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午餐食在差 品質堪憂吃到怕 」 記者會
兒盟倡議
2023-09-10(兒福聯盟網頁)
2023 台灣兒少營養午餐調查報告 發布記者會
「營養午餐」太難吃?8成曾吃不飽,卻有一堆廚餘!
開學了,莘莘學子們又重回校園中!除了求學教育,家長也把正值發育階段最重要的一餐交給了學校,目前營養午餐在台灣國中小學的普及率已高達 9 成 9,但你知道學校都提供些甚麼菜色和內容嗎?孩子們吃下肚的是否都是營養的午餐呢?
兒盟今天公布「2023台灣兒少營養午餐調查報告」,結果發現孩子吃的營養午餐既不營養又不好吃:
8成學生午餐曾吃不飽卻留下一堆剩菜廚餘
兒盟調查發現,有 8 成國中生表示他們有營養午餐吃不飽的經驗,並有將近5成(47.2%)的國中生表示跟平常的正餐食量相比,營養午餐吃的比較少,然而少吃的原因是因為營養午餐的供應量不足嗎? 看起來並非如此,請國中生觀察班上的廚餘量,整體而言只有不到 3 成菜色被全部吃光,而剩下最多的是蔬菜,有高達 6 成 5 剩下 1/4 至半桶以上,主食飯麵類也有逾半(56.0%) 剩下 1/4 至 1/3 桶,為什麼寧願餓肚子也不吃?調查發現7成5(74.8%)的國中生說有他不喜歡的菜色,6成(60.1%)說有他不喜歡的味道,4成左右的學生認為口感不好(41.7%)、菜色太重複(40.6%)及太油(39.2%)。於是花費家長及納稅人血汗錢的營養午餐,就這樣大把大把進了廚餘桶!
品質參差不齊的營養午餐,讓孩子胃口差
缺乏把關的營養午餐不營養
本次調查於 22 縣市各抽樣 5 家國小、2 家國中,記錄 2023 年 6 月 12 日至 16 日於教育部「校園食材登錄平臺」所登錄的營養午餐內容,結果發現 154 所學校中,有超過 2 成 (22.1%) 每周提供炸物 2 次以上,更有 9 所學校 每周提供 3 次炸物,近4成(39.6%)每周提供 2 次以上丸類、香腸、重組雞塊、加工品,恐違反國健署「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更別說有許多高糖、高油、高澱粉的NG菜色組合,這些不健康的食物對孩子的吸引力相當高,勢必會排擠到選擇健康食物的機會。根據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於今(2023)年5月指出,全台僅約有 630 名營養師在協助處理營養午餐事宜,平均不到 19%的學校有營養師,學校大都是由非營養專業的校護甚至一般教師擔任午餐秘書,缺把關也難怪營養不起來了!
兒盟組織發展處處長黃韻璇,說明舉辦此次記者會的主要原因:早餐沒睡飽沒胃口、晚餐忙著補習沒時間吃,對正值生長發育的國小、國中生來說,學校的營養午餐應該是要提供最穩定份量和營養,能幫助發育、且具有教育意義的重要一餐 。但孩子吃下肚的營養午餐真的營養嗎?為什麼總是會聽到周遭孩子嫌營養午餐不好吃、營養午餐廚餘剩很多呢?正值新學期的開始,兒盟進行國中小校園營養午餐的大體檢,一方面實際透過抽樣學校檢閱校園食材登錄平臺、並邀集國中生幫忙紀錄實際的廚餘量,另外也透過家長和國中生的問卷調查,實際了解國中生食用營養午餐的狀況及心聲以及家長對於營養午餐的期待,以此更了解現行校園營養午餐面臨的各項問題,希望政府有關單位和家長能面對和解決,真正提供孩子們營養又好吃的午餐。
黃韻璇處長公布「2023台灣兒少營養午餐調查報告」
孩子既是學校午餐的「消費者」,也是「受教育者」
本次記者會也邀請長期關注學校營養午餐、食農教育並進行許多國際交流的大享食育協會共同來參與,大享食育協會黃嘉琳秘書長表示:
相較於日本於1954年、韓國於1981就有營養午餐的專法,我們卻遲遲沒有專門的法規來保障孩子營養午餐健康、安全,我們發現台灣的孩子相較於日韓,出現了比較胖、比較矮、蛀牙比較多、視力比較不好的狀況,雖然很難說是否有直接的關係,卻很需要政府來關注;除此之外我們也發現在校園內把關營養午餐的公職營養師比例相較於日本、韓國也相當低,據了解全國只有600位左右,可知我們對於孩子營養、健康的管理、教育投注相當少。孩子既是學校午餐的「消費者」,也是「受教育者」,營養午餐不應該只是選舉時候的問題,而是需要中央和地方齊心,透過明確的管理制度,把關營養午餐、把關孩子們的健康。
而學生為什麼不喜歡吃營養午餐?為了解國中生食用營養午餐的實際狀況及心聲,兒盟於 2023 年 5 月 1 日至 6 月 1 日 進行網路問卷施測,共收集 8,690 份國中生問卷,結果發現高達 7 成 5(74.8%) 的學生說營養午餐有他不喜歡的菜色;6 成 (60.1%) 說有他不喜歡的味道;另外也有4 成左右的學生認為口感不好 ( 41.7%)、菜色太重複 ( 40.6%)及太油 ( 39.2%) 。也難怪請國中生給學校的營養午餐打分數,平均只得到 51.3 分的不及格分數 (總分為 100 分,56.6%給50分以下)。
大享食育協會黃嘉琳秘書長 表示臺灣缺少專門法規保障孩子健康
兒盟黃韻璇處長表示:「學生們不喜歡營養午餐的結果就是寧願餓肚子也不吃,調查發現有逾 8 成 (80.6%)的學生在營養午餐有吃不飽的經驗,而其中有 36.5% 的學生會用忍耐來渡過,約 4 成 表示會用多喝水(42.4%)或吃零食飲料(39.6%)來果腹。 」
記者會現場也邀請到一位國中生小波和高中生Terry身為營養午餐消費者的親身體驗, 9年級的小波說:「學校的營養午餐有菜色經常會重複、甚至有油耗味,所以大家的胃口不太好,看到每天都有很多廚餘被倒掉,會覺得很浪費。」
Terry本身是個素食者,他深刻感覺營養午餐對於素食者非常不重視,他還曾經有一餐最糟糕的狀況主餐竟然只幾根筍絲;除此之外目前12年級的他也同樣有感於因為營養午餐不好吃剩食太多,所以也在兒盟的1420Hz平台發起聯署,希號召兒少一起來關心營養午餐和剩食問題。
小波表示菜色常重複 Terry曾因不滿現況在1420Hz平台發起聯署
立意良善的營養午餐為什麼這麼不受學生歡迎?甚至連營養都倍受懷疑呢?進一步了解營養午餐的輸送系統,我們發現了存在已久的結構問題,需要政府有關單位正視和解決:
問題一:不透明不一致的餐費,食材多少錢家長一頭霧水
兒盟表示:我們擔心的是這麼重要的營養午餐,目前竟沒有專門法規在管轄, 22 個縣市有 22 種規定,餐費更是百花齊放,因為供餐方式的不同,同一縣市內附近有些學校自己請廚工煮的收55元,由團膳公司供應的收65元,雖然兩校比鄰而居但繳付的餐費可能差距每餐10元。實際調查家長繳費的金額,排除有全額補助的縣市後,知道餐費的家長中有近五成 (47.1%) 在 50 元以下, 51至70 元則為 46 %,超過 70 元不到 6.9%,再加上餐費尚包含食材、人事、水電等成本,實際的食材費更是少得可憐,實在很難想像廠商如何用這樣的預算幫孩子們調配出營養又好吃的營養午餐?也難怪常有便宜的加工食品出現。再加上各校沒有公開資訊可知有多少用在食材上,如此不透明的機制讓家長更無從監督。
問題二:他處供應取代自校廚房,湯湯水水油油膩膩才能保鮮?
目前學校午餐供應方式大致上可分為「學校自設廚房」和需要從他處運來的「他校供應」或向團膳公司「訂盒(桶)餐」。可以想像在自己家的廚房煮好直接端上桌,一定會比從餐廳外帶回家更新鮮,更何況桶餐烹煮的份量小至百人大至千人,加上運送的時間,餐點需要提早到上午10點前甚至更早煮好,並保存在70度以上的油水中避免細菌滋生,這表示當孩子中午12:00開飯時,其實吃的已經是在高溫中悶了2小時以上的食物了!這也難怪有學生反映,肉類皮肉分離、青菜濕濕爛爛、難以下嚥。兒盟調查也發現,吃他校供應或訂盒(桶)餐的,有較高比例的孩子表示「有不喜歡的味道」、「有不喜歡的菜色」、「口感不好(例如太軟爛)」、「有廚餘,因為菜色不佳/不合胃口」,且孩子給營養午餐的分數也顯著的較自己學校煮的低(6.2分vs.7.0分)。而與108年相比,4年來自己學校有廚房的比例就降了7%,轉為由他校供應或訂盒桶餐,能吃到新鮮現煮的孩子也越來越少了!
問題三:缺乏家長參與,營養午餐的營養、安全保障誰來把關?
調查也了解國小家長對於營養午餐的期待,結果發現第一名就是營養均衡(86.9%)、其次是烹煮衛生/食品安全無虞(74.0%),此外也有4成家長認為要新鮮現煮(43.0%)、食材有品質認證/產品責任險(42.9%)及美味可口(42.5%)。但實際問家長是否清楚知道孩子營養午餐的內容,有1/4以上家長表示不清楚( 25.6%)、4成(42.1%)只知道菜單。此外,調查也有4成(39.9%)的家長不知道可以透過教育部「校園食材登錄平臺」查詢學校實際提供餐食的狀況,即使知道也僅有1成左右(12.2%)家長有使用過。尤其令人擔心的是也有7.9%的家長表示孩子實際遇過而吃到異物、食物中毒的狀況,卻有逾半 (51.4%)的家長表示不清楚遇到營養午餐發生問題時可以反映的管道,可見家長對於孩子吃下肚的午餐無從掌握與監督。
價格不透明 運送系統不統一 營養午餐的營養與安全誰把關?
兒盟呼籲政府設立專法、提升營養午餐品質並促成價格透明
營養午餐的現狀並非一朝一夕所造成,然而這複雜的系統性問題亟需中央政府的重視,以解決目前各縣市政府多頭馬車的狀況,即使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已設置學校午餐科,恐也無足夠法源權責可管轄,面對此狀況,兒盟呼籲:
一.設立營養午餐專法:
現行對於學校提供飲食及營養午餐之法規範,欠缺通盤規範的專門立法,各地方政府往往因其財政狀況或在地因素各行其是,造成22個縣市就有22種學校供餐方式,缺乏全國一致並符合最基本要求之供餐制度。每每出現營養午餐食安問題,只見地方政府消極地採取重罰方式來應對,缺乏積極的預防監管措施,餐費補助亦淪為買票的籌碼。反觀鄰近之韓國、日本早已於數十年前即有制定《學校給食法》規範校園午餐制度,我國亦應制定相關規範,以確保學校學生之飲食營養以及身心健康。
兒盟目前正在公共政策平台發起聯署「學校營養午餐亂象多,亟需專法監督管理!」行動,
邀請各位關心學子營養午餐議題的家長或是民眾共同聯署響應。
二.促成營養午餐價格透明,提升現行營養午餐品質:
目前營養午餐的價格沒有公開透明的機制,更無從得知食材、人事、設備費用的比例,各縣市規定、補助不同,加上供應方式不同,家長無從得知繳交的營養午餐費用使用在哪裡,更遑論面對基本食材漲價營養午餐卻未漲時,消失的價差是犧牲了哪一部分的品質。
呼籲政府應促成價格透明,提升營養午餐品質。除此之外我們更呼籲家長應更多關心孩子在學校吃些甚麼、吃進了甚麼,也適時的提供飲食教育、並扮演校園營養午餐的監督角色,促使政府有關單位更積極的改善學生營養午餐。
兒盟將於公共政策平台發起聯署 邀請各位家長民眾共同聯署響應
https://www.children.org.tw/news/news_detail/2990
營養午餐難吃廚餘多 8成學生曾吃不飽
楊惠芳/臺北報導
(2023/9/11國語日報)
兒福聯盟昨天公布「二○二三臺灣兒少營養午餐調查報告」指出,約八成學生午餐曾吃不飽,卻又剩下許多廚餘,主要原因是不喜歡菜色及味道差;另有近四成學校每週提供兩次以上丸類、香腸、重組雞塊、加工品,恐違反國健署午餐標準。兒盟呼籲政府設立專法,鼓勵家長參與,提升營養午餐品質,並促成價格透明。
兒盟是在五月一日到六月一日進行網路調查,共收到八千六百九十份國中生問卷。調查顯示,約七成五國中生表示有不喜歡的菜色,六成有不喜歡的味道,四成左右認為口感不好、菜色太重複及太油。
兒盟組織發展處長黃韻璇說,學生不喜歡營養午餐,寧願餓肚子也不吃,調查發現有逾八成學生吃不飽,其中三成六會忍耐來度過,約四成會用多喝水或零食飲料果腹。
另外,兒盟於二十二縣市各抽樣五所國小、兩所國中,記錄六月十二日到十六日於教育部「校園食材登錄平臺」登錄的營養午餐內容,結果發現一百五十四所學校中,有超過兩成每週提供炸物兩次以上,更有九所學校每週提供三次炸物;近四成每週提供兩次以上丸類、香腸、重組雞塊、加工品,恐違反國健署「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
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指出,全臺僅有六百三十名營養師協助處理營養午餐事宜,平均不到兩成學校有營養師。
兒盟表示,營養午餐目前沒有專法,二十二縣市有二十二種供餐方式,缺乏全國一致的制度。反觀韓國、日本,早在數十年前即制定專法規範校園午餐,臺灣也應制定相關規範,以確保學生的飲食營養。
教育部回應,現在訂有「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作為設計國小至高中學生於學校午餐菜單應攝取的熱量、營養素及六大類食物分量注意事項,包含儘量不使用魚、肉類半成品,油炸一週不超過兩次等。
逾7成學生「不愛營養午餐菜色」 餐費支出不透明兒盟籲專法管理
中時
兒盟今(9)日公布「2023台灣兒少營養午餐調查報告」,結果發現高達74.8%的學生說營養午餐有他不喜歡的菜色;且22個縣市餐費各異,扣除食材、人事、水電等成本,難以想像廠商在所剩不多的預算如何做出營養好吃的營養午餐,呼籲政府設立營養午餐專法,以提升營養午餐品質並促成價格透明。(本報資料照片)
開學後學生們回歸校園,營養午餐也已正式供餐,目前營養午餐在台灣國中小學的普及率已近100%,兒盟今(9)日公布「2023台灣兒少營養午餐調查報告」,結果發現高達74.8%的學生說營養午餐有他不喜歡的菜色;且22個縣市餐費各異,扣除食材、人事、水電等成本,難以想像廠商在所剩不多的預算如何做出營養好吃的營養午餐,呼籲政府設立營養午餐專法,以提升營養午餐品質並促成價格透明。
為了解學生在學校吃營養午餐在的實際狀況,兒盟於2023年5月1日至6月1日進行網路問卷調查,共收集8690份國中生問卷,結果發現高達74.8%的學生說營養午餐有不喜歡的菜色;60.1%說有不喜歡的味道;另外也有41.7%的學生認為口感不好、40.6%認為菜色太重複、39.2%認為太油等。
兒盟組織發展處處長黃韻璇表示,學生們不喜歡營養午餐的結果就是寧願餓肚子也不吃,調查發現有80.6%的學生在營養午餐有吃不飽的經驗,而其中有36.5%的學生會用忍耐來渡過,42.4%會用多喝水或吃零食飲料 (39.6%)來果腹;而根據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於今年5月指出,全台僅約有630名營養師在協助處理營養午餐事宜,平均不到19%的學校有營養師。
黃韻璇另指出,22個縣市有22種餐費收取規定,可能同一縣市內附近有些學校自己請廚工煮的收55元,由團膳公司供應的收65元,但餐費尚包含食材、人事、水電等成本,實際的食材費更是少得可憐,再加上各校沒有公開資訊可知有多少用在食材上,如此不透明的機制讓家長更無從監督。
兒盟指出, 現行對於學校提供飲食及營養午餐之規範,欠缺通盤規範的專門立法,各地方政府往往因其財政狀況或在地因素各行其事,導致缺乏全國一致並符合最基本要求之供餐制度,每每出現營養午餐食安問題,只見地方政府消極地採取重罰方式來應對,缺乏積極的預防監管措施,餐費補助亦淪為買票的籌碼。
兒盟說,反觀鄰近的韓國、日本早已於數十年前即有制定《學校給食法》規範校園午餐制度,我國亦應制定相關營養午餐專法規範,以確保學校學生之飲食營養以及身心健康,兒盟也正在公共政策平台發起聯署「學校營養午餐亂象多,亟需專法監督管理!」行動。
營養午餐難吃又不營養 8成學生吃不飽、 4成學校提供NG菜色
兒福聯盟今(10日)公布「2023台灣兒少營養午餐調查報告」,指出有8成國中生認為營養午餐吃不飽,原因主要是太難吃寧願餓肚子。(記者陳嘉怡攝)
2023/09/10 13:36自由電子報
〔記者陳嘉怡/台北報導〕學校營養午餐難吃又不營養,學生寧願倒掉也不吃。兒福聯盟今(10日)公布「2023台灣兒少營養午餐調查報告」,8成學生表示營養午餐吃不飽,但廚餘桶卻有一堆剩菜剩飯,原因包括菜色不喜歡、味道差。此外也發現近4成學校每週提供2次以上香腸、重組雞塊等加工食品,恐違反國健署午餐營養標準,可能是學校缺乏營養師把關所致,呼籲推動營養午餐專法。
兒福聯盟組織發展處長黃韻璇表示,對正值發育期的學生來說,學校的營養午餐應該是提供營養的重要一餐,然而根據兒盟調查有8成國中生表示營養午餐吃不飽,但並非營養午餐供應量不足,而是太難吃寧願餓肚子也不吃,其原因包括菜色不喜歡(74.8%)、味道差(60.1%)。
兒少代表小波表示,營養午餐提供的麵包口感軟爛,青菜也常有奇怪的油耗味,大幅降低食慾,有時寧願挨餓也不願吃營養午餐。另一位兒少代表Terry說,他是素食者但班上吃素的人很少,團膳廠商普遍比較不重視素食餐點,不僅菜色常重複、食材處理也不夠細心, 例如一週會出現很多次的蒸南瓜,甚至曾在便當中發現2公分的菜蟲。
為了解學校營養午餐菜色,兒福聯盟抽樣調查全國154所國中小在教育部校園食材平台登錄的營養午餐,發現22.1%的學校每週提供2次以上炸物,更有9所學校每週提供3次炸物;39.6%每週提供2次以上香腸、重組雞塊等加工品。而如醃菜、罐頭也有39%學校每週供應兩次以上。
黃韻璇指出,雖孩子們吃進去的份量無法得知,但比對國健署「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這樣的次數恐怕會讓孩子攝取過量的磷和鈉,影響發育。此外,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也曾指出,全台僅約有630名營養師協助處理營養午餐事宜,平均不到19%的學校有專業營養師,導致學生的餐食缺乏專業、足夠的人手把關。
大享食育協會秘書長黃嘉琳認為,台灣沒有營養午餐專法是政府的怠惰,反觀日本、韓國早在數十年前已制定「學校給食法」規範校園營養午餐制度,這也導致台灣的小朋友相比日韓學童,不僅身型上較胖較矮、蛀牙及視力不良比例也較高,呼籲政府儘速推動營養午餐專法,讓營養午餐食材價格透明、調整不合理的營養午餐價格,提升營養午餐品質。
兒福聯盟指出,近四成學校每週提供香腸、雞塊等加工食品,恐讓學生攝取過多磷和鈉,影響發育。(記者陳嘉怡攝)
營養午餐不營養 8成吃不飽卻廚餘一堆 4成學校供NG食物
2023-09-10 11:48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即時報導營養午餐
兒盟發表2023台灣兒少營養午餐調查報告。調查發現,近4成學校每周提供2次以上丸類、香腸、重組雞塊、加工品,恐違反國健署午餐標準,這跟缺乏營養師監督把關有關。圖/兒盟提供
開學還不到一周,就有國小家長投訴孩子學校午餐只發麵包配飲品,讓人不禁擔心學生的營養是否有人把關。兒盟今天發表2023台灣兒少營養午餐調查。報告顯示,8成學生表示午餐曾吃不飽,卻驚見廚餘,原因是菜色不喜歡(74.8%)、味道差(60.1%)所致。此外也發現有近4成(39.6%)學校每周提供2次以上丸類、香腸、重組雞塊、加工品,恐違反國健署午餐標準,這跟缺乏營養師監督把關有關。
根據統計,台灣雙薪家長的學齡兒家庭高達74.5%,因此營養午餐在國中小學的普及率已高達9成9。於5月16日至6月28日以網路問卷進行2023國小營養午餐情況及家長態度調查,共計收集1919份有效問卷,其中95.4%的孩子在學校有吃營養午餐,2.6%沒有,2.0%表示曾經吃過但因不想吃而取消。
而為了解國中生食用營養午餐的實際狀況及心聲,亦於5月1日至6月1日進行2023兒少網路調查,共收集8690份國中生問卷,其中95.2%有吃學校營養午餐。
兒福聯盟處長黃韻璇指出,兒盟於22縣市各抽樣5家國小、2家國中,記錄2023年6月12日至16日於教育部「校園食材登錄平臺」登錄的營養午餐內容,發現154所學校中,有超過2成(22.1%)每周提供炸物2次以上,其中更有9所(5.8%)每周提供3次炸物;而如丸類、香腸、重組雞塊、培根等,魚、肉類加工半成品,有61家學校(39.6%)每周供應2次以上,其中17家(11%)高達3至4次。
此外,其他加工品如醃菜、罐頭也有39%學校每周供應兩次以上,雖孩子們吃進去的份量無法得知,但比對國健署「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訂定的標準,這樣的次數恐怕會讓孩子攝取超標。
兒盟表示,此類加工品含有大量添加物及脂肪,也有高鈉、磷等問題,對還在發育中的國中小學生實在不宜攝取太多。高溫油炸及加工過程會造成食品原有的營養素及蛋白質被破壞或變質,油炸後的食物含有反式脂肪酸及致癌物質(如丙烯醯胺),吃多容易造成臟器負擔;而加工製品中除了常有較高的鈉以外,食品添加物中的磷也會影響兒少發育,可能造成骨質密度不足、長不高等問題。
兒盟也觀察到許多NG餐點組合,例如除了飯、麵作為主食以外,又有麵線、包子甚至麵包當作配菜,甚至又另外有甜湯,明顯澱粉、糖份太多;或是一天的菜色裡面有一半以上是炸物或加工品等,讓人擔心孩子們的營養均衡問題。
此外,兒盟在記錄的過程中也發現,部分學校有登錄不實的狀況,例如未依規定放上照片、菜名和照片不合、以調味料充當一個菜色等。因為校園食材登錄與申請補助有關,讓人不禁懷疑花了大把納稅人錢建置的校園登錄平臺及營養午餐補助費用,政府是否有在認真把關。
營養午餐應該是能吃飽又兼顧營養,讓學生們有精力迎接下午的課程。但在兒盟的調查當中,居然有8成國中生(80.6%)表示他們有營養午餐吃不飽的經驗,並有將近5成(47.2%)的國中生表示跟平常的正餐食量相比,營養午餐吃的比較少(少一些 34.4%、少很多 12.8%)。
然而吃不飽的原因是因為營養午餐的供應量不足嗎?兒盟請國中生觀察班上的廚餘量,整體而言只有不到3成(27.9%)的菜色被全部吃光,而剩下最多的是蔬菜,有高達6成5(65.4%)剩下1/4至半桶以上,主食(飯麵)類也有56.0%剩下1/4至1/3桶,但高糖油點心(如麵包、甜包子),超過8成是全部吃光或剩一點點,顯示這些不健康的食物對孩子的吸引力相當高,勢必會排擠到選擇健康食物的機會。
兒盟指出,青菜對孩子們本來吸引力就較低,更何況是為了大量烹煮及運送而長時間泡在油水中的青菜,這些沒吃完的青菜多數變成廚餘。但這些被丟棄的食物,卻是政府用納稅人的錢、透過補助政策,要求學校使用三章一 Q 國產可溯源食材。
廚餘這麼多,到底問題出在哪?兒盟訪問國中生吃營養午餐的心聲,高達7成5(74.8%)的學生說營養午餐有他不喜歡的菜色、6成(60.1%)說有他不喜歡的味道,4成左右的學生認為口感不好(41.7%)、菜色太重複(40.6%)及太油(39.2%)。
根據學校衛生法規定,班級數40班以上者應至少置營養師一人。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指出,即使加上偏鄉專案,全台僅約有630名營養師在協助處理營養午餐事宜,算起來不到19%的學校有營養師,很多學校是由非營養專業的校護甚至一般教師擔任午餐秘書,即在原有的業務外,還要負責開立菜單、監督食材來源、廚房運作、聯絡廠商、驗收等各樣工作,不只教師負擔大,學生的餐食也缺乏專業、足夠的人手把關。
此外,大多數學校供應營養午餐是要求學生自己攜帶餐具並且要自己帶回家清洗,這造成了多數學生使用單個餐碗或便當盒(56.0%)盛裝所有的菜色,甚至包含甜湯,其中近7成的學生覺得用同個碗盛裝湯湯水水很噁心,甚至有兩成(21.6%)覺得經常如此。
然而兒盟實際訪問家長表示,因為孩子被要求要把餐具帶回家清洗,若是分成很多碗,體積大而占空間,對書包已經大而沉重的孩子而言無疑是個負擔,但若使用多格型的餐具,又常會有湯汁漏出到書包,實在是兩難。
兒盟發表2023台灣兒少營養午餐調查報告。調查發現,近4成學校每周提供2次以上丸類、香腸、重組雞塊、加工品,恐違反國健署午餐標準,這跟缺乏營養師監督把關有關。圖/兒盟提供
兒盟於校園食材登錄平臺發現部分校園營養午餐有澱粉、加工品、炸物過量(上)及登錄不實(下)的問題。圖/兒盟提供
兒盟發表2023台灣兒少營養午餐調查報告。調查發現,近4成學校每周提供2次以上丸類、香腸、重組雞塊、加工品,恐違反國健署午餐標準,這跟缺乏營養師監督把關有關。圖/兒盟提供
國民營養法進度停滯 業者:落後日韓 難道還要落後大陸?
2023-09-10 13:09 聯合報/ 記者胡瑞玲/台北即時報導營養午餐
日、韓已訂定多部營養午餐相關專法,但台灣僅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法,業者盼盡快通過國民營養法及學校供餐法。本報資料照片
兒童飲食營養及校園食安問題長年受到關注,日、韓已訂定多部相關專法,但台灣僅去年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法,「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草案原地踏地40年,「學校供餐法」沒有下文。業者指出,在缺乏充足法源情況下,全台22縣市政府各司其事,是營養午餐最大亂象主因,如今已嚴重落後日韓,「難道還要落後中國大陸?」
中華民國餐盒同業公會理事長陳明信表示,今年8月前往韓國參訪當地營養午餐,發現台灣不只嚴重落後日本,營養午餐相關立法及學校執行情況也落後大幅韓國,韓國政府針對午餐專法投入大量資源及人力,「是台灣20年都很難追上」。
陳明信指出,現行學校營養午餐相關規範散落於多個不同法源,中央「學校衛生法」中雖有幾點條例,但營養午餐屬地方自治,因此各縣市政府僅參考;再到地方學校,因營養午餐由家長負擔,因此地方政府的規範,學校也僅是參考,導致全台22縣市卻有超過22種營養午餐規範,多頭馬車情況讓業者執行困難度大增。
陳明信說,目前全台供餐方式分為公辦公營、公辦民營、民辦民營等3種,以民辦民營來說,因供餐數大導致製成時間長,這都是制度造成產業困境;缺工是百工百業都會遇到的問題,韓國也有缺工問題,但學校營養午餐一旦有缺工情況,就會通報地方政府,政府就會派出儲備人力協助,這點台灣也應該思考。
陳明信表示,營養午餐與食安問題息息相關,但台灣談了很多年都不了了之,因此,公會將於10月底、11月初公布一份產業版的政策白皮書,建議4名總統參選人並要求應提出具體營養午餐政策。
陳明信說,政府往往都要發生大事才要正視問題,但總不能又發生兒童食安事件才來重視,台灣營養午餐專法已嚴重落後日韓,「再不重視,難道還要落後中國大陸嗎?」
兒盟:營養午餐NG 8成學生吃不飽
2023-09-11 02:55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趙宥寧/台北報導營養午餐
兒福聯盟昨公布營養午餐調查報告,竟有近4成學校菜色NG,兒盟因此呼籲應盡速制定營養午餐專法。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兒福聯盟昨發布二○二三台灣兒少營養午餐調查報告,逾兩成學校每周提供兩次以上炸物、近四成學校每周供應兩次以上魚、肉類加工半成品,營養顯然不均衡;兒盟因此呼籲政府比照日、韓等國制定營養午餐專法,改善餐費不透明、家長難監督等問題。然而教育部早在二○一八年就宣示提出專法,五年來仍不見蹤影,顯然是學童午餐「不營養」的主因之一。
四成學生寧願喝水
調查發現,六成國中生覺得學校營養午餐味道不好、四成覺得菜色太重複、近半數吃的份量比平常少、平均評分不及格;廚餘桶內,六成五為兒童發育過程最需要的青菜,超過四分之一廚餘則為主食。反觀八成學生有吃不飽的經驗,四成寧可選擇喝水、吃零食果腹,正嚴重影響正在發育的兒少健康。
兒盟組織發展處處長黃韻璇表示,重要的營養午餐竟無專法可管轄,廿二個縣市有廿二種規定,缺乏全國一致並符合最基本要求的供餐制度。每當營養午餐出現食安問題,只見地方政府消極地採取重罰方式應對,缺乏積極的預防監管措施,餐費補助亦淪為政治人物買票的籌碼。
營養午餐有三問題
兒盟進一步了解校園營養午餐系統,發現營養午餐有餐費不透明、缺乏家長參與、他處供應取代自校廚房等三大結構性問題。以向團膳公司訂「桶餐」為例,桶餐烹煮的分量小至百人大至千人,加上運送時間,餐點需要提早到上午十時前煮好,代表孩子中午開飯時,吃的是在高溫中悶了兩小時的食物,不易維持食物新鮮度與口感。
黃韻璇認為,即使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已設置學校午餐科,也無足夠法源權責可管轄,必須設立營養午餐專法才能解決此一問題。執政黨立委陳培瑜等人早就召開記者會,提出相同訴求,至今仍不見草案內容,反觀日本與南韓,幾十年前便已制定全國性的營養午餐專法。
教部:蒐集彙整資訊
教育部表示,部版「學校午餐條例」草案已於二○一九年公告,經多次公聽會及座談會,目前名稱調修為「學生午餐及飲食教育條例」。
考量偏鄉學校供應午餐、經費編列、人員配置規畫等議題仍需討論確認,為讓專法立法後能順利運作,已先行推動公立國民中小學午餐廚房精進計畫等,蒐集彙整資訊後作為訂定午餐專法的參考依據。
教育部表示,現訂有「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包含盡量不使用魚、肉類半成品,油炸一周不超過二次,供學校依循。將持續依相關法令,結合行政院食安五環等方式,維護午餐供應品質。
法規落後/團膳業者:統一標準 解產業困境
2023-09-11 02:56 聯合報/ 記者胡瑞玲/台北報導營養午餐
兒童飲食營養及校園食安問題長年受到關注,台灣僅於去年通過食農教育法,「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草案原地踏地四十年,「學校供餐法」至今仍無下文。團膳業者表示,目前業者扛下重責任,盼政府盡快訂定專法、統一標準,從根本解決價格、食材、剩食的問題,否則再不重視,「難道要落後中國大陸嗎」?
台北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高嘉鴻說,由於無法源依據,各地方學校的家長,需負擔的營養午餐費用不一;農業部雖推動「三章一Q」食材每人每日十元補貼,盼讓食材更在地化,政府也看似重視營養午餐,但相關法令至今仍無下文,態度讓人疑惑。
高嘉鴻指出,營養午餐是社會福利的一環,業者扛下很大責任,卻也面臨諸多困境及挑戰,例如人員配置、設備設施、食材供應、收費基準等;強調在地化、多元豐富化的學校,會提供較多道菜,卻衍生剩食大增等問題。他建議盡快訂定專法,統一全台標準,從根本解決問題。
中華民國餐盒同業公會理事長陳明信說,現行學校營養午餐相關規範散落於多個不同法源,導致全台廿二縣市有超過廿二種營養午餐規範,多頭馬車下,業者執行困難度大增;全台供餐方式分為公辦公營、公辦民營、民辦民營等三種,民辦民營的供餐數大,導致製成時間長,這反映制度造成的產業困境。
陳明信說,營養午餐與食安息息相關,台灣談了很多年都不了了之,政府往往得等發生大事才正視問題,台灣營養午餐專法已嚴重落後日韓,「再不重視,難道還要落後中國大陸嗎」?他強調,公會將於十月底、十一月初公布產業版政策白皮書。
家長:快定專法、營養午餐SOP
2023-09-11 02:56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營養午餐
兒盟的營養午餐調查發現營養午餐不受學生歡迎,連食材都不夠營養,使家長團體和食育團體都呼籲政府須盡快制定營養午餐專法,才能完整制定營養午餐的SOP,由國家負責把關,才能讓午餐可兼顧安全、營養與美味。
食育團體大享食育協會長期關注學童飲食、調查台灣、日本與南韓學校午餐政策,協會秘書長黃嘉琳表示,跟台灣飲食型態、教育體制、文化風俗相近的日、韓,分別早於一九五四年及一九八一年年訂定「學校給食法」,以專法管理學校供餐。
大享食育呼籲學校供餐法制化,並將「尊重專業、源頭管理食材、資訊公開、傳承飲食文化」等四面向納入考量,徹底改善台灣校園供餐體系。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聯盟曾做過小型調查,發現學生對學校最不滿意的部分往往是「營養午餐很難吃」,國中生對營養午餐的平均分數只得到五一點三的不及格分數 ,近六成學生給學校營養午餐五十分以下的評價,與兒盟昨公布的調查結果相似。
黃正銘表示,現行目前學校供應營養午餐的三種作法都有問題,例如公辦公營的食材採購缺乏統合,肉類、乾貨等分別向不同廠商採購,一旦出現食安問題,難以釐清業者責任;公辦民營採多校聯盟,業者一校接一校送午餐,食材放太久容易滋生細菌。向團膳業者訂購的「桶餐」也有類似問題。
黃正銘認為,台灣應盡速制定營養午餐專法,完整制定營養午餐的所有SOP,並仿效日本由國家提供營養午餐的食材、再找廚工烹調,由國家負責把關營養午餐。
台小學生比日韓胖矮、蛀牙多 家長:問題出在營養午餐
2023-09-10 15:08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即時報導營養午餐
日、韓已訂定多部營養午餐相關專法,兒盟呼籲設立營養午餐專法解決此一問題。本報資料照片
營養午餐專法有多重要?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之前曾調查,台灣國小學生身高比日韓少2公分,他認為跟台灣缺乏營養午餐專法有關,因為國小是孩子重要的成長階段。
大享食育協會秘書長黃嘉琳也說,相較於日本於1954年、南韓於1981就有營養午餐的專法,台灣卻遲遲沒有專門的法規來保障孩子營養午餐的健康,協會發現台灣的孩子相較於日韓,出現了比較胖、矮、蛀牙多、視力差的狀況,也認為是缺乏營養午餐專法所致。
黃正銘表示,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私下做過調查,發現學生對學校最不滿意的部分往往是「營養午餐很難吃」、街訪學生對營養午餐的看法,9成表示「很難吃」。
兒盟今天發布的「2023台灣兒少營養午餐調查報告」也證實這種說法。 發出的8690份國中生問卷中,高達7成5(74.8%)的學生說營養午餐有他不喜歡的菜色;6成(60.1%)說有他不喜歡的味道;另外也有4成左右的學生認為口感不好(41.7%)、菜色太重複(40.6%)及太油(39.2%)。營養午餐的平均分數只得到51.3分的不及格分數 ,總分為100分,56.6%給50分以下。
學生不喜歡營養午餐的結果,就是寧願餓肚子也不吃。調查發現,有逾8成(80.6%)的學生在營養午餐有吃不飽的經驗,而其中有36.5%的學生會用忍耐來渡過,約4成表示會用多喝水(42.4%)或吃零食飲料(39.6%)來果腹。
黃正銘表示,營養午餐專法躺在立法院5年。目前各校的營養午餐有3種作法,一是公辦民營、二是公辦公營、三是向團膳業者「訂盒(桶)餐」,但3種各有問題。
黃正銘表示,公辦公營在於食材採購問題,沒有統合的機制。冷凍食品和肉類、乾貨等分別向不同廠商採購,混在一起一旦出現食安問題,到底誰來負責?公辦民營為了減少成本採多校聯盟、業者一個區域一個區域去送,食材放太久容易滋生細菌。
黃正銘認為,台灣應該制定營養午餐專法,學日本食材由國家制定法規和提供、國家負責把關,學校再找廚工,並把營養午餐的所有SOP制定好。
餐費不透明、家長難參與 兒盟呼籲設營養午餐專法
2023-09-10 13:51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即時報導營養午餐
日、韓已訂定多部營養午餐相關專法,兒盟呼籲設立營養午餐專法解決此一問題。本報資料照片
兒盟今天發表2023台灣兒少營養午餐調查,報告顯示,立意良善的營養午餐不受學生歡迎、甚至連營養都備受懷疑。兒盟表示,進一步了解營養午餐的輸送系統,發現營養午餐有餐費不透明、缺乏家長參與、他處供應取代自校廚房等三大結構性問題,即使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已設置學校午餐科,恐也無足夠法源權責可管轄。兒盟呼籲設立營養午餐專法解決此一問題。
兒盟組織發展處處長黃韻璇表示,重要的營養午餐竟無專法可管轄,22個縣市有22種規定,餐費更是百花齊放。因為供餐方式的不同,同一縣市內附近有些學校自己請廚工煮的收55元,由團膳公司供應的收65元,雖然兩校比鄰而居,但繳付的餐費可能差距每餐10元。
實際調查家長繳費的金額,排除有全額補助的縣市後,知道餐費的家長中有近5成(47.1%)在50元以下,51至70 元則為46%,超過70元不到6.9%,再加上餐費尚包含食材、人事、水電等成本,實際的食材費更是少得可憐。
黃韻璇說,實在很難想像,廠商如何用這樣的預算,幫孩子們調配出營養又好吃的營養午餐?也難怪常有便宜的加工食品出現。再加上各校沒有公開資訊可知有多少用在食材上,如此不透明的機制,讓家長更無從監督。
第二個問題是「他處供應取代自校廚房」,兒盟指出,目前學校午餐供應方式大致上可分為「學校自設廚房」和需要從他處運來的「他校供應」或向團膳公司「訂盒(桶)餐」,桶餐烹煮的份量小至百人大至千人,加上運送的時間,餐點需要提早到上午10點前甚至更早煮好,並保存在70度以上的油水中避免細菌滋生。這表示當孩子中午開飯時,其實吃的已經是在高溫中悶了2小時以上的食物,如何維持食物的新鮮度與口感?
第三個問題是「缺乏家長參與」。此一調查也了解國小家長對於營養午餐的期待,結果發現第一名就是營養均衡(86.9%),其次是烹煮衛生/食品安全無虞(74.0%)。此外,也有4成家長認為要新鮮現煮(43.0%),食材有品質認證/產品責任險(42.9%)及美味可口(42.5%)。但實際問家長是否清楚知道孩子營養午餐的內容,有1/4以上家長表示不清楚(25.6%),4成(42.1%)只知道菜單。
此外,近4成(39.9%)的家長不知道可以透過教育部「校園食材登錄平台」查詢學校實際提供餐食的狀況,即使知道,也僅有1成左右(12.2%)家長有使用過。
尤其令人擔心的是,也有7.9%的家長表示孩子實際遇過而吃到異物、食物中毒的狀況,卻有逾半(51.4%)的家長表示不清楚遇到營養午餐發生問題時可以反映的管道,可見家長對於孩子吃下肚的午餐無從掌握與監督。
黃韻璇表示,營養午餐的現狀並非一朝一夕所造成,即使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已設置學校午餐科,恐也無足夠法源權責可管轄。
黃韻璇說,因此兒盟呼籲設立營養午餐專法,目前正在公共政策平台發起聯署「學校營養午餐亂象多,亟需專法監督管理」。
兒盟也呼籲,政府應促成營養午餐價格透明,提升現行營養午餐品質,學校也應適時的提供飲食教育、並扮演校園營養午餐的監督角色,促使政府有關單位更積極的改善學生營養午餐。
是政府或家長的事情?營養午餐無專法 費用剩食成問題
2023-09-10 13:46 聯合報/ 記者胡瑞玲/台北即時報導
學生飲食營養及校園食安議題長年受到關注,但針對學校供餐的相關事務卻並無專法。圖為學校營養午餐示意圖。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學生飲食營養及校園食安議題長年受到關注,但針對學校供餐的相關事務卻並無專法,業者表示,營養午餐作為社會福利的一環,目前業者扛下很大責任,盼政府將學校午餐視為政府的事情,盡快訂定專法、統一標準,從根本解決價格、食材、人力及剩食問題。
台北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高嘉鴻表示,鄰近台灣的日韓很早就訂定相關法令,政府將學校營養午餐當作政府的事情,因此訂定專法,「反觀台灣到底是當作政府的事情,還是家長的事情?」台灣各縣市營養午餐執行狀況不同,各縣市對於營養午餐的標準沒有一致,中央角色要如何定位需要思考。
高嘉鴻說,由於沒有法源依據,各地方學校的家長需負擔的營養午餐費用不同,有些是由學校全權負責餐費,有些則是要家長自行埋單;2017年起農委會(現為農業部)推動3章1Q食材補貼,盼讓食材更在地化,看起來政府也認為營養午餐很重要,但相關法令卻遲未有下文,態度讓人疑惑。
「平等教育、平等午餐」,高嘉鴻指出,沒有依據沒有規範,營養午餐作為社會福利的一環,目前由業者扛下很大的責任,卻也面臨許多困境及挑戰,過去討論營養午餐價格僅是表面,背後問題才是水深處,涉及人員配置、設備設施、食材供應、收費基準等問題。
高嘉鴻表示,目前政府似乎要專注於食材供應部份,因此提供獎勵金盼使用國產食材,而日韓則有更進一步的作法,成立食材供應官方單位進行統籌,讓食材供應更安全。
費用負擔部分,日本作法是家長負擔食材費,其餘均由政府吸收,每年度會考量物價滾動式檢討是否漲價,韓國則是全免費,營養午餐費用均是政府負責;台灣目前各縣市政府標準不一,未來需思考如何執行。
高嘉鴻表示,沒有專法規範統一標準,也會造成剩食問題。目前營養午餐強調在地化、多元豐富化,費用較高的學校,提供的菜道數也會比較多,但菜道數多,不僅提高食材製成風險,剩食數量也會大增。高家鴻說,新的會期將開始,盼能盡快訂定專法,統一全台標準,政府、業者、家長一起正視兒童營養及營養午餐議題。
營養午餐遭指「不營養」? 教育部:依規油炸每周不超過2次
17:482023/09/10
中時
教育部表示, 現在訂有「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供學校開立菜單之依循。 (本報資料照片)
針對兒童福利聯盟指營學校養午餐不營養,教育部表示, 現在訂有「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作為設計國小至高中學生於學校午餐菜單應攝取之熱量、營養素及六大類食物份量之注意事項,包含盡量不使用魚、肉類半成品,油炸1周不超過2次等,供學校開立菜單之依循。
依教育部國教署公告的「學校外訂盒(桶)餐採購契約(範本)」,明訂學校營養午餐食材採購應配合政府推動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可溯源食材政策,優先採用具三章一Q標章標示食材;肉類加工(再製)品應採用「肉品原料來源」為國產在地之優良產品。目前學校午餐使用三章一Q標章(示)食材占比,已達98.05%。
教育部國教署將依相關法令規定,結合行政院食安五環,落實中央聯合訪視抽查、地方政府主動全面督導、學校落實管理三級校園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機制,並要求學校確實驗收食材,維護午餐供應品質。
教育部表示,109年辦理「公立國民中小學午餐廚房精進計畫」,又於110年經行政院核定「推動偏鄉學校中央廚房計畫」,從興建廚房、補助設備、補充人力、運送、使用可溯源食材、精進菜單方案提高偏鄉午餐費達62元等項目予以協助,投入金額超過63.1億元,讓學生繳交之午餐費用至少9成回到食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