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程大調查
2024.10.02Vol.196
未來Family週刊Vol.196》 學習歷程大調查
封面故事1「學習歷程檔案」大調查,2800名高中生真實心聲》八成學生念書時間,多於做課程學習成果;補數、英的人最多,補素養的不到1%
封面故事2大學科系想看到什麼樣的學習歷程檔案?教授花多少時間看一份書審資料?3300位大學教授這樣說…
封面故事3專家提點,準備學習歷程檔案,掌握「三重二不」大原則
封面故事4錄取清大學士班》「高中生資訊網」創辦人許云澤:108課綱不僅改變我的高中生涯,更改變了我的人生
封面故事1
「學習歷程檔案」大調查,2800名高中生真實心聲》八成學生念書時間,多於做課程學習成果;補數、英的人最多,補素養的不到1%
研究調查顯示,有五成的學生積極製作學習歷程檔案。從學校類型來看,「私立高中和公立社區高中的學生,比公立明星高中的學生更積極。」
108課綱上路後,高中升大學「申請入學」管道,除了採計學測成績,也參採「學習歷程檔案」(以下簡稱學檔)。
因攸關升學,因此,這幾年外界對於「學習歷程檔案」有許多疑問和不確定。其中,公平性問題尤為爭議,包括:花錢請人代做、加大城鄉的差距、大學營隊搶破頭等,令親師生不免感到焦慮和迷惘。
為了解高中生和老師究竟是如何看待學習歷程檔案的,教育部特別委託台大社會系林國明教授團隊,針對全國高中學生與老師,調查學習歷程檔案的實施情況及其影響。
繼111年發表第一次全國性問卷調查,113年9月下旬發表第二次大規模問卷調查,蒐集來自全國78所高中,逾2800名高三生、逾1200名曾任教108課綱班級教師的意見。
這項研究調查有些重要發現,顛覆外界對學檔的認知,包括:有五成的學生積極製作學習歷程檔案;城鄉差異和父母的階級、職業,並不影響學生製作課程學習成果的積極和滿意程度,而是老師有無積極協助更為重要。
發現1 學生比外界想像的更積極和滿意
學習歷程檔案項目包括:基本資料、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等。其中,「課程學習成果」部分,為學生在課堂上的實作作品、書面報告等。
調查發現,約44.71%學生認為自己製作課程學習成果的態度還算積極,非常積極的有5.56%,合計超過五成認為自己有積極製作課程學習成果;不太積極的則為32.28%,非常不積極的為12.42%,完全沒有製作的5.03%。
在老師端,有六成以上高中老師認為該校學生積極製作和上傳課程學習成果。
在滿意度部分,有超過六成學生滿意自己勾選給申請校系的課程學習成果。大約有八成學生認為,自己勾選的課程學習成果,符合該大學科系所重視的條件(見表1)。
表1 個人學檔與系所契合度
|
呈現的「個人特質或能力」與系所契合度 |
呈現的「學科知識」與系所契合度 |
非常契合 |
13.11% |
11.74% |
還算契合 |
70.62% |
66.03% |
不太契合 |
12.73% |
17.59% |
非常不契合 |
3.55% |
4.64% |
林國明指出,教師的引導很重要,「教師的引導或協助愈多,學生做課程學習成果的積極度、上傳件數及滿意度也愈高。」
絕大多數的學生認為,老師有提供製作課程學習成果的素材或建議。大約有3%學生認為,很少或沒有老師會提供如何做課程學習成果的協助。
發現2 家庭背景不影響學生的積極度和滿意度
過去很多人擔心,家庭社經地位會影響學習歷程檔案的優劣。但調查顯示,父母教育程度、職業,並不影響學生製作學檔的積極性和滿意度。「父母教育程度為研究所,比大專者,較為積極。高中職與大專程度相比,則沒有顯著差異。」
從學校類型來看,「私立高中和公立社區高中的學生,比公立明星高中的學生更積極。」此外,「偏鄉學生對於上傳作品的滿意度,也高於都會區學生。」
發現3 補素養或找人代做的並不多
調查顯示,只有不到1%學生為了製作學檔,而補習或請家教;曾補「素養」的,也不到1%。(見表2)
另外,有七成學生認為,補習或家教對於製作課程學習成果,並沒有實質性幫助。林國明指出,顯示不需額外補習,透過學校老師的指導和校內資源、就能完成課程學習成果。
至於代做的問題,僅不到5%老師遇過學生拿他人代做的課程學習成果來認證。顯示外界認為的補習商機、代做情況,不如以為的嚴重。
表2 高中三年補習或家教,補過哪些科目?
科目 |
數學 |
英文 |
自然 |
國文 |
作文 |
全科衝刺班 |
社會 |
術科 |
學檔製作 |
素養 |
比例 |
75.88% |
48.88% |
28.07% |
13.35% |
6.58% |
5.63% |
4.25% |
4.04% |
0.96% |
0.78% |
發現4 九成的學生認為至少學到一項素養能力
製作課程學習成果,有助於學生培養哪些能力?有九成的學生認為,學到至少一項素養能力,最多人認為學到的能力分別是,資料蒐集與整理分析能力(66.27%),其次依序為:解決問題能力(58.9%)、表達能力(57.98%)、組織規劃能力(44.99%)、學習態度(44.71%)。
值得注意的是,弱勢背景的學生(非都會區、勞工階級的孩子,以及非明星高中的學生),自認從製作學檔的過程中,學到更多的能力。
另外,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對課程學習成果的態度較正面,認為有助於探索志向、培養素養、了解學科知識。顯示,製作學檔應有利弱勢背景學生學習。
發現5 學生念書時間多於做課程學習成果
調查顯示,有近八成學生念書的時間,多於製作課程學習成果的時間;其中,有55.82%學生表示,做課程學習成果時間比念書少很多。顯示大部分學生還是以課業為優先。
在老師端,有67%老師認為做課程學習成果不會耽誤學科知識的學習,有七成以上老師認為,課程學習成果對學生升學有幫助。另外,有高達九成老師認為課程學習成果不必每科都做,可選擇有興趣的科目來做,減少壓力。
大部分老師對於製作課程學習成果,抱持正面的看法。有八成以上認為,可以培養學生的素養能力,近八成認為可以幫助學生探索志向。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
封面故事2
大學科系想看到什麼樣的學習歷程檔案?教授花多少時間看一份書審資料?3300位大學教授這樣說…
自 111 學年起,大學申請入學的管道,校系書審的占比逐年提高,113 學年多數校系之書審占比為 30 至 39%的區間。而教師審查資料,單件審查時間的中位數,則為14分鐘。
大學「個人申請入學」時參採學習歷程檔案,「到底大學教授想要看到什麼樣的學習歷程檔案呢?」是許多家長和學生的共同疑問。
教育部自111學年起,展開「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調查計畫」,針對參與「申請入學」書面審查的教師,每年進行一次調查,至今邁入第3年。此調查今年共蒐集1,408個學系、3369位教師填寫問卷,並訪談121位教師和61位系主任。
「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調查計畫」協同主持人、中山大學教育所教授施慶麟指出,今年調查計畫有以下幾個重點:
重點1 書面審查占比逐年提高
自 111 學年起,大學申請入學的管道,校系書審的占比逐年提高,113 學年多數校系之書審占比為 30 至 39%的區間(見表1)。「顯示學習歷程檔案有助於大學選才。」
進一步分析,書審占比20-29%的,呈現逐年下降;占比40-49%的,則逐年上升。
表1 111年至113學年度校系書審占比(%)
0 |
1-9 |
10-19 |
20-29 |
30-39 |
40-49 |
50-59 |
60-69 |
70-79 |
80-89 |
90-99 |
100 |
|
111年 |
6 |
0 |
37 |
382 |
825 |
405 |
254 |
47 |
32 |
15 |
1 |
9 |
112年 |
6 |
0 |
33 |
270 |
820 |
448 |
239 |
63 |
49 |
19 |
5 |
3 |
113年 |
0 |
0 |
50 |
224 |
782 |
493 |
270 |
69 |
34 |
14 |
5 |
2 |
重點2 單件書面審查時間微幅提高
外界對教授花多少時間看一份書審資料多所討論,很擔心孩子辛苦做的資料,被隨便審閱。
根據「問卷調查」,111至113學年的單件審查時間的中位數,分別為13、15、14分鐘。根據「訪談結果」,111學年多數的教師表示,單件審查時間在20分鐘以內(64.88%);112學年則上升至10至30分鐘(61.88%)。
綜合上述調查結果,書審單件審查時間微幅提高,超過六成教師平均1小時可審3至5位學生的備審資料。
重點3 參採多元的資料
根據「訪談結果」,學習歷程檔案各個項目的作用不同(見表2),參採多元資料的方式,更能夠貼近大學各科系的選才目標。
許多家長關心,到底該不該花錢報名營隊,這是多元表現的必備條件嗎?施慶麟認為,重點應放在,是否有助於學生了解有興趣的科系?而非為參加而參加;活動後是否提升哪些能力或素養?之後,在「學習歷程自述」上撰寫學習反思。他相信教師書審時絕對不會單純只看數量。
表2 審查項目在評分上的作用與幫助
審查項目 |
作用與幫助 |
修課紀錄 |
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檢視學習曲線;客觀評分 |
課程學習成果 |
了解學生的素養能力;對申請學系的興趣;學習態度 |
多元表現 |
對申請學系的興趣;了解學生的多元能力、性格、特色 |
學習歷程自述 |
了解學生的素養能力、就讀動機、生涯規劃、特色;整合呈現學習歷程 |
重點4 書審的重點有4項
綜合111、112年的「訪談結果」,教師多表示書審所看重的是,從資料中呈現出學生的基本素養與個人能力特質。
不同科系依領域特性,所重視的素養和能力各異。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多數教師最看重「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其次為「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綜合來看,書審教師的審查重點包括:①學生能力的展現;②多元表現;③申請動機;④資料與準備指引的相符程度。究竟什麼樣的資料,較能獲得教師青睞呢?調查顯示,充分展現高中三年學習成果、對申請校系呈現意願明確的動機,以及適切地顯示個人特色或能力的書審資料。
重點5 確保書審資料的一致性
對於資料的真偽有疑慮時,67%教授會去檢視其他書面資料的一致性,63%會於面試時詢問考生,46%會跟其他面試教授討論。
此外,AI技術對書審造成影響的部分,除了大學招聯會過去已發佈指引外,各校也透過加強書審教師共識、提升知能等方式因應。調查顯示,35%會加強書審教師共識、25%提升書審教師的AI知能、19%加強與高中交流。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
封面故事3
專家提點,準備學習歷程檔案,掌握「三重二不」大原則
111年大學考招新制上路後,大學申請入學和過去最大的不同是,除了採計學測成績(占比最多50%)之外,也將參採「學習歷程檔案」,連同校系自辦的甄試(如筆試、面試、實作等)合計至少占比50%。其中,學習歷程檔案占比約20%。
現今升大學的管道包括:繁星推薦、申請入學、考試分發、特殊選才等。其中,「申請入學」為最主要的管道,平均占比超過五成,頂大的理工科系的申請入學比例高達七成,僅二成為考試分發入學。
111年大學考招新制上路後,申請入學和過去最大的不同是,除了採計學測成績(占比最多50%)之外,也將參採「學習歷程檔案」,連同校系自辦的甄試(如筆試、面試、實作等)合計至少占比50%。其中,學習歷程檔案占比約20%。
大學端教授想看到的是,學生的學習成長曲線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簡稱招聯會)執行秘書王文俊強調,和過去的備審資料相比,「課程學習成果」部份,學生只要在校內修習課程就能產出,老師進行認證,不需要額外花費或借助外力,且可信度大為提升。
申請大學時,大學科系最多採計3件「課程學習成果」、10件「多元表現」(見表格)。多元表現部份,今年新增「高中自主學習計畫與成果」,大學端選才時,約有1701個科系(占85.2%)必參採「高中自主學習計畫與執行成果」。
另外,大學校系可請學生繳交最多800字的「多元表現綜整心得」,以及字數不限的「學習歷程自述」。教育部高教司專委周弘偉表示,在「學習歷程自述,學生可以好好說明、證明自己的成長,大學端想看的是學生的學習成長曲線,」對大學校系來說,想招收最適合、最想來且有學習動機的學生,因為這關乎就學的穩定性。
表、大學參採學習歷程檔案項目
項目 |
細項 |
大學參採數量 |
修課紀錄 |
必選修課紀錄、學業成績 |
|
課程學習成果 |
1書面報告 2實作作品 3自然探究與實作 4社會探究與實作 |
至多3件 |
多元表現
|
1高中自主學習計畫與成果(新增) 2社團活動經驗 3擔任幹部經驗 4服務學習經驗 5競賽表現 6非修課紀錄之成果作品 7檢定證照 8特殊優良表現證明 |
至多10件,另外撰寫「多元表現綜整心得」(至多800字),學系據以綜合評量 |
學習歷程自述 |
1高中學習歷程反思 2就讀動機 3未來學習計畫與生涯規劃 |
|
其他 |
如作品集 |
|
準備學習歷程檔案,有「三重二不」原則
王文俊指出,申請入學的資料審查著重「三重二不」原則。根據台大社會系「作伙學」調查也顯示,有超過九成大學教授贊成「三重二不」審查原則。
「一重」重視學生基本素養所展現的核心能力
從學生提供的資料所呈現的動機、行動、成果、感想,藉此觀察學生是否具備解決問題、學習熱忱、邏輯推理、溝通表達、團隊合作、批判思考等一般能力,再綜合判斷學生入學後是否能夠順利學習、適應發展。
「二重」重視學生在校內的學習活動
將審查重心放在高中校內的學習活動,在課程學習成果也明確規定學生在高中課程製作的書面報告、實作作品、自然探究與實作成果、社會探究活動成果。
「三重」重視資料真實性及學生自主準備
各學系所列的審查項目並不是要求學生必須全部具備,千萬不要造假或請補習班代做。有93%教授認為,若有造假情況,可在面試中問出來。
「一不」不是學系所列的所有項次都要具備,大學重視多面向的參採
大學校系在審查時,會綜合評量各項資料,不需要樣樣具備,不是少一項就會少多少分。
「二不」不是以量取勝,大學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反思
不是集點、積分式的評量,資料不是愈多愈好,而是能夠展現出對自己有意義、彼此有關聯的學習活動,「重質不重量」,有用的1件勝過無關的10件。
簡單來說,就是在資料中清楚呈現出「你是怎樣的人」,以及證明你為什麼特別適合這個科系,說服大學教授錄取你。
圖片來源:photoAC
封面故事4
錄取清大學士班》「高中生資訊網」創辦人許云澤:108課綱不僅改變我的高中生涯,更改變了我的人生
108課綱上路滿三年,首屆學生經歷全新的學習、考試及申請大學制度,隨著大學放榜,三年學習生涯告一段落。究竟他們對108課綱的真實感受為何?《未來Family》特別採訪一位高中畢業生許云澤,分享過去三年108課綱下的學習經驗和心得。
很多人形容,首屆108課綱學生是「白老鼠」,這三年來親師生猶如「摸著石頭過河」,一邊摸索、一邊適應改變中的新制。從一些民調結果來看,許多師生對108課綱感到焦慮、迷惘,認為「學習歷程檔案」和「考招新制」讓學習壓力變得更重。
108課綱上路滿三年,首屆學生經歷全新的學習、考試及申請大學制度,隨著大學放榜,三年學習生涯告一段落。究竟他們對108課綱的真實感受為何?
《未來Family》特別採訪一位首屆適用新課綱的學生許云澤,分享過去三年108課綱下的學習經驗和心得、對大學考招新制的看法;他在2021年12月透過「特殊選才」管道,錄取清華大學不分系學士班,成為準大學生。
因為108課綱,人生意外走上創業路
許云澤在就讀中壢高中期間,創建「高中生資訊網」(students.tw/),利用課餘時間研究、整理108課綱所帶來的改變,並撰寫學習經驗及心得,提供其他高中生參考,引起很大的迴響。至今網站累積流量250萬、讀者54萬,電子報訂閱人數達1.4萬人。
許云澤指出,「108課綱對我的高中生涯,甚至是人生,是一個很大的轉捩點。因為新課綱,讓我所相信的價值觀『人生不只是讀書』,得到一定的證實和肯定。」
當初創辦「高中生資訊網」,許云澤本意是想和大家分享資訊,「順便」建立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沒想到,做著做著竟意外走上創業路。
正因為自己就是高中生,許云澤很清楚學生對108課綱的迷惘,面對學習歷程檔案不知如何下手。於是,他又建了「EZ學習歷程」網站,透過AI系統引導、協助高中生寫出學習歷程檔案。去年,並獲選「創業之星選秀大賽」的優勝,成為5年來第一個獲獎的高中生,打敗其他近70組大學生和研究生。
他因此進駐「台大創意創業中心」,接受創業輔導,其他創業團隊見到他,都忍不住驚呼:「你是高中生!」當學校同學在上國、英、數等學科時,許云澤學的是新創如何募資、股權設計、談判和專利佈局。
學習歷程是探索自己的好機會
很多人認為,學習歷程檔案是變相的軍備競賽,但許云澤從自己的經驗來看,「學習歷程,其實是每個學生探索自己的好機會。」
心得1 愈快理解規則,愈有優勢
108課綱上路初期,在一片抱怨批評聲浪中,許云澤選擇了理解108課綱、掌握新制度的改變。
「人生不可能有一成不變的賽局,在新的規則下,願意接受、認真了解規則的人會獲得優勢,」許云澤說。他觀察,身邊大部份同學其實很認同108課綱的理念,不死讀書、鼓勵多方探索課外的學習。
因為深諳學習歷程檔案的重要性,因此,許云澤很有計畫性地參加各式的活動,包括:營隊、講座、志工等,並把參加的過程、心得,一一寫成文章。另外,還寫了4篇小論文、3篇閱讀心得,參加比賽並獲獎,十分認真地準備學習歷程檔案。
心得2 探索自己找到想做的事
過去大部份的高中生都認為讀書最重要,但108課綱為高中生帶來的改變之一是,增加選修課和自主學習,讓高中三年的學習變得多樣,且這個多樣性在大學選才時可以被看到。
因為創辦網站的經驗,許云澤發現自己,對於能夠幫助別人、為別人帶來價值,感到很快樂,於是希望自己將來能成為一個教育創業家,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力。
現行升大學管道多元,包括:特殊選才、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分發入學等。許云澤在高二下決定走特殊選才管道,將重心從課業轉移到網站經營上。他的這個決定幾乎引來所有人的反對,包括爸媽,認為他穩穩地考學測、走「個人申請」就好,若特殊選才沒上,付出的代價未免太高。
許云澤認為,「每件事都有機會成本。又想拚學測,又想走特殊選才,很可能兩邊都做不好,不如做自己喜歡的事,考上的機率應該更高。」抱著背水一戰的心情,最後順利通過清大的特殊選才。
許云澤這二年對高中生演講10幾場,他分享自己的經驗,「每個人適合的道路不一樣,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在幹嘛,你才能持續的進步成長。結果好或不好反而是其次,並沒有那麼重要。」
心得3 學習變得「個人化」,自學能力很重要
許云澤認為,大部份高中生學習時,單純地以考試作為未來目標,準備段考、期末考、模擬考、學測,不斷地循環。「不是說考試不重要,而是你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習慣,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學習動機。」
108課綱希望將學習權交還給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想學的。許云澤17歲就很清楚自己將來想做「一人公司」,因此這兩年來他陸續學了如何寫文案、個人品牌、電繪、線上教學、個人協作知識庫等專業。
許云澤除了在網路蒐集資訊之外,也會購買課程平台上的課程。他指出,學習有有錢、也有沒錢的做法,只要是你想學的在網路上一定找得到,就算沒有中文也找得到英文的內容,只是比較零散、需要整理而已。「你願意花時間,學到的東西一定更多,除了學到知識之外,你還學到蒐集、轉化、內化、輸出知識,這才是大學教授想要看到的東西。」
108課綱,理想與現實間的落差
許云澤不諱言,新課綱的理念很美好,但有一些執行運作並不完善,包括:學習歷程檔案出包、有檔案遺失;各校資源不同,無法全面落實引導學生做學習歷程檔。
在考招制度上,由於分科測驗不考國、英、數乙,改採學測成績。對學生來說,不僅沒有減壓的效果,變相的「一試定終生」反而壓力更大。
另外,「個人申請」延後放榜時程,高三下學生忙著準備二階學習歷程資料和面試,不確定能不能被錄取,不知道要不要拚分科的壓力,實在很折磨人。因此今年考分科的人變少,許云澤觀察,會考分科的以兩種人為主,一種是學測國、英考很好,另一種則是對自己有很高期望的人。
許云澤指出,有不少廢除108課綱、學習歷程檔案的聲音,這並不實際,而是應該想辦法改善和優化,設法拉近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
照片提供/許云澤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