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出3C自控力
2023.08.30未來Family週刊Vol.139
封面故事1孩子沒有手機就不能活?5技巧幫他建立「我可以用,也能自己停下來」的自律心態
封面故事2暑假手機滑不停,開學難收心?專家5步驟,幫孩子調整3C使用習慣
封面故事3「3C像黑洞,吃掉孩子的時間和專注力!」親職部落客濤媽幫手機成癮的孩子找回自我
封面故事4狂玩手機,英國4歲小女孩花64萬戒掉成癮!1張圖幫助小孩明白大人在擔心什麼?
封面故事1
孩子沒有手機就不能活?5技巧幫他建立「我可以用,也能自己停下來」的自律心態
心理師粘晶菁建議,最好的3C教養方式是「民主威信」,即明確規定孩子能上網娛樂的時間、頻率、地點或方式等,「讓孩子建立『上得去,下得來』的態度。」
兒少的3C、網路使用行為,是當代父母必修的教養課題。特別是當Z世代(數位原住民)未來將陸續升格為新手爸媽,觀念上的翻轉,為數位教養帶來新挑戰。
台師大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劉容襄分享,在數位教養相關的工作坊中,他常會看到兩派極端父母。一端對3C極度恐慌,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孩子任何的網路活動,成為點燃親子衝突的導火線。
另一端則是積極經營孩子的社群形象,對3C使用毫無限制,過猶不及,最後變成讓孩子予取予求。
欣寧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粘晶菁也觀察到,有些父母主張民主,拒絕干涉孩子太多。事實上,雖然多數孩子一開始不喜歡被約束,「習慣了反而會有所依循,是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相反地,有時候家長對3C控管太嚴,孩子轉向瞞著使用,「因為偷偷來比光明正大刺激,但罪惡感會隨著時間累積,容易負面看待自己,卻又對網路無法自拔。」
堅守民主威信 養成孩子的自我控制力
學齡前、國小低年級,是孩子建立3C自我控制能力的黃金階段,成效如何,取決於父母的教養風格。粘晶菁認為,最好的教養方式是「民主威信」,落實在網路使用上,不外乎建立規範、確實執行。
好比說,明確規定孩子能上網娛樂的時間、頻率、地點或方式等,「讓孩子建立『上得去,下得來』的態度;我可以用,我也可以停下來。」
粘晶菁建議,家長協助孩子提升對3C、媒體內容的自我控制能力時,可掌握五大技巧:
一、事先規範
以看Netflix為例,先把規定講好,幼兒較單純,一天能看多久、什麼時間看;大孩子則是規定愈仔細愈好。譬如,跟大人一起追劇算不算?或是家中不只一位小孩,想看的節目不同時,該如何協調?都得事先討論清楚。大原則是,沒有「3C吃到飽」這件事。
二、預告提示
針對年紀較小的孩子,每次關電視、收平板前的10分、5分、3分鐘,甚至前1分鐘都要提示。或是設定漸進式的鬧鈴,讓孩子知道鈴響愈多次,代表時間快到,有心理準備該停下來了。
三、堅持停止
當孩子開始哭鬧,就算是眼淚噴泉、發脾氣,大人還是要堅持底線,因為這些掙扎或拉扯,都是在訓練孩子的控制力。
部分家長會採取正向教養中「有限的選擇」與孩子討論,例如「現在多玩5分鐘,明天不准玩?還是現在收起來,明天玩久一點?」粘晶菁認為,這是很好的方式,給孩子一些控制感,他們會做出明智的選擇。如果孩子不遵守約定,也要付出相對的代價,讓他們知道規定是拿來遵守、不是拿來打破的。
四、溫和堅定
嚴格規範的同時,也要給予溫暖與關懷,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感受。可先同理孩子的心理,再表達自己的立場。
例如「我知道你想繼續看、繼續玩,但關電視的時間到了喔!」或是規定30分要休息,但孩子想看的節目超過5分鐘,沒有必要因為這短短的差距,搞得雙方不愉快,規則可以有點彈性。
五、適時肯定
不管孩子鬧得多厲害,只要最後交出手機、平板,或關掉電視,就是好的行為,父母可以誇獎他,「做得很棒喔!你可以控制自己了!」讓孩子知道,好的行為帶來好的結果,後續才會再出現好的行為。
數字會說話 3C影響從一歲顯現
家扶基金會今年5月調查,16.3%的孩子在學齡前,曾接觸網路社群;直至國小畢業、進入國中前,約95%已開始使用網路社群。其中近2成的國小學童,曾進入標示「未滿18歲」警語的網頁。
另一項由台師大教授張鑑如所執行的計畫也發現,多數孩子會使用電子產品,一歲時有6成;二歲後高達9成。而使用3C電子產品對幼兒情緒、能力發展的負面影響,在一歲時即顯現。
前述數據直指,孩子的網路使用行為,需要成人更多的陪伴與引導,刻不容緩。
劉容襄建議,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共學新科技,打造學習型的數位家庭,進而增進親子關係,「面對新的數位時代,要改變的是家長的腦袋,而不是孩子。」
究竟該如何做,才能讓3C、網路成為教養上的新契機呢?還是那句老話,陪伴、陪伴、陪伴。
有品質的陪伴 始終是最佳解方
粘晶菁指出,陪伴的關鍵在「互動」。例如一邊滑手機、一邊陪孩子,當然不是好的陪伴。
相對地,親子一起玩桌遊、一起做家事,或是循循善誘引導孩子,討論彼此的需求和想法等,若在過程中,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值得被愛、值得被好好對待,這個家就有力量成為他的安全堡壘。
粘晶菁說,當孩子長大、離家後,童年期的正向經驗,會形成一股自我認同的核心,一旦遇到挫折、不如意,也會有較高的耐受力、較強的心理韌性。從這角度來看,「三歲定終身」這概念是成立的。
另一方面,父母也可以善用3C、借力使力,讓自己、孩子與螢幕之間,產生更多有意義的互動。
3C互動招數一
請孩子幫忙用手機拍照,不論成果如何,都可以大力誇讚,目的是讓其體認3C的工具性功能。
3C互動招數二
一邊用平板放兒歌給學齡前孩子看,一邊陪著他唱歌、律動,讓孩子感受到身體的接觸。
3C互動招數三
鼓勵孩子將網路、電視上看到的內容,與現實世界連結。「爸媽說一百次,不如巧虎說一次。」學齡前孩子看到卡通人物的言行,很容易投射到自己身上。
3C互動招數四
最後一招,無招勝有招。放下3C、走出家門,引導孩子用五官去感受,微風輕拂髮梢、雨後濕潤的泥土味、跑動時身體的喘息等等,跳脫虛擬世界,回到真實人生中。
圖:shutterstock
封面故事2
暑假手機滑不停,開學難收心?專家5步驟,幫孩子調整3C使用習慣
在教學現場,很多老師觀察到,孩子暑假裡過度使用3C,開學前也沒有收心,結果開學後整個學習力大幅下滑。專家建議,可以跟孩子一起做「3C使用習慣大檢驗」,為開學做準備。
漫長的暑假終於結束, 很多孩子暑假期間待在家裡的時間變長,滑手機、玩社群媒體或是上網也是每天日常。當學校放暑假,孩子的學習也放假;而學習力一放假,就會退化。這就是所謂的「暑期學力流失」或「暑期滑落」, 成為學習的一大隱憂。
許多研究指出,對抗暑期學力流失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閱讀。雖然滑手機不見得能對抗暑期滑落,但親師也不必把手機視為洪水猛獸。美國非營利媒體識讀教育機構嘗試媒體(Common Sense Media)電子報資深編輯埃爾格斯瑪(Christine Elgersma)指出,在暑假期間,除了鼓勵孩子多閱讀以外,如果孩子很愛玩3C,全面禁止恐怕無效,建議可以幫孩子找機會在玩3C的同時,也多少兼顧學習。
例如,TikTok上有一個主題標籤叫做#BookTok,裡面的內容都是關於最新的好書推薦或作家專訪,如果孩子愛玩TikTok,不妨鼓勵孩子追蹤這個主題標籤,多少可以吸收一些新知。如果孩子愛看YouTube視頻,可以幫孩子訂閱YouTubeKids上跟國家地理雜誌、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合作的優質內容。
開學3C收心操
如果暑假期間放任孩子過度使用3C,開學前一定要收心,才不會在開學後影響學習。常識媒體建議家長,開學前跟孩子一起做「3C使用習慣大檢驗」,採取「檢視」、「選擇」、「挑戰」、「加強」、「追蹤」五步驟,在開學前調整孩子的3C使用習慣。
「檢視」是回想與記錄過去一段時間的3C使用習慣。這些習慣可能包括好的, 比如說吃飯時不看手機,也可能是壞的, 比如玩的時間過長, 沒有休息。鼓勵孩子列出自己所有的使用習慣,包括使用了哪種3C產品、什麼時候用、用了多久、看了哪些內容。然後逐項檢視這些習慣帶給自己的感受。
「選擇」是挑出不好的使用習慣,戒除或改變這些習慣。假設有些應用程式只會愈用愈煩,就應該戒除不再使用。有些應用程式雖然有趣,但不宜用太久,例如用YouTube看三十分鐘的影片會覺得很愉快,但看太久就會開始覺得無聊或煩躁,則應該適當控制自己的使用時間。
「挑戰」是挑戰自己,制定計畫來戒除壞習慣。可以從「何時」做「何事」來著手,例如:每天早上先晨讀十分鐘,不要一起床就上網跟朋友聊八卦。當我們決定戒除壞習慣的時候,只說「我會改」是不夠的,必須有具體的計劃,才能看到成效。
「加強」是幫助自己面對挑戰,如何讓自己的戒3C計畫更容易執行、更容易成功?好不容易戒除壞習慣,如何讓自己不要重蹈覆徹?例如,在某些時段打開手機的「勿干擾」功能,或者請朋友晚上九點以後不要傳簡訊給你。
「追蹤」是定期追蹤、檢視自己的戒3C進度。問自己:今天有沒有做到給自己的挑戰?今天發生了什麼事,讓我更容易或更不容易達成自己的戒3C目標?
戒3C 家長老師都是挑戰
在教學現場,很多老師觀察到,孩子暑假裡過度使用3C,開學前也沒有收心,結果開學後整個學習力大幅下滑。這時候,常識媒體建議,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做上述五步驟「檢視」、「選擇」、「挑戰」、「加強」、「追蹤」的戒3C練習,同時加強親師溝通,邀請家長為孩子示範正面的3C使用習慣。
有時候,戒3C不但對孩子是個挑戰,對家長而言亦然。隨處可見的場景:在公園陪孩子玩的時候,也同時在網上收發電子信、跟同事聊天...。3C讓家長「人在心不在」,更重要的是, 孩子會注意到家長的3C使用習慣,並且有樣學樣。
老師可以邀請家長:
1. 制定「手機禁區」跟「無螢幕時間」。尤其是在孩子面前,示範給孩子看你希望使用3C時的行為習慣。吃飯的時候不要用手機,電視沒人看的時候就關掉。
2. 為自己(而不只是為孩子)建立健康的3C使用習慣。限制自己每天使用3C的時間,並切實遵守。現在的智能手機都有追蹤應用程式使用時間的功能。
3. 防止分心。如果父母告訴孩子在做功課時要關掉手機,家長自己也應該這樣做。跟家人相處、陪孩子玩的時候,請把手機設定為「勿干擾」。
4. 跟孩子一起看電影、玩電玩,而不是把3C當保姆。跟孩子一起看他們喜歡的節目,問孩子有什麼感想,最喜歡的角色是誰?覺得下一集會發生什麼事?把3C時間變成家庭時間。
圖:shutterstock
封面故事3
「3C像黑洞,吃掉孩子的時間和專注力!」親職部落客濤媽幫手機成癮的孩子找回自我
濤媽說:「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會有自己的手機,我不可能永遠管他手機的問題。」現在之所以收手機,是希望他學會安排時間及自我管理、如何正確的使用3C,以後再慢慢地把手機還給他。
知名部落客濤媽Janet所經營的臉書粉專「濤寶日記」,高達17萬人追蹤。她曾在臉書上分享幫兒子戒掉手機的故事,吸引許多粉絲轉分享,並請教濤媽到底是怎麼辧到的。
濤媽育有2個孩子,分別是升小六的兒子和升小四的女兒。一切要從開始上網課說起。因為在家遠距上課關係,孩子從早到晚、長時間地使用平板和手機。「上網課,為孩子帶來很大的模糊空間,爸媽很難去控管他們使用3C的時間,」濤媽說。你盯小孩用3C,孩子總理直氣壯的說自己在問同學和老師功課,或是要拍照上傳作業。
在此之前,上學期間兒子一天只能用30分鐘手機,用手機沒有什麼大問題,因此,濤媽不曾感受到手機所帶來的「殺傷力」。
長時間用3C,孩子的專注力變差且沒耐性
遠距學習期間,濤媽發現,孩子熟悉上網課模式後,上課變得不專心,會邊做其他事或是用手機和同學聊天。另外,最明顯的改變是,孩子變得容易不耐煩;問他話,回答不僅簡短「不要」「不想」,而且語氣不耐,連頭都不抬,眼睛就盯著手機或平板螢幕,令媽媽惱怒。
濤媽說:「孩子表現出來的態度是,你們幹嘛佔用我玩手機的時間。」而且,明明人都在家,兒子還會把手機放在口袋裡、機不離身,時不時就瞄一下、滑一下。
濤媽意識到問題有點嚴重。兒子原本很溫暖細心,喜歡觀察和溝通,做事很專心;孩子發生這麼大的轉變,濤媽思前想後,不得不懷疑與大量使用3C有很大的關係,「孩子是第一次如此長時間用3C,整個人陷入其中、不可自拔,有點像3C毒品成癮的感覺。」
孩子沒了手機大吵大鬧,像「戒斷」症狀
學期結束、不上網課之後,濤媽決定收走孩子的手機。濤媽的做法果斷明快,前一天跟孩子懇談:「你覺不覺得用手機這段時間以來,你整個人和態度都變了…」然後,預告隔天會沒收他的手機。
濤媽認為,比起不停地生氣、威脅孩子「你再不…,我就沒收手機」,爸媽淨說狠話卻又做不到,這種果斷的處理方式讓孩子知道爸媽「說到做到」。濤媽也提醒,爸媽有共識、站在同一陣線很重要。
任何的戒斷都是痛苦的。剛開始一個多禮拜,兒子每天大吵大鬧,狂盧媽媽「把我的手機還給我」。儘管濤媽內心崩潰無數回,但她沒有和兒子爭吵,她知道孩子這段時間吵鬧是正常的,「就像減醣、戒澱粉,剛開始一定會感到痛苦,這是身體和大腦的正常反應,不管戒什麼癮都是一樣的。」
這段時間,濤媽「冷處理」,沒有特別做什麼事或去安慰他,就是讓孩子回歸日常,回到沒有手機以前的生活、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濤媽說:「不能說是手機讓他變得不好,應該是說手機改變了他,所以,我們把手機拿走,讓他恢復平常的日子。」「我沒有給他太多特殊的關注,因為當你對他特殊化的時候,手機就變成焦點了。」
熬過最痛苦的一周之後,兒子開始會自己找事做,像是看書、畫畫、烘培。濤媽很欣慰,原本的孩子又回來了。濤媽說:「我不害怕拿走孩子的手機,所經歷的家庭革命。我害怕的是,現在如果不培養他正確的3C使用方法,會造成將來更嚴重的後果。」
希望孩子學會「拼」學習的線索
濤媽很理性地思考怎麼樣才是對孩子好的做法,這與她創業家的思惟很有關係。濤媽在美國念大學,研究所念早稻田大學自主創業,畢業後在日本美林證券當分析師,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後舉家回台,而後創業、代理國外嬰孩及家庭生活用品。
因為分析師的訓練,濤媽在看任何事情時習慣去看背後的原因,教養小孩也一樣;找出原因,並且設法讓事情往好的方向走。為人母,自然希望幫孩子變得更好。
濤媽認為,網路便捷、各種資訊唾手可得,對孩子來說,很快就得到答案,他不需要深度思考,只要選擇YES or NO、要或不要。
「學習應該是,在過程中逐漸地發現某些事情是如何形成的,」濤媽說,以前念書要找答案,得去圖書館從A到Z翻書找資料,逐漸拼湊出答案。「現在網路都幫你拼好了,就像買現成拼好的拼圖,少了中間拼的過程。」
濤媽認為,除了結果,學習的過程也很重要,這樣子的學習不僅扎實,也有助於學會將來如何做事。
收手機是暫時,重點是教孩子正確使用3C
雖然把兒子的手機收起來,但濤媽並未完全禁止他用3C,只要有學習的需求,例如:查資料、寫作業,還是可以使用平板或電腦。
濤媽很清楚:「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會有自己的手機,我不可能永遠管他手機的問題。」現在之所以收手機,是希望他學會安排時間及自我管理、如何正確的使用3C,而後再慢慢地把手機還給他,大人限制使用時間就好。
前一陣子,兒子想在平板上裝LINE,和阿公阿嬤聊天。濤媽把手機交給兒子,他收到驗證碼後、把手機還給媽媽,濤媽隨手把它放在桌上,10幾天下來兒子沒有去動手機,這在過去幾乎是不可能的。
「國際日」讓孩子培養搜尋和規劃能力
往年寒暑假,濤媽一家會安排出國旅行。今年受限疫情、無法出國,濤媽於是設計「國際日」活動;簡單來說,就是在家「偽出國」,至今他們已「神遊」希臘、土耳其和日本等國。
以前出國,都是爸媽負責規劃行程,孩子們幾乎沒有參與。而國際日則是將主控權交給孩子,讓他們自己決定去哪個國家,那天當中要吃什麼、穿什麼、做什麼,都讓孩子安排。
決定國家之後,2個孩子會上網做功課,搜尋那個國家的歷史、景點和飲食文化。以希臘來說,兒子按照希臘料理食譜,做了希臘優酪醬和沙拉,女兒則做了pita餅(口袋餅),還用圍巾幫爸媽裝扮成希臘人;加上投影機投放希臘風景,還播放希臘音樂,一家人都玩得很開心。
濤媽說:「透過國際日,孩子的3C使用經驗,從沒有什麼目的性的使用轉移到學習上,有目的性的正確使用網路,是一個很棒的改變。」
濤媽要求2個孩子儘可能的使用家裡現成的材料,最後他們表現出來的創造力,令她驚艷。日本國際日時,兒子本來計畫做章魚燒,但家裡沒章魚,因此用鰻魚代替、變成鰻魚燒。
「孩子天生就有創造力,很可惜的是,孩子用太多3C讓創造力都不見了。」濤媽說,「3C就像一個黑洞,吃掉孩子的時間、專注力和創造力。」
靜坐,讓孩子沉澱一下「再啟動」
濤媽觀察,現代孩子接觸的資訊龐雜,因此心思浮動;她常提醒2個孩子,你說過的話無法收回,「覆水難收」。因此,她試著帶孩子靜坐,回想一下自己今天做了什麼事、說了什麼話,沉澱一下。
濤媽笑說,剛開始沒幾秒鐘就聽到孩子窸窸窣窣,就知道他們坐不住了,她也不勉強;持續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可以靜坐的時間也愈來愈長,從幾秒鐘到現在可以維持數分鐘。
濤媽解釋,靜坐不是非要小孩頓悟些什麼,而是希望他們能夠有一段時間好好沉澱自己。孩子沒什麼定性,剛開始坐沒一會就動個不停,也沒關係,濤媽形容,「就像把引擎先關掉,休息一下,然後再重新啟動。」「光是他們靜下來這件事,讓大腦休息一會,就很棒了!」
照片提供/濤媽Janet
封面故事4
狂玩手機,英國4歲小女孩花64萬戒掉成癮!1張圖幫助小孩明白大人在擔心什麼?
科技成癮成為專有名詞,和酒精、毒品成癮沒有兩樣。父母一定不要覺得孩子還小看不懂、聽不懂,所以就不給他正確的環境和觀念,趁孩子還小,學習和吸收力最好的時候,就給他正確的觀念!
手機成癮 全球兒童身心發展皆陷入危機
《今日美國》日前公布美國青少年手機上癮報告,全美13~17歲中學生擁有智慧型手機比率高達89%,比2012年(41%)暴增一倍。其中將近一半(47%)有手機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有手機上癮問題」。
前幾年,英國出現一位四歲的3C成癮小女孩,拿走手機或平板就情緒不穩。到最後,父母得幫她報名為期28天的心理治療課程,費用高達16000英鎊,換算台幣超過64萬元。
「科技成癮」(Tech Addictions)成為專有名詞,和酒精、毒品成癮沒有兩樣。法國總統馬克宏競選時,把校園禁用手機做為主要教育政策,並在2018年9月嚴格執行。
禁止孩子使用手機的同時,也要讓孩子了解為什麼父母會擔心
許多父母因深知使用手機的隱憂,所以開始會限制孩子使用手機。但常常手機收起來時,孩子會開始焦慮和發脾氣;或是把手機收起來後,孩子會千方百計的找出來來偷玩,從手機使用的問題,又衍生出說謊的問題。更甚至在國內外,都出現過父母禁止孩子用手機,孩子憤而自殘的憾事......
為什麼會這樣?原因是孩子只感受到父母的限制和約束,而無法明白父母在擔心什麼?無法自己了解使用手機過度的後果,久而久之就會無法抵抗手機的誘惑,甚至引發「為什麼誰可以,但我卻不行?」等感受。
趁孩子最柔軟、心靈最乾淨時,要給孩子輸入正確的觀念
因此,父母一定不要覺得孩子還小看不懂、聽不懂,所以就不給他正確的環境和觀念,趁孩子還小,學習和吸收力最好的時候,就給他正確的觀念,讓孩子擁有長時間的累積和刺激下,自行擁有思考、判斷和抵抗力,方法如下:
一、父母從自身做起、降低用手機時間:不要以為孩子小,就看不懂爸媽在做什麼,日前一個小女孩用隔壁同學的拖鞋假裝在使用手機,模仿得唯妙唯肖,讓人不禁懷疑,是否拖鞋的背面真的有隻手機!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在孩子還小時,父母是爸媽最重要的模仿對象,所以縱使無法理解,但所有的行為都被深深的烙印在孩子的心裡,長大後會發現,孩子所有的習慣幾乎都源自於爸媽。因此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子,父母一定要從自身做起!
二、給孩子他的年紀可以理解的多種資源:要讓孩子懂得為什麼不要使用手機,要嘗試給予多種方式,除了父母一起開家庭會議討論溝通外、也可以特別找適合的影片、或者是讀本。
文字和圖片的閱讀,讓孩子能夠專注又深沉思考
7~10歲的孩子,在閱讀方面要吸引到他們的注意,需要有圖片,此外還有文字可能要搭配注音,讓孩子可以專注且無障礙享受閱讀。《未來兒童》62期裡,有一篇《小朋友該不該用手機?》以對話的方式帶小孩子回憶和思考:自己在用手機曾經有什麼困擾嗎?專家怎麼說?大人到底在擔心什麼?怎麼聰明使用手機?除了適合孩子讀以外,也很適合大人一起閱讀:
換位思考:當父母沉迷用手機時,孩子的感覺會如何呢?
近一兩年,《未來Family》月刊也報導過各國的孩子紛紛出現各種方式,來抗議爸媽過度使用手機,「跟我玩!不要一直滑手機!」「我們抗議!為什麼手機比我們更重要?」是德國的兒童最真實也難過的呼喚。
或許也可以問問孩子,倘若爸爸媽媽今天一直用手機,不好好跟他吃飯,他的心情會如何呢?好不容易全家出去玩,但其中有一個家人只想一直玩手機,感覺又是如何呢?一起共同訂下約定,什麼時候可以用,什麼時候不可以用吧!
不論如何,為了用手機而忽略掉對家人的愛和相處,是最可惜的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數位編輯:王信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