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複習術
未來Family周刊199期2024.10.23
封面故事1高效複習術》孩子常粗心失分?腦袋像沙漏、讀過就忘?明星國中老師分享4原則,考前搶分有方法
封面故事2想考高分,讀書不能只「用看的」!國英數社自各科名師親授,這樣複習最有效
封面故事3考試總是會失分?洪蘭:從訂正中學習,最有效!掌握3關鍵,讓「有效訂正」成為學習助力
封面故事4學霸教你怎麼做「錯題本」!北一女數資班學姐、IG學習帳主人乙烯:刷題要訂正,才會有感進步
封面故事1
高效複習術》孩子常粗心失分?腦袋像沙漏、讀過就忘?明星國中老師分享4原則,考前搶分有方法
每到考試之前,總希望有哆啦A夢的「記憶吐司」能給孩子吃?資深教師分享,其實,只要依循著「大腦喜歡」的方法來複習,就能有效強化理解與記憶,而且還很長效,不只能應付小考、段考,對於大考也有助益。
考前要孩子複習,孩子常常翻翻書,就宣稱自己唸完了?
讀過的東西,總是很快就忘,腦袋彷彿沙漏般,該如何是好?
考試時,永遠意外失分,到底是沒讀熟、還是粗心大意?
上述這些情境,是很常見的困擾。專家指出,想在考場上從容應對,只靠死記硬背會很費力,若希望有效、高效、長效的複習,最好先瞭解大腦運作的方法,掌握住關鍵的學習策略。
桃園市龍潭國中數學教師林玉君分享,根據「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我們腦中的「工作記憶區」其實很小,一般只有四個單位(elements),而且一下子就清空了,清空的訊息,可能就直接遺忘、也可能會存進長期記憶區。
長期記憶區的容量無限大,可以不斷開發,但要存東西進去是有條件的,通常得「有連結」,例如現在正在學的某樣東西,若是有相關舊經驗或先備知識,跟腦中既有的東西找得到關聯性,就比較容易存進。
「大家可以把工作記憶區想成桌子、長期記憶區想成櫃子,每個人的桌子就只有這麼大,能放到的東西也不多,東西得要收到櫃子裡才行;考試時,你就得趕快從櫃子裡,把需要的東西拿出來用。」林玉君比喻。
在此情況下,複習時有兩大重點:
1、確認該學的內容,都有確實地存到腦中的長期記憶區。
2、確認需要運用所學時,都想得起來,找得到存在腦中的哪兒。
換言之,就是「輸入」跟「提取」兩環節都要顧到,這該怎麼做呢?不妨試著掌握以下原則:
原則1:每天複習,隨時檢視學習狀況
林玉君長期向台北大學師培中心主任李俊儀教授學習大腦學習科學與「SOIL教學心法」,現為桃園市教育局專案教師,常巡迴各校分享學習策略,她指出,要學得好,得有「專注」、「意義」與「重複」這三大要素,先專注學習、排除雜訊,然後掌握住知識真正的概念與脈絡、明白為什麼,最後再重複;如果沒做到前兩點,就一直重複,幫助並不大。
也就是說,複習要快、要輕鬆、要有效,上課得注意聽,盡量在課堂上就把所學內容都弄懂。
台北市龍門國中地理老師陳佳華建議,最好養成每天複習的習慣,「也不用想得太難,多數老師出的功課,都跟剛教的內容相關,認真寫功課也是種複習,重點是要『花時間』,以國中生來說,建議平常每天至少要花一個半小時讀書,考前再增加。」
學習與記憶,靠的是大腦神經細胞的連結與強化,每次回想或接觸某個訊息,腦中的神經連結就會被活化一次,「要記得,你付出的時間,是不會辜負你的。」陳佳華強調。
原則2:多回想、自己考自己,印象會更深
複習最好的方法是先「回想」,林玉君說,回想就是記憶提取的過程,可以檢視自己到底存進了哪些知識,她曾見過不少學霸在複習時,會先回想此次要考的範圍有哪些重點、快速做個摘要,然後再翻課本,看看漏掉哪些、立刻補起來,很有效率。
她建議大家,每次要複習前,先別翻開書,「你翻開書了,看到裡面的內容,容易有『這些我都會』的錯覺,不妨先回想一下,看自己記得哪些,再翻書確認。」
「自己考自己」也種強迫提取記憶的方法。林玉君舉例,大家多少都有「碰到認識的人、但怎麼樣都想不起對方名字」的經驗,當好不容易想起來後,印象會特別深;同樣的道理,當自己考自己時,如果碰到忘記了或不會的部分,再趁機複習,會記得更清楚。
原則3:科目安排文理交錯,善用SQ3R法
在安排複習進度時,不妨「文理交錯」,陳佳華說,讀同一種東西太久時,大腦也會覺得疲累、無趣,此時換個科目,有幫助大腦重開機的效果。
她也很推薦學生使用「SQ3R法」,掌握「瀏覽(Survey)、發問(Question)、閱讀(Read)、背誦(Recite)、複習(Review)」等要領來讀書,在翻開課本或講義時,先翻一下大、小標題,快速概覽,然後用「批判式閱讀」的方式多問問自己、找找答案。
人是感官動物,邊讀書邊畫重點,透過視覺上的顏色改變,能促進記憶;唸出聲音來、手寫筆記,也能加深印象。陳佳華強調,記憶是知識的基礎,背誦是刺激腦神經連結的重要能力,「當你腦中內容愈多,愈容易提取,就如同搜尋時關鍵字愈多,愈容易找到。」
原則4:確實訂正找出卡關點,掌握答題技巧
確實訂正也是複習的重要環節。陳佳華說,訂正時,首先要釐清自己「為什麼錯」,例如是計算錯誤、記不清楚、概念不懂,或是題目理解有誤,找出「卡關點」之後,徹底除錯。
在此過程中,「練習找答案」很重要,有些孩子習慣有問題就問大人,陳佳華建議,如果時間允許,父母不妨先放孩子自己去找答案,翻書、Google都可以,這是很珍貴的學習過程;倘若真的找不到,再予以協助,或請孩子去問老師,「老師有學科專業,能協助學生解惑,對於誠心請教的學生也會留下好印象。」
訂正時也別忘了做筆記,可以浮貼在作業本或筆記本上,亦可另外製作錯題本,方便未來翻閱複習。
考試是需要技巧的,最基本的如發下考卷後記得寫名字或記得核對准考證號碼、畫卡時別跳格、寫字要清晰,再進階到讀題、答題的策略等等,都得練習。
陳佳華舉例,像概覽題目找出關鍵字、確認到底要問什麼,就是各科目都通用的策略;而以社會科來說,只要善用選項刪去法,找到關鍵字句、刪掉確定不對的選項,就能有效增加答對率。
讀書想要有好成果,除了掌握策略之外,還得有兩大關鍵配套:
配套1:排除外在誘惑,提高專注力,慢慢練自律
複習時若能專心,必然事半功倍。陳佳華提醒,人是很容易受環境影響的,建議最慢在中年級後,就要盡量給書桌,讓孩子有固定的地方能讀書、寫功課,書桌附近也別有電腦、平板等,「畢竟現在3C愈來愈好玩,孩子要面對的刺激、誘惑比以往更甚。」
如果是專注度不太好的孩子,可以先設定專心讀書15分鐘的目標,從背單字、背註釋等較單純的學習任務開始,再慢慢拉長時間;用專門的計時器會比手機好,免得操作時又不小心滑起了手機;孩子讀書時,大人最好也從事靜態活動,例如閱讀或辦公,千萬別大肆追劇、狂滑手機,以免增加干擾因素。
除了從行為面讓孩子練習專注,還可以從認知面讓孩子理解「電腦開太多分頁,處理速度會變慢,人腦其實也是。」讓孩子意識到專心讀書能事半功倍,慢慢養成自律好習慣。
配套2:顧好飲食、睡眠、運動,心態致勝
林玉君表示,飲食、睡眠、運動等等都會影響孩子的精神狀態與學習成效,尤其在進入深度睡眠時,大腦會將今日所學存到長期記憶中,稱為「記憶固化」,如果睡眠不足或品質不佳,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記憶。
陳佳華也說,她常叮囑學生,晚上一定要睡滿八小時;如果孩子就是不在乎此事,不妨放孩子自己試試看,去感受「精神好」跟「精神不好」的狀態,讓孩子知道因為睡不好而學不好,很可惜。
心態也很關鍵,並不是每個人都找得到學習動機,但大人就是得陪在孩子身邊,引導孩子試著努力、練習自我肯定,慢慢有成就感與自信心,並找出讀書的意義感,進入良性循環,「心理層面的效應,有點像魔法,你相信就有效。」陳佳華說。
照片取自shutterstock
封面故事2
想考高分,讀書不能只「用看的」!國英數社自各科名師親授,這樣複習最有效
明明讀了書,卻還是考不好,最是讓人氣餒。資深教師觀察,願意讀書的孩子,通常只要掌握正確的學習策略,成績就會有感進步,大人的任務,是陪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鼓勵孩子再多堅持一下。
考前到底該怎麼複習,才真正有助於得分,是很多人的困擾,其實,每個學科的特性都不同,複習方法也有差異,若能「因科制宜」、對症下藥,就能事半功倍。
《未來family》針對國、英、數、社、自這五大科目,採訪具代表性的資深教師,彙整出各科的複習心法:
國文科:培養語感,掌握「語文知識」與「閱讀理解」
台北市興雅國中國文老師、國教輔導團成員王毓嫻分析,國文考試大致有兩大重點,在語文知識方面,包含基礎的形音義,與句型、文法、國學常識等,複習基本題時,必要的背誦仍不可少,可搭配適合的複習講義多練習。
至於閱讀理解,得靠平日累積,練習擷取訊息、摘要重點、推論省思等能力。王毓嫻建議,可邊讀文章、邊畫重點,把人事時地物等基本資訊掌握住,再自己做摘要,例如將整篇文章濃縮成幾句話;還可以問自己「作者想要表達什麼」、「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以利讀懂、讀通文章。
臨場考試時,可先讀題目跟選項,再回頭看文章,提高答題效率。運用白紙或尺遮住雜訊,幫助自己在讀題時更專心聚焦,也是一招。
任教已20多年的王毓嫻觀察,現在許多學生常滑手機、看短影音,確實影響語文程度,建議大家留心培養「語感」,平日可多讀小說,養成閱讀長文的習慣;複習國文時也別只「用看的」,還要唸出來或在心中默讀,才能感受語氣、體會內容,能幫助理解、加深印象。
很多人擔心會考、學測等大考國文科「沒範圍」,王毓嫻比喻,就像學開車,當你學會後,什麼車都能開,大考國文是考「能力」,平日在複習時不妨更長線思考。
英文科:留意四大重點,搭配「有意識的output」
任教近20年、高雄市五福國中英文老師朱子昀表示,英文科的複習要掌握住單字、文法、閱讀與聽力這四大重點。
單字總背了就忘,是很多人的困擾,朱子昀建議,可以「多感官輸入」,邊用自然發音唸單字、邊手寫邊背,還可滾動式、間隔式的重複背,例如昨天背第一課,今天背第二課、但也撥點時間回想第一課的內容。
除了input,還要有output,多應用正在背的字,例如可試著造句,文法也不能只是讀過,還要會用,最好每天固定造兩、三個英文句子。朱子昀說,以會考來說,雖然已無翻譯手寫題,但造句是「有意識的輸出」,是檢視自己是否熟記、能否應用的最佳方式;如果覺得造句難,可背課本中的佳句,再用「抽換」的方式來換句話說、造樣造句。
閱讀可掌握兩個方向,第一是閱讀技巧,如推敲語意、擷取重點掌握人事時地物等,第二則是練閱讀速度,朱子昀表示,像會考的題目多又長,最佳情況是單題在30秒內答完、題組在5分鐘內答完,才有時間檢查。
至於聽力,唯有多聽,如今課本都有QRcode可直接連到音檔,聽不懂就把速度放慢,留心連結音等細節。
數學科:理解概念+熟練計算,每一步都「知道為什麼」
桃園市龍潭國中數學老師林玉君觀察,現代人習慣求快,以數學科來說,每當碰到不會的題目時,同學們大多想快點知道答案與解法,但倘若沒有花時間去理解,即便刷了題、也訂正了,也並非有效的複習,只是應付眼前的考試,能力並未真正累積起來。
林玉君現為桃園市教育局專案教師,常巡迴各校分享數學教學與學習策略。她指出,算數學時,不能只重複演練,而是每一個步驟都要知道「為什麼」,真正弄懂。
比方說,當教到除法時,有些人會機械化運算,看到題目中的數字就拿來除,沒想太多,這招在小考、段考時或許行得通,但當學習內容愈來愈抽象、複雜時,就吃不消了,這也是很多人在小學五年級以後就放棄數學的主因。
她建議,複習時可先「主動回想」,一邊回想重點,一邊做簡單筆記,若沒有頭緒,可善用課本中的重點摘要幫助回想;回想時如果發現有不懂的,就趕快「補洞」,可運用網路資源如均一平台的教學影片。
解題時,別急著算,先看懂題目,若是較複雜的應用題,可用中文將解題脈絡寫下來,方便事後檢視或請教老師。現在數學題目大多很活、很長,有時孩子不會,是卡在看不懂題目,得加強閱讀理解的能力。
雖然不建議「不求甚解的機械化運算」,但基本的運算能力仍要有,林玉君說,大腦中的工作記憶區容量有限,考試時基本運算愈熟練,愈能把工作記憶區空出來讀題、想解題步驟。
社會科:善用「視覺化工具」融會貫通、幫助記憶
社會科過往常被視為「背科」,但隨著考題愈來愈多元,現在如果只死背、卻不理解,很容易在素養題失分,不過,倘若只靠理解、卻沒記熟,也很難拿下基本題。實用解方是在複習時多善用地圖、時間軸等「視覺化工具」,幫助自己融會貫通、加深記憶。
台北市龍門國中地理科老師陳佳華任教近20年,她分享,以地理科而言,在複習時不妨畫個幾何簡圖,寫進相關資訊,例如,複習台灣地形時,可先畫個橢圓形代表台灣,再憑印象把五大山脈、五大平原等內容寫上,然後打開課本中的地圖對照,看看有沒有寫錯、畫錯的,再訂正。
陳佳華表示,把記得的內容寫出來,屬於「內化再產出」的過程,能確保自己真的有學會,若有錯漏即刻補上,印象更深。
地理科可以畫簡單地圖,歷史科則再搭配時間軸,幫助自己在腦中建構空間感跟時間感,讓知識更有系統。這類「圖像筆記」平常教完一個單元後,就可自己做,考試前再拿出來複習,不用追求精美好看,自己讀得懂就好。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社會科的考題與真實世界高度連結,考卷上會出現的,不只有課本上的知識,生活中的相關事物都可能入題,平日多觀察、多聯想,也很重要。
自然科:優先讀懂課本,做「自己版本的筆記」
台北市龍山國中自然老師、新課綱自然科委員鄭志鵬觀察,如今大考題型已經不會考太瑣碎、死背的內容,也很少複雜計算,在此前提下,自然科的複習應該優先讀懂課本,掌握重要概念。
比方說,八年級理化會教物質特性,有些人會背純物質有哪些、混合物又有哪些,但此單元的重點在概念跟定義,純物質很單純,混合物就是把純物質混合起來、較複雜。理解後,假如考「手搖飲的性質」,就能依據概念去推論手搖飲是混合物,因為可能有茶、水、糖…而非用背的。
如果閱讀理解能力不錯,可在讀過課本後做筆記,把複雜的資訊藉由圖表整理、精煉出來,在過程中建構知識;若是閱讀理解不太好,大人可在旁陪著,請孩子讀過課本後,試著分享講述。
鄭志鵬很強調做筆記,儘管現在學習資源很多,但那都是「別人的東西」,還是要有「自己的版本」,印象才會深,而且大考常考跨章節的題目,需有整體大架構概念,有自己的筆記以後複習會很快。
最好的方法,是學完一個單元後,就邊回想、邊做筆記,再對照教材,看有沒有漏掉的,如果覺得別人整理得更好,就再優化修改自己的版本。
鄭志鵬認為,自然科的學習應該是很有趣的,不只是應付考試,若有時間,不妨陪著孩子看各種科普書或YouTube影片,也多到大自然走走;若孩子想在家裡做實驗,盡量支持;最重要的是,當孩子對某件事有好奇心、提出問題時,不必急著給答案,而是聽聽孩子怎麼說、陪著孩子一探究竟,找答案的過程才是最珍貴的。
照片取自shutterstock
封面故事3
考試總是會失分?洪蘭:從訂正中學習,最有效!掌握3關鍵,讓「有效訂正」成為學習助力
愛因斯坦說:「一個人如果從未犯錯,代表他從未嘗試新東西。」如何從錯誤中學習,是孩子成長之路的關鍵能力。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訂正」是不可忽視的環節,卻也最令人煩心,每當看到孩子考卷上或習題中、被紅字揪出的錯誤時,不少父母都會有情緒,覺得孩子不夠細心與用心。
看到孩子犯錯,大人心生波瀾,雖是人之常情,但專家提醒,從錯誤中學習,向來是最深刻、最有效的,父母若能陪孩子養成有效訂正的習慣,對未來的學習很有幫助。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所講座教授洪蘭分享,就腦科學的觀點來看,訂正無比重要,法國的神經學家狄漢(Stanislas Dehaene)曾發現,當一個人作答錯誤時,他的大腦會馬上活化起來。
這個時候,大腦想的是「我為什麼錯了?」、「我錯在哪裡呢?」活化之程度,遠比答對時還多;因此,狄漢主張,當錯誤時,就要立即回饋、修正,避免錯誤的神經迴路形成緊密的連接後,改不過來。
腦科學發現,犯錯能強化大腦神經迴路
洪蘭指出,影響大腦神經迴路連接的強弱,有兩個因素,第一,是出現的頻率,第二,是活化的強度,好好訂正過的答案,出現頻率與活化強度都高,孩子自然記得牢,未來若需要再使用到這些知識時,腦中也會有更多提取的線索。
她強調,有錯就改、從錯中學,是很好的學習方式,不過父母在陪著孩子訂正時,要特別留意,別流露出要「懲罰」孩子的意圖,免得孩子心生恐懼,不敢再多嘗試,反而扼殺了學習。
正如愛因斯坦所言:「一個人如果從未犯錯,代表他從未嘗試新東西。」洪蘭提醒,不管哪個孩子,都能從錯誤中學習的。
而要陪伴孩子好好訂正,是有具體方法可以參考的,《未來family》採訪了多位專家,彙整如下:
訂正前➔大人態度要正向,切忌「究責」,面對問題就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新竹縣東興國小教師黃健庭,也是《健人就是教勤-宋重機的教學日記》臉書粉專主人,他指出,在真正陪孩子訂正前,大人可以先想想看:訂正的「目的」是什麼呢?
「無論是作業或考試,訂正的重點,無非是希望孩子明白『錯在哪裡』,然後修正,確保這階段的學習是有效的,並且在下次碰到同樣的題目時,得以正確應答。」黃健庭說,想清楚了訂正的目的之後,就能比較正向的看待此事了。
他直言,現在還是有家長因恨鐵不成鋼,看到孩子寫錯時,會無法壓抑怒氣,容易口出惡言,說出「這種題目,你怎麼不會?」、「連這個也寫錯?你好笨!」之類的話,甚至出手體罰。
孩子一旦怕了,以後可能會想辦法掩飾錯誤,嚴重一點的,還可能會作弊,對學習來說,都不是好事,反而成了阻力。
黃健庭提醒,在真正開始訂正前,大人要先以正向眼光看待此事,即使孩子需要訂正的地方很多,也別發怒或不耐煩,「換個角度想,他都錯很多了,還願意讓你知道,代表你們的親子關係是好的,誠實揭露與面對問題,就是解決問題最好的第一步。」
訂正時➔預留充足時間,陪孩子重新檢視錯誤,啟動「後設認知」跟「理解監控」
在進入訂正階段時,黃健庭指出,第一個大前提就是「不要急」。他觀察,多數家庭在週間的行程都非常緊湊,有些人的習慣是「功課愈快完成愈好」,訂正也包含在內,大人總希望孩子在晚餐前或洗澡前就全數搞定,然後能把書包收好、關起來。
但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比較難做到「高品質的訂正」,黃健庭建議,當日若有需訂正的習題或考卷,大人不妨特別撥出時間來陪孩子做這件事,例如,他班上就有學生,親子間約定好了,每天晚上有半個小時的「訂正專屬時段」。
原則1:注意「what」,搞清楚「錯了什麼」
訂正的第一個關鍵,便是確認「到底哪裡寫錯」,此時若還不清楚正確答案,大人別急著告訴孩子,而是讓孩子試著去想、去翻課本查找答案,也讓孩子學著承擔學習責任;萬一真的需要協助,大人再出手。
倘若是字音字形、單字拼寫等題目,黃健庭建議,可以擦掉原本的答案,再寫上正確答案,也要記得多練習幾次,確保寫入腦中的答案是正確的。
至於是非題、選擇題、計算題等等,可以不擦掉原本答案,直接用藍筆訂正,而且除了正確答案外,最好能把答題原因或思考過程也寫下來,有助於釐清思緒、加深印象。但黃健庭強調,每個老師的習慣不一樣,仍以任課老師的作法為主。
原則2:釐清「why」,確認「為什麼會錯」
接著,要掌握出錯的原因,是粗心、還是真的不懂?粗心又分為筆誤、眼花、算式寫太亂導致算錯等等,有各種可能;至於「不懂」,則大致分為不熟悉題型、看不懂題目的敘述,或是還沒徹底弄懂考題牽涉到的知識點。
比方說,數學的應用題錯了,可能是粗心、算錯,也可能是「中文轉數字」的理解不OK,或不熟悉題型,或沒弄懂相關數學原理…黃健庭強調,一定要聽孩子說說作答時是怎麼想的,確認出錯原因後,大人才能對症下藥來教孩子。
原則3:找出「how」,思考「怎麼做會更好」
訂正不只要學會正確答案跟解題方法,還要進一步思考「怎麼做會更好」,大人可以跟孩子聊聊「以後碰到類似的題目,該怎麼做才不容易出錯?」、「現在你學會了新的解法了,跟舊的解法有什麼差別?」等等。
黃健庭說,這麼做,能激發孩子的「後設認知」跟「理解監控」。所謂「後設認知」,是有意識的去檢視自己的認知過程;至於「理解監控」,則是對自己的理解狀況做出評估。這也能幫助孩子發展出自己的學習策略,對後續的學習極有益處。
訂正後➔親子良性互動,引導孩子「自己跟自己比」,培養「成長型心態」
訂正完畢後,大人能做的,是保持追蹤,觀察孩子後來是否又遇到類似的題目、答題狀況如何,看看是否已真正學會;也可留心孩子容易寫錯的題目類型,或常見的出錯原因等等,陪孩子覺察自身的學習盲點。
黃健庭強調,老師要面對的學生很多,比較難針對每個人去後續追蹤,但家長就很適合做這一塊,而親子間保持良性互動,也會讓孩子更樂於學習。
諮商心理師、《陪伴孩子高效學習》一書作者陳志恆分享,史丹佛大學教授杜維克(Carol Dweck)曾提出「成長心態」與「定型心態」,前者是相信自己透過努力及學習,能愈來愈好、改變結局;後者則是相信才華天生、智力固定,不論怎麼努力也沒有用,在面對困難與挑戰時,容易選擇放棄。
若想讓孩子養成「成長心態」,就得把焦點放在孩子的付出與努力。
陳志恆舉例,在孩子犯錯時,大人可以跟孩子說「只要我們想辦法弄懂,下一次就會更好囉!」當孩子進步時,則可以說「你進步了,因為你很努力把不清楚的題目搞懂,下一次會更好!」
大人也要試著放下對分數、排名的焦慮,引導孩子「自己與自己比較」,慢慢建立「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多學一點、多會一點,就會愈來愈進步、愈來愈好」的觀念。
陳志恆直言,很多父母都會不小心把孩子的「成績」,當成自己的「業績」,似乎只要孩子考不好,自己就很失敗,他提醒大家,在面對孩子的學習議題時,要更有覺知、更有意識,才能真正給出支持的力量。
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封面故事4
學霸教你怎麼做「錯題本」!北一女數資班學姐、IG學習帳主人乙烯:刷題要訂正,才會有感進步
乙烯在小學四、五年級時,就開始練習做筆記,至於「錯題本」的製作,則是在國三下展開的,後來也如願考上北一女、進了數資班。她強調,平常犯的錯,倘若好好訂正,不但能避免未來再錯,還能幫助自己融會貫通,更從容的迎向大考。
乙烯畢業自北一女數資班,曾代表台灣參加國際科展,目前在政治大學讀心理系、輔修教育系,在Instagram上,她是知名的「學習帳」主人,常分享學習心法、讀書秘訣,吸引五萬多名粉絲追隨。
她回想,自己從國中開始玩IG,「當時不知道要發什麼,就想著,不然來PO筆記吧!沒想到,愈來愈多人來追蹤,還有人私訊,問我要不要開個學習帳,於是我就開了。」
之所以用「乙烯」這個暱稱,她笑稱,是媽媽叮嚀她別用本名,而她一直很喜歡乙烯的化學式,覺得C2H4的化學式寫起來形狀像隻螃蟹,很可愛,就用到現在;她的粉絲們,則自稱是「乙醚」。
她觀察,現在的教育體系中,大多還是在傳授「知識」,教學重點常著重在學習的內容,很少會教到學習的方法、甚至學習的策略,但其實,方法論也很重要。
不只經營IG,無償分享自己的讀書方法,乙烯還常受邀演講、撰寫專欄,在上了大學後,還投入了教育部的「數位學伴」計畫,在線上陪伴偏鄉的孩子學習,近日更獲獎,被選為全國傑出學伴,「我很幸運,擁有成為光的能力,雖然不能照亮全世界,但至少能做一盞燈。」
從小愛閱讀,小四開始練習做筆記
乙烯從小就愛閱讀,小二便開始看張曼娟等作家的書,「我還記得,以前會陪媽媽去美容院,然後一直在看書,媽媽頭髮都燙好了,我還想繼續看。」
大約在小四、小五時,有次,她借了表哥的國中課本來看,發現跟國小課本完全不同,裡面的資訊量非常大,如果只是「用看的」,很難好好掌握,於是她就開始試著做筆記。
起初,乙烯只是把自己覺得重要的內容抄進筆記本中,後來,媽媽買了一本關於筆記方法的書給她看,她才開始摸索、研究適合自己的筆記方法。
為準備會考、拚北一女,自製錯題本
升上國中後,乙烯除了繼續精研筆記術之外,也發現,自己在考試中,有時會一錯再錯,又剛好國中老師對大家說:「如果你寫題目卻不訂正,不如就別寫了;既然寫了題目,就要訂正才有意義。」讓她興起了做錯題本的念頭,並發展出自己的方法。
一般做錯題本的方法,是把錯的題目剪貼下來,訂正過後,集結成冊,確保有確實訂正,也方便日後拿出來再複習。
乙烯的作法,則非單純的剪貼錯題與訂正,而是更進一步,把錯題牽涉到的相關知識彙總、統整起來,再度複習,確保自己融會貫通。她也分享具體的製作步驟:
第一,分析錯題,找出錯誤的原因。
在檢視錯題時,要先回到課本,看看考題是出自哪個章節,如果是跨科目的題型,那就把牽涉到的章節都標出來,並趁機重新複習一次。
然後,要靜下心思考,自己為什麼會錯呢?是粗心大意,或是有點不懂,或是完全不會,還是在作答時,少考慮了某個條件?
也要想想,以前有沒有寫過類似的題目?為什麼又錯呢?乙烯強調,這是很關鍵的環節,一定要想過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第二,訂正錯題,針對盲點再思考。
接著,在訂正時,別只是照抄詳解,而是要仔細針對自己的盲點訂正。乙烯提醒,除了要知道「這題怎麼解」之外,還可以試著想想「這題『為什麼』要這樣解」,並用自己的話寫下來。
更深的思考過後,就能把相關知識都內化進來,對未來的大考很有幫助,乙烯也建議,如果有不會的、或覺得很難的地方,一定要想辦法問人,問老師、問同學等等都可以,千萬不能就放著不管。
第三,嘗試適合自己的方法,善用活頁本。
錯題本的製作,則不必過於拘泥形式,以自己習慣、順手為主,也要考量可運用的時間有多少。
乙烯分享,她偏好使用活頁本,方便抽換紙張、調整順序,比較有彈性。而在題目方面,有時用剪貼的,有時用手抄,也不一定要整題抄錄,可以只記下關鍵部分;解題過程則要完整,若是一題多解,那各種解法都要帶到。
而最多網友會學乙烯的,就是錯題本中的統整與補充,「如果有時間,我會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同類的題型等等,都整理下來,也就是說,不只訂正這題,而是把同章節、相似觀念等等也都一併複習。」
統整相關概念,同步再深入複習
比方說,在國中社會科中,考台灣歷代行政機關時,答錯了,那乙烯就會撥點時間,把荷治、鄭氏、清領、日治乃至於民國的行政首長名稱、首府所在等等,全都整理出來,還歸納出「逐漸北移」的趨勢。
又例如,高中物理的四大基本力,還弄不清楚,就趁訂正時,把這四大基本力如重力、弱核力、電磁力、強核力列出,並記下強度、作用範圍、特質等等;在整理筆記時,也要有邏輯,例如依照強度來排列,善用表格、圖表,更一目瞭然。
而最多人問乙烯的問題是,什麼樣的題目要收錄到錯題本中呢?她說,通常以模擬考題、歷屆試題為主,因為比較有代表性,範圍也比較大,訂正起來比較有難度,需多花心思。至於段考或平常考,假若是真的太常錯的題目,她也會特別深入訂正。
也有不少人好奇,中學時代,時間常常不夠用,做錯題本是否很浪費時間?乙烯認為,時間就是要用在刀口上,訂正是最好的複習,倘若覺得實在沒空,也可以參考她自己在國中跟高中後期的方法,只針對概念做統整,能省下抄題、剪貼的時間。
學霸們都有的3個好心態
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等「技術」層面的事情固然重要,「心態」更是關鍵。乙烯觀察,她身邊學習表現優異的同學們,大多有這三個心態或習慣:
首先,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乙烯說,這並不一定是說,以後要讀的校系、未來要做的工作都先想清楚了,而是知道自己「現階段」想要什麼,比方說,在北一女時,有些同學狂玩社團、有些人衝奧林匹亞等專業競賽,她則投入專題研究…。換言之,就是不虛度時光,好好的安排自己的生活。
其次,是知道自己的狀態,例如自己的強項與弱項是什麼、擅長哪些科目、適合用什麼方式學習等等。
乙烯觀察,學霸們通常不是用均等的力氣在讀每個科目,而是更有效率的分配時間,也很重視精力管理。
最後,是全方位的自律,不只讀書自律,其他面向也是。乙烯舉例,在北一女有很多人會規律運動,以維持自己的體能;多數人也會特別留意壓力的紓解,有意識的調配讀書的節奏;還有不少人固定會讀課外書,盼能拓展自身的視野。
很多人以為自律源於熱情,但她直言,習慣才是關鍵。
乙烯強調,其實校系或成績,都不能代表一個人,分數高低也無法定義成敗,「重點是,你想要追求的是什麼,願意為了什麼而拚搏,然後給自己勇氣,讓自己相信,努力是有意義的。」
照片提供:乙烯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