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用對策略,不怕孩子學不會

2024.11.20未來Family週刊Vol.203》 用對策略,不怕孩子學不會

用對策略,不怕孩子學不會

封面故事1孩子不是學不會,只是每個大腦都不一樣!兒童腦神經博士、名醫翁仕明:掌握3原則,陪孩子找到學習之鑰

封面故事2陪孩子突破撞牆期》小三、國七最容易學習卡關?資深名師分享7對策,助孩子破關升級,找回自信

封面故事3考試不痛苦,痛苦的是「不會」!親職作家:陪伴孩子去找「會」的感覺,先從這3點開始

封面故事4別再告訴孩子「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洪蘭:與其埋頭苦讀,不如用「大腦喜歡的方式」來學習

封面故事1

孩子不是學不會,只是每個大腦都不一樣!兒童腦神經博士、名醫翁仕明:掌握3原則,陪孩子找到學習之鑰

翁仕明分享,他自己跟他兒子,小時候都曾被老師懷疑是否有學習障礙,他是中年級後才慢慢開竅,兒子則持續進步中,「我們要相信,孩子不是能力差,只是需要時間,發現適合的學習方法,大人的任務,就是耐心陪伴孩子,找到學習之鑰。」

用對策略,不怕孩子學不會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孩子寫字總是鬼畫符,又亂又醜?
99乘法背了無數次,還是背不起來?
常常恍神,專注力撐不到15分鐘?

孩子在學習時的各種症頭,總是讓父母無比焦慮,對此,兒童腦神經學博士、小兒神經科醫師翁仕明說,與其糾結於表面現象,不如深入尋找原因與解方,畢竟,每個人的大腦都不一樣,適合的學習方式也不同。

翁仕明是台灣少數專門研究兒童學習障礙的醫師,他分享,學習障礙是先天的,是因中樞神經系統的狀況,影響到聽、說、讀、寫、算等能力。

比方說,書寫問題,可能源於孩子對符號的閱讀、辨識有困難;99乘法總背不好,或許是大腦程序記憶影響數感表現;專注力不佳,有時是視知覺與聽知覺的連動處理緩慢「有時候,孩子不是故意的,他們可能想做卻做不到。」翁仕明提醒。

 

台灣有6%10%的孩子學習障礙

在台灣,至少有6%10%的孩子面臨學習障礙問題,而程度較輕、學習困難者又更多。不過,對於學障,翁仕明偏向用「體質」來看待,畢竟每個孩子都獨一無二,學障者只是不擅長學習而已,以此角度來看,家長會比較寬心。

而且,學障也不見得什麼都學不好,例如讀寫困難者,可能手作很強;視知覺不好的人,或許改用聽的就學得會翁仕明說,陪伴這些孩子,關鍵在於截長補短,讓孩子知道自己雖然不一樣,但也有自己的特點,要有自信的前進。

近日他也出版新書《爸媽別急,孩子只是慢慢學》,彙整了自身這20年來的腦科學研究、看診超過千位的臨床案例與當爸爸十年來的經驗,歸納出常見的學習困境與對策。

 

不喜歡「學霸」一詞,盼家長別功利主義

在談討學習障礙或學習困難之前,翁仕明認為,或許得先思考學習的本質。雖然他是建中畢業的,後來一路讀到博士,如今還在大學任教,但他一直不喜歡「學霸」這個詞,覺得太功利主義。

他自己的學習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我還記得,一、二年級時,我都考倒數,整個跟不上,當時爸媽都在做生意很忙,也不知該怎麼辦。」再長大些,他開竅了,成績才慢慢變好。

研究學障後,翁仕明才明白,當初跟不上是因為自己早讀,據統計,早讀者本就容易落後。

 

學習本該源於好奇心與興趣,本就有苦有樂

外人看來,翁仕明在當醫生的第二年,就跑去讀碩士,後來又到英國拿了神經科學博士,應該很喜歡讀書吧?他笑稱,其實自己也常哀嚎,抱怨「為什麼要唸那麼多書?」但每當學會了,又很開心、有成就感,便開始設定下一個學習目標,如此反覆。

他兒子在低年級時,成績也是倒數,老師甚至還建議他帶兒子去評估,看看是否有學障。不過,翁仕明跟當國中老師的太太都清楚,兒子只是愛玩、對分數又淡然,加上家裡也沒盯,所以考不好。

「而且,我兒子對喜歡的東西就很投入,例如他小提琴就練很勤。」翁仕明說,其實最純粹的學習就是這樣,源於好奇與興趣,而學習的過程本需刻意練習,有其辛苦的部分得克服。

 

是否有學習障礙,可從「聽說讀寫算」觀察

學習是極度複雜的歷程,牽涉到大腦的眾多功能如專注力、記憶力、操作能力、語言能力,甚至情緒控管能力等。

所有的學習都必須去蕪存菁,方能內化成自己所用,翁仕明說,例如感官敏銳度、知覺處理、專注力、記憶力、執行的動作協調性與習慣,甚至是動機,都是學習的基本要件,「如果碰到學習上的困難,只要逐一審視這些要件,就會發現貓膩所在。」

更具體來說,學障常見的面向有聽、說、讀、寫、算,可先觀察孩子在這五大面向有無困難,再決定是否要去看診,翁仕明也提供了自我檢測的方法(請見文末連結)。

 

要去看診嗎?最快「小一下」再做評估

如果擔心孩子有學障,翁仕明建議,首先看年紀,學齡前坐不住是很正常的,即便小一了,也要給孩子「寬限期」,畢竟剛進到系統性的、課室化的學習,本需適應,如果學校老師有反應,最早在小一下再來評估。

其次,要跟老師合作。在美國,學障是教育端與醫療端共同處理,台灣則是把權限給教育端,通常是特教老師有評估報告、教育局審查立案後,特教服務再進來,醫療端屬於輔助。

他常提醒家長,孩子白天幾乎都在學校,跟老師先有共識,一起協助孩子才有效;來看診時,也要帶作業、考卷、老師的紀錄等,搭配醫療檢測來綜合判斷,較為準確。

 

即便有學障,也能找出適合的學習策略

此外,切記「別跟手足比」,因為判斷錯誤的風險極高。翁仕明說,按學理而言,普通的人占九成,前5%跟後5%則是特殊生,「如果哥哥PR80、妹妹PR10,其實都在正常區間,但你會覺得差很多。」

若確認有學習障礙,下一步就是對症下藥,尋找合適的學習策略,比方說,如果有讀寫障礙,很難辨識符號,那可以善用平板,在閱讀與書寫時,於文字不同的區塊標上不同的顏色,協助孩子更有效率的辨識文字的部首與部件;讀文章時,也可用白紙或尺來逐行輔助,避免跳行漏讀等。

又例如,視知覺不好者,常「有看沒有懂」,可以善用有聲書,或是大人先把課本唸一次給孩子聽,有印象後再閱讀;聽知覺不好的孩子,常「左耳進、右耳出」,可搭配視覺輔助,例如把待辦事項抄一次、貼在桌面上,或將知識用圖像、影片等方式呈現,加速吸收。

 

父母溫柔包容,給孩子最需要的陪伴與支持

假如孩子並未被判定是學障,但學習時常碰到困難,父母不妨多些溫柔包容,陪孩子慢慢找出學習之道,翁仕明分享了以下幾個原則:

 

原則1:沉著面對孩子的難題,別因焦慮而揠苗助長

看診多年,翁仕明碰過無數焦慮的父母,他自己也曾面臨兒子兩歲多了都還不講話、上小學後被懷疑是否學障等情境,完全明白父母的心情。

不過,他還是認為,父母要沉著,倘若經過客觀評估卻並未發現問題,就得拿出耐心與信心,陪著孩子用其獨有的步調長大,「像我在確認兒子聽力沒問題後,就強迫自己冷靜,果然兒子到三歲左右,就開始說話了。」翁仕明強調,別因自身焦慮而揠苗助長,徒增孩子的挫折感。

 

原則2:放下功利主義,「學會了」比「考高分」更重要

翁仕明直言,他常碰到根本沒有學障的孩子來看診,只因父母不滿意其成績,還曾有家長問他:「為什麼我的孩子都只考9192,不能考100分呢?」

他真心期盼,父母們能放下功利主義,回到學習的初衷,「我並不是叫大家別管孩子了,而是要把重點放在孩子有沒有學會、需要什麼幫助。」比方說,當他兒子考很爛時,他會陪著兒子釐清問題所在,看看答錯的是因為粗心、緊張、沒讀熟、還是真不懂?

如果是不懂,就來處理;如今「素養題」當道,有時題目太活或太抽象了,全班幾乎沒人答對,那也別糾結。翁仕明強調,考試是檢核孩子有沒有學會,別只看有沒有拿高分,有問題就解決,避免問題「滾雪球」、愈來愈大,這才是重點。

 

原則3:陪孩子點燃學習之火,並且添柴加溫

學習需要動機,也需要續航力,當有了興趣或好奇心,想學某項事物時,還得「刻意練習」,才能真正學會。

翁仕明說,這個過程常是辛苦的,但倘若無法持續投入,也就沒機會享受到學習的成就感,所以,父母的任務,是觀察孩子的熱情所在,點燃其學習火苗,然後陪著孩子慢慢添柴加溫,自然而然的沉浸於學習當中。

他一直相信,重點不是成績,而是熱情不被澆熄,「只要孩子願意學、喜歡學、持續學,迷航時有大人陪,總是會到達自己想去的地方。」

 

孩子的學習表現讓你擔心嗎?測測看,找出孩子的學習困難在哪裡:https://tinyurl.com/2p8xhayn(檢測結果僅供參考,無法取代專業醫師診斷。如需進一步資訊,建議可至醫療院所之小兒神經科、或兒童心智科、或復健科進行檢測。)

 

照片提供:三采文化、翁仕明醫師

 

封面故事2

陪孩子突破撞牆期》小三、國七最容易學習卡關?資深名師分享7對策,助孩子破關升級,找回自信

學習之路本就有許多關卡,需要一一突破,其中,小學三年級與國中七年級,是最多孩子常「卡關」的時候,如何看見孩子的困難與需要,陪孩子找路,是確保孩子不掉隊的關鍵。

用對策略,不怕孩子學不會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期中考季剛落幕,不少人對孩子的成績不滿意,上網取暖、求援,其中又以小三生與國七生的父母最多,不難看出,這兩個年級是孩子最常卡關的時期。

在打不同關卡時,裝備、技能與心態都得隨之升級,才能順利破關,《未來family》採訪資深教師,分享如何陪伴孩子、安度學習卡關期。

 

小學三年級:培養學習的興趣與意願,建立自信心

小學三年級容易卡關,台北市雙蓮國小教師郭俊成分析,主要有兩大原因,

第一,是上課時間變長,低年級時每週只有一天是整天課,中年級後變成每週三天,直接壓縮到孩子寫作業跟自由運用的時間。

第二,是學習內容變多,多了英文、社會、自然這三科,國語的課文變長、文字形音義變難,也開始寫作文,數學則有除法、小數和分數等更抽象的知識,對孩子來說都是挑戰。

郭俊成已有20多年的教學資歷,曾獲特殊優良教師、Super教師,在臉書上以「飛天麻辣郭」為名開設粉專,吸引逾2萬名粉絲追蹤。他認為,想要安度三年級關卡,父母的陪伴頗關鍵,可掌握以下重點:

 

對策1:建立正向心態,相信自己學得會

課業變難容易讓人挫敗,此時的要務,是讓孩子的心態從「這好難,我學不會」轉變成「我可以的,會愈學愈好」

郭俊成說,以數學為例,加減跟乘法在就低年級學過,三年級再學時,雖然位數變多、題目變長,但可以跟孩子說:「這以前學過,只是位數增加。」即便是新學的分數,乍看之下複雜,仔細拆解也是加減,大人要多鼓勵孩子,為孩子蒐集成功經驗,打造學習信心。

父母也得花時間陪伴,例如小三要開始寫三、四百字的短文,很多人的生活經驗跟敘事能力還不夠,父母不妨適時提點,若要寫日記,就問問孩子人事時地物、收穫與心得等,或幫忙順一下文句,「但別過度代勞,要拿捏好,有點像學騎腳踏車,大人陪著、幫忙扶,等孩子熟悉時就得放手。」

 

對策2:開始學習「學習的方法」,如練習做筆記

學習是有方法、有策略的,郭俊成舉例,要學單車,可先把腳踏板拆掉,練習滑步前進,再踏踏板幾下,腳放開後滑行,滑行一段距離後,腳放上去繼續踩,就成了,學習其他的事情亦是如此。

小三開始,要慢慢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力,例如有些老師會給國語自學單,讓孩子預習課文,試著把裡面的重點抓出來;或是開始讓孩子練習做筆記,用具體的方法整理、內化所學,也可以開始整理易錯字、錯題本,練習如何訂正與有效的複習。

郭俊成說,搭學習鷹架、教學習策略,屬於老師的專業,父母則可從旁輔助,重點是讓孩子願意學、不放棄,慢慢建立自信心。

 

對策3: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學習,增加樂趣

課業變重後,愈來愈多孩子會覺得上學很無聊,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此時,父母不妨用多元的方式,陪孩子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學習。

比方說,國語課本出現了以淡水小鎮為題的文章,不妨抽空安排一趟淡水之旅,親身體會作者所處的情境;社會科教到家族稱謂,就跟孩子聊聊家族趣事、看看老照片,讓孩子更有感;自然科教到動植物,就外出走走,打開五感真實的接觸這個地球。

郭俊成強調,學習未必要坐在教室裡,當孩子覺得有趣,就會學得起勁。

 

國中七年級:讀書方法再升級,避免一直「吃老本」

很多孩子升上七年級,歷經國中段考後,內心都會大受打擊,覺得自己拿到的分數比國小時低很多,有些人因而兵荒馬亂、焦躁不安,也有人就此失去自信。

在北部公立明星國中任教逾10年的洛洛老師分析,升上七年級後,無論在校園生活、人際關係、課業學習等面向,全都容易「卡卡」,主因升學壓力開始加重,又有青春期這個大變數。

其中,又以成績問題最讓人困擾,許多親子間的不愉快都由此而起。洛洛直言,國中所學比國小難上許多,多數人卻沿用國小的學習方式,倘若原本的讀書習慣就很好,尚且能支應,但如果原本習慣並不OK,就會原形畢露,淪為「吃老本」。

洛洛曾出版《國中三年最強父母求生指南》一書,她分享,若想幫助孩子破關打怪、找回學習自信,不妨從以下幾個方向來切入:

 

對策1:從認知層面調整,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大人大多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但孩子不見得懂,現在有蠻多孩子會奢望能『不勞而獲』,」洛洛觀察。

這類孩子如果考差了,容易歸因為「我能力不好」,若情況仍持續,可能會開始覺得「我就爛」,甚至自我安慰「學這些也沒用」,替自己找台階下,當程度落差愈來愈大、難以追上後,就進入躺平狀態。

洛洛建議,大人要讓孩子明白:國中課業就是比較難,若想有好表現,勢必要付出更多努力。認知沒有調整,行為就不會跟上,結果就不會改變,所以要先有正確的認知。

 

對策2:回歸基本面,將學習習慣優化再升級

國中課程的知識點比國小多,一定要優化學習習慣。首先,上課要認真,別恍神發呆,「這聽來很基本,但太多人上課不專心了,光是『上課聽懂』,問題就解決掉一大半了。」

其次,作業要寫,考前要複習,別裸考,洛洛說,國中進度快,一沒跟上,很容易愈積愈多,而國小裸考大多還會及格,國中裸考可能只有3040分。

若行有餘力,最好還能預習,上課前先看過課本,透過大標題、小標題去掌握該章節的架構與脈絡,有不懂之處就圈起來,上課特別留神,或再去問老師。洛洛觀察,很多學霸都有預習的習慣,一個知識點光是靠預習、上課認真聽、複習,就input進腦中三次了,印象自然深;而根據腦科學研究,想要精熟,「每次讀一些、多讀幾次」,效果比「一次讀很久」還好。

她建議,國中生要每天讀書至少一小時,寫作業、複習或預習都算,這是聽起來平凡無奇,卻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對策3:做時間的主人,妥善管理自己的能量

國中生若有補習,平日回到家可能都晚上九點、十點了,如果此時才開始做功課,勢必擠壓到睡眠時間,隔天六點多又得起床,不少人就此陷入疲累的惡性循環。

洛洛建議,有補習的人,一定要善用零碎時間,找空檔先寫作業、背單字等;也要注意能量管理,確保有睡飽,學習成效才會好,畢竟「記憶固化」主要在睡眠時進行。

國中生另一個重要任務,是學會自主學習,開始做讀書計畫,可先從段考來著手,試著練習安排複習進度。

 

對策4:克服學習倦怠,找到動機與方向感

不少人在國小階段,都仰賴安親班老師、或靠爸媽盯,上了國中後,沒安親班了,爸媽也不見得叫得動,沒人PUSH,課業就開始擺爛;更嚴重的是,有些人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考試又有何用,缺乏動力。

洛洛觀察,現在的孩子是「網路原住民」,接觸資訊的管道多,自然也較早開始思考讀書的目的,「你跟孩子說,讀書是為了以後要找個好工作,已經很難說服他了,因為他早就看到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人。」

她直言,要找到學習動力並不簡單,在國中階段較能著力的,第一是陪孩子「創造目標」,例如要考過英檢、考上某學校;第二是形塑「自我認同」,多肯定孩子的努力,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積極的、願意面對挑戰的人。課業學習雖非人生的全部,但找到前進動力是一生受用的。

 

照片提供:郭俊成老師

 

封面故事3

考試不痛苦,痛苦的是「不會」!親職作家:陪伴孩子去找「會」的感覺,先從這3點開始

台灣孩子面對學習的最大問題是「戴什麼眼鏡在看學習」,很多大人會覺得孩子念書很辛苦、考不好也極力安慰,但「讀書不是本分,而是一種特權」,擁有知識能夠幫助自己做很多事情。

用對策略,不怕孩子學不會

文/ 王惠英(未來Family記者)

很多小孩面對學習,經常顯得被動消極,是因為爸媽不懂得為孩子下標籤,」親子教養作家王麗芳談到,台灣的家長很不喜歡自己的小孩被「貼標籤」,譬如很笨、愛講話等,既然知道標籤的殺傷力很大,為什麼不會想到標籤的助力也會很大?

為孩子「下標籤」,其實是幫他創造正向、成功的經驗,並從中肯定自己的能力與價值。王麗芳分享自身經驗,她的兒子曾被小學老師說「笨」、總覺得國語很難、很害怕考試,於是她想辦法找到給幼兒使用、較低階的評量卷,兒子很快寫完,還考了100分。

 

父母陪伴孩子去找「會」的感覺

藉由這次經驗,王麗芳與兒子展開進一步的對話,幫助孩子了解到「考試不痛苦,痛苦的是『不會』」,並告訴他:「媽媽知道你喜歡『會』的感覺,我以後陪你去找『會』的感覺,好不好?」

王麗芳提醒,大人要聽懂孩子的求救語言,例如當孩子說「我很討厭我們的公民老師」,可能代表公民會考不好……,需要及時陪伴孩子,教導學習策略與方法。

小孩上課不專心、寫作業拖拖拉拉、考試經常粗心大意……,很多讓父母感到頭痛的學習表現,可能是卡在大人和小孩都不知道的地方。王麗芳分析,小孩學習「卡關」的原因,大致可分為「認知問題」、「學習概念」與「施行能力」等三大方面:

 

1. 認知問題:讀書不是本分,而是一種特權

你戴什麼眼鏡在看學習?」王麗芳坦言,這是台灣孩子面對學習的最大問題,很多大人會覺得現在的孩子念書很辛苦、考試考不好也極力安慰,但「讀書不是本分,而是一種特權」,因為擁有知識可以幫助自己做很多事情。

王麗芳曾利用暑假帶孩子到菲律賓念語言學校,同時特地請上課老師擔任導遊,實際走訪垃圾山、雛妓街、貧民窟等「非典型」的旅遊景點,發現「他們連一張紙都沒有,更不要說讀書、寫字了」。她也曾帶孩子到柬埔寨看流浪兒的生活(半夜沒人管而四處走動)、到日本大阪入住遊民聚集街(沿路很重的尿味)等,感受不同於自身框架的世界。用對策略,不怕孩子學不會


即使在熟悉的台灣,這家人有空就會到台北車站發物資(例如茶葉蛋)給街友,也會去龍潭夜市、清水夜市等地玩。在夜市裡,有些爸媽為了做生意,會把年幼的小孩帶在身邊,有時就讓他們一直玩手機,避免吵鬧。

「小孩怎麼看『學習』這件事是一大關鍵,」王麗芳分享,很多孩子認為不懂數學的三角函數也沒關係,在生活中會買東西就好了。她會鼓舞孩子:「媽媽是對你有期待的,如果你以後要研究月亮,用到的數學就會是比去市場買東西用到的數學更高深」,想辦法帶孩子在生活中看見知識。

 

2. 學習概念:找到方向感,強調累積的力量

王麗芳談到,學習概念牽涉甚廣,主要掌握兩個重點:其一是要有方向感,可以陪小孩畫學習樹,了解從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高職、專科)、大學(二技科大、四技)、就業等不同階段,思考自己想要學什麼、做什麼;其二是強調累積的力量,每天看似枯燥無趣的學習,是為了達成一個更遠大的目標。

你以為你每天都在鎖螺絲,但把整個圖片放大後,才發現原來是在造飛機,」王麗芳透過生動的譬喻,帶孩子體會「以小成大」、「以少積多」的力量。她的工作室蒐集了完整的小學、中學到大學的上課用書,從剛開始學認字、寫字,到一篇篇文章、一本本書,就像是鎖螺絲的過程,有時會覺得無聊,但日積月累下來可以成就更大的事。

又如整理筆記的重要性,王麗芳也會透過將國中各學科的課本堆疊起來,讓孩子親自體會要念的書本堆得好高、真的很多,仔細想一想,「要不要把重要的學習內容,全部都濃縮整理成為筆記,更能夠從容地迎戰會考?」

 

3. 施行能力:看懂孩子的學習卡在什麼地方

王麗芳指出,孩子的學習卡住了,很多時候是施行能力的問題,包括語言能力不足,視覺、聽覺或肌肉等生理障礙,以及學習運作的思考狀況等。

以語言能力為例,常見孩子的擴句能力不夠,無法做進一步延伸,或沒有空間的語言(地理位置思考)、順序的語言(歷史脈絡即是一個流程的概念)、因果的語言(因為所以、由於導致、有鑑於因此)、推論的語言……

沒有語言能力,就很難產生對話、深入思考,文字理解能力也不會好,」王麗芳建議一個簡單的做法,在生活中看到一個圖像時,練習完整、清楚的表達出來,例如「那個長頭髮、穿著紅色衣服、踩著黑色高跟鞋的阿姨正迎面朝我們走來。」或者,練習思考並說出事情發生的原因,例如「為什麼東西放在那裡,爸爸會生氣?」

有的孩子寫作業寫得很慢或考試內容都會卻答錯很多,必須進一步了解問題的所在。有時很容易被歸類為不專心、不認真,卻可能是視覺、聽覺或肌肉功能不佳等因素造成的,需要對症下藥才有用。

 

要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王麗芳分享,很多人會認為她女兒的學習起步很晚,7歲時還沒學過任何的數學與注音,也不認得26個英文字母,甚至因為身邊大人對體制的批判而有點看不起知識;但當女兒慢慢的了解到「知識其實是一種工具與獎賞」後,每天會自己安排學習、自己要求自己,包括讀多少書、練多少字、譜多少曲。

「她想學雕刻橡皮章,會自己找書研究、自己練習;對服裝設計有興趣,也會自己找國外的資料做基礎的學習,」王麗芳幾乎不需要為了尋找女兒的興趣與專長,而幫她報名一堆才藝班,因為孩子學會認字、寫字、找資料等能力後,就能夠用這些能力去做進一步的探索與學習。

面對每天的學習狀況,從上課到考試,也要有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王麗芳回想,女兒剛升國中時,每天有多達18項功課,經常忙到半夜12點,很容易引起一般家長的反彈,但她選擇陪著女兒找出問題的癥結。

用對策略,不怕孩子學不會

事實上,一開始只有「每日功課」加上「明天考試」,做功課敷衍、考不好的結果,就會像滾雪球般換來更多要做的功課、訂簽及補考。王麗芳說,先帶孩子找到問題出在哪裡,才能思考解決方法,以及訂定學習計畫。

王麗芳強調,孩子的自主是靠正確的認知,也就是「知道做這件事是可以幫助自己的」,沒有一個人要當壞孩子,而是沒有人教他怎麼做個好孩子,尤其當孩子陷入谷底的時候,更需要有人拋給他可以爬上來的繩索。

 

 

 

內文圖片來源:王麗芳提供,內容為她帶孩子到菲律賓進行一趟「非典型」的旅行

數位編輯:王惠英

 

封面故事4

別再告訴孩子「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洪蘭:與其埋頭苦讀,不如用「大腦喜歡的方式」來學習

利用大腦的特性、記憶的本質去輕鬆愉快的學習一個新東西。在資訊爆炸、時間有限的現代,掌握正確的學習法是生存競爭的第一要件。

用對策略,不怕孩子學不會

文/ 洪蘭

「人類如何學習」一直是認知神經科學探討的主題,因為學習是所有行為之本,連最低等的動物都會趨吉避兇。例如實驗者在A處電擊果蠅,下次即使A處有食物,果蠅也會避開它;若把電擊和它最喜歡的味道配對,下次牠一聞到這個味道就會逃避,喜歡的立刻變為厭惡。

記憶是學習的基本,沒有記憶就沒有學習。記憶就是用昨天的經驗來預測今天的行為,幫助明天的存活。所以談學習一定會談到記憶,記憶的能力就是智力測驗所測的基本能力,難怪坊間有關學習的書都在講記憶,本書也不例外,只是它是以「證據為本」(evidence-based)的論述,比別人有說服力。

很多孩子恐懼學習、害怕考試,這不是他們智力不足,而是他們學習的方法不對。俗語說「做工不由東,累死也無功」沒有依照大腦記憶的本質去讀書,即使三更燈火五更雞,考試的成績也不理想。

作者很感慨的說,從工業革命開始設立學校至今已經二百年多了,但是學校教學的方式一直沒有改變,老師還是用同樣的方式把書本上的知識塞進孩子的大腦裡,沒有人去探討一下這種教學方式是否符合大腦的運作、孩子是否能有效的吸收。所以作者從記憶的本質來討論教學的方法,這是本書最大的特點,相信以後的孩子可以不恐懼學習了。

過去我們鼓勵孩子「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其實這句話有商榷的餘地,因為不問收穫,我們就不知道耕耘是否有效,就不會改變耕耘的方式。杜威曾說過「用昨天的方法,來教今天的孩子,會耽誤他明天的前途」,但是要人們改變是很難的,王陽明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就連腦造影的科學研究都指出睡眠不足會使孩子出現過動、注意力缺失的行為,影響學習的效果,台灣的家長還是不能接受晚一點上學的提案,理由是家長上班時間若跟學校上課時間不能配合,孩子會無人接送。

其實教育的宗旨是學習,是孩子去上學的主要目的,主旨應該優先,方法可以商量,而不是為了方便犧牲學習。目前這本書在不改變現行教育制度下,用改變閱讀和測試的方式來增進學習的效果,對孩子來說,真是一大功德。

 

人的大腦喜歡新奇的東西,尤其會動、從來沒有見過,卻快速對你跑過來的東西,你的注意力立刻鎖住那個東西,全身馬上進入緊急應變狀態-瞳孔放大,心跳加快,手心出冷汗,剛剛肚子餓或口渴的感覺被拋到九霄雲外。這是「戰或逃」正腎上腺素大量湧出的關係。

實驗發現請受試者躺在核磁共振中,解數學題時,他大腦腦幹中的藍斑核會活化起來,大量分泌跟注意力和記憶有關的正腎上腺素,因此教學一定要保持學生的新奇感,才可以抓住他的注意力,使訊息穿過注意力這個瓶頸進入短期記憶中,如果登錄這一關沒有通過,訊息流失了,後面就不必談了。

那麼,為什麼以前那種反覆的複誦不好呢?這是因為大腦對重複出現的東西會失去新奇感,沒有了新奇感,就沒有了注意力,正腎上腺素就不會出來,「去敏感化」(disensitization)後對刺激就不反應了,所以一直背同一個生字,幾次以後,這個字已經去敏感化了,有念等於沒念。

但是背一下,隔一陣子再去背它時,大腦得重新提取這條神經迴路出來使用,每一次提取,每一次增加它提取的線索,線索越多,越不容易忘記。好似把一個寶物用一條繩子捆十遍或用十條繩綑一遍垂入古井。前者雖然綑了十遍,卻只有一條提取線索,繩子一斷,寶物便永沈古井無法提取了;但是如果用了十條不同的繩子去綑它,那麼即使一條斷了,還有九條可以提取出來。

讀書也是,讀一讀,把書合起來,想一下剛剛讀的是什麼,或是拿張紙頭出來,寫下剛剛讀的大綱,這種效果最好,這就是「間隔效應」(spacing effect)1975年我有一整年的時光都在做這個實驗,我的指導教授要我把各種參數全部操弄完,才讓我寫論文,所以我很早就知道間隔效應對學習的幫助。一旦了解了學習背後的神經機制,學習自然事半功倍,即使考試也不害怕了。

 

摘自  凱瑞 《最強大腦學習法:不專心,學更好》天下文化  


Photo Byphoto-ac
數位編輯:黃小羽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203 用對策略,不怕孩子學不會

未來Family週刊Vol.202 解碼青春三部曲 焦慮的社群世代

未來Family週刊Vol.201 心理師爸媽的親子溝通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oufat 的頭像
    chioufat

    chioufat的部落格

    chiouf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