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組生AI逆襲1AI加值職場薪情 專家:填志願「這1點」可納參考

2025-04-06 15:26 中央社/ 台北6日電

文組生AI逆襲

FILE PHOTO: Figurines with computers and smartphones are seen in front of the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in this illustration taken, February 19, 2024. REUTERS/Dado Ruvic/Illustration/File Photo 路透通訊社

根據人力銀行調查,AI相關職務的薪資比非AI職務高出52%。為了讓文組學生在AI時代不掉隊,不少大學開設AI相關課程,培育文組學生的AI力,希望成為職場競爭的利器。

104人力銀行「2025景氣展望大調查」顯示,74.3%企業看好AI,比率較前一年(58.4%)大幅提升;104人力銀行的「104學習精靈」發布2024職場學習白皮書數據指出,最近1年職場工作者的進修內容,AI工具應用課程占31.9%AI相關職務的薪資比非AI職務高出52%

勞動部大專畢業生薪資行情統計也發現,以112年畢業生為例,文組科系畢業生勞退提繳工資普遍較低,例如藝術學門約新台幣3.1萬元、人文、語文、新聞、餐旅等學門約3.2萬元,資通訊學門約3.5萬元、工程學門約3.6萬元,醫藥衛生約4.3萬元。

AI的興起也讓文組學生備感焦慮,台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謝舒凱表示,AI發展看似跟資訊科技比較息息相關,因而引發人文領域或其他知識密集相關領域的人感到焦慮,但AI帶來的衝擊是全面的,資工領域也不能例外,例如寫coding(程式編碼)的能力也可能受到AI挑戰。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系助理教授黃智明認為,雖然編輯、翻譯、文書處理等傳統文科工作面臨被取代的風險,但同時也有AI倫理專家、數位人文學者等新興職位被創造出來,能掌握人文素養且運用科技的學生,將在未來市場中占據優勢。

中央大學教務長林志光提到,AI不只是理工人的事,人社領域也不能逃避,面對AI快速發展的社會,只有掌握AI能力才不會被淘汰;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會寫程式,以人文社會領域學生為例,懂得AI基礎知識、學會應用AI並與所學專業結合,就可以幫助自己事半功倍。

為了讓文組學生在AI時代中不掉隊,不少大學的人文科系也主動出擊,開設AI相關課程,例如以人社領域為主的政治大學,就開設9學分的AI微學程,讓完全沒有基礎的學生,也能學習AI工具應用,並結合各專業領域專題實作。

台大文學院則引入AI的實質培訓,開設兩門專屬於文學院學生的基礎AI課程,包括「生成式AI的人文導論」、「AI與數位人文研究專題」,結合專題實作,培育文組學生AI應用能力。

元智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將「數位人文應用」列為全院必修課程,並積極將AI技術融入課程設計,同時鼓勵人文科系學生以人本、邏輯思考出發,結合對AI科技的應用,輔助文化創作與敘事生成。

得勝者文教升學輔導專家藍天予表示,以往第一類組學生較偏「選校不選系」,但因應AI浪潮,學校輔導時都會勸學生不要只讀「純一類」,要盡可能跨領域學習,並對AI有一定涉獵,畢竟「AI不會淘汰人類,但不會AI的人會被淘汰」。

藍天予提到,大學如果有更多第二、三類組科系的資源,學生跨領域的選課機會也更大,可作為升學選填志願的參考;但如果大學的校系比較單一,學生想選到AI相關課程就會比較困難

台北市中正高中資訊教師賴和隆把想法付諸行動,他在高三社會組開課,從2022年起就融入AI應用。

他說明,課程重點不是教寫程式,而是著重應用面,例如高三生有寫作學習歷程自述的需求,他就指導學生,嘗試餵自己的資料給AI,然後問問題、下指令,讓AI寫出幾百字的自述,把AI當作參考建議的來源,就像多一個老師、學長姊。

另外,也可以把AI當作家教,賴和隆曾嘗試輸入學測試題,讓AI解題,也曾把大考中心的非選題評分標準、質性描述輸入給AI,訓練AI閱卷,讓AI能給出評分並解釋給分的原因,還能給出3篇範文,即使害羞的學生也能自我學習。

AI的打擊面是全部」,賴和隆說,文法商學生不能自我限制,一定要熟悉AI,尤其是應用層面,大學開給社會組學生的AI課程,不一定要非常艱深,可以著重應用,讓更多學生來學習,建議調整課程設計,且要注意「可近性」最重要,學生學了可以馬上用,才會有興趣維持下去。

 

文組生AI逆襲2/零基礎學AI太難!退選停修比例高 政大微學程先教應用

2025-04-06 15:29 中央社/ 台北6日電政大

文組生AI逆襲

政治大學AI跨域中心主任劉吉軒接受中央社專訪指出,政大開設「微學程」,以AI工具的應用面為主,並透過專題實作課程,讓來自不同領域的學生,都能把AI應用於自身專業。圖/中央社

零基礎的文組學生,直接修讀理工科系AI課程,退選、停修的比例偏高,即便撐到最後,也高比例被當掉。政治大學開設「微學程」,先學AI應用,再由淺入深,形成階梯式歷程。

AI的發展讓文組學生感到危機,以人文、社會領域為主的政治大學,於民國112年校務會議就通過成立人工智慧跨域研究中心(以下簡稱AI跨域中心),整合各學院的力量培育AI人才。

政大AI跨域中心主任劉吉軒接受中央社專訪指出,當下學子都是「數位原生代」,對AI的重要性都有非常清楚的認知,不須老師多言。政大已建構出模組化、階梯式的培育系統,給予學生更好的引導。

教育部推動AI跨校聯盟,讓全國各地的大專學生都能修到AI課程。但劉吉軒目前觀察一個學期下來,聯盟課程要求的理工背景較高,政大學生退選、停修較多,堅持修完的人,又有許多人被當掉,可見對文組學生來說,這樣的課程門檻較高。

文組生AI逆襲

國立政治大學人工智慧應用學位學程主任張家銘提到,校內將AI結合各領域專業,例如傳播學院就有探討AI生成圖像衍生的新聞倫理。圖/中央社

微學程結合各系專業 想深入還有學位學程

政大目前採取的策略,是開設9學分的「微學程」,主打完全沒有基礎也沒關係,也不用會程式設計。劉吉軒表示,「微學程」以AI工具的應用面為主,並透過專題實作課程,讓來自不同領域的學生,都能把AI應用於自身專業。

劉吉軒以商學院為例,許多企業都非常重視FinTech(金融科技)的發展,徵選儲備幹部時,更喜歡挑選AI和資訊安全人才,且著重的不一定是程式技術,更多的是從管理面、制度面切入,畢竟很多資安漏洞的關鍵都是在「人」。

他說,另外像是公共行政系,開設人工智慧與數位治理課程,為公部門人才做準備。哲學系也有開課探討道德倫理與人工智慧的發展。

政大以「AIX」和「AI in X」的概念,發揮跨域合作的優勢,在「微學程」意猶未盡的學生,還有進階的「人工智慧探索應用」等學分學程(15學分),以及「人工智慧應用學士學位學程」(42學分),形成由淺入深的學習進程。

政大人工智慧應用學位學程主任張家銘也舉例,傳播學院教授李怡志有一次參與馬祖漁業走私的新聞專題,因照片涉及隱私很難取得,便嘗試用AI生成圖像,並從中衍生出一系列關於新聞倫理的研究。

張家銘表示,資工背景的人大概會覺得既然要用AI生成圖像,當然要越真實越好,傳播學者關注的角度卻不一樣,他們認為必須讓讀者「意識到」這是一張假圖片,不會誤以為是實地拍攝的新聞照片,「會問出這樣的問題,就不是我們一般資工訓練出來的人所能想到的。」

文組生AI逆襲

政大英文系學生晏煒翔(左2)曾參與創設AI團,招社員時主打不用會寫程式,也不用會很厲害的數學,社團著重AI導論和工具應用,慢慢發展出一定規模,圖為社團課程合影。圖/(晏煒翔提供)中央社

學生社團玩AI 強調no math no code

政大英文系大四學生晏煒翔,雙主修AI學程並曾參與創設AI社團。大二時ChatGPT掀起一波風潮,他對AI語言模型上的處理感到震驚,不僅是翻譯已相對準確,古典文學、電影句型也難不倒,可以做出很清楚的文本分析和摘要。

作為一個「純文系」背景的學生,晏煒翔深感或許有一天,自己的專業將被取代,因而投入AI學程。不過深入學習後,他也發現不須過度悲觀,如果只是將AI生成出來的東西,不斷地去訓練語言模型,整體品質就會有所下降,人類在其中仍要扮演一定的角色。

晏煒翔後來還參與成立AI社團,招社員時主打nomath no code,也就是不用會寫程式,也不用會很厲害的數學,社團著重AI導論和工具應用,慢慢發展出一定的規模。

晏煒翔對AI如何幫助學作文特別感興趣,因為作文不像是學投籃、彈樂器,一旁的老師可以給予即時回饋,寫好的作品給老師批改需要時間,幾百字作文至少要看10分鐘,如果是要學寫小說,一來一回就要更多的時間。

然而在AI時代,語言模型讓作文也能獲得即時的回饋。晏煒翔深信在AI的協助下,未來人們要學習不同語言的寫作,甚至是要寫詩詞,都可以更快速地學習,這個領域絕對值得投入。

 

文組生AI逆襲3/台大開文組專屬AI課 專題實作人機共創能力

2025-04-06 15:37 中央社/ 台北6日電台大

文組生AI逆襲

 

台大。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拉近與AI的距離,台大文學院為文組學生開設專屬AI課,並透過專題實作學習與AI共創,還為教師規劃工作坊,助AI素養融入課程,透過雙管齊下,將AI帶來的危機感變為轉機。

為迎接AI社會的到來,台灣大學文學院於113學年起引入AI的實質培訓,開設兩門專屬於文學院學生的基礎AI課程,包括「生成式AI的人文導論」、「AI與數位人文研究專題」。

台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謝舒凱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AI科技迅速發展,引發人文領域或其他知識密集有關的領域感到焦慮,但其實AI的衝擊是全面的,即使資工領域也不能例外,例如寫coding(程式編碼)的能力也可能受到AI挑戰。

AI的發展看似帶來危機感,但也可能是轉機」,謝舒凱提到,AI迅速發展讓文學、藝術等領域的創作門檻變低,可能性則變高,因此台大文學院希望培養學生擁有AI能力,但如何讓沒有資訊基礎的文組學生能按部就班上手,這不只是全台大學的難題,也是全世界都在面臨的挑戰。

謝舒凱坦言,文組學生常因學習的背景,導致對科技發展保持一定距離,要不就是懷疑自己不行,要不就是心理抗拒,因此首先要拉近人文學生跟AI的距離感,讓學生不要排斥、不要恐懼,然後再將AI融入學生關心的領域。

文組生AI逆襲

台大文學院副院長謝舒凱開設「生成式AI的人文導論」課程,這是特別針對人文領域學生設計的AI技術與應用入門課,並搭配與人文主題相關的實作練習。圖/(謝舒凱提供)中央社

以台大文學院這學期開設的「生成式AI的人文導論」課程為例,這門課同時也是台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聯盟的課程之一,限人社領域學生修習。

謝舒凱說,這門課是特別針對人文領域學生設計的AI技術與應用入門課,搭配與人文主題相關的實作練習,如文史哲、語言與溝通、藝術音樂、遊戲創作等,希望讓學生透過親自發想和執行專案,將AI和自身所學結合,實際感受AI帶來的幫助和效益,幫助學生將AI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AI可以成為家教,也能成為幫手」,謝舒凱舉例,在執行專案過程中,不懂的地方可以讓AI幫忙找答案、用各種方法說明,很多工作也可以下指令讓AI完成,藉此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人文領域學生只要熟悉與AI共創或協作的模式,並結合自身所學,未來就不怕被職場淘汰。

除了鼓勵學生掌握AI能力,教師也是一大關鍵。謝舒凱表示,人文領域知識是長久的累積,需要時間理解和沉澱,因此有時候人文領域教師對社會變遷的感知不會那麼快速,如果想讓教師們因應AI去調整課程設計,就需要花更大的心力。

謝舒凱提到,台大文學院也在規劃AI主題的工作坊,希望幫助院內教師們瞭解AI的發展和影響,當老師們對AI有感,有意識且主動想要去改變時,就能激發源源不斷的教學創意。

大學時就讀中山外文系的石晴方,在老師推薦下參與國科會的研究計畫,針對語言進行量化分析,並在研究過程中產生興趣,後來選讀台大語言學研究所,並開始投入AI領域。

石晴方分享,念研究所時曾到大學部修程式相關課程,但自己起步較慢,不像資工系學生已學了幾年,在學習用程式去處理語言文化資料時難免感到吃力,但她沒有氣餒,透過多次練習、與同學討論、做中學,加上課堂實際執行專案,雖然多花一些時間,但也慢慢追上大家的腳步。

外界常擔心文組學生的職場競爭力,石晴方認為,文學院的背景,對她在職場也有不少幫助,在校時對於報告、論文品質、文字呈現和表達等要求,對她後來在工作時寫書面報告或投影片時都有助益,組織架構、表達清晰、起承轉合都更有脈絡。

石晴方提到,業界很注重說故事的能力,即使有數據,但為何要這麼做、能得到什麼、要採取什麼行動、有何預期效益,文學院的訓練有助於清楚表達這些重點,更能懂得把故事講好。

對於有心想學習AI的文組學弟妹,石晴方建議,可以盡量參加有實作專案的課程,課程中的討論資料、成果報告和專案都會變成學習經驗累積的成果,如果能跟未來職場有連結就更好;若行有餘力,還可參加業界實習,或擔任研究助理或參與研究計畫,由於業界看重實際經驗,這些都有助於展現自身能力。

目前在科技產業任職的石晴方表示,自己感覺到科系的界線越來越模糊,雖還未看到AI大量取代人類工作的趨勢,但確實因AI加速工作流程,而不斷出現新的需求,這時就需要更多有效率的人力去做這些工作,因此要想辦法變成快速適應力強﹑善用工具的人,就不用擔心會被AI取代。

 

文組生AI逆襲4/師生齊用AI助力人文創作 中文碩士生打造紅樓夢大觀園

2025-04-06 15:44 中央社/ 桃園6日電

文組生AI逆襲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學生張恩瑜,透過AI設計出還原古典小說紅樓夢裡大觀園的360環景影像,結合VR進行遊戲、導覽,讓使用者能真的「走進」大觀園。圖/中央社

元智大學AI融入課程,助人文科系學生提升創造力,例如設計互動導覽手冊、AR導覽地圖等,還有學生還原小說紅樓夢裡大觀園的360環景影像,結合VR遊戲,展現跨領域競爭優勢。

因應AI浪潮來襲,元智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將「數位人文應用」列為全院必修課程,同時鼓勵人文科系學生以人本、邏輯思考出發,結合對AI科技的應用,輔助文化創作與敘事生成。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老師黃智明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AI的普及意味著學生須培養更強的批判思維和邏輯思考能力,人文學生若能掌握基礎的數據分析或程式設計能力,在未來就能更具競爭力。

雖然編輯、翻譯、文書處理等傳統文科工作面臨被取代的風險,但黃智明認為,同時也有AI倫理專家、數位人文學者等新興職位被創造出來,「AI無法取代獨特的敘事能力、倫理思考及文化理解」,能掌握人文素養且運用科技的學生,將能在未來市場中占據優勢。

黃智明舉例,利用AI創作數位藝術、開發智能文化資源庫、設計沉浸式歷史展覽等,能讓傳統文化得以以創新形式被保存與推廣;AI技術的發展並不會取代人文專業,而是為文組學生提供新的機會。

黃智明說,文組學生可以透過學習AI工具提升創造、競爭力,在跨領域職場中展現優勢;他也將AI融入教學,例如在「台灣文化概論」課程中,將AI應用拓展至文化資料庫建置與知識圖譜生成,讓學生透過AI輔助文化創作與敘事生成。

此外,「導覽解說實務」課程則讓學生利用AI生成互動式導覽手冊與AR擴增實境導覽地圖;「城市生活與文化敘事」課程則讓學生透過文化敘事生成模擬、VR/AR沉浸式城市探索等技術,進行城市記憶探勘與文學地景書寫。

文組生AI逆襲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老師黃智明(左)將AI融入教學,例如將AI應用拓展至文化資料庫建置與知識圖譜生成;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學生張恩瑜(右)也將AI結合創作應用。圖/中央社

黃智明提到,AI應用強調動手實作,需要學生適應不同的學習模式,而文組教師可能缺乏足夠的技術背景,理工科教師則未必熟悉人文社科領域,導致跨領域課程開發面臨困難。

由於AI應用往往依賴大量數據,黃智明坦言,文科的數據資源有限或結構不完整,會影響技術應用的可行性,許多學生也不清楚AI如何影響他們的職涯,學校唯有從技術學習、實務應用與市場連結等多方面著手,才能讓文組學生在AI時代中找到定位與發展機會。

黃智明強調,文組學生的創意與敘事能力是無法被取代的優勢,AI雖能處理大量資訊,但真正打動人心的故事,仍需人類的情感與文化理解來完成;AI技術雖然強大,但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道德判斷與社交能力。

面對AI時代,黃智明建議,文組學生應深化對倫理、人本價值的思考,確保技術應用符合社會需求,同時學習靈活應用新工具、建立個人品牌展示專業知識與作品,才能在AI時代找到獨特定位,開創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學生張恩瑜說,一開始會擔心無法應用AI,但隨著學校課程的推廣,她發現AI更像是一種強大的輔助工具,也開始思考如何將AI與中文系的專業結合,讓腦中的想法與知識「具象化」,特別是在文化領域的應用上更是充滿可能性。

張恩瑜舉例,她透過AI設計出還原紅樓夢裡大觀園的360環景影像,結合VR進行遊戲、導覽,讓使用者就像真的「走進」大觀園,與故事裡的人物互動,也能更了解紅樓夢的故事和細節。

一開始操作或生成AI內容時,張恩瑜坦言,會因為翻譯問題產生誤差,指令與關鍵詞的準確度也會影響AI的理解程度,透過不斷嘗試調整,最終才掌握AI的運作邏輯。

張恩瑜提到,透過學習AI課程,能學會運用現代技術進行創新,也讓她重新思考如何讓中文系的學習與研究從人本出發,同時藉助現代科技,將語言與文化從平面文字延伸到更多元的場域,進行實體創作。

她也希望未來在AI領域持續精進、創作出更多作品,例如能輔助教育學習、協助博物館導覽的VR創作,讓文化與文字不僅限於書寫與研究,還能開創出更廣大的未來。

 

文組生AI逆襲5AI讓國文課不一樣 東海大學將文學轉化為冒險遊戲

2025-04-06 15:56 中央社/ 台中6日電東海大學

文組生AI逆襲

東海大學規劃透過機器人進行語言教學,融合AI開啟新教學模式。圖為東海文學院院長周玟慧(中)、中文系博士生蕭崇聖(左)、外文系學生葉可眉(右)。圖/中央社

大一中文課程也能學AI東海大學教師蕭崇聖用AI技術,將文學作品轉化為互動文字冒險遊戲,讓學生一邊學習AI,一邊提升文學素養,培養創意表達與行銷能力。

東海大學中文系博士生蕭崇聖目前擔任大一中文的教學工作,他開設「文學故事遊戲轉譯」AI課程,結合LINE官方帳號的行銷工具,如關鍵字自動回覆、圖文訊息及圖文選單,引導學生將課堂文本、經典文學透過AI的文本處理、圖片生成、資訊統整等功能,重新詮釋後,提煉出互動性強的文字冒險遊戲。

蕭崇聖提到,課程考驗學生將抽象文字,轉化為具體的遊戲結構與互動台詞,學生需要深入閱讀文學,還需運用寫作設計遊戲劇情,以口語表達分享創作理念,最後成果以數位化呈現。

AI浪潮來襲,文科生也無法倖免。蕭崇聖有感而發地說,當所有人都變成消費者,大量使用AI工具,減少輸入資訊,轉譯後再輸出想法,人們不再將知識深化,所有人獲得的資訊都一樣,展現的成果也相似,試想這樣自我特色該如何突顯。

東海大學外文系二年級學生葉可眉就有類似的經驗,某次詢問AI問題,得到的答案卻是在網路上搜尋而來,AI並非想像中可靠。

●AI還看不懂雙關和暗示 仍需人類校對

文組生AI逆襲

東海大學中文系博士生蕭崇聖教授大一中文,設計「文學故事轉譯」課程,將文學作品轉化為互動文字冒險遊戲,培養創意表達與行銷能力。圖/中央社

葉可眉發現,使用AI時指令要非常詳細,反覆不斷溝通,結果經常並非所想要;例如有時用AI確認文法的正確性,但AI卻連內容、文章架構都改了,做報告時會憂心AI的抄襲率大,涉及著作權,最後還是靠自己完成。

又例如,AI可以幫忙翻譯,但是她認為,直接翻譯雙方對談內容,未將其中的雙關語及文意完整傳達,聽者、旁聽者未必能懂,恐怕還會發生誤會。

身為文科生,學習AI課程並了解電腦語言,葉可眉說,這些都和未來工作息息相關,利用AI可快速幫忙整理資料;不過,自身還是得多方閱讀,充實內在知識。

她指出,人力生產線可能會被取代,人類許多想法是AI無法提供,人與人之間交流所產生的情感,是AI無法取代的,倒是可透過與AI對話間激發靈感,最後由自己完成實作,AI是輔助工具。

AI浪頭打在人文學科上,對於未來會不會被AI取代,葉可眉強調,「與其擔心被AI取代,不如提升自己在專業領域的獨特性。」

●AI可處理繁瑣工作 但無法取代生命體悟

東海大學文學院院長周玟慧認為,就核心價值來看,人文學科教育不僅止於面對生存、生活的問題,更是著眼於生命層次的提升。學生閱讀經典,藉由前人的文字體悟無論處於何種困頓或變局,內在的智慧平靜可讓人安處自在生活。這種生命的體悟是AI無法取代的,也是人類能夠引領AI的資本。

周玟慧說,科技發展快速,AI可幫忙處理低階勞力或重複繁瑣的工作,讓生活中某些部分可獲得解放。她舉例,洗衣機問世後,傳統被家務束縛的女性獲得鬆綁,音檔轉文字的功能也減輕打字負擔。

在應用層面,她說,學生需要培養應用AI的技能,與時俱進,在面對生存與生活問題,透過吸收文學給予的養分,提升自我人文素養,豐富精神與內心,使用科技工具來發揮自我創意,自然不會有被取代的問題。

周玟慧說,AI作為應用工具,可協助處理繁瑣的文書工作,AI承載大量資訊,可以美麗詞藻、故事結構,輔助產出文學作品,作品的發想與創意來自人,文藝的創作AI無法取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oufat 的頭像
    chioufat

    chioufat的部落格

    chiouf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