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小學堂/宇宙輻射強襲 太空人恐急症致命
2023-11-10 01:00 聯合報/ 編譯高詣軒/綜合報導
太陽成殺手 來自太陽的強烈輻射可能引發急性輻射症候群。圖為二○一七年七月觀測到的中型太陽閃焰和日冕大量拋射現象。(路透)
宇宙空間充斥會影響人體的輻射,這對於在離地球較近的「低地軌道」活動的當代太空人,或許是可解決的問題,但若要探索更遠的太空並停留更久,就會相對棘手難解。專家指出,暴露於宇宙輻射可能產生急性症狀,嚴重時可能危害太空人性命,長期暴露的威脅則可能包括提高罹癌風險。
太陽風暴 導致嘔吐感染
美國「科學人」雜誌報導,部分宇宙輻射來自太陽,特別是太陽風暴發生時,會釋放足以損害人類DNA的赤裸質子。美國貝勒大學醫學院教授、太空健康轉譯研究所(TRISH)所長多諾維爾(Dorit Donoviel) 說,這可能使人感到極為不適,引發急性輻射症候群。
若無法及時避免,首先會感到惡心,致使太空人在太空衣當中嘔吐。這恐會引發性命攸關的局面,因為嘔吐物可能干擾維生系統,或者太空人會將其吸入。接著,可能發生嗜中性白血球和紅血球等細胞減少,意味人體難以抵禦細菌並給予組織細胞足夠的氧氣,使人疲憊、貧血、無法對抗感染、嘔吐,甚至有致死之虞。
銀河宇宙射線 量多致癌
除太陽射線外,也得考慮另一種輻射「銀河宇宙射線」。這類射線主要由快速移動的氫元素構成,但亦包含各類元素,來源是恆星爆炸時的「超新星」等天體活動,比起單一質子有高出許多的能量和質量。
如果太空人目的地是火星,途中承受的銀河宇宙射線量可能不會太大,但若需要多年待在太空船裡或其他行星表面,算法就會改變。多諾維爾以蚊子叮咬為例,短時間待在有數隻蚊子的房間可能無礙,但若待上數月,恐怕就會搔癢難耐;以銀河宇宙射線來說,伴隨的致癌風險會就像蚊子咬一樣,逐漸積少成多。
水造防護牆 擋太陽質子
面對太陽輻射,未來的太空人可能使用水打造防護牆,阻擋來襲的質子,但人類需要強化對太陽質子事件預測能力,讓太空人得以在大量粒子來襲前,及時使用防護措施。
而對於銀河宇宙射線,由於較難以水阻隔,多諾維爾的TRISH機構則致力研究如何幫助人體修復輻射傷害,研發有助修復DNA損害的化學成分,以供太空人服用。
國際小學堂/太空改變人體基因 長程任務難
2023-11-10 01:00 聯合報/ 編譯高詣軒/綜合報導
美國太空人盧比歐九月廿七日從國際太空站返回地球,降落後由專人協助離開聯合號太空船。(法新社)
美國航太總署(NASA)太空人盧比歐(Frank Rubio)在太空待了三七一天,終在九月底重返地球。他在太空軌道停留的時間,打破先前美國太空人三五五天的紀錄。但長期處在無重力的宇宙環境,對盧比歐身體造成很大影響,他剛回到地表時,須由專人抬出太空船。
事實上,長時間滯留宇宙可能衝擊人體肌肉、骨骼質量,甚至影響基因和大腦構造。
盧比歐去年九月飛赴國際太空站,本應今年三月返回,但他和同事原定搭乘的太空船發生冷卻劑洩漏,致使飛返延後。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盧比歐這趟太空行,有助學界了解人類要如何因應長途太空飛行。目前學界已知,長期待在太空,對人類身體各方面都有重大影響。
美國太空人盧比歐在國際太空站(ISS)內漂浮。為對抗宇宙無重力環境加速肌肉和骨質流失,太空人每天都會重訓。(美聯社)
肌肉與骨質 流失速度都倍增
太空人若盼深入太陽系,勢必得適應長期宇宙生活,畢竟根據現有計畫,光是往返火星就要花上三年以上。BBC指出,宇宙給太空人的衝擊之一,是肌肉和骨骼質量的萎縮風險。
在無重力環境下,由於不再須抗衡重力,協助維持人體背、頸、小腿和四頭肌姿勢的肌肉將衰退最多。上太空兩周內,肌肉質量可能減少多達兩成,三至六個月的長期任務更恐使肌肉減重三成。
同樣,失重環境將讓太空人的骨骼逐漸流失礦物質。每個月骨骼質量可能減少百分之一至二,半年間則可能流失至多一成,這將增加太空人的骨折風險並拖長康復時間。地球上,年長者骨骼質量流失速率約每年百分之○點五至一,足見宇宙環境的影響。太空人返回後,至多須四年才能恢復骨骼質量。
為了對抗肌肉和骨骼流失,國際太空站的太空人每天會做二點五小時的運動和高強度訓練,包含深蹲、硬舉、划船和臥推動作等,外加使用跑步機和健身腳踏車,也會攝取補給品保養骨骼。但近期有份研究指出,這樣的訓練方式或許還是不夠,未來太空人可能測試更強的肌力訓練和高強度間歇訓練,看看是否有助抗衡肌肉流失。
美國太空人凱利(左)和雙胞胎兄長馬克(右)二○一六年合影。科學家透過凱利的案例,研究宇宙環境對人類的影響。(美聯社)
腸道菌叢變 染色體端粒縮短
美國太空人凱利(Scott Kelly)曾在國際太空站停留三四○天,其雙胞胎哥哥則待在地球上,科學家能藉此案例,研究長期太空航行的影響。例如,凱利在太空軌道期間,身體質量減少了百分之七,腸道中的真菌和細菌也相較先前明顯改變。
前述改變其來有自,畢竟太空飲食和地球迥異,且由於人類有大量腸道和口腔微生物是來自周邊人們,環境改變想必影響體內微生物。宇宙輻射的照射,加上使用回收水和身體活動的改變,皆可能是影響因素。
凱利長期太空行帶來的重要發現,還包括顯示宇宙環境對人類DNA的影響。在我們染色體末端,有著被認為可以防止基因受損的端粒(telomere),通常會隨老化而縮短,但針對凱利和其他太空人的研究發現,太空航行似乎會改變端粒長度。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環境和放射健康教授貝里(Susan Bailey)參與過凱利等十多名太空人的研究,發現宇宙航行期間,端粒會明顯較長,但返回地球後,端粒則迅速縮短,最後許多端粒長度常會比離開地球前還短。對此現象,貝里表示學者已有頭緒,但盧比歐等太空人的資料加入將相當重要。
大腦會膨脹 恢復期上看三年
凱利長期停留在國際太空站時,認知表現改變不大,與留在地面上的哥哥雷同,但研究者發現,凱利返回地球後約半年間,認知表現的速度和準確度確實下降,這可能是因為他的大腦要重新適應地球重力,且生活方式變化極大之故。
另外,一名俄國太空人曾於二○一四年在國際太空站停留一六九天,之後接受研究的結果發現,在停留太空軌道期間,他的大腦中與動作、方向感、平衡和自身動作感知相關的部分,神經連結的程度有所改變。由於宇宙的無重力環境,太空人行動方式往往得調整,因此相關改變不特別令人意外。
近期一項研究的結果則較令人憂心,指出長期太空任務期間,大腦構造可能有其他改變。被稱為右側腦室和第三腦室的構造,在太空可能會發生膨脹,需要至多三年才能縮回正常大小。這些構造主要負責儲存腦脊液、提供大腦營養素並清除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