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進行式 學習新樣態

2023.09.20未來Family周刊Vol.142

AI進行式 學習新樣態_「教養無法外包,也不像煮菜,有食譜能

封面故事1「教養無法外包,也不像煮菜,有食譜能照做」澳洲教育家Anne Knock:想要孩子自信成長,父母請留意這3件事

封面故事2國中才學ABC,大學畢業前沒出過國》Google總經理林雅芳:大人請培養孩子的「柔韌心態」與「原生自驅力」

封面故事3唸文組沒出路?從文科媽媽變身AI專家,溫怡玲:善用2心法,文科生一樣有前途

封面故事4中正高中「AI學程」學什麼?培養未來AI世代所需的4種能力

封面故事1

「教養無法外包,也不像煮菜,有食譜能照做」澳洲教育家Anne Knock:想要孩子自信成長,父母請留意這3件事

來自澳洲的創新教育家Anne Knock強調,AI時代更得「以人為本」,每個人都得思考,我們該如何從所做的事情中,找到意義與目的。

AI進行式 學習新樣態_「教養無法外包,也不像煮菜,有食譜能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未來學家Mark McCrindle的研究指出,Z世代及正在就學的α世代,一生將有5種職業和17份工作。面對科技的日新月異,及隨之而來的顛覆性改變,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來自澳洲的創新教育家、The Learning Future總監Anne Knock博士認為,生成式AI有其能耐,但最終還是得由「人」來負責,去應用這些科技,「以人為本」是變局中的不變原則。

而教育的未來,在於賦予孩子們力量,讓孩子得以擁抱和發展自己獨特的人格特質,也就是科技難以取代的特質,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全人教育」將是關鍵。

Anne Knock投入教育工作30多年,曾是小學老師,後來也擔任澳洲、紐西蘭、北美、亞洲與歐洲學校的教學顧問,致力於教育創新;她創辦的機構The Learning Future,希望以具未來性的視野,探索如何打造學習環境,滿足學生的新興需求。

 

科技日新月異,變革將成為新常態

Anne Knock近日受邀,在「2023未來教育國際論壇」中發表演講,談未來人才願景。她笑稱,自己是嬰兒潮世代,在她小時候,家裡只有一台電話,而且還固定在牆上,但如今,一台小小的智慧型手機就能做到非常多事情,而且還人手一機。

從歷史來看,科技不斷革新,「我還是學生時,計算機就被大家視為顛覆性科技,甚至引發數學老師反彈、上街抗議,當時很多人主張『過早使用計算機恐不利孩童教育』,而現在呢,我們隨身的手機裡就有計算機。」如今ChatGPT出現,也是類似的狀況。

為了因應變局,包括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世界經濟論壇(WEF)等,都在探討未來教育的新型態、未來人才的新樣貌,Anne Knock歸納,重點在於「全人教育」。

 

「知識的傳授」已不再是學校唯一要務

比方說,OECD在探討2030年的教育願景時,強調「知識的傳授」並非學校唯一要務,孩子的「能動性」(agency)與「幸福感」(well-being)也很重要,換言之,除了知識外,技能、態度與價值觀,也是教育的核心。

WEF先前發布的教育4.0框架,提到很多學習的要素,包含認知、社交、體能、自律、社會與領域知識等,並特別強調創造力、批判性思考、解決問題、協作、溝通與談判等等,適應力和成長型心態也是關鍵。

Anne Knock強調,教育要與時俱進,大人也要思考該如何引導孩子在熱情、使命、職業與專業之中,找到交集點,「我們要陪著孩子去想,他喜歡做的事、擅長做的事是什麼,世界所需要的事、得以獲得報酬的事又是什麼,慢慢找出未來的可能性。」

 

而該如何幫助孩子擁抱和發展獨特的人格特質呢?Anne Knock提出三個建議:

1、激發內在動機,從「表面學習」邁向「深度學習」

Anne Knock分享,「表面學習」(surface learning)與「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是她博士論文中的研究重點。

一般來說,如果大人只注意表面學習,重點放在知識的傳遞,孩子就會想著「我要怎麼做才能通過考試、才能拿高分」,只關心成績,學習動機只剩外在因素。

至於深度學習,是孩子因「純粹的好奇心」而觸發的、更有品質的學習;大人要思考的,是如何創造環境,誘發孩子的內在動機,促成深度學習的機會。

不過,這兩者並非對立的。Anne Knock指出,深度學習還是需要有基礎,比方說,同儕間的合作常能促成深度學習,而孩子要先學到足夠的表面知識,跟同儕一起討論、學習時,才能發揮最大效用。

她認為,要把知識、基礎當成技能一樣去培養,未來當孩子碰到新的情境時,就有機會善加運用,引發真正的深度學習。

當從表面學習邁向深度學習時,孩子心中想的事,也會從「我該做什麼,才能通過考試?」變成「我的好奇心、熱忱、興趣,讓我想去學什麼?」

 

2、跳脫傳統學習方法,讓心智更多元的延伸

當孩子在學習時碰到問題時,大人常說「用用你的腦袋」,因為大家都覺得學習就是乖乖坐好、用力思考,但其實不然,Anne Knock提醒,如今我們得有技巧的跳脫大腦思考。

正如Annie Murphy Paul 的著作《The Extended Mind》(中文書名為《在大腦外思考》)所言,若妥善運用身體感受、肢體動作、大自然、環境空間、人際互動,是能幫助我們思考的,這已有心理學、神經科學與認知科學等理論基礎。

Anne Knock說,如今湧向我們的資訊愈來愈多、愈快、愈複雜,還有許多更抽象、更專精的知識,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與其侷限在大腦中,不如試著跳脫出來,運用更多元的方法。

她分享,有三類型的方法,第一類是「體現式認知」,常有人常說,「我直覺」或「我骨子裡覺得」,這就是體現式認知,而感官、動作、手勢、感受等,也都算,都能運用於學習。

第二類是「情境式認知」,所謂情境,包含大自然、各種建築或環境、甚至腦中想法的空間。Anne Knock舉例,她很愛親近大自然,每次在戶外時,她總覺得思路比較深刻;她也喜歡畫畫,因為能幫助思考,而畫畫對學習的助益,也已有許多相關研究。

第三類是「分佈式認知」,主要概念是「從他人身上學習」,例如借助專家幫助解惑、透過同儕釐清問題、或在團體中討論分享,重點是,建立與他人的連結。

 

3、以樂觀的態度看待複雜的問題,一步步取得進展

隨著人類社會愈來愈複雜,前所未見的事情也會愈來愈多。Anne Knock表示,「複雜理論」就是她博士論文的主要基礎,面對未知,人們必須不斷摸索,但還是可以保持樂觀,混亂中仍會有新的想法產生,帶領我們到下一個階段。

正如同美國文化分析學者、知名作家Henry Louis Mencken所言:「每一個複雜的問題,都有一個簡單又明瞭,但是錯誤的答案。」

Anne Knock直言,人本來就是活在複雜中,很多事沒有線性的解決方法,但有能降低影響的變數、多種可行的選項與多種相應的後果,在檢視問題時,我們必須用適合這個問題的角度切入。

她提出了一個能幫助決策、採取行動的矩陣,彙整出四種情況。首先,如果問題很明確,就照著計畫走,她以料理來比喻,通常照著食譜做出來的菜,都不會差太多。其次,如果問題很複雜,就交給專家處理,比方說,錶壞掉了,就請鐘錶師傅修理。

第三,如果一切都很混亂,找人幫忙。最後,如果很複雜,要樂觀,要相信自己能找出方法、達成目標。

Anne Knock舉例,養兒育女,是再複雜不過的了,她有兩個兒子,都已經長成友善的大人,如今回頭看,是怎麼辦到的呢?能確定的是,想養出好孩子,不大可能像料理,跟著食譜做就行,也不大可能有專家能代勞,所以偏向上述的後面兩種情況。

她回想,當年在帶孩子時,她跟先生會跟別人聊育兒經,也會聽取他人的經驗或智慧,「但仍是由我跟先生一步步走著,有時走對,有時也會走錯,不過,總是會取得進展的。」

面對AI變局亦然,人們不一定有明確解答,但要一步步往前走,把焦點放在「以人為本」的未來,並且相信,人性永遠比科技更重要。

 

照片來源:2023未來教育國際論壇

 

封面故事2

國中才學ABC,大學畢業前沒出過國》Google總經理林雅芳:大人請培養孩子的「柔韌心態」與「原生自驅力」

Google台灣總經理林雅芳指出,過往談到教育或工作,多數人都比較重視「what」,總在想要學什麼、要做什麼,但如今,大家應該更要關注「why」跟「who」,先思考動機,然後再想自己要成為怎麼樣的人,進而找到舞台。

AI進行式 學習新樣態_「教養無法外包,也不像煮菜,有食譜能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AI帶來的變革已是現在進行式,教育該如何因應、怎麼演化?長年關注人才培育、生涯輔導議題的Google台灣總經理林雅芳認為,重點在於「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然後「找到自己跟世界的關係」。

林雅芳曾於英特爾、微軟、華碩等知名企業任職,於2019年擔任Google台灣總經理一職,負責業務行銷跟運營工作,帶領這家科技巨頭安度疫情巨變。

職涯亮眼的她,多年來也一直與非營利組織合作,協助青年做生涯規劃,對於人才與教育議題,有深刻觀察。

她比喻,我們現在面臨的很多問題,都極其複雜,「以前可能就像從A點到B點,你打開地圖搜尋一下,就知道路了;但如今的變動太大、太快,就好比你前方的能見度不到500公尺,這時必須得找路,然後不斷的打怪。

這過程中,需要有「柔韌心態」,才能不怕迷路,也要有「原生自驅力」,才能不斷學習、歸零、再學習。

 

出身平凡,國中才學英文,工作後才出過國

林雅芳近日出席「2023未來教育國際論壇」,暢談該如何迎向AI變局。在演講中她透露,自己是土生土長、在台灣長大的,「上了國中,我才知道要學英文,也一直不曾出國過,是工作後要去美國出差,才辦人生第一本護照,也才跟同學借錢買第一台筆電。」

因為原生家庭算是辛苦,林雅芳一直希望能早點自給自足,從大四就開始工作,最高學歷只有大學畢業。

她分享,自己的職涯有兩個關鍵字,分別是「科技」跟「國際市場開發」,過往做過硬體、軟體,現在則做網路、大數據;台灣的科技業是出口導向,她的工作經歷也與個人電腦、手機、大數據AI等產業發展高度相關。

若從總體經濟面來看,林雅芳是在網路泡沫化時進入職場,中間經過金融海嘯,前陣子則碰到疫情,如今又有疫後的經濟不確定,變動儼然是新常態。

 

幫助青年生涯探索,認識自己也認識世界

回歸自身,林雅芳說,在每個階段,她都有不同的動機,起初是希望工作能自給自足、也能照顧家人;後來她看到世界之大,興起了探索世界的熱忱,任何市場都願意去,曾去過50多個國家,對於跟不同文化的人合作感到很有趣。

「雖然我家庭比較辛苦,但得利於台灣的教育,又搭上台灣全球化歷程;每次我在面試新同仁時,看到有人研究所畢業、有人在很多公司實習過、有人去歐洲交換學生、有人高中就會寫程式等等,總會反思,覺得我現在會找不到工作吧?國中才學英文、工作前沒出過國、連電腦都沒有

覺得自己很幸運的林雅芳,在工作之餘,也和非營利組織合作,希望協助弱勢青年做生涯探索。

她認為,人生其實就是一段「認識自己跟認識世界的旅程」,所以在輔導青年時,常用「認識自己」與「認識世界」這兩個角度來切入。

 

AI持續發展不可逆,將對產業帶來實質影響

對於AI的到來,林雅芳直言,其實AI的發展是持續進行中的,Google2016年就強調自家是AI first的公司了。

那為什麼社會大眾現在才焦慮?「主因最近AI的資料、算力跟模型到了某一個聚合點,就出現大家看到的爆發性進展;而且之前都是決策式AI,把數據集合在一起,用來優化決策流程,去年興起的則是生成式AI,讓眾人更有感。」

她分析,AI對產業帶來的實質影響有兩類,其一是「AI產業化」,亦即核心事業是AI的公司會出現,提供相關服務或工具;另一類則是「產業AI化」,包含金融、製造、服務業等,開始思考如何用AI讓客服更流暢、讓製程良率提升,用AI來降本、增效等等。

 

AI取代的是「職能」,不會取代「人才」

而對人才層面的影響,林雅芳指出,很多企業都已經在思考,哪些任務能給AI做、哪些則需要人來做,公司勢必會重新定義員工、部門和組織,也會重新思考願景跟策略。

但即便能給AI做的工作,還是需要有人去統合,讓事情往更好、更有效能的方向走;林雅芳強調,AI逐漸在取代的,是「職能」,而非「人才」,企業會運用AI,把特定任務以更便捷的方式完成,不過,人才能負責、才有人性與創造力,這是AI無法取代的

未來的職場樣態,會是以「技能」為核心,「像我們公司就已經在做技能盤點,在想既有員工要加強哪些能力,如何與時俱進。」

 

企業看人才:性格、價值觀、可轉移能力、專業能力

當愈來愈多事情AI就能做,也意味著一件事情要做到80分才算及格,林雅芳提醒大家,要關注自己如何成為領域中PR90的專家,也要善用AI工具,精益求精。

外在世界的變動,除了AI的到來之外,還包含國際情勢、地緣政治、世代差異、人口負成長等等,「變革已是現在進行式,未來必然是變動的、複雜的。」

認識世界、關注外在的同時,也得認識自己。林雅芳說,企業在看人時,通常會考量性格、價值觀、可轉移能力與專業能力;所謂可轉移能力,包含軟實力、批判性思考、複雜認知能力、協同合作能力等。

性格與價值觀,和每個人的過往經驗跟原生家庭都有關,「企業看這塊,其實也就是把一個人當成『全人』,而不是『工具人』。」

 

勇於解決陌生問題,練習與他人協同合作

至於Google怎麼找人才?林雅芳分享,專業能力只是最低標,還要有解決陌生問題、跟他人協同合作與領導的能力,而且要有很強的自我激勵能力、自發的想把事情做好,當然也要符合企業文化。

她透露,Google在面試時,通常會有情境題,看應徵者如何去解陌生問題,「你的答案不一定要最完美,重點在如何靠近問題、看待問題,我們從中了解你的思考思路、人格特質。」

領導力也是重點,以往大家會認為,職位最高者才需要領導力,但Google相信每個員工都需要有領導力;林雅芳舉例,在進行跨部門專案時,並沒有「誰是誰的老闆」,就需要領導力促成橫向合作。

又比方說,當需要共同完成任務時、其他同事遇到困難時,該如何因應,這都是領導力的要素。她強調,Google內部員工來自世界各國,光台灣就有超過20個國籍的同事,能否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類型的人合作,也是Google看重的特質。

 

父母掌握4方向,陪孩子找到「原生自驅力」

對於父母們該如何陪伴孩子迎向未來,林雅芳提供以下四個思考方向:

首先,教練型的引導或許會比「直接教」還好,孩子在探索過程中自己領悟、自己學到的,更深刻,也更能激發出新的想法或創意。

第二,「學用接軌」固然重要,但孩子最初的好奇心,並不是為了最後要用,如何給予孩子養分,讓孩子保有好奇心、能勇敢探索,也讓那份靈性不會被扼殺,至為關鍵。

第三,幫助孩子理解跟尊重不同的價值,能跟不同類型的人協作,擁抱多元。

第四,要有自信,「每次有人問我成長歷程,我都很直接地說,我媽不太管我,很放手讓我去做我想做的事情。『原生的自驅力』最重要,你想要成為什麼、就努力做什麼,你發現自己缺什麼、就再去學什麼,Find your why and who you want to be。」

未來世界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地圖能指引明路,要自己找路,要不斷打怪,要不怕迷路,要有「柔韌心態」。正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前南非總統曼德拉所言:「願你的選擇,反映你的盼望,而非你的恐懼。」

 

照片來源:2023未來教育國際論壇

 

封面故事3

唸文組沒出路?從文科媽媽變身AI專家,溫怡玲:善用2心法,文科生一樣有前途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認為,AI的出現,反而是好事,能讓我們重新去理解「人的價值」,這在以往是被疏忽的;她也建議,父母與其焦慮,不如陪著孩子找出天賦,並且成為「有機學習體」。

AI進行式 學習新樣態_「教養無法外包,也不像煮菜,有食譜能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AI共生已是趨勢,教育教養也得再演化,以適應變局。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直言,過往「教你標準答案」的那一套,已經行不通,「因為有標準答案的事情,都被AI做掉了,我們得思考的是,該如何讓每個孩子展現天賦、發揮價值。」

而要往這個方向前進,首先,得放下焦慮,好好的認識AI;還得好好陪伴、理解孩子,呵護其內在動機;最重要的是,要跟孩子一起成為「有機學習體」,與時俱進。

AI圈子中,溫怡玲是很稀有的文科女生,本科學新聞的她,曾於媒體界工作多年,被已故的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延攬,加入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陪伴企業做AI轉型。

近四年來,她已出版兩本書談AI大勢,演講邀約不斷,而較少人知道的是,她有一雙兒女,曾在孩子年幼時做過八年的全職媽媽,長期關注教養議題。

 

面對焦慮根源,第一步是認識、理解AI

她觀察,現在有些父母,一聽到AI就感到焦慮,怕自己被取代、也擔心孩子的未來,主要是因為不理解,「畢竟AI有其技術門檻,多數人沒探究過,一接觸AI,就是用chatGPT,就覺得『哇!超厲害的!』,然後就開始緊張。」

其實,chatGPT的相關技術,早在2019年便有了,只是現在才被眾人所知。如今網路上關於AI的討論很多,但不見得正確,她很建議,大家要選取可靠的資訊來源,例如台大電機系的李宏毅老師,就有YouTube頻道在談AI

認識AI的同時,也要覺察自身恐懼的根源,溫怡玲直言,很多媽媽、尤其是文科生,會特別緊張,怕自己被淘汰,也怕孩子以後若沒走理工會沒前途,「但我打個比方,我們會因為不懂修車而感到恐懼嗎?不會啊,我只要會用車就好,AI也是。」

 

AI時代需要工程師,更需要各領域人才

她進一步指出,在AI時代,AI工程師的數量固然會增加,但其工作內容也並非「純理工」,因為要用AI來解決問題,首先得「定義問題」,而能定義問題者,不是會AI演算法的工程師,而是在做日常工作、有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的人。

比方說,某家公司想導入AI來做客服,「那你平常客服最常碰到的問題是什麼?客人是用Line還是FB來問?你希望客人用Line還是FB來問?你跟客人互動主要是透過文字、聲音或圖片?這些你都得先釐清,再跟工程師溝通,看用什麼樣的技術來解決。」

這幾年來,溫怡玲陪伴許多公司導入AI、做AI轉型,大致的流程包含確定目標與願景、需求探索、定義問題、情境與資料的分析跟盤點等等,最後才會找出AI解方,這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人,尤其是瞭解這個產業、這家公司的人。

 

理科與文科之間的界線,必愈來愈模糊

她再舉例,假若餐飲業想導入AI,即便把POS機的資料都抓出來了,還是需要人來解析,「例如,通常夏天某道菜賣比較好、為何某家店例外?可能是客群差異;某家店為何業績突然變差?可能是有外部競爭者

不但要調校、解讀資料,而且通常導入AI後,工作流程、甚至組織架構也需要隨之調整,都要人來做。

諸如此類的案例,太多了,溫怡玲強調,絕對不是有了AI,就不需要人了,在未來,AI工程師的需求會變多,但其他領域的人才需求也還在,理工跟文科中間的界線會愈來愈模糊。

 

少子化不可逆,「大缺工」時代已到來

溫怡玲直言,假如孩子沒有理工傾向,父母真的不用擔心,「你也不要覺得自己因為英文爛、數學不好,此生被耽誤了,就去逼小孩。」

再從更總體的層面來看,少子化愈來愈嚴重,大缺工時代才剛開始,真正的憂慮,或許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好工作」,但孩子定義的好工作,跟父母期待的可能也不一樣。

她建議,父母或許該練習放下了,別再把自己的經驗套到孩子身上,畢竟世界已經變了;也不妨好好思考,AI能代勞的事變多了,人要做什麼呢?「你要做的就是你喜歡、你擅長、你有興趣的事情。」

 

陪孩子找到天賦,首先得呵護孩子的學習動機

以此角度來看,AI的出現,其實是好事,能讓我們重新去理解,以前所疏忽的、人的價值,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地方、都有獨特的天賦。

溫怡玲強調,父母的任務,就是陪伴孩子找出天賦、發揮天賦,而這是有方法可循的。

首先,要呵護孩子的學習動機,觀察孩子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並且思考要如何引導孩子,往那個方向去走。

她觀察,現在父母愈來愈有教養觀念,已經不太會過度代勞或批評孩子了,例如孩子在畫畫,會說「我幫你畫」或「你怎麼畫成這樣」的父母已不多,這是好事。除了放手讓孩子嘗試、體驗之外,她建議,還要放手讓孩子犯錯,「輕鬆學習都是騙人的,學習一定有挫敗,父母要更放鬆,陪孩子在trial and error中前進。

在日常教養中,要建立對話的習慣,真正找到溝通的良好模式,別再講不過孩子就說「我是為你好」;「問對問題」也很重要,當孩子有問題、想表達時,記得耐心傾聽。

 

跟孩子一起成為「有機學習體」,與時俱進

另一個重點,是跟孩子一起變成「有機學習體」。所謂「有機學習體」,是能跟外在環境互動的,而不是鎖在自己的小框框中、只學自己有興趣的東西;這個概念有點像植物,雖有自身特性,但處於不同的環境也會長出不同樣貌

溫怡玲說明,未來的世界一直在變,當有新的領域、新的應用出來時,若有需要,就去學,能有動力、有方法、與時俱進的呼應外在改變,就是「有機學習體」。

這也是AI時代的關鍵能力,「以牛仔褲聞名的服裝公司LEVI'S,日前曾宣示要to be a AI company and a learning company,就點出了不斷學習的重要。」

 

學習新樣態,教育「典範轉移」的時刻已到來

學習的定義,也要更寬廣,不再只是坐著、聽講、抄筆記、背起來。

溫怡玲分享,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近來也與教育界合作,思考該如何找出每個人的學習框架,傳統教育因為「人多」,所以用一樣的教學方法、背同一套標準答案,可如今,少子化與AI這兩大因素相碰,撞出新可能。

「每個人適合的學習模式不一樣,有些人擅長用聽覺學習,有些人偏好用視覺或動覺等等,這在大腦神經科學或教育心理學中,早有許多相關研究;大人的任務,是陪孩子搭學習鷹架,在孩子既有的特質上,找出適合的學習模式,幫助孩子串接已知跟未知。」

父母也可以想想,自己有效的學習模式是什麼?溫怡玲提醒,父母本身也面臨AI變局,讓自己變成「有機學習體」是最佳解。

 

世界經濟論壇:未來工作者需要這10種能力

倘若還是需要更明確的指引,溫怡玲分享,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的2023未來工作報告,未來工作者需要這10種能力:

分析思維與創新、創意原創主動、批判思維與分析、複雜問題解決能力、推理構思能力、領導力、主動學習與策略、韌性抗壓靈活、技術使用與監測、技術設計與編程。

她歸納,前五種偏向問題解決、後五種則屬於自我管理與技術,都不是「讀什麼系才好」的問題,很顯然的,教育「典範轉移」的時刻已到來,會變成怎樣,沒有人有答案,但每個人都得保持關注、持續思考。

溫怡玲的兒子已經讀大學了、女兒則念高中,都是AI浪潮衝擊的「海嘯第一排」,她卻不擔心,甚至樂觀看待AI時代的到來,「父母能做的是,觀察孩子,觀察自己,也觀察社會的變化,然後,讓天賦自由。」

 

照片提供:溫怡玲

 

封面故事4

中正高中「AI學程」學什麼?培養未來AI世代所需的4種能力

中正高中是台北市第一所投入AI教育的高中。「AI人工智慧學程」每年招收30個數理專長的學生,為課後學習的專班,平均錄取率約五、六成。究竟AI學程在學些什麼呢?

AI進行式 學習新樣態_「教養無法外包,也不像煮菜,有食譜能

文/ 羅梅英(未來Family記者)

AI浪潮襲捲而來,學校教育如何塑造孩子的未來?從今年6月「台北市新科技教育發表會」上,或可一窺端倪。

中正高中「AI人工智慧學程」學生簡報「AI自動實驗室」專題成果,展示機器手臂運用視覺辨識,辨識實驗室器材、並依序放在對應位置,節省整理實驗室的人力。

另外一組學生則展示所研發的「捷運進出站人數預測App」。他們利用公開資訊做大數據分析,開發出預測台北市各捷運站人流的運算模組,乘客可以據此避開搭車人潮。

 

AI吃「大數據」長大,是好用的工具

中正高中108學年度開辦「AI人工智慧學程」,是台北市第一所投入AI教育的高中。校長江惠真認為,與其說AI會取代人類、搶走工作,不如將它視為契機,為人類帶來更好的文明發展以及生活方式。

AI是很好的工具,」重點是,我們如何善用AI,用AI做什麼?也就是說,關鍵還是在於「人」,將來我們都必須學會善用、駕馭它。

江惠真指出,「AI是吃數據長大的工具,」只要我們把大量、有清晰標註的客觀數據餵進去,AI就會快速學習,進一步做出分類、判斷、預測和決策。

有感於AI是未來重要趨勢,江惠真接任校長後,不斷思考學校教育可以做出哪些改變?她對學生未來圖像的想像是,不僅具備創意、有原創能力,同時也擁有實做、解決問題的能力。

江惠真研究國內、外文獻後發現,無論是AI、機器學習或是深度學習,在在需要數學和邏輯思考能力。而這正好成為她辦學的一個重要切入點,「針對數理成績好的學生,如何幫助他們維持並發揮優勢能力?」於是她研發設計出AI學程,成為中正高中辦學的一大特色。

 

高一打基礎,結合大學和企業資源

AI學程每年招收30個數理專長的學生,為課後學習的專班,平均錄取率約五、六成。究竟AI學程在學些什麼呢?

江惠真指出,高一主要是「打底」基礎的能力,包括:數學、生活科技和資訊科技等三大領域課程。

「數學」部分,深化學習AI運算邏輯所需的關鍵能力,如統計、微積分等。「資訊科技」部分,教學生C++Python程式設計。

「生活科技」部分,則是結合「工業4.0」(編按:智慧製造概念,將智慧數位技術引進製造和工業流程),讓學生實際操作設備、做中學,學習使用西門子的控制器,以及模擬如何使用控制器控制「AI智慧化工廠」的生產線流程。

除了西門子企業之外,AI學程也引進台北科技大學、淡江大學、廣達集團旗下達明機器人等產學資源。北科大電資學士班(整合電機、電子、資工、光電等領域之基礎課程)教學生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的課程;淡江大學商學院的課,則是教商業管理知識、商業化的應用。

 

專題製作訓練學生「設計思考」

高二學習的重頭戲為「專題製作」,運用AI改善或解決問題。以第2AI學程學生所做的專題為例,包括:AI視覺辨識自走車、AI智慧拼圖、AI自動實驗室、捷運進出站人數預測App等。發想靈感皆來自於對生活的觀察,如何運用所學,讓生活變得更好。

江惠真之前在南港高工當校長,對專題實作流程十分熟稔,因此,由她親自上陣授課,教學生如何做專題,從設定題目、展開規劃流程,到尋找方法和資源等,並且每個月關心各組專題的進度。

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設計思考的思維。首先,思考你想要回答或解決生活中的什麼問題?而後思考如何達成?並進一步分析、展開數個子問題。如果要解決這些子問題的話,需要哪些技術能力,以及各流程需要多少時間和資源?像是需要電腦、電子小車,或是諮詢北科大教授或西門子工程師等。

學生初步完成專題計畫,學校會邀請大學教授和企業聽聽學生的簡報;去年就邀來工研院、陽明交通大學教授,提供回饋意見,而後學生再做修正。

 

培養未來AI時代所需的4能力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未來工作報告》,未來工作者所需要的能力,包括:分析思維與創新、創意原創主動、複雜問題解決能力、推理構思、技術使用與監測、技術設計與編程等。

AI學程透過專題實作,除了培養學生未來所需的能力,也強化他們的學習動機和成就感:

分析思維與創新

AI學程開辦4年下來,江惠真觀察,學生看問題變得深入,不再只停留在表層的問題,而是會試著統整所有資訊和所學的知識,分析、了解問題的真正原貌。

像是有學生計畫做「魷魚價格的預測」,需要輸入大量的魷魚價格數據,建立預測模型。江惠真說:「他們會去通盤思考洋流、季風、雨量等狀況,將這些因素設為參數,分析它們是否會影響魚獲量,進而影價魚的價格。」
 

創意原創主動

在江惠真看來,這些年輕學生創意十足、創新能力強。今年有學生做「聲紋辨識」,輸入大量的聲音數據,AI就可以根據聲音辨識說話的人是誰。「若這個系統將來發展成APP的話,就能杜絕詐騙集團的勒索。」

之前,有學生做「智慧停車場系統」專題,需要測試通過紅綠燈。原本江惠真還很苦惱,是不是要商請南港高工的老師們幫忙、做一個縮小版的紅綠燈;結果學生們發揮創意,用紅色、綠色、黃色的紙,就成功讓控制器感應顏色。她忍不住感嘆:「這些學生腦筋靈活、思維創新,不像我們大人容易固著在以前的舊經驗。」
 

複雜問題解決能力

有學生觀察,同學們都討厭清洗、收拾實驗器材,因此,萌生「AI自動實驗室」專題的靈感,希望運用機器手臂的視覺辨識系統,機器手臂夾取燒杯、試管等實驗器材,依序放回置物櫃,節省人力和時間。

江惠真指出,學生原本以為只要程式寫得好,機器手臂就可以夾取實驗器材。但實際試過之後才發現,實驗器材有大、有小,根本夾不起來或是會掉下,十分棘手。他們找來西門子和達明機器人工程師協助,一起討論如何虛(程式)實(夾頭)整合,解決問題。

後來,學生發現環境的燈光變化,也會影響視覺辨識。光線亮或不亮,機器手臂夾取的成功率也不一樣;之前發表會上,有記者對著機器手臂拍照、開閃光燈,結果燒杯就掉了。「對學生來說,這些都是很好的學習,」遇到各種問題,不斷一一嘗試解決方案,不僅培養學生的分析思考能力,也練就不怕錯誤與失敗的精神。
 

技術使用與設計能力

實做專題過程中,學生們學習觸類旁通、不斷延伸,包括:物聯網(IoT)、資料探勘、演算法、機器學習、視覺辨識、程式設計等新興知識和技術。

從前2AI學程畢業生的升學路徑來看,大多念電機、資工系,也有人念化學、土木工程等系。「不管是哪個領域或產業,AI可以幫我們協作完成工作,尤其是重複性、危險、費時費工等工作,」江惠真說。

江惠真指出,以112AI學程學生的學測成績來看,AI學程的確強化學生的數理能力,數學頂標及前標成績皆高於全國分數達兩級分之多。

在「軟實力」部分,她觀察,學生更懂得團隊合作、虛心受教,「也了解到很多事情無法如你原本預期,難免有挫折,在這個部分學生成長很多。」

 

照片提供/北市中正高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oufat 的頭像
    chioufat

    chioufat的部落格

    chiouf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