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用平板/非所有教學都適用 偏鄉學校開機率偏低
2024-09-13 00:40 聯合報/ 記者朱冠諭、翁唯真、賴香珊、王燕華、黃于凡/連線報導
桃園中小學智慧教室布建率達9成,許多學校使用平板和數位黑板教學,考驗師生的數位能力。圖/桃園教育局提供
國小六年級國語課上,老師才剛下指令,學生隨即透過平板上網查資料,將搜尋結果投射到黑板大螢幕;課堂結束前的小測驗,學生同樣用平板作答,這是桃園市龜山區樂善國小的日常,但在部分偏鄉學校,即便生生有平板,開機率卻偏低,引起審計單位關切。
教育部推出「生生用平板」計畫,2022年起連續4年投入200億元,目前多數縣市達成偏遠學校師生平板1:1、普通學校1:6的配比,偏遠地區學校每位學生都可使用1台平板,盼降低城鄉數位落差。
不過桃園市審計處發現,全市國中小及高中共268校,去年平板平均開機率未及5成共44校,其中31所位於偏遠地區,多達3分之1平均開機率未及5成。
審計處也點名,偏遠地區的羅浮高中及附設國中、龜山區龍壽國小及龍潭區三和國小等4校,「學習扶助班級」融入數位教學未及5成,未能引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及數位學習。
羅浮高中校長邱嘉增說,雖然生生有平板可用,但老師上課以電子白板為主,平板則是輔助教學,讓教學效益最大化。
龍潭三和國小指出,學校添購約70台,但考量低年級學生眼睛尚在發育,未提供使用,因此開機率較低。但仍有許多課程會用,像食農課程種菜學習,學生會用平板監控菜園狀況,還能遠端澆灌。
「在偏鄉,資訊老師或比較懂數位的老師已經很缺了。」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說,偏鄉老師少,幾乎都是一人多用,若無設計標準課程引導,多數老師們根本無所適從。
桃園市教師會資訊部主任吳岱融則點出,並非所有課程都適合平板教學,包括練筆畫、閱讀等國小低年級要訓練的基本功,平板無法取代;此外平板不如桌機方便,管理、充電也是大問題,若有數位教學需求多到電腦教室上課,「光看平板開機率,沒辦法很忠實呈現教學現場狀況。」
桃園市教育局科長巫珍妮表示,目前全市載具使用率已達85%,偏遠地區各項資源也建置完善。針對開機率較低的學校,巫說,教育局會入校輔導,了解學校困難和需求。
南投偏鄉小校多,有校長說,縣內不乏班上僅1人的小校,1對1教學,沒有學生程度落差問題,用平板機率更低。
花蓮一名偏鄉小學校長說,數位載具在疫情期間使用方便,但疫後開機率逐漸下降,主要是並非每個領域或單元都適合以載具教學,像需要做實驗的自然課,還有美術、體育就不適合。
實務操作上,校長說,也常發生學生一打開平板就當機,老師要協助登入帳號密碼、排除障礙,可能半堂課就過去。偏鄉許多學生來自隔代教養家庭,甚至家中沒網路,回到家後家長無法指導數位作業,也是一個問題。
生生用平板/學生「數位奶嘴」上癮? 引導管理時間
2024-09-13 00:35 聯合報/ 記者朱冠諭/桃園報導
專家建議家長和老師應該指導學生制定每日或每週平板使用的時間上限,並遵循明確的時間使用規範。 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生用平板融入教學,引發正反兩面評價,不少家長擔憂小孩戒不掉「數位奶嘴」,甚至還有家長特地請假避免孩子接觸平板。儘管多數平板已設定禁止下載其他App,避免學生分心,不過專家建議,教學時仍應確保學生有足夠時間閱讀紙本書籍,親師也應指導學生設定每天或每周的平板使用時間上限,「讓學生嘗試做時間的主人。」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說,許多學校強調已設定平板禁止下載教學軟體以外的App,老師、家長還能監控孩子操作平板的內容,但下課時基本上沒人管,小朋友使用數位科技的能力也不斷增強,「將來平板還鎖不鎖得著,是一大隱憂。」
「限制學生使用平板沒有意義。」桃園市樂善國小老師王振鴻說,小朋友分心根源在於「不甘願」,像電動還沒打完,就被要求寫功課,教師應更有同理心,事前跟孩子約法三章,「只要上課認真聽講,下課怎麼玩都行」,學生便會自我要求。
他認為不用拒斥孩子接觸3C產品,載具隨時連網、查詢資料速度快,可減少浪費時間,省下的精力可學習新知識,「孩子的能力其實遠超乎大人的想像。」
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講座教授陳德懷建議,師長替學生安排課程時,應設定每天或每周使用時間上限,讓學生遵守明確的使用時間規範;長時間閱讀電子書、收看短影音,可能會影響孩子專注力,因此也要確保學生有足夠時間閱讀紙本內容,建立平衡的學習環境。
生生用平板/老師數位能力不足 需要更多支援
2024-09-13 00:38 聯合報/ 記者朱冠諭/桃園報導
中小學「生生用平板」政策上路後,第一線的教學現場,遇到了不少待解決的問題。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平板電腦便利數位教學,也考驗老師的數位能力。有校長坦言,至少花了二年,才讓所有老師了解數位教學模式;也有老師說,教學軟體要花時間熟悉,成長的代價是賠上老花和近視度數。教團直言,平板設備和教學資源陸續到位後,一般教師的資訊能力卻跟不上,與其撒錢買設備,不如加強培訓、給老師支援,教學品質才有成效。
教育部持續推動老師具備數位教學能力,全國教師完成A1及A2基礎課程培訓者,已累積17.38萬人、達88.7%,預定今年可提前完成100%。數字成效令人振奮,教學現場仍感到茫然。
「多數老師自己用平板就有障礙。」一名基層高中老師表示,學校老師年齡層高,連平板基本操作、拍照都不會,儘管校方開過多場研習,教導因材網、酷英網、均一等教學平台使用方式,但一堂課幾乎沒辦法學完。
國小老師小傑說,學校雖要求老師都要有相關研習證明,但和實際操作還是有距離,不熟數位載具的是不小負擔。數位教學普不普及,其實和校風有很大關係。
48歲樂善國小老師王振鴻自認對3C產品一竅不通,但課程上操作電子白板和平板卻順暢自如,他笑稱「我不會就直接跟學生求救」。
樂善國小2020年就推動數位自主學習,校長簡妙娟說,歷經跌跌撞撞,現在幾乎所有課程都會用平板,「數位教學其實沒很難,只是要先改變習慣。」
教育部回應,除基礎研習課程外,教育部提供B1科技輔助自主學習工作坊、B2專題導向應用工作坊等進階課程,國教署也成立精進方案數位學習推動辦公室,協助教師系統性使用數位工具。
教育部也說,今年已補助各縣市入校入班、手把手陪伴服務,帶領學校教師熟悉數位教學,提高使用平板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