血淚談:我們讀的是「變相資

國中期間我以曲棍球作為專長(圖片僅為示意)。圖/sportoakimirka@Shutterstock

儘管我所就讀的體育班,相關制度乍看相當完善,但實際執行起來依然有許多值得注意的細節。舉例來說,在段考的前一個禮拜,專訓課會全數停課,讓學生回去準備考試;更不用提國中會考的前幾個月,國三生的專訓課時數會遠遠少於表定所書。此外,學校老師不時會拿體育班和其他「特殊班」的成績相比,把特殊班學生視為學校升學榜單上的主力。

我有一位國中同學在升上較高年級時,因為「想要打真正的球」所以轉學離開本校,到南部縣市去逐夢,但像他這樣有把握能專注於體育發展的學生實在不多,有些人進入體育班本就是為了學業,因此對專長訓練敷衍了事;也有人對運動充滿熱情,但迫於學校明文、非明文的規定,只好待在教室裡讀他們根本沒興趣的書,對著球場望洋興嘆。

根據現行《特殊教育法》第 40 條,針對國中階段的資賦優異教育,是採「分散式資源班、巡迴輔導班、特殊教育方案」辦理,因此,在禁止公立國中設立「集中式資優班專班」的情況下,不少縣市的部分國中裡,體育班等特殊班就成了變相的升學導向資優班,家長們競相把孩子送入這些號稱師資和升學率較為優良,又能夠參加課外比賽為免試升學加分的班級。

為何放棄體育夢?過度訓練、學業壓力的雙重困境

YouTuber 志祺七七團隊於 2020 年在頻道推出「打壞人生的命盤 VS. 培育菁英的搖籃?行之有年的體育班制度,應該廢除嗎?」影片,主要探討體育班制度的必要性,引起許多網友在留言區歸納臺灣中學體育班成效不彰的原因,其中「過度訓練」和「學業壓力」是最常見的因素。

過度訓練造成運動傷害的情況,在體育班中十分常見,也被大眾認為是臺灣運動員「傷仲永」的主因──未成年選手表現優異,成年後卻因傷病黯然退出。我身邊不少隊友都曾經歷過膝蓋和腿部韌帶受傷,我自己則因當時的訓練,造成膝蓋韌帶和軟骨受損、脊椎患上骨膜炎,如今年紀不過 20 出頭,就已經擁有能靠舊傷發作預測天氣的能力。

此外,大眾對運動員「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刻板印象,或許也與過度訓練有關。國中時我有不少同學因為早自修的晨練過分疲憊,因此在上課時間打瞌睡、放棄聽課,學科成績自然欠佳。而且即使已經身在體育班,當學生說出想當體育選手的夢想時,有時還是會被學科老師潑冷水:「運動員的生涯不長,你讀書是為了退役後的生活打算」、「臺灣體育產業發展得不好,這不是一個好的人生規劃」。

廣設體育班,然後呢?一名「逃兵」的血淚談:我們讀的是「變相資

到了國三,家長們多半仍會要求子女進入主流升學管道。圖/miya227@Shutterstock

而我在國三時還碰上了運動訓練和升學讀書的「極限二選一」:教練認為體育班學生本就該從事運動訓練,選擇讀書考試是本末倒置,因此期待選手多練球,在賽場上獲得好成績;學科老師則希望學生回到教室讀書、準備會考,因為主流升學考試才是「有前途」的選項。在球隊教練和學科老師「搶學生」的情況下,本就對未來感到茫然焦慮的國三生,不免更顯困窘。

此外,家長的支持與否也是學生繼續從事體育的關鍵,但我周遭同學們除了前文提到的轉學至外地逐夢的那位,其他家長的態度都是未置可否。例如,儘管子女從國小起便在縣內的田徑比賽獲得佳績,有家長卻不見得會把孩子送到其他鄉鎮設有體育班田徑專項的學校,認為就近讀書、偶爾碰碰運動就好,因此發生擅長短跑的學生卻必須在專訓課打籃球的情況。

更不用提到了國三,臺灣的社會氛圍讓家長們多半要求子女進入主流升學管道,就算是學科成績不出色的學生,父母依然會期待他們讀高職「學一門技術」,整體看來,願意支持孩子從事體育事業的家長少之又少。在我國中班上 30 個體育生裡,高中選擇繼續打球的不到 5 位,我所屬的曲棍球組更是全軍覆沒。

總而言之,在我 3 年的親身經驗和觀察下,國中體育班有時實在是個有些尷尬的存在:把想打球的同學關在教室裡讀書,無心於運動的學生卻想盡辦法「鑽漏洞」進體育班裡當「體育學科資優生」。所以,廣設體育班對臺灣培育運動人才究竟有沒有幫助?我的回答可能不會太樂觀。

廣設體育班,然後呢?一名「逃兵」的血淚談:我們讀的是「變相資

圖/CHEN HSI FU@Shutterstock

靠體育成績進名校後,只能繼續進修體育科系嗎?

在我過去多年的觀察中,許多臺灣家長不支持孩子往體育之路發展的原因,多半來自「運動員生涯很短,你在退役後還能做什麼?」這樣的想法,再加上過去「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讓不少子女在體育方面富有天賦的家庭卻步。

那讓我們從「功利」的角度切入:如果在體育方面的優異表現能幫助學生進入名校,家長會更加願意讓孩子投入運動嗎?

目前體育生在臺灣可以藉「運動成績優良學生」(簡稱「運動績優生」,過去稱「體保生」,但民國 73 年起官方便已不使用體保生一詞)的入學方式,進入大學就讀,這些體育績優生需要在高中校隊參加各項體育比賽獲得佳績後,才擁有運動績優生的資格。比方說臺大的國際體育運動事務學士學位學程 113 學年度便招收 7 名運動績優生,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則分成甄審、甄試及獨招入學的「專長生」,和透過學測、繁星和分科測驗考入的「一般生」。

不過,臺灣體育生的大學升學選項多以體育系為主,和許多擁有「副業」的國外運動員不太相同。如在本屆奧運的擊劍比賽中,美國男子軍刀隊的成員包含了哈佛、哥倫比亞和普林斯頓大學等名校生;在女子擊劍獲得冠軍的香港運動員江旻憓,曾於史丹佛大學主修國際關係,現在於香港中文大學攻讀法律博士;臺美混血的游泳選手韓安齊,目前則就讀於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在美國,運動員可以透過體育專長申請到名校的體育獎學金,擁有運動專長也會是申請大學時的優勢。進入大學後,運動員不必侷限於「體育系」就讀,可以發展體育之外的學業生涯,例如臺裔籃球員林書豪擁有哈佛大學經濟學學位,中美混血的滑雪選手谷愛凌正就讀於史丹佛大學。

廣設體育班,然後呢?一名「逃兵」的血淚談:我們讀的是「變相資

「美國乒乓球女王」張安(Lily Zhang)。圖/Celso Pupo@Shutterstock

當然,也不是所有故事都這麼順利,六度奪下全國冠軍、四度參加奧運的「美國乒乓球女王」張安(Lily Zhang),即便體育方面的表現碩果纍纍,卻依然無法獲得父母的全力支持。張安的家長將她的桌球天賦視為申請大學的優勢,當張安進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讀後,雙親便希望她放下桌球拍「找一份正常的工作」。而這也是許多美國亞裔桌球選手的常態,上了大學後便離開賽場。

由此可見,除了體育升學制度需要改革,社會大眾的態度、家長的觀念也需要轉變,否則即使孩子順利進入大學,也在體壇上發光發熱,仍不見得能獲得完整的支持。

《關於作者》 

廖宥甯 Jocelyn Liao

Z 世代成員也是九年級生,想進入新聞業的歷史系學生,未成年即在臺灣各城市間漂泊的彰化鄉下小孩,姓名第三個字為了平仄和諧請讀二聲。

執行、核稿編輯:孫雅為

關聯閱讀

十年苦練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台灣的角落,還有多少等待發光的「郭婞淳們」?

當東奧激情退去,仍有一群人為運動教育尋找更多可能性──他們是台灣草根體育

作品推薦

求助無門的青春:為什麼學校已有輔導室,這群高中生還得「自尋生路」?

為什麼要放「多元文化假」?來自大學生的聲音:正反意見皆有,共識是不該濫用

參考資料

台灣教育的平行宇宙:基層教育體育班

彰化縣議長批體育班變資優班 縣府:依規定考核不放水

夢想與現實拉扯 體保生的辛酸誰人知

巴黎奧運/美華裔桌球女王張安4度征奧 父母卻不挺:找正常工作

廣設體育班,然後呢?一名「逃兵」的血淚談:我們讀的是「變相資

Crossing Campus

Crossing Campus 前身為「校園天下」,延續「為校園而生」的理念,透過主題策展,把世界帶入校園、讓校園走進世界。本專欄收錄以下類型作品: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913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oufat 的頭像
    chioufat

    chioufat的部落格

    chiouf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