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TIMSS 調查出爐:台灣學生科學、數學成績全球前三,學習興趣、自信卻持續低落
教育部今天和全球同步公布2023年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台灣8年級學生的數學和科學都名列全球第二,4年級學生則分別排行第二和第三。但學生沒自信沒興趣的比例,卻仍高於國際平均。
2023年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公布,台灣8年級學生的數學和科學都名列全球第二,4年級學生則分別排行第二和第三。整理製表:趙宥寧、劉映均
文 趙宥寧
2024-12-05 08:40 翻轉教育
本文重點摘要
TIMSS 2023 今天公布調查結果,接受 108 課綱的台灣四年級、八年級學生,在數學、科學成績表現名列全球前三,但不喜歡、沒自信學數學和科學的比例,卻明顯高於國際平均。八年級學生認為數學或科學沒價值的比例,也高於國際平均。而在這次評比,新加坡再次拿下四項冠軍,而且學生也表現高度學習興趣與自信心,與國際平均相仿。
台灣學生的數理表現優異。教育部今天和全球同步,公佈 2023 年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台灣 8 年級學生的數學和科學都名列全球第二,4 年級的數學和科學,則分別排行第二和第三,其中八年級數學、科學排名持平,四年級的數學、科學排名雙雙進步。新加坡在四項的表現都名列第一,台灣、韓國均分屬各項排行前五名。
教育部今天和全球同步,公佈 2023 年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趙宥寧攝
受測學生均接受 108 課綱,且經歷新冠疫情
TIMSS 是由 IEA(教育成就評鑑國際學會)、每 4 年施測一次。台灣從 1999 年起參加,至今參與第 7 次。2023 年有 58 個國家參與 4 年級評比,44 個國家參加 8 年級評比。而全台有 5,308 名小四學生、5,543 名 8 年級學生被隨機抽樣參加此次測試。本次受測學生均為 108 課綱學生,且在受測期間曾經歷新冠肺炎疫情。
TIMSS 除了透過電腦施策成就測驗,也同時向學生、老師發放紙本問卷,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態度。根據問卷結果,台灣學生持續在此次測試成績中創下歷屆最佳的成績,但卻普遍「不喜歡」學數學、科學,也「沒自信」學數學、科學,甚至認為學習「沒價值」,年齡愈大愈不喜歡,比例均遠高於國際平均。但從國際平均來看,各國學生對數學、科學「不喜歡」與「沒自信」的比例均較往年提升。
台灣學生對數學、科學均沒自信也不喜歡
台灣學生不喜歡數學的比例,從四年級的 46%,提高到八年級的 61%;四年級不喜歡科學的比例也較往年提高,從 2011 年到 2019 年維持在 11 到 12%(和國際平均相當),提升到 23%,到了八年級卻急速提升到 41%。而且,台灣八年級學生認為數學或科學沒有價值的百分比,分別是 41%和 42%,同樣高於國際平均(24%和 27%)。
台灣學生不喜歡數學的比例,從四年級的 46%,提高到八年級的 61%。
台灣學生不喜歡科學的比例,從四年級的 23%,到了八年級急速提升到 41%。
台灣學生擁有學習高成就,卻出現不喜歡與沒自信的學習態度。台師大科教中心副研究員李哲迪分析,這與「文化」息息相關。他說,曾有研究指出,儒家文化強調學習是學生的責任,在責任心驅使之下,學生擁有高成就表現;但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不僅學習成就好,學生也喜歡學習,且對學習有自信,與國際平均相仿,這部分值得進一步了解。
學習態度待加強 專家分析與「二因素」有關
而從數據來看,四年級學生普遍喜歡學習科學,但到了八年級,學習興趣與學習自信卻大幅陷落。李哲迪參考各國情形推測,主因可能是課程難度上升,也影響學習興趣、自信,出現「學習疏離」情形。另外,也與教師教學方法有關,尤其台灣有國中教育會考,也許學生在小學接受了大量的探究課程,但到了國中,受限會考而影響老師的教學方式,從探究引導轉為知識運用,也會影響學生對學習的評價。
本次研究也顯示,台灣四年級、八年級學生每月在自然科學課中至少做一次實驗的百分比,分別為 90% 與 65%。李哲迪指出,當教師愈重視提問、做實驗、運用概念或證據解釋現象和辯論時,八年級學生科學學習興趣就愈高,但我國教師目前對辯論、運用證據解釋現象的學習活動較不重視。
趕進度、拼熟練 教學現場有苦難言
「兩週能做一次實驗就不錯了!」台北市古亭國中校長莊豐兆接受《親子天下》訪談時坦言,在有進度壓力的情況下,老師光課本、習作要上得仔細,就得花掉大半時間。以數學科為例,108 課綱也將數學時數調降,教育部近年也嚴抓輔導課採正常教學,導致老師把該上的課完成後,幾乎沒有餘裕去思考「推陳出新」的事。
莊豐兆也說,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不是教完課本、習作,學生就能把會考考好。主因是會考強調素養導向,但素養導向需要理解、閱讀能力,學生在有時間壓力的考試中,也不可能慢慢解題,導致老師必須要把學生訓練到「精熟」,讓學生看到題目就能馬上作答。
專家:教師應改變教學信念
李哲迪表示,除了文化角度以外,由於課程難度難以調整,但他提醒,過去有老師可能會誤以為透過探究教學,會導致學生學習成就下降,但其實不然。老師若能採取探究、素養導向的教學方法,應有助於提升學生學習自信與興趣,只要能改變教學信念,就有助於改善現況。
莊豐兆長期在教學現場觀察,他發現,探究教學確實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也有助於讓「低成就」的學生,因為提高學習興趣而進步到「中成就」。但他說,要從「中成就」到「高成就」,除了要有天份,也需要熟練,尤其不少學生會在課後去額外補習,因此要在台灣區分探究實作課程能否提高學生學習成就,恐怕不那麼精準。
國家教育研究院長林從一則提到,當社會注重學生的學科表現,家長也在乎孩子有無考上理想高中,同時學生也經常與同儕評比,學習興趣與自信就會下降,這將會減弱 108 課綱的落實精神。如何讓這件事情能被放鬆?他認為,這沒辦法僅透過教育部來改善一切,需要教育部跟家長、學校一起努力,才有機會改變現況。
延伸閱讀
台灣小四生會讀題、不善賞析?PIRLS 閱讀調查:歷年分數最低、名次最高
萬名中小學生心理韌性調查: 61%聽不懂課程內容時不敢主動發問、3 成兒少怕失敗而不敢嘗試
2019 TIMSS調查:台灣學生科學、數學成績全球排行前五,卻不愛學
親子天下記者
記者。一直都是喜歡寫字、聽故事的人。從日報轉戰雜誌,希望報導不是框架,就跟這世界一樣,永遠沒有絕對的事。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972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