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愛的職業──老師

2024.09.25未來Family周刊Vol.195

一個愛的職業──老師_未來Family周刊Vol.195

封面故事1「老師要當學生的階梯,而不是學生的天花板。」學思達推手張輝誠:我希望大家能超越我,一代勝過一代

封面故事2陪學生剃光頭、登雪山,安溪國中輔導主任吳俊叡:陪站在懸崖邊的青少年,走一段生命的路,他就不會掉下去

封面故事3「老師,你會不會回來?」情侶檔小學老師鄭仲傑和吳姵璇,2年後考回台東任教,對孩子們說「我們回來了!」

封面故事4滿口三字經、愛告狀、作業不交也不寫的孩子,畢業那天和我說:「老師,我可以抱您嗎?」

 

封面故事1

「老師要當學生的階梯,而不是學生的天花板。」學思達推手張輝誠:我希望大家能超越我,一代勝過一代

為了全心推廣學思達,張輝誠在45歲時自請離職,放棄明星高中教職與退休金,「我希望自己像階梯,能讓其他老師站上來,助大家成長、超越我;也希望每個老師都能成為學生的階梯,我們的未來才能一代勝過一代。」

一個愛的職業──老師_未來Family周刊Vol.195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在台灣教育圈中,張輝誠是個特別的存在。

有人形容,他像燈塔,總在發光;也有人認為,他如羅盤,指引方向;還有人比喻,他是破冰船,勇於前行,開向夢想之地。

而他自認,是階梯,「因為我是老師,唯有老師願意成為階梯,學生才有機會登上階梯、勝過老師。」

張輝誠的頭銜、著作、獎項,太多了,他最為人所知的身分是「學思達教學法」創始者,也是「隨時開放教室」的第一人,曾在五年間吸引超過六千位老師到他的課堂上觀課,還有來自美國、新加坡、中國大陸等地的演講或工作坊邀約,讓台灣儼然成了教育輸出國。

為了全心推廣學思達,張輝誠在45歲時自請離職,放棄明星高中教職與退休金,他正逐步建立學思達教師培育和支持系統,以臉書上的「學思達教學社群」為例,目前已有八萬多名成員,每天都有許多相關討論。

近日,他與黃彩霞、楊雅芬、宋蕥妘、林恆嘉、張美慧等五位老師,共同出版新書《從小學思達》,除了談學思達的精神與理念,還有許多實際應用層面的分享。

 

從小家貧,看著爸爸做工辛苦,立志當老師

原本在中山女高任教的張輝誠,是台灣師範大學的文學博士,曾獲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金質獎、GHF教育創新學人獎、全人教育獎首獎等。他說,自己早早便立志當老師,原因很簡單,家裡窮。

張輝誠的母親是本省人、比父親小19歲,父親是外省老兵,退伍後做板模維生,「從小我看著他年老力衰了,仍得辛苦工作,總提心吊膽,怕他太累、怕他出意外,我常要他別上班了,他總回我:『不上班,誰養你?』然後要我以後找份好工作。」

那時眾人認定的好工作,無非是醫生或老師,當醫生嘛,張輝誠覺得沒興趣,也知道不一定能考上;至於當老師,好像挺適合愛講話的他,而且讀師大又不用錢,就此成為張輝誠的志向,往後,每當他讀書讀累時,總在課本或考卷上一遍遍寫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考高中時,出身雲林的張輝誠,成績能上嘉義高中,但虎尾高中提供每學期一萬元的獎學金,他便去了,從此也展開以獎學金和稿費維生的日子;高三時,他被學校推薦參加資優保送入學,到師大考了七天六夜的試,順利進到心中的第一志願。

 

資優保送進師大國文,還是文學獎常勝軍

為什麼出身貧寒、家徒四壁的人,能「文學資優」呢?張輝誠回想,自己從小就對文字很有感覺,以當時很流行的畢業留言卡為例,別的同學都只寫「勿忘我」,他卻愛寫得滿滿的,也是各作文比賽的常勝軍。

天賦也需要滋養,不過,張輝誠家裡還真的沒什麼書,只有兩本中學生寫作範例,都被他翻爛了,直到姊姊半工半讀、進了明道中學夜間部後,才每個月帶回《明道文藝》,成了張輝誠的精神食糧。

嚮往文學世界的他,不僅反覆熟讀每一本雜誌、每一篇文章,也開始創作,光是明道文學獎,前後就得過11次,是該獎項的紀錄保持人,還得過梁實秋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並陸續出版過《離別賦》、《相忘於江湖》等散文集。

 

想翻轉台灣教育的傳統填鴨,盼開創新局

在明星高中任教,還出了書、成了作家,人生可說平穩康莊了,何以又投身學思達,甚至為其自請離職,捨棄公校教職與退休金?

這得從張輝誠的求學歷程談起。他回想,自己小學時,學校老師雖然填鴨,但放學就沒事了,能盡情玩耍,「上了國中後,老師變得很兇,每科教完就考試、考不好就打人,上課也不能講話,愛講話的我就常被處罰,有時真覺得自己每天去的不是學校,而是監獄。」

高中的情況也差不多,到大學後,雖自由多了,但有個嚴重的後遺症——只要不考試,就沒人想讀書。張輝誠感嘆,上學十多年後,換來的是什麼都不想學,還有比這更荒謬的事情嗎?

 

從兒時猜燈謎記憶汲取靈感,優化教學法

師大畢業後,張輝誠被分發到信義國中任教,「我瞬間從受害者變成加害者,每天到學校,我都感覺『長大的張輝誠』正在壓迫『國中的張輝誠』,我有覺察、有熱情、想鬆綁,但當我不逼、不打時,班級就失控了,能力不足的我,瀕臨不適任。」

當老師的第一年慘敗收場,張輝誠順著命運的安排,到金門當兵去,在那兩年中,他仍不斷苦思教育的本質,還曾以〈一個菜鳥教師的堅持〉一文投書金門日報;重返教學現場後,開始做各種嘗試,希望能找到讓學生想學、喜歡學、又學得好的方法。

有一天,張輝誠突然想起,小學時的某個元宵夜,大哥帶著他去賞花燈、猜燈謎,那時他看著一道道謎題,完全不知從何猜起,但對現場氛圍卻印象極深,「只要有人舉手答題,答對了,主持人就會大聲讚揚,即便答錯了,主持人也會再給提示,引導大家繼續想。」

 

學思達遍地開花,社群已有超過八萬人

如今回頭看,那不正是最棒的學習場景?現場人人都充滿好奇心、觀摩他人、不斷思考、渴望求知張輝誠突然領悟到,如果不想再填鴨、不想再教出被動的孩子,那就別再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了,畢竟,如果每一道燈謎下面都寫了答案,那誰還想猜呢?

以此為引,他嘗試自創學思達教學法,在上課前先讓學生閱讀講義「自學」,課堂中老師透過分組與專業提問,讓學生「思考」、「討論」與「表達」,最後「統整」所學,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在成熟完備後,張輝誠開始對外分享,希望自己花十多年才練成的功夫,能讓其他老師快點兒學會,後來他甚至捨棄退休金、自行離職,只為全心投入推廣學思達,當其他老師的階梯,如今已有超過八萬人加入學思達社群。

 

一個愛的職業──老師_未來Family周刊Vol.195

 

迎向AI時代的最佳裝備:自學、思考、表達

自學、思考、表達,這三個關鍵能力,是學思達希望學生能學到的,恰巧也正是迎向AI時代的最佳裝備。

近來,許多人都驚嘆張輝誠彷若先知,他笑稱,自己2013年開始提倡學思達時,並不知道AI會發展成這樣,「與其說學思達超前部署,不如說我們回歸本質,當養成了最核心、最重要的學習能力後,孩子是能一生受用的。

一般人想到學思達,最容易有的疑惑是「這是否在明星高中才行得通」,張輝誠新書中提到的許多案例,都證實了學思達連小一生也適用,他強調,每個孩子都有自學、思考、表達的潛能,只需專業教師有意識的長期引導。

不過,學思達老師的培育確實不容易,要學新方法、還得翻轉既有觀念,但張輝誠仍持續投入,「只要有一個學思達老師成熟了,受益的就是他一輩子會教到的那一、兩千個學生,幫助一位老師,等於幫助千位學生,這影響和效益太高了!」

 

好好對待孩子的每一個「為什麼」,啟動自學

這一路走來,也常碰到有心的家長,想在家庭教育中加入學思達元素,張輝誠建議,可以把握一個大原則,那就是「好好對待孩子的每一個『為什麼』」,只要孩子問了問題,大人就得有意識陪著孩子找答案,無論是看書、上網查、甚至是問AI,都可以。

要注意的是,別太輕易告訴孩子答案,好奇心是最重要的內在動機,太快被滿足,孩子可能會依賴大人、也可能會缺乏動力,慢慢培養孩子的自學習慣,才是長遠之計。

倘若孩子沒有好奇心,也可以換大人問孩子,透過對話或引導給一些任務,比方說,張輝誠家在山上,每次開燈都會有很多蟲子,他就曾問孩子這些蟲子叫什麼,還買了昆蟲圖錄,拍照來對照,「要誘發好奇、展開對話、啟動學習,其實很不容易,但如果是為了孩子,父母一定會願意努力與成長的。」

做父母、做老師,從來都不簡單,但張輝誠始終相信,只要願意、只要努力,未來必定會更好,而相信就有力量。

 

照片提供:張輝誠、天下文化

 

封面故事2

陪學生剃光頭、登雪山,安溪國中輔導主任吳俊叡:陪站在懸崖邊的青少年,走一段生命的路,他就不會掉下去

「沒有問題的孩子,只有問題的大人。」吳俊叡說,善惡往往就在一念之間,那一刻只要有一個人接住孩子,讓他知道自己很棒、沒有那麼差,他就不會掉下去了。

一個愛的職業──老師_未來Family周刊Vol.195

文/ 羅梅英(未來Family記者)

三峽「安溪國中」輔導主任吳俊叡的父母都是老師,從小爸媽就期待他當老師,用「穩定」遊說他。偏偏他的個性有點反骨,討厭穩定二字,爸媽愈說,他愈不想當老師。

大學念成大工業設計系期間,修習教育學程,深入接觸教育和心理學等知識,才發現原來教育工作並不如他想像中的「無聊」,相反地,極具意義。

吳俊叡認為,教育和設計的本質相似,「問題,是用來解決的。」他為了讓高關懷學生留在校園,主動請纓、接下沒人想當的學務主任,帶學生探訪獨居長輩、跑馬拉松、登雪山,陪伴迷失的生命、努力接住每一個孩子。

「沒有問題的孩子,只有問題的大人。」吳俊叡說,善惡往往就在一念之間,那一刻只要有一個人接住孩子,讓他知道自己很棒、沒有那麼差,他就不會掉下去了。


 

教育,要想著1020年後的樣子

什麼是教育?教育的意義是什麼?吳俊叡任教的第一所學校南投瑞竹國中,校長蘇坤芳為他上了一課。

瑞竹國中為環境教育的示範學校,為豐富校園生態,吳俊叡拿鋤頭的時間比拿筆還多。一次,他辛苦種完樹後,校長跑來問他「可以把樹挖起來、重種嗎?」吳俊叡訝異地問為什麼?

校長說:「種樹的時候,要想著樹長大後的樣子,」樹和樹的間距,須大到可停一部車或放一個帳篷。「就跟教育一樣,你要想像孩子10年、20年後的樣子,需要教他些什麼?」

因為校園曾遭遇土石流,因此土壤貧瘠、植物長不好。他問校長怎麼解?校長教他把土裡的石頭挖出來,於是他課餘時間就挖石頭,引水路、接山泉水,開車載樹回來種,努力去做各種該做的事。

直到他調離學校前,植栽的成效不甚明顯,幾年後他再回學校,驚訝地發現整個生態都改變了。這件事帶給他很大的震撼,「原來植物要長得好,重點在於改變生長環境。」吳俊叡說。

這個經驗後來也影響他推動、打造校園成為愛的生態系,「每個老師、家長甚至社區,都是生態的一部分,這樣子孩子就不容易長壞了。」

 

見學生擠在廁所工具間,心好痛

吳俊叡認為,學校應該是學習的地方,不該窄化成只剩念書和考試。

他當學務主任時,有些學生會賣他面子、進學校。有一次他在校園裡找不到學生,最後是在一個廁所裡的工具間裡找到。當他打開門,看到34個學生擠在小小的工具間裡睡覺,當下他的心好痛,「明明青少年應該充滿活力、生氣勃勃,卻因為被教室拒絕,而困在那裡。」

常見許多學校的高關懷課程,開設手作或才藝課程,吸引學生到學校上課。吳俊叡也曾這樣做,既然學生流連撞球場,就開撞球課,結果卻行不通。

他解釋,一般的孩子如果喜歡音樂,讓他學吉他,他會很高興;學習過程中,變得有自信、有自我價值感。但高關懷的孩子,自我價值感非常低,可能連走進校園都有問題。當他連生存都有困難,沒有愛、沒有希望時,你問他興趣是什麼,他實在無從想起。

 

孩子攏揪乖,只是不愛讀冊

「這些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陪伴。」後來吳俊叡就不開課了,他帶孩子們走出校園,去老街撿垃圾、路跑、登山、探訪獨居長輩。他將安溪的高關懷課程,命名為「夢想家」,陪孩子們行動、為夢想做出改變。

許多長輩只聽得懂台語,因此他開台語課、教學生台語;孩子們在探訪前,會練習台語,甚至寫稿、要和阿公阿嬤聊什麼。「可以看到,他們的學習開始改變。」

一次耶誕前夕,學生們做了應景的耶誕紅,有人提議送給獨居長輩。過了一個寒假,他們再去探訪長輩。

有位長輩牽著孩子的手、走到神桌前。他將聖誕紅供奉在神桌上,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幫花澆水、拿出去曬太陽,再拿進來放在神桌上;拜拜時跟神明說「這些孩子攏揪乖,只是不愛讀冊,請保佑他們能畢業。」孩子們聽了都哭了。

獨居長輩很孤單,這些孩子也很孤單,但他們為彼此帶來溫暖,孩子因此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有能力可以照顧別人。令吳俊叡感動的是,這群別人眼中的「壞孩子」,國中畢業後還掛念著長輩,自掏腰包、買麵包去探望他們。

 

陪學生剃光頭

連續幾年,吳俊叡承辦新北教育局的春暉計畫,一群「中年大叔」包括高中教官和訓導主任,陪高關懷學生、在暑假期間爬雪山。

行前有開幕典禮,彩排時,一位學生剛從少年觀護所出來、被剃了光頭,因此戴著帽子。教官見狀要求他脫掉帽子,他堅決不肯,兩人之間劍拔弩張。吳俊叡走過去跟學生說:「那我剃光頭陪你好嗎?」學生桀驁不馴地說:「笑哩不敢啦。」

隔天開幕典禮,吳俊叡真的剃了個光頭,學生驚訝地笑出來。他跟學生說:「我沒有帽子,你要陪我嗎?」瞬間,學生立刻把帽子脫下、丟到地上。吳俊叡想起「北風與太陽」的故事,有時候學生要的並不多,希望自己被理解、被支持而已。

 

孩子感受到老師的愛比山高

雪山3000多公尺高,隊伍爬到接近主峰時,一邊是懸崖、一邊是山壁,這個學生幾近崩潰、癱坐在地上大罵髒話。原來他有懼高症,張牙舞爪的模樣都是裝出來的,內心很脆弱。

這時天空下起雨來,登山教練建議大家趕快下山。吳俊叡向教練爭取、再給學生一段時間,「這些孩子的人生幾乎都是挫敗的,陪他們登山,就是希望他們能創造高峰經驗。」

他鼓勵學生再往前走一段,「山雖然高,但你的勇氣更大」。學生幾乎沒辧法站著了,他牽著老師的手、邊爬邊走,前進了50公尺。沒想到他竟主動要求、要自己走,不要任何人扶;所有人見證他克服恐懼,獨自匍匐前進2030公尺,大家都忍不住為他的勇敢而動容。

因雨勢太大只得下山。學生內疚地問吳俊叡:「你沒有登頂,會不會覺得很可惜?」他告訴孩子,自己並非為登山而來,「我是為你而來的,如果我一個人登主峰沒有意義,除非我們一起。」而且,「你這麼勇敢,讓我看到比主峰更漂亮的風景。」

山訓結訓後,吳俊叡收到這個學生手寫的卡片,「老師,要不是山比我高,不然我早就爬上去了,不過沒關係,我知道你愛我,愛到比雪山高就夠了。

吳俊叡形容,有些青少年的人生就像走在懸崖邊,如果我們可以陪他們走過這一段,你會發現他們比我們想像的更勇敢。從事學輔工作15年來,「到最後不知道是誰陪誰?有時遇到困難或挑戰,我會想起這個學生,他都這麼勇敢了,我有什麼好怕的。」

一個愛的職業──老師_未來Family周刊Vol.195
帶學生攻頂,為他們創造高峰經驗

 

老師的陪伴,為學生帶來勇氣

登雪山的學生之中,有一個對攝影很有興趣。吳俊叡將自己不用的iphone手機借他拍照,沿途他拍得不亦樂乎,還說回來後要辦一個攝影展。

隔年因太太生產,吳俊叡請假、沒有去登南湖大山。在月子中心時,他的電話響起來,接起視訊一看,是去年愛拍照的學生打來。成功登頂後,教官借手機給學生,讓他們打一通電話給最重要的人,這個學生打給了他。

吳俊叡跟學生解釋,因為師母生產,所以不能陪你們爬山。沒想到學生說:「所以我打電話給你啊!現在你的臉就出現在我的手機上、出現在主峰上,就像你有來陪我爬山,我帶你上主峰。」當下他又慚愧又感動,忍不住落淚。

他深刻體會,「不是我們帶學生做了什麼事,而是我們的陪伴、可能為學生帶來一點勇氣或能量,讓他能夠繼續前進。」另一方面,「他們也帶我看見過去未曾見到的風景,甚至帶我登上他們的高峰。」

好幾年後,這個學生說他對國中生活幾乎沒有什麼記憶,唯一銘記在心的只有爬山。這也顯示「當初的陪伴和相信,對孩子來說不僅重要,也很有價值。」吳俊叡深信,教育的力量遠比我們以為的還要巨大!

一個愛的職業──老師_未來Family周刊Vol.195
學生登頂後打視訊電話給吳俊叡,和他分享美景

 

照片提供/安溪國中輔導主任吳俊叡

 

封面故事3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情侶檔小學老師鄭仲傑和吳姵璇,2年後考回台東任教,對孩子們說「我們回來了!」

從某個角度來看,老師和孩子之間的相處,可說是「用生命影響生命」,不只老師為學生帶來影響,事實上,學生也為老師的生命帶來影響。

一個愛的職業──老師_未來Family周刊Vol.195

文/ 羅梅英(未來Family記者)

長期以來,偏鄉學校留不住老師已不是新聞,小學生6年換78個老師也不足為奇。當人才普遍往城市流動之際,卻有年輕的情侶檔老師「反其道而行」。

84年次的鄭仲傑和85年次的吳姵璇,2年前雙雙考上桃園的教甄、任教於桃園市同一所國小。今年,兩人又相偕通過台東的教甄,一舉囊括榜首和榜眼,如願回台東小學任教,分別任教於關山國小和東大附小。

考教甄很難,他們兩次同進退、雙雙考上教甄,簡直是難上加難。鄭仲傑為屏東鹽埔鄉人,吳姵璇為高雄旗山人,兩人為何堅持在台東當老師呢?

 

大三起加入永齡希望小學,當課輔老師

兩人大學念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大二暑假至泰國實習,教泰北的華僑後裔中文。鄭仲傑發現,和孩子互動非常有趣,看到他們學會的當下,喜悅和成就感無以言喻,也觸發他想投入國小教育的想法。

回台後,鄭仲傑加入「永齡希望小學」,經過培訓、成為課輔老師,教孩子數學。教了一學期,學生的成績未見明顯提升,他不禁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當老師。上最後一堂課時,學生們問「老師,下學期還會上什麼樣的課?」很期待他下學期上數學時,會玩些什麼。

社工寬慰他:「孩子的成長,未必在短時間內看得到;只要多一點陪伴,可以看到孩子慢慢地進步。」孩子和社工的話,撫平他對自我的懷疑,讓他堅持了下來。

果然,慢慢他看到孩子有些成長,雖然進步幅度不大,但可以看到他們對學習漸漸重拾信心和興趣。鄭仲傑充分感受到,「教育工作是多麼的有意義。」也因此,他和吳珮璇念華文研究所時,同時修國小教育學程,希望成為國小教師。

 

師生之間,用生命影響生命

偏鄉孩子中,隔代教養、單親家庭的占比不低,或是父母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孩子。除了課業輔導之外,孩子們很需要陪伴和關懷。

吳姵璇當課輔老師,第一次和學生見面,名單上有8個學生,坐在教室裡的只有3個,其他人竟躲起來了。看著焦急的老師,在場的學生解釋,「他們覺得老師可能只來一學期,甚至一個禮拜就不見了。」孩子們對於老師一個換過一個,其實很有感。

從某個角度來看,老師和孩子之間的相處,可說是「用生命影響生命」,不只老師為學生帶來影響,事實上,學生也為老師的生命帶來影響。

吳姵璇所教的一個課輔學生,是她後來堅定想成為小學老師的最大原因。

這個小男生的父母去世,由舅舅撫養,不管是在家裡或學校,叛逆的表現都令人頭痛,甚至還動手打過老師。一次,吳姵璇跟他講話,他激動地手握拳頭;主任安慰她:「他沒有出手打你,表示他還蠻相信妳的。」原本她以為學生很討厭她,這番話令她大感意外,師生的心理距離一下子拉近不少。

小男生每天騎腳踏車上下學,一天放學她陪他走去停車棚,發現他的車子輪胎破了,她提醒他要換輪胎,不然很危險。他聳肩說:「沒辦法,誰會幫我換?」她聽了好揪心。

孩子回家後,她趕忙找到學校的主任;在主任和家長會委員的協助下,幫孩子換了全新的輪胎。他感受到吳姵璇對他的善意和關懷後,不僅上課變得認真,也願意敞開心房、和她說心裡的話,甚至畢業前夕特別邀請她參加他的畢業典禮。

「偏鄉孩子很需要陪伴和關懷。只要你付出,孩子都感受得到,明白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人關心著自己。」吳姵璇說。

 

引導品格和價值觀的建立

偏鄉的課輔老師的流動率高,鄭仲傑在同一所學校堅持長達5年之久,十分不易。從大三至研究所畢業,即使碩二時要兼顧寫論文、考教師證,也沒放棄,周周到校34天,幾乎全校各年級的孩子都認識他。

吳姵璇形容「仲傑在那所學校有點像爸爸,是學生很大的支柱,很喜歡他的陪伴。」就連後來教師實習半年,他也選擇同一所學校。鄭仲傑說:「教育需要持續和長期的陪伴,只要做得到,當然就堅持下去。」

老師很重要的角色之一是,引導孩子的品格及價值觀,這攸關孩子一生對是非及事情判斷的依據。

一次幾個男生去廁所久久未回,鄭仲傑去查看,發現他們拿著長長的竹竿在打隔壁的芒果。他沒有當場罵人,「罵人會讓孩子心生畏懼,變得害怕老師,行為並沒有改。」他冷靜地跟他們講道理,「芒果看起來很好吃,我知道你們很想吃,但是你們有沒有想過這棵樹是誰的?」「既然是別人的東西,我們可以不正當地取得嗎?」帶孩子們去思考,這樣做可能會造成什麼影響後果?

一個愛的職業──老師_未來Family周刊Vol.195
鄭仲傑老師教學常帶孩子討論和思考

 

偏鄉老師的「雷達」要開強一點

兩人在台東生活67年,對這塊土地和孩子擁有深厚的感情。可惜,2年前研究所畢業時,吳姵璇未通過台東的教甄,於是考上桃園教甄的兩人一同到青溪國小任教。

擁有偏鄉和都會學校的教學經驗,兩人一致認為,其實台東孩子的能力不見得比不上都會區孩子,但不可諱言,在家庭經濟資源、親職的角色上,的確有些落差,需要老師更多的教導及陪伴。

之前吳姵璇實習的學校,單親和家庭弱勢的情況不少,孩子的生活面需要老師多些關心和協助。「大部分人覺得很簡單的事情,有些家庭真的做不到。」像是低年級孩子要做蟯蟲、尿液檢查,有些家庭處理不來,就需要老師介入幫忙,甚至老師還得帶學生在學校洗澡、清潔。

吳姵璇指出,老師除了需要多一點耐心、觀察力,還要有足夠的敏銳度,「老師的『雷達』可能要開強一點,關注孩子的生活狀況。」例如冬天衣服穿得多,若有家暴情況不易被發現;她會有技巧地讓孩子把袖子拉起來,像是提醒孩子洗手時、把袖子捲起來,才不會弄濕衣服,確認孩子身上有沒有什麼異狀。

一個愛的職業──老師_未來Family周刊Vol.195
吳姵璇老師在桃園帶畢業班,教他們努力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老師提供孩子支持,成功不必在我

鄭仲傑和吳姵璇提到,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很幸運遇到支持自己的老師,讓他們相信自己、在擅長的領域可以發光發熱。

吳姵璇在青溪國小帶高年級,她常告訴學生,愛因斯坦說 : 「不要試圖去做一個成功的人,要努力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什麼是有價值的人?她用行動告訴學生。畢業前,她帶學生去老人院,陪長輩聊天、表演給他們看,很多長輩感動得哭了。「改變世界不一定要有多大的成就,如果你可以把你的小小力量擴散出去,你就成功了。」

她認為,「為人師不只教知識,也教做人,更重要的是在世界上散播一點正面能量,這是身為教師的責任,也是我們能做的事情。」

鄭仲傑提到,當老師難免遇到低潮,自認付出許多,卻似乎未見成效,不禁感到氣餒挫折。媽媽開導他「『成功不必在我』,你的用心和付出,孩子都看得到。」「每一個孩子發芽、開花、結果的時間都不一樣,重點是,不要愧對老師的身份和責任。」

他也提醒自己,「我不是要把台東的孩子每一個都教成考100分的孩子,而是要陪他們創造不一樣的可能性。」

以前,遇到孩子問他們:「老師,你會不會回來?」他們的心情格外糾結、難受。這學年開始,他們終於能和孩子說:「我們回來了!」

 

照片提供/東大附小吳姵璇老師

 

封面故事4

滿口三字經、愛告狀、作業不交也不寫的孩子,畢業那天和我說:「老師,我可以抱您嗎?」

在學校讓你覺得可惡的孩子,他的背後必有可憐及無奈之處,因為孩子無法選擇他的生長家庭,但家庭卻是對他最初人格養成最重要的地方。老師雖然不是他的父母,但我們可以扮演另一種爸媽的角色,給他愛下去就對了!

一個愛的職業──老師_未來Family周刊Vol.195

文/ 黃淑娟

老師,我可以抱您嗎?

小展身材瘦小,打從國小就被同學取笑像外星人。因為非常挑食,午餐時間常不吃飯,到處找同學麻煩而有言語衝突。這戲碼幾乎天天上演,每天像一隻「鬥雞」到處惹事,處理這些事端讓我傷透腦筋。我擔心他營養不均衡,錯過成長期會長不高,開始強迫他吃飯。然而,我自認的「關心」對他卻是「限制」,結果師生為了吃飯問題開始起衝突。他怨我管太多而出言不遜,師生陷入緊張關係。

他在班上除了滿口三字經又愛告狀,打掃工作常偷懶不做,作業不交也不寫,任課老師天天向我告狀,簡直是「賴皮神」的化身,偏偏長得矮小的他還常常招惹學長,氣得學長要動手打他,我這個導師還得額外處理他的外務糾紛,將教書三十年來累積的十八般武藝都拿出來,一一用在他身上,試過很多方法卻對他都無效。

想跟家長溝通共出對策,但令人煩惱的是,小展是單親的孩子,父親長年不在家,平常都由爺爺照顧,爺爺卻對他完全沒有約束力。好不容易跟父親聯繫上了,溝通了孩子的狀況,父親卻勃然大怒,要求辦休學,準備把小展關在家裡。當下,我被父親激烈的反應震懾住了,他還說他曾經讓小展在大馬路上罰跪。我擔心這孩子遭到家暴,費盡唇舌拜託父親讓我教導他,好說歹說才說服父親。原本想要藉助家長的力量協助管教,又落空了,看來還要再想方法引導他。

有一天,我真的因為小展惹出來的禍事而怒火中燒,氣憤地處罰他。當小展抬起頭,憤恨地瞪著我時,孩子的眼神讓我突然清醒,原來這時候面目猙獰的我跟他的父親沒有兩樣,只會用動怒、處罰的方式來對待他。當晚回家後,我整整生病了一個禮拜,對於自己用了很差勁的方式教育他讓我內疚不已。經過此次教訓,我重新調整方法,深入探查小展像「鬥雞」行為的背後原因。

 

如何協助在暴力環境下成長的小展?

1.挖掘孩子的特點並點亮他

探究小展的成長背景,母親很早就過世,父親為了躲債常不在家。偶爾回來看他,不是打罵就是塞錢給他花用,養育的責任全丟給年歲已大的爺奶。爺爺的教養方式也是給他錢花用,做錯事就用三字經罵他,爺孫倆常把粗話當問候語。但我發現小展的閩南語說得很溜,因此幫他報名閩南語演講比賽,未經老師指導竟然得了獎,從此讓他信心大增。我知道這孩子成長過程缺乏的是肯定及鼓勵,透過這次比賽獲獎,連任課老師都讚美他的閩南語很標準又好聽,課堂上讓他有更多上台發表的機會。多方正面的鼓舞讓他不再浮躁衝動,滿口粗話也逐漸獲得改善。
 

2.改善挑食習慣要付錢的飯比較香

至於不吃午餐這件事呢,我最後使出絕招,就是下學期不給他午餐補助。小展自國小開始都是由導師幫忙申請午餐補助,沒繳餐費對他來說不會有太大的感覺。他常常不吃營養午餐,反而跑福利社買東西,或者上學途中在便利商店買一堆零食帶到學校吃,從來沒有人教過他要珍惜感恩補助的餐費。為了讓他清清楚楚地感受到吃飯得付費的痛,我跟他的爺爺商量,午餐費用就由他的母親過世留給他的儲蓄基金來付,爺爺知道我的用意後全力配合。小展從此中午都好好地吃飯,還常坐在我旁邊一起吃,跟我討論今天的菜色,師生兩人吃得津津有味,原來「付錢的飯菜」比較香,後來小展因為正常進食,不到半年就長得比我還高。
 

3.「神祕阿姨」的後援助力,共創親師生三贏氛圍

國二時,小展拿著和媽媽的合照跟我說:「好想念過世的媽媽!」觸發了我的靈感,我的導師角色還是不夠滿足渴望母愛的他,因此我串聯其他家長偷偷成立「神祕阿姨」組織,讓家長扮演媽媽的角色,協助我照顧班上失親的孩子,透過親師合作付出更多的愛。這些家長在母親節送來小禮物,讓小展拿回去送給照顧他的爺奶,感謝他們的辛苦照顧;在小展生日時送來精緻的蛋糕及祝賀卡片,裡面不只簡單的一句生日快樂,而是寫滿鼓勵的話語。當天他把一個六吋蛋糕切成三十二片跟全班同學分享,把他得到的愛也分享給別人;神祕阿姨們也在過年時包壓歲錢給他,段考時給他鼓勵的卡片……等等。面對這些不求回報的關愛,剛開始小展也有戒心,並懷疑自己有資格獲得這一切嗎?到後來,他主動寫卡片感謝神祕阿姨的關愛,也期待她們的回信,並開始稱呼神祕阿姨為「媽媽」!

經過兩年的努力,國三時,這孩子不再像鬥雞般到處找人吵架,反而成為我身邊的小助手。他和同學相處不再惡言相向,甚至常主動幫助別人,師長同學都讚美他的轉變。畢業前,我與「神祕阿姨」討論,送給他一件最需要的禮物。我注意到他冬天常穿件草綠色的薄外套,即便天氣再冷,仍是穿著那一件。為了挑件適合他的外套,我跑了好多家服飾店,店員問我要買給誰穿,我說是「我的學生」。「學生?」店員用狐疑的眼光看著我。其實,我在心中早已把他當成兒子般疼愛了。
 

4.愛的擁抱,讓孩子敞開封閉心扉

畢業時,我親手把外套穿在他身上,只見這個孩子眼眶含淚,說了一聲:「老師,我可以抱抱您嗎?」此時,我的眼淚已不聽使喚狂瀉而下,我知道這顆冰封已久的心終於融化了!

畢業後全班聚會,讓我不敢置信的是,這孩子竟然長高到一百七十公分,我得仰頭看他,而他見面的第一句話是:「老師,我要抱抱!左邊抱三下,右邊抱三下!」

上天給我許多需要關愛的孩子,我只有一個小小的信念,希望我的付出能讓孩子心中有愛,他們出了社會,即使無法都成為社會的菁英骨幹、無法人人功成名就,但至少不會危害社會。也希望在他們心中種下善的種子,未來發芽成長後,也可以成為別人的貴人。更希望他們成為小菩薩,把我和神祕阿姨給他們的愛傳承出去! 

 

小展教會我的事

在學校讓你覺得可惡的孩子,他的背後必有可憐及無奈之處,因為孩子無法選擇他的生長家庭,但家庭卻是對他最初人格養成最重要的地方。老師雖然不是他的父母,但我們可以扮演另一種爸媽的角色,給他愛下去就對了!種下愛的種子之後,有些要很久才能發芽生根,也許三年內還看不到成果,但在他心中種下的善根,遲早會有萌芽的一天。我所做的只是希望孩子明白,曾經有人疼愛、關心過他!

 

摘自 黃淑娟《老師,我可以抱您嗎?》/ 時報出版

PhotoACphoto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王信惠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196 學習歷程大調查

未來Family週刊Vol.195 一個愛的職業──老師

未來Family週刊Vol.194 幼教老師的神奇馭兒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oufat 的頭像
    chioufat

    chioufat的部落格

    chiouf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